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二十六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26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六十三面第一行「邊地疑城第四十」。我們看經文: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這是第一類的。這些地方我們要留意。世尊在這段的開示裡面,主要的是提醒我們往生最好不要生在邊地,生在邊地見佛聞法要耽誤五百年這麼長的時間。雖然說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的壽命之中,五百歲的確是非常的短暫,可是我們想想,如果在這個世間要落後五百年,我們一定會覺察到有許許多多後面的同修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超過我們前面太多太多;我們雖生西方,落在他們的後面,必定是這個狀況。佛在此地很慈悲的提醒我們。

  這第一段裡面是不能夠了解佛不可思議的智慧,在這個地方起了疑惑,『疑惑心』;雖然疑惑,他還是『修諸功德,願生彼國』。這兩句很重要,雖然疑惑,他為什麼還往生?可見得他修行的確沒有落在人後。這裡面,修諸功德最重要的就是信願持名,這是功德!信願持名是功德。所以他能生西方淨土,為什麼不能入品?這個品就是九品,為什麼不能入品?是因為他『不了佛智』。這句話是總說,哪些佛智?下面給我們說了四種。佛智是總說。

  『不思議智』。佛有不可思議的智慧。古大德把這段經文配在四智裡面為我們說明,那我們就很容易懂得了。法相唯識裡面講的四智,這個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我們也稱它作四智菩提。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四種覺悟。四智菩提是對迷情的凡夫而說的,因為凡夫迷失了自性,把自性轉變成八識。這八識不是覺悟,八識是迷惑才有。覺悟就把八識轉變為四智。所以教下就說,修行貴在轉識成智,這句話確實說得不錯。

  修行,修行的成就是什麼?就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這話說得是沒錯,可是真正要會轉,的確相當不容易。《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中國佛教界裡面是很負盛名的,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部經典。自古至今的註解一百多種,可見得大家對這部經的喜愛。這麼多人註解,其中權威的註解,也就是大家公認註得好的至少有十幾種。明朝末年交光大師,他跟蓮池大師是同時代的,交光大師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我們在他的《楞嚴經》註解,叫《正脈疏》,序文裡面他寫他註經的因緣。他是往生的時候到了,也就是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忽然想起來,《楞嚴經》自古以來,雖然有很多註解,並沒有把佛的意思說清楚,都在那裡猜測、摸索,他要發心給《楞嚴經》做個註解,向阿彌陀佛請假。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向阿彌陀佛請假:我把這個經註好之後再往生。阿彌陀佛就點點頭,同意了,就走了,他的病就好了,好了以後就做《楞嚴經》的註解。他這個註子跟古註不同,見解確實不一樣。

  古註多半是配合天台家的三止三觀,向這個方向來解釋《楞嚴》;而交光大師的見解是脫離了天台,完全就經典裡面所說的義趣來解經,解釋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他們古人把這三種配合在天台家的三止三觀。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提倡的捨識用根,因為古註都沒有離開八識。他的看法,《楞嚴》裡面所說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是離開八識,決定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說法高明,的確與古大德的看法不一樣。

  那個解釋沒錯,但是幾個人能夠捨識用根?這個根是根中之性。譬如說眼根,我們見色是用眼識見色。識是分別,第六意識分別。我們見到這是花,那是葉,這是紅的,那是黃的,分別!這個分別是第六意識,意識在起作用;不但分別而且還執著,執著是第七識;還要深深的落下印象,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印象就是第八識。交光大師講,《楞嚴經》裡面修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不用識,用根中之性;也就是說,眼見色要用見性見,耳聞聲要用聞性聞,不用六識,用六根當中的根性。性是真心、是本性。那會用性的人,就是明心見性,那見性就成佛!確實符合佛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教義。這個義趣他解釋得沒錯,但是很難!要是依照經典裡面的解釋,經文也長,也很難懂,很難體會。

  曾經有些同修問我,他說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什麼叫識?什麼叫根?什麼叫捨識用根?這問得很好,最簡單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從識的作用上去區別,第六識的作用是分別,第七末那的作用是執著,阿賴耶的作用是含藏;阿賴耶像倉庫一樣,藏識,倉庫一樣,所有一切五塵落謝影子統統都含藏在這個地方,倉庫!所以,我們講它的作用是記憶。你為什麼會記得?因為你藏在阿賴耶識裡。怎樣捨識用根?實在說,捨識那起作用就是根,不必再去想什麼叫根,不要去想這些,想這些又落在意識裡面。古德所謂的,只要把妄離開,不要求真,離開妄自然就是真的,你再求真又變成妄了。你有個求的心,那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只要把妄捨棄掉,只要把識捨棄掉,你所起的作用當然是自性。

  我們見色要怎樣見法?沒有分別。沒有分別,也看得很清楚,不是說沒有分別就看不清楚。像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它有沒有分別?它沒有分別。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見色不分別色相,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用分別心,也不要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給諸位說,你所見的這個色相,一切色相決定是平等的。為什麼不平等?因為你有執著,你有分別,它就不平等了;離開分別執著,平等了。決定不落印象,這太難太難!不落印象不用阿賴耶識,不執著不用末那識,不分別不用第六識,這叫捨識!

  捨識之後的作用,我們眼見色是見性見,耳聞聲是聞性聞,這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這樣的境界。這是粗說、略說,我們能夠體會一點這個意思;深說廣說,那就不可思議。此地再加上不思議智,這個不思議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前五識,它能夠成就一切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諸位要記住,佛是覺悟的意思,說佛法就是覺悟之法,說佛學是覺悟之學,要懂這個。在一切境界當中,都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佛與大菩薩們,在九法界、在六道,特別在三途裡面,度化一切眾生,他自己不迷;換句話說,他自己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是不迷、不邪、不染,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眾生的業障習氣再重,他都有善巧方便幫助眾生。這個開悟不是一天開的,不是二天開的,業障重的人要多生多劫。我們前面經文裡頭讀過,能夠念佛發願求生淨土的人,我們原來不曉得,以為這個人叫他念佛,他就念佛了,倒滿聽話的,不知道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這我們不知道。這樣深厚的善根現前了,所以他聽了才能接受、才歡喜,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看凡夫只看這一段,沒看到後面,沒看到前面。佛與大菩薩,把這個人過去生中事情看得太清楚、看得太明白了,所以他知道這個人善根成熟,真的是不容易,太難得、太難得!

  這樣長的時間當中,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沒有一次捨棄過我們。換句話說,生生世世,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在幫助我們。這一生這個緣圓滿成熟了,我們居然發心求生淨土,信願持名,真的是不可思議的智慧,這是成所作智。釋迦牟尼佛不跟我們說,我們怎麼會曉得?所以一些人對這個懷疑,也難怪!確實是令人懷疑的。

  第二個是『不可稱智』。稱是稱揚,包括著讚歎。沒有辦法稱讚。這是講妙觀察智。觀是佛門裡面修行的一個重要原則。佛門裡面可以說,流通最普遍的是《般若心經》,流通最普遍的,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沒有一個人沒有念過的《般若心經》。《般若心經》第一個字「觀」,你能夠觀那你就自在了,你不會觀,那你當然就不自在。觀是什麼?剛才講的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不用第八識,那叫觀。如果用心意識,那就不叫觀,叫情。所以你見,情見,你這個見解裡面帶著有感情。我們叫感情,佛法叫迷情。

  凡是情都是迷,都不是智慧。情是迷,不是好東西,情見就是迷惑顛倒。觀是理性的、理智的。離開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這叫觀。觀才能夠看到事實真相。有了情在裡頭,就見不到事實真相,為什麼?就產生偏見。偏見偏愛,事實真相就見不到,我們俗話常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對他自己沒有利害關係,他看得就很清楚;那個當局的,對他有利害得失的關係,所以這個利害得失就把他的智慧蒙蔽了。他觀察一樁事情,他先從自己利害得失上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講這主觀而非客觀,這是不可稱智,就是妙觀察智。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不分別,沒有分別,那個觀察就妙了。

  『大乘廣智』,這句就是轉末那成平等性智。平等就廣了,我們世間人智慧很小,原因在哪裡?因為自己的心不平等。本來是平等的,本來這個心量無量無邊,現在這個心量變得很小,自私自利,跟什麼人都劃界線,劃了好多界線,就像那個蠶一樣,作繭自縛。本來是海闊天空的,自己一定要作個繭把自己關在裡面,你說這個多苦?這就是執著,法執、我執。離開一切執著,平等心就現前了,平等心廣大無有邊際。『無等無倫』。等是沒有跟它平等的,倫是沒有跟它同類的。這是講到極處了,最上殊勝的智慧,這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是比喻廣大圓滿像一面鏡子一樣,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都照在其中,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五種智都是我們真心本性。

  末後這句是真心本性之體,前面這四句都是講的作用,所說的作用。『於此諸智』。這就是指佛這五種不思議的智慧,他有懷疑。對於這些佛的智慧生懷疑,我們要能夠體諒;真正斷疑生信,實在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反而這老實念佛的人不懷疑。那哪些人懷疑?研究教的人懷疑,講經說法的法師懷疑,為什麼?他讀的經太多,他佛法了解得太多,再想想佛真有這麼大的智慧?可能這是讚歎佛的,不是真的。像我們平常常講佛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宗教家們讚歎上帝的話;我們讚歎佛也這麼讚歎。從前老百姓讚歎皇帝,萬歲萬萬歲!哪個皇帝活到萬歲了?做皇帝的人也很笨,你看當著面打妄語,他不制止,他還笑笑,還接受,是不是?當面騙他,萬歲萬萬歲是假的不是真的。因此,教下裡面就有很多的法師,大法師、老法師都有,你要向他請教,佛的智慧是不是圓滿的?他也會說,佛的確是大智慧,但是也不是真正的圓滿。他就懷疑。為什麼?佛也有所不能,那佛的智慧就不圓滿了。其實佛的智慧是圓滿的,佛沒有不能的。我們看到好像還有這麼多眾生不能得度,不是佛沒有能力度,不是佛沒有智慧度,不是佛沒有方法度,而是眾生不接受他度,這就沒有法子了。

  所以佛講得很好,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不肯接受,我想幫你忙,確實有能力幫你,你不願意,不接受,那就沒辦法。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不是佛的智慧有問題、佛的能力有問題。特別我們讀了這部經之後,這個疑問可以說徹底解決了。

  我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就打過妄想。假如這個人造了五逆十惡極重的罪業,立刻就要墮到地獄,佛有沒有能力叫他馬上成佛?如果能夠叫他馬上成佛,那我們承認、沒話說,佛的智慧圓滿,佛的能力是圓滿的,真的是萬德萬能;如果佛不能叫這個人立刻成佛,佛的智慧不圓滿。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確確實實五逆十惡的眾生,臨終悔過,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不退成佛,答案在這個經上。我們才了解佛的智慧確實是圓滿的!我們對他懷疑,造成自己的障礙。這類的人雖然對佛的智慧懷疑,但是他還是願意求生,所以他有堅定的願望求生淨土,他也念佛,他也修善,他也積德,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當然,臨命終時,佛還是來接引他,佛不來接引他,西方在哪裡他怎麼知道?佛還是來接引他。接引他,他就留在邊地了。

  實際上這個邊地、化城都是比喻。接引他還是蓮花化生,但是在蓮花裡面,見不到佛,聽不到佛說法。前面講過,蓮花裡面很快樂,就像在夜摩天宮一樣,等到他什麼時候覺悟了,我錯了,我不應該懷疑佛的智慧,他有這個念頭起來了,他就入品了,就見佛聞法了,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他對於佛這些智慧『疑惑不信,猶信罪福』。他對於因果報應,往生的這些道理,殊勝的功德利益他相信,所以他『修習善本,願生其國』。這個地方講的善本就是念佛。

  念佛至善!超越世出世間一切的善法,沒有比這個更善,這諸位要曉得!不念佛真正是經上所講的「可憐憫者」。為什麼不念佛?他的善根沒成熟,所以你跟他講,他也不相信,他也不能接受,他不肯念,老是跟他講,以後他回頭,肯念了,這也很難得了,這是怎麼回事?他的善根沒成熟,差一點點,外面有好的增上緣幫助他,就把那一點給它補起來了,他就成熟了,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善友善緣,就是好的念佛的環境。念佛的同修他能夠常常接觸,受他的薰陶,逐漸、逐漸他也明白了、也回頭了,這是真正的善知識。這講第一類生邊地的原因。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

  這是第二類的人,第二類生到邊地的人。這一類的人對於佛的智慧沒有問題,他能夠相信,他知道『積集善根,希求佛智』。這個地方講的『普遍智,無等智』。普遍智就是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無等智就是平等性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就是大圓鏡智。對於佛的不思議的智慧,他沒有問題,他不懷疑,懷疑自己。自己造的業障太重,造的罪業太深,殺盜淫妄做了不少壞事情,像我這種壞人能往生嗎?對這個憂慮。雖然遇到善友、善知識勸導:沒有關係,只要能夠懺悔往生還是能得生。他是半信半疑,聽說佛這麼慈悲,好,我就念,我決定求願往生。但是對於自己總是疑情沒斷,沒有能夠斷得乾乾淨淨,總以為自己業障很重,罪孽太深。『於自善根,不能深信』。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清淨佛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意志猶豫,無所專據』。這兩句話我們不能夠依文解義,依文解義,那就是變成嚴重的障礙,根本就不能往生,而這種現象是非常的輕微;如果重,他不能往生。只有輕微的狀況之下,他底下,『然猶續念不絕』。他佛號不中斷,他求生的意願有,佛號沒中斷。由此可知,他對於自己的信心確實是有,沒有一般求願往生那麼專,那麼強烈,那麼堅定,他沒有;比那些人要差一等,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他也能往生,『續得往生』。他也能往生。

  這是說明這兩種人,兩類。這兩類裡面,當然裡面輕重、廣狹範圍是非常的深廣。由此可知,這個念佛法門一定要深信不疑。這深信裡面,一定要包括對佛的智慧要深信。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智慧的建立,佛智所建的,是佛不思議智所立的,是不可稱智所成就的,是大乘廣智所感應的,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現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是從這個心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大圓鏡智裡面現出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阿彌陀佛五種智的成就。我們對這深信不疑。必須明瞭佛智一直到勝智,五種智慧,這才叫真信;能夠生到西方世界見佛聞法。

  從第二類的這些人我們就明瞭,我們一定要相信自性本具一切智慧,凡聖一如,本來成佛。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為我們開示,我們不可以自卑,不可以自暴自棄,雖然造作許多的罪業。為什麼會造作?是因為迷而不覺才犯的錯誤,這一回過頭來覺悟了,那就叫真懺悔。什麼叫懺悔?懺悔是真正覺悟。覺悟什麼?覺悟凡聖一如,覺悟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非常重要,這是把我們的心轉過來,念頭轉過來。由此可知,一定要有決定的智慧,才能有堅定的信心,然後才決定往生。這是我們從這兩段當中得到的教訓。我們再看經文: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

  這是往生的時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沒見到佛,好像到那個地方就中止了。『道止佛國界邊』。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邊界?說老實話,沒有邊界。七寶池中蓮花化生,不過在蓮花裡面,花也沒有開,花裡頭也沒有佛。那個邊界是比喻,邊界、疑城、胎生統統是比喻,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另外還有一個邊地,沒有,那就不是平等法界。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所以這統統是比喻。『七寶城中』也是比喻。城,關在裡面,不能出去,表示不自由。統統是比喻。

  【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這個話說出來了,那是不是阿彌陀佛故意懲罰的?不是的。佛心平等的,這不是佛的障礙,是他自己『心自趣向』。就是他心裡還有那一點疑惑變成障礙了。這我們才明白,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我們在經上聽說這個說法,不知道這個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障礙大到什麼程度我們不曉得,這裡看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障礙你不能見佛聞法,這才曉得這個疑確確實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是根本煩惱之一。貪、瞋、痴、慢、疑,根本煩惱之一,能起這麼大的作用。

  【亦有寶池蓮華。】

  他也是在『寶池蓮華』。

  【自然受身。】

  他是化生。『自然受身』。並不是胎生,還是蓮花化生。

  【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前面講夜摩天,這個地方講『忉利天』。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

  他沒有辦法離開他的範圍。不像九品往生的,雖然在蓮花當中,得佛力的加持,他可以隨意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聞法;他不行,他不能出去。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

  他居住的宮殿在地面上,不能夠浮在空中,不能升到空中,不能隨意大小。想住的地方大它就大,想小一點它就小,它不能隨意大小,不能夠在空中。

  【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他的苦惱就是這個。把它比作胎生,比作邊地。邊地是什麼?沒有佛法的地方叫邊地,是這個意思。雖然他也在七寶池中,也是蓮花化生,但是蓮花裡面不能見佛聞法,這就是他自己的疑情沒有斷盡,產生的障礙。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念佛,《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大勢至菩薩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現在我們幾個人見到佛了?你為什麼不見佛?你想想這兩種疑惑有沒有?如果有,不見佛,這不奇怪,我有障礙!假如這兩種障礙確實沒有了,現前也能見佛,有感應。

  像過去我們讀的傳記,廬山遠公大師他老人家在一生當中,曾經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他為什麼見得到,別人為什麼見不到?他沒有疑,沒有障礙,這感應道交!雖然見過三次,從來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過,你就想他的心多清淨。說老實話,我們今天不能見佛,一見佛的時候,心就發狂,一定到處講:我見到佛!我見到佛!你的清淨心就沒有了。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得很,知道我們的程度不夠,受都受不了,所以佛也就不現身給我們看了。像遠公那樣的人,佛示現了三次,你看,如如不動,心地依然是清淨不染,這有資格接受佛的感應。我們今天沒資格,不是佛不慈悲,所以不能怪佛,怪自己。我們的疑沒有斷,我們的心很脆弱,禁不起境界的考驗,是這麼個原因。遠公到往生的時候,臨走的時候才告訴大家。臨走的時候,西方境界又現前,他說:緣成熟了,我要往生了。這個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才說出來。臨走的時候才說出來。

  所以見佛聞法,這是無比之殊勝!不見佛,不聞法,就是邊地,就是胎生,意思在這個地方。大家不要去想,極樂世界還有一個邊地到底在哪裡?那你這個疑問就更大,恐怕去都去不了,你的問題就更多了。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這個好!釋迦牟尼佛的解釋,不是真的胎生,是比喻。『胎生』是比喻,就是假名胎生,不是真的。是因為這個人智慧不明,就是因為他有疑惑。這個疑情的確是很薄弱,並不很嚴重,嚴重不能往生。他能往生,而耽誤一段時間不能見佛,他這個疑情是很輕微的。這就在說他智慧不明。

  『知經復少』。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那像我們現在念一部經,甚至於有很多老太婆們,一生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經都不會念,她也能往生,那她是不是都生到邊地疑城去?不見得。有很多老太婆們往生,瑞相非常好,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的都有,她怎麼會在疑城?此地這個知經復少,少是什麼?少是講的理解太少,是這個意思。就是你解的、理解得太少,你知道得很淺薄,不夠深度,不夠深廣,意思在這個地方。你對於經義要有深廣的理解,你的疑才會斷。我們講經聽經用意在哪裡?就是把道理說清楚,事實真相說清楚,修行的方法說清楚,兩土的境界說清楚,都清楚了,斷疑生信!目的就在此地。真正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了,這個經聽不聽沒有關係,不重要!重要是老實念佛,這才是重要的。

  所有一切經我沒有聽的,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再聽不遲。有疑,那個疑要斷掉。這個經的力量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佛在《金剛經》上說的。果然信心清淨,這個經就不要了。《金剛經》上有比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到你信心清淨的時候,這個經就可以捨棄了,一心專念,決定得生。這個法門多殊勝、多難得!的確是簡單容易、穩當快速,哪要那麼麻煩!這些殊勝的地方,就是一切諸佛稱讚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的道理。佛佛道同,佛佛都平等的,為什麼稱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方法太巧妙了!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

  假設有眾生明瞭深信不疑,『佛智,乃至勝智』。就是前面講的佛的五種智慧,深信不疑。為什麼我們對佛的智慧懷疑會產生這樣大的阻力?這裡頭有一個道理我們要知道。這五種智慧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你不相信佛的智慧,就是不相信自性當中有這個智慧,這個障礙力量太大。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真正的道理在此地。所以,佛講得很清楚,不是佛願意要這樣做法的,也不是佛有意思這樣做,自自然然成了一種障礙。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願行,他把信說出六種,第一個就是信自,第二信他,這個意思我們要明瞭。念佛成佛要有決定的自信心,我念佛能成佛;我相信阿彌陀佛,相信釋迦牟尼佛是相信他們提供我們這些方法,決定幫助我成佛,這是信他。自是主,他是幫助,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佛幫不上忙。你自己有一分信心,佛幫一分忙,你有十分信心幫十分忙。這個人他有九分信心,缺一分,所以佛也只能幫九分忙,那一分還讓他自己來,是這麼個道理。

  【斷除疑惑。】

  前面是「明信佛智,乃至勝智」,就是相信自己。『斷除疑惑』,是相信佛力,相信佛的智慧。

  【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

  要相信自己的善根,特別是佛在本經裡面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對於淨宗,對於阿彌陀佛,對於《無量壽經》,深信不疑。那就是經上所講的,無量劫來,你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善根成熟了,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善根。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接觸到這無上法門,第一法門,你不可能不懷疑;所以一個真正不懷疑的,確實善根成熟了。『作諸功德』。這個時候作功德,絕對不要人勸你,不要人鼓勵,決定是自動自發,攔都攔不住!做什麼功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在修善當中,決定是全心全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大眾,做這個功德!

  『至心迴向』。至心是真心,沒有一點虛假!真心。一絲毫的微善都莊嚴佛淨土,怎樣莊嚴法?大家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淨土。我們勸一個人改過向善,這就是莊嚴佛淨土;我們勸一個人長齋念佛,這就是莊嚴佛淨土。這個社會上多一個好人,多一個不作惡的人,多一個念佛人,念佛是最善的人,莊嚴這個社會,莊嚴這個國家,莊嚴這個世界,莊嚴佛淨土!所以一個人回頭,一個人斷惡向善,會影響一家;一家人受感動,一家人行善,會影響他的親戚朋友,他的鄰里鄉黨,那就影響社會。這就是佛在前面教給我們要把佛教育推廣。佛所行處,是讓我們推廣佛陀的教學,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就是至心迴向。

  【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這是講九品往生的,沒有疑惑的。沒有疑惑,相信自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這樣去往生的,九品往生的,統統都是蓮華化生。這經文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是蓮華化生。『須臾之頃』,是講那個速度之快,我們常講一剎那、一念之間,就是這個意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身相』,他的『光明、智慧、功德』,就跟那些大菩薩沒有兩樣。因為,彌陀世尊他弘願裡面說生到西方淨土,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生到那個地方都是七地以上的菩薩,這是說佛願力加持的,不是自分。經上講的,菩薩、聲聞、天人,那是講我們自己的功夫有差別,佛力一加持,是一樣的,你決定分不出來,沒有差別。我們這個地方說老實話,因為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世尊隨著我們的分別妄想,說有菩薩、有聲聞、有天人。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連這個念頭都沒有。為什麼會沒有這個念頭?平等法界,平等世界,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所以那邊的人他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都落在意識裡頭,心意識作主;人家那邊不用心意識,完全是跟如來果地上四智菩提相應,不用心意識。

  【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他有智慧,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懷疑,這就是『智慧勝』。智慧跟聰明不一樣,不可以把世間這些聰明當作智慧,那個我們叫世智辯聰,不是智慧,這是智慧。智慧勝故。所以,那些老太婆,不認識字的,經也沒聽過,問她什麼都不會、不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智慧!大智慧!我們這講經說法的,好像世出世間法一樣的,沒智慧!為什麼?不相信,不肯老實念佛。所以這個智慧跟聰明不一樣,那才叫真正智慧。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

  這個『法式』是講修學。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的修學,菩薩日常生活怎麼樣修行。

  【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

  因為他不見佛、不聞法,也見不到這些海會大眾,只是在蓮花裡面去享樂,享這清淨之樂。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把它的原因為我們說出來,是他過去(就是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如果說我們在人道,我們有這個疑惑;或者是疑佛,或者是疑自己,懷疑自己,都造成這樣的障礙。下面還繼續來解釋這一段還沒有說完的一些意思,必須要加以解釋。那這個五百歲到底是不是一定要需要五百歲?這五百歲到底是我們世間五百歲,還是西方極樂世界五百歲?這都是一些疑問。「惑盡見佛第四十一」。惑就是迷惑,就是那個疑。疑要斷盡了,他就見佛了,就聞法了,海會大眾他都見到了。

  【譬如轉輪聖王。】

  我們看經文,它正好是接著前面的。

  【有七寶獄。王子得罪。禁閉其中。層樓綺殿。寶帳金床。欄窗榻座。妙飾奇珍。飲食衣服。如轉輪王。而以金鎖。繫其兩足。諸小王子。寧樂此不。】

  這個生活他快不快樂?用這個比喻,比喻那些生在邊地的這一類往生的人,前面講兩種往生的人,用這個比喻來比喻。『轉輪聖王』,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佛經上說過,人壽兩萬歲的時候,轉輪聖王出現在世間。人的壽命長,就是福報大!人心純善,很少作惡,壽命就長了。這的確符合佛在經上常常講的,我們人的福報、智慧、壽命都是有因果的,壽命為什麼長?壽命為什麼會短?長短是果,前面有因。殺害眾生,吃眾生肉,壽命不應該很長。這大家要曉得這不是長壽之因。所以,佛說財布施這是因,得財富是果報;法布施是因,今天大家印經布施,這是法布施,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因,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由此可知,人壽兩萬歲,人心地一定非常慈悲,對於一切動物都會愛護,不但對動物都愛護,對植物都愛護。他有這個愛心,他得的壽命就長。所以說,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

  世出世間總不外因果的定律。有些人發財了,你看我很能幹,我賺好多好多錢,我們聽了,你能幹個什麼?那我為什麼賺這麼多錢?你前生修的財布施,這一生得的果報。比你聰明能幹的人多,比你機會好的人多,人家為什麼不發財?前生沒修。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絲毫都不能勉強。佛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我們細心去想想,佛的話很有道理,我們可以採信。可以採信,裡面還有一點疑惑,這是教初學。真正明白了,決定相信,一絲毫都不懷疑,沒有疑惑了。

  轉輪王不在我們世間,轉輪王在哪裡?可能我們這個太虛空當中,有其他的星球壽命很長,人的福報很大,轉輪王住在那個地方。但是轉輪王也常常去巡視巡視他管轄的地區。所以,我那個時候常想,常常有什麼外太空不明的飛行物體,什麼飛碟,大概就是轉輪王來視察。要不是轉輪王自己來視察,一定他派的代表到這視察,來看看。因為輪王,為什麼稱輪王?他那個交通工具像一個輪,圓形的,速度非常快,佛在經上講,一天一夜他能夠巡視四大部洲。這四大部洲要是照黃老居士的話,就是一個銀河系,他能在二十四小時把銀河系環繞一周,都看清楚。這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飛碟,那個是圓圓的,那個就是輪王的交通工具。所以這很可能!轉輪聖王,不是他來,就是派使節來看看,你們這所有的星球都是他管轄的,都在他的範圍之內,這個輪寶。

  這比喻他有七寶的監牢獄,什麼人犯罪?王子犯罪了,這個念佛的人是阿彌陀佛的弟子,這是阿彌陀佛的弟子犯了過失,要把他關在監牢獄裡面,這是比喻不是真的。『禁閉其中』。這個寶獄裡面一切的享受,跟在皇宮裡頭沒有兩樣,就比喻這個邊地疑城裡面的享受就像忉利天宮,像夜摩天宮的享受一樣。這是用這個比喻,飲食、起居都一樣。『而以金鎖』。這個黃金,那可見得不是平常的手鐐腳銬,黃金做的手鐐腳銬,把你關起來,你舒不舒服?你自不自在?用這個比喻跟彌勒菩薩說。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縶時。心不自在。】

  彌勒菩薩就說:他一定不會快樂,為什麼?他被幽禁的時候,何況這個手足還戴了刑具,他怎麼會自在?他怎麼會快樂?坐牢。

  【但以種種方便。欲求出離。】

  關在監獄裡面這些小王,一定也是念念當中,想什麼方法趕快出獄,一定是這個念頭!怎麼會在監獄裡頭享福?不可能的事情。

  【求諸近臣。終不從心。】

  求這些大臣幫幫忙,這大臣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辦法幫助你。

  【輪王歡喜。方得解脫。】

  轉輪聖王這高了興,好,把他放出來,這才行。輪王要不答應,底下那些大臣做不了主。這個地方把輪王比作誰?輪王比作你的清淨心。你的心裡面真的覺悟了,回頭了,疑惑斷盡了,你就見佛聞法了。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墮落在疑城裡面這些人,就像前面比喻所說的一樣。

  【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華中。不得出現。】

  這就好比王子被囚禁在寶獄之中一樣,這個人墮於疑惑,他的心裡頭有疑有悔。悔是後悔,悔也是煩惱。所以,有些同修造作罪業,真正想求懺悔,來問我:法師,我要用什麼方法來懺悔我的罪過?我就問他,你是不是常常有後悔之心?他說有!我說那你糟了,他說為什麼?你每後悔一次又造一次,你這個罪業哪一天能懺悔得了?你們想想對不對?心裡頭想一次又造一次,我做了壞事,對佛菩薩面前說一遍又造一次,明天在佛菩薩面前又造一次,這糟糕不糟糕!這哪裡叫懺悔?佛菩薩沒有辦法原諒你的!你不斷在造,這哪叫懺悔?根本不懂得懺悔的意義,懺悔是後不再造。你身是沒有造了,心還在造,那怎麼行?應該怎樣懺悔法?老實念佛!心裡頭統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罪業都沒有了,消得乾乾淨淨!我講他半信半疑,那有什麼法子?那就沒有辦法了,那沒有法子了。大家頭腦要清楚,一定要想清楚!心裡頭只有佛,一片佛號,所以功夫成片,罪業消得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人家念佛往生那麼殊勝,道理在此地。

  你造這個罪業時候,每天向佛菩薩求懺悔,我做了什麼壞事、壞事,你又造一遍;明天再懺悔,又造一遍,你這個罪業永遠造不完,愈造愈深。阿賴耶識裡印象,你看愈落愈深,那個罪業哪天能消掉?很願意求懺悔,不懂懺悔法,把天天在造業當作懺悔,你說冤枉不冤枉!這是要曉得的。懺悔第一殊勝就是念佛,很少人知道。我過去讀這個經,讀《觀無量壽經》,慈雲灌頂法師的註解,他在註子裡面就寫得很好,他說過這個事。世間人造極重的罪業,所有,一切經、懺法都消滅不掉的這個罪業,念佛能消,能夠把它消得乾乾淨淨。有道理,非常有道理,這是我們要明瞭的。它的好處就是,『由聞佛名,起信心故』。聽到淨土法門的殊勝,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他還真念,還求願往生。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於蓮華中,不得出現』。這就是墮在邊地疑城,就用這個來比喻他。

  【彼處華胎。】

  他在蓮花裡面。

  【猶如園苑宮殿之想。】

  好像他在花園,在宮殿當中。

  【何以故。彼中清淨。無諸穢惡。】

  西方世界是淨土,蓮花裡面是淨土,決定沒有污染,決定沒有造罪業的。

  【然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

  這就是五百年當中,這個五百年是我們世間的五百年,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時。前面講得很清楚了,給你講的多少劫數,多少時間,全部都是我們這個地方的說法,不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時,也沒有多少劫。成佛十劫,我們這個地方說的,你就曉得西方人真的清淨,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年月日時是從分別執著裡面建立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哪有年月日時?這我們一定要清楚。『不見三寶』。不見阿彌陀佛,不見海會大眾,海會大眾是什麼?僧寶;不能夠聽佛說法,法寶。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殊勝的活動他沒有辦法參加,他沒有法子參與,這就是他的苦處。

  【不得供養奉事諸佛。】

  西方世界每個人都是隨念,隨著自己意念能夠到達十方諸佛剎土,供佛聞法,也幫助佛教化有緣的眾生。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裡面都看到的,佛都跟我們講過這些事情。

  【遠離一切殊勝善根。】

  這『殊勝善根』,就是指的見佛聞法,供佛聞法,這是無比殊勝的善根,他這個時候得不到。

  【以此為苦。不生欣樂。】

  這就比喻胎生,比喻的邊地,是這麼個意思。

  【若此眾生。】

  指這些人。

  【識其罪本。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

  這就好比輪王歡喜了,把他放出來了,比喻這個意思。這一段就是講的懺悔,知道自己的過失、毛病發生在什麼地方。『罪本』是什麼?就是懷疑。一個對佛智懷疑,一個是對自己的善根懷疑。『深自悔責』。深自悔責就是這個時候才一心一意念佛。以清淨心念佛,真誠心念佛,清淨真誠裡頭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個時候他就見佛聞法。九品大眾的活動他都有分,他都得到了。

  【即得往詣無量壽所。】

  只要他一覺悟,他的過失就沒有了,他就見到佛了,見到阿彌陀佛。

  【聽聞經法。久久亦當開解歡喜。】

  還得要聽一段時期,因為什麼?他是剛剛覺悟過來,這個領悟的能力還不高,還是有一點障礙。他必須要過一段時期,逐漸逐漸恢復到自己能力了,得到佛力的加持。當然這是很快的,不需要很長久的時間,他就能夠歡喜、能夠開解,佛說法,懂得佛的意思。

  【亦得遍供無數無量諸佛。修諸功德。】

  就跟那個九品往生的人一樣,可以飛行變化,分身到十方佛剎供養諸佛,聽聞佛法,修積功德。這些全是事實真相,佛不會欺騙我們,我們要相信佛句句話都是真實語。這樣殊勝的處所,我們怎能不去?除非是你不知道,你要真正曉得有這麼一個地方,什麼力量都攔阻不了,決定要去!所以對西方世界了解、清楚,對我們這個世界也清楚、也明白,這個世界假的!人與人之中,那個愛情再深,記住,虛情假意,哪有真的?你要當真,你就可憐了,你要吃盡苦頭。所以,曉得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他用的是假心,用的是心意識。心意識是妄心,他不是用的四智,四智是真心。所以世間人都是假心!他用假心,我也用假心,彼此都清楚、都明白,這個日子就好過!不要以為他是真的,我是真的,那苦死了,那叫迷惑顛倒。你果然覺悟了,我用假心,他也用假心,這就明白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心,佛菩薩都是真心,我們用的是真心,真心永遠不變,假心,早晚溫度都不一樣,都有差別,這要曉得。所以自己不可以蒙蔽自己,不可以欺騙自己。這非常重要。

  【汝阿逸多。】

  『阿逸多』,是彌勒菩薩的名字,慈氏是他的姓。有些經上說阿逸多是他的姓,慈氏是他的名字,到底是哪一個?但是都有根據。這就是彌勒菩薩,叫著彌勒菩薩。

  【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句話很重要,我們要牢牢的記住。疑惑為什麼會造成大的損害,失掉最大的利益?就是不想往生淨土。他有疑惑,不想往生淨土,這就是疑惑。如果沒有疑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個菩薩不想求生淨土,為什麼?因為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你自己修行跟度化眾生得到圓滿的增上緣。我想修行,阿彌陀佛幫助,這太容易!菩薩道上一帆風順,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教化眾生,你的智慧、神通、善巧方便得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就跟諸佛大菩薩教化眾生沒有兩樣,哪個菩薩不願意生淨土?哪個菩薩不願意見阿彌陀佛?只有對西方世界、對《無量壽經》懷疑的人,他的損害太大太大!失掉了很大的利益。所以,佛在此地勸勉我們,『應當明信』。可見得不是迷信,佛不叫我們迷信。為什麼相信?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相信了。相信諸佛無上的智慧,當然你就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加持;相信佛的智慧,就相信佛的願力加持。佛的本願加持,現在就加持,沒到西方極樂世界,我這個信心一生,就得到佛力加持,就得到不可思議的威神。

  【慈氏白言。】

  彌勒菩薩就說。

  【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

  彌勒菩薩當然是代我們問的,他哪有不知道的?我們不曉得!這個世間有不少修善的,這個修善是指學佛修學其他的法門,修學其他的宗派,不求生淨土,是說這一類的人。

  【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佛把原因說出來了,這些修行人,什麼原因?『智慧微淺』,沒智慧。《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的善根少,福德少,雖然有緣遇到了,因為沒有善根,沒有福德,這就是沒有智慧,所以他才打妄想,他才分別執著,西方極樂世界比不上天界!這個天界是指那個天界?你們諸位同修一定很清楚,就是彌勒菩薩那個天界,是不是?兜率天。所以有不少人要求生彌勒淨土,你看多少參禪的,他們的目標都是在兜率天。『是以非樂』。這個樂就是不喜歡。不喜歡西方極樂世界,不喜歡往生淨土,『不求生彼』。他們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

  【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

  彌勒菩薩講的是實話,為什麼?說實實在在的,要想往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不容易,太難了!到不了內院,還要搞六道輪迴,那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生兜率內院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得太多太多了,彌勒菩薩那個地方水準很高,達不到那個水準進不去。不像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水準最低,每個人都有分;他那個地方水準很高,要修唯心識定。你沒有這個功夫,你怎麼能到得了兜率天?說老實話,我們一般人,世間人修福能生忉利天的人就不多。忉利天上品的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至少要打九十五分以上,生忉利天,你就曉得多難。夜摩天,兜率天要修定,沒有定功到不了那個境界;內院功夫更高,外院是凡夫天,那個定功比內院差很多很多,內院是很高的禪定功夫。所以,彌勒菩薩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也是一棒把我們打醒,『虛妄分別,不求佛剎』。這個佛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何免輪迴』。你怎麼能夠免除六道輪迴?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這段話說得很清楚、很現實!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有不少人就是這樣學佛的。他學佛修什麼?人天福報。他所種的善根不能離相,深深的執著。天天在計算我做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好事,好像還有一個本子記住一樣,深怕忘掉了。『深著世樂』。對於世間的享受深深執著,貪圖世間的享受,貪圖人間的福報。雖然在佛門裡面修福,他所求的是人天果,他求這個。求人間的富貴,當然會得到,『得報之時,一切豐足』。修因一定得果。得到果報的時候,在這段期間當中,你修得多,你得的多。前面說過,你財布施多,你這一生得財富就多,富可敵國。那他的富有,可以抵得一個國家,這確確實實的。現在這個世間大富貴人,私人擁有的財產美金達幾十億的,有!前生修得多,這一生得到的多;前生修的法布施,這一生聰明智慧超過別人;前生修無畏布施,這一生得健康長壽。這果報!但是都是人天。

  『一切豐足』。這一切都滿了你的願望,修因得果。不是菩薩賜福,不是天神賜福,諸位要曉得,是你自己修自己得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菩薩怎麼保佑我們?佛菩薩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方法給我們說明,這就是佛菩薩保佑我們,是這麼一樁事情。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佛菩薩賜給的。我天天供養佛菩薩,天天拜他,天天香花、水果供養他,誤會了。以為我捨一得萬報,我今天供養菩薩一萬塊錢,明天就得一百萬回來。殊不知,你那個財得是你過去生中修的,不是菩薩賜福給你的,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佛門裡面沒有迷信。雖然一切豐足,你要記住你沒有超越三界,你沒有脫離輪迴,你的福報享盡了,怎麼辦?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幾家人得大福報的時候還肯繼續修福?所以,真正有大福報的人反而修福修得少。他有一百萬的財產,拿一萬塊錢來修福都痛心,都像割肉一樣痛,不肯修福,迷!縱然有修福,說老實話,因為他沒有智慧,沒有福德,錯種了福田,沒有種到真正的福田,被人騙去了,以為在修福,被人騙了,假的福田!

  你看《楞嚴經》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假福田像恆河沙多,真的福田很少,你怎麼會認識?你種福種福統統種到石頭上去了,種到砂土上去了,連老本都蝕掉了,是不是?不但沒有福,還惹了一身的麻煩,這要知道!很不容易遇到真正的福田。反而貧窮人容易遇到,貧窮人種的福比那個大福德的人種的福多。佛門裡面種福,不是算錢財多少,是按比例來算的。你一個月只有一千塊錢的收入,你能夠拿五百塊錢來做好事,你拿出你百分之五十,這個比例多大?太大!你一個月收入十萬塊錢,你拿出一萬塊錢是百分之一,人家百分之五十。將來得果報,他這個果報超過你,超過太多太多!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老天爺原來很公平的。富人來生就貧了,窮人來生就富了,不是富的永遠富,貧的永遠貧,很公平!尤其是那個要飯的,很貧窮的,他要來一塊錢、幾毛錢,他全部都拿來供佛了,百分之百的供養,他來生得的福報是圓滿的,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的,為什麼?他全部的財產都布施出來了,哪個人能比得上?佛在經上講的不會有差錯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