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八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8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八二頁:

  經【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疏【上明依報之勝,而依從正生,故次明正報。】

  前面一大段世尊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的環境,『依報』就是我們依賴生存的環境,在佛經裡面稱之為依報。『正報』是我們的身體,但是依報是從正報而生的,這句話很難懂,《演義》上有註解:

  演【依從正生者,若據外教,則從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清濁奠位,三才肇分,則正從依生。】

  他舉的外教,是儒家所說的。儒家所講有幾分與佛法相應,但是沒有佛法說得那麼詳細明瞭,可是在原則上確實是非常接近。尤其是孔老夫子在《易經繫辭傳》所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這個看法與佛法所講的實在是太接近。「物」就是依報,「變」就是正報,這個變是講六道輪迴,遊魂為變。孔老夫子不講靈魂,我們世俗人講人死了之後有靈魂,諸位想想,那個魂要是靈,絕對不會到三惡道去投胎,去變豬變羊,縱然到人道來投胎,他一定選大富大貴之家,一生下來就作少爺小姐,不願意受苦,怎麼會生到貧窮之家?由此可知,這個魂不靈,迷魂才對!靈魂是錯誤的。

  孔老夫子不說靈也不說迷,他說遊魂,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靈魂的速度非常快。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身體去,而是靈魂去投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經上講「十萬億佛國土」!就照一般的講法,一個佛國土是一個銀河系,那麼從我們這個地球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星球,當中有十萬億個銀河系,你想想看這個距離多遠!可是多少時間能到達?佛說一彈指、一剎那就到了。這才知道靈魂的速度的確非常快,世間的電波、光波比起靈魂的速度那是慢得太多了。所以孔老夫子說「遊魂」非常正確。遊魂為變,變什麼?變六道,你到哪一道去投胎變哪一道的身相,確實是遊魂為變。

  「精氣為物」,他這一句說得真是不可思議,因為遊魂為變實在講還不難,古印度的外道都有神通,像婆羅門、數論、瑜伽有能力生到四禪天(色界天),所以他們對於六道的情況非常了解,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精氣為物他們還是說不出來。物質從哪來的?唯有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物質的世界是阿賴耶識的相分,靈魂是阿賴耶識的見分。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先有見分,再有相分,所以依報是從正報生的。真正的原理是依報隨著正報轉,也就是說物質的世界、自然的現象是隨人心在轉變,這是正理,決定正確的。孔老夫子說的精氣為物與這個非常接近,他怎麼會知道?所以孔夫子絕對不是普通人。古人說孔子、老子、莊子都是佛菩薩應化到中國來的,這在理論上講得通,但是在事實上沒有依據。儒家說「正報從依報生」,這是錯誤的一個看法。

  演【今內教則依從正生。】

  內教是佛法,佛法之外是外教。佛法,佛是覺的意思,覺就是佛,迷就是外道;一個是覺,一個是不覺,內外是這樣分法。萬不可以為我們學了佛,我們不是外道了,說不定你正是外道,為什麼?你還是不覺,你還是迷惑顛倒,這種外道,佛門術語叫「門內外」,你是學了佛,也受了三皈,甚至也受戒,也出家了,可是你還是心外求法,那還是算外道,叫門內外。《楞嚴經》內外的標準更嚴格,見性的菩薩才叫做內教,沒有見性的統統叫外道,所以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統統叫外道;換句話說,必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叫做覺。我們通常把阿羅漢、辟支佛都算作正覺,以《楞嚴》的標準,那個覺還是邪覺,還是不正,它的標準是正等正覺才算是真正的覺,因為你那個覺等於佛,佛是見了性的,是圓滿的見性,你雖然沒圓滿,總是見一分、二分了,所見的是真性,所以你等於佛了,這才真正稱之為覺。

  阿羅漢的覺還不等於佛,為什麼?他沒見性。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見性,比起六道,他的思想見解是純正得多,我們稱他作正覺,不能稱為正等正覺。我們自己學佛心裡要有數,這樣說起來,我們幾時才能達到正等正覺?給諸位說,恐怕這一生沒指望,這是說真的。不但正等正覺沒望,就是證阿羅漢果恐怕也沒指望;不但是證阿羅漢果,小乘初果須陀洹都相當不容易證得,為什麼?須陀洹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誰有能力做得到?

  民國五十二年,我出家受戒之後沒多久,我遇到一個同修,他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很肯定的告訴我,他證阿羅漢果了。我就曉得他是誤會,但是他不是妄語,他沒有證阿羅漢,自己以為證阿羅漢果了。他對於佛的道理實在講懂得並不多,懂得多就不會誤會,自己念佛心地得一點清涼,煩惱少了,自己以為就證果了。我們坐在客廳談話,我說:阿羅漢有六通,牆壁外面是馬路,你能不能看得清清楚楚?他說:我看不見。我說:阿羅漢有他心通,我現在心裡想什麼你知不知道?不知道。那這不是真的!這樣他才服氣,才曉得沒有證得。不但阿羅漢沒證得,須陀洹果就有天眼、天耳、宿命這三種神通;二果、三果有五通,證到第四果才有漏盡通。沒有證得跟別人說證得,這是大妄語,在戒律裡面是地獄罪;如果不是妄語是誤會,在佛經裡面叫做增上慢,也是煩惱的一種。所以他不是妄語,他是增上慢,我們要認識這一點,極力避免自己發生錯誤。

  學其他的法門,正覺、正等正覺這一生沒指望,修淨土法門,一下手就是正等正覺,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在一切法門當中是第一法門。諸位如果真正細心涉獵這些大乘經典,像《華嚴》、《楞嚴》、《楞伽》、《法華》,你才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不退菩薩,就是已經證得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沒有法子計算,經上講得很清楚!十方世界所有眾生統統都成了阿羅漢,神通都像目犍連,壽命算千億歲,共同來計算,算不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多少,這是經上講得很清楚的。你就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等覺菩薩都要求生淨土。

  怎麼去往生的?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我們今天一下手就採取信願行三個條件,我們所修的因跟十方不退菩薩這個因相同,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跟他也相同,他修無量劫才修到,我們這一開頭就學到了。我告訴你,我這個決定不是妄語,你修這個法門就是正等正覺。無量無邊的法門你不選擇,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一切不退菩薩選擇的,你怎麼也選上?這個不容易!選擇這個法門,你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沒有兩樣!所以這是我們值得安慰的。你修其他法門,沒有帶業往生這個說法,你一定要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你才能成就。這個法門是一品煩惱都不要斷,統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見了阿彌陀佛以後慢慢再斷。這個法門你只要一相信、一發願,你就是正等正覺,這個不可思議!

  這個法門修學容易,稱為易行道;行是很容易,相信很難,發願也很難,難信難願!如何叫我們自己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法門,對於這個法門的理論不能不知道。要想明瞭理論,透徹的明瞭,那就是從前李老師的話,要不認真去研讀半部《大藏經》,你不會懂得的,這就困難了,就不是個容易事情了。念半部《大藏經》,這是苦事。可是古德給我們做了一個方便,人家把半部《大藏經》精華已經摘錄出來,不要我們去找這個麻煩了,這是什麼東西?就是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這一部《疏鈔演義》。這一部《疏鈔演義》的內容,實在講就是一部《大藏經》的濃縮,蕅益大師讚歎博大精深,一點都沒錯,那麼《疏鈔演義》就非常重要了。但是《疏鈔演義》的分量很重,我們講一遍,第一次講沒有留錄音帶。第二次講的,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個。這一次是第三次講。這分量很重!比《無量壽經》還要詳細。《要解》是精要,提綱挈領,如果你想短時間能深入,就讀《要解》;如果你有時間,希望多認識、多了解一些,你就深討《疏鈔演義》。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真正認識清楚,這個信心建立,願才切,決定不會動搖,而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把握,人人都有把握。我們選擇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去學,我們的確是入了內教,真正登堂入室。《華嚴》、《法華》,登堂還沒入室,這個法門入室!因為《華嚴》、《法華》到最後都導歸極樂。

  內教說法跟外教就不一樣,內教講「依從正生」。外面的物質環境從哪裡轉?從心裡面轉。所謂境隨心轉,「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我們真正明白肯定這個道理了,境界是隨心轉的,我這個身體是境界,這個身體也可以隨我們的心轉。譬如相貌,俗話常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們相貌為什麼長得不一樣?心不一樣,你們對於一切事物想法、看法不一樣,所以面貌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經文上講的,相貌統統一樣,為什麼?他心一樣,因為大家什麼都不想。西方極樂世界,所有去往生的人,相貌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即使凡夫去往生的還有想,他想什麼?想阿彌陀佛!他不想別的,想阿彌陀佛就變阿彌陀佛,相貌是相同的。曉得這個道理,我們總希望自己相貌能好一點、能美一點,那麼你的心也好一點、美一點,相貌自然就美好。心地清淨,自然就健康長壽,這一定的道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想自己要健康長壽,想自己美貌,那是大錯特錯了,沒有這個道理的。

  所以,一切法從心生。學佛的人,說老實話是可以不生病的,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修行的祕訣,確實不生病。學佛的人還有病痛,自己要覺悟,這個病痛是什麼?業障現前。業障現前趕緊要懺除業障,業障懺除了,沒有了,病就好了,就沒有事了;真正相信的人不多,不相信的人太多太多。對於大乘經論要有相當深入的涉獵,才曉得這個道理,這才開拓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命運,決定不會再受宿命的拘束。袁了凡居士明白這個道理,雖明白還不夠徹底,如果真正徹底,那他的想法、做法就不一樣了。他知道幾分之幾,就能改造他的命運。如果徹底明瞭,在大乘經教裡面,尤其是圓頓一乘經論,淨土五經都是圓頓一乘,你每天能夠讀誦,能夠閱覽,一遍一遍的將經論印入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面,有決定的好處。「今內教則依從正生」,環境是我們心變現的。

  演【一念無明,引生三細。】

  這是唯識所講的,一念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迷,本性本來是明的。這句話很有意思,也非常之深奧。怎樣是明?沒有這一念,就明了;有這一念,明就失掉,明就沒有了。可見得有這一念,這就壞了,一念就迷了,一念就不覺了,這個事情很麻煩!那好,我們現在既然看到佛這樣說法,我們從今之後,咱們就一念不生了,什麼念頭都不要想了,那是不是明了?恐怕還是無明,怎麼還是無明?因為你還想一個一念不生,還是落到一念,不是落在一個有念上,就是落在一個無念上,這樣修又修壞了,變成修無想定去了。無想定真修成也不容易,果報在四禪天的無想天,這是外道。

  佛法裡面講「一念不生」,連那個「一念不生」也不生,這個沒法子說得出!說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都是囉嗦,還是落在跡象上。這個境界只有自己體會,沒有辦法說得出來。實在講,不但說不出來,也不能想,因為你一想就有念了,想都不能想,所以叫不可思議,「思」是思想,不可思,「議」是議論、說,說不出,不可思議。真正不可思議,那就是覺;一落到思議裡面,就是無明。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初,「三細相」是阿賴耶識的業相、見相(轉相)、境界相。見分變現出相分,相分就是境界相。

  演【境界為緣,引起六粗。】

  這樣的一個發展次第,很像《易經》所講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所以佛法講的發展過程跟中國老祖宗這個觀察說法非常接近。

  演【山河大地,因無明而有,妄想而成,依從正生也。】

  這肯定了這一句。整個物質的世界確實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境界,因此這個境界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展開來就是唯識裡面講的「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成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怕初學的人不容易接受,再把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所以百法就是一切萬法歸納成一百個綱領。這一百法裡面,「有為法」,有為就是生滅法,就是有變化的、有生滅的,一共有九十四種。這九十四種,前面「心法」八個,八識心法,諸位曉得心是有為法,連阿賴耶識也不例外,阿賴耶識也是有為法,既是有為法,《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阿賴耶都如夢幻泡影,何況其他!「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大類,心所有法實在講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心理作用。八識是體,有體當然會起作用,作用有五十一大類。「色法」有十一類,五根「眼耳鼻舌身」是色法,色法就是物質;外面六塵,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外面境界,這是屬於色法,五根、六塵這十一大類。這些東西統統都是有為法。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有法,也不是色法,但是它是從這三個法裡頭產生的,產生一種概念,這個概念是抽象的,有二十四種。譬如時間、空間,這是很抽象的概念,這個東西既不是色也不是心。這些加起來九十四種。

  後面六種叫「無為法」,無為法是什麼?不是生滅法。無為法六個,前面五個是相似無為,還不是真正的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是真的,真如無為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九十四類有為法,統統是真心變現之物。能變的是自己,所變的反而不認得了,把它當作身外之物,這是錯誤。幾時真正徹底明白了,能變的是自性,所變的也統統是我自己,那就好了,那就恭喜你,你證得清淨法身。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心變現之物,心是能變,一切依正果報是所變,能所不二,性相一如!這是真實的境界了。這一句與我們修學關係很大,與我們自己幸福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前面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現在要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報,就是一切的人物,「故次明正報」。

  疏【於意云何,審其解否也。】

  世尊叫著舍利弗問他,『於意云何』,你的意思以為如何?這個話是問他,問舍利弗能不能夠理解這個事實,知不知道那個地方佛的名號叫阿彌陀?

  疏【已知彼佛號阿彌陀,未知其義。】

  『阿彌陀』是什麼意思?我們天天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什麼意思?如果搞不清楚,這是迷。所以有很多人念佛,念了幾年之後不念了,愈念愈沒味道。有的人打幾個佛七念得很辛苦,下次不來了。辛苦是真的,利益沒有得到,人家當然下次不來了。念佛能念得生歡喜心,愈念愈歡喜,人就不會走!愈念愈辛苦,愈念愈迷惑,人當然會念跑掉。由此可知,這個法門雖然易修,可是恆心毅力也不容易,恆心毅力從哪裡來的?從明理來的。你理真搞透了,這個心就堅固,永遠不退轉。我們選大部頭的《疏鈔》來細講,就是這個道理。實在來說,今天在這個世間,台灣真有福報;其他的地方,人家請我去講這個,我很樂意講,沒人聽,他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也沒有這麼長的耐心來聽這部大經。《阿彌陀經》是短,加上《疏鈔》,這就是大經了,它的分量不下於《法華》、不亞於《楞嚴》,確實是一部大經。所以沒有福報無法開講《疏鈔》,何況我們還加上《演義》。

  念這一句佛號,這六個字是什麼意思一定要清楚明白,念了才相應。好像我們跟佛打電報,這電報打了,那裡有回響,這才有趣味;老打去,打去之後沒有回響,到以後信心就失掉。你真正明瞭,是聲聲他都有感應,有不可思議的感應。

  疏【以彼佛乃一經正主,故須審問。】

  阿彌陀佛是本經『正主』,主是主人,西方極樂世界人很多,各個都是主人。各個都是主人沒錯,阿彌陀佛是第一個主人,因為那個世界是他造的,所有一切眾生是他接引的,是他教化的。他是第一個主人,我們念他,對他應當要認識,應當要了解。所以佛在此地問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也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人,問舍利弗無異於問我們。

  鈔【正主者,報有依正,佛居其正故;正有主伴,佛為其主故。】

  這是把『正』與『主』兩個字的意思說出來了。『報』是果報,有因必有果,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修行,他所發的願,我們在《無量壽經》看過,經中敘說他五劫修行結得大願,造成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是有因有果。這個果裡面就有依報有正報,所以『佛居其正』。前面依報,物質環境說完了,現在介紹阿彌陀佛,是報裡面的正報。正報很多,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都屬於正報。拿現在的話來說,我們這個世間一般人,把一切萬法分作動物、植物、礦物,分成三分;佛門裡面只分成兩分,就是正報、依報,正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依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物質環境。正報是有情的眾生,依報是無情的眾生。正報在西方極樂世界也非常多,沒法子計算。在這麼多眾生當中,阿彌陀佛是主,他是老師,他是教主,教主就是教學的主任老師,是這個意思。

  鈔【義須審者。】

  這個意思必須審察清楚。

  鈔【以彌陀萬德之號,其義深廣,應為開闡,使人曉了,生向慕故。】

  彌陀的名號意思非常深廣,應當要開示,應當要把它說清楚說明白,使十方世界的眾生生起仰慕之心,他才會發心念阿彌陀佛,想見阿彌陀佛,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名號的解釋在下面的經文。

  疏【稱理,則自性正思惟,是於意云何義。】

  向下文是消歸自性,也就是稱性而說。『自性正思惟』,這個意義很深。一般人講思惟,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廣,向外可以攀緣盡虛空遍法界,向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但是它緣不到本性。所以用第六意識要求明心見性,這是辦不到的。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用第六意識心修行而想成佛,就好比「蒸沙作飯」,沙子希望煮成飯,這不可能的,窮劫也得不到飯,為什麼?因不相同。修行,因地心與果地覺一定要相應。

  由此可知,小乘所講的八正道有正思惟,大乘也有八正道,大乘的正思惟跟小乘的正思惟差別在哪裡?小乘的正思惟就是用八識,實在講八識他還不知道,用第六意識,大乘講八識,小乘講六識,他是用意識。大乘的正思惟是用真如本性,自性起用,這是大乘的正思惟,所以他有沒有思?實在講沒有思。思惟是一個代表的符號,代表一切明瞭、一切通達。我們凡夫對一樁事要想一想才會明瞭,不想不知道。明心見性的菩薩,他要不要想?他不要想,因為一想就落到第六意識去了,不必想,眼睛一看就清楚,一聽就明瞭,他是直覺的,不通過心意識,這就叫做正思惟。

  經上講的這一句「於意云何」,這一句意思好深!本來我們讀《彌陀經》,看《彌陀經》很淺,好像很容易懂,蓮池大師這一解釋,註解愈解愈深,其實是不是他註解註深了?不是的,經義本來就深,所以這個經妙!淺人看得很淺,深人看得很深,所以它就百讀不厭。淺程度的人念,他很喜歡,因為他念得懂,深的程度念,他也很喜歡,為什麼?深意他知道。這個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厭,道理就在此地。蓮池大師給我們註解的,實在講還是註得很淺顯,因為註深了我們都沒法子接受。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意」,「汝意云何」,什麼叫做意?

  鈔【籌量名意,世人起於意識,念念逐外籌量,是邪思惟也。】

  這不是正思惟,這是講世間人,世間人用的是第六意識,也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心。你心裡想什麼?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心。你心裡想些什麼,是第六意識心在想。真心是不想的,真心是清淨的。真心離念,是一念不生的,只有妄心裡頭才會想,所以想叫做妄想,胡思亂想。我們一天到晚在這裡想,統統叫胡思亂想,你想正法、想佛法,想什麼都是胡思亂想,想佛也算胡思亂想。所以叫你念經,你就老老實實乖乖的去念,一面念一面想裡面意思,那還叫胡思亂想,為什麼會叫胡思亂想?因為經是真心流露,真心沒有念頭,真心沒有意思,流露出來的也是無意,也是沒有意思。你只要老老實實念,能夠把你的自性引發出來,能夠明心見性。如果一面念經一面去研究什麼意思,那就完了,為什麼?全部都落到意識裡面去了,這個不能開悟!縱然你研究得透徹,講得天花亂墜,說老實話,邪知邪見,不是真的。你只管去念,一念不生,人家請你講,你看到這個人程度深就講得深,看到程度淺就講得淺,所講可深可淺可長可短,完全沒有經過意識,這是你的自性流露,這是般若智慧。所以經不能研究,老老實實去念就好。

  蓮池大師這些註解也是自性流露出來的,所以他這個註解就可深可淺可長可短。諸位拿我第二次講的三百三十五個帶子,跟我這次所講的比較,不一樣!我從頭再講一遍,意思跟這一遍又不一樣,所以這個經是愈講愈歡喜。如果意思統統都一樣,我講了也沒味道了。像學校裡面從前教書的先生,年年教一年級,教一輩子只有一本書一本筆記,他可以用一輩子,那個愈教愈枯燥,沒有味道。經有味道,遍遍意思不一樣!你真正去修學,法喜充滿,這裡面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從前方東美先生傳給我的,他說「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演【籌量名意者,相宗云:集起名心,集諸種子,起諸現行故;籌量名意,籌慮思量,自分境界故;了別名識,照了分別前境界故。】

  什麼叫心?什麼叫意?什麼叫識?相宗把它下一個定義。「心」是集起的意思。「集」是什麼?集是集種子,集是收集,好像倉庫一樣,我統統收集,這是集的意思。「起」是什麼?起是起現行,底下講「起諸現行」,種子遇到緣它就生長。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叫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個倉庫,把一切種子統統都收到倉庫裡去保存起來,好像我們今天講的檔案室,我們所有一切造作統統有檔案,你只一造作,這個檔案都送到裡面去保存,這就是集的意思。因此這個造作,不但是身體的造作、言語的造作,起心動念,你動一個念頭,阿賴耶識裡就落個印象。佛在經上勸我們,教導我們,不要後悔過去的事情,過去造作很多的罪業,常常想一遍,好,想一遍就又造一次,再想一遍又造一次,好了,你阿賴耶識的罪業就愈來愈多了。過去的不要想了,種子在,我不再增加了,保持這個原狀不增加;未來的事情還沒到,不要胡思亂想,你想未來的也在那裡造業,你才曉得可怕!眾生頭腦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你想那個阿賴耶裡種子不曉得有多少!佛在經上講,如果這些種子有體積的話,哪怕它體積再小,像微塵一樣,佛給我們講,無量劫到今天,我們這個業習種子盡虛空都容納不下!好在這個種子沒有形相。

  第二個意思是「現行」,現行是什麼?一遇到緣,種子就出來,它就起作用了。所以這個現行也是心。我們舉個比喻,諸位從這比喻裡面去體會,了解什麼叫現行。現行就是種子起作用,種子沒有緣不起作用。譬如西瓜的種子,我們把它收藏起來裝在瓶子裡面,它永遠不會結瓜,為什麼?沒有緣!如果我們想叫它結瓜,只要加上緣就行了,它的緣,它需要土壤、肥料、陽光、水分,如果這許許多多條件統統都很圓滿的話,這個種子一定會發芽,會開花會結果,會長成很好的瓜,這叫做現行。所以現行是種子的因,種子又是現行的因。瓜是果,瓜子是因;瓜是因,瓜子又是果。所以瓜與瓜子都是心。諸位細細從這裡去體會,這就是種子跟現行,生長開花結果長成瓜這是現行,可是瓜裡面又生了種子,這個統統叫做心。你明白這個道理,因與果全是心的作用。這個一擴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佛經裡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起來的?就是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害怕的是六道輪迴三惡道是自己變現的,喜歡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自己變現的。十法界的種子在我們阿賴耶識裡統統都有,每個人都有,絕對沒有一個人是欠缺的,現在你要哪一個種子起現行,這個權操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手上。好像我這個茶杯裡面各種瓜果的種子統統都有,都裝在這裡面,我想吃西瓜,把西瓜的種子拿出來種;我想吃豆,再把豆的種子拿出來種,這個權操在我手上,不操在別人手上。

  十法界依正莊嚴,你想成佛你決定能成佛,全在自己手上!我們有成佛的種子,只要把緣配上就行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有種子,「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是從種子上講的。我們只要加上信願行,這是緣,就好像瓜需要土壤、肥料、水分,把這個加上就可以,自然就結果了。所以想成佛就成佛,想作菩薩就作菩薩,想來世得人身就得人身,想當鬼你就去當鬼。鬼是什麼緣?那個緣最多,鬼是貪心重,你想想我們有沒有貪心?這個也貪、那個也貪,這就是餓鬼那個種子的緣天天增長,後來的果報自自然然就變餓鬼。地獄是瞋恚,畜生是愚痴。大家要是曉得十法界的緣,自己就能控制。譬如,不管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我絕不發脾氣,為什麼?我地獄的那個因,我不給它緣,我把它斷掉,我決定不墮地獄。什麼樣的順境,我不貪心、不貪愛,餓鬼道的緣斷掉了。一切境界裡面,我清清楚楚,不迷糊,畜生道的緣斷掉了。

  佛講這些法,我們真是心服口服。所以成佛成菩薩不是他幫助我們的,他幫不上忙!他要幫得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何必要我們自己修行?我們自己這樣辛辛苦苦修行才成就,佛菩薩慈悲在哪裡?諸位要曉得,「一切唯心造」,一切是自己造的,與別人都不相干。佛在《金剛經》上很坦率的告訴我們,佛不度眾生,眾生怎麼度的?自己度自己。佛也是我們自己的一個增上緣,許許多多條件裡面的一個,就是說他把這個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才恍然大悟,才曉得怎麼去控制這個緣。因加上緣才結果,因要是沒有緣不會結果。因不能改變、無法控制,緣在我們自己手上操縱著,所以佛法講緣生。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好好的控制住緣,九法界的緣我們都把它捨棄,決定不去培養它,專門培養成佛的這個緣,這就好了。成佛這個緣最殊勝,最容易、最可靠、最穩當,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確實有理論依據,不是隨便說的,沒有相當可靠的理論,我們怎麼能夠深信?

  所以「集起」,懂得什麼叫集?什麼叫起?這個是心。所以這心太大太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心,就是一個阿賴耶。你要問,心在哪裡?《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實在講釋迦牟尼佛也沒說清楚,也沒有講是真心或妄心,不管是真心是妄心,你說有心,心在哪裡?你說出來我聽聽。阿難先說在內,佛不同意,說在外也不同意,在中間也不同意,說了七處,佛統統不同意。心到底在哪裡?最後,阿難也沒有辦法了。告訴諸位,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們一個心,這是很不容易體會,很難懂的。我用作夢做比喻,大家容易體會。你每天都會做夢,夢中有山河大地,有自己,也有很多人物,就跟我們白天見的差不多。夢從哪裡來的?我們曉得,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心正變現在夢境的時候,這時要問你,你的心像什麼樣子?整個夢境就是心,整個心就是夢,全心成夢,全夢即心,心外無夢,夢外無心!你從這裡再體會一下,今天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虛空法界,法界就是阿賴耶識。

  阿難在楞嚴會上不曉得這個,所以被佛問倒了。如果你真正認識了,禪家有一句話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怎麼說大地無寸土?因為統統是自心,除了自心之外沒有一物。《華嚴》上給我們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是本體,就是哲學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是什麼?《華嚴經》上說的是心,這個心也就是講的阿賴耶識。法相宗所依據的經典有六部經、十一部論,《華嚴經》是六經之一。所以這個叫心。諸位要緊的就是把什麼叫集、什麼叫起,這兩個字搞清楚。實在講,這兩個字很不容易搞清楚的。

  「籌量名意」,籌是籌畫,量是較量,這叫意。「意」是什麼?就是思,我們在思考,我們在計劃,這是意,「籌慮思量,自分境界故」。「了別名識」,了是明瞭,別是分別,從這個定義我們就叫它做「識」,「照了分別前境界故」。由此可知,意的對象是對自分,對內不對外;識是內外都有,內外都是它的對象,它的對象就廣大了。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前五識,這八個識都有集起的作用,所以統統叫做心,我們稱為八心王,心真多!心不止一個,凡夫很多心,有八個心。佛菩薩只有一個心,只有真心;我們凡夫有八個心,所以心很多!這八個心都有集起的意思,也都有籌量的意思,所以這八個也統統叫做意;八個都有分別的功能,所以也叫做八個識。這八個,你可以叫它八心,也可以叫它八意,也可以叫它八識,為什麼?這個意思都有。

  如果我們再要深入去分析,雖然每一個識都有這三種功能,它有偏重,就是有力量強弱。集起力量最強的是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我們如果要是把它分開來講,心意識,第八阿賴耶就是「心」,它集起的功能最大,其他七個識不能跟它相比。第七就是末那識,末那識,籌量這個功能特別殊勝,其餘七個識都不如它,我們一般講執著,末那識是最執著的,執著最堅固;其他幾個識也有,但是很淡薄,沒有它那樣的堅固。所以,末那識是「意」。前面六識,分別能力最強的是第六意識,所以第六意識是「識」。相宗裡面如果分開來講心意識,心是第八阿賴耶識,意是第七末那識,識是第六意識。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