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第七迴向章  (第五集)   1986/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1-0005

  請掀開經本五百三十六頁: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生於此心。所謂無著心。無縛心。解脫心。大力心。甚深心。善攝心。】

  『如是施時』,指前面布施迴向所說的,學佛我們在「入法界品」看到,就是善財童子每一次參訪,他見到善知識,第一句話就說:「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這三句是我們學佛關鍵的所在,佛法怎麼學?第一個你要發菩提心。這幾天有很多同修來問我,受菩薩戒要不要發菩提心?這個話很好笑,如果受菩薩戒沒有菩提心,那就是裝模作樣的菩薩,完全學了個菩薩的外表。我們以前在此地跟諸位在一起讀過《梵網經心地品》,這部經沒講完。《梵網經》我們中文翻譯兩卷,上卷是講菩薩心地,下卷是講菩薩的行持,就是戒本。沒有菩薩心,哪有菩薩行?如果有菩薩心,你一切行為自自然然就是菩薩行;如果沒有菩薩心,把那些戒條條條都做到,也不是菩薩行,那是什麼?學菩薩的樣子,沒有菩薩的誠意,沒有菩薩的心。這一點希望諸位同學要特別的留意。

  我們看到《華嚴經》,善財童子就是修學大乘的一個榜樣,表演給我們看。第一個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個什麼樣的心?這是一定要曉得的。菩提心的本質就是真誠,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這個心就是菩提心,一點虛偽都沒有,一點假都沒有。這個真誠的心自受用,就是自己受用,就叫做深心,對待別人就是慈悲心,大慈大悲,這是菩提心。而且佛在大乘經上一再教給我們,忘失菩提心,就是沒有菩提心,修菩薩業、修六度萬行都叫做魔業,魔所攝,那不叫學佛,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先要發菩提心。換句話說,我們對自己待人接物要用真誠之心,然後才能談得上學佛,這個是一定要牢牢的記住。

  今天說到這一段,這就講心。你要問:菩提心是個什麼樣子?讀這段文多少能夠體會到一點菩提心的樣子,我們檢點檢點我們這個心像不像菩提心。這個地方講的,你修前面種種布施,乃至於迴向,前面一再給諸位說過,提出一條,十條都包括了,說布施,布施裡面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於願、力、智,統統都包括在裡頭。

  第一個『無著心』,我剛才念了六句,這六句就是善巧方便,殊勝的善巧方便,沒有執著。『無縛』,什麼叫縛?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牽掛,你心裡有牽掛,就像有個繩索繫縛。「無縛心」,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沒有牽掛,心地清淨。無著是不著相,不執著,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牽掛。『解脫』,拿現在的話就是自在,自由自在。『大力』,拿現在的話,就是心地力量非常的強,自行化他都要達到圓滿,能夠真正做到精進不退,這都是包括在這一句裡頭。『甚深心』,這是菩提心裡面的一種,深心,深到極處叫甚深,甚深不但這個心清淨,對於自度度他都向極深處去著眼,不是得少為足,做一點點就覺得很了不起,不是的。要認真要努力不斷的去做,雖然去做,心地清淨,這個才叫甚深。『善攝心』,攝是攝受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有善巧方便,這才能攝受眾生;沒有善巧方便,你修得再好,講得再好,眾生跟你沒有緣分,不能夠接受你。「善攝」就是接觸眾生,第一個令眾生生歡喜心,第二個能夠啟發眾生的信解心,更進一步,眾生他自動發願去修行,能夠做到第三層,那叫善攝心。其次有五句是清淨殊勝,我們學佛,清淨心重要,講到清淨心裡面第一個:

  【無執心。】

  前面方便殊勝裡面第一個是無著,你能夠不著相,你才能真正有善巧。你能夠不執著,你心就得清淨。諸位還要記住,佛法自始至終就是破執著,執著是病,根本的執著就是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打破了,在佛門裡講你就證阿羅漢果,如果以念佛人來講就得事一心不亂。法我執就是法也不執著,那就是法我執也破了,一般講這就是明心見性。如果說是別教,這是初地菩薩,圓教是初住菩薩,念佛的人就是理一心不亂。可見得只要你有執著,你修任何一個法門出不了三界,因為破我執才能出三界。阿羅漢破了我執,他出了六道輪迴,超越三界。三果聖人,三果斯陀含還沒有破我執,所以他還要在四禪天裡面去修行,他沒有出三界,諸位這個要知道。《金剛經》上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這個人你看《金剛經》後頭結語說「則非菩薩」。「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不是菩薩。你們現在統統都受了菩薩戒,想一想你們四相具足,不是菩薩。怎麼曉得不是菩薩?《金剛經》上對照一下就不是菩薩,你們是名字菩薩,有名無實,破了四相才是菩薩。破四相,四相破了,三界就超越,就是阿羅漢的境界。《金剛經》後半部的境界比前半部高,後半部講破四見,那個境界更高,「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非菩薩」,那個菩薩又高一級,法執也破了,那就是法身大士。《華嚴經》裡面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入了這一類菩薩的同類,與他們同類。所以說一定要破執著,沒有執著就清淨。底下五種心,這個是總說,下面這四種是別說:

  【無壽者心。善調伏心。不散亂心。不妄計心。】

  到這個地方,這都是講清淨心,我們這裡頭只要有一種還存在,你的心就不清淨。修淨土的人要注意,心淨則土淨,你這個裡頭有沾上一條,你的清淨心就永遠得不到,你要把這些改掉。我們經常在講台上跟諸位說,我不是講經,我這個講法不是講經的講法,是展開經本拿著經文當一面鏡子來照我們的心行,我們的心理、我們的行為有了毛病,咱們藉這個機會來整理整理、清洗清洗、修正修正,我們是幹這個的。所以我們把那些講經的規矩統統撇開,我們只求實用,幫助自己真正能夠達到覺正淨,這個是我們講席目標如此。根本就是要破執著,當然你不執著,一定也就不分別了,這個話在前面都講過很多,實在講說再多遍也不妨礙,為什麼?沒做到,不分別、不執著是對自己講的,而不是對別人講的;對別人,我們要分別、要執著,這個要記住,那只是對人而已。

  譬如我們拿個毛巾,人家要問你這是什麼,我不分別、我不執著,我不知道這是什麼,那這不變成是白痴了嗎?別人問,隨著他答,他叫這個毛巾,我也叫它毛巾;他說這個綠色的,我也說綠色的,這種分別執著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順著他的。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分別執著?沒有,自己沒有。所以這個不分別、不執著是對自己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凡是真的,自己心裡真的起了分別執著,這就是迷,這就是不覺,佛門裡常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就是隨順世間;覺,自己內心裡決定沒有執著,所以他內心清淨,他能夠得大自在,這叫佛法不壞世間法,佛法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因此分別執著與不分別不執著是同時的,沒有先後。對自己來講不分別不執著,對人對事是分別執著,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外,所以它是同時,它沒有先後,它是一,它不是二,分別跟不分別是一,執著與不執著也是一,不是二。諸位要體會這個意思,然後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這樣子做,這就叫修行。這是第一個。

  『無壽者心』,壽者是什麼?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時間的概念,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這就是壽者。時間有沒有?時間沒有,時間是我們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不但沒有時間,連空間也沒有了。所以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現代科學進步,對時間是假的這個概念就很容易明瞭,譬如我們這個地方七點鐘,日本比我們就差一個小時,日本就是六點鐘。如果說時間是真的,應該日本也是七點鐘才對,為什麼不一樣?可見得時間不是真的。到了其他星球上,那個時間概念跟我們這裡又不相同,就是一個地球上,我們講一個白天一個晚上叫一天,大家都承認,沒有話說。你要到南北極去,一個白天,一個晚上,那是一年,不是一天,它六個月白天六個月晚上。你說一個晚上一個白天就是一天,到那裡去馬上就不對了,沒離開地球,就在地球上,就不一樣!可見得時間是假的,明瞭是假的,你就不能夠執著它,還是隨順眾生。你要有這個心,無壽者心。

  『善調伏心』,「善」是善巧,如果你要把這個心學會了,你修行功夫就得力。「調」是調和,「伏」是降伏的意思,對什麼說?對妄念、對煩惱來講的。我們貪瞋痴這個念頭一天到晚生起,你怎麼樣能夠把它調整、調伏,能叫它不起,能夠把煩惱伏住。《金剛經》上說「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就是七上八下的妄想分別煩惱的心,怎麼樣能把它調伏。所以這裡有個善,善就是善巧,也就是方法。什麼方法最善?給諸位說,戒律是方法,幫助你調伏的。「功過格」是方法,說老實話戒律難,難在哪裡?戒律裡面可以說一大半都不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那是三千年古印度人生活的方式,所以戒律拿給我們看不懂,我們不曉得它在說什麼。「功過格」就是戒律的現代化,說現代化給諸位說不是我們這個現代,「功過格」盛行在明朝的時候,是五百年前的,那個時候戒律的現代化是五百年前的現代化,現在又過了五百年,現在還沒有一個大聖人出來把戒律變成我們中華民國七十六年的現代化,還沒有人能做得出來。但是五百年前的東西我們可以做參考,跟我們近了許多。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三千年,功過格距離我們五百年,到底是近得太多了。

  我們今天看到功過格,功過格有好幾種,學佛的人最好用蓮池大師的,蓮池大師寫的功過格叫《自知錄》,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就是功過格,我們取法它的精神,因為那個時候是農業社會,是帝王君主時代;現在我們是工業社會,民主的時代,所以有許多地方也不適用,幾乎有一半不適用了。再近一點,滿清末年,這距離我們近了,大概只有一百多年的樣子,也出了不少屬於生活規範的典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種遺規》,在台灣過去印過很多次,中華書局也有出版,《四部備要》裡面有單行本,這個距離我們更近,只有一百多年,對我們來講更適用。

  諸位從這些地方去看的時候,戒律就是生活規範,我們應該要這樣的學法,這都是「調伏其心」。假如你怕麻煩,還有一個方法最簡單,效果最殊勝,不要找那些麻煩,什麼方法?阿彌陀佛,這個降伏其心比戒律高明太多,效果也特別大,不管什麼心起來,貪心、愚痴心、嫉妒心、瞋恨心,只要這個心一起來,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伏住,用一句阿彌陀佛把你所有的妄統統給伏住、統統給壓下去,就行了。蕅益大師有一篇念佛開示,我們也印了不少單張,希望諸位同修們把那篇開示好好的去念念,你才曉得這句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句阿彌陀佛念得熟,三千戒律、八萬威儀都在其中,不要再找麻煩,不要再找囉嗦了。你要不信,喜歡找麻煩,我就介紹你一些麻煩書,你去找去,你去做去,你每天晚上去記一天多少功,一天多少過,你去記,照功過格上有好幾百條每天去反省檢討,自己去記過記功也行,也是一個好辦法。你要是嫌那個麻煩,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這是最妙不過了。善調伏,最善調伏的就是念佛,就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幫助你心到清淨。所以往往最好的方法一般人不相信。

  下面一句『不散亂心』,不散亂就是禪定,就是一心,清淨心決定是禪心,清淨心決定是不散亂心,這些全都可以用一句佛號來得到,能夠真正證得。

  末後一句是『不妄計心』,這一句非常重要。「計」是計度思量,就是計較度量。譬如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這個事怎麼樣,那個事怎麼樣,這就叫「妄計心」。一天到晚想前想後,胡思亂想,他怎麼會成就?一樣也不會成就。念佛別說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不可能,念一輩子佛他不會往生,往生最低限度的功夫要成片。只要你有這個心,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一輩子都不會往生,你要曉得什麼原因,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是非常不好的心理現象,一定要把它連根拔除,不可以有。別人是非長短與自己決定不相干,何必去計較?我在講席上也常說,咱們中國古人講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妨人也是妄計,天天要防這個防那個,苦死了!不防人,將來自己慢慢老了還要防老,老了之後還要死,還得要留一點錢別人幫你辦後事,這個多麻煩!世間人有這個想法那是對的,為什麼?他叫世間人。學佛的人有這個想法,錯了,學佛的人不應當有這個想法,為什麼?有這個想法,剛才講了,你念佛念不好,念佛不能得一心,參禪不能得定,學教不能開悟,學密也不能相應,就壞了。所以學佛的人不但不能在人事上計較、妄計,對自己,明天,明天還沒到,想明天幹什麼?明天沒到。你能把明天忘掉,只顧今天好好的修行,沒有一個不成無上道。學佛的人確確實實要如此,你才真正能得到相應。所以不妄計心很重要,我們心得到清淨,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福德。這五種心都是殊勝清淨。

  其次又有三種心是安住殊勝,正是《金剛經》裡面所講的「應云何住」,我們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念佛的人容易,念佛人的心就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上,這就對了。安住在其他上就錯了,你看這個地方所講的:

  【具種種寶性心。】

  這一句是總說,『寶性』是指什麼?就是菩薩種性,萬行齊修,這是可貴可寶,所以叫「寶性」。換句話說,一心求無上道,不求別的,正如同善財童子所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種種寶性心』,它加上個「種種」,就是種種的善根、種種的福德,統統從這個心裡頭生出來的,是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怎麼發法?這個東西也是搞得我們糊裡糊塗的,如果不搞清楚,對我們來講還是沒用。我們十九號在此地辦個大專講座,同學們要求講《彌陀經要解》,《彌陀經要解》我們過去在此地講過,我記得我們留的錄音帶好像有九十多個,現在七天要把它講完,當然只能講大意,講大意非常有受用,簡單明瞭。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一句話,非常重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要是不會的話,你看看《要解》,看看這個註解,馬上就明瞭,原來發無上菩提心就是發願求生淨土,他老人家這麼一說,我們仔細再想想,果然不錯。無上正等正覺不容易成就,這個心不容易現前。可是要是真的發心求生淨土,與無上菩提心就完全相應了。我們在娑婆世界六道輪迴,大家都曉得這是迷而不覺,怎麼樣才能破迷開悟?我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念這是覺,大覺!六道輪迴那個迷是不破自然丟掉了,自然沒有了,大徹大悟不求,自然就得到,這種便宜事情到哪裡去找!找不到。不是蕅益大師一句話給我們點醒,我們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搞一輩子都是如墮五里霧中,總是搞不清楚,現在是恍然大悟,這就是種種寶性心,我們要發這個心。其次:

  【不求果報心。】

  世出世間的果報都不求,為什麼不求?一求就是貪心,一求就是迷惑顛倒,這樁事實一定要搞清楚。佛教我們發願,沒教我們求,求是攀緣,只要有求,你的心絕不清淨。學佛的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的身心自然清淨,你自自然然就不造業。念佛發願求生淨土,但是那個求生淨土這個心也不能有,一面天天念阿彌陀佛,我求生淨土,心心念念想生淨土,怎麼還沒有感應?你佛號裡頭夾雜著貪求的念頭,你就不能得一心。一定是一點夾雜都沒有,就是這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下去,到時候自然現前。

  我曾經跟諸位同修說過,《往生傳》裡頭許許多多的念佛人,念了三年得往生,也有不少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是不是這些念佛人壽命都是只有三年?哪有這麼巧!沒這麼巧的事情。我就告訴他們,並不是他的壽命只有三年,也許他壽命還長得很,為什麼念到三年他就走了?三年念成功了,極樂世界那裡有樂,這裡苦,誰不願意趕快走?提前走了。我們很想去,去不了,無可奈何,去不了!人家成功,去得了,他為什麼不去?他要是能夠去得了而不去,還在這個地方,那是大傻瓜一個,他當然去了。不要說別的,譬如你住在此地破爛房子裡頭,現在你有錢了,外頭買了個別墅,裡面花園洋房一切都整理完畢,你要不要早一天搬過去?那個地方環境好,我在此地再過個十年、二十年再搬過去,天下哪有這種人!沒有。極樂世界那裡的房子七寶建築的,地下不是磨石子,是黃金鋪的,黃金為地。他親眼見到,有能力立刻就去,怎麼不去?不去的人只有一種,為了度化眾生,他與這些世界眾生有緣,必須要幫助這些人也能夠去,去的時候要帶一批人去,他只好多住幾年。如果沒有這種機緣,只要有這個能力,沒有一個不趕快去。這個我們要曉得,取西方淨土三年的時間是足夠。但是你那個心行跟這段經文講的不一樣,三十年也不行。我們想想,我這個心跟經上講的一樣,你三年決定成功,而且你的品位還很高。這是不求果報心。末後這一條:

  【了達一切法心。】

  心既然清淨了,清淨心照一切法自然就明瞭通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你完全了解,這是真正的智慧現前。下面兩種心是迴向殊勝:

  【住大迴向心。善決諸義心。】

  『大迴向』,「大」是大心,無分別心、無執著心、清淨平等心,這是大心,沒有邊際的。『善決諸義』就是講的三種迴向,第一種迴向眾生,迴向眾生是不著空,破我執,迴向眾生是破我執。第二迴向菩提,破法執,這是兩種執著都打破。第三是迴向實際,若不迴向實際,就不是中道義,為什麼?空有二邊一定落在一邊,迴向實際空有二邊都不執著,所以一定要修迴向,不修迴向不能登地,這是在經教上諸位能看得很明白。十迴向上面才是十地,這才能登地。假如我們以別教來說,你不修迴向法門,你就不能證理一心不亂,可見得迴向對我們修行的關係太大,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你念念當中要有發願迴向心,這個時候你的菩提心才圓滿,發願迴向心就是大悲心。

  有很多人念大悲咒念得很熟,為誰念的?為自己念的,自私自利,那個大悲咒念了不靈。大悲咒就是把自己的大悲心給念出來,如果自己有大悲心,大悲心就靈。從前周邦道夫人在世的時候,她的大悲水靈驗差不多全省都知道,有名的。為什麼她念就靈,別人念就不靈?她有大悲心,別人那個悲心沒有她大。她是真正慈悲,她沒有念過書,我們跟她相處有一段時期,在學校的時候周先生是我的校長,這是周師母。我們在抗戰期間,她對我們同學比對她兒子好,因為我們是公費,凡是衣服、吃的東西,先分給學生,學生第一優先,她家的兒女擺在最後。如果分不到,他們就沒有了,有多了他們才能分到,所以我們學生對師母沒有話說,大公無私。她的兒女我們常在一起碰到,他說作她的學生好,作她的兒女苦。作她的學生好,對學生非常愛護,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只有大慈大悲才會有感應,念念都為別人著想,沒有為自己。我在一生當中看到確確實實周師母她做到了,出家人法師不如她,我在法師當中還沒有見到一個像她,起心動念都是為別人。這是「善決諸義」,這個義理清清楚楚。底下有一句是意樂殊勝:

  【令一切眾生住無上智心。】

  縱然我們力量做不到,我們不能沒有這個心。『無上智』是成佛,沒有希望自己成佛,念念希望別人成佛,這個心了不起。念念自己第一,別人後一點,你們想想過失在哪裡?過失在增長我執,我執不會破的;增長貪心,三毒滅不掉。念念成就別人,我執沒有了,貪心沒有了,瞋恚、忌妒、障礙這些心都沒有了。你要曉得那些心是罪業之心,瞋恚、忌妒、障礙。諸位要曉得,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要有一個真誠幫助別人的心,要盡心盡力去做。我現在是非常誠懇的希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來學講經,趕快上台,我可以休息了,可以退休了。國外不是我喜歡去跑,沒有法子,逼不得已。有人代替我,我怎麼不想休息休息!所以很希望大家發心,能夠把我取而代之,我決定盡心盡力幫助你。就是縱然力量做不到,常常有這個心,有這個意念,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我們讀《壇經》,印宗法師聰明,那是個大智慧的人,真正了不起的人。他遇到六祖之後,把六祖抬出來,他老人家退休,自在了。本來他在南方,他是教化師天天講經說法,六祖抬出來,好了,六祖天天講經說法,他跟在後面聽經,照顧大眾,這個多自在!這個是一等聰明人,真正了不起的人。

  末後兩句是依止殊勝,依是依靠,依止就好像我們找個地方去安居,去住在那裡。現在全世界都動亂不安,每個人都想找一個地方居住,能夠逃避世界上的大災難。我告訴諸位,將來全世界大災難來了,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地方沒有災難,第一個就是台灣,第二個是瑞士,其他的地方都沒有辦法避免。如果認為這個地方有難的時候,趕緊跑到別的國家去,是他自己命裡有難,他要遭難,此地沒有難遭,趕緊跑到別的地方去求難,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在國外都勸那些華僑回來。佛教給我們依止之處,第一個是:

  【生大法光明心。】

  第二是:

  【入一切智智心。】

  佛這樣的教給我們,第一個咱們簡單的講,講深了,不懂,用不上。淺而言之,我們心地要正大光明,這就是你真正的依止處,心裡面沒有黑暗,沒有罪業,沒有損人利己,正大光明,這是我們真正的依止處。第二比第一更殊勝,第一個心是覺心,第二個心是證果,『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你能夠證入,證入一切種智,這就是成佛。縱然不能成一個究竟圓滿的佛,也是千真萬確的分證位佛,分證位佛就是本經所講的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這一句最低的標準是圓教初住菩薩。前面一句是解悟,後面這一句是證悟。這才是自己真正的依止處,心地正大光明,智慧現前,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心安理得,理得到了,心就安。不管在什麼境界,順境逆境,人間天上,佛界或者是地獄界,都是自在的,心安理得。像地藏王菩薩住在地獄裡頭,他很自在,他決定沒有痛苦,他一定是清淨,一定是光明。我們選擇依止,這兩句才是真實的依止。眼前縱然有一些不如意之事,那正好消災,無始劫以來的災障一時消了,哪有不自在的!逆來順受,歡歡喜喜的接受,為什麼?災難消除了,災難消除之後必然有大福報。

  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經文對於我們的修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就講得細一點。前面那一段文我們講得很長,為什麼?那個好懂。這一段關係太大了,應當要多多把它念幾遍,時時刻刻跟自己起心動念對照對照,我們自己的心行像不像經上所講的。修行第一個要修心,心正,行為沒有一樣不正。有同學來問我,佛法裡講到恭敬心,到底要怎麼樣才算是恭敬?有沒有標準?跟諸位說,沒有一定的標準,心裡面誠敬,一天到晚說笑話開玩笑頑皮,還是恭敬的,沒有一樣不恭敬;心裡不恭敬,外表裝得畢恭畢敬,還是不恭敬。在心,不在行,心裡有誠敬,言語動作沒有一樣不敬,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儀式是次要的,不要緊的,最要緊的是用心,心最要緊。這一點連聖人也都講到,佛法更是如此。往往我們好像覺得失禮、不敬了,那不是的。心裡面要是沒有誠敬,怎麼裝模作樣都是假的,裝得再像,一點小節都不失,還是不恭敬。反而不如保持住自己的天真,這個來得好。希望同修對這個要深深的反省,才能夠得到佛法真正的意思,我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學佛不要被佛法捆住,無縛!凡是被佛法捆住,死在字裡行間,學了執著。佛教你破執著,愈學愈執著,鑽牛角尖,愈鑽愈深,永遠爬不出來。所以往往看到學佛,不認真學佛還沒事情,還好像滿歡喜的;認真學佛的人,你看他面孔神氣,不好看,氣色也不好,覺得好像很重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樣子,那樣的學佛我想不學還好,那個學錯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