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三十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0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面第三行,最後一句: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悉捨三途苦。滅諸煩惱暗。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偈頌第六首。我們讀這一段經文就知道這個經典法門,它的力用不可思議。此地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佛以智慧光明,這是講他的相與作用。『普照十方剎』,一切佛都有光明,但是這個光明普照十方是阿彌陀佛獨有的;諸佛當然也有這個能力,但是要放光才能夠普照。阿彌陀佛這是常光普照,不必放光,是恆常普照十方。它的作用能夠消業障,『消除三垢冥』,就是我們通常講消業障,佛的光明能幫助我們消業障。「三垢」是指的「貪瞋痴」這三種,這三種對於清淨心的染污最為嚴重。冥就是無明,無明煩惱。「三垢冥」合起講就是無明煩惱。

  『明濟眾厄難』。這是以智慧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佛菩薩在十法界普遍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就是佛門常說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在那個地方推動。

  『悉捨三途苦』,這是離苦。「三途」是指的地獄、餓鬼、畜生。這是佛法教學最低的一個階段,最低的限度教我們不墮三途,這個還是屬於消極的,不是積極的。這一生不墮三途,來生不墮三途,後生怎麼辦?換句話說,如果不能超越三界,三途可以暫時不去,任何一尊佛也沒有辦法保證你永久不會墮落的,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消業是屬於消極,只能夠得暫時的利益,所以底下一句這就是恆久的了。

  『滅諸煩惱暗』,「煩惱暗」跟前面「三垢冥」意思完全相同,就是煩惱跟無明。前面這是消業,此地這是講滅業。滅業,這個就是真實的利益,這是永久的利益了。佛光明幫助我們消業,教化幫助我們滅業,我們必須要接受佛的教化,要認真去修學,佛的威神加持我們。如果我們自己不肯認真的去修學,佛雖然想加也加不上,想幫忙幫不上忙,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底下說: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這就是佛協助我們、幫助我們開智慧。智慧是我們本來具足的,是本有的;雖然有,現在我們的智慧失掉了。智慧怎麼失掉?就是因為你有煩惱,你有無明,所以智慧失掉了。如果要想智慧再現前、再恢復,必須把煩惱無明捨掉,我們的智慧本能就恢復了。所以這個事情佛幫忙只能幫到這個地方,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至於斷煩惱、破無明是自己的事情,這個就不是佛的事情。老師只能教我們,做還是要自己去做。譬如說指路的人,他把路指的明白,路還是要自己走;自己不走,指路的人指得再清楚,我們也達不到目的地。

  「獲得光明身」,這是身業清淨。身清淨,當然是心清淨。「開彼智慧眼」,實在講就是心清淨,智慧現前了。身心清淨。

  身心到真正清淨了,才會永離諸惡,「閉塞諸惡道」。不但一切惡的事你不會去做,你也不可能去做;一個惡的念頭,你也不可能生起,那就是真正斷惡斷得乾淨。

  『通達善趣門』。這是離苦得樂,得真實之樂。「通達」,再沒有障礙了。這個地方講的「善」,純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還是惡,這個諸位要曉得。前面講「閉塞諸惡道」,這個善惡的善都是惡。善惡兩邊都離開了,這叫真善,佛法裡面講的善,大概都是指這些。有善有惡,相對的不是真善。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為一切眾生開示佛法裡面的祕藏,祕密的寶藏。佛法裡頭的祕密寶藏是什麼?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所以這個地方「為眾開法藏」,就是為大家宣揚這個法門,教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是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廣施功德寶」。

  這個一切功德都是像本經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成就的,這是阿彌陀佛以這樣一個殊勝方便的辦法,來幫助十方所有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但是我們要曉得,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嗜好不相同,乃至於生活環境背景都不相同,我們今天講文化背景不相同。因此佛教化眾生,實實在在,他是方法非常的善巧,為眾生開無量法門;不是用一個方法,用無量的法門來教導一切眾生。

  所以法門一定要契機,法門不契機就不能成就。你譬如這個念佛的法門,參禪的人就不契它的機;所以宗門的修行人念佛一聲要漱口三天,都漱不乾淨。這就是說門庭施設不相同,眾生根器不一樣。你喜歡哪一個法門,你就專修哪一個法門;這個修行的原理原則決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一門深入。同時修幾個法門而成就的,這種人有,不是沒有,太少了;自古至今,能可以算得出來的,不多。從一門深入而得成就的,那就太多太多了,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所以法門貴專不貴多,要專要精。如果講求解,我不是講修行,我求解,可以;你同時涉獵許多法門行,我目的是在想多了解,這個可以。如果講修,修是什麼?修清淨心,要斷煩惱,要證菩提,這是講修;修,涉及經論法門太多是決定有妨礙。所以這是兩個目標,是兩種不同的方法,這個我們要知道。

  所以自古以來有許多講經的法師,他們這兩種方法同時都進行。他要廣學,他廣學為什麼?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他專修,專修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這是正確的。這都是值得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做一個很好的參考。我們今天目的在哪裡?如果目的是要在真正在斷煩惱,在超越六道輪迴,那我們就要在修行上下功夫。如果我們想廣泛的接引大眾,那在教理上下功夫。

  但是我們要知道客觀的環境,在客觀環境上來說,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亂世,不是一個承平的時代,眾生苦難很多,災難不一定在哪個地方出現;換句話說,生命財產確確實實沒有保障。我們今天處在這麼一個時代,危機重重,這是客觀環境,我們能有時間去研究許許多多經論法門嗎?有這麼多時間嗎?來的及嗎?如果把客觀環境認清楚了,我們自然會死心塌地守住這一門。這一門是最容易成就的一門,其他的法門也行,不是不行,難易確實不相同;所有法門比較起來,這個法門容易,非常適合於我們現代的生活環境,它的好處就在此地。

  再看第九、第十這兩首偈,這兩首偈是法藏發願要跟佛一樣。

  【如佛無礙智。】

  智慧沒有障礙,就是無所不知。如果還有不知道的,那就是障礙了;到無所不知,這是無障礙,「智同佛」。

  【所行慈愍行。】

  「慈悲同佛」,對於一切眾生以清淨平等的慈悲,對待九界眾生,一視同仁。

  【常作天人師。】

  這一句裡面是講「行同佛」,教化同佛。成了佛之後做什麼?成佛之後,就是教化眾生;換句話說,在九法界裡面幫助一切大眾。

  【得為三界雄。】

  在三界裡面稱為大雄。這個「雄」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英雄,英雄豪傑。什麼叫英雄?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夠做到,這就稱為英雄了。佛稱為大雄,我們在寺院裡看到佛殿叫大雄寶殿,就是大英雄寶殿,這是對佛的稱讚。一般人沒有能力斷煩惱,他有能力斷煩惱;一般人沒有能力超越生死輪迴,他有能力超越生死輪迴;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夠做的到,這稱為大雄。這講「德同佛」。

  【說法師子吼。】

  這是講「說法同佛」。『師子吼』是比喻,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一吼,小的野獸聽到獅子一叫腿都發軟,跑都跑不動,牠有這麼大的威力。這是形容佛說法能夠降伏一切外道,佛的知見正,能夠摧邪顯正,譬如「師子吼」。

  【廣度諸有情。】

  這一句是顯示彌陀無論在因地、在果地,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度眾生。

  【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

  這個兩句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切諸佛、一切菩薩對阿彌陀佛那麼樣的尊重、那麼樣的敬仰?也許我們也會遇到別人,你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要修淨土法門?你用這兩句答覆就很圓滿了。『圓滿昔所願』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了。為什麼?為了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還得了!這個不可思議,這確確實實把阿彌陀佛心願的核心說出來了。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願?願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這個末後一首是求感應,由感應來給他做證明。我的願要是真實,大千世界裡面所有一切聖眾都應當『感動』;這個「感動」是阿彌陀佛在虛空法界當中,轉真實微妙的大法輪。

  此地這個『大千』,意思是雙關的,通常我們講「大千」是講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尊佛的教區,佛經上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當然三千大千世界是個概數,並不是指一個確定的數字。為什麼?每一尊佛教化的區域有大小不相同,有的佛大千世界很大,有的佛大千世界比較小。這一些事實上的形成,都是佛在因地上每一個人發願心量不相同,所以到成佛,他感的果報大小不一樣。唯獨阿彌陀佛這個願特別大,超過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上所發的願,所以阿彌陀佛的世界廣大無邊。它這個地方如果從狹義上來說,是指的世間自在王佛的教區,大千世界;如果廣義來說,那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統統都受震動。

  『虛空諸天神』。每一個世界都有欲界、色界、無色界,諸佛這個剎土大致都差不多的,都相同。欲界,四王天、忉利天是在地面上,夜摩以上都在虛空中,叫空居天。這是稱三界虛空當中這些天神,他們在這裡聽佛講經,都可以給法藏做證明。如果法藏的願是真實不虛,法藏菩薩要求這些天神雨華供養,來給他做證明。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這就是「大千應感動」,他真的立刻就感應現前。

  【天雨妙華。以散其上。】

  果然天神在空中雨花,感應太快了。

  【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這是天神、菩薩都來給他做證明。

  底下一章是敘說菩薩累劫的修行,這都是說的阿彌陀佛在因地上,他怎麼個修的。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要認真的去學習。我們今天在因地,佛當時在因地用什麼方法修,我們今天也在因地,應當要學習,所以底下這一章就非常重要了。

  【阿難。】

  這是釋迦牟尼佛叫著阿難尊者,凡是叫他的名字,下面的說話就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阿難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叫他也就等於叫我們是一樣的,叫我們要特別留意,底下有重要的開示。

  【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

  這是講他四十八願。

  【住真實慧。】

  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本經講的三種真實,這是第三種,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了;前面讀過「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那個兩種都是境界,都是事實。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這裡教給我們的方法,一定要『住真實慧』。「真」是說的行,表現在我們日常行為之中,決定不是虛妄的。可見得佛法確確實實是建立在真實慧的基礎上,絕對不是情執,不是妄情,不是執著。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他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這麼成就的,是真實智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成就極樂世界這個道場。

  【所修佛國。】

  『佛國』就是極樂世界。

  【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經文雖然只有四句,已經將西方極樂世界那個輪廓給我們描繪出來了。第一句說他這個世界大。大到什麼程度,沒有辦法計算,也沒有法子說的出來,這個世界之大。不但這個世界之大不可思議,就是這十劫當中,他所成就的這些學生人數之多,我們在前面讀過,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計算的出來。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口,經過調查有四十幾億,可以統計的出來;西方世界沒有法子能夠計算的出來,可見得那個世界確實是大。

  『超勝獨妙』,「超」是超越,超越一切諸佛的剎土;「勝」是勝過,勝過一切諸佛的國土,顯示出西方極樂世界獨特奇妙。

  它到底哪些地方超勝?哪些地方獨妙?下面兩句給我們說出來了。『建立常然』,這就超勝、就獨妙了。為什麼?十方剎土,可以說都是無常的,都是變化的。有情的眾生有「生老病死」,動物有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是無常;植物有「生住異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它變化的;礦物有「成住壞空」,無常!這個世間小的變化,滄海桑田;大的變化,星球的成住壞空,都是無常的。西方極樂世界建立常然,換句話說,那一邊有情的眾生不生不滅,這裡講長生不老,這是很奇怪的,跟其他世界不一樣的;它們那邊的植物、那邊的樹、那邊的花不會凋零的,樣樣都是長久的,都不會有變化的。『無衰無變』,決定沒有衰退,決定沒有變化,這就是它超勝獨妙之處。

  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就叫我們生起仰慕之心,這不能不去!在這個世界縱然你長壽,年歲大了就衰老了;長壽是好,但是老苦不好。西方極樂世界長壽不老,我們的意願就會達到了,永遠不老,永遠不生病,永遠不愁生活,有這麼多好的優越條件,怎麼能不去!

  底下要敘說它這個超勝獨妙的來由,它怎麼來的?為什麼其他諸佛世界裡頭沒有?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這一句使我們明白了,阿彌陀佛成佛到今天十劫,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講的『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不是真的他剛剛成佛,不是的,他久遠劫就成佛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他的化土,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世間成佛這個狀況相同。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成佛?《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釋迦是久遠劫就成佛了,不是這一次八相成道,夜睹明星,恍然大悟。那是唱戲表演的,給我們看的。實際上,久遠劫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也是如此,也是久遠劫就成佛了,這一次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實實在在殊勝,要追究它殊勝的原因,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出來了。他是連他過去無量劫中,「積植德行」,這一句是總說。什麼是「德行」?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

  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今天有這個念頭,『想』就是念頭,有貪瞋痴慢這些念頭;人家不起,沒這個念頭,心多清淨,這是屬於定。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我們外面的環境,「色」是指眼所對的,都叫做色;眼睛能看的見的統統用這個字作代表。耳能夠聽的,就叫做「聲」。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六種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外境。外境有,外境存在,外境不執著,不著。這兩句合起來看,內不動心,就是『不起貪瞋痴欲諸想』,外不著相。你要問,阿彌陀佛在無量劫當中,他修的是什麼?就修這個東西,內不動心,外不著相。

  實在講,所有一切大乘法都是以這兩句作為修學綱領,禪也是如此,淨也是如此,密也是如此,教下裡面止觀還是修這個東西,離了這兩句就不叫做佛法了。我們要想學佛,學佛就學這個東西。可是我們很想學,學不到,境界一現前,裡面煩惱又起來了,外頭有執著了。這個難,難在這裡。我們看看人家怎麼修的。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是提供我們一個方法。『樂』是愛好,「但樂」,我只愛好一樁,哪一樁?過去諸佛所修的善根。諸佛所修的善根是什麼?佛佛相念,就是念佛。所以這一句裡面教給我們一個方法,這一生當中唯愛念佛;除了喜歡念佛之外,其他的什麼都放下了,這個提示不可思議。

  佛在《觀經》裡面告訴我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一個人念佛的時候,心裡面想佛的時候,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想佛,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佛了,就成佛了;想菩薩就成菩薩,想羅漢就成羅漢,想什麼就成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念佛。

  念佛,一切佛中,阿彌陀第一,這一點我們要知道,這是釋迦牟尼佛在一切經裡面常常讚歎的;而且世尊告訴我們,不但他一個人讚歎,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讚歎到極處了,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所以我們念佛,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念他,單單教我們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彌陀佛,這是佛對於我們的教導。

  【行寂靜行。】

  『行』是行動,是行為。我們一個人在世間,不可能沒有行為,不可能沒有行動。我們要學佛,佛菩薩的「行」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的?佛菩薩的行是不動的。這個不動不是說身不動,是說心不動。身動,心不動,這是佛菩薩。身有,心空,所以佛法、佛門用的標誌用法輪作代表。輪就是圓,圓的作用是周,永遠不停的在轉動,它是一個動相。

  動中有不動,不動是什麼?圓心不動。圓是有,心沒有,找不到圓心。心有沒有?絕對有。在哪裡?找不到。所以唯獨這個圓能代表空有不二,動靜一如,佛心是清淨的,寂滅的,從來沒有動過。我們通常講「身口意」,意是不動的,意是清淨寂滅的;身動,口也動,口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口在那裡動;身也在那裡動,身在那裡表演,演說;但是心不動,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遠離虛妄。】

  什麼叫『虛妄』?心動了就是「虛妄」的。心本來是不動的,怎麼可以動。會動的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佛在經上常講叫生滅心,我們講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這是虛妄的;要「遠離虛妄」。

  【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這個『真諦』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真理,要依真實之理來種植德本。『德本』是什麼?「本」是根本,能生萬德,萬德莊嚴,那個能生的才是根本。在本宗,「德本」就是一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是德本。這六個字,我們這個經講到此地,雖然還沒有講圓滿,如果一直來聽,我相信同修逐漸逐漸能夠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一句名號確確實實是眾德的根本。專修這個法門,二六時中執持名號,用這一句名號幫助我們真正做到內不動心,就是內不起煩惱,所有一切分別執著統統不起,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來修。實在講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都修這個。

  一切法門比較起來,這個法門容易,這個裡頭容易;容易的道理,真正透徹明瞭的人還不多。一般人,方法容易,一句「阿彌陀佛」都會念,隨時隨地也會念,行住坐臥都可以念,這的確很方便,他們只能夠領略到此地;更深一層,他不知道了。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神力加持,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威神加持,這個大家不知道,這是其他一切法門跟這個名號功德不能比的,就在此地。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像這些地方,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用得上。一切苦難不要去計較,逆來順受。苦難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要是知道因緣,你就會甘心情願去忍受了,都是過去今生所造不善業的感召,怎麼能怪人!我們如何面對現實?就是不要去計較,專心念佛。

  『少欲知足』,會減輕煩惱;我的欲望很少,我能夠知足。每一天三餐飯能吃得飽,衣服可以穿得暖,有個小房子能遮蔽風雨,足了!還要什麼?知足就常樂。你知足,你求的就少;你求的愈少,你就愈自在、愈快樂,真正能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比神仙還快樂。你這個心才容易得定,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才能夠達到。

  『專求白法』。這個「白」是古印度人常用的,我們中國人常用善惡,善法、惡法,印度人用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叫做惡。所以他們講白業、黑業,業是造業的業,白業就是善業,黑業就是惡業。「專求白法」,這是自利的,對自己專求善法。這個善,剛才跟諸位說過了,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那個善不是真善,善惡兩邊都離開,這就真善了,這才叫白法。

  『惠利群生』,這是講對人。前面一個是對自己,這一句是對別人;前面是自受用,這一句是講他受用。我們如何對別人?「惠利群生」,「惠」是惠施,就是布施;「利」是利益,要利益眾生;去做這個事情,捨己為人,就是這個意思。

  『志願無倦』,不疲不厭,認真努力的去做。我們要問,什麼力量推動他在那裡做?這是真實的智慧,就是前面講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什麼力量推動?是真實的智慧。所以他自行化他,不疲不厭。

  『忍力成就』,成就菩薩六度裡面的忍辱波羅蜜,難忍能忍。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

  『諸有情』是講一切眾生,特別是苦難的眾生、造作惡業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總是以一種悲憫的心態去看他、去對待他。

  【和顏愛語。】

  這是態度,態度溫和。『慈忍』就是很有耐心,和顏悅色。這個『愛語』不是說好聽的話,這兩個字不能錯會了意思,是真正愛護他的言語,這就是對他有真正利益的。真正利益他,罵他、教訓他,都是愛語;你要不真的愛他,你何必去罵他、去管他?所以「愛語」不是說好聽的話,是真正利益他,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愛語。像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的,句句都是愛語。

  【勸諭策進。】

  『勸』是勸勉,『諭』是曉諭,就是開導。勸他,開導他,勉勵他,『策進』就是勉勵的意思。這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世應當有的心態,所以在這一品裡面,我們學的東西很多很多。佛法確確實實教導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你照這個去做,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統統可以達到。這是真實的教育,最完善的教學。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教學的大根大本,就在這四句。世法教學,我們看中國過去的儒家,中國從漢高祖建立政權之後,就以孔孟的教學作為國家教育的方針,一直到前清,真的是一脈相承,所以尊稱孔老夫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儒家教學,這個「敬」擺在第一個,我們翻開《禮記》,《禮記》裡頭第一句話就是「曲禮曰,毋不敬」;佛經裡面,你看課誦本裡面,我們翻開許多懺悔文,第一句是「一切恭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句「禮敬諸佛」;都是把這個「敬」擺在第一個。所以你要問什麼叫教育?教育是教孝教敬,孝敬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今天世間為什麼這麼亂?還要亂,眾生還有很大的苦難在後面。原因在哪裡?孝敬沒有了。你今天跟人講,人家不相信,人家說這個思想是封建的思想,這個思想是落伍的思想。換句話說,不要孝,不要敬,天下大亂!幾時大家能把儒佛教學的真面目再重新看清楚了,重新肯定了,世界才有和平的一天,這個世界才會慢慢恢復到好的秩序。如果孝敬不要了,要想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不可能!

  這是教育,無關什麼專制獨裁、民主,與這個都不相干;不管是什麼樣的政治體制都不能離開孝敬。《學記》裡面講得很清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老百姓,哪一條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什麼?教孝親尊師。我們接受佛的教育,佛教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孝親,教給我們尊師,『恭敬三寶』。

  「三寶」,最重要的是自性三寶。換句話說,首先要恭敬誰?要恭敬你自己,換句話說,人要自重,要自愛。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一定要自重自愛。

  三寶是「覺正淨」,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就是自性清淨心,這是我們自性三寶,這個最重要,要恭敬。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要想到我是不是覺悟了?不覺就迷,覺就不迷了。我是不是正知正見?我的思想見解純不純正?不純就邪。我的心清不清淨?不清淨就污染了。「覺正淨」是三寶。

  自性三寶外面有住持三寶,這是有形相的。住持三寶的作用在哪裡?作用在時時提醒自性三寶,作用在此地。我們接受佛教育,以佛為師,我們供養佛像,見到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是紀念的意思。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這個教學是他老人家傳下來的,是紀念,念念不忘的意思。供養佛像是這個意思。第二,是更重要的意思,提醒自性覺。佛是什麼?佛是覺而不迷,我今天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我有沒有迷惑?這個佛像就時時刻刻在提醒我,我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順逆境界當中,都要保持覺而不迷,保持心地清淨,不受污染,保持純正的思想見解,這叫「恭敬三寶」。

  『奉事師長』。「師長」是老師。這樣良好的教學,我從哪裡得來的?從老師那裡得來。如何奉事師長?師長對我的教導,我能夠理解,我能夠照做,依教奉行,這是「奉事師長」。老師對我的期望,我能夠不辜負他,這是對老師的奉事,這個要知道。

  絕對不是在生活上來照顧,這當然是應該的,那是小事。一個真正的好老師,生活一定很簡單的,為什麼?因為他少欲知足,一定是非常節儉。我們中國人所說的清高,清就貧,生活一定過得很清苦,他真正做到少欲知足,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他心是定的,是清淨的,他看到一切事物看的比別人清楚。俗話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在這個世間他是旁觀者,他不當局;所謂不當局,這個世間對他講沒有利害,所以他的心就清淨了,他看的就明白了。一般人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看不清楚是非得失?他有利害,有得失,有取予,所以他思考一個問題,統統站在自私自利的角度裡面來衡量,所以事實的真相往往就有很大的距離,有差距。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是事師之道。我們對待老師要真誠,然後以這樣真誠之心來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絕對不是說,只有對老師不可以虛偽諂曲,對其他的人就可以,那就錯了。從老師這裡學,學到之後能夠應用在生活上,處人接物統統要遵守老師的教誡。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真善美慧」,美好,完美而沒有缺陷,這是「莊嚴」。無論在任何一個方面,你都做得非常的完美,能夠為一切大眾的表率。『軌範』,「軌」是軌道,「範」是模範,你可以作為這個社會大眾的榜樣,大眾的模範。

  這一句裡面的含義無盡的深廣。你是一個佛弟子,你是佛弟子當中的模範;你是一個公司的老闆,你是所有一切公司老闆的典範;如果你是員工,你是員工之中的模範;你是家庭主婦,你是所有一切家庭主婦的典範,是這個意思。你今天在這個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是什麼樣的地位,統統是所有一切眾生模範榜樣,這是佛法。所以佛的教學,弟子裡面是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有,沒有一個不是「軌範具足」,各個皆是。

  這兩句是老師對於學生的期望,我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辜負老師?回頭想想我們自己在學業,我們學某一個科系,學成之後,在社會上我們從事某一種行業,要滿足佛對我們的期望。「莊嚴眾行」,行就是行業,或者我們中國人講的行業,就是這個意思;各行各業都是典範。所以是菩薩住世。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是智慧,第一句是智慧,真實的智慧,教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宇宙觀。人生宇宙真相如何?幻化無常。『法』是一切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生宇宙,是幻化無常的。因此你不要去計較,你也不要去認真;你認真計較,那你叫自找苦吃,那叫迷惑顛倒。知道事實真相,自然心就定了,就不計較、不執著,真正能放下,放下就自在。

  『三昧常寂』,「三昧」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麼?內不起念,外不著相,就是正常的享受。內裡面起心動念,外有執著,這個享受就不正常。所以說「苦樂憂喜」都不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苦樂憂喜」統統沒有;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禪定,我們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就是正常的享受。所以「三昧常寂」,心地是清淨寂滅的,沒有一個妄念。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表現在外面。前面兩句,「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是內在的功夫,智慧。「觀法如化」是慧,「三昧常寂」是定,你真的有定有慧,表現在外面、在行為上,自自然然的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見到一切人的過失,不會說。

  實在是不見別人過失。你看六祖大師《壇經》上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曉得,為什麼不見世間過?「觀法如化」,哪來的過!沒有過,也沒有功;沒有惡,也沒有善;他心境是平等的,因為他根本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善惡、是非、真假,統統都沒有。一切善惡是非真假是你們世間人在虛妄分別;修道人再不搞這個,所以根本就不見了,見不到了,他當然不會說別人過失,「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律儀』,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風度,禮節規矩,自自然然符合,不失禮,不犯過,『身業』。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意』是心地,心地清淨,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所污染。這個外境怎麼污染?執著就污染了。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起歡喜心了,被污染了,歡喜污染了;不順意思生起煩惱了,被煩惱污染了。諸位要曉得,「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都是污染,你的心就不清淨了;遠離七情五欲,心就清淨了,就不會被污染了。這個是表現在外面,所以你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才是真正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