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二二集) 2010/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七十二面,第二行當中看起。從「又說願曰」,從這看起:
「所有眾生,若聞我聲(聲者名也),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其心喜故,得寶窴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這是《悲華經》裡面一段經文,說明念佛的人往生時候的狀況。這個裡面所說的,跟小本經裡玄奘大師翻譯的意思相同。凡夫臨終不顛倒、不散亂,還是要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往生就不可能。所以,特別顯示彌陀願力不可思議。所有眾生,這是講往生的眾生,往生的條件完全在信心、願心,真信、真想去,這個條件就具足。可是話說得容易,真信、真想去的人還真不多。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做一個測驗,你說我這個念佛堂七天就往生,不要說多,七天往生,招大家來念佛,你看看能不能招到幾個人。就告訴大家,到我這裡來,七天就要死了,看有沒有人敢來。所以口頭上說往生容易,真的叫往生,都把人嚇倒了,不敢去了,這是真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真信、真求往生的人還真不多。所以真佛子不多,假的多,真菩薩也少,假菩薩很多,到處都是,這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我們不能不知道。更重要的是要回光返照,想想我自己是真的還是假的,我是在哪一邊,這個很重要。怎麼能看得出來?真的,他真放下了,只要還有一些沒放下的,那都不是真的。這很容易看出來的,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他想什麼,他說些什麼,如果還想一些不相干的事情,說的也不相干的事情,那就不是真的。真的怎麼樣?他就想一樁事情,阿彌陀佛。你問他還有別的想的?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一切事、一切境、一切緣,統統隨緣,沒有一樣不好。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對一切人事物的關心,也都是多餘的,為什麼?各人有各人的業力,各人有各人的願力。哪個力量大?業力要超過你的願力,你還繼續搞輪迴,念佛也不行,也不能往生;如果願力,真正想去,超過你的業力,你決定得生。這個權操縱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不是阿彌陀佛做主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條件還是你自己願不願意來,菩薩大法船來了,你願不願意上去,願意上去的,得度了,不願意上去的,還要搞輪迴,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操縱在自己,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佛菩薩做不了主,上帝也做不了主,閻羅王也做不了主,誰做主?自己做主,這才是真的。
世尊在經典在在處處點醒我們,祖師大德時常提到,我們要真信、要切願,能不能往生就靠這個。至於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功夫淺深不是念佛多少,與這個不相干,但是這個可以做助緣,它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主要在你放下多少,這個要緊。如果真的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了,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天念個一句、十句都可以,都不少。那真是古大德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他那個一念跟阿彌陀佛相應,我們念一萬聲、念十萬聲未必相應,人家一念相應,所以效果非常殊勝,道理在此地。「所有眾生」這一句範圍包括非常之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知道,上上乘人是菩薩,下下根人那是造五逆十惡的這些眾生,經上跟我們說,只要他相信,他肯去,也能往生。五逆十惡都能往生,我們前面讀過。所以你說這個範圍多大,所有的眾生。若聞我聲,這個聲就是名字,假若你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實際上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南無不是名號。
明朝末朝,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這個故事在《竹窗隨筆》裡,曾經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佛要怎麼念?大師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別人問他,你老人家怎麼念?他說:我只念阿彌陀佛。你為什麼教別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自己念阿彌陀佛?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歸命的意思,是客氣話,我皈依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經上講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我為什麼念四個字?我決定要去,所以南無可以省掉,不要用這個。為什麼教你們念六個字?你們還不想去,所以加南無好,南無是恭敬的意思,恭敬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這個意思。為什麼?你的心不堅決,那個心要真的堅決,真信、真願,你就念四個字就行了,經上講的,名號就四個字。這說得很清楚,說得很透徹。那我們自己要衡量自己,自己真的下決心去了,四個字,愈簡單愈好。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一絲毫留戀,加上南無兩個字好,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南無兩個字就不要加,蓮池大師教我們的。
聞名生信心,發願求生淨土,「發願欲生我世界」,我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發願不行。發願生極樂世界,對於娑婆世界就要捨得乾乾淨淨。在娑婆世界還有一些事情,要不要幹?這要學諸佛菩薩,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上佛告訴我們,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這個開示好!佛弟子可以做世間的事,不能有那個意。意是什麼?意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有分別執著,這是世間意。你有這些東西,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叫造業。造的什麼?善惡業,造善業,果報在三善道,造惡業,果報在三惡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業力重,牽引的力量大,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你,他拉不動你,你的業力太重。這個經上說得很多,心、佛、眾生這三樣是平等的,眾生就是講眾生的業力,佛的力量、心的力量,你的業力,業力不可思議,念《地藏經》你就都明白了。業力怎麼來的?就是你有世間意。世間意,我們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你對這個世間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是世間意。真正不執著,真正不分別,看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幹好事也是好事,幹壞事也是好事,這是真正把世間意放下了,你心清淨,你不會被外面境界所染污。外頭境界一動,你的心就動,這虧吃大了。所以經典裡這些教訓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修行,修淨宗的目的,現前的目的是什麼?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外面的境緣,我們講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時時刻刻在擾亂我們的念頭,擾亂清淨心,它會叫你起心動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你起心動念了。如何學著能夠在境緣當中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功夫。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是什麼人?這個人就是清淨平等覺。不執著,清淨心現前,不分別,平等心現前,不起心不動念,覺心現前。我們修行有什麼功夫?外面境界風一動,我們的心就跟著轉,這是什麼?一點功夫都沒有,我們一般講沉不住氣,總是被外頭境界轉,那怎麼行!我們看有些人修得很好,從哪裡看?他不被外頭境界轉。小的境界,若無其事,大的境界,偶爾動一下,動一下他就回頭。那是什麼?那在考驗他。警覺性很高,我怎麼又動心?怎麼又被境界轉?這個時候得懺除業障,用什麼方法懺除?念阿彌陀佛,就懺除業障了。所以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成功了,你的淨業成就了。淨業成就的人,往生可以隨時走,真正得到自在了。
有真信、有真願的人,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阿彌陀佛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臨命終時一定見到阿彌陀佛,不但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與諸大眾前後圍繞,他來接引你。這些大眾前面我們看到了,有菩薩眾,有聲聞眾。這些大眾為什麼跟佛來接引你?前面我們也透了這個消息,是自己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跟自己有緣的人,他們早已經念佛生到淨土,現在我們去了,他看到了,統統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歡迎。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要以為極樂世界很陌生,到那去一個朋友都沒有,那你就錯了。你到極樂世界,無量劫來,無論在哪一道裡頭,你那些朋友全都來了,可熱鬧了,我們這個世間不能跟它比,都來接引你。所以跟佛來接引的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統統都是有緣人,他們都來了,都去歡迎你,你回歸到極樂世界,回家了。
「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看三昧的名字就曉得它的意思。翳是眼睛有毛病,無翳是眼睛明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意思是什麼?佛能看出你過去生生世世,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全知道。知道這些有什麼好處?知道你的根性,然後對症下藥,你病不就好了嗎?這是佛法講的說法契機,把你無始劫那些善根都能夠引發出來,所以佛一說你全懂。在這個世間,怎麼學也不懂,到極樂世界,佛句句話你都懂得。「願解如來真實義」,到極樂世界就不難了,這句話是真的,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句話太不容易了。所以佛為你說法,你一聽,你看看底下就是效果,尋是很快,你就能斷除一切苦惱。怎麼?業障消了,聞佛說法,業障就消了,所以你才成為阿惟越致菩薩。你業障要不消,你怎麼能達到這個境界?這一句裡面還有很深的意思,佛的本願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眾生苦從哪來的?迷惑來的,只有迷惑他才造業,他要不迷,他不造業。諸位要知道,造業不僅只說造惡業,造善也是造業,善惡都在裡頭。咱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這個事情總得搞清楚。六道裡頭有善惡,善業是三善道,惡業是三惡道。四聖法界裡面沒有善惡,所以他沒有善道、惡道,他善惡二邊都離開,所以他修的是淨業,四聖法界叫淨土。這個淨土是跟我們六道來比,六道是染污,它是清淨。所以要記住,惡染污,善也是染污。
所以菩薩現身說法教導我們,給我們做示範,造惡業,心裡不落痕跡,沒有染污,造善業也不落痕跡,這叫什麼?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裡的根本,就是第一個條件,是什麼?是無我,這很厲害,有我就有善惡業,無我,無我誰造善惡業?所以《金剛經》上,你去讀《金剛經》看,《金剛經》前半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誰證得?須陀洹就證得。換句話說,我相破掉,你就入佛門,你就不再造業,有我就造業,無我就不造業。無我,誰造業?所以一定要知道,身不是我,不但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心是什麼?妄心。妄心也不是我,真心才是我,真心具足無量智慧德相,妄心沒有。妄心從哪裡來?妄心從妄想來的,換句話說,就是分別執著來的。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末那叫染污意,末那是染污。
佛教眾生,佛清楚,既然你造業,是屬於迷惑顛倒,佛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佛用教學,教你,教你你就開悟、你就明白,明白之後你就自然不會造業。而為說法,我們這才明白,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不說法。我們天天聞法,慢慢覺悟了;根利的所謂是一聞千悟,上上根人,一聽他徹底明白了。像唐朝惠能大師那樣的人,聽五祖忍和尚幾句話的開示,他就徹底明白,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上上根人。上根人總得要聽一段時間,長短不定。大概在三年之內的,聽上三年他開悟了,上根人;聽上十年、二十年開悟的,中根人;聽三十年、聽五十年開悟的,下根人。真開悟,不是假的。那我們是什麼根性?絕大多數中下根性。中下根性要什麼時候能開悟?我們剛才講了,十年以上,不能少過十年,十年是中等根性,二十年是下根。得有耐心,天天聽。每天聽,聽多久?時間愈長愈好,為什麼?讓經教薰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要聽很多,很多就雜了,一部經。古大德教我們的方法,我們都不相信,所以虧吃大了。學太多了,學多東西學雜了、學亂了,放下經本就胡思亂想,壞在這裡。如果一門深入,他天天想一樣東西,一部經。長短都沒有關係,短一點的,《阿彌陀經》不長,你一生就受持《阿彌陀經》,一天念個三十遍、五十遍,長時薰修。中等根性的人,念十年會開悟,會得念佛三昧,會開悟;下根人,薰習二十年,肯定開悟。
學習的時候,第一個條件,不懷疑,真誠、恭敬心學習,第二個條件,不夾雜,我就一門,不想學第二門,他不夾雜,他專。這就是佛家講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一門專那就是修定,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目的在哪?目的在開悟。不是記得多,記得多沒用,一定要開悟。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一是什麼意思?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以貫之,一部經通了,一切都通,這是佛家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叫一以貫之。這一般人不相信,他覺得學一樣不夠,要廣學多聞,不遵守戒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戒律,你不能遵守,你要學很多東西,學得很雜、學得很亂。老師對這樣的學生都很恭敬、很客氣,很好,想學什麼,你學吧!你不肯聽話,他也不跟你作對,隨你去,讓你慢慢去體會。你學個十年、二十年,依舊煩惱不能斷除,這個時候你應該覺悟。煩惱跟沒有學佛還一樣,甚至於比從前還更多,這就說明你的佛法都白學了,學了一些口頭佛法,你沒有得受用。得受用就是煩惱輕、智慧長,這得受用。煩惱一天一天少,一年一年少,你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功夫成就了,這個人叫真學佛。這樣學佛的人少,的確少見。
我早年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他辦了一個經學班,就是教講經的,他有兩個班,一個班教講演,一個班教講經,學生三十多個人。幾個人成就?老師對聽話的學生很不客氣,有打有罵,老師會打人;對不聽話的學生很客氣,從來不責備,態度都很溫和。我們年輕不懂事,二十多歲,看老師這樣,我們就有疑惑,又不敢問。可是時間久了,老師看出來了,把我叫到房間,給我講這個話,知道我有疑惑。他說那個不能接受經教教誨的,不聽話的,就不要認真去教他,把他當作什麼?旁聽的。老師用這個形容,當旁聽的,不跟他結冤仇。你要罵他,他記恨,你要打他,他報復,那不就麻煩了嗎?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不聽,就客客氣氣、歡歡喜喜,上課,歡迎你來聽,聽多少,不問。真想學的,罵了、打了還感恩的,那個一定要罵、一定要打,他會感恩,他真想學。
學成的人真的不多,勉勉強強算是能有一點成就,我看也不過就是五、六個人而已。老師一個教室裡講學,大家所得到是平等的,各人領悟不同,那就是看你聽不聽話,守不守規矩,果然依教學習的,都會有成就。由此可知,成就不在老師,在自己。老師不錯,很好,你要不認真學習,也都空過了。老師曾經跟我說,學生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他反過頭來說,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比學生找個好老師更難,到哪裡去找!老師是真想有好學生,為什麼?道可以傳下去,不至於斷掉。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自己做得再好,沒有人能夠繼承,到你死了就完了,你的成績還是等於零,你沒有傳下去。所以由此我們就能夠明瞭,真正好老師他愛學生,他希望學生成就,不但希望學生成就,希望學生成就超過他,這是真話。
我們從歷史的經驗就明白,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我們這一代對現前的同修來講經教學,我們學的這個能力可以應付,可是你要曉得,我們就應付不了下一代。為什麼?下一代的染污比現在這一代還要深,換句話說,你沒有超過我的智慧、超過我的能力,你就沒有辦法教底下一代。這是事實!這是真的擺在面前的現象,你不能不承認。我們從前做小學生的時候,很少聽到有老師說學生很難教,我們做兒女的時候,也沒有聽到有人說小孩不好教,有,很少,現在很普遍。我們看到許多做家長的,見面的時候,都是佛教徒,小孩很難教,遇見到做老師的,也來抱怨,學生不好教。這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染污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要傳這個學生,學生不能超過我的能力,智慧、德能都沒超過我,他就沒辦法教底下一代。這個就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道學一定是一代比一代好,他才能勝任。他要停留在我這一代的時候,他沒辦法教。我們今天面對的這個社會就比我們老師那一代要辛苦太多了,他那個時候社會不好,比現在好多了。所以實際現象擺到我們眼前,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才知道我們如何來應對當前這環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在今天的教學一定要做榜樣,這是世尊在世已經為我們做示現,你自己做不到,你怎麼能教別人?所以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王子出身,父親是國王,可是自己一生過什麼生活?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過的是這個生活。跟他學的學生服了,他教導我們要放下的,他自己放下了。教我們放下,他自己沒放下,那不行,那不是真的。真放下了,念念念眾生,沒有念自己,確確實實做到無我。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明白了,佛的確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他確確實實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細心從經典上去體會,看他老人家處事待人接物一片慈悲,真誠、平等。世尊示現給我們看,目的是要我們學習,學習言行一致。
我們今天愈來愈深刻的體會到娑婆苦!古人講娑婆苦沒有像今天這麼苦,真苦,一代比一代苦。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要離開娑婆。離開娑婆只有一條路,念佛求生淨土,就離開了。而這條路每個人都能走得通的,「所有眾生」這一句包括我們在內。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那就沒話說,遇到這個法門,問題就是你想不想去,你想去真去得成。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應機說法,為什麼?他對我們過去無量劫生生世世他太清楚、太明白了,為我們說法契機,這一說法就離苦得樂,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苦惱是什麼?執著是苦惱,分別是苦惱,妄想是苦惱,統統斷盡了。因為我們心喜,法喜充滿,所以你才得到寶窴三昧。
《無量壽經》上佛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得三種忍,這個忍裡頭最重要的是無生法忍。「令心得念及無生忍」,令心得念這個念是正念,六道凡夫是邪念,不是正念,這個念是如來的正念。有沒有念?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這一句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一句,你所證得的那就跟無想定差不多,不起作用,死的,有這一念是活的。這一念是什麼?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這個念來應。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跟十法界的眾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是自性的性德,法身菩薩才證得。及無生忍,無生忍,忍在此地當作承認講,承認什麼?承認一切法本來不生,無生。我們看到一切法有生有滅,看錯了,其實一切法不生不滅。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你看量子力學家說這麼一句話,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存在這樁事情,他不承認有物質。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意念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它不是真的。跟佛法說的一樣,佛法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誰能夠見到?證得無生忍的菩薩見到了。無生忍要七地以上,那是大菩薩。他們那樣的定功,就是三昧力,三昧力就是定功,見到了。科學家是用儀器觀察到的,所以科學家得到的是知識,三昧證得的是智慧。智慧有德用,圓滿的德用,知識不行,知識那個作用是有限量的,而且還有副作用,智慧沒副作用,所以智慧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解決煩惱的問題。知識不能解決煩惱,智慧能解決煩惱,真的叫你斷煩惱、證菩提,這是智慧跟知識不相同的地方。
「命終之後必生我界」,前面所說的這些話,告訴我們,臨命終的人在臨命終時候他所見到的境界,佛來跟他說法,他能夠立刻就開悟。命終之後,你看前面講臨命終時,這是講見佛聞法之後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段說得詳細,一般經上沒講得這麼詳細,《悲華經》上透露這麼一段消息。「是經所顯他力妙用彌為明顯」,這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是經是《悲華經》。你看這段經文裡所說的,阿彌陀佛,他力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這是力用,講得非常的明白、顯了。「《稱讚淨土經》」,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本經小本,《悲華經》說彌陀因地及極樂莊嚴,均明彼佛臨終接引攝受往生之殊勝願力,可見彌陀願王妙德難思,大恩大力不可稱量。」我們從玄奘大師翻的《阿彌陀經》跟《悲華經》上這段經文的開示,就能夠體會到,念佛人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樣殊勝莊嚴。諸位要知道,令心得念及無生忍,這是什麼人?上上品往生。大概什麼樣狀況我們能夠體會到?念佛功夫成熟,臨命終時沒有生病、沒有病苦,預知時至,走得很自在的,都是這類的人。也就說什麼?平常念佛的時候,他業障就消掉,所以臨命終時這麼自在,這是我們要求的。這種狀況,臨命終時要不要人助念?不需要,他一點牽掛都沒有,他沒有生病,說走就走。走的情形肯定跟《悲華經》上講的一樣,這上上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
誰做得到?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自己業障太重,大概我們做不到,我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這個觀念就錯了。古大德確實,我們前面念過,有人說,上輩往生是菩薩,中輩往生的是阿羅漢、辟支佛,凡夫往生的只在下輩,古大德有這個說法。可是善導大師不是這樣說法,善導大師說了一句話,對我們很大很大的鼓勵,他說「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換句話說,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如果遇緣殊勝,能不能上上品往生?能,緣太重要了。遇到真正的善友,遇到這個法門,我們的緣是比什麼人都殊勝,這個諸位要曉得。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會集成功到現在大概才八十年,不很長久。而真正流通,我們遇到了。老人家用一生的心血會集這部經,抗戰勝利之後才流通,流通的分量很少。律航法師從大陸帶了三本,帶到台灣,送一本給我們的李老師。李老師看到無比的歡喜,特別是前面一篇很長的序文,是他老師作的,梅光羲,李老師的佛法是跟梅老師學的,老師一篇序文看到特別親切。在台灣印過兩次,數量也不多,我估計每次印大概是一千本,在台灣印總共也不過三千本的樣子。我印過一次,我印了一千本,老師大概印過兩次。真正大量流通,是李老師往生,他老人家當年講這部經講過一次,在台中講過一次。他有眉註的本子,這個本子給我了。我就用這個本子紀念李老師,印了一萬本。
在美國遇到黃念祖老居士,只通電話,沒見面,因為他在美國的時間很短,居留時間只有一個月,他就回北京去了。他帶了一本,就是這個註解《大經解》,就帶一本,送給我了。油印的,不是排字的,油印的,鋼板寫的,油印的。我看了非常非常歡喜。我跟他老人家通電話,你有沒有版權?有版權那就算了,如果沒有版權,我說我在台灣把它做成版印出來。他告訴我,沒有版權,歡喜翻印流通。所以我就把他的註解,在台灣印了一萬本,第一版就印一萬本。以後就不知道印多少版,太多太多了,總印了有幾十版,數量都很大,海內外流通起來。我接著就到北京去看黃念老,跟他見面,談到這部經的事情。末法九千年一切眾生能夠在一生當中得度成佛,就這一個法門,就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在我們以前,這些大德沒看到過,他們所看的是五種原譯本,這個會集本沒有看到,印光大師也沒有看到,你說我們多幸運,這個緣多殊勝!沒有這部經,會集本,沒有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我們要不讀《悲華經》,這段文你怎麼會知道?黃念老註解這部經,參考一百九十多種資料,我們讀這個註解也就讀了一百九十多種經論,這個緣多殊勝!確確實實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我們在這部經、在這個註解裡,看清楚、看明白了,我們有沒有分,像《悲華經》上講的,上上品往生?我們可以說肯定有分,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把娑婆世界徹底放下。放下不是講事上放下,事沒有關係,事上沒有障礙,心上放下。事有,心不能有,心有你就麻煩了。用清淨心來行事,用平等心來待人,你就從下下根變成上上根,這個重要。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
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段,講阿惟越致,這是願文最後一句。往生極樂世界皆得阿惟越致菩薩,皆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這是翻譯的時候音稍稍有一點差別,是一個意思,阿惟越致跟阿鞞跋致是一個意思,原文是一句經文,「譯為不退轉」,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是菩薩階位之名」,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高級的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據《彌陀要解》云」,蕅益大師作的,「阿鞞跋致,此云不退。」第一個,「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我們把這一句念完。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第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說阿惟越致三種不退。
第一種,他真的入聖流,不會再退轉為凡夫,也就是說他真的是聖人,他不是凡夫。什麼人?下面講,小乘初果,大乘像《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他為什麼能不退?他將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這斷煩惱。八十八品見惑,佛教學為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五大類,五種見惑,教學方便。第一個就是身見,我們凡夫執著身是我,這錯誤的,身不是我。身是什麼?在佛法裡講,身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佛告訴我們,你要認清楚,身不是我,身有生死。給諸位說,我沒有生死,衣服穿壞了,脫掉換一件,所以你到六道輪迴投胎,那什麼?那是我,身不是我,你常常換身體。所以,換身體有什麼可怕?很平常的事情。可是你為什麼在六道,不出六道?你迷了。迷了什麼?你執著那個是我。現在連外國哲學家也是如此,他知道身不是我,他什麼是我?能思想的那個是我,他有這麼個執著,他還執著能思想的是我。能思想的也不是我,能思想的胡思亂想,他不是正知正見。所以能思想的,我們中國人叫靈魂,其實那是說了好聽的,魂只是迷魂,不靈!他要是靈為什麼跑到三途去投胎?為什麼去變畜生、變餓鬼?不靈,他迷惑顛倒,所以迷魂是真的,他不是靈魂。迷的時候叫他做迷魂,他覺悟的時候叫靈性,那就是我。靈性不會到六道輪迴,他就超越六道了。
什麼人證到靈性?阿羅漢以上,他證到靈性,就不再輪迴。可是你要知道身不是我,這是很大的進步。小乘證須陀洹果,大乘證初信位菩薩,那就是聖流,小小聖人,他在六道裡頭,雖然沒出六道,還在六道,六道只是人天兩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叫位不退。他這個地位他不退,絕對不墮三惡道。我們要記住,把身看作是我,他就要搞六道輪迴,就會有三惡道;知道身不是我的話,就不會墮三惡道。起心動念不再為這個身體操心,你雖然沒有得大自在,你得到不少自在,不為自己操心了。不為自己操心,你這個身體一定很健康,為什麼?身是環境,它隨念頭轉,我念頭正,身體每一個細胞它是自然的,自然就是最健康的。我要常常想到這裡不好、那裡不好,這裡好、那裡好,隨著你的念頭,那個細胞全部都變了,產生變化,就這麼回事情。你不想它反而好,愈想愈糟糕。道理在此地,總要把它搞通、搞明白。
第二種,行不退,這是對小乘人講的,小乘像阿羅漢、辟支佛,這是二乘人。他們度眾生真的是度有緣人,沒有緣他不度,所以心量小。不像菩薩,菩薩普度,遇到就都要照顧。小乘人遇到,看順眼他度你,看不順眼他不度你。還有什麼?你找他,他教你,你不找他,他不來找你,這是二乘人。大乘菩薩不是這樣的,大乘菩薩是恆度生,永遠度眾生,也就是四弘誓願裡「眾生無邊誓願度」,他念念不忘,小乘人沒有發這個願,所以菩薩他不會墮到二乘。第三種,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性海、自性,就是念念回歸自性,這是大乘。什麼人?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修不修行?就是前面講的,令心得念,這個念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到什麼時候他才回歸自性?妙覺位。所以要知道,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哪些人在那邊?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住的報土。再往上提升一級,那妙覺,妙覺不在這個地方,妙覺到常寂光去了。薩婆若海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回歸自性。回歸自性,諸位要曉得,自性靈極了,一切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應,一切時、一切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完全回歸自性,一絲毫煩惱習氣都沒有,這叫究竟圓滿佛。我們先把這個意思說完,然後再看下面。
「若約此土」,就我們娑婆世界來說,此土是娑婆世界,藏教,這是從天台家講的,藏教就是小乘初果,通教是見地,別教是初住,圓教是初信,我們在《華嚴經》上講的是圓教,《華嚴經》十信位的菩薩,初信,「名位不退」。也就是說,他身見破了,不再執著身。第二個,邊見破了,邊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對立,他不會跟人有對立的念頭,這個他放下了。他沒有成見了,成見什麼?我自己想怎樣怎樣,他沒有這個念頭,他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什麼都好,他到這種境界。所以他沒有邪見,他的見解都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的,這是位不退。第二個行不退,通教菩薩、別教十迴向、圓教十信,這個十信是第十信,別教是第十迴向,第九迴向還不行,第十迴向,圓教是第十信,十信心滿,行不退。十信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他不會退到二乘,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法界有時候還會退轉,到十法界佛這個地位就不會退了,度眾生不會退了,這行不退。下面,別教初地、圓教初住,這叫念不退。別教初地離開十法界,圓教初住也是的,他們到哪裡去了?到實報莊嚴土了。這個時候他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證究竟圓滿的覺悟,就是究竟覺、圓滿覺,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妙覺位。他就是這麼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要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叫念不退。
「上言不退有三」,最上,這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念不退。「此土行者」,在我們這個世間,「別教須登初歡喜地」,就是初地,初地叫歡喜地,「圓教須至初發心住」,這個初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諸位要知道,真正發菩提心,圓教初住,「證一分法身,始能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你要沒有證得一分法身,你到不了這個地位。別教初地菩薩跟圓教初住菩薩,斷證的地位是相同的,都是破無明、證法身,都是生在實報土,別教到最後還要轉成圓教才圓滿,所以證的地位相同,智慧不一樣,圓教超過別教,智慧不相同。「薩婆若海」,這裡給我們解釋,「即一切種智海,即如來果海。雙捨二邊,全歸中道」,就是真如自性。二邊,二邊就是對立的,從開頭我們就學習,你看入門的時候,位不退就學習,真正學習,到如來地才完全捨掉,這個念頭都沒有了。我們凡夫學習,不計較了,但是心裡還有印象,這個習氣很難斷,要步步往上提升。這個習氣愈來愈淡薄,真的到,我們講淺顯一點,到別教初地菩薩,圓教初住菩薩,才真的斷了。雖斷了,還有習氣,這個習氣是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斷掉之後那就入妙覺位。這個我們講《華嚴經》我們說得很多,在華嚴會上我們體會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破了無明,也就是都把起心動念放下了。所以在理上講,平等法界,在事上講,雖然起心動念沒有了,還有起心動念的習氣,習氣很不容易斷,一定要長時間讓它慢慢的自然就沒有了。那要多久的時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這知道無始無明習氣厲害,三個阿僧祇劫自然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念佛的方法妙得不得了!我們總要養成一個念佛的習氣,我們有理由相信,念佛的習氣養成了,破無明習氣時間會縮短。這什麼?藉著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無量的智慧、神通、道力,對我們一定有幫助,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證得的。智,經典上講有三種,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證得的,阿羅漢、辟支佛證得一切智,知諸法總相,就是一切法的總相。總相是什麼?總相是空,叫萬法皆空。《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總相,一切法的總相不可得,這叫一切智,聲聞、緣覺證得的。第二種叫道種智,是菩薩證得的。道種是什麼?道是道理,這一切法是什麼個道理,種種,一切法太多了,無量無邊。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這什麼個道理?這種智慧阿羅漢沒有,所以阿羅漢知道是總相,菩薩知道是別相,別是差別,無量無邊的差別,菩薩知道。如來知道一切種智,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二,這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這才叫真正圓滿。所以說一切種智海,叫如來果海,如來所證得的。海是形容詞,形容它深廣無際,沒有邊際。「雙捨二邊,全歸中道」,實際上中道也是一個名詞,你要執著中道就錯了。這二邊是空有二邊,空有二邊都不要了,再來個中道,還是對立。所以要曉得,二邊都捨掉,中道也沒有,那就是真的。方便說,跟你說個中道,你再執著中道就糟了、就壞了。所以這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佛法到最後也得捨得乾乾淨淨。要知道,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決定不能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裡頭生出一個知見,那我們就錯了,那就不是佛的意思。
「始曰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全歸中道的時候才說這麼一句話。「可見念不退之難證」,這個三不退,念不退確實是非常非常困難,明心見性的人才能證得。「但今願言」,這是阿彌陀佛第二十願所說的。「十方眾生,聞名發心,一心念我,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二十願的願文。「小本亦云」,小本是《阿彌陀經》,我們常念的,「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無量壽經》講的阿惟越致。大小本佛都是一個說法,可見這個事情真實不虛。阿惟越致菩薩是三種不退都具足,那是什麼人?剛才我們看到過,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他沒有說凡聖同居土除外,沒講這個話,那就是包括凡聖同居土。這個利益太殊勝,我們在這個世間要修到初住談何容易,你什麼時候才修得到!別說修到初住菩薩,初信位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都修不到。也就是說,位不退我們這一生當中都做不到,何況念不退。可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都得到,三種不退全得到了。這個絕對不是阿彌陀佛在誘惑我們,不是的,阿彌陀佛句句都是真實話。你為什麼能得到?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加持你。他四十八願願文每一句後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他做不到的話,他就不成佛。阿彌陀佛現在成佛已經十劫,可見得他的願全部兌現。你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在什麼地方,你細心去讀四十八願,你全明白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過什麼樣的生活,我過些什麼日子,四十八願也給你說明白了。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阿彌陀佛怎麼說,世尊也怎麼說,不增不減。
「《要解》又云: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這蕅益大師講的。「下下品人,亦證三不退,一生圓成佛果。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言思莫及。」這話是真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也證三不退,證三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在西方世界一生,西方世界人壽命長,無量壽,佛無量壽,每個往生的人都是無量壽,所以你在一生當中一定圓成佛果。我們讀《觀無量壽佛經》知道,《觀經》裡面跟我們講過,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在極樂世界自己在那邊修行,證得圓初住的地位需要多少時間?十二劫。十二劫在我們覺得很長,可是在西方世界無量壽,那十二劫對他們來講很短,像我們講,在這個世界人身可以活一百歲,他只要十二天就證得,就那麼容易,在我們這個世間要證得的話,要無量劫,在極樂世界是十二劫就得到。沒有得到之前那是佛力加持你,得到之後是你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的時候,佛加持你,智慧、神通、道力就跟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兩樣,是佛加給你的,十二劫之後,佛不加自己也得到。這好處到哪裡去找?真的是此地說的,這蕅益大師講的,「唯極樂世界獨有」。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介紹十方諸佛剎土,很多很多都沒有講過,只有極樂世界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如是勝異」,勝是殊勝,異是稀有,「超絕」,言語、思量你都沒辦法想到,你說不出,你也想不到。
「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這三句話重要!心性之極致是講我們自性,我們自性不可思議,但是今天我們迷失自性。如果我們自性裡頭沒有,阿彌陀佛幫不上忙,我們自性有,因為迷,迷障礙了自性的智慧、德能,它不起作用,不是沒有。這是把這個真因說出來,不說出來,阿彌陀佛怎麼會加得上?是因為我們自性有。我們自性有,自性煩惱習氣很重,不能現前,阿彌陀佛以本願威神加持我們,讓我們這個東西也能夠現前。但是這要靠彌陀本願威神的緣,沒有這個緣,我們這個障礙,障礙當中的東西拿不出來,也就是我們自己拿不出來,阿彌陀佛他會把它拿出來,他有本事拿出來,還是自己的。可是不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就不起作用,一定要以他為緣,因還是自己的,這才講得通,要不然講不通。這是持名之奇勛,彌陀之大願,這是緣,我們自己要念佛,要真信切願,要念佛,彌陀願力加持,這樁事情才能順順利利的出現。
如果我們自己對自己懷疑,這怎麼可能?對阿彌陀佛願力也不能深信,這個事情就難了。念佛法門裡頭最重要的,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個持名的奇勛才能夠顯示得出來,這個勛是功勛,我們一般講功德,而阿彌陀佛的願力就現前。為什麼有一些念佛的人,少數,不是多數,大概在幾百萬念佛人當中才有那麼一、二個,有這種殊勝的效果?最明顯的,身得了重病,癌症這一類的,醫生宣布沒法子治,壽命頂多就三個月了。像過去「山西小院」四十多個人那個例子,他們已經被醫生宣布,等於說宣布死刑,你的壽命只有三個月。他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念到三個月,病好了,再去檢查,沒有了。什麼原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病就好了。為什麼有些人生重病念佛念不好?他沒有信心,第一個,懷疑自己業障太重,過去造的罪業太多,自責。自責不是好事,過分的自責也造成自己的障礙。佛雖然慈悲,能原諒我嗎?懷疑,能原諒我嗎?怕佛不原諒他。你看這不都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佛那邊根本什麼事也沒有,都是自己想出一大堆的問題,障礙自己,錯在這裡,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一定要把這些過失消除,消得乾乾淨淨,我們這一生才能夠順利得生,才能夠成就無比殊勝的功德。
末後這一句說,「今此兩願,於四十八願中,如箭靶之紅心。至於第十八願,則如紅心中之中心。」所以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願實在講是一願。我們如果把這三願參透,我們對於淨宗的疑惑才能斷盡,這講破迷開悟,斷疑生信。你不把這三願參透,你的那個疑問不能化解,不化解對你就產生障礙,如果化解了,效果就在眼前。佛法常講三轉法輪,示轉,那上根人,一提示,你馬上就覺悟,第二個勸轉,中根人,佛講經說法是勸導你,第三個,下根人,勸也不行,他要看到證據,他才相信,像山西小院,這證據,許多人都知道,這作證轉。這麼多證據擺在面前還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那阿彌陀佛就說,等到來生後世有緣再說,這一生就沒法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