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四十九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49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三面,我們從第二行念起,從第二行第二句: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
昨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們今天接著往下面看: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糺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那麼這個一段還是接著前面就因果,這是佛特別舉出來說明可悲可傷之事。『富貴榮華』是世間人所追求的,但是必須要有節制,如果沒有節制,它的副作用就非常可怕。真正懂得節制,這是真實的學問。我們在前清看到,這個清朝一代,官職第一顯赫的無過於曾國藩,諸位要讀清朝歷史能看到。曾國藩他曾經做四個省的總督,清朝一般總督是管兩個省的,他曾經做四個省的總督。他自己是個讀書人,對於「富貴榮華」很了解,所以他自己的書房題的名字叫「求闕齋」,一般人求圓滿,他說我要求要有一點欠缺,因為「滿招損,謙受益」,他懂得這個道理。人生在世不要樣樣都圓滿,樣樣圓滿是決定不是一個好事情,欠缺一點好。所以這個地方的時候,佛在此地也教給我們要『忍辱』,「忍辱」是菩薩「六度」之一,它真正的意思就是要忍耐,不能夠過分。
真正聰明人,縱然自己得到榮華富貴,他自己不享受,把自己這一份榮華富貴讓大家來享受,那這就很了不起了,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實在講是一個最好的榜樣。范仲淹做到宰相,一生他的生活都是過從前念書、做秀才時候的生活,在物質受用上從來沒有改善過,這個官愈做愈大,收入愈來愈多,他把這些錢養了三百多戶人家,從自己的親族,就是親戚朋友,擴展到社會大眾,今天我們講做慈善救濟的工作。辦義學,家境清寒這些童子有能力讀書的,他來教養,所以他的果報實在講是非常殊勝。他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官職做的跟他一樣,做到宰相,一個是做御史大夫,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兩個兒子曾經做過行政院長,一個兒子做過監察院長,一門顯赫。但是真正能夠「忍辱」,過一個清苦的生活,所有的收入都貢獻給社會,范仲淹死的時候,棺材買不起。他家裡子子孫孫代代相傳,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我們一般世間人能夠看到三代不衰就很難得了。范先生八百年不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二家。
第一家是孔老夫子的家,孔老夫子兩千多年,現在他的這個後裔孔德成先生在台灣還享受很高的地位,到美國來,美國人都尊重他,孔老夫子的後裔,兩千五百多年這個家不衰。什麼原因?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這些人是真正有智慧,不是以財富給子孫,是真正的以福德給子孫。子孫也好,世世代代能夠守住自己的家風,能夠致力於社會大眾,不單獨自己去享受榮華富貴。
所以印光大師,你看在《文鈔》裡面時時讚歎的,這中國有史以來是三個人,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是范仲淹,第三個是清朝初年的葉狀元,一直到清末的時候,他的家是三百年不衰。這確確實實值得給我們做榜樣的,這才叫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學問。
剛才我們提到曾國藩,曾國藩也相當了不起,我們讀他的家書,讀他的家訓,雖然在當時那樣的顯赫,他對於他家庭裡面的子姪的教訓非常嚴格,所以他的家也不錯,這個曾寶蓀現在在社會上還是受人尊敬,這是曾國藩的後裔。
佛在此地這個經文裡頭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警覺,要知道「富貴榮華」是不能常保的。因此,得到的時候一定是戰戰兢兢,小心謹慎,那就對了。保持理智,不能夠迷失了方向。可是真正享受榮華富貴頭腦清醒的這種人畢竟是不多,那就跟經上講的了,「不能忍辱」。『不務修善』,這就像前面所說的,人在這個環境裡面容易迷失自性,容易造作罪業,不能忍,不肯修善。
『威勢無幾,隨以磨滅』,這「威勢」確確實實時間是短暫的,是不能夠長久保持的。你的地位、你的財富一旦失去了,那怎麼辦?這個我們在社會上常常看到的,有「威勢」的人下台之後,他「威勢」就失掉了。有財富的人,他這個財富倒閉了,他也失掉了。在現在這個不景氣的社會裡面,我們看到就愈來愈多。佛在此地給我們講的這個經典是文字,我們睜開眼睛看這個社會種種狀況,那是活活潑潑的經典,就擺在我們眼前,一定要知道警覺。那麼這個地方講的完全是事實的狀況。
下面這是說的無形當中有業力在支配,有業力在主宰。『天道施張,自然糺舉』,這兩句話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果報是自然的,不是由鬼神、上帝、佛菩薩在那裡主宰,不是的,自自然然有這些事。那你要問為什麼自然有這些事?這個道理就很深很深。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給我們說得非常詳細,像《華嚴》、《楞嚴》、《法華》這些大經,把這一些理論、事實、現象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糺舉」,這也是比喻,如果淺而言之,我們世俗人常講良心。常常做善事的人,心善、行善,晚上常常作好夢;常常作惡的人,心惡、行惡,是天天晚上作惡夢。我們要問他這個好夢、惡夢是誰在那裡做主的?那就是此地講的了,是「天道施張,自然糺舉」,沒有人在那個地方主宰的,完全是自己善惡業力變現出來的境界。我們從這個比喻能得到一點啟示,實際上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整個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並沒有主宰,如果說主宰,那自己才是真實的主宰。
『煢煢忪忪』這四個字是形容詞,形容這個惡的果報現前的時候,那一種驚慌失措的樣子。這就是驚慌失措的樣子,沒有依靠,神魂不能夠安穩。『當入其中』,這個「其中」就是三惡道之中。『古今有是』,這個「是」就是有這麼一樁事情,地獄、餓鬼、畜生確確實實有這個事。沒有造這個業力的,這些事你永遠見不到。造作惡業的,他能夠見到,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這個病人,病得很重,將要死的人,這是我們看到很多。他躺在病床上,告訴自己的家親眷屬,說某個人來了,他看見了,某個人在什麼地方,某個人在門口,我們看不到,他看到了。他所講的那些人,全是已經過世的人,或者是與他有恩的人,或者是他的冤家對頭。他那個時候是不是神識失常了呢?在那裡胡說亂說呢?不是的,他確確實實見到,就跟此地講的一樣,他確實見到。造作惡業重的人,臨命終時看到地獄,地獄相現前,餓鬼道現前,種種不善的境界現前的時候,這個時候沒有法子了,所以見到那個境界會驚慌失措。
而臨終所見到家親眷屬,跟諸位說,都不是真的。他所見到那個樣子是真的,但是確確實實不是家親眷屬來接引他。《地藏本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是些什麼人?冤親債主,這個時候來誘惑他。如果是冤親債主的樣子現前,他不會跟他走,他要現他的家親眷屬,他一看是親人,就跟他去了,去了之後,那就要算帳了,那麻煩就來了,《地藏本願經》上告訴我們的。
所以念佛人臨命終的時候,西方三聖來接引,這就沒錯了。西方三聖叫本尊,這是邪鬼邪神、冤親債主雖然他也會變化,他決定不敢變本尊。念佛人臨終,釋迦牟尼佛來接引,這就是假的,這不是真的,這個是妖魔鬼怪變現的。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臨終來接引,不是的,或者是藥師佛、或者是釋迦牟尼佛、其他的佛菩薩,那就不對了。
前幾年這個D.C.周廣大居士往生的時候,在頭一天見到地藏菩薩,這個都是不相應。好在他旁邊有龔振華居士,那是個善知識,提醒他,如果不是阿彌陀佛來,什麼佛菩薩來都不要跟他走,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是很難得的一個提示。所以到第三天,他看到阿彌陀佛了,這個就對了。
所以這個所有一切現象確確實實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佛門裡面,是菩薩的願力,自己的願力,現的淨土的境界。這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是自己一生的業力,還有自己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業力,哪一個業力力量強大,先「現行」就先受報,所以這個善惡報應確確實實是很難講的。但是一般在緣上來論,一生能夠斷惡修善總比較要好一點,穩當一點,但是還不能夠保證,為什麼?這個六道輪迴決定的關鍵是在最後一念,那一念力量特別強大,那一念的時候決定來生,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平常念佛修善就跟練兵一樣,臨終那一念是打仗,勝負是在臨終一念,不在平時。可是平時你念得愈熟,換句話說,臨終就愈可靠,就愈有把握,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不能不謹慎的。再看底下經文: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那麼這是佛教給我們,我們已經認識三界六道的狀況,對於這個環境已經了解了,知道這個地方很苦,生死疲勞,輪迴可怖。怎麼樣才能夠免除?佛在這裡教給我們的方法,只要能夠對佛所說的,我們能信、能理解、能體會,依著這個方法去做,生死輪迴不是不能夠超越的,是可以超越的。如果不能超越,佛縱然說得再多再清楚,又有什麼用?無濟於事。一定要真真實實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佛給我們這個教誨就有價值了。
佛法不迷信,這裡首先教給我們,『汝等得佛經語』,這是你有機緣遇到佛法,看到經典了。看到之後,要『熟思惟之』,這個「熟思惟之」就是要真正明瞭、要理解它、要懂得佛所講的真實義。所以佛法這個修學,古德教導我們「信、解、行、證」。不是說信了就行了,信了沒有用處,你信得再誠懇,不理解也是沒有用處,那叫迷信。一定要能理解,理解了,你這個信是有理論的基礎,這個不叫迷信,這叫正信。正信是明理,不是感情的信,是理智的信。信了以後才真正肯接受佛的教訓,佛教給我們應當怎麼做,我們會遵守、會奉行。
『各自端守,終身不怠』,要把佛的教訓統統做到,盡可能的把它做到,精進不懈怠。『尊聖敬善』,對於世出世間的聖賢人,我們尊敬他;對於世間善人善事,我們也要尊敬他。「敬」是性德的流露,這是真正的善行。在《華嚴經》裡面講的「隨喜功德」,它的效果能斷自己無始劫的嫉妒、瞋恨的煩惱。一般人看到好人好事生嫉妒心,那個就錯誤,那就造罪業了。佛教給我們見到好人好事要生歡喜心,要能夠隨喜,更進一步的要能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成全他的善行,成全他的善事。他修善,他修德,我們能隨喜,果報等同,沒有差別,所得的善果是相同的。
『仁慈博愛』,這「博愛」兩個字是出自佛經裡面的,外面說這兩個字的很多,這兩個字從哪裡來的?這兩個字從佛經裡面來的,出在佛經裡面。「仁慈」也有等差的,世間人的仁慈是基於愛心,是感情的,他喜歡他,他對他就「仁慈」,不喜歡就不「仁慈」了,就不會用慈悲心對他,所以叫做「愛緣慈」,他是建立在這個情愛的基礎上,這是世間法。佛法講到菩薩的慈悲是建立在「法緣慈」,比這個愛緣要看得真切,知道萬法平等,對眾生的慈悲應當和對自己一樣,所以它這是有更深更真實的理論做基礎。到佛的慈悲叫「大慈大悲」,這個大慈悲完全是從清淨心、平等心、同體之心,他知道。這個是我們中國古聖也曾經說過,沒有佛說得那麼清楚,像老子所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個跟佛法的這個大慈大悲就很類似,佛法說得詳盡。這個是叫做真實的「仁慈博愛」,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當求度世』,這個世間法佛勸我們不要求,為什麼不要求?因為它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它不是永恆的,它剎那剎那在變化,苦多樂少。這個話說起來是方便語,如果給你說真實話,那是唯苦沒有樂,哪有樂?這世法裡頭沒有樂,所以教我們求真實法。真實法是什麼?不生不滅,永恆存在。這個東西有沒有?有。在哪裡?在我們自己身上,在我們生活周邊,我們「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樣不是。只要你能夠認識,你能夠明瞭,這是佛教我們求的。
在我們自己身上是什麼東西?「真心」。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大乘經典裡面常說,叫「常住真心」。我們現在用的這個心,「妄心」,妄心是什麼?妄心是念頭。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叫「生滅心」。生滅心不是真心,但是諸位要知道,它不是真心,它也離不開真心。佛經古德有一個比喻,真心像水,比喻作水;妄心、生滅心比喻作波浪。你想想看,這個波浪能離開水嗎?波浪就是水,水就是波。所以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真妄不二。佛要我們認真,要修真,不要修妄。什麼是真?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心是真心,有念就起波浪了,還是這個心。心迷了才動,覺了不動,覺跟迷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覺心不動,迷的心就動。迷,佛法裡面講無明,無明是個動相,覺性是不動的。
所以佛法修行,它的總綱領就是「禪定」。不管修哪個法門,可以說只是方法不一樣,手段不一樣,你問修什麼?都是修「定」。我們念佛,我們用的方法是用執持名號,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目的在哪裡?目的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所以你就曉得佛法宗派多,法門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也不過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不同的手段,修什麼?統統修「定」,目的是恢復自己的真心。
真心是常住的,真心就超越世間,因為這個世間法不僅是講六道,連「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是妄心變現的。真心清淨,六祖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是真心,有一物就動了,就是妄心。真心做主宰,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這個清淨心的用處,那就不可思議了,清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現在的事、過去的事、未來的事,統統照在裡面,叫「照見」。這個「見」是真正的見,真正清楚,不是推測,不是理想,是你真正見到了。這個心一動就見不到了,你所見到就有限、就有範圍、就有障礙,能力就失掉了。
真心在我們這個身體上,這心是一個,隨著我們器官的不同,它產生不同的作用,就如同我們講電一樣。電是一種,那麼在燈,它就放光;在這個地方,它可以錄音。所以隨著器官不相同,它產生不同的作用,其實是一個,所以在眼叫見,在耳叫聽、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嚐,在意叫知。「見聞嗅嚐覺知」,這是器官不一樣,在真心在這裡頭起的作用不一樣,就這麼一個道理。
我們現在是在迷位,因為心不清淨,所以這些作用都侷限在某一個器官,不能夠貫通。如果修行修到相當的程度,這個程度是什麼?心地清淨,一般講「得禪定」,在念佛人講「得一心不亂」。那就像《楞嚴》上說了,他六根可以互用,眼可以見、也可以聽、也可以嗅、也可以嚐,六根可以互用。耳本來是聽,耳也可以見。為什麼?原以一精明。它原來的裡面東西是一個,所以它這個器官可以互用,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我們今天是迷,是有障礙,所以六根不能互用。到六根互用的時候,我這個身體也能見,這個眼睛四面八方都見到,不一定這一邊,後面也看清楚了,可以互用的,這要有相當的定功。
那麼這是佛教給我們,凡是生滅法,凡是不是能常住的,剎那在那裡變幻的,生滅的,我們不要去注重它。這個東西有沒有?有。有這些事,不要去重視它、不要去執著它、不要去貪愛它。要知道虛妄之外有真實。六根的根性是真實的,一切萬物法性是真實的。這個「相」是有差別,是有生滅,「性」無差別,沒有生滅。如果我們會用「自性」,那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成佛了,這個佛是「分證佛」,不是究竟圓滿的,在這個大乘經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初住菩薩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就是《普門品》裡面講的了,哪個地方那些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薩到那裡就示現成佛來給他說法。初住菩薩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過去在我們這個世間降生成道一樣,他有能力示現。所以說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成這樣的佛,不是究竟圓滿的佛,離究竟圓滿佛還早。
『拔斷生死眾惡之本』,這個「生死眾惡」的根本是什麼?經論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叫「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有六種,這個要知道的。第一種就是「貪」,貪是生死根本。第二種是「瞋恚」。貪愛、瞋恚、愚痴、傲慢,對於聖人的教訓懷疑,他這個「疑」不是普通的疑,對於聖教懷疑,不相信。最後一種叫「惡見」,就是錯誤的見解。這總共有這六大類。六大類如果嫌多,再把它歸納一下,那就歸納成三類,這三類叫貪瞋痴,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這三類實在講還可以歸納,歸納成一個,這一個是什麼?就是貪,所以這個貪是毒中之毒。六道怎麼來的?輪迴怎麼來的?苦難怎麼來的?統統是從這個根裡頭生出來的。所以佛跟菩薩制定修學的方法也有六種,叫六度。六度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是幹什麼用的?度貪愛,針對這個,這叫「拔除生死根本」。
所以佛法修學的綱領總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學六度,三學就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佛法裡面講修學的綱領就全了。戒、定、慧也就是對付貪、瞋、痴,戒學對治貪心,定學對治瞋恚,慧學對治愚痴。六度就說得更詳細,六度,布施對治慳貪,忍辱對治瞋恚,般若對治愚痴,這個都是教給我們「拔斷生死眾惡之本」。小乘人修行偏重在三學,大乘菩薩重在六度,六度是三學的拓展、展開,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前面一章,就是第三十五品裡面跟我們講的「五惡、五痛、五燒」,我們要細細的去讀,深刻的去研究,然後下定決心依教奉行,對我們今生來世有真實的利益。
『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這個「道」叫三惡道,「三塗」是指的地獄、餓鬼、畜生。畜生道,我們看得見,這個沒有問題,大家相信了。餓鬼道,我們看不見,地獄道就更看不見了,有沒有?所以這個地方你就對聖人的話,你相不相信?聖人會不會欺騙我們?這個欺騙人總有欺騙的理由。沒有理由卻無緣無故的騙人,那這個人神經一定不正常。佛,釋迦牟尼佛本身是王子,這世間的,經上講「富貴榮華」,他都得到了,古人常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這個「富貴榮華」是圓滿得到了,他不需要再去求,何必騙人?沒有理由騙人。何況他既得榮華富貴,他統統捨棄掉,他去修道去,哪有騙人的道理?這不可能。剛才說了,那無緣無故欺騙人的話,這神經不正常,神經不正常的人能夠說出這麼多經典,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從這些地方冷靜去觀察,諸佛菩薩沒有理由騙人,句句話是真實的。
他告訴我們,這個世間有鬼道,這個世間有地獄。實在說,跟鬼接觸的人很多,跟地獄接觸的呢?那的確就沒有。那就像經上講的,地獄只有兩種人見到,一個是罪業墮到地獄裡頭,他見到了,另外一個是菩薩到地獄裡面度苦眾生,他可以見到。《地藏經》上說,除這兩種人之外,見不到地獄,所以地獄確實沒有機會見到。那麼見鬼的事情太多了,這個醫院裡的醫生相信有鬼,榮民醫院有幾個主治的醫生,主任級的,跟我是同學,我們碰到一塊,問他相不相信?相信,真有,這些人相信,為什麼?常常見到,真的見到。
當一個人生病,在病重的時候往往也見到。是去年,不是今年,去年的我們中國農曆年初一,大年初一早晨九點鐘,我們這個韓館長接到兩次電話,鬼打來的。我們「台北華藏圖書館」我們不作佛事,我們那裡只有講經沒有佛事,但是我們每一年有三次法會,這個法會是超度祖先。我們超度祖先不是超度某一家的,我們是超度中華民族百姓祖先。我們供的祖先牌位,從百家姓寫的,我們是以清淨、平等心普遍的來超度。大概這個法會都做三天,這一年三節,清明一次法會,中元一次,冬至一次,就是一年三次超度。平常是我們的同修,常常來聽經的,很熟的,那麼他的家親眷屬過世,請求我們,我們隨喜給他做,不主動作佛事。那麼過年這個期間,就是同修們我們也不答應,這過年嘛,不做這個事情,這是一律不准的。
前年大年初一早晨九點鐘,館長在家裡,突然來了個電話,這個電話的聲音非常淒慘,非常痛苦,哀求館長,她說她想到圖書館去。館長以為是開玩笑,鬼叫鬼叫的,叫得那麼苦、那麼淒慘,就狠狠的兇了她一頓,「這個大年初一裝神弄鬼,小心,我不會饒妳的」,跟她兇了一頓,這把電話就掛下了。過了一會兒,這個電話又來了,來的時候她一聽又是這個人,她的兒子高貴民,他說我來接。他一接之後,一聽,他就給他媽媽講,他說這個不是開玩笑,他說聽這個聲音大概是十一、二歲的小孩,是個女孩,音聲非常悲慘,他說不是開玩笑。館長就覺得非常奇怪,對電話講「圖書館妳要去,妳喜歡去,妳就去好了」,電話掛了,然後就回到圖書館來上班。
這一進圖書館,徐居士帶了有夫妻兩個人來見館長,見館長就要求,他的女兒昨天被車壓死了,車禍死了,館長一聽的時候,她說是不是女孩?他說是的。她多大?十二歲。她就知道了,剛才兩次電話就是那個小孩打的。她的兒子不相信鬼神,這回相信了,接到這個電話相信了,真有鬼。上午九點鐘打電話來找人,來到圖書館作佛事,這館長不能不答應,所以給她立牌位。館長來跟我講,她說「奇怪,她為什麼找我?」我說「圖書館妳做主,找任何人也不行啊,她不找妳找誰?」
類似這個事情,這些年當中,我們遇到很多次。但是像她這種顯著的,上午九點鐘打電話,我還第一次遇到的。那麼看到鬼來聽經,這個有好幾次。已經死了很多天了,但是我們不知道,聽經的時候看到他在座,我們同修,館長有的時候很熟,還跟他打招呼。過了幾天說這個人死了好多天了,一想起來,前兩天來了。但是一想的時候就覺得有問題,為什麼?雖然跟他打招呼,他沒有理會,有的時候去碰碰他,碰碰他的時候當時不知道,以後想一想,是落空,好像不是摸到一個人,這樣的事情也有兩、三次。鬼真有,不是假的,確確實實有。那麼這是講的是惡道,三惡道非常之苦,這是「憂怖苦痛之道」。末後這一段教給我們怎樣端正身心、修學淨業: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一切善行裡面『第一』善,佛法跟世法的觀點不相同。世間講善,總是要利益社會大眾,這個是世間善法;佛法裡面講「第一」善,是修「清淨心」,為什麼?你能夠永脫輪迴。唯有永脫輪迴,圓成佛道,才能夠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才叫「第一」善。佛在此地告訴我們:
【當自端心。】
『端』是端正,簡單的講,心地要正大光明,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落實在「事相」上來講,就是真正學佛人,這一生所做的行業,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人的,這是心地純善。什麼事情不能告人?惡事不能告人。好事怎麼能不告人?當然可以告訴人的。那麼在我們中國古代也有好榜樣,司馬光就是一個。司馬光自小就誠實,以後他也是佛門裡面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自己說他一生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人,真誠!這是此地講的「端心」,心地確確實實正大光明,沒有一絲毫隱私。
佛在此地這個「端心」是不是就講到這個境界?不止,這個境界是世善,決定不墮三惡道,但是不能出三界。出三界要清淨心,這才能超越三界,學六祖「本來無一物」才行。這個雖然誠實,一生做的事情可以告人,但是裡面還有不少物,還沒有到無一物,所以這個依舊是染污的心,不是清淨的心。惡染污,善也染污,善惡都染污,所以善業生三善道,惡業墮三惡道,總而言之,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在此地這個「端」跟世間的意思不一樣,心要清淨,唯有清淨心才能夠超越三界。心是主宰,心清淨了,這個身、語、意沒有一樣不清淨。心正直了,六根自然皆得其正。所以心是主宰,首先教給我們要「端心」。
【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底下講的這是身相。在初學的時候,外面境界會影響內心,所以佛教初學人特別重視戒律、威儀,幫助你「端心」,道理在此地。心真正清淨了,這個耳、目、口、舌、身自然都端正了。在修學歷程之中,禪家特別著重在「端心」。它對外面形相它不重視,它從根本修,心正了,沒有一樣不正。禪宗以外叫「教下」,教下裡面有一個律宗,這是專門從外面修到裡面的,禪是從裡面修到外面,它是專從外面修到裡面。戒律清淨能幫助你得清淨心。除這兩宗之外,其它各宗都要從戒律上下手,漸漸的培養清淨心、真誠心。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這個地方講的『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那個善也不善。此地所講的這個「善」是本性本來就沒有惡,本來無惡,善也是惡,這個諸位要知道的。清淨心中善惡都沒有,那就叫真「善」了。儒家講「止於至善」,至善也是這個意思。凡是有相對的就不是真的,所以這個意思非常之深。身心完全離開相對,那你就得大自在,得真正的清淨端直了,這是真正得到。
【勿隨嗜欲。】
『嗜』是嗜好,『欲』是欲望,這些是煩惱,這不是真實的,為什麼?這些都叫生滅法,這是妄想、妄念,決定不能隨它,這個要有高度的警覺心。有這一些妄念生起,立刻就警覺。
【不犯諸惡。言色當和。】
這個李老師在旁邊這個小註,他註的「身、口、意」,也說得很好,這個也很踏實。「意」就是「貪、瞋、痴」。這『不犯諸惡』,「身」是「殺、盜、淫」。「言」是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總而言之,這個三句就是總結前面的三十五品所說的,這一句就把它總結了,決定不犯十惡,決定遵行五戒。
【身行當專。】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世出世間法,無論是做學問,無論是從事任何的事業,出世間修行證果,關鍵都在這一句,要專要精,才能夠成就。佛法法門很多,各隨根性,真的跟世間法一樣,對於許許多多的學術、許許多多的行業,你喜歡哪一種,你就可以選擇哪一種。你在這一行業裡面要有成就,必須要專心、要專注,那才有可能。
佛法修學也是這個原則,大分,在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一個人專求一宗,他一生當中會有成就。如果樣樣都想學,那要特殊的天才,不是人人可以能夠做得到的。我們古人講「通家」,他樣樣都通,那是非常了不起,特殊的才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不是不能成功,專一就一定成功。譬如我們學這個經典,我用十年的時間我學一部經,這一部經一定可觀,下了十年功夫,現在講專家了。我十年學十部經,這十部經都學得勉勉強強,一部也不能成為專家,跟人家比一比差不多,不能比人強。十年一部,我別的不如人,這一部人不如我,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一定要專精。
現代人根性遠不如古人,從什麼地方說?就是專精、老成比不上古人。古人一生當中從一門深入,他有耐心,他願意做,現在人不肯。現在人一下手就要博學多聞,學了一輩子一樣也沒學通,這就可惜了。所以我們看到歷史,在佛門裡面看到這個《高僧傳》、《居士傳》,讀這些傳記,我們常常會受感動,為什麼別人修學,少的三年、五年,人家就開悟了,就有成就了,縱然是多的,也不過是十年、二十年,他就有成就了。我們跟人家比一比,我們的聰明、智慧、才華,說實在話不輸於古人,為什麼我們不能成就?追究其根本的原因,他專,我們雜,弊病就在此地。他專精,我們是雜修亂修,所以用的時間比別人多,講到成就是大大的比不上古人,這是我們應當要痛戒的。所以我在很早就提倡,勸勉年輕的同學們,下定決心用十年的時間學一部經,專精一部。
我早年在佛光山,星雲法師請我去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民國五十七年、五十八年的時候,佛光山是剛剛開山,辦一個「東方佛教學院」,有一百多個學生,請我去做教務主任。我就跟他建議,一個學生學一部經,專攻一門,我們來輔導他。他聽了我的話也很贊成,但是不能接受,什麼原因?他說這種課程就不像佛學院。我說是的,是不像佛學院,但是決定成就人。你一百多個學生,打個對折,能有五、六十個人成就的話,各個是專家,那今天佛光普照全球!講《阿彌陀經》的,有阿彌陀佛,這十年功夫下去,他專家了!哪一個能比得上?你要聽《普門品》的,那一位是觀音菩薩,專門攻《普門品》的。各個都是專家,不要做通家,去做專家。
我過去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就是「專」。我們那時候學生不多,只有二十幾個人,但各個都成就了。我們教學的方式是採取中國古老私塾的教學。他也沒有辦佛學院,台中蓮社叫經學班,專門學講經的叫經學班,有二十幾個學生跟李老師學講經。他的方法,每一個人學一部。你想學兩部,他就不教你,只可以學一部,專精一部就能夠通了。所以我受的這個教育還是私塾教育,不是佛學院的教育。佛學院的教育很難有成就,為什麼?心是散亂的,太多了。一天這個鐘點上這個課,那個鐘點上那個課。學生一個學期下來,我都常常問學生「學了什麼?」「不知道學什麼。」說得好聽一點,學一點佛學常識,佛學皮毛,什麼都不會。
我們在李老師的會下,那就不是這樣的,一個月要會講一部經,你一個月要不能學一部經,就被淘汰掉了,但是他那裡所教的經是小部經,沒有這麼長的。一部經最長講十次,最短的講三次,他要求學生的這個普通的標準是講五次到七次,就是你學會到外面,有人請你講經講五天,講一個星期。這個經典一個月要學會,一個月要學會一部,專攻啊!這個方法比現在一般佛學院的教學好,好得多,確實有成績表現,這是他老人家的教學方法。
雖然能成就,我在那個班上出來的,不夠精,粗枝大葉懂了,沒有真正深入。如果這一部經用十年的功夫入進去,那就不得了,那真的成為專家了。像我們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五次到七次講圓滿,這初學啊。學熟了,我在台北講《彌陀經疏鈔》,那個帶子不曉得此地有沒有,我是第二次保存的一套完整的錄音帶,總共好像是有一百三十多個,一部《阿彌陀經》。一次跟現在的一樣,九十分鐘,好像是一百三十五個帶子,也是一部《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三次可以講完,三百次也還講不完,可淺可深,可長可短,要深入啊!真正深入了,樣樣通達,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雖然一切經通,還是專講一樣,專學一樣,專弘一樣,給後學人做一個模範,做一個典型,使人知道有一個入門之處,這個非常重要。這是『身行當專』。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就是我們講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要穩重、要大方,這是屬於威儀,應當要學習的。
【作事倉卒。】
這個『倉卒』,「卒」(ㄗㄨˊ;zuˊ)念「卒」(ㄘㄨˋ;cuˋ),是古字。
【敗悔在後。】
『敗』是失敗,『悔』是後悔。不能成功的。
【為之不諦。】
『諦』是真實,你做得不踏實,你做得不認真。
【亡其功夫。】
那麼你這個是失敗的。無論是世法與佛法,這個修學成敗關鍵在哪裡?我們不可以不知道。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