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O18年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第四季開示  (第四集)  2018/11/27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23-0004

  昨天跟大家提出來的,讓大家看一段網路視頻,十五分鐘的,地仙,有一個三百三十歲的,我看了幾遍,跟大家分享。因為我們讀《感應篇》,有讀到天仙、地仙,我們先看看。它這個有旁白的也有不一樣的,好,我們先看一下。

  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剛才我們看了地仙三百三十歲的影片,這個講得太快,那個字幕過去了,念得太快了。我現在播放一個男眾介紹的,而且它有影片不會那麼快,我現在放一段,大家聽一下:「但我告訴你,我的真實年齡的確是三百三十歲,也就是說我是清朝康熙年間生人。其實三百三十歲並不算很老,二千多歲的人我都親眼見過,聽說還有活了五千多歲尚在人間的,只是沒有機緣見到。我是四川成都人,雍正年間為避戰亂,我們全家逃到川北的大巴山中」。它這個有影片的,而且不會那麼快,我們看的可能比較跟得上,明天再來放這個。我發這個的用意也是跟我們《感應篇》有關的,因為《感應篇》講,「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我們讀到天仙、地仙,可能大家沒什麼概念,剛好我看網路上有這麼一個信息就跟大家分享。現在還有地仙,這個也是真的。

  因為經典講的都是事實真相,都是事實,有這個事情佛菩薩、聖賢才會講。我們學佛的同修,特別是聽經聽很久的老同修,大家就不會懷疑。如果剛剛接觸的或者學佛還不是很久的,可能多少會有些疑惑,到底是不是真有這樣的人?特別現在社會大眾,很多人他可能對這個事情也無法理解,就不能相信。所以有這些資訊,我們也可以多去了解。我們學佛目的在成佛,學道目的在學成仙,目標不一樣。仙還在六道,沒有脫離六道,以佛法的標準來講不究竟,雖然壽命長也有一些神通,但還是不究竟。這個在《楞嚴經》裡面講這個仙趣,六道再加個仙趣,就是仙道。《楞嚴經》講了,把神仙分好幾個種類,各種修行方法,在古印度就有,我們中國也有這個修仙。修仙求長生不老,但是他的基礎還是在《感應篇》,如果沒有《感應篇》的基礎,要去修這個地仙,也不是很容易的,也要累積三百件善事,那你去找這個,大概才可以修得成。如果沒有累積三百件善事,恐怕去找他也不行,修不成。所以它有個條件、有個基礎,這點我們也必須要了解。

  《感應篇》很早就傳到日本,在東京我住的精舍後面有一間小寺院,藥師寺,供藥師如來的。它這個寺院門口,有個白鐵做的牌子,有一次我去上香,看到它上面寫著三尸神,就是中國傳過來的,道教的三尸神。三尸神我們在《感應篇》講,三尸神就是在我們人的身體裡面的,我們人的善惡,這個三尸神也會去向上帝報告的。上尸就是在我們人的胸部以上,中尸就是在我們心臟以下的腹部,腹部以下到腳是下尸。所以我們人上中下三個部分,有三尸神,上尸、中尸、下尸三尸神。在《華嚴經》講,我們人一出生,兩個肩膀就有一個記善、一個記惡的童子。《感應篇》講的就更多了,還有灶神,有很多神明在監察。守三尸這是道教的,讀到《感應篇》有三尸神,在庚申日他就趁人睡覺的時候,他就到玉皇大帝那邊去報告人的罪過。因此有些道教的人,為了避免三尸神到玉皇大帝那邊打報告,講他的罪過,所以在庚申日這一天。我們看傳統的民曆,六十天就有一天是庚申日,那一天晚上守三尸,他就不睡覺,不睡覺三尸神就跑不掉。我睡著了,你會趁我睡著的時候,去跟玉皇大帝報告。那守三尸,他那一天晚上就不睡覺,那守住了。

  在《感應篇彙編》這個註解也有講,它說這個做法是不正確的,如果你沒有做壞事,那你怕什麼三尸?肯定做了壞事,才怕三尸神去報告。但是三尸神你守住了,還有其他的神,不是只有三尸神會去報告。空神、夜神,什麼神很多,灶神。所以這個觀念上就不正確的;正確的觀念還是要斷惡修善,那才是正確的。所以這就是不正確的一個做法。我們學習《感應篇》,我們要常常跟同修提起,就是我們這個淨宗法脈,我們是傳承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的法脈。因為我們淨宗學會,我們的淨土都是跟淨老和尚學習的,跟他老人家學的。我們淨老和尚他的淨土,他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習的。李炳南老居士的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他去皈依印光大師。所以我們雙溪,老和尚叫我們用靈巖山也就是這個意義,我們是傳承大陸蘇州靈巖山,靈巖山寺印祖的道場。

  印祖一生沒有蓋什麼大廟,人家供養他的錢也不少,他只做印經、救濟、放生,特別是印經是最主要的。所以在蘇州靈巖山下,他也辦一個弘化社,現在這個弘化社還有繼續在印經,等於我們現在講出版社,印佛經善書來流通。印祖一生印的書,大乘經典印得不多,數量有限。但是有三本書印最多,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第二本就是《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在當時印了好幾百萬冊,當時印刷術不發達,印這個量可以說非常的驚人。為什麼印這三本書,三本書又不是佛經?但是我們仔細讀一讀,這三本書跟佛經講的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四依法,依義不依語,意思相同,跟佛經是相應的。這三本書的內容講的就是因果教育,教我們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跟《十善業道經》是完全相應的。

  我們學佛,大家都知道要三皈五戒,戒的基礎建立在善上面。建立在善,十善就是《觀經》三福第一福,建立在善。所以我們看到《觀經》三福,第一福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皈依是在第二福。第三福才是大乘菩薩福,第二福是二乘福,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是淨業三福,這個層次也很清楚,所以第一福是三福的根本,大根大本。戒,三皈五戒所有的戒都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戒律的鋼骨,印祖開示就是因果。我們蓋房子要鋼筋來做骨架,如果沒有鋼筋,你有水泥、磚瓦,那也蓋不成。所以必須要有個骨架架起來,然後你後面再添上去,才能蓋得成,這些磚瓦、水泥等等。所以沒有因果教育的基礎,不認識善惡,這個戒肯定也持不好,這個戒持不好得不到戒。所以印祖特別強調這三本書,這三本書的內容講的就是因果教育,我們不能疏忽。我們念佛人也不能疏忽,疏忽了我們這一生念佛去不了淨土。為什麼?心不清淨。

  我們念佛雖然講帶業往生,不用斷煩惱,但是也要伏煩惱,伏斷。我們淨土伏斷,就有把握帶業往生到西方,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滅斷。那其他法門,不管你修哪個法門統統要滅斷,你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淨土它伏斷,帶業往生,這個對我們們來講,可以說大家都可以做得到的。其他法門,我們在一生當中,很難達到了生死出三界,那不要說超越十法界,六道都超越不了。淨土的帶業往生,那就橫超三界,其他法門都叫豎超三界,這是橫超的,因為它有帶業,帶業只要伏斷煩惱就可以。伏斷煩惱,我們也得到一個相似的清淨心;滅斷那是真正的清淨心。我們達不到這個標準,但是伏斷一定需要的,所以我們念佛也要念到功夫成片,伏得住煩惱,現行煩惱讓它不要發作。相似的清淨心我們就能往生淨土,如果達不到那恐怕這一生又要空過了。「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清淨才能感應淨土;我們心裡滿肚子煩惱,那是跟穢土感應,跟西方淨土沒有感應,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佛念這麼久了,怎麼都還沒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心不清淨,煩惱常常起現行,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常常起現行,伏不住。

  因此印光祖師提倡這三本書,實在講我們一般人的確要認真來學習。包括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群書治要》,大家要認真來學習。為什麼?在我們現前這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我們念佛將來臨終能夠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往生西方。如果我們不在這個地方留意,下功夫來學習,這一生西方也去不了,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去西方,平常就要準備了,不是說我等到臨命終再來一念十念,那靠不住的。大家可以試一試,不要說臨命終,你生病,病痛來的時候你還能不能念佛?我們這一生真正要去西方,這個肯定不能疏忽。所以印光祖師提倡,李炳南老居士也提倡,我們老和尚現在更提倡,我們是這個法脈,印祖這個法脈,我們依教奉行。其他不是我們這個法脈的,當然他們有他們的修行方法,但是我們這個法脈,我們一定要知道。

  簡單講,《太上感應篇》我們學了,我們能做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了,那能幫助我們伏煩惱,我們功夫就得力,你現在跟阿彌陀佛就感應了。我們一定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感應,我們心才踏實;如果沒有感應,我們這個心不踏實的。你說我們現在人還好好的,我們這個心就不踏實了,臨命終,不要到臨命終,生病的時候你是無法主宰的,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念佛,這一生要肯定往生一定具足信願行。《感應篇》就是幫助我們這個的,包括《了凡四訓》、《安士全書》,現在老和尚講的《群書治要》,不但對我們現前,幫助我們現前的事業,還幫助我們的道業(淨業),我們念佛叫淨業,淨業三福。所以淨業三福第一福,我們老和尚把儒家的《弟子規》來具體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把《太上感應篇》具體落實慈心不殺,把《十善業道經》落實在修十善業。這三個根,這是最基本的,不能再少。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留意,不能疏忽,我們這一生才有決定的成就。

  還有五分鐘,我把印光祖師給居士開示,《太上感應篇註講證案彙編》,這是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有個弘法居士很發心把它節錄出來,這個非常難得。這個標題講,「印光大師談《感應篇》,一、《感應篇》之概述。1、《感應篇》的來源。」有人問,「《感應篇》誰人著作?對於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別之?」有人問印祖(問印光祖師),印光祖師提倡《感應篇》,《感應篇》是誰作的?用什麼方法來辨別是哪一個人作的《感應篇》?下面印光祖師回答,「《感應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有加上太上,叫《太上感應篇》。「謂為老子所作」,有太上,太上老君就老子,有人說是老子作的,因為有太上兩個字,也有的本子說《抱樸子》作的,印祖講有這兩種不同的說法。「然不必究其為何人所作,只取其書所說之益。所謂不以人廢言也。」印祖開示,也不要去追究是誰作的,只要我們採取這個書當中所說,對我們有利益的就採取,正確的就採取,誰作的也就不重要了。所謂不以人廢言,不要以人廢言,因為講的是對的,那誰講的都可以,只要正確的。所以這個不以人廢言,《論語》講的。

  「聖人立法,固不必定取聖人所說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為事。」聖人立法他這個是原則,不一定說都是聖人說的,佛在經典上講的,夜叉講的,他講得對的,我們也是可以採取的,他正確的。你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那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作菩薩,只有上面半首偈,下面半首偈不知道,他知道有個夜叉知道去問他,夜叉說我肚子餓得要命,你先給我吃,我再跟你講。為了半首偈,好,就給你吃,你先跟我說,說完了,他就要給他吃了。所以「蟲文鳥書,大開文字之端」,我們造文字是看那個鳥、看那個蟲,看那個形狀去造出來的。「敢以蟲鳥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你可以不重視那個蟲、那個鳥,就不要用牠的文字嗎?這個意思。「舉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論是非者之無益繁詞。此種繁詞,尚不如春禽晝啼,秋蟲夜鳴之有天然風味也。」就不必要去提出這些妄論了,那個就沒有意義了,你要提出這些沒有意義的繁詞,還不如去聽聽春天禽獸在白天牠的啼叫聲,聽聽秋天夜間蟲鳴的聲音。像我們到雙溪山上去,聽那些還比較有天然風味,何必去講這些沒有意義的論述?就是這個意思。

  明天再跟大家分享印祖的第二段開示,「《感應篇》的性質」。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講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