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第七迴向章  (第十四集)  1986/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1-0014

  請掀開經本第五百四十八面:

  【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法悉能決了甚深義故。】

  這段經文是講成佛果地上的圓滿,一共是有十句,這是第六句。在這段經文裡面,前面曾經跟諸位提到過,如來果地上都是倒駕慈航利益眾生,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句都是有『為令』,就是為了希望眾生能夠圓滿的成就。『一切法』就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包括在其中,不但要能夠明瞭,而且是決定的明瞭甚深的義理。這一句實際上就是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法義就是性體,我們通常也稱之為法性。於一切法裡面能夠決定見了甚深的義理,就是從相上見到體性,正是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要入這個境界。真正入到這個境界,平等性智就現前;換句話說,也必得平等性智現前才真能夠決定了知,這是互為因果的。第七句:

  【為令一切眾生得諸如來最上第一自在神通故。】

  不但是要得神通,而且要『第一自在神通』。是不是我們現在能得到?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如果是一昧存心要求神通,恐怕十個人就有十個要著魔,著魔以後就變成神經病,這是千千萬萬要記住的。不但我們不能存一個念頭求神通,凡是遇到這些神通的事情,咱們都要遠遠的離開它,免惹麻煩,這是諸位同修千千萬萬要記住的。

  神通從什麼地方生的?從定當中生的,如果我們的心果然清淨,果然到一念不生,這個能力自然現前,那是真的。是非人我、一切分別妄想還沒有捨掉,神通忽然來了,這個神通不是真的,決定不是好事情。諸位念念《楞嚴經》就明白,佛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這都是那些妖魔鬼怪附在人身上的,使你忽然開悟,忽然神通現前;這些妖魔鬼怪離開之後,你這個能力統統喪失掉,就沒有了。這種突乎其然來的智慧神通不是你自己修來的,也不是你本性裡面德能的開發。這些事情《楞嚴》上說得很詳細,也說得很多。魔,《楞嚴經》上說了五十種,每一種裡面都是無量無邊,那五十種是五十大類。許許多多魔境現前,使我們初學的人沒有辦法辨別,究竟是佛境界、是魔境界,無法辨別。但是佛教我們一個原則,只要能守定這一個原則,縱然遇到也不礙事,那就是這個境界現前不理會它,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它對你就無可奈何,只好離開你。你要是見到聽到,心裡就動個念頭,奇怪好奇,它就來勾引你,你就會上它的當,所以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一個原則。

  神通我們要不要?當然要,決定要,要有正當的方法獲得。好像我們世間人,世間人我看沒有一個人不要錢財的,大家都要錢,錢要來得正當,不義之財我們決定不取。所以神通我們要,要從定慧裡面發起神通,這是真的,經典上告訴我們是用正當的方法修得,恢復自性的本能,這就沒錯了。沒有廣大的神通,不能普度眾生,實在說此地講的是「諸如來最上第一自在神通」,我們看了這一句非常的羨慕,為什麼?這是究竟圓滿的神通,我們在一生當中能不能得到?給諸位說,有一個法子得到,只要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得到,這是非常的奇妙,不可思議。淨土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這是地位最低的,他的自在神通已經與諸佛如來沒有多大的差別,能夠在一念之間到達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第一自在神通,怎麼可能有這種能力?《無量壽經》裡面講得非常的清楚。

  這一次我們將夏蓮居居士編輯的《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有五種的翻譯,原本是一個,梵本是有五個人翻的,五個人翻的當然不一樣,文字都不一樣。在宋朝的時候,就是王龍舒居士,他是取四種譯本,四種翻譯本把它彙編起來,編成一本,題目叫《大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就是四種譯本把它會集起來的。但是這種會集後來有很多人批評,說他會集得不太理想。王龍舒居士這個人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念佛是真正成就的。但是這個本子是在他中年時候編的,晚年的境界不相同,他往生的時候是站著往生的,預知時至。可見得那個功夫實在是不簡單,他是在家居士。

  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又費了一番心思重新整理,而且把中文裡面的《無量壽經》五種譯本都找到,重新編成一個本子。這個本子編出來之後,在民國初年許許多多的大德都很讚歎。台中李老師也曾經講過一遍,他在講的時候將經本就做了簡單的註解,這個註解就寫在經本的上面,叫眉註,註得很詳細,字也寫得非常之好,毛筆小楷。我在台中,李老師就把這個本子給我,做一個紀念,所以我現在留李老師的東西只有這一種,我保存的。現在老師已經往生,所以今年我們就發起把這個本子影印出來,照原本的大小,用十六開的本子印出來,一共印了一萬本,很快就會印好了,將來贈送給諸位。以後我想我們找一個時間把這個本子細細的來講一遍,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就認識得更清楚,這個裡面無論在理論上、在方法上、境界上,對我們修淨土的人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那個地方你能夠看到,這是一往生西方世界就能獲得如同諸佛的自在神通。可是我告訴諸位,除了這個法門之外,你要想得這個神通,那很費事,也很費時間,絕不是一生、二生能夠辦得到,這是說明淨土法門的殊勝,一生當中就可以證得。再看下面一句:

  【為令一切眾生得非一非異一切功德自在神通故。】

  這一句跟上一句可以說是一個境界,一個境界所不同的是前面是從事上說,這一句是從理上說。功德是稱性的,因為稱性的功德,所以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為什麼?如果有一,一的對面就有多;換句話說,這是落在相對的境界裡面,凡是相對的境界不是一真法界。我們讀《六祖壇經》,你看六祖答覆印宗法師的話,跟經上這個意思就完全相應。印宗問:五祖是不是常常也說「禪定解脫」,有沒有講這些問題,討論到這些問題。而六祖答得非常之妙,他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我們想想當年五祖在黃梅跟大家平常說法,講不講禪定解脫,一定講的,哪有不講的道理!實在說六祖在黃梅聽五祖說法也不過就是幾個小時而已,他在黃梅八個月,在碓房裡面從來就沒有到禪堂法堂去過。換句話說,他從來也沒聽過五祖說法,但是很短的一點時間,一、兩個小時當中,他就能夠領略到法要,他就悟入諸佛的境界。

  我們學佛心地不清淨,沒有辦法得定,沒有辦法念到功夫成片,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有一有異,這個界限無法突破,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沒有辦法超越,無法超越相對的世界。換句話說,就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迴,如果再把這個範圍擴大一點,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是在相對的世界裡,這就是說不能見性,什麼時候能見性?就要把相對的世界突破,突破到了我們所謂絕對的世界。可是要曉得,絕對跟相對還是對立,能不能真正證得絕對?不能證得。怎樣才能真正證得?相對、絕對都沒有了就證得。這一句就給我們啟示,非一非異,二邊都捨掉,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面,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自在神通。這個地方講的自在神通,是講得非常踏實,講得非常具體,有理論也有事相。第九句:

  【為令一切眾生具足一切平等善根。普為諸佛灌其頂故。】

  灌頂位是有了大成就,好比是畢業了,畢業的條件是什麼?上面半句諸位要記住,『具足一切平等善根』,佛法裡面通常講十法界的因心,這是講得最簡單、最扼要的。細說所謂是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面第一個因緣是什麼,我們就取這個。換句話說,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成佛第一個條件是什麼?平等心。菩薩第一個條件是什麼?六度心,念念都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菩薩念念不忘的。緣覺的心,第一個條件是十二因緣,聲聞的心是四諦,天人的心是十善,人道的心是五戒。我們起心動念都在五戒上,不違背五戒,這是人道。餓鬼道,貪心,不管你貪什麼,貪心重的墮地獄。諸位要記住,很多學佛的後來都作鬼,他世間法不貪了,他貪佛法,換了對象而已,貪心沒有改。佛是教你去貪心,不是教你換對象的。所以佛法不能貪,貪心要捨,當然你貪世間五欲六塵,那是三惡道受報,那是惡業。貪圖佛法是貪善法,善法到鬼道裡就去作大福德鬼,有福報,因為佛法是善的。像前一次我跟諸位講的諦閑法師那個徒弟,那個參禪的徒弟死了以後作土地公去了,土地公是福德鬼,鬼道,有福德,你看初一、十五都有好多人去給他燒香,去拜拜,那是貪心沒斷,他貪圖佛法。畜生道是愚痴,就是是非邪正顛倒,不能辨別。地獄道是瞋恚,所以瞋恚心重是最麻煩的。這是最簡單的說明,為什麼有十法界,就是這十種人用心不相同。

  此地教我們成佛,所以教我們修學要「具足一切平等善根」,不但要有善根,而且要有平等心當中生起的善根。善根如同平常所說,世間法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出世間法的善根是精進不懈。我們真正能夠到心境平等,又能精進不懈,這就行了,這就是灌頂位的菩薩,普為諸佛灌頂。若說我平等性現前,我還不肯精進,那還不足為灌頂位,因為平等性智現前,在一般講初地菩薩就證得。但是灌頂位是十地菩薩,平等心初地就證得,證得之後要修善根,要精進不懈。換句話說,不是平等心證得之後就沒事,你要這樣想法就錯了,平等心證得之後自己是沒事了,可是還要利益眾生,還要去幫助別人。換句話說,要行菩薩道廣利眾生,像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樣才行。末後一句:

  【為令一切眾生悉得成滿清淨智身。於諸有中最尊勝故。】

  這一句是這一段裡面的總結,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我們看經文裡面『悉得』,是每一個眾生統統得到,而不是說少數。事上能不能辦得到?事上不容易,事上雖然做不到,發心要圓滿,我們的心一定要念念到一切眾生各個成佛,要有圓滿的心。事上為什麼做不到?一切眾生業障不一樣,福德因緣不相同,有些眾生他障礙重,縱然聞法了,他還不信;或者信了他不解,解了不肯行,行了不精進,常常退轉,這些都不能成就。由此而知,修行確確實實是經上講的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多善根就是能信能解,多福德是能行能證,多因緣是有許許多多好的增上緣,幫助你信解行證,你有很多助緣,這對於修行人都非常的重要。『成』是成就,『滿』是圓滿,『清淨智身』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報身佛,這不是應化身,報身現前當然是成佛了,不成佛哪有報身!報身圓滿那就是究竟佛位。

  『於諸有中最尊勝故』,「諸有」就是指六道,六道欲界叫欲有,「有」就是你有因,你有欲界的因,遇到緣了,你就到欲界去受生,去受果報,這就叫「欲界有」。如果你有色界的因緣,就是你有四禪八定,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那叫「色界有」,你有這種業因,你必定會生到四禪天享受四禪天的福報果報。如果你有四空定,那叫「無色界有」,你有因必定有果,你將來就能夠生到四空天。這叫做「三有」,諸有裡講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換句話說,在六道之中是最尊最勝,勝是殊勝,尊是尊貴,為什麼?到六道裡面來成佛教化眾生,在六道裡面佛是最尊最貴,我們通常稱讚為天中天,這是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層天裡面,佛是最尊最貴,所以稱為天中天。

  向下經文是一段總結,總結成就的利益,我們先看第一句,第一句也就是一個小段: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悲愍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這一句就是一個小段落,『菩薩摩訶薩』,摩訶是大,「摩訶薩」就是大菩薩。佛經裡面像這種稱呼非常之多,稱菩薩就是稱三賢位的這些人,當然三賢包括前面十信位,摩訶薩是稱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包括等覺,等覺也叫做十一地,十地再上面是等覺,他這個地位算十一,這十一個位次稱摩訶薩。這種稱呼法就是把全部都包括,如果是以《華嚴經》上來說,就是四十一個階級全部都包括在其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是』,就是像前面所說的,每一個階級的菩薩都是這樣的,這樣『悲愍』,「悲」是慈悲,「愍」是憐憫眾生,悲愍是講存心,大慈悲心。『利益』是講行動,我心裡光是想利益眾生,我沒有行動,那還是空的,利益是行為,真正去做,像前面所說的。『安樂』是目標,要叫每一個眾生不但身安,更要緊的是心安,身心安穩,自在快樂,這個是佛菩薩利益眾生的目標。對象是『一切眾生』,可見得真正是建立在平等心的基礎上,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安樂,這個安裡面特別著重在心安。心如何安?理要是明瞭,心就安了,所以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得到了,心就安了。道理不明,心裡面就懷疑,心裡面就生煩惱。所以佛法的教學,是把整個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一切事相、一切理論、一切過程,叫我們徹底明瞭,我們心就真正安了,心安,身當然就安了。

  底下是別說,說明這也是總結,總結菩薩利益眾生的形象,就是行為的模樣,細說說不盡,此地也只能舉幾個例子給我們說說而已。

  【咸令清淨。】

  這裡頭的文一共有十三句,前面三句顯示勝妙生,就是殊勝微妙之生,第一個講清淨,『咸令清淨』。

  【遠離慳嫉。受勝妙樂。具大威德。】

  這就是講殊勝微妙的受生。如果拿現代話來說,那真是究竟圓滿幸福的人生,為什麼?他清淨,他沒有慳貪,沒有嫉妒,日常生活當中他享受的是殊勝的『妙樂』,快樂,身心快樂。「妙」是什麼意思?雖然快樂,他不染這個快樂,這個妙!如果快樂,你被快樂迷了,就不妙。他雖然很快樂,他不迷,他不染,這叫妙樂。『大威德』,就是在社會上他有崇高的地位,有威有德,像經上常講的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他有威望,他有德行,這才是真正幸福,真正的圓滿。這三句裡面,裡頭有因有果,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清淨、遠離慳嫉是因,後面這一句八個字是果報。

  怎樣才能叫我們身心得清淨?要持戒修定。什麼叫持戒?拿現在的話簡單的話來講,守法,法就是戒律,大而言之,國家的憲法;再擴大的時候,就是全世界的人大家共同所認為的行為標準我們要遵守。小而言之,一家,家有家規,一家也有個規矩,沒有家規,一家也亂了。諸位要曉得,佛門裡面講的持戒,絕對不是死呆板的,我就把幾條戒條做好就好了,那這些戒條有什麼用處?沒有用!死在戒律之下。戒律是生活規範,釋迦牟尼佛不過舉個例子給我們說說而已,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曉得它的真實義。他所舉的那些例子,譬如今天我們看看《比丘經》,那些條文現在用得上嗎?用不上。為什麼?古印度三千年古人他那個時候的生活規範,我們是中國人,不是印度人,我們這個生活方式、穿衣吃飯跟他們都不一樣,他們吃飯用手抓的,咱們用碗用筷子的,所以他那些規矩我們用不上。他穿的衣服是一塊布往身上一裹的,所以有很多威儀,我們今天衣裳是裁縫的,跟他完全不相同,諸位一定要明瞭。

  你曉得佛說的完全講現實的生活規範,因此你懂得戒律的精神,戒條隨著時代要去修正,隨著地區也要修正。佛法一到中國,戒條就行不通了,所以中國怎麼樣?中國就把戒條修正,修正咱們不叫戒,叫清規,我守的清規,清規就是印度戒條的修正,保持戒律的精神,但是條文統統修正。可是清規是在中國古時候農業社會使用,今天是工業時代,那個清規到今天又必須重新再修正,大幅度的修正,否則的話,決定行不通。諸位要明瞭,否則的話,你去受戒全死在戒條之下,你怎麼能開悟?你怎麼能得定?樣樣都守法,心就自在,沒有恐懼,沒有憂疑,沒有憂慮,沒有懷疑,我心就安了。

  定是什麼?要懂得定是知足,你不知足,你這個心怎麼定得下來!物質生活我知足了,我沒有欲望,不求了,我心定了,物質上定了;精神的生活我也滿足,我也不求了,這就心定了。所以定就是知足,這個裡頭並沒有什麼奇怪的,什麼很深的東西,它好玄!那你就搞錯了。知足就常樂,就自在了。物質生活知足,我三餐飯吃得飽,我衣服穿得暖,房子可以遮蔽風雨,不求奢華,我就過得很自在了。精神生活,我在無量法門裡面,我找到一個很適合我的,其他的法門我不貪求,我統統放下了。經典我選擇一部、兩部,一生受用不盡,其餘的我不要了,那我精神生活也知足了。什麼牽掛都沒有了,這人不得定誰得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真能有了戒、有了定,智慧就生了,定慧真正的意思就是如此。我最近又要到國外去,這次去的時間短,以後盡量把時間縮短。有些同修問我:法師你需要什麼東西?我們替你準備。我說:我只需要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需要了。給諸位說,這就是知足了,我一句阿彌陀佛就滿足,其餘的什麼都可以不要,就自在。這是千真萬確的話。

  『遠離慳嫉』,慳貪是真能放得下,不但沒有貪心,也沒有吝嗇之心,我所有的,什麼人需要,都可以給他,都能歡歡喜喜的給他,這一切享受與大家同享,與大眾同樂,這是真樂,這是真正的享受。沒有嫉妒心,看到別人快樂,我們更快樂,看到別人富有,我們更歡喜,別人有勝過我們的,我們是非常的感到快樂,也特別去讚歎,為什麼?他比我高,他就能度我了,我這遇到善知識了;如果看到別人有比我長處,心就懷嫉妒,這不但在佛法上沒有成就,在世間法上也沒有成就,這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去檢點,如果有這個毛病,要極力把它修正。

  世法裡面,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頭就有,這句話就是教我們深深反省的,孔老夫子舉個例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周朝的憲法是他起草定的,就是《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憲法,人人能夠遵守,那真是千年萬世永久的太平。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享國最久的是周朝,八百年,它為什麼會亡國?後代的子孫不遵守,它才會亡國。我過去跟方東美先生求學的時候,方先生對於《周禮》讚歎備至,我總聽過他講十幾遍,可是我學佛了,我不注意這些問題了,他是鼓勵我多看,它是全世界的憲法,古今中外都比不上《周禮》,這是方先生說的,我沒有仔細研究,《周禮》我一遍都沒看過,頭幾頁看了一看,後來學佛沒興趣了,不搞這個東西了。但是方先生講過十幾遍,一定很有道理,他說古今中外的憲法都比不上《周禮》,所以周公了不起,孔老夫子佩服到極處,他說假如有一個人有周公之才、有周公之美,「使驕且吝」,這個人的驕傲又吝嗇,「其餘不足觀也已」,那就不必談了,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孔老夫子說這個話是教我們檢點的,我們有沒有驕、有沒有吝嗇,驕裡面就有嫉,就有嫉妒,吝裡面就是慳,孔老夫子要把這兩條戒掉,佛法也是如此,教我們遠離慳嫉,這是病根!要把這個病根拔除,下面這個果報就殊勝,那你的受用,受就是享受,你的生活、你的享受就殊勝妙樂。大威德不需要求,自自然然就有,能得到社會大眾尊敬、敬仰。這一句裡頭因與果,我們特別要把它看清楚,要牢牢的記住。經文裡面雖然沒有明說戒定慧,這個意思完全具足,清淨就是戒,遠離慳嫉就是定,受勝妙樂就是慧,慧就是妙這個字,他有智慧,他不著相,這個才妙。

  再看下面經文,向下的文是顯功德生,也就是常講的積功累德,第一句:

  【生大信解。】

  『大』,簡單講就是大乘,於大乘法裡面起了信心,生起信心,能夠理解,這是一般的講法。要就它究竟的意思,那是在一乘佛法裡面,像《法華》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於一乘、於圓教大法,能夠生起信解,這叫『大信解』,所以它揀別小乘,揀別外道。底下一句:

  【永離瞋恚及諸翳濁。】

  這就是永斷貪瞋痴,『瞋恚』這一句非常的明顯,『及諸翳濁』,這個「翳」是比喻,就是愚痴,好像我們眼中長翳,看東西就看不清楚,這個字就代表愚痴。「濁」就是慳貪,你心裡有了貪心,貪名貪利貪財貪色,你有了貪心,你的心不清淨,所以這個字是指貪。這一句裡面就是永離貪瞋痴,而把瞋恚擺在前面,那就是第一個要斷瞋恚,為什麼?瞋恚之毒害人最深,瞋恚是地獄的業因,所以這個最毒的我們先斷它。這個三毒是三惡道的業因,先斷地獄業因,一切逆境當中不生瞋恚,然後再斷貪痴,不墮餓鬼,不墮畜生,因斷了,當然就不受三惡道的果報。底下一句說:

  【其心清淨質直柔軟。無有諂曲迷惑愚痴。】

  這一句也是接著上面來的,上面教我們離貪瞋痴三毒煩惱,離了三毒煩惱有什麼好處?這裡是把好處說出來。『其心清淨』這一句是總說,你沒有貪瞋痴,你這個心當然就清淨。『質直柔軟』,這是離了瞋恚,心裡面沒有瞋恚,所以你的心就直,直心是道場,你的言語態度就柔和柔軟,平易近人,這是離瞋恚之德,德就是你所得到的,你只要離了瞋恚,必定是質直柔軟。你要是離了慳貪,決定『無有諂曲』,「諂」是諂媚巴結,「曲」是委曲求全,你不會有這種心態。如果遠離愚痴,你決定不會是『迷惑愚痴』,就不會了,它這個『無有』是連下來的,「無有諂曲迷惑愚痴」,後面這四個字是離痴的功德。再看下面幾句:

  【行出離行。堅固不壞。】

  『行』是行為,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出離』,「出」是超出,「離」是遠離,超出六道凡夫,超出權小二乘,離是離這些世間的貪瞋痴慢,也就是三有的業緣統統離開了。所以你的心行是『堅固不壞』,為什麼?因為你這個時候的心行,可以說全是三學、三慧,戒定慧、聞思修,這就是修真正的戒定慧,修真實的戒定慧。

  【平等之心永無退轉。】

  這是運同體大悲,一切的善根、一切的善願都是從這個地方生的,生起之後決定沒有退轉。

  【白淨法力具足成就。】

  在佛法裡面,因為佛法是從印度流傳來的,我們中國人喜歡講善惡,印度人很少講善惡,他講黑白,「白法就是善法」,黑業就是黑法,我們常常看到經文裡面有白業、有黑業,白法就是善法。不但是善法,而且是清淨的善法,『白淨法力具足成就』,這就是說入無漏之因,也就是通常我們講行菩薩道,前面是講大行、大願,這個地方是講他的能力。「白淨法力」是講能力,清淨善法的能力他統統具足,統統成就,所以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

  【無惱無失。善巧迴向。】

  由前面所說,遠離一切過失,不惱害眾生,自己就不會有過失。自己沒有過失,而且能夠發願幫助別人,這就是迴向的意思。將自己的功德,功是自己所修的,這是我特別跟諸位解釋清楚,德就是自己所得到的。譬如前面講「遠離慳貪,持戒修定」,這是功,這是你的功夫;「其心清淨質直柔軟,無有諂曲迷惑愚痴」,這是你所得到的。把自己修行的功夫,把自己所得到的,用種種善巧方便去幫助別人,去感化別人,使別人也能夠得到,這就是迴向。迴向有三個意思,「迴向眾生」,我們一定要發心幫助別人。迴向而不著相,也就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幫助別人,從無條件這方面來講就是「迴向實際」。你幫助別人,你自己必定有收穫,所謂是教學相長,你在境界裡頭一定有悟處,這個悟處就是「迴向菩提」。所以在幫助別人這一樁事實來講,三種意義具足,眾生、實際、菩提三個意思都具足。

  【常修正行調伏眾生。】

  前面說過,你的心已經正了,行哪有不正的!此地這個『正行』是不是多餘的?給諸位說,實在是個多餘的,多餘的為什麼要說?不能不說,此地說的「正行」是做一個正面的榜樣給眾生看,是這個意思。自己心地清淨了,已經到了事事無礙,可是大多數的眾生還是迷惑顛倒,我跟他們在一起,要守他們的戒律,就是守他們的共同生活規範,要把自己降低,這個正是這個意思,這是大慈大悲!這才是真正的菩薩。為什麼?為了調伏眾生,叫眾生心服口服,這樣才行。你自己要是做到清淨不染,可是你表現的相是個染污的相,眾生不會服你的。

  鳩摩羅什大師在世的時候,這是個了不起的人,在那個時候姚興作國王。他頭腦很靈活,現在講的優生學,這樣聰明的智慧人,他要有兒女的話,那一定是聰明。他是個出家人,不行,逼到他一定要娶太太,送了十個美女去給他。他的學生看到,他教學生各個要持戒,不可以近女色,他自己一天十個美女伺候。學生不服氣,不服氣他沒法子,逼著他要顯神通。所以羅什吞針,他拿繡花針拿了一碗,把學生都叫出來,他把那一碗針就這麼吃下去,然後告訴學生,你有這個本事,可以學我;你沒有這個本事,乖乖的守戒律。大家沒話說了,所以有些行為他自己能做到,眾生做不到!你要給眾生做一個榜樣,這是慈悲。

  《高僧傳》裡面,我記不得是哪一個人,這一個法師跟濟公差不多,也是天天喝酒吃肉,跟這些達官貴族往來,為什麼?要度他,度他你叫他嚴持戒律吃素,他不學佛了。為了要度他,跟他打成一片,一天到晚一塊吃喝玩樂,在這裡頭給他講佛法,他聽。在廟裡面叫他的徒弟一個個都要吃長素、都要守清規,徒弟們不服氣,老和尚說:好吧!明天我請客,帶你們去吃一頓。徒弟們也就高興了。到第二天早晨:你們每個人準備鋤頭畚箕,跟我一道去。他把他帶到哪裡去?帶到山野埋死人那裡,去挖死屍,挖出來出後,帶的鍋上面煮,你們吃不吃?大家沒有一個人敢吃,他一個人在那裡吃得津津有味。你有我這個本事可以學我,沒有我這個本事,乖乖持戒律。學生也一個個沒法子。這是講非常特殊的例子,諸位一定要明瞭,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教學的方式,決定不能拿高水準的跟低水準一般看待,決定不可以,那會天下大亂。教凡夫就是凡夫一套的教法;教羅漢,羅漢一套教法;教菩薩,菩薩一套教法,不一樣,但是目標決定是相同的。

  此地講『常修正行』,這個「正」也有許多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層次,諸位要了解。因為眾生裡面是指的九法界眾生,這裡面從菩薩聲聞緣覺到六道,標準不相同,教學的儀式就不一樣,也就是教學法不相同,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下一句:

  【滅除一切諸不善業。】

  這就是滅除惡因。佛門有一句話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現前了菩薩不怕,怕也沒用,菩薩怕什麼?怕因,要是造了惡因,後來必定有惡報。連佛都不能轉定業,所以菩薩對於起心動念他非常注意,決定不起一個惡念,決定不造惡業,所以要『滅除一切諸不善業』。末後一句:

  【修行苦行一切善根。】

  這就是眾善奉行。『苦行』是一切善行的大根大本,但是苦行一定要有利益,這是值得我們修學的。佛也不贊成我們修無利益的苦行,這是大乘經典常說的,不修無益苦行。這個苦行對我們自己很有利益的,那應當要修。這個利益,在此地就是講善根,就是講『一切善根』,這是真正的利益。前一句是滅惡因,後一句修善本,修善業的根本。

  到這個地方十三句,就是總結前面所說的成就利益。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