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七0集) 2011/9/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7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五十二面倒數第三行,從《仁王經》這裡看起:
又《仁王經》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由上之經文可見,今日能聞能信此微妙淨土法門之人,皆由過去生中已曾供養諸佛,廣修眾善,憶佛念佛,因此乃得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一段的經義很深、很廣、很重要。《仁王經》上說得好,自性清淨就是本覺性。佛家講本覺,我們老祖宗講本善,講本性本善。清淨心現前,本善就出來。換句話說,本善,它本來就善,為什麼現在不善?這是我們要非常認真去體會。本善是真心、是本性,佛家講自性。本善並沒有失掉,只是現在有了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染污,染污心就不清淨。像一盆水一樣,混濁了,裡面有塵沙,混濁了。不但染污,它也靜不下來,它是動的。如果我們讓它不動,讓它靜下來,時間久了,這些染污就沉澱下去,水又恢復清淨。這個沉澱下去,就是佛家所講的伏煩惱,沒斷,你看塵沙還在裡頭,只是不動了,雖有塵沙,它也不障礙,水的清淨光明它不障礙。
這就是佛門為什麼重視修定。所以定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定久了就開智慧,就大徹大悟;智慧開了之後,智慧一照煩惱,煩惱就沒有了,就這一盆水,裡面塵沙都沒有了,乾乾淨淨。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染污,色受想行識是染污。色是什麼?物質環境,受想行識是精神環境。那我們想,欲望從哪來的?欲望就是五蘊勾引出來的。種子確實是自性裡面的見聞覺知,不是別的。因為有這個煩惱在誘惑、在勾引,把見聞覺知變成受想行識,變成精神上的煩惱,由精神上的煩惱就又變現出物質上的煩惱,就這麼回事情,這才叫事實真相。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修行真正的樞紐就是定,修行的功夫是什麼?就是定。你定功的淺深,關係你伏煩惱的力量(這個能量),以及自性智慧德能往外透多少,都決定在定功。定功愈深的人,智慧就愈大,煩惱就愈輕,就這麼個道理。
定是什麼?一心就是定,再加上兩個字,一心專注,就是禪定。淨土宗用的法門,教我們一心專注在佛號上,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都可以,一心專注在佛號上,就是世尊在《大集經》上講的無上深妙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他在修禪。一心專注在這句佛號,能夠大徹大悟,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見性成佛。這就是諸佛一切智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從清淨心裡頭得到的,清淨心是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到的,我們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可靠,這個方法自己決定可以得到,為什麼?不求人。自己用功,又得佛力加持,真的能得到,而且很快能得到。
其實與過去生中有關係,不是沒有關係。下面說,「由上之經文可見」,《仁王經》、《大日經疏》、《智度論》、《法華經》,從這些經論上你能夠見到,今天能聽到這個法門,能相信這個法門,微妙淨土法門的人,「皆由過去生中」,統統都是,沒有一個不是,過去生中「已曾供養諸佛」。過去決定不止一生,像《金剛經》所說的,過去一世、二世、三四五世都太少了,你累積的善根福德不夠,而是什麼?經上講得好,過去無量世累積的善根福德,你在這一生當中才有機會遇到、才有機會聽到,不是簡單的事情。供養諸佛,這是多大的福報!跟佛見ㄧ面的福報都不得了!不但是見一面,沒見面,聽到名號,經上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佛的種子就種在你阿賴耶裡頭,永遠不會壞,叫金剛種子。遇緣它就會起現行,它就能起作用。又何況聽到這個法門,你就能夠相信,你就能夠理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差不多都是根性熟的人,經教常講「根熟眾生」。為什麼?他這一生會成就,這一生能見阿彌陀佛,這一生就能證無上菩提,得佛加持。「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廣大法門是淨土法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
「此淨土法門廣攝萬法,普收眾類,故云廣大」,這些我們都要懂得,要真正深入了解,為什麼?心才能專一。不要今天聽人說這個法門好,明天聽人說那個法門好,你心就動搖了。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過去所修的善根不足才會產生這個現象。這一生你對於法門的選擇猶豫不定,你這一生勢必又空過,這非常有可能的。你對這個法門認識清楚,你就一門深入,再不改了,決定成就。記住,成就的祕訣就是一心專注,一心不能專注,這一生就肯定不會成就,還要到來生後世。所以一定要曉得,淨土法門廣攝萬法,就是無量法門都在這部經裡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在裡頭。普收眾類,上面從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統統得度,只要你能夠遇到,你能夠相信,沒有一個不得度的,也就是統統能往生,統統能見阿彌陀佛,所以叫廣大。
「於此法門」,這後面勸我們,若能信,首先是能信,再能受,受是接受,什麼叫接受?依教奉行叫接受,受了之後真幹,要把這部經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這部經上的教誨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我們真幹,「當得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即是得佛智」,你證得佛智,「如實了知自心本來清淨」。六祖惠能過去給我們表演了這一招,他見性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是講別人,講我們自己,他的心性跟我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我們沒有證得,他證得了,也就證明老祖宗講的話沒錯,本性本善。老祖宗教導我們怎麼修行?止於至善。講得多好!他統統用在生活上,你看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用上了。明德是自己開悟了,開悟怎麼樣?開悟要教化一切眾生,親民是教眾生,就是普度眾生。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度法?你得親近他,你不親近他,怎麼度他?自他都做到圓滿就是止於至善。
古時候老祖宗不得了,大聖人。我們現在人對古人瞧不起,不相信古人,懷疑,古人那些東西用在我們的社會上行嗎?那我們不是退回去了嗎?世界永遠在進步,我們這回去了。這種知見,這種言論,他有沒有過失?古人這套東西,在那個時候好,天下太平;用在今天也好,還是天下太平,為什麼?所謂是真理,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你違背它,你肯定有災難;你依照它去做,不是依照它做,是依照自己的性德。古人他好在哪裡?他明心見性了,我們沒有。今天社會是進步了,向哪個方向進步?向亂世進步,一年比一年亂,你現在看到的不是這樣的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月比一個月亂,不是一年一年。我們從今年注意到這個問題,這是同學們給我這一份資料,這是七月的,今天九月,大概八月這一、二天就會送來。新聞標題關於災難的信息,三月份八十二起,四月份有五十九起,五月份有六十七起,六月份有一百五十五起,七月份有一百七十六,八月份超過兩百,這個現象是什麼?一個月比一個月亂,真可怕!頻率月月愈上升,這怎麼得了!什麼時候我們在一個月當中看不到。
所以我們要肯定,我們不如老人,比不上祖宗,比不上佛菩薩。為什麼?他們明心見性,他們心是清淨的,我們心是染污的。不說別的,單說這一點,他們的心是定的,我們的心是動的,浮動的,心浮氣躁。他們有智慧,我們今天有知識,知識比不上智慧。他們的學術是圓滿的,我們今天的學術是偏在一邊,偏在物質這一邊,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很少,自然現象更沒有。古人是平衡的。諺語有一句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把那個老字換一個,「不聽古人言」,不信,「不信古人言,吃虧在眼前」。古人不會害你,為什麼?跟你沒有利害關係。今人,人與人之間有利害關係,古人沒有利害關係,所以他不會給你說假話,不會騙你,不會害你。留下來這麼多珍貴的典籍,還懷疑它,批評它,輕視它,瞧不起它,那災難自己必須得承當。我們很幸運,對古聖先賢的教誨能相信、能理解、能尊重,能用誠敬心來學習,這才得到一點好處。我們得到的好處比不上古人,那什麼原因?我們的誠敬心不足,所以比不上古人。古人確實萬分誠敬,我們今天充其量百分誠敬,百跟萬不能比。所以古人得利益是圓滿的,我們現在得利益是少分。少分,我們已經感到很滿足、很歡喜。所以若能信受奉行,當得一切智智,你就成佛了。如實了知,這是徹悟,徹底明白,就跟惠能大師一樣,自心本來清淨。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以上經文節取《唐譯》,這五句是《無量壽經》唐譯本。「蓋謂若人」,這是假設這個人,「能於淨宗妙法得廣大勝解,了達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真的明白、真的通達了,對於淨土法門,對於《無量壽經》。由此我們可知,如果我們對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還不能了解的話,那經上講的這些殊勝利益就做不到。末後這兩句,「廣為他說」,這是利他;「常樂修行」是自利,這個樂是歡喜,這自利利他做不到。這兩句話是淨宗的核心,是心是佛,就是我們當前一念這個心,這個心就是佛;現在這一念心當中念阿彌陀佛,那就是是心作佛,心佛是一不是二。
我是從這個地方把淨業三福第三福那一句搞清楚,我記得是好幾年的時間,這個問題才解決。第三福說「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我就是這一句話搞不清楚。因為第三福是菩薩,不是普通人。他深信因果擺在第一、擺在第二,我都不懷疑,我很容易接受。為什麼?我們普通凡人都相信因果報應,難道菩薩不相信?怎麼想也想不通,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第二條是小乘,第三條是菩薩,為什麼菩薩還要特別講深信因果?搞了好幾年之後,就是這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菩薩不知道這個因果,所以他就有障礙,他成不了佛。這個因果是什麼?念阿彌陀佛是因,到極樂世界去作佛是果,深信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我們都知道,這個很淺顯。但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這是淨宗的妙法,無比的殊勝。我們真的理解、明瞭、通達,你決定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你肯定一切萬緣統統放下。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什麼都不要了。
「念佛即佛之圓旨」,圓是圓滿,旨是宗旨,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經上講的諸佛如來的圓滿宗旨,就本經來講,是阿彌陀佛度眾生的圓滿宗旨。你明白、搞清楚了,「則必能歡喜信受」,必定,一點懷疑都沒有,語氣多肯定!那你還不能歡喜信受,換句話說,你沒搞清楚、沒搞明白,怎麼辦?聽經、讀經,只有用讀經、聽教,慢慢就明白了。明白之後,自自然然「歡喜信受,常樂修習」。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放下萬緣,一心專念,為什麼?清楚明白了,疑根都拔掉了。「復以此廣勸他人」,你勸別人,人家相信,為什麼相信?你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廣勸他人。
底下一段說,「廣為他說」,下面又說「為他演說」,這不但是說,還得要演。演是什麼?表演,做出來給人看叫做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我們做給別人看,這叫演,然後我講,他就會聽;我只會講,做不到,別人不相信,我一定要做到。你說素食好,你光勸人素食,人家不相信。我們吃素吃了幾十年,愈吃身體愈健康,他相信。你不做出來給人看,人家不相信。所以演重要,把演放在前面,說放在後頭,先演後說,為他演說。「本品末云:專心信受,持誦說行。是皆普勸演說宏揚本經與淨土法門」。世尊慈悲到極處,普遍勸導我們大家要演說。把演說兩個字做到,就是護持正法,就是正法久住。
前面我們讀過的,《仁王經》裡頭說的,說得好,有教有行,有證果的,那叫正法;有教有行,沒有證果的,像法;有教,沒有行,沒有證果的,叫末法。如果連教都沒有,法就滅了。教是什麼?教是講經,講經的沒有了,法就滅了。講經的人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做到,那是什麼?像法在我這裡。我到最後臨命終時,確確實實往生西方淨土,表演給大家看,那叫正法住在此地,往生是證果。依教修行這樁事情,一定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自己得真幹;不幹,那就是破壞正法。為佛弟子,破佛正法,這是什麼?怎麼回事情?那是魔子魔孫,魔王波旬派他到佛教裡面來剃度出家,披上袈裟,破壞佛法。怎麼破?不說、不行,沒有果證,這就把正法毀滅掉;不說、不行,像法毀滅掉;排斥經教,毀謗經教,那就是滅佛末法。這些事情我們都要清楚、要明瞭。所以世尊在流通分這六品經裡頭,一再的殷勤勸導,希望我們護持正法。護持正法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你到這個地方來是滅佛法的。滅佛法,自己一定要曉得,果報在無間地獄。
「今者正是流通分,故勸演說,以廣流通」。佛法不是自受用的,佛法絕對不是專供養個人的,佛法流通愈廣功德愈大,流傳時間愈長,你的福報愈大。我們要修積大福德,這是無比殊勝的機緣,問題是你要認識。你不認識,你看你真是很有福報,遇到了,遇到你把它當面錯過,這不能怪人,怪你自己。多少人想修積大福德,沒有這個機會,這個機會你遇到了,當面錯過,機會一錯過,再想找回來,非常不容易。所以古人常說「機不可失」,機會不能失掉,要有真實智慧認識它,把它抓緊,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慧。
「如《願力宏深品》」,這是前面二十九品,裡面有四句經文,「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我們自己學了,學了要做,要教人,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多數人也教,歡喜教授。教是教導他,授是給他,把這個道理教給他,方法教給他。轉相度脫,他再教他的有緣人,世世代代傳下去,這個功德就大!我們自己沒有開悟,沒有天眼,我們也不認識哪個人可以傳,哪個人不可以傳,那就用平等心,只要見面,只要談得上話,就教給他。陌生人,合掌阿彌陀佛,這阿彌陀佛一句就教給他,就傳給他了。他聽見了,不管他願不願意聽,阿賴耶識裡種子種上了,金剛種子永遠不壞,我們得用這個方法。大門貼上南無阿彌陀佛,從這裡經過的人全都看到了,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為人演說,這就是轉相度脫,都在生活當中善巧方便。二十九品裡面所講的,「如是輾轉,不可復計」。我們流通,勸大家輾轉流通。所以吝法,果報不好,吝法的果報都在地獄。地獄出來之後,生生世世愚痴,因為他吝法,所感的果報是愚痴;因為他障礙佛法,所以他很長很長的時間遇不到佛法。縱然遇到,他不相信,為什麼?他有業障,他的業障沒消掉,就產生障礙。遇到了,半信半疑。
「故知樂為人說,勸導一切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方是知恩報恩之正行」。怎樣培養一個,喜歡跟人說、喜歡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因為我們很清楚、很明白,這一條路是一切眾生得度的捷徑。這一條路容易,簡單容易,穩當快速,而且成就無比殊勝,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太殊勝了。我們明白了,明白了才知恩,這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大恩大德,讓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無有出期,這一下知道阿彌陀佛,就能出來了。怎樣報阿彌陀佛的恩?多帶一些人去,這叫報恩。你帶去的人愈多愈好,只有這樣子真正能報佛恩。因為佛的本願是普度一切眾生,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的六道眾生,這是彌陀的本願。我們明白,我們接受,我們得到好處了,要把這個利益普遍告訴大家,讓大家一起來學習,真信真願,求生淨土,滿阿彌陀佛的本願,這叫真正報佛恩。
「妙法流通,正符如來本願。是故《法華經法師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段經文講得好,若,假設,意思是假設,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法華》是一乘圓教,本經也是一乘圓教,乃至一句經文,你能受持,能夠接受,依教奉行,保持不失,天天讀誦,為別人解說;書寫,這是流通,古時候沒有印刷,所以經典流通都靠手抄。現在不用了,現在印送,大量的來翻印,普遍的去贈送。種種供養經卷,種種,在從前想的方法不多,以前刻在石頭上,流傳後世,怕經典喪失。現在地球上地震太多,刻在石頭上一個地震也就毀掉了。現代說種種就多了,利用無線電,利用電視傳播,利用網路傳播,利用光碟傳播,再大量印成文字,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這部書印上幾十萬冊、幾百萬冊,流通到全世界,決定不會喪失,災難再大,也會留幾處下來。還有人要想把《大藏經》刻成石頭,藏在山洞裡,我就告訴他,我說你的用心很好,效果不一定能收到。我們看看很多預言講的災難,山崩地陷,哪有安全的地方?沒有。那如何保存?大量翻印。整個世界各個地方你都去送,大都市送,小鄉村也送,普遍都送,災難之後,一定還會有留下一些。只有這個方法好,這是供養經卷。
「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這是說什麼?這個人福報大,他所修的這個大福報,是一切世間都會供養他。瞻是對他尊敬,瞻仰,奉是對他奉承。「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我們怎樣供養諸佛如來,也就對他一樣供養,為什麼?他把正法保留下來。換句話說,承傳正法,流通正法,這個功德跟佛相同。或者我們說福德,功德不敢講,福德跟佛相同。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成就無上菩提。至於功德跟福德差別在哪裡?差別在用心,如果這個人做這些事情是清淨心,它是功德;如果說我做這麼大的福報,將來我的福報很大,那就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一念之間;換句話說,有我就是福德,無我就是功德。《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所做的全是功德。
「又曰」,這還是《法華經》上說的,「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滅度以後,「能竊為一人」,你只為一個人,「說法華經」,說多少?「乃至一句,當知是人,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所以一個人,你遇到一個人,你為一個人說,你就是如來使者,你就是如來派遣來的;換句話說,你也就是如來的化身,因為你做的是如來事。這一句特別特別要注意到,如來事就是為人演說;換句話說,不肯為人演說就是不辦如來事。何況於大眾當中廣為人說,這個功德有多大!「又曰: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就是書寫,就是流通法寶,因為古時候經書一定要手寫,「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這還得了!這是多大的福分。我們對這些經文,第一個要相信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佛不欺騙人,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所謂如語就是如事實真相一樣,不多說一句,也不少說一句。如來滅後到今年,三千零三十八年,滅後這麼久了。我們現在能印經,能讀經,能供養經書。這經書怎麼供養?依教奉行就是供養。不是把它供養在經櫥裡,鎖起來,那不是的,那完全是錯誤。經書要打開經櫥,供養大眾,什麼人來看都歡喜。不能把它鎖在那裡,當作一種裝飾品,那就有罪,那將來果報,得愚痴果報,錯了!
「為他人說者」,一定要為別人說,我知道一句,就說一句;知道兩句,就說兩句,歡喜為人演說,這個很重要。為什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幫助別人脫離三界六道,脫離苦海,往生極樂,親近彌陀,要有這樣的心願。特別是對自己的冤親債主,他來害我,我要幫助他成佛,這是對的。他害我,我也害他,錯了。這個念頭以後就是六道輪迴,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錯了,佛不是這樣教我們的。大乘經上講得很好,《六祖壇經》上也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人為什麼會造罪孽?會有那麼多過失?他是沒有人教他,這就很可憐,一生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沒有遇到好人教他,他學壞了,那是習性,不是本性。一定要記住,一切眾生本性本善,阿鼻地獄眾生本性還是本善,毒蛇猛獸牠的本性也是本善,要明白這個道理,慈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憐憫心也生起來。對於一切造作不善的,要生憐憫心看他,佛菩薩原諒他,我們當然原諒他。可是麻煩在哪裡?因果不會原諒。看到他現前將來受因果報應,我們的憐憫心就生起來。要想方設法去幫助他,去超度他,希望他受苦受難的時間縮短,減輕,早生善道,遇佛聞法。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對待一切眾生。能如是行,那就是像這經上所說的,「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如來穿的衣蓋在你身上,對你的護念,對你的加持。「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不但阿彌陀佛護念你,十方一切諸佛都護念你。「是人有大信力」,他真有大信力。他信什麼?他信諸佛如來的教誨,他信《無量壽經》,他能夠理解佛陀教誨,依教奉行,所以他有大信力。又有「志願力」,跟阿彌陀佛志同、願同。「諸善根力」,他有善巧方便,把如來的善根跟自己的善根結合在一起,就沾了大光,接通了,從自己善根引發如來善根,這個力量多大!下面這是比喻說,「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這是摩頂。
「由上可證,演說《法華》,功德無盡」。那我們這部經呢?「而本經正是法華秘髓」,《華嚴》奧藏,佛說《法華》就跟說這部經沒有兩樣。「如《彌陀要解》曰: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即本經,文見《獨留此經品》)」,是下一品,底下一品我們就念到,「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換句話,這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蕅益大師說的,《無量壽經》上佛說的。學這一部經,確確實實就將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的無量經教、無量法門、無量的行法統統都會歸在這部經中,這還得了!《華嚴經》上常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即是一切經,一切經就是《無量壽經》。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就是學習一切經,學習這個法門,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法門,就學了無量無邊法門,因為無量無邊法門統統歸這個法門。《華嚴》跟《法華》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諸佛,這是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的諸佛,諸佛的心要,《無量壽經》;菩薩萬行之司南,都在這部經裡頭。
「故知演說本經者之功德不可思議」,演說一切經,任何一部經,沒有這部經圓滿,沒有這部經平等廣攝。底下還有一句說,「亦必為諸佛之所護念」。我們有災難,祈求佛菩薩保佑,這一部經就是一切諸佛都來了,一切菩薩也都到了。你家裡供養這部經,常常讀誦這部經,依教奉行,你就得圓圓滿滿諸佛護念,災消福來。下面說,「常樂修行」,樂是喜歡、愛好,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諭,這底下說諭,「諭說法者應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習,何能勸人修習」。這是如來為我們開示,這個諭就是開示,對說法的人說,為一個人說法,為兩個人說法,為眾多人說法,都一樣,一定要言行一致。自己不修就不能夠勸別人,人家不相信你;我自己真幹,別人就跟著幹。
「下復普勸斷疑生信。若欲說法利人,則自身首須斷盡纖疑」,纖是纖維,很小、很細,也就是說,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這不容易。怎樣斷疑生信?把疑惑統統斷盡,那必須把這部教要學通。這個經典真正通達明瞭,我相信你的疑惑沒有了,你真能放得下。還有一絲毫放不下,換句話說,你還有一絲毫疑惑沒斷掉。真斷掉的時候,從你的行持當中可以能看得出來。這是說法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在這個地方我們所體會到的意思,是說法人第一個條件。這個說法的人,像前面所說的,他是住在哪一法裡頭?《仁王經》上說的,他住正法。為什麼?能說能行,將來決定生淨土是能證,那是正法時候。住正法的人在末法講經,或者在滅法的時候講經,功德不可思議。這個意思很深,要細心去體會。
「經曰:凡求是法,皆獲善利」。是法就是淨土法門,念佛往生的法門,你求這個法,都能夠獲得真實利益,這是善利,為什麼?都能夠往生淨土。「故應安住無疑」,你要把心安住在無量壽上,安住在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上,決定沒有懷疑,老老實實念下去。「持念」,持是不間斷,不失念,不會忘掉,不會失念,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老實持念,勿生疑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為諸善之本,當奉為綱宗,安住如是法中」。這話說得好,念佛人一定要記住,一定要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現在這個世間,眾生業障很重,造的罪孽很深。現在縱然發大慈悲心,度不了他,他不接受,那怎麼樣?馬上覺悟,先到極樂世界去,先求自度。我到極樂世界,自己成就,這個地方大家大概也回頭了,苦難受多了,回頭了,再來,這是好辦法。不接受,勉強要他接受,不可能的事情。先成就自己,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這就對了。
『應常修習,使無疑滯』,不要懷疑,不要停止,這意思是勇猛精進。「蓋疑根未斷,即是罪根」,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懺悔,一切罪根皆懺悔。罪根是什麼?罪根就是懷疑,就是猶豫不決,我們想想有沒有道理?我們今天學佛,無論是在經教,無論是念佛,功夫都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是不是疑根?愈想愈有道理,疑根沒斷,所以處處都是障礙,功夫不得力。「欲斷疑根,應知方便」,要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疑根斷掉?「疑惑不斷,只因慧心不朗」,智慧沒開,所以疑根不斷,有定都不行。剛才我舉的比喻,我們用小的比喻來說,一杯水裡面有染污,有髒東西,我們把它放在那個地方,放一個小時,水乾淨了,沉澱下去,水乾淨了,可以喝了,可是疑根沒有除。沉澱的東西是疑根,這個水要是經過晃動,它又起來了。必須把裡面骯髒的東西把它除盡,清水再倒下去,就不會有,一點染污都沒有了。慧心為什麼不朗?「只以三垢障深」,這個三垢是貪瞋痴,現在還得加兩個,五垢,貪瞋痴慢疑,有傲慢、有懷疑,貪瞋痴慢疑這五樣東西。這五樣東西只要有,智慧不能現前。
這一步一步慢慢的把我們的病根找出來,現在怎樣把病根除掉?下面這一段文提供一個方法,「據《安樂集》,念佛三昧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瞋痴一切諸障」。我們相不相信?要相信。我們念佛念這麼多年,為什麼貪瞋痴除不掉?不但除不掉,好像還年年在增長。我們只有念佛,沒有三昧。他這裡說「念佛三昧能除」,不是說念佛能除。我們只有念佛,從來沒有得到過三昧,這是什麼?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念佛功夫得力就沒有了。三昧是什麼?三昧是禪定,我們念佛就從來沒有把心定在佛號上。你看念佛的時候,心裡還胡思亂想,還有很多東西夾雜進去,這就不乾淨。就像剛才講的,這一杯水裡頭混濁,心老是在動,這些髒東西它永遠沒有沉澱下去,它都漂浮在上面,功夫不得力。
要真正功夫得力,念佛的時候,放下萬緣。印祖教給我們,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管不管用?照樣不管用。他管用,我為什麼不管用?他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放下了,他管用,我沒放下。所以他能念幾個小時,每一句佛號是第幾聲,清清楚楚,我們念不到十句就亂了。原因都要知道,不知道,你怎麼改進?知道之後才曉得,原因裡頭還有原因,愈找愈深,找到最深的地方是什麼?煩惱習氣,這個東西要把它斷掉,它才是罪根。這個罪根不拔除,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勢必要把這個罪根拔除。那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單是世間法,佛法也不例外,《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對佛法沒有貪瞋痴,對世間法更沒有貪瞋痴。
弘法利生是報恩,不是貪圖我要修多大的功德、修多大的福報,不是的。你還有貪心在裡頭,貪心去修,是人天福報,不是功德,出不了六道輪迴。有許多人看到經典,這是修大福報,趕快去做去。沒錯!出不了六道輪迴。福報享盡,業障現前,還要墮落。哪一個享福報的人不造業?所以福報享完就到三途去了,這不是辦法。必須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釜底抽薪,不再用貪瞋痴慢疑,修一切法,那叫功德,那真實功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裡頭不夾雜貪瞋痴慢疑,沒有這個東西,這叫真實功德。真實功德也是個假名,真實功德在哪裡?找不到,但它真有作用。什麼作用?你看看阿彌陀佛真實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真實功德,同樣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固然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自己一分功德在裡頭。好像他是公司老闆,我也加入股東進去,有我ㄧ份。我這一聲佛號,就是一個股東;兩聲佛號,就加了兩股,就這個意思。所以是他的,也是我自己的,自他不二,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歡喜持誦。你不懂這個道理,歡喜心生不起來。原來念阿彌陀佛是去加股東的,這個歡喜心就生起來了。
所以念佛三昧,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也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但是決定能往生,有把握往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土,理一心不亂生實報土,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所以功夫成片也是最低的一心不亂,這才真正能除過去、現在、未來貪瞋痴一切諸障礙。功夫成片把它伏住,事一心不亂是斷掉,理一心是徹底斷掉。
「垢去明生」,煩惱離開了,智慧就生起來。「則無疑滯矣」,真正叫斷疑生信。所以斷疑生信的功夫是要老實念佛,才能斷疑生信,才能有把握往生。「如是則不墮於諸天、二乘」。因為你修福,念佛是修福,修福將來決定是天道,天福享盡了又要墮落。二乘是聲聞、緣覺。在大乘法裡面講,這都不是好的去處。「懈慢國、邊地、疑城」,邊地、疑城還算不錯,總算是到了極樂世界的邊緣,決定可以到極樂世界,只是耽誤一點時間;懈慢國不行,懈慢國的福享盡會墮落。「如是等等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牢獄是比喻,這個牢獄是什麼?諸天,享天福,享完了墮落,二乘不能見性,懈慢國有退轉,所以邊地、疑城還真不錯。「珍寶喻彼中之樂,牢獄喻未得究竟解脫,而不自在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文,「又《安樂集》曰」,前面說這麼多比喻,這才言歸正傳,「稱名亦爾」,就像前面比喻一樣,「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安樂集》這一句好,只要我們專到相續不斷,你就決定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裡頭關鍵的字就是專至,要專到相續不斷,不容易!這什麼意思?你的心裡真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才叫專至。早年台中李老師教導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教我們換心,我們的心很雜、很亂,這些雜亂統統要放下,把阿彌陀佛請到心中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無論你是念,或者是不念,你心裡決定有佛,叫心中有佛。念頭不起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這才叫心中有佛。你起個念,不是阿彌陀佛,你心裡沒有佛。起心動念皆是阿彌陀佛,不念佛也往生,為什麼?他心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他的心,他怎麼不往生?這是真正的相續不斷,這個功夫真實,這個功夫不是假的。
「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二諦是真諦跟俗諦,真諦是與性德相應的,俗諦是與性德相違背的。覺悟的人見到真諦,迷惑的人只見到俗諦。俗諦是六道輪迴,真諦是諸佛實報土。下面這句話重要,「但知」,你真正知道了,「念念不可得」,這就是智慧。什麼是念念不可得?彌勒菩薩講,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不可得。三十二億百千念是什麼?凡所有相;不可得呢?皆是虛妄。不但世間法如是,出世間法也如是。西方極樂世界除了常寂光淨土,其他的三土都是念念不可得。為什麼常寂光例外?常寂光沒有念,所以常寂光是真的、永恆的,它不生不滅,它沒念,這個不能不知道。
有念跟無念,我們一定要把搞它清楚、搞明白。念頭太微細,大乘經教裡面說到,什麼樣的人才知道這個念頭,發現到這個念頭?佛說八地菩薩;換句話說,七地以前都不知道這個念頭。我們凡夫哪裡會知道!這所有的現象從哪來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頻率,波動的現象。就是一秒鐘裡頭有多少個念?一千六百兆,你怎麼會知道?我們看電影,以前電影是幻燈片,膠捲幻燈片,一秒鐘在放映機多少張?二十四張。二十四分之一秒,已經把我們欺騙了,我們看到銀幕上好像是真的。那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前實際的狀況,一秒鐘多少張?一千六百兆,單位是兆,一秒鐘,你怎麼能知道它是假的?誰看見的?八地以上。看見的人不少,八地菩薩,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五個,五個階層,他們都看到。大乘佛法裡頭一共是五十二個階層,最上面五個階層統統見到,這不是騙人的。
他們為什麼見到?他們的功夫到家了,定功到家了。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是說什麼?是自性本定,自性從來沒有動過。我們如何能到這個境界?我用兩句話說明這個事實,叫不起心、不動念。真聽懂了,不起心、不動念,他會點頭。但是這個不起心、不動念好難懂,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太粗了,念頭太粗,這是太微細的念頭,你根本就不知道。如果真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世界東西就妙了,所以覺後空空無大千,它就沒有了。只要它還有,換句話說,它還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了,就像電影的影片斷掉了,銀幕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了,那叫不起心、不動念。只要畫面在,就起心動念;畫面不在,就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畫面總是在。什麼時候畫面不在?常寂光就不在了。所以你一不在,就入常寂光,真的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但知念念不可得,是智慧門,這是佛法裡面講的真實智慧。
底下一句,「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功德跟智慧差別就在此地。念佛相續不斷是功德,什麼是功德門?一念,只有這一念,不能有第二個念頭。念佛還夾雜著雜念在裡頭,把你的功德破壞了。那個念佛有沒有好處?有好處,那叫福德門,念佛有福報,沒有功德。念佛裡頭不夾雜妄念是功德,夾雜妄念是福德,換句話說,念佛都有好處。功德可以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福德不能往生,能夠幫助你得人天福報,這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念佛決定有好處,這是真實不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