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五十三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3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九面倒數第三行:
【邊地疑城第四十。】
在前面一品,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雖然是對阿難跟彌勒菩薩說,其實是對與會的全體大眾來宣說,這是阿彌陀佛以及十方一切諸佛所展現的境界,當時參加法會的人是人人都見到了。這樣的經文足以啟發我們清淨的信心,使我們對於這個事實決定可信,不至於再懷疑了。
末後這是問到彌勒菩薩,西方極樂世界還有部分是屬於胎生的,問他有沒有見到這些事情。彌勒菩薩答應了,他見到了。而且對於這一部分的人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生活的狀況,可以說也描繪得相當清楚。他說這些人就像我們世間「夜摩天人」一樣,那麼樣的自在、那麼樣的快樂。除這個之外,他所看到的有蓮花化生的,這個蓮花化生就是九品往生的。所以他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有九品往生的、還有所謂胎生的?其實西方世界決定沒有胎生,這一點我們要曉得。那為什麼說胎生?是他們這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障礙,換句話說,有苦。這個四種「生」:胎、卵、濕、化。西方世界裡全是化生。以胎生最苦,所以他們在這裡受苦比喻作胎生。
他受的什麼苦?第一個是不見佛,不像九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就見到觀音、勢至,他見不到。不能見佛當然就不能聞法。第二種苦,不能聞法。第三種苦,不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第四種苦,不能隨意離開極樂世界到他方世界去供佛聞法,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因為這四種苦,所以叫他做胎生,實際上他也是蓮花化生。為什麼他們有這幾種苦處?今天這一章就要詳細的說明了,這與我們有很密切的關係。請看經文: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大致上墮在這個『邊地』。實際上,這個「邊地」不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邊緣地區,不是的。只要有這個障礙,即使生在阿彌陀佛七寶蓮池裡面,也叫做「邊地」。那麼這個障礙不是佛給他的,是他自己找來的,還是自己的因,自己結果。當然佛力也加持,佛力加持,他自己的疑根不斷,佛在這一方面加不上,力量加不上,他本身有抗拒的力量,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總而言之,他是『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這一句是總說。
對西方極樂世界懷疑,為什麼還會往生?他這個懷疑不是完全懷疑,是半信半疑,「聽說西方世界這麼好,這麼多人往生去了,我也試試看,那真能往生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這一種心態,這個就是「邊地疑城」一類的人。所以他也真幹,他不是不幹。他是抱這麼一個心態來念佛,他也念到能伏煩惱,能伏煩惱就能往生,還算不錯了,還是很難得。生到西方世界所耽誤的時間並不算很長,這個經上給我們講五百歲不能見佛聞法。五百歲是個限度,換句話說,只比這個短,沒有比這個長。五百歲是從哪裡算起?不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前面講過,它裡頭沒有年月日時,所以這個五百歲,《觀經》裡面講的這個時劫的長短,都是以我們這個世界算的。我們這個世界五百歲,在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是非常短暫的一個時間。換句話說,他到那裡去之後,經過一段時期他就覺悟了,他這個疑惑完全沒有了,那麼他就能恢復正常。
所以這是把所有一切疑惑分為兩大類。這個第一大類是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圓滿的。這個底下就說了,『不了佛智,不思議智』,我們剛才念的這是第一類的,對於佛的智慧有懷疑。實在說,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諸佛如來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佛說得很明白了,真正能接受的人實在講太少太少。我們大多數人能夠承認佛的智慧比人高,比我們一般人高,我們一般人沒有能力講出那麼多經典、講出那麼多道理,所以承認佛的智慧是非常了不起,沒有一個人不佩服。但是說他是究竟圓滿,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有不少人搖頭了,就懷疑了,「這個話可能是對佛的讚歎,不是真實的」,抱這樣態度的人很多很多。甚至於出家學佛修行一輩子,他也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圓滿的,是全知全能的。所以常常說法的時候還跟人說「佛也有不能,佛也有不知」,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那麼他這樣人如果念佛往生,那這都生到「邊地」。
我們必須要曉得這不是佛的懲罰,不相信佛的智慧是究竟圓滿,與佛不相干。關係在哪裡?是不相信自己自性本能是究竟圓滿的,這個問題嚴重。佛跟我們眾生的差別在哪裡?沒有差別,佛跟眾生完全相同,這是要知道的。佛是自性能力完全恢復了,我們的自性能力是因妄想、執著把它障礙住了,不能現前。如果我們把妄想、執著離開了,我們自性本能就完全恢復,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換句話說,不相信佛的智慧、德能就是否定自性智慧、德能,他的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與佛有什麼相干?不相干。
你這個一念疑情對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礙。所以這個「疑」是煩惱障,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那個「疑」是什麼?實在講就是懷疑自己自性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沒有那麼大的智慧,也沒有那麼大的功德,是不相信自己。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他「不了佛智」。佛不過是修證到圓滿而已,我們今天修證的功夫不夠。
下面給我們舉出「不思議智」,這個「不思議智」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他的能力,佛的能力是不可思議的。換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事物他沒有一樣不會,真是現在人所講的多才多藝。雙手萬能,什麼都會做,而且都做得非常非常的美妙,那麼這個就是「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就是所作所為,「成所作智」。
『不可稱智』,「稱」是稱說。實在講「不思議」、「不可稱說」,意思都相彷彿,說不出的,沒有法子稱說的,這個就是唯識經論裡面所講的「妙觀察智」。我們講佛的慧眼,我們凡夫看人看事看物常常看錯,佛有能力看得清楚、看得真切,一點錯誤都沒有,能夠看到過去,能夠看到未來,能夠看到十方世界,沒有看錯的,這個叫「不可稱智」。
下面一種叫『大乘廣智』,這一句就是唯識經論裡面所講的「平等性智」,唯有「平等」,就廣大無邊。我們今天心胸都很窄小,為什麼心胸窄小?有分別、有執著、不平等,心量就小。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的心是清淨的,他的心是平等的。智慧是哪裡來的?智慧是心的起用。清淨平等心,這個心量廣大無邊,所以它起的作用叫「大乘廣智」。廣到什麼地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性,就是一個真心。這一個清淨平等的真心起作用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哪有一樣不知道的!你要問他為什麼會知道?「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他怎麼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失了自性,你才會不知道,所以不知道是不正常的現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都知道,這是正常的現象。要依六祖大師的話來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萬法」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的依正莊嚴,這個「萬法」是指這個。既然是自性所生的,這個「生」就是顯現、變現出來的,那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知道是正常,不知道是不正常,不知道叫「迷」,知道叫「悟」。
佛法對我們的教學沒有別的,恢復自性而已,所以佛沒有東西教人。佛給我們講的話是句句真實,佛哪有法教人?等到你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復了,那是你本有的,你不是從外面新得來的。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那叫你真正得來的。你所有的,還是你原先本有的,沒有一樣東西是新得來的。所以大乘經上常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心經》大家常常念的,常常讀到的,《心經》在末後講「無智亦無得」,「智」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這五種智。這個五種智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怎麼說「無智」?這是你本有的,不是你新得的。這個「無智」就是沒有一樣新得的智;「無得」,沒有一樣新的你所得,沒有。你所知、你所得,全是你自性的本能,你自性本來具足的。這個叫「大乘廣智」。所以「廣智」就是「平等性智」。
末後,『無等』,「等」是等於,沒有跟這個相等的。『無倫』,「倫」是同類的,沒有與這個同類的。『最上勝智』,這是什麼?這就是唯識裡面講的「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真如本性的本體,前面講的「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是它的作用,這個是它的本體,實在講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如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它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在此地叫做「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佛這個智德都顯現了,為什麼?他障礙沒有了,他這個迷惑都淘汰盡了,沒有一絲毫障礙了,所以他的自性,體、相、作用統統都恢復了。而我們呢?真心自性在哪裡還不曉得,還搞不清楚,聽到佛給我們講的,還在半信半疑,還在處處都打問號,那麼幾時我們才能夠恢復自性?所以我們必須要曉得,佛在經裡面說如來的分上,就是說到我們自己本性的分上。
『於此諸智』,這個上面講了五種智,那個總的是「佛智」。『疑惑不信』,對這個不能接受。但是對於佛所講的這個善惡因果,他能接受,所以『猶信罪福,修習善本』,也就是佛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念佛得生淨土,這個他相信,他還可以接受。這個「修習善本」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他還能做到,他以一個真誠的心來念佛,來求生淨土。
「修習」這兩個字是關鍵的字眼。「修」是修正,修正,那就是斷惡修善。惡裡面範圍包括非常的廣泛,三惡道是惡,三惡道跟三善道比較起來,三惡道是惡,三善道是善;三善道要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三善道是惡,為什麼?不能出三界,西方淨土是善。你才曉得修行這個斷惡修善,我們要斷娑婆三界六道,要修西方四種淨土,這叫「修」。不是這樣修法,他怎麼能往生?生在「邊地」也是往生,生在「邊地」也非常難能可貴,不能輕視他,他真的超越三界了,永遠不再輪迴了,也是一生圓滿成佛。
「習」是日常過日子,生活。換句話說,這個真正修淨土的人,我們要過淨土的日子,要把我們這個生活改變,我們不能過娑婆世界這一般人的日子,我們要過淨土的日子。「習」是實習,就是生活。西方世界人的生活跟娑婆世界人的生活,差別在哪裡?這個不能不知道。西方世界的人心清淨,娑婆世界的人心染污,那麼我們就知道應該怎麼樣修學了。我們雖然現在身在娑婆世界,必須對娑婆世界一塵不染,那我們過的日子就與西方世界就相應了,這個氣氛就差不多了。衣食住行,知足常樂,隨緣而不攀緣,現前就得大自在,清淨心就現前。所謂「心淨則土淨」,這一句佛號念得才管用,所以才相應。這個相應,與心相應,與行相應,與生活相應。『願生其國』,自己有個強烈的願望,希望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一類生「邊地」的人。可見得我們要想生「邊地」,恐怕還靠不住。
那麼佛這一段經文,實在上說,教我們對於佛智、對於自己都不要懷疑。對於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懷疑,對於佛智、自性本能不懷疑,這個樣子往生是九品往生,比這些人殊勝太多了。所以這一段經文主要的用意是在此地,真正是佛慈悲到了極處。那麼再看第二類的: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
這個是一類。這一類跟前一類同樣是有疑惑,不過疑惑的事項不相同。前面是疑惑佛的智慧,這個是疑惑自己的善根。有沒有這些人?有,我就遇到不少,跟他講西方極樂世界,他非常歡喜、非常崇敬,他不敢念佛。你問他「為什麼?」「那都是佛菩薩住的,我一身罪業,我怎麼能去!」不相信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不相信自己能跟佛菩薩相處。這個障礙實在講比前面那個障礙還要嚴重,但是他為什麼也能生?經上也講得很清楚。這一段經文前面這一半是說明他對於佛的智慧沒有懷疑,但是這幾種智跟前面所講的名相不相同,如果是一個人翻譯的,當然他翻譯的就相同。因為這個本子是夏蓮老會集五種不同的譯本,保持五種原譯本的面目,沒有改動一個字。看看這個本子這樣說的,那個本子是那麼說的,文字不一樣,意思相同。所以這是會集本的一種形式。
他『積集善根,希求佛智』,嚮往「佛智」,仰慕「佛智」,所以對佛的『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詳細,這就是前面所講的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意思是完全相同),這個他不懷疑。他所懷疑的是『於自善根,不能生信』。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可以說都是大福德之人,那就是《彌陀經》上講得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以說凡是往生的,即使下下品往生的,都具足了圓滿的善根、福德、因緣,否則的話,他去不了。他對自己的善根懷疑,實在講是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他不知道。他只知道這一生,這一生做的善事不多,大概做的惡事超過了善的,這一生當中想一想,惡多善少,但是他不知道多生多劫的那個善根,他不曉得,沒有「宿命通」,不知道自己的前世。
我們從這個經上讀來,大家應當明瞭,凡是真正能夠信受奉行的人、發願往生的人,心地信願堅固,那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是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的。佛這一句話等於是給我們念佛人摩頂授記,這個我們要相信。像阿闍王子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求生淨土的意願還不能興起,你才曉得這個法門,那個西方極樂世界真的不是隨便能去得了的。所以它那個世界特殊,它要求的條件,說實在話,我們能明白這個事實,才知道阿彌陀佛要求往生的人這個條件不簡單的,不要把它看得太容易了。他這個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人家選的是這個,不是這一生。
在這一生當中來看,那是太容易了,真是「萬修萬人去」。問題就是他肯不肯修?「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為什麼不肯修?善根福德不具足,他這個心不會動。因此,我們也能體會到西方世界為什麼各個都是上善之人,原來他的善根福德是累劫所修,絕非尋常。我們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了解了、明白了,自己要珍惜這一生的因緣。你只要真信真願,那就證明你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你這一生超出三界成佛的機緣就成熟了,這是決定不懷疑的。如果還有猶豫,像這個經上所講的,你並不是十分的成熟。換句話說,距離成熟雖然不遠,你的因緣成熟了,善根福德還稍微差一點。因緣,就是機會碰到了,這也等於說提前往生了,提前往生沒有入九品,上了預備班、預科也不錯了。所以這些人實在講也很難能可貴,不容易。所以他的『意志猶豫,無所專據』。
在佛門裡面,宗派很多、法門很多,他的心不專,一會兒想學這個,一會兒想學那個,我們也遇到不少人。我在台灣,過去一個老友鍾景德老居士,我是好幾年前在屏東碰到他,他那個時候已經八十多歲了,大概有八十五、六歲的樣子,這是個老佛教徒,年輕的時候就學佛,學禪、學密、學教,學得很雜。碰到我之後,他就跟我講,他說:法師,現在年歲大了,體力也衰了,想一想過去所學所有的法門都不成功,都用不上,我現在老實念佛了。我說:那很難得了,畢竟回頭了。他告訴我他一天念三萬聲佛號。退休了,八十多歲了,沒事情做了,一天到晚就是念佛。他念佛怎麼念?他住在屏東鄉下,每一天在外面散步,他說:我走一步念一聲佛號,每一天念三萬聲佛號,走三萬步。所以雖然八十五、六歲,滿面紅光,音聲響亮,身體好,真好!心清淨了,運動量也夠了。老年人散步這個運動是非常之好,他一天走三萬步,非常難得。他這個是到晚年意志才專,換句話說,八十歲他還不服氣,他還不專,還「意志猶豫」;到八十四、五歲的時候這才專,他的壽命長,這很難得。在一般人沒有這個好的身體,沒有這麼長的壽命,那就不行了,一生就空過了,那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專修。他的好處,雖然雜修,他這個念佛沒忘掉,每一天還念幾句佛號,這就講『猶續念不絕』。
最常見的就是修那個「十念法」,每一天早晚修「十念法」,平常有功夫去參禪、去念咒、去學教,叫雜修,這個就是屬於雜修的,這不是屬於專修的,屬於雜修。雜修,他這個念佛一天都不中斷,到臨命終時,其他那個功夫統統用不上力,他那個念頭一轉轉到這裡,他能往生。可是這個也是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深厚的這個善根,臨命終時那一念轉不過來,那這一生就耽誤了。只要轉不過來,無論修學什麼功夫,總而言之,出不了三界。這個事情很麻煩,也非常嚴重,我們要覺悟,不是個開玩笑的事情。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
那麼這一類人,一個是對佛的智慧懷疑,一個是對於自己善根缺乏堅定的信心,但是他們的好處,念佛功夫沒有間斷,所以也憑著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生到西方世界了。雖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夠立刻見阿彌陀佛。這『無量壽所』就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場所,他不能參加這個法會,見不到佛。『道止佛國界邊』這就是前面所講的邊地。『七寶城中』,「城」是比喻,給諸位說,那邊沒有城,哪有城?這個「城」表示什麼?不自由,把你關在裡頭,你出不去,是比喻。就跟前面那個「胎生」一樣,也是比喻。「胎生」,你不自在,「城」,也是不自由,把你圈到裡面去了,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有「七寶城」。
【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這一句說得好,這是說明了這一樁事不是阿彌陀佛的意思,這個「邊地」、「胎生」不是阿彌陀佛造出來的,阿彌陀佛沒這個意思。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身行所作』,還是你自作自受。平常我們只聽說「因果通三世」,這是佛法常講的,現在在此地我們又發現「因果通凡聖」,到西方極樂世界也離不開因果。我們做什麼樣的因,將來受什麼樣的果報,完全是『心自趣向』,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與佛菩薩不相干,與天地鬼神更不相干,這個是佛法裡面給我們講的真理。
佛沒有欺騙我們,我們求佛菩薩保佑,我們想想佛菩薩能保佑我們嗎?不能。如果佛菩薩說「我能保佑你」,那是騙你,哪是真的?誰保佑你?自己保佑自己。你自己能行善,你所得的果報都是善的,都是吉的;你心行不善,你所得的果報就是不如意的。佛菩薩跟我們講真話,不騙我們,一切要靠自己的心行。
【亦有寶池蓮華。】
那麼他生在「佛國邊界」、「七寶城中」,這是比喻,他還是蓮花化生,還是七寶蓮花,換句話說,這個居住環境跟九品往生沒有兩樣,這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物質生活環境是阿彌陀佛提供的,阿彌陀佛提供的是平等的,不會說是你這個疑根還沒有斷,還有一點疑惑,你的待遇差一點,沒有,西方世界真的阿彌陀佛很公平,對他們這個物質生活的提供是完全相同。所以他有『寶池蓮華』。
【自然受身。】
『自然受身』就是化生,就不是胎生的了,胎生不可能「自然受身」,這個就是說明他也是化生。
【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這個地方是佛說的。前面說他的快樂像「夜摩天」,那是彌勒菩薩說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他的快樂像『忉利天』。換句話說,這個生活的享受不是我們凡人能想像得到的。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
這是他第一種苦。換句話說,他離不開這個環境,不能夠自由自在見佛聞法,這是他的第一個苦處。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
他所居住的環境,佛提供的是沒錯,佛提供的九品往生的人可以隨心所欲的變化;他不行。他這個房子在地,不能夠升到空中,不能夠自由變大變小,這就是他不自在之處了,他苦處了。
【於五百歲。】
這是說明他的時間,這個『五百歲』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
【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這就是五百年當中,他見不到三寶,他的苦處就在此地。
【其人智慧不明。】
不見佛,不聞法,不能夠參與菩薩大會,這個『智慧』進步就會很慢。一個人進修,所謂是「閉門造車」,進步慢,進度很慢;大眾在一起共修,天天研究討論,那個進步就非常快,這都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
【知經復少。】
這是跟前面連到的,他不能夠聽佛講經,也不能夠每一天去供養十方諸佛。這每一天供養十方諸佛一定聽佛說法,天天聽佛講經說法,這個智慧進步就非常非常的快速,所以他聽經多。到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聽經多,同時聽到無量無邊的法門。
【心不開解。】
這個『開』就是開悟,『解』就是了解、明瞭的意思。
【意不歡樂。】
這個「心不開解」是「所知障」,『意不歡樂』是「煩惱障」,說明這兩種障還相當深厚。
【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因為這個緣故,叫他做『胎生』。這個「胎生」是比喻的意思,不是真的胎生。胎生才不自在,所以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初期他很不自在。那麼佛終於把這樁事實跟我們說清楚了、說明瞭了。
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簡單的做一個結論。「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究竟圓滿智慧所建立的,我們從這一部經,從第一品念到此地,對於這一個事實我們可以肯定,我們能相信,我們能承認。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不思議智」所立的,「不可稱智」所成就的,「大乘廣智」所感的,「無上勝智」所發的。所以這個法門為什麼這樣殊勝,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讚歎,為什麼一切諸佛尊崇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尊稱絕對不是偶然得來的。
諸佛菩薩決定沒有妄語,《金剛經》上說佛的言語是「真語、實語、如語者」。這個「如語」就是說得恰到好處,完全講的是事實,也不給你添一點,也不減一點,不增不減,這叫「如語」。那麼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那就是西方世界的事實,真實的狀況。向下經文,佛勉勵我們,希望我們斷疑生信,生到西方就入三輩九品,不必耽誤五百年,用不著耽誤這個。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
『明』是明瞭,『信』是深信。我們明白,我們深信不疑,佛的智慧確確實實是究竟圓滿,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什麼?這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六祖大師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它本來具足的,所以你相信佛的圓滿智慧就是相信自己本性本來具足。
【斷除疑惑。】
這是我們第一類的障礙沒有了。
【信己善根。】
對於自己的『善根』決定不懷疑。尤其是讀了這部經之後,這個經上等於佛跟我們授記,我們今天有緣遇到這一部經典,遇到這一個法門,這就不是尋常的事情,這是什麼?這是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遇到了。遇到這個因緣,就是我們俗話講的機會,這個機會你碰到了,這個不是偶然。偶然會遇到,沒有那麼好的事情,哪有偶然的?必定過去生中修的有善根、福德,你才有機會遇到。遇到了,你能信、能解、能願,那就是佛在經上給你授記了,你的「善根」就很深厚了,不是普通的「善根」。所以你要相信自己的「善根」,要珍惜這一次的機會。
【作諸功德。至心迴向。】
這個『功德』怎麼個修法?依照世尊在這一部經上給我們所說的,我們盡心盡力把它做到。心裡面念念有阿彌陀佛,念念有極樂世界,念念如同諸佛如來,將這個法門盡力的宣揚,也就是說盡自己的能力廣為介紹,推薦給大眾;我們得到利益了,希望別人都能夠得到。至於他聽了信不信,不必去問,為什麼?那是他自己善根、福德的事情。他如果真正有大善根、大福德,他一聽,他就接受,他就會有興趣。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勉強,但是我們不能夠不介紹,不能夠不推薦,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這就是「作諸功德,至心迴向」。
【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這是說沒有疑惑的,是九品往生的,這個跟前面不一樣。『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這個三句是通指一般往生的狀況,生到「邊地」的也是這樣的,也是這樣往生去的。不同的呢?底下所說的就不一樣了。九品往生的,『須臾之頃』,他這個果報就現前了。那個帶著有疑惑去往生的,他要過五百歲之後,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殊勝的莊嚴他才能夠得到,才能夠現前。不是像九品往生的人這麼快,到西方極樂世界「須臾之頃」。這個「須臾」是指快速,那麼要照古人的說法,合我們現在大概是幾分鐘的事情,是非常的快速。
他的『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是阿彌陀佛本願,這四十八願裡頭有。『光明』也跟佛一樣,『智慧』也一樣,『功德』也一樣。諸位要知道,我們平常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如果心地清淨,沒有懷疑,心裡面什麼雜念都沒有,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不得了!把阿彌陀佛的智慧功德,就靠這個心念,念念的變成自己的。你要問有可能嗎?為什麼可能?阿彌陀佛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自性所生的,不是心外之物,所以才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用這個方法恢復自己的性德,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有什麼不可能?你說不能,那才奇怪!說真的,用這個方法把阿彌陀佛的智慧德能變成自己的,這是真的可能,這是事實。
所以佛在一般大乘經典裡面常說,一切諸法都是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我們如果細細的去思惟,明白這個道理了,肯定這個事實了,怎麼不能轉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識」是真心的起用,真心的作用。這個作用裡面有覺、有迷。覺,就是本經上講的佛的五種不思議的智慧,那是覺悟的「用」;不覺,迷了,就叫做「八識」,八識是真心迷了的作用,都沒有離開真心,沒有離開自性。所以把佛的光明、佛的智慧、功德變成自己的,這是決定可能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平常我們不懂方法,這個經上真的難得,經文並不很長,這些最重要的開示可以說一句都沒有遺漏,所以這個經,古大德稱為第一經,沒有錯。
【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這個『化生』就是講九品往生的。『智慧勝』是什麼?他不懷疑,斷疑生信,所以他是入九品位。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
『胎生』,智慧弱一點,疑根沒斷,智慧差一點,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見阿彌陀佛,不能聽佛說法,不見菩薩聖眾。
【不知菩薩法式。】
這個『法式』就是『菩薩』修學的狀況,他沒有參與這個法會,他不知道。換句話說,不知道「菩薩」平常是怎麼修學的,「菩薩」是怎麼生活的,這些事情他都不知道。像我們現在一樣,沒有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沒有參與他們的法會,對這個不熟悉。
【不得修習功德。】
這個地方『不得修習』不是指個人的,是團體的,不能參與這個菩薩大眾的共修。如果說要是自己修行都不能的話,他五百歲怎麼能恢復!怎麼能開悟!這是自己一個人關起來修就是了,不是跟大眾在一塊共修。大眾共修的那個功德,殊勝的利益,那是不可思議的。
【無因奉事無量壽佛。】
他因為有障礙,在五百歲這個障礙當中,他還不能夠親近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有障礙。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這是佛把他的原因告訴我們。這是什麼緣故?這個人『宿世』,「宿世」是指這一生,並不限定指他的多生多劫,指這一生,這一生為什麼會有這個樣子?多生多劫修習的善根,為什麼這一生會有這個樣子?這個還是善導大師把我們這個疑惑解答了。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觀經》的內容主要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理論的依據:「三輩」、「九品」(這個「九品」的因果說得非常詳細),還有「往生的方法」,所以《觀經》上講三個東西。在「九品」裡面,大師就說得太好了,「九品」怎麼形成的?是眾生遇緣不同。那同樣一個道理,此地我們也明白了,他為什麼會生到邊地?遇緣不同。就是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給他開導,他始終有這個『疑惑』。所以歸結到根本的原因,確確實實是遇緣不同,這個說得太好了。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如果遇緣殊勝,上品上生我們有分;遇緣不殊勝,這個品位就下了,甚至於「邊地」去往生了。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根熟眾生。根熟是什麼?你真信、真願、真肯念佛,這就是緣都熟了。雖然大家統統根熟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相同,這個原因就是你遇緣不一樣。
在過去,過去的緣比我們今天的緣不一定殊勝,如果從遇善知識來說,過去善知識比我們現在多,這一點說的是他的緣比我們的勝。那個善知識能不能把這些事情辨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又不一定了。善導大師雖然講得那麼清楚,講得那麼明白,依照善導大師去修學的人也不見得很多。因為《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還有一部智者大師的註解,在我們中國非常流行。因為智者是「天台大師」,「天台宗」在中國、在日本、在韓國都非常興盛,所以智者大師這個註子,讀的人、研究的人、依照修學的人比善導大師的還要多。
那麼講起《無量壽經》,這是我們淨宗第一經,淨宗所依據的第一經,《無量壽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概論、概說,面面都說到,那過去就不如今天了,為什麼?過去沒有一個很圓滿的會集本,五種原譯本是很難有機會遇到的。會集本在過去有兩種:宋朝王龍舒居士的《大阿彌陀經》;前清魏源(魏默深)居士,他是咸豐年間人,有一個會集本。這是古德公認他這個本子有瑕疵,瑕疵裡面有取捨不當,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我們不要去論它,這一點太重要了。我們今天能遇到夏蓮居老居士這一個會集本,確確實實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取捨精當,五種原譯的精華全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印的《淨土五經讀本》,諸位可以去對照,這是我們今天的緣比古人殊勝。
更難得的是黃念祖老居士,這是夏蓮居的傳人,受老師之命給這個經作一部註解。他也很難得,沒有辜負老師,真的把這個註解做出來了,參考古今中外的大德對於三經的註疏,綜合成一個新的註解本子。老師是會集五經,黃念老是會集古今的註解。他那個《無量壽經解》是《無量壽經》的大辭典,非常的難得,這是我們今天的緣殊勝。他也真正不可思議,三寶加持,在大陸上這樣困難的環境。所以我那個時候懷疑,「你參考的這些書從哪來的?你怎麼可能找到那麼多參考書?」他告訴我,以前也是一個老居士、一個大德手上有這些書,請他代為保管,所以他能夠看到不少的這些典籍,很不容易。因為在文化大革命,幾乎東西都毀掉了,這是文化大革命以後,他平反之後回到北京,遇到這樣殊勝的一個緣分。實在講,這真是三寶加持,能夠完成這樣一部註解。
完成之後,他告訴我,他說「我非常擔心這東西恐怕不能出版,人家再把我丟到字紙簍燒掉,那就太可惜了」。所以D.C.同修請他到美國來,他趕快就帶了一部來。因為初版是油印印的,油印印的數量最多不可能超過兩百冊,印兩百冊,臘紙都壞掉了。這是流通到海外的時候,東西才能夠保存下去。我們在台灣看到這個本子,大量的給它流通,普遍給它介紹,這是講我們的緣分在這一點說比古人強,古人沒有這個緣分。所以要珍惜機會,珍惜這個緣分,相信自己善根,相信佛的智慧,決定不懷疑,我們這一生一定能圓滿成就。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