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疏節錄  (第五集)  1993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10-0005

  請掀開經本看第九頁,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經【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這一段還是說禮敬的對象。前面說過,禮敬要「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經文裡面最重要的是「清淨」、「常」這三個字。這三個字與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同,清淨就是淨念,常就是相繼。可見得大乘經裡面教給我們都是一個方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底下這段文是告訴我們禮敬的境界。『一一佛所』,前面所說的「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就是將過去、現在十方諸佛如來統統都包括了,一尊佛也沒有漏掉。特別要注意到的,上次跟諸位說明的未來佛,未來佛就包含了一切眾生。不但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動物,還要包括無情的眾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植物與礦物,統統包括在其中,就是一切恭敬。我們把它歸納起來,這就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人事物也就把「一一佛所」全部都包括了),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些。普賢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一一佛所」,每一尊佛所,換句話說,每個人、每樁事、每個物,意思就是這個。

  『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有多少佛我們就要現多少身。也許大家要問,普賢是等覺菩薩,法身大士,他有能力現無量無邊身,我們現在是凡夫,哪裡能現那麼多身?其實這個事實真相你沒有搞清楚,如果搞清楚之後才知道,無論是在聖在凡,德能都一樣。佛菩薩能現無邊身,我們現在也是現無邊身,佛菩薩現無邊身,他知道,他清楚;我們現無邊身,不知道、不清楚,差別在此地。你要問到底什麼原因?諸佛菩薩無邊身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這個身相也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都是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哪裡還會有兩樣?兩樣就是迷悟不同。

  大乘經裡面常說,像我們講《楞嚴經》的時候都講過很多次。佛告訴我們,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剎那的時間就很短了,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生滅就是現身。我們平常彈指速度彈快一點,我想一秒鐘至少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你看是多少?恰恰是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就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就是現身。我們坐在此地,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現身,這「佛剎極微塵數身」不假,這不是假的,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可惜我們在迷,菩薩在覺,覺就是淨,迷就不淨。

  所以禮敬不一定是趴在地下磕頭才叫禮敬,心地清淨真誠就是禮敬。對人敬、對事敬、對物敬,一切恭敬,所以覺心是敬的,迷心是不敬的。『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這就是剛才說的,人事物在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計算。我們對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都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對待,就是這個意思。下面是總結,善財童子問「禮敬」,普賢菩薩答覆出來,給我們交代清楚了。

  經【虛空界盡。我禮乃盡。】

  虛空有盡,我禮拜可以說也盡了。

  經【以虛空界不可盡故。】

  虛空不可盡,虛空是無盡的,那麼我這個禮也是無盡的。這個禮,諸位特別要記住,就是我們以真誠恭敬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這個意思,這裡不能夠錯會。錯會了,我們念這有什麼用處?光是去拜佛,佛在哪裡?泥塑木雕的這些形相,你拜這個東西,人家說你拜偶像,迷信。是不是迷信?確實是迷信。佛講的意思是意在言外,你執著在經文裡面,死在句下,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你把意思錯會了,死在句下,要懂得他言外之意。所以實際上就是教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對待,這叫禮敬諸佛,是這麼回事情。這個真誠恭敬心是沒有止境的。

  經【如是乃至眾生界盡。】

  『眾生』就是講一切萬物,一切萬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緣」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條件。一切諸法都是許多條件當中產生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單純的,即使我們今天所發現的,動物裡頭單獨的一個細胞,也是許多條件才出現的。「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宇宙之間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的,都叫做眾生,眾生的意思是這樣的。但是在此地也可以專指這一切眾生裡面的動物,動物是有感情的,所以講九法界有情眾生,這個地方也可以指九法界有情眾生;換句話說,植物、礦物暫時就不論,單單論一切動物。這也是無盡的,沒有止境的。

  經【眾生業盡。】

  『業』是造作,一切眾生,特別是指動物,動物有感情,有貪瞋痴慢,人有煩惱、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其他動物也有。我們把範圍擴大到九法界,上面是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統統都有情識,不過法界愈往上提升,他的情執少一些,並沒有完全斷。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一品生相無明也是情執。比起我們他實在是太輕了,真是微不足道,但是跟佛比,那畢竟還是障礙,有那一品無明在,他就不能圓滿菩提。這就是九法界眾生都叫做有情眾生,有情就造業,佛把一切有情眾生造的業歸納為三大類,這個三大類就是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的,不算它是善,但是也不算是惡,這個叫無記業。一切造作總不出這三個範圍,眾生的業也沒有止境。

  經【眾生煩惱盡。】

  『煩惱』實在講就是貪瞋痴慢,這叫根本煩惱,從根本煩惱再生出枝葉煩惱,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唯識論的入門就是《百法明門》,《百法明門》歸納得比較簡單扼要。煩惱有二十個,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這就講得比較具體。眾生的煩惱也不會盡,業不會盡,煩惱就不會盡;換句話說,我們要發願,這個願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不要想著有一天我就圓滿了。成佛也不行,成佛還不能止境,他還要去教化眾生。所以成佛之後,沒有一尊佛不肯倒駕慈航,回到六道裡面來,現種種身幫助一切大眾的,這叫大慈大悲,所以說「帶果行因」。這個地方的普賢菩薩實在講早都成佛了,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叫帶果行因,這才叫大慈大悲。所以永遠沒有止境的。底下說了。

  經【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這就是真實可貴的長遠心,跟世間一般人有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世間人沒有耐心、沒有長遠心,菩薩有長遠心,我們應當要學習。底下是講無間斷,就是常的意思。

  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個好。『念念相續』,永遠沒有間斷,這是自性現前。念念都是覺而不迷,念念覺,念念清淨,心清淨,身當然清淨,語也清淨。這個心是真心,真心沒有生滅,哪裡會有疲倦?哪裡會有厭惡?生滅心裡面才有這個現象,才有『疲厭』。真常心裡面,《楞嚴經》講的常住真心裡面,沒有疲倦、沒有厭惡。由此可知,「疲厭」是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沒有疲厭,所以這是確實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做不到,就是我們心裡的妄念、煩惱還太嚴重。疲倦是從妄想執著裡頭生的,妄想執著沒有了,疲厭就沒有了,那個身才真正得到自在。文跟大家就報告到這個地方。

  小註裡頭有一段要跟諸位說一說,其他的就不必了,我統統都講過了。這段裡面,清涼大師略舉「勒那三藏」說的七種禮,這七種禮,古來祖師大德在著述裡面引用很多。這是屬於佛學常識,人家問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研究研究,對於禮敬諸佛的確會有幫助。我們看他這七種禮,在第十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我們從最後一行看,最後一行第二個字:

  疏【勒那三藏說七種禮。今加為十。】

  《華嚴》是用「十」來表法,所以說十種。

  疏【謂一我慢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

  第一種,『我慢禮』。見人也打招呼,也有禮貌,但不是出於恭敬心,是應付而已,這就叫我慢。裡面是貢高我慢,對人沒有尊敬,這種禮叫「我慢禮」。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跟人家見面的時候常常看到,人家給你打個招呼,點點頭,「你好嗎?」態度是貢高我慢,根本沒把你瞧在眼裡,這樣的禮就屬於這類的。『如碓上下』,「碓」現在看不到了,是從前舂米的碓。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廚房裡面就是踏碓,就是舂米,做這個苦工。碓一上一下,就好像行禮一樣,一點恭敬心也沒有,就比喻這個意思。第二種:

  疏【唱和禮。高聲諠雜。辭句渾亂。】

  『唱和』也是沒有恭敬心。大的典禮當中有司儀,大家都要行禮,你也不得不行禮,也跟著一道行禮,沒有恭敬心,這叫「唱和禮」。

  疏【此二非儀。】

  這兩種不合禮節,『儀』在此地當作禮節講。

  疏【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

  第三種『恭敬禮』,此地舉的例子是『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我們佛門裡面講的接足禮,五體投地,翻掌,翻掌是接足,好像佛站在我的手掌上,這是最恭敬的禮。現在我們見到佛像還是用這種禮,這是禮敬的精神以及他的修學,確實從這個地方能夠體察得出來。禮是折服我們自己的傲慢心,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慢是很大的障礙,孔老夫子也說,「傲不可長」,這《禮記》裡頭有。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要學的,生下來就有這個煩惱,就貢高我慢。《論語》裡頭孔老夫子也說了個比喻,他說假如這個人「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古時候標準的聖賢,假如一個人像周公一樣,有周公的才華,有周公的美德;「使驕且吝」,如果傲慢,孔老夫子說,其他的就不必看了。為什麼?假裝的,絕對不是真的。

  所以佛門裡面,貪瞋痴慢,你看這個煩惱多重,貪瞋痴是三毒,三毒底下最嚴重的就是傲慢。所以,禮就是斷傲慢的。我們對佛最恭敬,拿這一分恭敬來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這才是禮敬諸佛的教誨。所以絕對不要會錯意思,普賢菩薩教我們要禮敬諸佛,你們都不是佛,當然我不要禮敬,那就壞了。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華嚴》跟《圓覺經》上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就是佛。所以我們看一切眾生,都要把他當作佛來看待,都要這樣的恭敬。

  在佛前,我們可以保持古時候的禮節,接足禮,但是在生活上,一定要能夠順乎這個時代。從前專制帝王時代,人民見到皇帝要三跪九叩首,要行這個禮;現在時代不一樣,現在這些禮節都已經改了,不可以叫廢除,是改進了,現在我們最敬禮是三鞠躬。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佛門裡面還是很落伍,沒有能夠趕上現代化。我常常提出佛教要現代化、要本土化,現代化是什麼?大家見到法師一問訊就好了,或三鞠躬,我們是合掌鞠躬。合掌代表恭敬,這十個指頭代表散亂心,心散亂,合而為一代表清淨心,以清淨心來禮敬。一問訊這是現代化,佛教真的現代化了。現在見到法師還趴在地上磕頭,落伍了!還保留在過去十八世紀,佛法怎麼能弘揚?還有人見法師一定要拜三拜,那就愈來愈遠了,所以這一定要記住。

  我們是現代人,要把佛法在這個時代向全世界推廣,要懂得現代化。那個時候的禮節是這樣,今天的禮節跟古時候禮節不一樣,恭敬心是一成不變,表現在外面的儀態上一定要隨俗,這樣就沒有錯。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瞭。所以你們見到我對我問訊,我非常歡喜,為什麼?你是二十世紀的人,是現代人;你趴在地下一定要頂禮,我遇到一個十八世紀的人,這要懂得。佛法真的是活學活用,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上。如果這位法師要求,見到他一定要拜三拜,那位法師也是十八世紀的人,不是現代人,這個我們要知道。

  「五輪著地」這是古時候的禮,古禮,我們今天遇到佛像可以用這個禮,因為佛是古時候的人,我們還用古禮來對他;法師是現代人,不是古人,我們用現代的禮節對法師,就沒錯。古禮對待佛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是最恭敬的心,用現代的禮節,要懂得這個意思。否則的話,你佛法就完全學錯了,你學了不得其用。第四:

  疏【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

  這個禮就根本沒有儀式的,或者他在那裡打坐,或者他在那裡念佛,你遇到他,他理都不理你;其實他對你致最敬禮,你不曉得。怎麼說他是最敬禮?他的心真誠恭敬,雖然沒有一切鞠躬、禮拜這些儀式,他對你確實是真誠,真誠清淨,這是屬於『無相』,『離能所相』,這是一種。他在靜坐的時候,在念佛的時候,通常念佛堂當中、禪堂裡面,任何人進出,用功的人都不打招呼。不打招呼是不是沒有禮貌?有禮貌,你要懂得它的意思。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禮敬當中,我們在行禮當中,現代人鞠躬也好,點頭也好,心地真正清淨,三輪體空;不執著有我,也不執著有對方,也不執著當中有這些動作,這是屬於「無相禮」。這個禮就是恭敬禮當中有無相禮,無相禮裡頭有恭敬禮,這是兩種合在一起的。別人不覺得,他自己非常有受用,這是清淨真誠的流露。第五種:

  疏【起用禮。雖無能所。普運身心。如影普遍。禮不可禮。】

  『起用』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日常生活的禮節。人與人往來,禮節是第一個要緊的大事,特別是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講求現代化。非常可惜,我們國家從建國以來到今天,沒有制禮作樂,所以今天社會的動亂不是沒有根源。這是個亂世,非常可悲,大家把這個事情忽略掉了,所以將來歷史上寫這個時代是亂世。為什麼?禮樂沒有了。諸位念中國的歷史,在台灣許多書局出版的二十五史,你們翻開來看看,每個朝代它的政權建立,最長五年一定制禮作樂。禮樂頒布,全國人民就有個規則可以遵守。我們國家建國以來,除了軍隊,軍隊有軍禮,其他的都沒有,婚喪喜慶你喜歡用什麼禮就用什麼禮。你看在中國這個社會上,有用外國禮,有用清朝時候禮,這是大亂,不統一。

  古時候,禮有禮服,你看他穿什麼服裝就知道他是什麼身分,誰應該先向誰行禮,這身分清清楚楚,所以這個衣服叫章服。繡的花紋,花紋是代表身分的,士農工商穿著的衣服不一樣;朝廷命官品級不一樣,服裝上繡的花紋不一樣;做皇帝,你看看穿的龍袍,親王也是穿龍袍,滿清的貝勒也穿龍袍。分別在哪裡?龍的爪不同,皇帝穿的龍袍是五個爪,親王是四個爪,貝勒是三個爪,就在那裡分,你一看就曉得他是什麼身分。禮服,這是便於行禮。現在幸虧有電視,總統天天上電視,人家認識,否則要在從前的話,總統出來也穿個西裝,我們老百姓也穿西裝,誰知道你是總統?誰對你行禮,對你致敬?軍人戴的有階級,一看就看出來了。所以在未來的歷史寫今天這一段,要照傳統的寫法,我們這個時代是亂世,這麼多年禮樂都疏忽掉了。禮樂是治國的大根大本,非常重要,所以叫日常生活。第六:

  疏【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這個禮是觀想禮,專門是修行人用的。這個修行人之禮,多半著重在本尊。像我們修淨土法門,我們的目的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禮的對象是阿彌陀佛,行住坐臥都觀想我們在蓮花當中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受我們的禮拜。觀想彌陀,或者觀想西方三聖,在那裡靜坐也在那裡拜佛。這是屬於觀想,所以『不向外求』。第七:

  疏【實相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

  『實相』就是我們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真相徹底覺悟了,那就是禮。這個禮,不但身體裡面沒有動作,心裡面念頭都不生。前面『內觀禮』,心裡有念頭,『實相禮』,念頭都沒有了,跟虛空法界一切萬物融合成一體,這是實相。就是禪宗裡面明心見性的境界,淨土宗裡面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個境界在十種禮裡面叫做實相禮。第八:

  疏【大悲禮。隨一一禮。普代眾生。】

  這是大慈大悲,一切眾生迷失了真性,輕慢了聖賢,這是經上常講可憐憫者。原因在哪裡?他的業障深重。菩薩大慈大悲天天拜十方佛,代一切眾生拜,一切眾生是不是能真得到效果則不問。菩薩有一分真誠的心,得不到我也拜,得到當然更好,得不到也代你拜,已經盡心盡力了。雖然不能代多數,少數人見到菩薩這樣真誠,代我們禮佛,看到之後自然會感動,自然會回頭。這在佛法教學裡面叫身教,以身作則。所以佛門道場當中,像朝暮課誦,一切法會做到清淨莊嚴,目的在哪裡?目的都是為了代一切眾生懺悔,讓不學佛的人看到心裡受到感動,他能夠回頭,那效果就收到了。第九:

  疏【總攝禮。攝前六門以為一觀。】

  把第三到第八,一一禮拜當中,這六條的精神統統具足。不必一樣一樣,在一拜當中統統具足,這叫『總攝』。「恭敬、無相、起用、內觀、實相、大悲」,全都有了,一禮一切禮,就是這個意思。第十:

  疏【無盡禮。入帝網境。若佛若禮。重重無盡。】

  這是把心量拓開。『帝網』,「帝」是指忉利天,就是忉利天主,我們中國稱玉皇大帝,大概也就是基督教、天主教講的上帝。佛告訴我們,帝釋天宮殿裡面有羅網,這羅網非常莊嚴,羅網交叉地方都繫有寶珠,珠很明亮,光光互射,就像這種情形。羅網在台灣我好像沒有見到,在日本有,日本很多大的寺廟裡面有羅網,多半是用銅絲編織的。因為宮殿梁柱雕梁畫棟,都是高度的藝術品,羅網是保護的作用,怕小鳥去做窩,把這個藝術品破壞了;另外是怕別人去摸、去接觸,所以用銅網把它罩起來,一般人只可以看,不可以接觸它,保護藝術品。忉利天主的宮殿的羅網當然比我們人間更美,所以用這個來做比喻。寶珠的光彼此互相照,顯示出無盡的景觀。用它來做比喻,佛無盡,我們的禮也是無盡,就是『重重無盡』的意思,這是顯示出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我這一禮統統都達到了,這是『無盡禮』。當然這一禮,前面的七種決定都在其中。

  這一段簡單跟諸位報告一下,我們曉得佛門講的十種禮的意義,其他的大家看看就可以了,意思都已經說過。

  今天聽說有不少同修要發心皈依,那麼我們經文今晚就講到此地,這是一個段落,剩下來的時間我把三皈跟諸位略略的說一說。發心求授三皈,當然你對於佛法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相當的了解,你才發心來學習。好像我要報名入學,我要正式做三寶的學生,我想認真修學佛法,接受三寶的教誨,這才發心。假如對於佛教沒搞清楚、沒搞明白,你就要求皈依,那是盲目的、迷信的,那就弄錯了。甚至於還有帶著小朋友的,小朋友很小,抱在懷裡的,也要來皈依,他懂得什麼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他懂得從哪裡回頭?還有一種,家親眷屬已經過世了,要代他求授皈依。你想想看,這叫莫名其妙。所以,皈依真實的意義要搞清楚。

  皈是回歸,就是我們一般講回頭,依是依靠。我們一般人在這一生當中,確實人生像個大海,常講苦海無邊,六道真正是苦海,確實是無邊,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皈就是回頭,回頭一定要找個依靠,因為我們自己現在還沒有能力超越苦海,要依靠一個真正靠得住的人物,來幫助我們渡過這個苦海,我們要找這樣的依靠。佛告訴我們,真實的依靠就是三寶。寶是比喻,寶是人把它看作極為貴重的,佛說這三樣東西可以幫助你渡過苦海,這三樣東西是真實之寶。世間的這些寶只給你帶來財富,不能幫你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幫助你超越苦海,唯有這三樣東西可以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這叫做三寶。

  三寶是什麼?經論上的名稱叫佛、法、僧,但是我們對於佛法僧這個三寶,一向就是含糊籠統,認識不清楚。你要皈依,你能得到受用嗎?得不到受用。皈依佛,這佛像,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依靠它能行嗎?依靠法,這經典,一把火就燒得乾乾淨淨,也靠不住。依靠僧,這出家人,出家人自己煩惱還沒有斷,自己生死還沒有了,他有什麼能力幫助我們?佛教我們皈依的三寶不是這三樣東西,什麼三寶?叫自性三寶,那就真正靠得住。

  佛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這個說法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說得很清楚。你們諸位看《壇經》,《壇經》裡面六祖給人授皈依,他不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用這個。在我想像,在那個時候恐怕就有人迷惑,會有人誤會,所以他不用這個名詞。他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用這三個字,然後再加以說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給我們這樣一解釋,我們就很清楚,就不至於迷惑,不至於搞錯了,依錯了那就壞了。回歸從哪裡歸?從迷惑顛倒回歸,依自性覺,覺而不迷,叫做皈依佛。也就是說我們從今而後,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覺而不迷,你就真的皈依佛了。絕對不是說拿個皈依證,「我已經皈依了」,那就大錯特錯。你那是假的,有名無實,不管用的,那個皈依證誰都不承認的,這個要曉得。你自己真正回頭,那是真正皈依。所以要曉得,從迷惑回頭,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

  第二,法是正知正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法。我們對宇宙、對人生,我們想的、看的都錯了,想錯了、看錯了。看錯了,見解錯誤、思想錯誤,我們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見解,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們從前知見邪了,邪知邪見,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這不能搞錯。第三,皈依淨,僧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心。我們現在的心,心地污染了,心不清淨,心污染,精神污染,思想見解統統都污染了。我們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恢復我們的清淨心,這叫皈依僧。所以覺、正、淨是我們真正的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你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小孩沒有辦法皈依,他不懂。人已經死了,他不能皈依,他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不是說在佛菩薩面前把三皈依念一念,發個皈依證,這就很有功德了,佛菩薩會保佑他。那是你自己打妄想,沒這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傳授三皈是你真正對佛法明瞭了,對佛法清楚了,真正發願想學。想學從哪裡學起?我在此地代表僧團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傳授三皈。從今之後你就依覺正淨,這就是三寶弟子,這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是這麼回事情。

  覺正淨的標準在什麼地方?我們不知道標準,到底我有沒有覺?我有沒有正?有沒有淨?所以標準要曉得。標準在經論之中,經論很多,我們學哪個宗派就依哪個宗派的經論,那就一定不錯。宗派雖然不同、經典不同、法門不同,覺正淨相同;那就是說,方法不一樣,我們的目標、目的地完全相同。覺正淨圓滿,就成佛了。覺正淨沒有圓滿,我向著這條路走,你就是菩薩;菩薩是正在修學,沒有圓滿,圓滿就叫成佛。所以覺正淨這個原則、方向,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決定不能夠捨棄的,不能夠忘掉的。

  淨土宗在覺正淨裡面特別著重於清淨心,其實覺正淨一個得到,三個同時得到。在眾多法門裡面不一樣,禪宗從覺,他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三皈依裡頭他專門走第一個。禪宗之外,教下,像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這些宗派是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他從正門入。我們淨土宗跟密宗是專門修清淨心,尤其是淨土宗,淨土宗用信願持名,目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淨,就是清淨。我們心清淨了,思想見解一定純正,一定是覺而不迷。所以一個得到了,那兩個同時都得到,這是修學最重要的綱領,一定要知道。你要不曉得,你一定修得很雜、很亂,這個雜與亂,你費的時間很長,用的精神很多,到後來什麼都得不到,那是非常的可惜。

  淨宗的修學就是老實念佛,實在講,這個方法簡單、容易,只要有耐心,時間不必長,三個月就見效果,但是你不肯幹就沒法子。你能在三個月當中,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三個月你就會覺察到,你的妄想少了,煩惱少了,心地清淨,智慧增長,成績馬上就看到。智慧增長是什麼?處事待人接物比從前聰明,以前糊裡糊塗的搞不清楚,現在一看就明瞭;做事情都有分寸,做得有條有理,這就是你智慧增長了。智慧怎麼增長?心地清淨。你不肯學就沒法子,一面念佛還要一面摻雜許多亂七八糟東西,你的心不淨。念佛要淨念相繼,你是雜念相繼,不管用!何況你雜念還斷斷續續的,是淨念嗎?沒有,相繼嗎?也沒有,雜念斷斷續續,這樣念法念一輩子都沒有效果。所以一定要懂方法、要懂理論,我們修學才能得到成績。淨宗的成績是無比的快速,你得到這個成績,你法喜充滿,你的信心就更堅定了。所以不可以亂,不可以夾雜,覺明妙行菩薩說得非常有道理,說得非常好,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

  所以,大家皈依是皈依三寶,皈依佛法僧三寶,自性三寶。住持三寶,這是形相上的,這個也很重要。所以我們要供養三寶,供養三寶目的在哪裡?住持三寶常常提醒我們,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業障太重,沒有人提起就忘掉了,很容易忘掉。家裡面供一張佛像,一看到佛像,我要覺而不迷,佛像提醒你;看到一本經書,我要正知正見;看到一位出家人,我就想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它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所以我們對三寶要供養、要尊敬,道理在此地。決定不是皈依一個法師,將來的果報就墮阿鼻地獄,不皈依沒有事情,一皈依就皈依到阿鼻地獄去了。所以我話講清楚了,我是叫你們皈依三寶的,我沒有叫你皈依我。你們將來說「我皈依淨空法師」,你們墮阿鼻地獄,我不負責任,我講清楚了,我這個責任卸掉了。

  我在此地傳授給你,給你做證明,就好像世間一般入黨一樣。我不過是資深的老黨員,你們在這裡宣誓,我在這裡監誓,你沒有入我的黨。你要是入監誓人的黨,這個黨馬上分裂、分化了,分化在佛法講叫破和合僧。這位法師是我的皈依師,那個不是的,你就是破壞僧團,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有這個念頭起來,你所皈依的是迷上加迷、邪上加邪、染上加染,你不墮地獄誰墮地獄?一定要曉得、要清楚。

  不過世間人的分別執著心太重了,好像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抓住,就感覺到很空虛、很飄渺。為了這個原因,我就介紹諸位你真正可以依靠的、真正可以靠得住的三寶。我們皈依佛,落實在事相上,皈依阿彌陀佛就沒錯了。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皈依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護念,一切諸佛都歡喜,所以皈依佛我們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法,我們皈依《無量壽經》,或者是我們皈依淨土五經,我們依照五經的教訓去做,那你就真的皈依了。皈依僧,我跟諸位介紹三位,第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學他的大慈大悲。第二位是大勢至菩薩,學他的專修專弘;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以至於教化一切眾生,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專精到了極處,這是我們要學他的。第三位是普賢菩薩,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都在他清淨心包容之中,以十大願王上上品往生。所以我們皈依僧,你就知道,我皈依的是觀音、勢至、普賢菩薩,這不錯了,沒有問題了。

  落實在這個三寶上,大家都是彌陀弟子。人家問你,「皈依了,你老師是誰?」「我老師是阿彌陀佛。」這個沒話講,十方諸佛都歡喜、都承認。「你皈依誰?」「皈依淨空法師。」麻煩就大了,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統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阿彌陀佛的弟子,今天大眾在此地皈依,統統是皈依阿彌陀佛。

  諸位都拿到皈依證了,我們皈依儀式簡單隆重,就在這個地方做。因為我們人多,我們也不要禮拜,我們向佛三問訊就好。傳授三皈我不能坐在這兒,坐在這兒變成皈依我了,我要站旁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普賢菩薩都在此地。好,大家起立,我們先向佛像三問訊,一問訊,再問訊,三問訊。看皈依證上的誓詞跟著我念,我們以真誠、清淨、恭敬心在佛菩薩面前發願。從今天起,我們皈依三寶,依三寶的教誨來修行,這叫真正的三皈,名實相符。所以儀式簡單隆重。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好,一問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好,再問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三問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