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十集)  1995/6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24-0010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倒數第三行,從第十小段看起:

  「道在善巧利用其環境,則無時無處不是道場」。大乘佛法的修學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去過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永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慈悲心,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學。環境有個人的業報,由於社會大眾共業的果報。我們都知道,果報是由因、緣造成的。因很複雜,牽涉到過去生中,過去無始,佛經裡面常講無量劫來;換句話說,這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業因。業因雖然複雜,但是它沒有緣不會結果。因我們無法控制,但是緣則有能力控制。佛法修學的成就關鍵就在「緣」這個字。所以許多大乘經論,它不說因生果,它說緣生,這個很有道理。因裡面可以說十法界都具足,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都是從因上說的,十法界的因本來具足。十法界的果報,如果自己不能控制,那就叫隨業流轉,自己做不了主,隨著自己的行業去受果報,這個當然很痛苦。

  如果懂得理論與方法,果報確確實實操縱在自己的手中。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想成佛、想成菩薩都可以做得到。這一點是最困難的,了生死出三界、成聖成賢,這是最難的,最困難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做到。最難的事情尚且可以做到,人間的幸福、美滿、快樂,那是小事,很小很小的事情,哪有做不到的?如果說做不到,那就是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所說的,我們修學一定犯了錯誤。錯誤很多,總不外乎兩大類,一個是你所依據理論上的錯誤,一個是你修學方法的錯誤。如果不犯錯誤,這個殊勝的果報一定可以得到。像這些事,我們在這麼多年來修學的過程當中,我相信很多同修有親身的體驗,有深度的觀察。真正如理如法,改變我們的生活,快的三個月就見到效果,縱然是慢的,大概半年到一年也有明顯的轉變。而我們修學很久、很多年,生活都轉變不過來,這個一定要認真去反省。不是佛法不靈,是自己迷惑顛倒,自己不曉得善巧利用環境,無論什麼環境當中,都能夠成就美滿的道業。所以說無時無處不是道場。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門」,般若是智慧,高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要過智慧的生活。這也就是三皈戒裡面所講的覺而不迷,覺是智慧;正而不邪,正知正見是智慧;淨而不染,身心清淨是智慧。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持戒修福,這是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教給我們的。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修福就是能夠自動自發幫助一切大眾。「戒能資定,定能發慧」,資是幫助,為什麼戒能夠幫助你得定?這個道理很淺顯,並不難懂。一個守法的人、守規矩的人,他的心是安定的,沒有恐懼,這就容易得定。此地所說的定並不指每天在禪堂裡面盤腿打坐去修定,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這樣去領會,那個意思就太狹小了。這個定就是本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禪定。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這個禪定,實在講就是以這個為基礎。到五祖弘忍大師以後就採取《金剛經》來做為修行的印證。我們修行如法不如法,用什麼標準?用《金剛經》上所說的標準。而標準實在講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句。不取於相的意思是說明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也就是說不著相,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做禪定。因此守法、守規矩的人容易成就,容易達到這個境界。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原則,那就曉得,像前面所說的,無時無處不是道場。就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裡面修什麼?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是教我們六根不接觸外面境界,要接觸,你可以多看、多聽,樣樣都清楚就是智慧,定能發慧,開智慧,不是教你不接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如果我們外面著相,內裡頭動心,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生煩惱。諸位細細想想這個情形,人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原因在哪裡?他明白這個道理,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所以他生智慧。六祖惠能大師最初見五祖的時候,他向五祖報告,當中有一句話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這幾句非常羨慕,他為什麼常生智慧,而我們常生煩惱?那個原因我們是外面著相,內裡面動心,動的什麼心?貪瞋痴慢,動的這些心,外面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地方戒定慧是這個意思。

  「須知慧無戒定,乃狂慧」,慧是一切通達明瞭,如果一切法通達明瞭,他沒有戒定,這個佛法裡面叫狂慧。「非正慧」,在大乘佛法裡面說,他不是真智慧,沒有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是從戒定裡面生的。他這叫什麼慧?佛經裡面稱之為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世間聰明智慧決定不是好事情,如果人具有世間聰明智慧,在佛法裡面講他遭難了。你看經上常講八難三途,難有八種,世智辯聰是其中的一種。為什麼說他遭難?這一種人有辯才,強辭奪理,不相信正法,佛也沒有辦法度他,所以這個叫遭難了。他在這一生當中沒有機會修學佛法,沒機會修學佛法也就是說在這一生當中要想了生死超越三界這個機會他沒有了。佛法裡面講的難是以這個為標準,足以障礙你在這一生當中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那你就是遭難了。我們學佛,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無論用什麼功夫,一定要以此為標準,決定要超越六道輪迴。

  再看底下這一節,「學人能向衣食起居塵勞邊鍛鍊,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般若會上,佛講般若二十二年,重點就是教導我們,就在現前生活上,不必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必改變我們的身分、行業,就在生活上去鍛鍊。所以說從衣食起居塵勞邊鍛鍊,像釋迦牟尼佛在前面所示現給我們看的。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佛法要跟生活脫節了那不叫學佛,必須要懂得生活就是佛法。生活怎麼是佛法?在生活當中降伏其心。那是什麼心?妄想心、妄念。要在生活上把妄念消除,這就是佛法,這就是真正修行了。絕不是在什麼道場、念佛堂去修一、二個鐘點,心清淨,出了大門又亂了,那個不行,那個沒用處的。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之中,時時刻刻、隨時隨處心都清淨,都沒有妄想,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這降伏妄心。

  「須是對境隨緣、不迷、不煩」,要守住這個原則,真正能做到降伏妄心一定要隨緣不能攀緣。隨緣日子好過,會過得很自在,無論什麼樣的日子都會過得很自在、很美滿。攀緣跟隨緣不一樣,攀緣自己起心動念,那就錯誤了。實實在在說,能夠隨緣過日子是第一等聰明人,為什麼?因為事實真相乃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絕大多數人一生都是命運注定的、命運主宰的,你不能隨緣,你抗命,那行嗎?不能成功的。命裡頭沒有,勉強去求,求不到。凡是你刻意去求而求到的,還是你命裡頭有的,你說那個多冤枉!不求也有。怎麼苦苦苛求得來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事實真相,求它幹什麼?不用求了,心自然就清淨,這叫隨緣。命可不可以改?可以改,改造命運這個方法要斷惡修善,《了凡四訓》是最好的一個榜樣。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極力提倡。你個人肯認真修學,個人的命運改了;一家人去修,一家人的命(家運)改了。在這些年當中,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改變命運的效果非常顯著。

  我自己學佛得《了凡四訓》的利益非常之大,我那個時候初接觸佛法,朱鏡宙老居士把這個小冊子送給我,我讀了之後非常感動,我相信裡面所說的每一句話,從那個時候自己就認真學習。在那個時代我有一個朋友,劉淵武老先生,前幾年往生了,那個時候日子過得非常之苦,苦到很多次想自殺。他跟我很要好,我勸勉他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他還有妻子兒女一大堆,那是逃避責任。怎麼辦?我把《了凡四訓》介紹給他。他很難得,全家修學。沒有幾年,他這個家運整個轉過來了。他非常感謝我。我說你不必感謝我,你要感謝你自己,我不過是介紹你一個小冊子,你自己肯做,你不肯做,那是枉然。全家照做。由此可知,我們整個社會能夠照做,這個社會共業能夠改變;全國人能夠去照做,國運可以改變;全世界人能奉行,世運可以轉移,這個功德的確是無量無邊。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他弘化社印這一本書數量至少在百萬冊以上,是在那一個時代,印刷術不甚發達。不像現在資訊發達,傳播事業發達,今天我們把這個訊息、把這個修行的方法介紹給社會大眾,介紹給全世界的眾生,我們可以做得到。現在有一些非常熱心的人,他們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做,這是一個很可喜的現象。所以教給我們對境隨緣,要不迷、要不煩。

  「應事有條不紊即持戒」,可見得這個持戒範圍很廣,並不是限於幾個戒條,死守著戒條,那是根本對於佛的教義都不能夠理解。所以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理、有順序,一點都不亂,這都是屬於持戒。「清淨自在就是定慧」,心地清淨,心地自在,自在就快樂。「故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不要看得太多,只看前面這兩句,對於佛講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就可以點頭,就能接受。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有條不紊,在一切法裡面我們的心都清淨自在,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覺悟之法。「離相發心,降伏之道,盡在其中」。在本經世尊教導我們的,要離相,離相就是不取於相;要發心,發斷惡修善之心,這樣自自然然妄想分別執著就降伏了。所以說盡在其中,這個其中就是日常生活之中,在你每天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在這裡面。

  「經言:五蘊即是法身」,所謂的五蘊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身體,現在這個肉身。我們現前這個肉身就是法身,你能相信嗎?我們不敢承認。你為什麼不敢承認?你沒有搞清楚;假如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確確實實是法身。你要把真相搞清楚了,這不是法身是什麼?我們聽佛在經上常講,法身是不生不滅的,我們這個身有生有滅;法身是沒有妄想執著的,我們現在妄想執著一大堆,那怎麼是法身?其實這都是自己粗心大意,看錯了、想錯了。我們這個身的生滅,你說有生有滅,哪裡有生有滅?你細心的去觀察,你去找,看能不能找到那個生滅的東西被你找出來了?你果然找出來了,這個身不是法身;你要找不到,那這個身不是法身是什麼?你說你有妄想、你有煩惱,你到你身體去找,你那個妄想、煩惱在哪裡?檢查到全身每個細胞裡面去找,你能不能找到你的妄想執著?你也找不到。找不到,這身體裡頭本來沒有,現在有?現在還是沒有。既然都沒有,那這個身是法身。

  有不少同修念過《楞嚴經》,你看《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佛實在講那個七處徵心沒說清楚,也沒有講那是真心、妄心,沒說。不管是真心是妄心,心在哪裡?阿難比我們聰明,他還想了七個地方,我們想不出。七個地方都被世尊駁斥了,都不能成立。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去觀察,我們的妄想在哪裡?我們的分別在哪裡?我們的執著又在哪裡?我們的貪瞋痴慢又在哪裡?我們的生死輪迴在哪裡?你要是真的往裡面去追,到後來一定會得到一個答案,「覓之了不可得」,這了不可得就是清淨法身現前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佛給我們講一個妄,那個妄字很有味,你的想叫妄想,你的念叫妄念,這個妄很有味,妄是根本沒有,絕非事實。所以現在科學家很聰明,對我們現代人學佛幫了很大的忙。現代科學家否定了物質的存在,物質是什麼東西?它是波動的現象。從前還說原子,說電子、粒子,還有個東西存在,現在東西都沒有了,那不是法身是什麼?離了妄,真就顯現出來了;不離妄,真還在,還是一樣真,真沒有變成妄。離了妄你見到真,你見到法身了;沒有離開妄的時候,你迷在真相之中。迷在真相之中並不是真相不現前,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五蘊確確實實是法身。五蘊是法身,就是說明萬事萬物皆是清淨法身。

  「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見真空,非斷滅相」。這個經上常講相續相,《金剛經》上四相裡面有壽者相,壽者相就是相續相。這個相續相從哪裡建立的?從妄裡頭建立的。妄有相續,真沒有相續。佛教給我們,要在幻有,有即是幻,空是真。這個空不當作無講,這個空是什麼?空就是有,所以不好懂的地方就在此地。為什麼有叫它做空?雖然有,了不可得。就像科學家發現的,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這種現象是波動的現象,沒有實質的物體存在,只是波動現象而已。所謂是當體皆空,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體空。這個實在是不太好懂。我們拿看電影銀幕上來做比喻就好懂,銀幕上那些現象有,但是我們曉得當體皆空。那個銀幕,白色的銀幕,決定沒有被污染,那些影像當體皆空,佛法這個空跟有是這個意思。說有,有就是空;說空,空就是有。如果你把空有對立做兩邊的時候,你根本不懂如來所說義了。你要曉得說空說有是一樁事情,大乘佛法你就不難契入了,你就很容易懂得佛講的意思了,它是一不是二。

  換句話說,這個地方叫你即幻有、見真空,就是從相上見它的本體,從現象上你觀察現象,你明瞭它的本體,就是這個意思。體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不是斷滅相。並不是說一些現象消滅掉之後我們才見到空,那個空有是對立的,對立的空不叫真空,叫頑空,它是相對的,它跟有是相對的,相對的都是妄,都不是真實的。這是我們學般若的時候要建立的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認識,然後讀這個經才會有味道。一般人讀般若而不能理解,他最大的原因就是把空有當作兩樁事情,不知道空有是一樁事情。把它看成兩樁事情,麻煩就來了,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憂慮、牽掛統統從這裡生起來的。如果果然明瞭它是一樁事情,四相才會破,才真正能夠離四相。離四相,我們過的日子是佛菩薩的日子,那個日子好過,快樂無比,法喜充滿,一天到晚歡歡喜喜,無論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無論你從事哪一種工作,你都會很快樂。

  「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須求真。」古來這些大德是過來人,這個話都是過來人的話,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的。逐妄就是迷在虛妄的境界當中,只要你不迷在虛妄境界之中,何須求真?沒有必要去求真。你要求真,那真就變成妄了,為什麼?真心是清淨的,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我還求真,求真這一念這就是妄念,真哪裡要求?為什麼真不要求?因為真就在現前,現實的生活就是真,就在面前你還求個什麼?「皆明不取不斷,不即不離之義」,都要用在生活上,不取相,不攀緣,不斷滅相就是隨緣,在一切境界當中不即不離,即是取,離是斷,跟前面不取不斷的意思是相同的。

  「般若妙法,任運由瑣屑事相上自在流出,無法相也。以不言之教,護念付囑一切發大心者,亦無非法相也」。非法相是空,法相是有,無法相是不著一切現象,無非法相也不著空,空有二邊都不著,那個心多清淨,這個心多自在!般若是整個佛法的中心,整個佛法的精華,在哪裡?自自然然,任運就是自自然然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是。像前面所舉的例子,穿衣,穿衣裡面顯示出究竟圓滿的般若,不是一部分,是圓滿的;吃飯,吃飯也顯出圓滿的般若。法法皆圓,無有一法不圓滿,這叫般若妙法。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在教化眾生過程當中為我們所表演的,這個表演就是他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做出來給我們看。他的生活跟他所說的完全相應,說的就是生活當中所做的,生活當中所做的就是他所演說的,這妙不可言!當然我們的境界達不到,佛在生活當中所顯露的圓滿般若妙法我們看不出來,一定要等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為我們說出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也算很難得,沒做到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須菩提尊者為你說破了,你還不知不覺,那就可惜了,那就真叫可惜了。能後知後覺就相當不錯了。所以這個無法相、無非法相也都在生活當中顯露出來了。

  「能隨時如是觀照,則得真實受用」,這是實實在在的。這個真實受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幸福、快樂、美滿,真的得到,這個一點都不假,你會活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很幸福、很快樂,這一生真的沒有白過。般若嘗到少許的滋味就給我們帶來一生的快樂。你要問為什麼原因?因為苦不是外頭來的,是你自己亂七八糟想來的,般若教你不要亂七八糟想,你的苦自然就沒有了。所有一切苦難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發生的,這些東西全非事實,沒這個事的。這是它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人生所以然的大道理。所以這個經實在講非常之好,細心去研究,這一生受用不盡。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最後一定要回歸淨土。為什麼?假如不回歸淨土,充其量你得這一生的幸福、美滿、快樂,你不能保證來生不迷惑。人不能超越三界就有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不但東方人承認,現在西方人也承認了。我們在美國看到很多書籍雜誌裡面報導輪迴的證據,所以連一些基督教徒都相信佛法裡講的輪迴,他們接受這個觀念,確確實實有輪迴。因為在美國這些年來用些科學的方法,大概最普遍的方法還是用催眠術,讓受催眠的人說明他過去生中。有一些人過去生中是人道來的,說明他那一生生活的狀況,這邊給他記錄下來,然後再去調查,在許多檔案裡面查到,確確實實有這個人。有些人是從動物來的,畜生道來的。還有一些不是我們地球上的,其他星球上來的,我們現在講外太空。證明有外太空人到地球上來投胎,說明六道輪迴不是在地球上。這也能夠證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在我們這個太陽系裡頭,也不在我們這個銀河系裡頭,我們相信了,別的星球可以到這裡來投胎,當然我們的神識也能到其他星球上去。輪迴逐漸被證實,逐漸被大眾接受了。所以一定要求生淨土,才能得到真實永恆的幸福。

  發起序就介紹到此地,向下是本經的「正宗分」,正就是正說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這一小段是學生向老師請教的禮節,這些禮節是很隆重的。民國初年以前,社會上很重視禮節,不像現在,現在學生有問題問老師,坐在那裡、躺在那裡、翹著腿隨便發問。禮節的隆重,他得的利益不相同,確確實實佛法裡面說,「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它的確是有道理的。今天大家用輕慢心來學佛法,縱然善知識很慈悲為他講解,未必能接受,原因就是輕慢心。所以我們看經典裡面,請法的都非常尊重。原先須菩提尊者也在大眾之中,老師講經說法授課的時候,學生大家都是排得很整齊,行列整齊,都是恭恭敬敬在聽講。如果有問題,一定要起立,不但要起立,而且要走到佛的面前,因為太遠了,你說話要讓佛很仔細去聽,這就不恭敬了。這個恭敬一定要讓長者樣樣都方便,所以要走近一點,你說話,他不費力氣就聽得很清楚,一定要走到他面前。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禮貌,行禮。行禮的時候為什麼偏袒右肩?這是印度,印度現在還是這樣,他們的衣跟我們的衣不一樣,我們衣有裁縫、有袖子的,他們沒有,他就是一塊布,一塊布平常裹在身上,兩個肩膀都是裹著的。要行禮的時候一定把右邊這個膀子露出來,這叫「偏袒右肩」。這什麼原因?是準備長者有吩咐,要你去做事情的時候方便,敏捷,這就是承事的意思。所以跪在那個地方,跪一個膝蓋,「右膝著地」,跪一個膝蓋,起立的時候方便,動作敏捷,長者有什麼事情吩咐你去做,他動作很快。兩個膝蓋跪在那裡,起來就慢了,兩個膝蓋都包起來,根本不想替你服務,就有這個意思,不想替你做事情。這是禮節,我們應該要曉得。中國古禮在大的祭典當中也是偏袒右肩。

  『合掌恭敬』,合掌就是表恭敬。這個指頭,十個指頭表我們的心散亂。合掌,這是收心,散亂心收起來,就是我們集中精神,一心一意來接受善知識的教誨,合掌表這個意思。所以合掌一定要合攏,有些人合掌這樣(沒合攏),這不行,這就不是一心的意思了,是不如法的。掌要合攏,表示收心,表達恭敬。『而白佛言』,這個「白」是下對上,上對下用「告」,我告訴你。現在都不重視,現在你看做兒女的對父母,「我告訴你」,這個語氣,與古時候的禮節是完全相違背了。我們懂得就好了,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要隨俗,不隨俗行不通。所以對懂得禮節的人我們要講禮,對不懂禮節的人隨順他就好了,大家好相處。

  「此一段以下,至是名法相」,在第一百七十九節,「是此經正宗分」,這個正宗分經文相當長。一百七十九節,在我們這個本子裡面第二百六十三面,諸位看看正宗分有這麼大的分量,這是正說的,主要要為我們講的《金剛般若》。

  「時字意深」,『時長老須菩提』這一個時字,「是大徹大悟時,一眼覷破時,所謂千載一時也。亦即始覺之時。非時機成熟不可說也」。這個字的意思的確很深、很廣。對於須菩提自己來說,是大徹大悟的時候,他要不是大徹大悟,他怎麼能在世尊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這小事情裡面,見到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世尊累劫的修行證果都在日常點點滴滴當中圓滿顯露了,穿衣,就在穿衣上顯露,無量劫的修證就在穿衣上顯露無餘;吃飯,就在吃飯上顯露;待人接物,就在待人接物上顯露。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是任一,任何一樁事情,任何一樁事情都圓滿顯露出佛的歷劫修行證果。所以要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他怎麼能看得出來?

  諸位要知道,佛歷劫修行證果,一樁小小事情顯露無餘,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這些瑣碎的小事能不能顯示?能,顯示什麼?無量劫來作善作惡的種種果報,也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沒錯。我們天天在混日子,沒被人看破,那些人都是糊塗人,不聰明。如果碰到須菩提,那我們就是一絲毫隱瞞都沒有了,就被他完全看穿了。無論是迷是悟,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小而微塵,心裡頭漠不經心的起心動念,都具足了一切。所以只有徹悟的人一眼就看破了。他看破佛,對佛是讚歎不可思議;看我們的時候,憐憫,可憐憫者,可憐的眾生,都被他一眼看破了。

  下面講「千載一時」,這是講機緣的成熟。如果緣不成熟,他雖然看破了也不會說;說出來時,說出來大家不能得利益。必須與會的大眾可能接受,那就是千載一時。這個時候一定他要說破,讓世尊痛痛快快暢於所懷的把這種事實真相為大眾說出,這才是真正暢佛本懷。這就是始覺的時候,這個始就是現前,現前是各方面的機緣都成熟了,佛也願意說,大眾也能接受、也都能聽得懂,尊者這才開始發問。所以「非時機成熟不可說也」,時機沒有成熟不能勉強,勉強說出來沒用處。

  「凡事皆必時節因緣成熟,方能湊合。佛說法教人,亦如是也」,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才成就你的智慧。時節因緣要觀察,時節因緣成熟,事事都好辦,都很順利、很輕鬆的就做得很圓滿;時節因緣不成熟,勉強去做,很困難,而且很難成就。所以有智慧的人他能夠觀察時節因緣,這個非常重要。下面看尊者請法,請法之前先讚歎。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釋迦牟尼佛剛剛從舍衛大城托缽回來,吃了飯,敷座而坐,這有什麼『希有』?天天都是這種生活,有什麼「希有」?須菩提讚歎希有,這就是被他看破了,他才知道希有,真的希有。底下這兩句就說明他希有的理由。『如來善護念,善付囑』,原來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來。希有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時希有」,這是普通的常識,我們要記住,這個經典裡面常常看到希有,都具足這四個意思。第一個是「時希有」,即時節因緣,「人身難得佛難遇」,大小乘經論上這些話說得太多了,學佛的人也聽得耳熟,但是疏忽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業障習氣太重。人身實實在在難得,得人身不容易,人的壽命很短,所以得人身尤其要懂得珍惜,要利用這短短的時間,利用寶貴的人身,好好的修道,超越三界。那你這個人身得到真有價值,那也就是此地所講的希有,真的是希有。得人身而不能夠修行證果,非常可惜。

  佛法難遇,真的是難遇,不要以為今天臺灣佛法很普及,上午還來了幾個同修,我們在這裡談話。佛法裡頭有真有假,就像袁了凡居士所說的,有真有假、有偏有圓。遇到真的佛法,難!假的佛法多,現在很多,特別是現在我們社會提倡的是民主自由開放,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妖魔鬼怪乘著自由全都出來了。我們如果講人心的清淨,今天全世界,中國大陸人心最清淨。原因在哪裡?政府保護。邪知邪見的東西決定禁止,不但是不准你出版流通,言論都禁止,所以老百姓接觸負面的東西少,心比較清淨。我們這裡是自由開放,妖魔鬼怪都出現了,不能禁止,你禁止就不自由了,查禁就不開放了。所以社會大眾無所依歸,無所適從,這也可以說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不知道依誰好。所以正法難遇,我們一定要珍惜。

  第二,「處希有」,這個處所,釋迦牟尼佛住在這個地方,在這裡講經說法,這個處所太希有了。第三,「德希有」,遇到這樣的大德,佛親自住世教化這一方。第四個,「事希有」,這個事正指著這一次的法會,佛要為大眾宣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太希有了。具足這四種希有,所以一開頭讚歎著希有世尊。『世尊』是對佛的尊稱,「世尊是總號,稱呼時用之」。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這個世是世間,人間天上沒有對佛不尊敬的,佛是人天導師,天神、天王對佛都尊敬,我們稱佛為世尊。「稱佛則表果德。稱如來則表性德」,這兩句諸位要記住,在本經裡面有的時候稱佛,有的時候稱如來,要懂得稱佛是什麼意思,稱如來是什麼意思。稱佛,是講他修行證果,從證果這一方面說的;如果稱如來,這是就真如本性上說的。從本性上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從性上講人人有分,九法界眾生個個有分;如果稱佛,那只有證得佛果的人才有分。所以說一個是修德,一個是性德,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

  「世尊入城還園」,到舍衛大城去乞食,再回到祇樹給孤獨園,這在回來的時候。「如如不動」,他所表現的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密示住心」。我們世間人最苦惱的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了,心不曉得放在哪裡才好,心不安!心不安,身也不安,身心不安,這是眾生的大病。我們看禪宗的歷史,達摩到中國來,他的法緣並不好,所以跑到少林寺去面壁,沒人理他,遇到一個慧可。慧可什麼事情找他?心不安,求大師給他安心。換句話說,真正修行人為什麼?都是為了心不安,都是找一個安心的方法,這是九法界眾生的通病。釋迦牟尼佛表現給我們看,心應當安住在哪裡?要安住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以身作則」,佛說的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他就是這麼做的,就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正是加護憶念」,佛護念一切菩薩,菩薩是佛的學生,付囑這些學生們,用什麼?完全用身教,做出來給你看。

  「食訖宴坐」,食訖是動的相,宴坐是打坐,是靜的相,這就是動靜之間一念不生。動,他也不生一念,靜下來打坐也不生一念,動靜一如。「密示降心」,降心就是,底下會講到,降伏我們的妄念。我們一天到晚妄念很多,動的時候有妄念,坐下來也有妄念,睡覺還有妄念,妄念到底用什麼方法驅除掉不曉得。佛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動靜當中都沒有妄念。這個密不是祕密,這個密對言說來講,說是很明顯的說出來,不說出來做給你看,叫你從這上去體會,這個就是密示。示是示範,做出來給你看。「令眾取法」,教給你要效法,你應當要學習。這個效法就是要學佛這樣的生活,要學佛這樣的過日子,那就好了。「正是託付諄囑。動靜之間,以身教不以言教。隨時隨處,無不為菩薩正覺模範。此真所謂善,須菩提今日始看出而歎為希有也」。我們要問,須菩提是不是真的今天才看出?不是的,須菩提早就知道了。為什麼今天才這樣?今天要表演給大家看,他們兩個在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為什麼今天才表演?時節因緣成熟,大眾可以接受了,可以聽得懂了,他們兩個才表演。所以那個時字那個味道很長、很深、很廣。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