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四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04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第四行第二句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一對地方。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前面所說的是與會的這些大聖,他們的智慧德能非常具體的為我們顯示(在菩薩行中最為殊勝的普賢行),都是修普賢行的;與佛同心同願,盡虛空遍法界,以這個法門接引廣大的眾生。下面為我們舉一個例子,這些聖者就如同《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三十二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應化的示相,實在講是無量無邊,顯示出這些菩薩們的德能。這個地方為我們舉一個例子,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我們看看此地這段現佛身的例子;應以菩薩身,他就現菩薩身而為說法。這個地方是舉的現佛身。『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就是以佛的身分。雖現佛身,諸位要知道還是用念佛法門,教化一切眾生念佛成佛;因為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是究竟圓滿的法門,是一切眾生平等得度的法門,實在是殊勝無比。

  下面這說的八相成道。這是我們諸位同修都相當熟悉的,但是這裡面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不能夠錯過。『捨兜率』,菩薩要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得離開兜率天;兜率這個地方生活環境好,非常快樂,非常自在。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知足就常樂了。我們看現在這個世間人有很多的確地位很高、有很多的財富,但是他還是很苦,為什麼他苦?不知足。錢有了,有了還想有,多了還想多,好苦,這真苦!知足就樂了。知足是什麼?知足的人無求,人到無求,我們中國俗話講品自高。真正得樂是知足。這一層天叫知足天。所有的等覺菩薩,補處尊者,補處就是候補佛,都住在兜率天,都是從兜率天下降。這個地方它有很深表法的意思,換句話說,菩薩修行如果沒有到知足,菩薩功夫就不圓滿,他還沒知足!知足就成佛了。我們在大經上看到菩薩也貪!貪度眾生、貪功德,所以他還是不知足,一知足就成佛了,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

  無論世法跟出世法,要懂得知足。譬如我們現在學佛法,佛法的經典浩如煙海!現在我們看的《大藏經》,都用小字縮版了,精裝這麼厚還有一百冊,要是從頭到尾看一遍,哪一年才能看完。樣樣都想學,每個宗派都想學,每個法門都想學,每部經論都想學,那就叫貪,那就放不下!我們知足,一部經,一部《無量壽經》就好了;像古大德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那些不知足的人去悟,八萬四千行讓給那個不知足的人去行。我們知足了,一部經、一句阿彌陀佛,好快樂!知足就樂了,修行也是如此,一定要知足。這部經裡面的內容已經包含了一切經,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所以要能捨,要能放下。

  捨兜率是八相成道裡面第一個降生,這是第一個相。『降王宮』。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絕對不是生在一般民間,為什麼?影響力不大。我們是業報身沒有辦法,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叫你去投胎,那是遇到緣不能不去;佛菩薩是願力,他不是業力。願力就可以隨自己選擇的,所以他一定選擇到國王家裡面去降生。生下來太子的身分,然後出家,這才真的是希有。世間人一天到晚腦子裡想的是什麼?名聞利養,一天到晚忙的也是名聞利養。菩薩降生在王宮裡面,名聞利養都具足了。說地位,將來他是國王的地位,我們中國人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這個世間的富貴名利他統統具足,他能夠捨棄出家。我們好好的想一想,我們天天在搞名利,他為什麼不要?這個做法就會讓我們開悟,讓我們明瞭人生真正的意思,人生真正的價值,真實的快樂幸福,這個人一生沒有白過。

  一生都在辛苦,一生都在忙碌,不曉得為誰忙,這個人很可憐;我們佛經上常講「可憐憫者」,不曉得為誰忙。古人也講「為誰辛苦,為誰忙」,他不知道,你說那多可憐!甚至於忙得三餐飯都沒有時間吃,你說多可憐。吃不好、睡不好,一天忙到晚,地位再高、財富再多,也是很可憐,沒有我們幸福;我們三餐飯按照時間吃,晚上睡得很舒服,這就很有福報,這就是很快樂、很幸福。降在王宮裡面,這八相成道裡面兩個相,一個是投胎,一個是出生;在王宮裡面投胎,在王宮裡面出生。

  『棄位出家』,這是第四,八相裡面第四相。他把王位捨棄掉,富貴捨棄掉,出家了。這要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白的人,他不會做。世間人都迷在名利裡頭,拼命在那個地方奪取,現在都不是爭取,搶,奪取,爭名奪利,捨棄掉了,為什麼?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這個東西是假的,是空的,是麻煩,是痛苦,絕對不是幸福,不是快樂。剛才我說的有錢人、有地位的人,一天忙到晚,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你說多可憐。他明白了,他開悟了,不要!假的!這出家去修道去了。『苦行學道』。苦行,是世間人認為出家人好苦,這是世俗眼光去看他。其實最快樂了,人生在這個世間,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

  我在初出家受戒的時候,我們的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民國初年,他還做小和尚的時候,他見到的。他們鄉村裡面有一個要飯的,這個要飯的生活很愜意、很自在,每天到外面討飯,晚上隨便哪個破廟裡頭睡一覺;以後他的兒子發達了、發財了,是這個地方上的財主,那當然人家說:你看你這麼大的家室,這麼有錢,你怎麼可以叫你的父親到外面去要飯,做乞丐?他自己也沒面子,想盡方法,派了很多人把他父親找回來。找回之後給他換上新衣服,好好的供養他。他這個父親,大概過了一個月偷偷的又跑掉了,又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幹什麼?我這個生活自在,關在那裡享受,這不自在。哪有每天到處去遊山玩水,走到哪裡,吃到哪裡,是不是?走到哪裡,睡到哪裡,這個生活多愜意、多自在!他有他的人生哲學,他有他真正的樂趣。我們一般人看了是討飯的叫化子,實在講,他那個做叫化子,不是被逼的,不是家裡沒得吃,他家裡很富有,他是快樂,他是看破紅塵!這個人的境界很了不起,絕對不是普通人。

  所以是一般人認為苦,出家人樂趣多,生活簡單,少造業。心地清淨,需要量就少。出家人是從前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這就真快樂,一點累贅都沒有。一天吃一餐飯,一餐飯很容易得來,而且供養的人也很尊敬、也很歡喜,只吃一餐。一餐夠不夠?足夠了,為什麼?心清淨。我們身體是個機器,機器它要動,它要運作,運作要有能量去推動它,能量就是從飲食當中來的。但是諸位要曉得,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煩惱上。所以世間人一天吃三餐、還要吃點心、還要吃消夜,這苦死了,結果吃了什麼?吃了一身病,病從口入!他怎麼會不生病?修行人妄想少、煩惱少,他消耗能量就少,所以每天補充一次,足夠用了!這在生活上不求人,這有多快樂,這有多幸福。所以我們對於飲食要懂得。修行就是修清淨心;心地愈清淨,你在飲食方面一定自然會減少,不需要很多,你已經足夠了;縱然吃三餐,你也會吃得很少;你的體力一定很正常,一定很健康。世俗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境界,以為是苦,實在講是常樂、真樂。學道,道是什麼?道就是清淨心,道就是平等心,道就是覺而不迷,是學這個。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這兩句話把這本源給我們說出來了,他是示現的,他不是真的這一次才發心出家的,他是示現的,是來表演的。正如同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八相成道;我們都是以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佛了。我們只看到這個相,而實際上世尊在《梵網經》裡面告訴我們,他這一次來示現作佛,已經是第八千次了。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這第八千次了,這我們才恍然大悟,他是作斯示現。隨順世間,世間人來都要找父母,都要投胎;假如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沒有父母,從天而降,他教化眾生就難了。我們一看他,我們是父母生的,你是從天上來的,那我怎麼能比得上你?我怎麼能學得成?他的表演,我們是父母生的,他也是父母生的;我們從小長大的,他也從小長大的;他能成佛,我們也能成佛,使我們增長了信心,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雖然是示現,但是在教化上來講,也的確是事實。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依教修行,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能出三界,能了生死,能成佛道。可見得世尊的示現沒有欺騙我們,都是實情。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是第五個相,降魔。這一句就是我們同修們常常心上放不下的,叫魔障、業障。業障跟魔障是一樁事情。什麼是魔?我們先要把它認識,認識它,你就有辦法降伏它;你要不認識它,那你沒有法子對付它。《楞嚴經》上有個比喻,譬如我們要抓賊,你要認識他,你才能把這個賊抓到;如果你不認識他,你到哪裡去抓去?這個比喻很好。那魔是什麼?《八大人覺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魔有四類,就是有四種,我們不可以不清楚,不可以不明瞭。第一個五陰是魔。我們這個身體是五陰身。五陰,色、受、想、行、識,這個色是物質,我們這個肉身,這個物質叫色身。受想行識是心,跟心理的作用。我們這個人就是五陰聚合而成的。五陰的本身就是魔,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如果不了生死,你怎麼能脫五陰魔?菩薩修行在菩提道上種種的障難,根源就是五陰。《楞嚴經》裡面講的五十種陰魔,五十大類;這五十大類就是色受想行識。每一蘊裡面有十類,十大類,五十類陰魔。可見得五陰真的是『魔怨』的根本,我們要認清它。

  第二類是煩惱魔。貪瞋痴慢,這些東西是折磨我們。魔是折磨的意思,讓我們的身心得不到清淨,身心得不到自在,這很苦。第三是天魔。這是外面的,我們講的是外面的環境,這不是從本身的。因為五陰、煩惱都是自身的,都是自己本身的;不是屬於這兩類,屬於外面的干擾,外面的障礙,統統叫天魔。這是外來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障難。

  第四個叫死魔。人不能常住在世間,人會死的,這個大家不要忌諱,我們學佛的人不忌諱。世間人怕死,聽到死很不高興,很不願意;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有生必有死,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壽命短促,我們的修行功夫沒成就,這就死了,這一生的修持,說老實話,非常可惜,沒有完工;縱然輪迴再來,這一個輪迴再來,有隔陰之迷,前生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縱然遇到善緣,遇到好的善知識,還要從頭修起。我們諸位在座同修每個人都是再來人,都是過來人,過去生中都曾經修過,也修得不錯,那一輪迴到這一生,想想如何?我們就明瞭了,這個死真的是折磨我們;如果沒有死,我們的修學早就成就了。這個世界有生死輪迴,所以非常非常麻煩。我們找到一個沒有死魔的地方,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人人都是無量壽,這個環境好。所以這四種魔障,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我們這個世界,任何一個人不能夠避免的。

  怨是冤家,這個東西很麻煩。冤家是什麼?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我們殺害的這些眾生,這些眾生要討命、要報仇;我們佔別人便宜的、欠人家的債要討債;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債,這是冤家債主。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光明講堂講《楞嚴經》,光明講堂是壽冶老和尚建立的。他那個講堂上面掛了一副對聯,我看到了,很感動,他上聯寫的是「夫妻是緣」,沒有緣分,不會做夫妻,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他說的是真的,一點沒錯,世間人與人的關係,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幹這個事情,這就是怨!我們真的把這個世間事情看穿了,再修定修慧;看破是慧,如如不動就是定,事情看穿了,這才能夠降伏魔怨。一定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慧,放下就是定,魔怨不會再干擾你了,所以一定要有定慧力。沒有定力、沒有智慧,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你怎麼能脫得了魔掌?這是我們要覺悟的,要明白的。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

  這是八相成道的第六相「成道」,這是示現成佛了。成佛,怎麼成佛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說得好,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這個話的確,從前沒聽別人講過,以前沒有人這樣說過,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有證據,證據就在《阿彌陀經》;我們天天念《阿彌陀經》都沒有發現,經過他老人家一點出來了,我們看看果然不錯。所以『得微妙法』,就是得到念佛這個法門;念佛這個法門是最微妙之法,九界有情眾生你要真正得到了,真正相信了,念佛就成佛。

  實在說世尊在許多大經大論,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真的是真理!如果你要問我,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句話最重要?我就可以告訴你,這一句話最重要,「一切法從心想生」。因此佛教給我們念佛,我們心裡頭念佛想佛,那就成佛,從心想生!所以諸位要曉得,念什麼成什麼。這也是《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原理。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心想變現出來的。十法界,我們想佛,就現佛法界;想菩薩,就現菩薩法界;想羅漢,就現羅漢法界;現在世間人想什麼?天天想發財,想發財是什麼法界?餓鬼法界,貪心!貪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他天天想這些,所以將來之後都做鬼去了,你說這冤枉不冤枉?

  我們今天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道理搞明白了,我們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是從心想生。這是微妙法,『成最正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都是這個道理,都是這個方法。我們這才肯定,完全相信了。所以大家要記住,你天天要想幸福,想快樂,不要想煩惱,不要想痛苦,為什麼?都從心想生!日子已經很苦了,你天天想苦,那苦中加苦!年歲大了就想老,要老化得很快;老了之後,老人都有病,天天想病,沒有病也生了很多病。所以這是想老、想病、想死,這是最不健康的想法,這是思想見解上重大的毛病。

  我們學佛的人不想,天天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對了,這是最健康的心理。我們常講心理健康、心理衛生,這最健康的心理就是心地清淨,以清淨心想佛。我們每天念《無量壽經》,想佛在這個經上講的這些道理、這些境界、這些教訓,我們跟佛就一樣了。常常想,天天想,不知不覺就成佛了;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加持,這就是佛對我們的恩德。佛不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這的確是事實真相,是宇宙的祕密,佛在此地給我們揭穿了,把這個告訴我們。所以「成最正覺」,就是成佛了。底下這一段是第七個相,「轉法輪」。

  【天人歸仰。】

  『歸』是皈依,『仰』是景仰,也就是尊敬的意思。

  【請轉法輪。】

  請佛說法。實在上說,我們看到佛這麼快樂、這麼自在,在人生之中他所表現的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德能,這都是我們所希求的、所嚮往的。我們非常想佛來告訴我們,他是怎樣修學成就的。何況更殊勝、更不思議的成就是了生死、脫輪迴,他沒有生死,他也沒有輪迴;不但輪迴他突破了,十法界他也突破了,這是我們非常想明瞭的,想知道的,想學習的。請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為我們說明這其中的道理,為我們說明事實的真相,我們好學習。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法』,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道理,一個是方法。佛將宇宙人生的道理為我們說出,事相為我們說出,如何能夠突破我們的迷惑顛倒,而證得事實真相,這種種修學的方法。『常』,是不斷的為我們說,無有間斷的為我們宣說。『覺諸世間』,這個「諸世間」包括六道,包括九法界有情眾生,都需要佛的教導。下面四句略說教學的成果,或者講教學的效果。

  【破煩惱城。】

  我們的煩惱太多太多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將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為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就有個數目了,無量無邊沒數字!八萬四千而不是籠統隨便說的,確確實實一條一條給我們說出,說了八萬四千條。我們現代人喜歡簡單,怕麻煩、怕囉嗦、怕耽誤時間,這佛知道;於是乎再把它歸納,歸納成一百零八條,這是綱領,一百零八類,叫「百八煩惱」。我們這念珠一百零八顆,意思就是要念阿彌陀佛、念戒定慧斷百八煩惱,是取這個意思的。可是百八還嫌囉嗦、還嫌麻煩,於是天親菩薩造《百法明門論》,把這個煩惱再歸納,歸納為二十六類,這就容易了。現在一般講經說法,講到煩惱的頭數,都是依天親菩薩這個說法。這二十六類,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叫隨煩惱,這二十六個我們在此地也不必細說。

  這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邪知邪見),這六個是根本。佛為我們說法,教導我們怎樣把這個煩惱拔除。菩薩行門裡面,這就是菩薩修行的綱領,也就是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六個,我們叫它做六度,這六條就是斷煩惱的。「布施」是破慳貪的,你看這個煩惱,根本煩惱第一個就是貪,貪瞋痴。「忍辱波羅蜜」就是破瞋恚的。「般若波羅蜜」是破愚痴的。所以菩薩修這六度,對自己來講就是『破煩惱城』。城是比喻,它非常堅固,很不容易攻破;菩薩用六度的方法把煩惱攻破,城是比喻。

  【壞諸欲塹。】

  這個塹是護城河。現在這個城市已經沒有了,古時候的城市有,在中國大陸上還保守著有幾個古城,像西安還有城牆,還在。城牆外面護城河,那個河叫塹,是防守城池的。這也是用它來做比喻。這欲!五欲,財、色、名、食、睡,佛在經上常講這是「地獄五條根」。這個東西要不把它拔掉,三界六道要想超越,難!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要把煩惱拔掉,你才能去得成。不要以為我念佛,臨終時候佛來接引我,沒錯,佛是來接引你;可是後面地獄五條根拴在那個地方,佛拉也拉不動,你還是去不了。一定要把這個東西要淡化,我們要曉得這些東西都是有害的、有毒的。貪瞋痴這個念頭,心裡頭有毒,這個心就不好,心壞!如果我們這個身體哪裡有毛病,你都曉得趕快找醫生,趕快就開刀動手術把它割除;你現在心壞了,你都不曉得、你不著急!心裡頭有貪瞋痴,這心壞了,大障礙!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瞭、要清楚,要把貪瞋痴放下,我們才能作佛。

  佛菩薩沒有貪瞋痴,佛菩薩絕對不留戀五欲六塵,他心清淨,沒有這些東西。我們今天心裡頭有這些東西,這個心就有病,心就有毒,心就不是好心。一定要認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恢復我們的清淨心。所以念佛人的功夫在哪裡用?貪心一起來了,「阿彌陀佛」,把貪心壓住了;瞋恚心一發脾氣了,「阿彌陀佛」,脾氣不發了,瞋恚心打掉了,這就是古人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煩惱妄想,煩惱妄想起來,不怕,覺悟得快,這個覺悟就是這一句佛號;第一個念頭是煩惱,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妄想煩惱雜念打掉了,這叫用功。真正會用功,這個念佛才叫得力。念久了,妄想煩惱自然少了,自然輕了,這個妄想煩惱輕了,它就不產生障礙。佛來接引的時候,你真能放得下,真能夠捨得乾淨,這才能隨著佛往生西方。所以世出世間法都不能貪,要曉得統統是假的,統統是空的,決定沒有一法你可以得到。《心經》上跟我們講的真話,「無智亦無得」;無得是真的,不要以為這也是自己的,那也是自己的,那就糟透!那是搞三惡道!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煩惱、五欲離開了,心就清淨了,因為這些東西染污了自己的清淨心,這個時候能夠離開,就破迷開悟!破迷了。禪宗大德常講「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塵是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不但塵不染了,根也不用了;這真的是《楞嚴經》上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用根中之性,這就高明了,跟諸佛菩薩一樣了。見用見性見,不是眼識;識是污染,性是光明。靈光獨耀,聽不用耳識去聽,用聞性去聞,用六根的根性。根性真心,也叫真如,也叫本性,用這個。當然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們這是凡夫,業障深重決定不會用,一天到晚用的還是六識。用六識也能往生,我們便宜就佔在此地,這叫帶業往生;如果用根中之性,那就不是帶業了,那個業完全消掉了。那樣的人念佛往生,那品位就高了,生到西方世界,他是生實報莊嚴土,他不是凡聖同居土。

  『顯明清白』,這是靈光獨耀,心地清淨明瞭。這兩句,如果用大勢至菩薩的話來說,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用大勢至菩薩這兩句話格外的好懂。功夫純熟了,自得心開。顯明清白就是自得心開的境界;實在講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今天為什麼不開悟?就是因為有業障、有煩惱、有欲望,把我們的心性光明障礙住了,不能開悟。一定要把這個東西去掉之後,我們的心性裡面的智慧光明自然就透出來了,那叫開悟,那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這是說明佛為我們說法,是我們能夠達到的境界。再看下面經文:

  【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

  這還是在轉法輪的當中,這是第二段;前面是第一段,破迷開悟,偏重在慧上。有慧還得要有福!成佛,佛叫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兩種圓滿。一個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智慧跟福報都圓滿。前面這是智圓滿、慧圓滿了,現在教我們修福,福亦圓滿。福報怎麼修法?『調眾生』。調,調御、調理。眾生妄想、雜念、煩惱很多,要把他調理,使他能夠順法性,不要違背法性,這樣漸漸他才能夠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先把他調順。這就是諸佛菩薩對於一切大眾教導的所謂善巧方便。

  用什麼方法來調理?要說明,『宣妙理』。宣是宣示,也就是說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本人,這對自己的關係非常密切;換句話說,佛要告訴我,告訴我自己,我的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個事情就好辦了。我們知道哪些該放下的,自然會放下,該取的我們會取,該捨的我們會捨,明瞭了!不需要人勸導。今天很多人勸導我們要捨,為什麼我們還不肯捨?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你叫我捨,我會問為什麼我要捨?為什麼那些人不捨,為什麼要我捨?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一定要講清楚。宣妙理,這就是佛法上常講的「開示悟入」。佛為我們開示,我們自己要能悟入,悟入是我們的事情,學生的事情;老師對我們是開示、說明。

  『貯功德』,功德重要。功是功夫,所謂一分耕耘,一定有一分收穫。功德一定要明瞭,要知道修積。下面阿彌陀佛為我們做榜樣,他在未成佛的時候,在修菩薩道的時候,積功累德,人家真知道修。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持戒是功,得定就是德,持戒得定;修定是功,開智慧就是德。戒定慧三學,前面一個是功,後面一個就是德。同樣道理,布施是功,破除慳貪就是德;持戒有功,破惡是德;忍辱是功,斷除瞋恚就是德,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什麼叫功?什麼叫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能斷煩惱,功德能破無明;因為定就能斷煩惱,慧就能破無明,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圓成佛道,這要靠功德!福德也很重要,福德是幫助你度眾生,因為你沒有福報,你度眾生就比較困難。眾生愚痴,有大福報的人,他很願意親近,沒有福的人,眾生看了你就討厭。所以佛一定要降生在帝王之家,大家對他景仰、仰慕,會跟他學佛。如果佛出現在要飯討飯的人家,誰理他?再好的學問、再好的道德,也沒有人願意親近他。所以這個身分、地位,世間人迷在這上;佛也恆順眾生,他有他的善巧方便。一定要知道修福。

  『示福田』。指示我們世間人非常重視福報。要怎樣去修福?這一點同修們要牢牢的記住,要認識清楚。福報多分是前世修的,佛經裡頭常講「因果通三世」;又告訴我們「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假設你要想知道我過去生中修的是什麼因,佛跟我們講,我們這一生所享受的就是的,這一生享受的是果報!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因果是相應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想知道我們來生得什麼樣的果報,佛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的。我們這一生如果造作的是善因,那來生一定是善果;這一生造作的是惡因,那來生一定是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財富從那兒來的?財富是財布施來的,你不肯施財,你怎麼會得財富?所以要知道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要知道修因;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

  我今年前兩個月在溫哥華講經。在溫哥華世界佛教會會長馮公夏老居士,這個老居士今年九十二歲,看起來就像六十歲的人一樣,又有錢又有聰明智慧,他在那邊講《楞嚴經》,又健康又長壽。他老人家站在那裡,我說這就是好例子,他過去生中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他統統都做,今天他的果報就擺在我們眼前。你不修因,怎麼會得果報?我過去生中沒有修,現在我想日子過好一點,怎麼辦?拼命修也行。袁了凡先生過去生中修得不足,所以生活很苦。碰到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就把佛法裡面修福的方法,「示福田」就告訴他,他就真做,全家都做。他在晚年,晚年的福報是他這一生修的,不是他過去生中修的,連壽命都長了。孔先生給他算命,他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多歲;命中沒有兒子,他也有好兒子,孝順的兒子。這些財富、子孫、健康長壽,都是他自己這一生當中修的。所以我們現在修,晚年來享,還來得及;現在要不肯修,享完了就沒有了。所以你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曉得應該怎麼做法,自求多福!這是佛法真實的利益。

  我早年講經也常常跟大家說,我自己本身是個例子。我在過去生當中修慧不修福,有一點聰明智慧,是一點福報都沒有,而且壽命還短;從前算命看相的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很相信。所以我學佛,我就把那個日子時間訂到四十五歲,四十五歲要死了,所以要好好的修,要認真的幹!我現在快七十歲了,這個壽命這一生修的,這不是前生的;現在還覺得滿有福報的,過得很幸福、很快樂,都是這一生修的。我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我才會告訴你;我要沒有得到真正的好處,我沒有把握跟你們講,我是真得到了,證明佛法裡頭所講的真實不虛,樣樣都是真實的。所以我跟大家講的非常肯定,決定不是模稜兩可的,我是親自得到的。

  這是把福田告訴我們,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而一切布施當中,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法布施為最;第一殊勝就是法布施。法裡面包括財,包括無畏。所以你能夠修法布施,那是最聰明的,你得的果報也最快速、也最明顯。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常常看到同學當中有命很薄的。薄命的人從面相上能看出來,短命的相,沒有福報,李老師就勸他發心講經,講經福報最大,而且也最快,所以他就找這些人,勸他去講經,勸他要努力去修法布施。這個轉命運是的確比其他布施要轉得快,效果非常的顯著。底下一句就說這樁事情: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三苦』,是對眾生講的,芸芸眾生都在這三苦當中。三苦說的是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講的六道輪迴。以佛法拯救六道輪迴,是這個事情。佛法廣大而無邊際,如何能夠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這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不能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佛法談玄說妙,我們還是得不到受用。因此『諸法』,我們一定要找到它的綱領,簡單明瞭容易,這才好修。在淨宗我們的修學歸納為五個科目,這大家就好記了。第一個修福。這沒有福不行,《觀無量壽經》佛教給我們「三福」,這三條非常重要。世尊明白為我們宣示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他要想成佛一定是在這個基礎上,離開這個基礎,他沒有法子成佛。你就曉得這三條是我們修行的大根大本。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做?假如沒有認真去做,你所學的佛法完全落空,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的,為什麼?三世諸佛都是以這個為修行的基礎,你沒有基礎,那怎麼可以?沒有一尊佛不孝順父母的,沒有一尊菩薩不孝順父母的,我們對父母不孝順,那你就別學佛了,你就談不上了。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學起。許多念佛人疏忽了這樁事情,所以念佛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

  從前李炳老也常講,在台中,台中念佛的人很多;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三、五個而已。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往生?沒基礎,沒有認真去修這個基礎。凡是能往生的,你去打聽打聽,這個基本條件他一定做到了。他知道孝順父母,他知道尊敬師長,尊師重道,心地慈悲,一定能夠持五戒修十善,這樣的人才能往生。我們看到經典裡面《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佛都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三福這一條都做不到,那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念佛往生是要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就是這四句,非常非常重要,決定不能疏忽。如果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不能夠疏忽,你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這個福報就更大!受持三皈,在形式上的三皈大家都受了。我在台北有個同修很感慨的告訴我,許許多多受了三皈的人,不曉得三皈是什麼。以為就皈依一個法師,這個搞錯!我們有一個《三皈傳授》的小冊子,外面都有結緣的;已經受三皈的同修、沒受三皈的同修都應該去看看,多看幾遍,曉得什麼叫三皈依;從哪裡皈?依靠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搞錯!這是修行的根本,是修行的基礎。從三皈依再發心持戒,戒律,我們今天果然把五戒十善做到了,就決定得生淨土;其他的戒條難,不容易,只要能將五戒十善做好就行了。

  所以今天縱然是出家,弘一大師講得好,弘一大師在《講演集》裡面有幾篇講演,是從前在閩南佛學院講的,在廈門。他老人家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我們受的這些戒是形式有名無實,這個自己要知道。所以蕅益大師是研究戒律的人,他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他不敢稱比丘,菩薩戒沙彌。他的徒弟成時法師,蕅益大師的《全集》就是他學生替他編的,編輯,替他出版的。這個人對佛法也非常有貢獻,沒有他,蕅益大師的著作就沒有法子流傳到後世,他替他流通的。因為老師稱沙彌,做徒弟的人就不敢稱沙彌了,怎麼稱法?出家優婆塞,成時法師第一個自稱出家優婆塞。我們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也是這樣自稱的,出家優婆塞。所以我們出家人能把五戒十善做好了,做個出家優婆塞,名副其實,這也決定得生淨土。不犯威儀,守禮節、守規矩,規規矩矩的做人,這就對了。這是第二福。

  第三福是大乘菩薩所修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發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深信因果,專門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決定相信念佛成佛。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對這個一絲毫都不懷疑,這叫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我們每天念大乘《無量壽經》,我們一生盡形壽奉行,受持奉行。我們要讀得很熟,要明白經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一定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遵照佛的教訓。「勸進行者」。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宣揚、勸導大眾修學這個法門,使一切大眾都能得到佛法最殊勝的利益。這是三福,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要記得很熟、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遵循的,這是福田的根本。

  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換句話說,人不能夠離開人群。人是要從事社會活動的,是過群體生活的,因此佛教給我們處眾要修六和,六和也是我們基本的戒條,要修六和敬。六和裡面第一個「見和同解」,就是現在世間所講的建立共識。我們的想法、看法要接近,要相同,這樣才能夠和睦相處。世出世間聖賢的教化沒有別的,實在講就是幫助我們建立共識,這樣社會才能和諧,世界才能夠大同。第二條「戒和同修」。戒是守法。佛給我們的教誡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條條都要遵守。這是戒和同修。養成一個守法、守規矩的精神,這樣見解相同、思想很接近,人人都能守法,然後才真正可以做到「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大家生活在一塊歡歡喜喜,這幸福快樂。

  末後一條「利同均」。利同均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水平要接近,貧富不能夠差距太大,差距太大那是會引起社會的動亂。也就是說富有的肯布施,富要肯布施,要懂得布施,這是修福;貧賤的人懂得修福,這個社會就和諧了,國家就太平了,不會有動亂了,這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人能守六和。中國古人常講「家和萬事興」,家庭要和睦,遵守佛的這個教訓,你的家就會和;我們寺院道場四眾也能夠和睦,道場就興旺;你們做生意,公司行號,老闆跟員工能夠修六和敬,你這個行業就興旺,你事業就很順利,就會成功。所以這個六和,從一個家庭到公司,到社會,到國家,乃至於到整個世界,人人都能修六和敬,世界和平,自然大同。

  由此可知,佛的教導不是談玄說妙,是真真實實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是真實為我們解決許多的困擾、許多的爭論,他確實能給我們解決。從這個基礎上再建立佛法,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我們從這五個科目,從這個簡單綱領當中認真的去學習,就得殊勝無比的利益;這也正是大經裡面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這一個法門就是整個佛法,這一個法門就是全體的利益,究竟圓滿的利益,真的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三苦。

  【昇灌頂階。授菩提記。】

  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這部經裡面包括著一切法門、無量法門。這兩句就是現代人很熟悉的密宗,『灌頂』是密宗裡面的修法。密宗的修學,在佛法裡面是屬於高級的佛法,這個諸位要知道。如果用現在學校做比喻,密宗是研究院,是研究所,這是高級的佛法。「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頂」就是最高的法門,頂法!沒有比這個更高。佛大慈大悲把最高的法門傳授給你,這叫「灌頂」。所以諸位千萬不要誤會上師拿一點水在你頭頂上灑一灑,那就叫灌頂,那這樣的灌頂,你每天去沖涼的時候,那個灌得很舒服了,這要曉得。真正的灌頂是佛把最高、第一法門傳授給你,這叫灌頂。在形式上,這個灌頂那是儀式,儀式不重要,實質重要。

  現在我們明白了,這部經在釋迦牟尼佛所有一切經裡面是至高無上的頂點,我們得到這個經就是佛為我們灌頂。我們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灌頂,阿彌陀佛為我們灌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我們灌頂一次;念兩遍,灌頂兩次;念三遍,就灌頂三次。哪一個什麼上師都比不上!何必還要去找那些麻煩?自己在家裡一切諸佛如來已經給你灌頂了。你自己要知道、要明白,這是這個意思,決定不可以誤會。近代黃念祖老居士他學過密,他在密法裡頭也有相當的造詣,他是金剛上師。你看他的註解《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解釋這一段,他就講得很清楚,就講得很明白,他沒有騙人,他就是這樣說法的。

  『授菩提記』。這一部經末後可以說是佛為我們大家普遍授記,說明娑婆世界念佛的眾生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然後到他方世界示現成佛,度化眾生都叫做妙音如來,這就是佛給我們授記,就在這個經上!所以我們第一次在新加坡講《無量壽經》,有一天皈依。皈依的同修好像有二百七十多人,起法名來不及了,我一想經上給我們授記,將來我們都是妙音如來,現在統統是妙音居士,所以我們就用妙音做法名。這個好!親切,我們的名字在《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授記的。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是妙音如來,你看看這個多親切,「授菩提記」。所以我們受持三皈,用的法名妙音是從這兒來的,是從《無量壽經》上來的,佛給我們授記的,這還有錯?所以這個法名是佛起的,不是我起的,佛起的。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這也是一小段,統統都是屬於轉法輪這一段裡面。確實非常非常難得,在轉法輪裡面可以說是顯、密、宗、教都講到了,文字不多,講得很圓滿,讓我們看到真的生歡喜心,真的相信這部經就是一切經的濃縮,這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的總綱領。一修一切修,這心踏實了,再沒有懷疑了。『阿闍黎』也是密宗裡面的稱號,我們顯宗裡面一般都稱法師,密宗裡頭稱阿闍黎;實在講阿闍黎這個稱號,顯、密都通用的;但是現在習慣上講的密宗裡面稱阿闍黎,顯宗裡面稱法師。這是梵語,它的意思叫軌範師。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稱為阿闍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這句非常重要。常是不間斷,習是學習,要跟佛法相應的這樣的心行。佛、菩薩怎樣存心?我們的心要像佛菩薩,我們的願要像佛菩薩,我們的言語行為也像佛菩薩,這就是「相應無邊諸行」。那也許諸位要問,我現在在家,我做生意、做買賣、我做工,我做哪一個行業,那我怎麼個修法?有,都有榜樣。《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代表的就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去看去。你從事哪一個行業去找找看,哪一個菩薩跟你行業相同的,你就跟他學就對!佛的教法很圓滿。所以五十三參實在講就是這個四句的展開,就是這四句的詳細說明。詳細說明在《四十華嚴》,四十卷;在我們這個地方就是「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這幾句就把整個《四十華嚴》說盡了,這就是五十三參的總綱領。教學的目的就是「成熟菩薩無邊的善根」,菩薩善根圓滿,那就成佛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只好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