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0/4/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054-0010

  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又是我們每個月例行性的《群書治要》道德講堂的學習。這個學習,實在講我們是天天要學習。我們一個月舉行一天,主要是時間比較密集一點,也希望我們透過這個一天的道德講堂能夠提起大家學習的興趣,希望大家在這個課程當中有所收穫。我們學習是長時間的,這個學習是不能中斷,就像我們每一天都必須吃飯,因此我們每一天也都要學習。這個學習就在我們生活上,我們在課堂上聽了課,聽了課之後主要就是要用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用在我們的工作上、待人處事接物上面,從自己本身,一直到家庭、社會團體。我們在生活上,方方面面都要把它用上,要把它落實,這個落實在佛法講就叫行。

  佛法的修學,四個層次,信解行證。儒家、道家,所有一切世出世間法,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就是信解行證,我們淨宗講信願行。信解,我們聽講,或者自己看經典、註解,這是屬於解門;理解之後,我們要知道怎麼把它用在生活上,在生活當中去落實,這個叫行。解行要並重,有解無行那就說食數寶,這在佛門常講的。我們懂得很多、聽得很多,甚至我們自己也會講得很好,但是沒有透過這個行去落實,那也得不到經典上講的功德利益,這個就是說食數寶。說食,就是我們說要吃,我們要吃飯,說了你沒有去吃,也不會飽;你說了之後,那你要去吃,你才能飽。數寶,這是幫人家算錢,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你數得再多,那是別人的,跟自己不相干,自己不能用,自己沒有用上。這個就說食數寶。這就是你解了,但是你沒有去做,你沒有照做,得不到那個功德利益。另外一種就是有行無解,叫盲修瞎練。很認真去做,但是道理不懂、方法不對,亂修一通。這個很用功,但是道理不懂、方法不知道,他就去修了,修到最後他也沒結果,很賣力、很用功,有的人甚至得到是反效果。

  因此解行要並重,解行要相應。解是要幫助我們去行的,行又幫助我們的解更深入,我們行一分,就幫助我們的解更深入一分的理解;深入一分的理解,又幫助我們在行上面進一步去落實一分,這樣解行相知、解行並進,這樣我們的道業、學業、事業、家業就能夠成就,這個原則非常重要。所以《弟子規》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懂得很多、講得很多,很會講,但是一條也沒有去做到;但力行,不學文,這個就是無解,叫昧理真,修到最後就是盲修瞎練。因此世出世間聖人的教學,都是教我們要解行並重。

  我們學了《群書治要》,也是需要在生活當中,我們懂一句就去做一句,懂兩句我們就去做兩句,就慢慢我們才會提升、才會進步,這樣對於自己個人、自己的家庭,個人家庭的幸福美滿才能達到。自己自身以及家人,就是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根本,從自己修起,自己修好了才能影響家裡的人,使家裡的人都向你看齊,這樣齊家;家齊才能去治國,國是家的擴大,能把家治好就能治國;能治理一個國家,也才能達到世界太平,天下平。所以根本還是從自身做起,就是自己家裡做起,這是根本。所以君子務本,就是你這個根本要先做好。你不能本末倒置,你自己自身沒有修好,家裡還不整齊,還沒有辦法把這個家治理得好,要把外面那些治好,到一個公司團體,甚至在政府機關,那肯定也是治理不好,這是本末倒置。自己這個根本沒有治好,在外面有一些人似乎也做得滿好的,那是不長久,曇花一現,因為他沒有根。好像花瓶那個花它沒根,幾天它就枯萎,它也不會再生長;如果有根,在地裡這個花有根,枯了它還會再生長的。所以這個根本重要,從這個植物就可以聯想到我們做人那個道理。所以做人不能忘本,君子要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根本立住了,道才生得起來;你的根本沒有,道生不起來,表面做得好像很好看、很熱鬧,但是道生不起來。所以每一行都有它的道,你看韓國片「商道」、「醫道」,泡茶還有茶道,運動還有柔道、跆拳道,那個道很多,各行各業都有它的道,但是不管你是哪個道,都要務本。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根本,你沒有這個根本,在各行各業,那個發展就像花瓶的花,它不能長久,這些道理我們都必須明白。

  我們學習《群書治要》,先治自己,從自己先治起。特別蔡禮旭老師講的《群書治要》,可以說他講得很詳細,非常難得。他也是用我們現代人在社會上、生活上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那些言語來表達,這個表達當中也有他幽默的地方,但是幽默當中都不離經典上講的道理,我們聽了也不會太枯燥,感覺很有趣,有趣當中我們學到了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就是一個我們平常沒有注意的地方,聽蔡老師講了、提醒了,我們才注意到這些方方面面的,我們才知道過去很多都做錯了,到現在錯誤還是很多,所以我們要不斷的調整。

  我們一個月大家共學一次,共同在這裡學習一天,主要是提醒。這是天天要學習的,所以我們二樓那個齋堂,早餐、午餐也都有播放,大家用餐,如果你聽個一句、兩句,那都很有受用,可以說終身也受用不盡。聽懂一句、兩句,你去把它做到,這個就終身受用不盡。所以主要我們要留心、要留意蔡老師他講什麼,我們要注意聽,我們才能明瞭他講的這些道理,這些做人處世方方面面的原理原則,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懂了這些,把它用在生活、用在工作上,實在講我們就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浪費。還有我們做一樁事情,你就會感覺心裡很踏實、很有意義,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做這個事情的態度正確了,就是在修行。修行在哪裡修?就在生活上,我們穿衣吃飯、待人處事接物,在工作上。行是行為,這個行為,我們身口意三業行為,我們行為有了偏差、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比如說我們在工作上,今天這一天我做的事情,我有沒有盡到我的本分,把它做好、把它做到。你可以就一樁事情自己理解的,在這一條來落實。如果過去做得不好、不理想,我們慢慢給它調整過來,把它做好,盡到我們的本分。印光大師常講「敦倫盡分」,盡到自己的本分,這個就是在修行,這個也是在積功累德。所以積功累德是很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只有想到說,我有多少錢、我去捐多少錢、我做多少善事那才是積功累德,那是積功累德的一方面。實在講,我們生活當中,一言一行、方方面面都可以積功累德。你把你的工作做好了,就是積功累德;做不好,這功德你就有虧損。

  我們學習了傳統文化,學習了《群書治要》,還有我們現在學習《感應篇》,我們人生才有方向、才有目標、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如果不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學習佛菩薩、聖賢的經典,我們這個人生,縱然你做大官、做總統,你賺大錢,社會地位很高、名望很大,這樣的人生也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所以人生真正的意義跟價值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人生真正的價值。不學習傳統文化,我們不知道;不知道,我們總是隨著社會這些潮流隨波逐流,跟一般人一樣,每一天為了什麼?追求名利。他沒有倫理道德的觀念,更沒有因果的觀念,只知道要追求名利,只知道放縱自己,放縱自己的情欲。過去,我記得在社會上好像有傳了一句話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句話是絕對錯誤的,也會誤導很多年輕人。

  只要我喜歡,喜歡的要看對不對?對的你喜歡,當然是好的。你喜歡做善事,你喜歡孝養父母、友愛兄弟,那這當然是可以,天經地義,朋友有信、君臣有義,喜歡倫理道德,這個當然是我們要鼓勵的。如果你喜歡的是違背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放縱自己的情緒,感情衝動,《太上感應篇》講「淫欲過度」。那個淫它是廣義,這個淫三點水,它是廣義的,它不單指男女的情欲,當然男女的情欲也包括在裡面,它是指方方面面的。這個在我們一般講,下雨下得太多叫淫雨,三點水那個淫,就雨下得太多。下得太多,變成淫雨,淫雨會造成什麼後果?造成水災。用這個來形容、來比喻我們生活當中各方面的,你太過分了叫淫。比如說你衣服很多了,那還要再買,趕流行,實在幾個貨櫃都裝不下,太多了,還要繼續買;吃的東西,吃過量了。這舉出一、二個例子,我們在生活當中,凡是過分都叫淫。欲是欲望,那個欲望沒有止境的,放縱欲望,就像下淫雨一樣,後面造成水災。我們人總是有基本的需求,欲以需希為欲,欲就是需希為需要、必須,這個是欲。這個欲,就是我們基本需要的我們可以求,基本需要我們足夠了就不要貪求,再多求就變貪、變淫,淫欲過度。我們現在看到現代社會人都向西方學習功利主義,消費刺激經濟這種思想在引導,因此現在全世界的人,特別年輕人都走向淫欲過度這個路上,都是淫欲過度,大家不斷的追求。欲望無有止境,永遠沒有辦法滿足的,這個後面帶來就是災禍。

  所以我們人生的意義跟價值,不是很有錢、不是地位很高,真正的意義跟價值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積累德行,這個才是真正的意義跟價值,才是創造幸福家庭、社會安定、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基本的一個支柱,一個動力。如果沒有這個教育,人活在這個世間就像行屍走肉一樣,只是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物質的享受不斷提升,精神的文明不斷的墮落,這是現代人過的生活。所以現代人實在講,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富而不樂,貴而不安」。就是很有錢,他並不快樂;貴,他有崇高的地位,他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在我們現前整個世界上,各行各業,我們看到人類就是過這樣的日子。人就像機器人一樣,你說這個人生的意義跟價值就是這樣嗎?這是值得全球人類去思考的一個問題,這個大問題。人類思想偏差了,這個偏差之後就製造災難,這是現在大家有目共睹的。

  現在我們看報章雜誌也常常討論這個問題,但是似乎沒有解決的方案,找不到核心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回歸到經典。你沒有回歸到經典,那沒有標準,沒有標準,我們看各說各話,每個人講的都認為他是對的,沒有人認為他是不對的,他總認為他是對的。但是他的看法、他的說法、他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正確還是不正確,就很難講,要看後果,看結果怎麼樣。如果比較具體一點,我們講就是你符合佛菩薩、聖賢講的經典,那絕對是正確的,是對的;如果你違背經典講的,那這個就不對了,就不正確了。

  在《論語》裡面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畏是敬畏,天命就是佛法講的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畏天命就是不敢去違背因果的法則。你不相信因果,因果還是有,並不是說我不相信它就沒有、相信它才有,不是這樣的,你相信它有,不相信它還是有。所以君子畏天命,就是怕這個因果。在佛經上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就是君子,他畏因,造因他很謹慎;我們眾生造惡因不怕,惡報現前就怕了,這個跟菩薩剛好是相反,「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遇到不好的果報,他能夠不怨天不尤人,坦然去接受、去面對,知道就是過去世自己造的惡因,這一生感得的惡果,還債,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果報完了也就了結了,就沒有了,往後不要繼續造這個惡因就沒有這個惡果了。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個道理跟君子三畏,畏天命,一樣的道理。

  「畏大人」,有德之人,有道德的人,我們尊稱他是大人,他不一定年紀很大,但是他有道德、有學問,我們對他要尊敬、要敬畏。或者在居高位的人,我們現在講領導、領袖,當領導的,他有權勢,我們要對他敬畏。對當官、領導我們對他要尊敬,特別他一些好的政策我們要配合,你不能不理他。像這次新冠狀病毒,我們大家都要配合衛生署的指揮,叫我們戴口罩,不能太聚眾,我們要配合,你不能不理他,這個是敬畏。尊重領導這些政策,正確的政策我們一定要去尊重。

  「畏聖人之言」,聖人講的話你不能不敬畏,好像輕視、輕慢。聖人之言就是教人覺悟的,如果你不聽,甚至有的還毀謗,自己就沒有智慧,就變成愚痴了,得到愚痴的果報,那吃虧是自己。聖人講的話你信不信,跟聖人沒有關係,但是吃虧是自己,你去毀謗他,果報你自己要去受。就像《四十二章經》,有人去罵釋迦牟尼佛,佛就讓他罵,罵完了佛就問他,你送禮物給人家,人家如果不收,那你怎麼處理?他說那只好帶回去。佛就跟他講,你剛才罵我那些話,我都沒有接收,這個就你帶回去。這個就是要畏聖人之言,佛講的經你不能去毀謗,甚至去罵佛,自己造惡業要受惡報。

  好,今天我們學習《群書治要》,祝大家今天這一天的課程,對大家有很大的幫助。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