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講記  (第七集)  1981  台灣中廣  檔名:09-004-0007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於是執弟子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印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謂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有一天,六祖暗自思惟:時機成熟,應當弘法了,不可以老是隱跡潛居。於是就離開四會的獵人隊,到達廣州的法性寺,正好遇到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當時有風吹動懸幡,有一位出家人說,這是風動;另一個出家人說,這是幡動;兩個人爭論不休。惠能走上前面,向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大眾聽了此話,都非常驚異!印宗法師將惠能迎請到座中上席,向惠能求教佛法深奧的義理。見惠能言詞簡單、義理確當,並不像是從文字中來。印宗說:「行者一定不是平常人。久聞黃梅五祖的衣法南來,莫非就是行者嗎?」惠能說:「不敢。」印宗法師於是執弟子禮,宣布這樁事情,請惠能將祖祖相傳的衣缽拿出來給大眾看。印宗法師又問道:「黃梅五祖付囑衣法時,是如何指示傳授?」惠能說:「指授是沒有的,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印宗說:「為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說:「因為禪定解脫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在這一節中,印宗法師之於六祖就像鮑叔牙之於管仲,因緣際會,成就一番非常事業。初見面的問對中,就將佛法宗旨托出:唯論見性。《禪宗血脈論》云:「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縱然是念佛誦經、持齋持戒,只不過是修世間有漏福報而已,於成佛作祖無益處。黃檗禪師說:「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本覺真性,就是佛性,悟時稱作般若智慧,修持稱為楞嚴大定。宗密大師說:「若頓悟自心(六根之性就是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圓滿智慧,本來自己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理體於日用平常中修正心行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如果能念念修學,歷事鍊心,自然漸漸就證得百千三昧,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不住一切緣境所顯的清淨心就是。達摩這一派所傳的,就是這樣的禪。由此可知,頓悟自心,就是見性,就是六祖所傳的禪定;並不是見性之外,別有能修所得的禪定。

  「解脫」,是解除迷惑造業的繫縛,脫離三界六道的苦果。慧海禪師《頓悟入道要門論》云:「曰:云何得作佛去?師曰:不用捨眾生心,但莫污染自性。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曰:若如是解者,得解脫否?師曰:本自無縛,不用求解。」這與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同樣意思。由此可知,自心是佛,自心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本無染著,自性本來解脫,並不是見性之外,別有一個能修、能證的解脫。

  六祖說:「佛法是不二之法。」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就是不二法門。見性就是禪定、解脫,禪定、解脫就是見性,這是三而一,一而三,即三即一,即一即三,是謂之不二之法。慧海禪師《頓悟入道要門論》云:「欲修何法,即得解脫?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云何為頓悟?頓者,頓除妄念,放得下;悟者,悟無所得,看得破。問:從何而修?答:從根本修。云何從根本修?答:心為根本。云何知心為根本?答:《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控制心在一處),無事不辦。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由是之故,知道善惡一切皆是由於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脫,首先必須認清根本。要是不能通達這個道理,必定是徒勞無功,著相外求,無有是處。」禪門經云:「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而根本的修法,就是修習禪定。何謂「禪」?妄念不生為禪。何謂「定」?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就是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是指: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讚、譏刺、受苦、受樂,這八種境界。若能於此八種境界中如如不動,得此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菩薩戒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證得如此境界,就是解脫,就是不二法門。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法師又問:「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六祖說:「法師講《涅槃經》,經明見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經》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應當斷善根佛性嗎?佛說:善根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不是常,亦不是無常,是故說為不斷,這就是不二之法。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因此名為不二之法。五蘊與十八界,凡夫見之以為二,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知道其性本來不二,無二無別之性就是佛性。」

  在這一番問答裡,六祖舉例《涅槃經》的經文,向印宗法師解釋什麼是佛法不二之法。『犯四重禁』是指根本戒,四種重罪就是殺生、偷盜、淫欲、大妄語。『作五逆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惡意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一闡提』是印度話,意思是不信佛法、不信因果、不信業報、沒有慚愧心,這樣的人,諸佛菩薩都無法幫助他。《涅槃經》裡,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對佛說:如果犯四種根本大戒、毀謗大乘經論、造五種大逆不道的罪惡、又不信佛法的人,如是等人要是還有佛性的話,為何還要墮地獄?這些人要是還有佛性的話,佛為何又說無常樂我淨?沒有善根的人叫「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他的佛性何以不斷?佛性要是斷了,為何又說有常樂我淨?如其不斷,為何又稱他為一闡提?佛陀對於這一連串的問題,就以「佛性非內非外、佛性非有漏非無漏、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的道理,來解答高貴德王菩薩的疑問。

  「五蘊」也叫做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五類。「色」是指一切物質的總代名詞,就是百法中的五根、六塵,十一法。「受、想」是心所有法中的二法。「行」,除受想之外,包括心所有法中其餘四十九法,及不相應行法的二十四法。「識」是通指八識。所以,五蘊已全部包含一切有為生滅法。「十八界」是六根、六塵、六識。凡夫妄見,愚痴迷惑,不明真相,故說為二。智者明瞭事理,通達真相,於一切法不起有無分別妄念,無心無念,則五蘊十八界皆空。所以,蘊之與界,無二無別。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印宗法師聽了六祖所說,心裡非常歡喜,恭敬合掌說:「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述經中的義理,猶如真金。」我們從印宗法師的言詞、態度上來看,印宗法師的確是非常人也。蓮池大師說得好:「六祖既然接受黃梅五祖的心印,避難隱藏在屠戶獵人傭賤一十六年。以後他遇到印宗法師的講席,出風幡語,為印宗法師聽到而延入,為他剃染,禮請升座說法。人知六祖之為龍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要曉得,印宗法師已經久居講席,已是前輩的大法師,若是法師人我不忘,貢高我慢,好勝之心尚在,怎麼能如是尊賢重道、捨己從人,以至於如此?六祖固然是乘願再來之人,而印宗法師亦是六祖同一類人物。聖賢聚會,豈偶然而已哉!」

  【於是為能剃髮,願事為師。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因。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世聖人無別。】

  印宗於是為惠能剃髮,願意事師六祖大師。惠能在智藥三藏手植的菩提樹下開演東山禪宗頓教法門。惠能於東山得法以後,受盡辛苦,生命就像懸絲般的危險。今天能與史君、官僚及僧尼道俗共同聚集在此一會,莫非是多生多劫所結的法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才有緣聞得如上頓教得法的因緣。教法是先聖所傳,並不是惠能自智。願欲聽聞古聖先賢教法之人,自己先要淨自心,用清淨心聽法。聽了以後,各自除疑生信,就如先世聖人一樣而沒有差別了。在這一段中,最重要的開示就是得法端在淨心除疑。《金剛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不但參禪需要淨心,研教、念佛亦必須清淨心才能大開圓解、一心不亂。

  【師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六祖告訴大眾:「善知識!菩提般若的智慧,世間眾生本來自己就有,只因一念妄緣,不覺心迷而不能自悟,必須借助大善知識來指導見性。應當知道,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因迷悟不同,所以才有愚人智人不同。」六祖說「佛性本無差別」,的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一切法平等。又說:「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本來是佛,與佛無異。」迷則佛是眾生;悟則眾生是佛。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地而覺。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無相。悟時本性不增,迷時本性不減,是真正平等,一切佛經無非令人悟入此事而已。迷者執著身心為我,悟者智照應用自在。愚人分別著相自生障礙,智人見性事事無礙。菩薩觸物懂得用觀照的功夫,無所不照;聲聞怕境昧心。悟者日用無生,迷者現前不覺。從這些話中我們體會到,佛與眾生其實只不過是迷悟不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