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至心求道,精進不止)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3/9/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62-0003
《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三頁,我們從第五行,第十三條看起:
【十三、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我們今天從這一段看起。今天也是教師節,在台灣還是依照以前定的九二八教師節,現在大陸的教師節是九月十日。教師節,在台灣孔廟都有祭孔的活動。祭孔,在哪一個縣市祭孔,縣市的首長要去當主祭。比如台北市孔廟祭孔,台北市長要去當主祭官,因為這個地方是他管理的地方。以前奉祀官是在台中,孔德成先生是孔子七十七代嫡孫,他辦公的地方在台中,過去奉祀官府是總統府的特任官,祭孔他也不能去當主祭,要台中市長去當主祭。現在大陸也有恢復祭孔的活動,好像在曲阜也都有祭孔。這些傳統文化也慢慢在恢復,這是好事。
七年前,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就今天跟英國威爾士大學正式簽約合辦英國漢學院。現在也教了幾期的學生了,時間過得很快,七年過去了。我們淨老和尚在去年往生,過了七年了。上午悟道也跟我們這邊的漢學院同學大家聊天講話,也談到紀念孔子這樁事情。最重要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紀念孔子,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因此我們也要深入的去認識孔子。孔子在哪裡?他修訂的這些典籍,這些我們好好的去學習,就跟孔子同在。比如說我們學《論語》,我們深入的來學習,這個也是學習孔老夫子在生活當中他怎麼教學生,所謂教學相長;怎麼待人處事,應對進退,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早上也跟同學分享,江老師在早年畫「孔子聖蹟圖」,這個我們到日本京都光明寺,也跟「地獄變相圖」一起展覽,在二OO四年十月。大家如果有空可以看看,我今天也看了,再回味這個「孔子聖蹟圖」,唐老師做講解導覽,更為清楚。對孔子也是要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這一點也希望我們大家發心學習傳統文化,對這個也要了解、要認識。像我上午跟同學講的,江老師給我講他畫這個「孔子聖蹟圖」的因緣,是因為孔德成先生請他接雪廬老人主任祕書的工作。雪廬老人他辭去這個工作,那時九十五歲了,李老師老了,他就要退休,孔德成先生也不讓他退。李老師就講,你有聽說一個九十五歲的還在擔任公務員嗎?後來只好讓他退了。江老師也是接受雪廬老人推薦,推薦給孔上公(就是奉祀官,他是最後一任的衍聖公)。
江老師他畫「孔子聖蹟圖」的因緣,是因為台灣有一個留學生(大學生)到美國去留學,遇到一個洋學生(外國人)問他知不知道有孔子(孔丘)?我們這個台灣去留學的大學生竟然不知道。後來這個外國的學生給他介紹孔子,讓他了解。這個學生也很有慚愧心,覺得很慚愧,自己中國人對孔子一無所知,結果還去聽外國的學生給他介紹,他覺得很慚愧。所以回到台灣,他就一直找孔子的資料。被人家問倒了,後來就找到奉祀官,找到江老師了。江老師當時也建議孔上公把他們的家譜,從孔子祖先一直到孔上公,重新整理,因為外面流傳的有很多不是很正確。江老師因為他當主任祕書,所以就請孔上公重新整理,把他從大陸帶來台灣的一些資料重新整理。孔上公也同意了,重新整理。江老師就發心給他畫一個「孔子聖蹟圖」,根據他整理出來的資料。孔上公是孔子第七十七代的嫡孫(就是長孫),孔德成先生(就是孔上公)他個人很有才華,但是他的兒子比他早死,就像孔子一樣,兒子比他早死。所以現在奉祀官是第七十九代,孔垂長先生。孔德成先生過世五週年紀念,也請馬前總統去參加。
江老師當時「孔子聖蹟圖」畫出來,沒有流通。我們老和尚請他畫「地獄變相圖」,我們老和尚交代悟道去負責印製「地獄變相圖」來流通。除了印「地獄變相圖」,江老師給我講,他說「孔子聖蹟圖」也可以發心做一些出來流通,剛好孔德成先生逝世五週年紀念,可以跟大家結緣,可以跟海內外學孔學的這些學者結緣。所以孔德成先生他五週年紀念,日本麗澤大學他們也組團來,韓國也組團來,人數都很多,國內外很多學孔門的這些學者都在一起,當時江老師也邀請我去參加。奉祀官他也申請一個社團法人的孔子協會,江老師給他講,悟道法師給你們家流通「孔子聖蹟圖」了。所以在那一次就跟他結了緣。後來從李登輝總統那個時候,他就取消奉祀官的特任官,變成民間的,這個名稱還在,但是在總統府這邊沒有發薪水,沒有辦公室了。所以孔奉祀官,我們辦老和尚文物展,我也請他來參加,請他來致詞,我們辦活動都會邀請他。他在大陸也申請一個孔子學會,台灣、大陸都有。今天是九二八紀念孔子的聖誕,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同學也可以這一方面多去了解,有機會也歡迎到台灣來,我也可以帶大家去找一些相關資料,這個對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也很有幫助。
好,我們今天學習第十三條,『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這一條,我們要知道我們求的是什麼?我們求的是道。所以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也跟台中蓮社的蓮友開示,他說我們學《論語》不是學文章、學寫論文,是要學道。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聞到道,晚上死了也就可以了;如果沒有聞到道,那就死不得!孔子他的修學志向就是求道。早上跟我們漢學院同學交流,我就問每一位同學他的志向、志願,現在考大學不是填什麼第一志願、第二志願嗎?就是將來你的志向是什麼?你要做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人就是要立志,無論你要從事哪個行業,要有個方向目標;這個方向目標立定之後,努力的往這個目標前進,必定會成功的。比如說,你想當個醫生,醫生是你的目標;你要當一個大企業家;有的同學說要當老師,人各有志。在《論語》講「各言爾志」,各人說你們自己的志向、志願。
儒釋道主要在求道,所以孔子他的教學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道是最高的。道在佛法講就是自性本體,這個一般人不容易體會,是不可思議的。道不懂,講德,德我們還是很難,對一般人來講還是不懂,所以孔子他的教學從仁下手,仁就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再去提升。第四個是藝,藝術的藝,這個藝就包括各行各業。在我們中國古代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行業都有頂尖的人物,你從事哪個行業都能成功。現在的行業就更多了,這個藝,文藝、武藝、科技等等的就非常多。現在的大學,比如說你去學國學,學中文系的,你學文章,這個是屬於藝的部分,做個學者、寫個論文,拿個碩士學位、博士學位,這屬於藝,這個跟求道沒有關係,求道是要開悟。所以這一句,我們學佛了,求佛道。
道這個字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儒釋道三教,包括佛教也都在這個道裡面。你看道家講「道法自然」。我們發心求道,「至心」,至則真,至心就是真心,你真的發心要求道。你發這個願、發這個心求道,「精進不止」,「精」是專精,「進」是不退,不要停止、不要中斷,只要一直往這個方向目標前進。「會當剋果」,總有一天你會得道證果,證實這個結果。「何願不得」,就是說任何的願望沒有得不到的,都可以得到,只要你至心,關鍵在至心,至心兩個字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關鍵。至心,至則真,就是真心,不是假的。真心要求道,努力精進,必定會成功的,必定會剋果。剋果就是你能夠去證這個果,證這個道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個人的願望,我們至心來求道都會成就。所以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大家發心。在修學的過程,總是會有一些進進退退,但是我們發現退了,要再趕快提起來,再往前精進,不要停止。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也都不要停止,這樣必定會成就。
我們再看第十四條:
【十四、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無量壽經》,法藏比丘因地發的願,他修的行,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學這個要消歸自性,回歸到自己本身來。我們看了這個,那是法藏比丘他在發願,不是我在發願,跟我沒關係,這樣我們學這個就得不到利益了。法藏比丘他發的願、他修的行,在《無量壽經》主要是勸我們也要這樣修行,也要這樣來學習,他帶頭做給我們看。
『法藏聞佛所說』,這個在《無量壽經》,大家都有讀誦,應該大家都很熟悉,他想要建立一個清淨的佛國,求世自在王如來給他開示要怎麼做?世自在王如來也沒有告訴他你要怎麼做,就是以神力示現十方諸佛世界給他看。這個『睹』就是眼睛見到。『見』是慧見,心去見。這個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睹見,我們眼睛看到了,看到,你有沒有用心?有沒有用心去見,慧見?所以有很多事物我們眼睛是看到了,但是沒有深入去見它的事實真相。所以這個睹見,不是說我看完就好了,他要深入去觀察、去考察,這個是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無上」就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是最高的,是超級稀有的願,這個是最殊勝的、無上的。他發了這個「無上殊勝之願」,無上殊勝之願就是後面經文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度眾生,四十八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法藏比丘他的成就。他發了這個願,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所以稱為無上。
【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
這個『國土』,在這個地方「土」這個字,應該是念「度」,這個是破音字。土就是泥土,一個名詞,泥土。國土就是國家,一個國家。我們現在都念國土,也沒關係,大家知道就好。「國土粗妙」,每一尊佛的世界,他的國土,它的環境有粗、有妙,「粗」就比較粗糙,也就是說他這個世界就不是很好。有的世界就很好,世界太多了,各有不同。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地球屬於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彌陀經》跟《無量壽經》講,是五濁惡世,這個就不妙了,這個五濁惡世。國土的粗妙,都是每個世界天人他們善惡業力所感得的。所謂境隨心轉,心善感得的他的國土、他的環境就很美好,沒有這些天然災害;心如果造惡,感得的環境就不好,災難就特別多。像我們現在這個地球災難很多,這個就是地球人類造惡業的多,修善的少,因此天災人禍就愈來愈多。法藏比丘去觀察,深入的觀察。
【思惟究竟。】
他不是我們一般的去觀察,『思惟』,窮深極微的去思考,也不是我們一般的思惟,思惟到究竟,他那個世界為什麼會這樣?這個世界為什麼這樣?在這個世界,人家好的他就採取;不好的他就捨棄。
【便一其心。選擇所欲。】
『便一其心』,他一心選擇他要的,人家那個世界有什麼好、有什麼優點,他選擇好的。每個世界都有它的優點跟缺點,所有的世界的優點,他統統採取,缺點都避免,當然他這個世界就是最好的。也可以說,集所有諸佛世界的大成,當然它是無上,最好的。這個也是世自在王如來沒有預先給他設計、給他規畫你要怎麼去建造極樂世界,他說你去看,看現成的,每一個世界它的情況,你自己再去思惟你要建什麼樣的世界,就是我們現在話講的觀光考察。
所以早上有同學給我講,他想到外國去當翻譯、當外交官。現在大家也來到這裡外國了,也要看看這個國家地區的人文,它的文化,居住在這裡的人他的善惡,哪些是善的,我們要學習;哪些是不好的,我們不能學習。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都吸收人家好的,建設自己國家,避免所有國家的缺點,當然自己國家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法藏比丘,「便一其心,選擇所欲」。
【結得大願。精勤求索。】
『結得大願』就是四十八願。『精勤』來『求索』。
【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就是修行發願,這樣經過了五劫的時間,他很用心。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二十一俱胝』,這個是二百一十億。實際上,世界它是無量無邊,這個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概念,學佛了,我們整個法界它是沒有邊際。這個大家要去學《華嚴》就可以體會到一點,《華嚴經》講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裡面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又有大千世界,世界是重重無盡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你往內找,你找不到最裡面的,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大到宇宙,你找不到邊際,這個才是事實真相。有內、有外、有邊際,都是我們凡夫分別、執著、妄想產生的一個幻相,真相不是這樣的。
所以這個地方應該講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他都到了,去參訪過了。他還在因地,他怎麼有能力去參訪「二十一俱胝佛土」?那就是世自王如來他佛力的加持。像我們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斷,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神力加持,我們也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聽法,就是同樣一個道理,佛力加持。到他修成就,他就沒有靠佛力了,他自力修成。在還沒有成就之前,他必須借重佛力,借佛力。所有世界的『功德莊嚴之事』,我們要注意這一句,就是它的「功德莊嚴」,這個最美好的稱為莊嚴。這些世界它的優點、它的好處,『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一佛剎」,就把它濃縮在一個佛的世界,就造成極樂世界。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他造成的極樂世界就超過其他諸佛世界,因為都是吸收諸佛世界的優點,捨棄諸佛世界的缺點,當然它是最好的。
好,我們再看第十五:
【十五、住真實慧。勇猛精進。】
法藏比丘修行五劫,積功累德,他是從『真實慧』這裡出發的,「真實慧」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在真實慧裡面發這個願,成立這個世界,如果不是般若智慧,那不可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學佛要成佛,一定要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就成不了佛。所以菩薩六度,般若是眼睛,其他五度是手腳,不能沒有般若,也不能沒有五度。有般若,其他五度才叫波羅蜜,才能到彼岸,所以住真實慧,「住」就是他住在真實智慧當中來建立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現在讀到這個,我們總會感覺那是法藏比丘他發願成就極樂世界,我也沒有要成就極樂世界,我只是想往生求生極樂世界。這一句我們的學習就是要學般若智慧,學佛沒有別的,學開智慧,要有智慧,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沒有智慧解絕不了問題。所以他為什麼可以成立極樂世界?因為他住真實慧,真實的智慧。我們世間的科學家他們也有智慧,那個智慧不是般若智慧,是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才智。科學家,你不能說他不聰明,很聰明,發明很多科技,但是有副作用,為什麼有副作用?我們現在看到發明這麼多科技很方便,但是我們地球也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所謂得不償失,雖然得到眼前的便利,但是有副作用,破壞地球生態環境。
最近我接到e-mail的一封信,環保的團體常常會寄信給我,他提倡要怎麼去減塑膠污染的問題,或者塑膠的回收怎麼處理。他說現在大家用塑膠一次性的,用完就丟掉,那個垃圾最後都堆到大海去,污染海域、海洋。方便是方便。我們小時候沒有塑膠袋,都用紙包的。塑膠袋你好幾百年都化不掉,那個紙很容易化掉。舉出一個例子,我們就去體會,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科學家他不是住真實慧,所以他發明出來的有副作用。副作用大於正面作用,造成地球的污染,生態環境不平衡,空氣污染,氣候不正常,所以天災人禍很多。
我們讀《無量壽經》,你看《無量壽經》講,我們要吃東西,東西現前;要用什麼東西,東西現前;不用,它就沒有了。我們要吃的東西,不要去買一個電冰箱來冰,乾乾淨淨的,物質變成能量,能量又可以轉變成物質,很方便,也沒有便穢,也不污染。這個不是神話,這是事實的,關鍵就是一個是從真實慧所發明的,一個從意識妄心發明的。意識妄想發明的有副作用,從真實慧發明的就沒有副作用。這個是早年我在台南聽開心法師講的,科學家就是從意識心發明的,佛從真如自性發明的,關鍵就在這裡。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美國弘法,也勸這些學科學的這些同學,要學最好的科技,先去西方極樂世界留學,阿彌陀佛的科技是最高峰,無上,已經無上了,沒有能超過的,你不去那裡學,去哪裡學?這個是我們要這樣來學習。
要開真實慧,金剛般若,我們比較年輕的同學,建議大家還是要學習。昨天跟大家分享,我們很想學老實,學得來嗎?當然大家我是不知道,我自己就很不老實,所以才要聽經聞法,要講經說法。真老實人他不用,你看鍋漏匠、海賢老和尚,他們不用聽經,一部《彌陀經》也不會念,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成佛了。一句佛號老實念,就成佛有餘了,的確是這樣沒錯!他們也是做出來給我們看。看是看了,我們就學不來,因為他們老實,我們不老實,差別就在這裡。不老實怎麼辦?你要花一點時間去學經教。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這方面他也講了很多。黃念老他也有一個演講,也出了一本書,叫《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金剛經》講空,《無量壽經》講有;《心經》講空,《彌陀經》講有,實際上空有是一樁事情,空有不二。所以在台南有人送我一個寺院,叫太和般若寺。我請莊弘師在那邊領眾念佛,他問我說,我們修淨土,要不要改成淨宗的?我說不用改,就照它原來人家齋主送的。我說太和般若寺很好,因為我們在仁德這邊,極樂寺在安平,就同一條路,那一條高架路往西走就到極樂寺,往東走就到般若寺。所以我就拿黃念老的《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我說它同一條路,那一頭是極樂寺,這一頭是般若寺,我們從般若寺開過去就到極樂世界了。這些都是一個表法,我們要知道怎麼去學習,這個才是重點。
我們翻到第四頁,從第十六看起:
【十六、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是法藏比丘他因地修行,他修什麼?修『積植德行』。「植」,種植,好像我們種樹,種植。要累積,「積植德行」就是積功累德。《無量壽經》第八品,「積功累德」。積功累德從哪裡做起?從內心『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是我們內心;外塵,外面的境界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就是不執著外面的六塵。也就是六祖講的,「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心「不起貪瞋痴欲諸想」,就內不動心,不起這些煩惱;外面「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這個相,萬緣放下。
在《金剛經》講布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金剛經》講,你要怎麼布施?你要不著相布施,你就超越了。這個也是我們念佛修行功夫用功的一個下手處。我們現在積植德行就是念佛,但是念佛要讓內心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個「欲」有色欲、有情欲、食欲,我們一般講五欲,財色名食睡。先師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他講得比較簡要,財色名利;講得比較詳細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個要放下,放下就是要在內心用功。色欲,有狹義跟廣義的,狹義的就是男女色,廣義的就是泛稱一切色相,你喜歡的就起貪心;不喜歡,起瞋恨心。這是人之常情,都會起貪瞋痴這些念頭。情欲也是情執,情執欲望,你要有控制的心理、要佔有的心理,這個就是屬於情執、情欲。食欲,這個吃的,我們也是很難避免飲食的欲望,總是想要吃自己想吃的,好吃的。現在出家人修行就比較難。佛陀時代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好的要吃,不好的也要吃,托缽不能有選擇,那他食欲這個念頭大概也不會起來。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出家人可以說什麼都沒有,他也沒什麼想頭,想什麼?沒有,所以他們修行證果就容易,容易伏煩惱、斷煩惱。我們現在,實在講也滿困難的。
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很難去降伏我們自己這些煩惱;很難降伏,也要勉為其難去降伏。我們淨宗不用斷惑,斷煩惱那個難度高,不是說做不到,難度高。能真正斷的,很稀有。我們做三時繫念,念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淨宗只要做到伏斷就可以了,伏斷就伏惑。其他的法門你要滅斷,滅斷就是都沒有了。好像這個杯子裝了沙,都倒得空空的,那個叫斷煩惱,一粒沙都沒有了,都倒乾淨了,那叫斷惑。斷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斷乾淨,你才能超越六道。淨宗伏惑,伏就是說裡面沙還滿滿的,用個蓋子把它蓋著,倒也倒不出來,是有,但是倒不出來。也就是說,煩惱有,但是它不會發作,被控制住了,這個叫伏惑。我們淨宗有伏惑的功夫,就有把握往生,臨終佛號起現行,就跟佛相應。如果做不到伏惑,我們就沒把握,要看臨終最後一念我們是不是很清醒的能放得下?真正在那個時候發願念佛求生淨土,要看臨終最後一念。所以要有把握,就是平時能做到伏惑,這個是最好,要伏煩惱。
過去雪廬老人這方面也講很多,講伏惑的,特別是在打佛七的時候,講了很多。還有念百八佛號,像我們三時繫念就是一百零八聲,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這個功課也不好做,就是我們念一百零八句的佛號,這個當中不能起一個妄念,起一個妄念就重來;一定要念到一百零八都沒有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功課才算完成。這個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它有功效,它抵得我們散心念佛念了幾百萬聲那個效果還大。所以我們念佛人,不必要斷惑,但是也要伏,我們現在可以先從淡化這裡開始。淡化,戒律也是對我們一個幫助。
講到食欲,我剛出家,我們師父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我們就叫他常師父,他是密宗黃教,他修《菩提道次第廣論》。剛出家跟他學戒律,吃的,日常法師要求,只要重視營養就好,不能重視口味,不能重視色香味俱全。所以我們天天吃大鍋菜,就一鍋,什麼菜、豆腐全部放下去。比較不容易爛的先煮,容易爛的,快好了、快起鍋了再放下去熱一熱,然後再火關掉,滴幾滴油,然後摻點鹽巴。湯、菜統統一鍋,我們每一個人盛一碗,就這樣吃,每一天都吃這個大鍋菜。我們當時出家,他有一個徒弟叫如道,我們輪流煮飯,每一次輪到我煮飯,他就搶著要去煮。我很怕他搶去煮,因為他不會煮大鍋菜,我比他會煮,我會配菜,他不會配。他煮大鍋菜是亂煮,全部是豆,毛豆、豌豆、四季豆,全部豆。我晚上不能吃,中午吃了好像一塊磚頭壓在肚子上。那個菜,菜芯,菜的鬚、根,都不能丟掉,日常法師說,那個統統都要吃的,營養都在那裡。
生病不要緊,出家人要帶一點病比較好。常師父他胃癌,他的胃,我出家的時候他割掉三分之二了,他很堅強,他病得再重,拜佛,拜到全身流黃汗,就給他拜好了。所以「比丘常帶三分病」,無病,貪欲就容易生。病也是給我們一個警惕,警惕生老病死,人有無常,提醒我們用功修行,也不是壞事。所以夏蓮老在《淨語》講,「病是良師友」。天天吃大鍋菜,也不吃水果,他說蔬菜就是維他命C,不用再吃水果。一年就吃一個橘子,大年初一。後來到圖書館,韓館長她要色香味俱全,而且要做得很漂亮,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控制我們的食欲,我們也可以從吃大鍋菜開始,從這裡下手。
現在大陸上很多寺院,我看,他們就只有一個菜。大陸去台灣的法師,他們雖然到台灣來,也經濟比較好了,但是吃的還是像大陸一樣很簡單。我記得韓館長往生後沒多久,我們師父帶我去,寬道老和尚請客,他說要請我們吃飯。他的廟在新店,我跟師父去,我跟師父在車上商量,寬道法師請客,可能有一頓比較豐盛的素菜招待我們。結果去,他招待我們什麼?那個小碟子大概口徑這麼大,一小碟子鹹菜,一碗飯。他請客,就吃那一碟小菜,還有一碗飯。吃完了,我跟師父兩個人坐計程車回來,師父說,寬道老法師只有招待我們一碟小菜。所以在大陸,很多寺院都一碟菜,像長春百國興隆寺,他也請我去做過一次法會,他們都修苦行的,用水也很省,一盆水要刷牙、洗臉,都用那盆水,還要做苦力。
我們初學,還沒有伏煩惱,最好修苦行。煩惱伏住,你要去修樂行,那個境界要提升,叫你不起貪心。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了,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修觀。在古代寺院叢林,吃飯都要食存五觀,就是吃飯也是一堂功課。現在有的寺院有這個形式,有的還有。但是如果你沒有真正去修觀,就只有形式,沒有內容,你煩惱還是沒有伏住。所以早年在三十年前,有一個女眾法師請我去講經,我說講什麼?也沒有題目,她說法師你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我看到她牆壁貼了食存五觀,我說那我們就來講食存五觀。她說不要講,因為講了之後,我們等一下吃飯就要「食存五觀」,肚子餓得要命,還跟你食存五觀?我們現在實在講,這些原理原則我們也要知道。我們老和尚現在就叫我們吃飯念十句佛號。念十句佛號也是要觀,就是不讓妄念夾雜,不要對飲食起分別執著,這樣才會有效果。
「外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不著相,那個不著相就是我們一般講放下萬緣。打佛七,主七師都會提起一句開示,就是「放下萬緣,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或者講「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個要真放下才行,就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要修這個,實在講,你要做到這個,真的你沒有修學一點金剛般若的道理,這個是我們修得也比較不容易得力。所以金剛般若來補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也是有需要的。
好,我們再看第十七:
【十七、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一段比較長,我們先念到這一段。「植」就是種植,『植眾德本』。在我們淨宗,「德本」就是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這句佛號就是德本,我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稱為萬德洪名,我們念這一句,就把阿彌陀佛的萬德都感召來了,這句佛號就是德本。如果你再擴充來講,一部《彌陀經》是德本,《無量壽經》是德本,《觀經》是德本,淨土三經是德本,這就我們淨宗來講。這個德本要不斷的去種植,也就是我們念佛不斷的去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現在末法時期,唯有念佛法門我們才用得上,其他法門很難。其他法門,比如說修觀想、觀察、觀照,這個也有需要,但是要以念佛是根本,幫助我們念佛的。如果這句佛號得力,其他的就統統有了。這所謂正助雙修,念佛是正修,我們學習經教,做種種善事都是助,助修。
下面講,『不計眾苦,少欲知足』。「不計」就是不計較,做什麼事情也不怕吃苦,不計較我吃的苦比較多,不計較,什麼苦都不計較,這個叫不計眾苦。所以不能有一點比較苦的差事就不幹了,這個就不行。我們生活當中有一些工作是比較辛苦的,我們不要計較,所以我們要這樣學,對我們現前才有用。如果不是這樣學,那我們念一念,這是法藏比丘他不計眾苦,我可以不要不計眾苦,那我們就沒有向法藏比丘學習了。我們要學習,人家不願意做的我們做,這個就是不計眾苦。
我們漢學院的學生也難得,年輕人來這裡,我聽莊師跟我講,他們勞動都很認真,這個修福,福慧雙修。我剛出家,我們要煮飯、打掃。華藏講堂、佛陀教育基金會那時候沒有人,我們師父講,出家人什麼都要做,煮飯、聽課、講經,我們師父講經、錄音,還要打掃,做香燈、做早晚課、去買菜。講堂的男女廁所,不但男廁所,女廁所我也要清潔,這個我都幹過的。大家不要看到我現在好像滿不錯的,你沒有看到我前面那一段,女生的廁所我都要去清。沒人,你不做,誰做?這個你不能計較。到圖書館也是一樣,我跟我大師兄都要輪煮飯,我們輪流煮飯。這個煮飯,不是說你人數給我報好,臨時來個人我不管你,不可以這樣的。常常我們師父有些朋友、有些客人沒有學《常禮舉要》,他沒有事先跟你約,他就挑那個吃飯時候來。我們算好了煮幾人份的飯、煮幾人份的菜,來了不速之客,那我們師父就說「留下來吃飯」,我們只要聽到這一句,我們就慘了。師父留客人下來,不夠怎麼辦?我說分工合作,師兄你去快炒,我跑到市場去買,因為煮飯比較慢,市場就在下面,我跑去市場,去人家餐館買飯。你這個能計較嗎?不計較,不計眾苦。
還有我們那個大樓,三教九流都有,喝酒的,大小便拉在樓梯間,我跟我師兄兩個人要去清。後來師兄他說要去閉關,他說這樣不行,要閉關,我也支持他去閉關。到後來莊師他們出家了,我就比較好命。後來有女眾出家了,館長就說女眾要負責煮飯,我就比較好命了。但是我們那些男眾師兄弟就好命,他們就不用煮了。所以在圖書館,我們悟字輩會煮飯的,悟本師兄跟我兩個。這是我今天在這裡吐露我的辛酸。但是後來我們這些女眾法師,她們給館長訓練得很好,像忍師就煮得不錯了,她煮得很細,刀功也是很厲害的。這一點我是不如她,因為我煮比較粗淺的可以,煮的反正能吃。但是我們師父也教我煮了幾道菜,什麼苦瓜滷豆腐,還有煮大鍋菜。我們師父講,大鍋菜只有我跟香港暢懷法師,我們兩個會煮,我們兩個會配菜,每一天內容都不一樣,人家吃不厭。如果像我們在日常法師(常師父)這邊煮,跟如道師煮,吃得都吃怕了,還要豆漿煮稀飯這些,還有醃臭蘿蔔(他家鄉的菜,臭蘿蔔)。這些都生活上的,我們遇到這些也不能計較,這個不計較。我們要知道,我們來修是我們有機會修福,這個是我們能得福報。
下面講,「少欲知足」。這個「少欲」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不求人,所謂知足常樂,人生能夠少欲知足,你過得就很自在、很快樂。不要跟人家比賽,如果要跟人家比賽,那你就有得受了!所以佛在《遺教經》也勸出家人,要少欲知足。『專求白法』,這個「白法」就是善法,清淨的善法,清淨法。『惠利群生』,「群生」就是眾生,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力就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往生西方淨土,這個利益是最真實的。『志願無倦,忍力成就』,這個地方的「忍力」,它有相當的深度,這個「忍」它產生力量,所以這個忍也是大學問。「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講;儒家也講「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小的不修忍辱,那你就破壞大的。這個忍有很多方面的,遭受侮辱、毀謗,下面的人他叛逆,這些都要忍。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
對有情眾生都有慈悲心,『慈忍』,這個不是殘忍的忍,是慈悲。慈悲,對有情眾生都要有慈忍,對他要有慈悲心,要忍。悲忍,比如說你是方丈住持,或者你當師父,徒弟來罵你,你當師父要忍。當師父現在不好當,你不要以為當師父很威風,徒弟罵你的時候你要修忍辱,這個叫悲忍。下面的人對你無禮,你要忍,你要有悲心,要憐憫他,要有慈悲心。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和顏』就和藹可親,就是說臉的表情,這個也很重要,「和顏」很重要。有一次我在圖書館,有一天我是感冒,人不舒服,臉色特別不好看。我們師父就把我叫過去,你今天是人家欠你幾百萬?臉臭臭的,你怎麼擺一付臭臉給人家看?我說師父冤枉,沒有,我沒有擺臭臉。後來我想到,感冒了,表現出來那個臉色不好看。所以現在也要練習,感冒了,大家看到還是和顏愛語,不然就被誤會,你怎麼這個臉來對我?我們師父看我臉臭臭的,他把我叫去開示了一下。我看到我們師兄弟,看到他們臉臭臭的,我也不高興,我是欠你多少?怎麼這副面孔?後來經過師父這次開示,我就想可能他跟我一樣感冒了,就會這樣想了;這個心態一轉,可能感冒了。不然我火冒三丈。這個也是我們生活當中要學習的。『愛語』,就是講愛護的言語,也不一定說一些諂媚好聽話、花言巧語,愛語就是對他有幫助的。但是講話不能太衝。過去也是我們圖書館,有女眾出家坐櫃台,常常得罪人,常常人家同修哭著來我這裡投訴。我說妳講話也不要這樣,她說我講話就這麼直。我說妳那個不叫直,妳那個叫衝,妳有沒有吃過衝菜?那個衝菜吃下去,眼淚鼻涕都流出來,那個叫衝。她把那個衝叫做直。所以這個要學的。
【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個也是表現給社會大眾看,勸導大眾努力修行,警策要精進,要『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內心真誠,沒有『虛偽諂曲』。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莊嚴眾行』,我們所有的行為,就是福智二嚴叫莊嚴,有福報、有智慧,這叫莊嚴。你所有的行為,所做的一切,就是莊嚴,「莊嚴眾行」,因為你有福報、有智慧。『軌範具足』,是規則、模範做大眾的表率。『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這是《金剛經》講的,這個觀很細。我們一般講觀想,想比較粗,觀比較細。觀照是離心意識,觀想沒有離開心意識,觀想也要有定功才能觀想得起來。觀照是最高的,最初步是叫觀察,觀察、觀想、觀照,觀照是最高的。『三昧』是正定。『常寂』,「常」就是離開生滅,寂滅,不生不滅。法藏比丘因地修行就是這樣修。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這個就是修口業,我們要有口德。六祖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真正修道,不要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裡,更不要去講,講了,我們也受到污染。不要去譏笑他人的過失。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這個『律儀』就是戒律威儀,我們依照戒律威儀來修,這個就是「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這個心沒有受到污染。三業清淨,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因為口業比較容易犯。
我們再看第十八:
【十八、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這個是菩薩修六度,這個我們常常聽,不但自己修,也是以這個來『教化安立眾生』。這個『六度之行』是什麼?就是菩薩他怎麼過日子、他怎麼生活、怎麼待人處事接物,就是六度。你用這個六度來過日子就叫菩薩,你是過菩薩的生活。也以這個六度來「教化安立眾生」,也要教眾生依六度來生活,這個叫自行化他,這個非常重要。六度,我們時間的關係,不能詳細的解說,我們老和尚過去講了很多,大家可以多聽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明天中秋節,大家從中國來到澳洲,我們都是外國人,來到這裡,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我們還是要思阿彌陀佛,我們的故鄉在極樂世界。夏老在《淨語》裡面講,「未到西方不是家」,你沒有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六道輪迴,沒有一個地方是我們的家,也沒有一個地方是我們永久居留的,這個是現狀,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未到西方不是家。所以我們抬頭望明月,低頭就思極樂。望明月,你也可以拜月光菩薩。有日光菩薩、有月亮菩薩,應該要拜月光菩薩。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