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第七迴向章  (第九集)   1986/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1-0009

  請掀開經本第五百四十二面:

  【為令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普清淨故。為令一切眾生善業果報普清淨故。】

  這是第五個小段,也有十句經文,是等覺菩薩修行的綱目。我們在這十句裡面,很顯然的見到普遍的清淨,這是前面四十位菩薩所沒有的。從這個地方,也就能夠體會到清淨是多麼的重要。學佛就是修一個身心清淨,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都要修自己的清淨心,心清淨了,身口當然清淨。在白天我們講座當中,也談到大小乘的修學迥然不同,小乘的修學著重事相,著相;大乘的修學,離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那是真正的清淨,徹底的清淨,是從根本上修學。小乘是在事相上枝枝葉葉上尋求,縱然清淨了,根不清淨,這個是大小乘修學差別的處所。我們要曉得,曉得這些事情是真正成就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用功,自己怎樣才會有成就,這是我們應當要注意到的。

  『身口意業』是因,是因地,身口意清淨了,果報當然清淨。第二句就說『為令一切眾生善業果報普清淨故』,修因必定有善果,因緣果報絲毫都不差的。學佛,實在說首先就要體認因緣果報的事實,知道因果不差,我們就不敢作惡,知道作惡惡報太可怕了。不但是不敢作惡,動一個惡念都不敢,因為動一個惡念也有果報,不是說我起了個惡念,我並沒有做惡事,小乘是這麼說的。大乘佛法不然,大小乘戒的精神也不相同,小乘戒是戒事,譬如不殺生,我確確實實沒有殺,這就不犯戒,起心動念不相干;我起個瞋恨心想殺他,但是我沒有殺,這個不算犯戒。大乘法裡,它是論心不論事,起一個殺業的念頭就犯戒了,事情有沒有做?沒做,沒做也犯,它論心;事上說我確實殺了生,但是沒心,我沒有起心動念殺他,誤殺的,這個不犯戒。所以大乘戒很難持,大乘叫心地戒,起心動念之處結罪,不像小乘戒,小乘戒多,容易持,小乘就跟世間法律一樣,必須要有事實,沒有事實不算犯戒。因此大乘菩薩的心清淨,所以他果報就清淨,這是善業果報普遍的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所以要想修普清淨,唯有修學大乘佛法,從心地上來做功夫。第三句:

  【為令一切眾生了達諸法普清淨故。】

  這就是善業果報的展開,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語意業著重在心,心清淨,果報就清淨,身清淨了;身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了。諸位要曉得,環境裡面沒有善惡,沒有好醜,善惡好醜是你自己心對著環境變現出來的。所以愚人他修境不修心,有智慧的人他修心,他不理環境,環境確確實實沒有善惡。蕅益大師對曇生法師的開示講得很清楚,我們過去把它印在《無際大師心藥方》的背面,特別提醒修行人要知道事實的真相,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都沒有善惡,善惡是內心,這一點要曉得。我們覺得那個人是個壞人,是因為我們自己是一個惡心看那個人,我們自己是一個慈悲心看那個人,那個人就是善人,這個意義希望諸位去體會,希望諸位能夠在環境裡真正去用功夫。功夫成熟,才知道一切諸法,就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清淨。到這個境界,實在講就叫做一真法界,就叫做實報莊嚴淨土。可見得外面境界真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自己變現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存好心,要說好話,要做好事,然後看到外面境界才是個美善的。事事都要反過頭來問自己,不要盡去怪別人,盡怪別人,你生生世世都不會成就,你免不了輪迴。

  我們中國人講孝,講到孝我們就想到大舜,堯舜禹湯,舜王,在我們中國講孝是以他為榜樣。他當時處這個環境,在我們看真是一天都活不下去,他自己的母親死了,父親娶了一個後母,後母非常瞋恨他,父親又聽後母的話,後母也生了一個兒子,這一家四個人,那三個人一條心就想把他害死,時時刻刻找他的麻煩,找他的過失,沒有過失也找他的過失。舜處在這個環境裡面,他唯一的一個長處就是跟大乘菩薩一樣,他沒有看到他父親、後母、他弟弟的過失,沒有。他只想到自己過失,他說我總有不對的地方,總有錯誤的地方,為什麼叫父母兄弟不能夠諒解他,他不責備別人,他責備自己,這在大乘佛法裡面是真正修行。所以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人家板著面孔好像對待我,我想想我有什麼對不起他的地方,我一定有過失,一定有錯處,自己痛改前非。他是這個搞法,這樣做法。那個時候佛法沒有到中國,大舜做到了,跟菩薩修行法沒有兩樣。這樣子過了多少年,終究把他的父親、後母、弟弟感化,這個不得了!

  那個時候的國王是堯王,聽到這麼一樁事情,把他找去召見,見面一談,立刻就下決心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自己王位傳授給他。憑什麼?這樣的環境他能夠處,這樣的惡人他能夠感化,他要是作皇帝必定能夠教化一國的老百姓,所以他繼承堯王做了皇帝。他的眼目當中,世界是美好的,一切環境是清淨的,誰不好?自己不好,誰錯?自己錯了。這與大乘佛法菩薩的精神完全一致,這樣修行才能得到結果,這樣才能夠了達諸法普清淨故。我們今天見不到一真法界,見不到實報莊嚴土,原因在哪裡?處處都是別人不對,都是別人錯了,我沒錯,這怎麼行!一身的毛病自己不曉得,自己不能覺察。不能覺察,永遠不能改,永遠不能回頭,誰吃虧?還是自己,自己總免不了六道輪迴,總免不了三惡道的苦報。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的教誡我們,我們把他當作耳邊風,沒有能體會得過來,這個是實實在在的,縱然多少遍,還是不以為然,還是認為自己是對的。

  我每年在香港講經,都談到我們要怎樣來救佛法,佛法快要滅亡了,如何來救?那就是培養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沒有後繼的人才,不得了!佛法就要滅亡。每到一個地方,都鼓勵那個地方同修要注意這個問題,怎麼樣來辦佛學院,來栽培人才。這一次在香港也談到這個問題,當中就有兩個同修跟我說,他雖然每一年來聽經,聽了很多遍都不以為然,這一次聽我講,他有了很深的警覺,想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能夠警覺,能夠認識了,他就會留意。我們修行也是如此,自己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有沒有警覺,不能警覺,那總是枉然。所以聽經有人聽一輩子不能得受用,原因在什麼?天天在聽,聽了之後都不以為然。縱然聽的時候我看他也點頭,點完都忘掉了,與自己思想見解行為不發生作用,這樣聽經叫白聽。真正修道,是要念念檢點自己的過失,這是一個真正修行人。常常看到別人過失,對於自己成決定性的障礙,這是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功最大的毛病,因為常常見到別人過失,就是自己真正過失。你自己沒一個惡心,怎麼會看到人家的過失?你能夠看到人家過失,就是你自己分別執著妄想,這是你業障太重。

  你看《壇經》裡面六祖跟神會一段對話,神會是個小沙彌,很頑皮也很聰明,六祖打他問他痛不痛,他說:我亦痛亦不痛。真正是頑皮。他問六祖:你見不見。六祖說:我亦見亦不見。六祖就跟他解釋,他說:我見是見自己的過失,我不見是不見別人的過失,他說我這個講得通。他說你講亦痛亦不痛,你這個講不通,打你你要是痛,你是凡夫;你不痛,你是石頭,你是木頭,你講不通。這些地方要真正的去深思,要去改過,改過就是修行,修正我們過去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見解,真正使自己走上菩提大道。第四句:

  【為令一切眾生了達實義普清淨故。】

  前面諸法是講事相,講的相;這一句講的理,事清淨,理也清淨,理事無礙,理事不二。這些清淨,第一句說得清楚,歸根結柢就是你心清淨了,所以第一句是總綱領,「身口意業普清淨故」,這是總綱領。底下都是現象,都是講受用之處。『實』就是真實不虛,真實不虛的就是理;『義』就是義理,也就是本體,在有情眾生的份上稱之為佛性,在無情眾生的份上叫做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一性無二性。這就叫諸法實相,諸法實義,這是明瞭通達一切法的體性清淨,「實義」就是體性。第五句:

  【為令一切眾生修諸勝行普清淨故。】

  『行』念去聲,當動詞用。『勝』是殊勝,修最殊勝的菩薩行,也是普遍清淨。修行的意思,諸位已經明白,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把錯誤的統統修正過來叫修行。「勝行」是有比較的,譬如我們真正一個有學問有涵養的人,講求修身養性,那是世間的修行。像我們中國,現在不行了,古時候以五倫八德做為我們修身的標準,以四書五經做為修心的標準,也就是我們思想見解以這個做標準,這個是世間法。

  像一般宗教他們也有戒律,他們也修行,縱然比世間法高,比人間法高一等,他所修的也不過是天道而已,生天。在佛法裡面講,人道是五戒,天道是十善,修十善業道就能夠生天,但是只修十善只能夠生欲界天,天有三界、有二十八層,單單修十善,欲界還不高,最高只能修到忉利天,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就是那個天,只能到這個地方。再往上去就是夜摩天以上,單單修十善還不行,還要加上一點定功,就是禪定的功夫。禪定有沒有成就?沒成就,沒修成,雖有一點禪定,沒成功。禪定要成功了,那就不在欲界,他就到色界去了,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去了,這種定叫未到定,雖修定,定沒修成,但是多少他是有一點定功,有一點功夫叫未到定。要往色界、無色界去,那是一定要修禪定,不但要修禪定,還要修四無量心,單有禪定沒有四無量心,色界也去不了,最多是在欲界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去不了。色界天人除了有甚深的禪定之外,他修慈悲心,慈悲喜捨,這叫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由此可知,三界上面兩界標準都相當高,我們要是真正了解,自己問問自己,我們這個能力我們這個條件能到哪一界?實際上不要問人,自己想想就知道。

  瞋恚心重的,地獄界,小小的不如意心裡就不高興,那是地獄界;貪心重的,餓鬼界;是非善惡顛倒不清楚的,就是愚痴,畜生界。我們想想自己,拿個標準來看看,十法界擺在此地,我們的標準適合於哪一界,這個是一點都不錯,不要問人,也不要看相算命,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定要覺悟。天的行,思想行為比人間要殊勝,但是天人雖然殊勝,比不上聲聞緣覺,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他比不上他們,所以小乘比天人又要殊勝。勝行是有比較的,小乘人的修行不如大乘,比不上大乘,大乘裡面修行最殊勝的是念佛。在大乘講,一般修行禪最殊勝,禪要跟淨比較起來,禪還不如淨,淨決定成就,禪不一定能成就,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的。修淨土,淨土是佛法裡頭最殊勝的法門,要用什麼心修?我們在《彌陀經》裡頭就說得很詳細很明白,要用清淨心去修,要用清淨心念這一句佛號,這個佛號念了才管用,這句佛號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念掉。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意念才生,馬上換成佛號,用佛號把自己的妄念壓住,克服住,這叫做念佛,念佛是這樣的念法。勝行上面加個「諸勝行」,這就是它裡頭有比較的。第六句: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菩薩大願普清淨故。】

  一般說,菩薩大願總歸納起來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學佛的同修幾乎每天都要念一遍,「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總會念一遍。這個念有口無心,有沒有真發?沒有。怎麼曉得沒有真發,你想想看,如果真的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救度眾生,你怎麼還會怪罪眾生?救他都來不及,還會去傷害他?不可能的事情。可見得念是念,心裡沒有那回事情,看到討厭的人,理都不要理他。換句話說,你那個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某某某某人都除外,是不是這樣子?假的,不是真的。真的發這個願,那是一個眾生也不捨棄,總要想盡方法幫助他、成就他,這是菩薩的願。

  菩薩大願裡面,什麼是清淨相?平等心就是清淨相,有分別、有好惡、有執著就不清淨。雖然天天在發願,在佛面前磕頭禮拜,很誠懇的在那裡發願,可是見到人碰到事又不是那麼回事情,他這個願不清淨。願清淨是願與事相應,待人接物真正的慈悲,真正的盡心盡力。待人接物做事情沒有盡到自己心力,都是不清淨的。我們既然發願要學佛,《華嚴經》到最後將菩薩行門歸納為十大願,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就做不到,天天在念,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結果念的全是假的,說實在話很大的罪過,為什麼?天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打妄語。諸位曉得,騙人是不應該的,有罪,佛菩薩沒有在這裡,我們造一個像在這裡,天天對那個像一天都要騙他幾次,這個心太惡,他就在外面騙人那算得了什麼,連泥塑木雕彩畫的像我都要騙他,你們這些人我騙你那算什麼!這樣的心怎麼能學佛?這樣的心怎麼能往生?不可能的,雖然天天在念佛在念經,果報還是在三惡道,太可怕了!那就是心不清淨。

  禮敬諸佛,著重在敬,我們待人接物,我們辦事,有沒有用敬心,還是馬馬虎虎隨隨便便,敷衍了事就算了?敬心,誠敬,認真負責這是誠敬。我們講到四大天王,第一個東方持國天王,他代表的就是負責盡職,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盡善盡美,認真負責去做。這個是入佛門第一課,我們做不到,還談其他的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菩薩十二願,不管這個願多寡,總而言之,決定不出四弘誓願的範圍。四弘誓願是諸佛菩薩大願的總綱領,說四弘誓願統統都包括了。

  我們要發願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咱們斷了沒有?沒有認真去斷,真正要是下功夫,煩惱一現前馬上就阿彌陀佛,把它換成阿彌陀佛,煩惱就不生。念佛這個方法好就好在這裡,很快的轉變成阿彌陀佛。諸位要曉得,煩惱,喜怒哀樂都是煩惱,心裡生歡喜也是煩惱,瞋恚是煩惱,貪愛也是煩惱,都不是正常的。正常的心是平靜的,是清淨的;喜怒哀樂都是心裡起波浪,都是不清淨的。這個意思明瞭了就要去做,要認真去修學,十大願王幫助我們上品上生,能做到有很大的好處。第七句:

  【為令一切眾生證得一切功德智慧普清淨故。】

  此地講的功德就是智慧,智慧是從功德裡面顯現的。功是功夫,功夫就是定,功就是定,德就是慧,沒有定就沒有慧。定就是清淨心,心清淨了就像水沒有波浪,不起波浪,平靜的,像一面鏡子一樣,一切萬法就照得清清楚楚。我們的心要是清淨,這個世間森羅萬象也是照得清清楚楚,功能太大太大了,不但現前的事情清清楚楚照在裡面,過去的事情也照在裡面,未來的事情也照在裡面,就是我們俗話講有神通,知道過去未來。他怎麼知道的?心清淨,清淨心統統照,沒有一法不照在裡面;心一有分別,起了波浪,就照不清楚。不但過去的不知道,未來的不曉得,現在都是糊裡糊塗的,都含糊籠統,都搞不清楚。可見得清淨心重要,清淨心就是功德,它起作用就是智慧,體與作用普遍清淨,沒有一法不清淨。第八句: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同體善根。迴向出生一切智乘普圓滿故。】

  末後三句從清淨達到圓滿,因為他是等覺菩薩,到圓滿就快要成佛。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提示,不能到普清淨就談不上圓滿,可見得大圓滿是建立在普清淨的基礎上。真正修學,諸位曉得,與人與事不相干,因此修行人成功與失敗自己要負絕對的責任,與人沒障礙沒妨礙。今天上午給諸位說過,大乘佛法裡頭沒有魔,講八相成道,小乘有降魔,大乘沒有降魔,為什麼?大乘法裡頭沒有魔,大乘法裡面,如果你要是修心清淨,魔也是佛;如果你心不清淨,佛也變成魔,大乘是講一切唯心造。佛境界、魔境界,是你自己變現的,你自己有分別執著妄想,那個境界就是魔境界;你自己離開一切分別妄想,心地清淨,那個境界就是佛境界。因此大乘八相成道裡頭沒有降魔,這一句也顯示出這個意思。正報種種莊嚴是同體,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是自己真心本性變現出來這些境界。你要說外面這個境界是魔,是你心裡有魔;你要說這個境界是惡,心惡了;你說這個境界是佛,你心裡有佛,全是心變境界,心現境界,心轉境界。

  以這個『同體善根』,『迴向出生一切智乘』,一切智乘,在這部經上來說是一乘佛法,《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就是一佛乘,此地講的一切智乘,就是一佛乘,一乘法。一乘法普遍圓滿叫圓教一乘。拿前面一切同體善根來迴向一切智乘,迴向圓滿的一佛乘,也就是期望自己與一切眾生,我們學佛一定要成就一乘法,還在大乘之上。用什麼方法來修學?給諸位說,就是用念佛這個法子,用這個法子來修。第九句:

  【為令一切眾生嚴淨一切諸佛國土普圓滿故。】

  這是講莊嚴佛國土,用什麼方法來莊嚴?用清淨心、用清淨行,就是莊嚴諸佛淨土,這是真正的莊嚴。弘法利生,宣傳佛法,這是莊嚴諸佛淨土。也曾經有同學們說過,是古德常說,自己未度怎麼能度別人?要度眾生先度自己。這個話的意思在哪裡?先要自己身心清淨,然後才能為人說法;先要莊嚴自己的淨土,然後才能幫助別人,這裡頭有很深很深的道理。假如自己的心不清淨,就是你自己還沒能度得了自己,你就去度別人,你一定會墮落。前面講席裡頭,講諦閑老法師有一個徒弟參禪的,那就是自己沒能度得了自己,他就度別人,結果墮落了。弘法利生是幫助別人,如果自己身心不清淨,你這個弘法利生,你是要接近大眾,必定受到別人的恭敬供養,一接受恭敬供養,自己就覺得了不起,貢高我慢就生起來,供養愈來愈多的時候,貪心起來了,財愈來愈多,於是貪瞋痴統統起來,那就墮落了,這就叫自己沒有能度自己。什麼時候能度自己?確確實實沒有貪瞋痴,這就是自己度自己了,這個時候應當要幫助別人;自己還有貪瞋痴,見了錢還歡喜,見到人恭敬也歡喜,見到別人恭敬一個別人、供養別人,自己還有忌妒,你千萬守本分,不要出去,一出去就墮落。這個自己是自知之明,曉得不曉得自己還有這個毛病。如果有,老老實實修行,不出去。真正能禁得起考驗,再多的供養我接受。不接受,是不給人種福,這是錯誤的。接受了,如果增長貪心,自己要墮餓鬼道,划不來。

  供養來了怎麼樣?立刻輾轉布施,遠的不說,我們說近代的,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你們都聽說過。他的弟子都是幾百萬人,供養是太多太多了。這個老和尚一生就穿一件破大褂,破了就補洞,補了再補,他那麼多的供養,為什麼不去做幾件好衣服穿?吃的還是大鍋飯,跟寺院大眾一起吃飯,為什麼不做個小灶自己吃點好的?人家不肯做,而把這些供養統統輾轉來利益眾生。虛雲老和尚一生修廟建廟,建好之後,看到一些年輕初出家的沒有地方住,沒有福報,就叫他們來住,自己就走了,到處修建寺院。印光大師,你看看他的傳記,他是印經,法布施。把信徒所有的供養,他搞了一個印刷廠,搞了一個弘化社,拿這些錢來印佛書、印善書,廣為流通。他做這個事情,自己一分錢也沒用,這是一個真正懂得因果的人,這樣接受供養那真是多多益善,俗話說出家人不貪財,多多益善。這個話現在變成一種諷刺的話,其實這是一句真實話,他決定不貪財,財愈多愈能夠利益社會,替社會造福,替眾生造福。他能夠誠心誠意在做,確確實實不貪財,他生活樸實,省吃儉用,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典型,都是我們的模範,我們應當要學習。

  現在的生活水準固然是提高了,我們出家人生活要不要隨著大眾生活水準提高?我們自己決定不能有這個意念,有這個意念,就增長貪心。大家如果送來了,送來我們也不拒絕。譬如他送一個冰箱來,我們也不拒絕,我們就用;他要沒有送來,我們絕對不起個念頭:我們去買一個。我們一切隨緣而不攀緣,供養的錢可以買個冰箱,為什麼我不拿去印經多做點好事?他送來一個冰箱,我們也不要把那個冰箱賣掉,在這裡留著用就好了,一切隨緣不要攀緣,這個就很正常。所以要以理智去處事,一切總是合情合法合理,決定不能貪求,這是莊嚴清淨諸佛國土,這不是個容易事情。真正明理、真正相信因果、真正的自尊自愛、真正期望這一生有大成就,這樣的人他才會做到。否則的話,貪圖眼前的小便宜,損失是太大太大,眼前佔一點便宜,來生就往惡道去了,實在是得不償失。末後一句:

  【為令一切眾生見一切佛而無所著普圓滿故。】

  這個真是說到究竟處,見佛哪有不生歡喜心的?所以佛不現相,為什麼?怕你著相。因為你著相,你沒有資格見佛。佛大慈大悲,佛不破壞你的修行,修行是修一心不亂。如果佛一現前一高興,心就亂掉。佛不現前,你功夫滿好,上軌道,心很清淨;佛一現前,一歡喜,清淨心沒有了,所以佛不來打攪。心地到真正清淨,不染不著了,佛會現前,你能夠見到很多的瑞相,見到好境界。你從這裡也能明瞭,我心不清淨,我還著相,我還有貪瞋痴慢,我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好多瑞相,給諸位說,那是假的,魔變現的,魔來誘惑你,魔來欺騙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不相應。縱然見到瑞相,要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心行,是不是真的與他有感應道交,如果想到我這個存心、我的行為與佛距離太遠,不應該相應,他偏偏現前,那就是魔障現前,你要跟他去了那就壞了。

  這個事情多得很,《楞嚴經》後面講五十種陰魔,都是屬於這些事情,那五十種是五十種類,每一種類都千千萬萬都是數不清的。所以菩提道上魔障多,你要小心要謹慎,防不勝防,你沒有法子去預防。你守住一個原則就不怕,什麼原則?不著相,佛來了我也不執著,佛來了我心清淨,我也不生歡喜心,這個樣子你都不動心了,魔不會來了,為什麼?魔覺得去是枉然,不起作用,魔來幹什麼,魔就不來了。什麼人容易著魔?好奇古怪的人容易著魔,心裡常常想神通,常常想奇奇怪怪的事情,魔就來了。因為魔一看到這個人好欺騙,他就來騙你。你什麼境界裡如如不動,魔一看到這個人騙不了,去也是枉然,他就不來了。所以末後這一句非常重要,見到佛的境界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況其他的境界!這是功夫,是大定圓滿成就了。

  到這個地方講的是等覺菩薩,下面有十一句是講如來果地當中的修行綱領。如來在果地上已經圓滿了,他還修什麼行?如果說果地上還要修行,換句話說,他沒有圓滿。圓滿了,畢業了,還要去念書還要去上課嗎?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要說果地當中還有行?這是顯出如來的慈悲,大慈大悲,雖然是圓滿成佛,為了要教化眾生,還要示現一個修行的樣子;換句話說,不但要言教,還要做給他看,這就所謂是倒駕慈航,這個不是他真正修行,他是做樣子給我們看。跟前面那些菩薩不一樣,那些菩薩還沒有圓成佛道,他是真的在修行。佛他是做樣子給我們看,是來表演的,教給我們怎樣去修學,這個意義不相同。請看下面經文:

  【為令一切眾生具諸相好功德莊嚴普圓滿故。】

  這一句佛就做了一個很好的表演,所以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世間人看相,哪個相是貴相佛統統具足,沒有一個相不是貴相。佛這個相從哪裡建立?就是眾生分別執著上建立,你認為耳朵很大是貴相,好,佛就長個大耳朵給你看。你認為舌頭薄薄的很長是貴相,好,佛就現個廣長舌給你看。實際上佛沒有標準,佛是拿什麼標準?以你們大家的標準做標準,你們說這個相好,他就示現這個相;說那個相好,他就示現那個相,總而言之,佛從頭到腳沒有一樣不好,都是隨著我們眾生分別而示現的。具足相好,就是具足,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可是佛給我們說每一種好相,好相是果報,果報必定有因緣,你要修因才會有好的果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講得很清楚,每一種相好的修法,就是業因。譬如廣長舌相,業因是不妄語。佛經上給我們說過,三世不妄語,你這個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證明你三世不妄語;你舌頭舔不到,打妄語。釋迦牟尼佛的舌頭很薄,伸出來能把整個的面蓋住,就說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每一個相都有修行的因。我只舉一個例子,你們要知道的話,查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所以相好是修來的,這就是勸我們修因,你不是要好相嗎?要好相你就應該要好好的修,相隨心轉,心好了,相就好了。心地慈悲,他這個相就非常的慈祥,人家看了就歡喜、就尊敬;心要不善,相貌就很惡,人家看到就討厭,這是一個普通人都知道的。學佛第一個要修慈悲心,要有一個慈祥之相,這樣才能夠接引眾生,佛相是最圓滿的。第二句:

  【為令一切眾生得六十種音聲。發言誠諦皆可信受。百千種法而以莊嚴。如來無礙功德妙音悉圓滿故。】

  到這裡是一句,這一句比較長。這一句裡面講到音聲,音聲講到六十種音聲,有的地方講六十四種,比較繁瑣一點,我們在此地不細說。這六十種音聲或者六十四種音聲,佛學字典上查得到,《教乘法數》裡頭也有,《三藏法數》裡面也有,諸位要知道的話,可以去查書查參考資料。《華嚴經疏鈔》裡頭也有,說明佛決定不妄語。『發言誠諦』,誠實,真誠諦實。『皆可信受』,凡是佛講的話,我們都應當相信,都應當接受。佛在《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真就是不妄;「實語者」,實就是不假;「如語者」,所說的恰如其分,不增不減,所講的與事實決定相符;「不誑語者,不妄語者」,佛如是。他是我們老師,我們作學生的要學老師,所以我們說話一定也要真誠,不誑不妄,這樣才能夠取信於人。我們教給人家正法,勸人念佛,他就相信了。『百千種法而以莊嚴,如來無礙功德妙音』,「法」是方法,善巧方便,無量無邊,所以說百千種,這個用來莊嚴如來果地上無障礙的言語音聲,叫功德妙音,也是『悉圓滿故』,這是如來果地上教化眾生之行。可見得果地上的行全是教化眾生,全是為眾生做一個榜樣。再看第七句: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十力莊嚴無礙平等心故。】

  『十力』在此地不能細說,說的時候兩個小時都說不完。成了佛有十種不可思議的能力,實在講這種能力就是本性裡面顯發出來的。佛為眾生說法,幫助眾生開悟,幫助眾生修行證果,目的是希望眾生各個都成無上菩提,跟他所證的一樣,所以希望眾生的成就跟他相等,就是成就十力莊嚴無礙平等心。所以佛沒有私心,佛願意各個成就。我們學佛如果存一念自私的心,錯了。甚至學佛的人不相信別人,時時要提防別人,這個很累很可憐,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世俗人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那是世間法。學佛的人常常還要防著別人,多累!防人之心也沒有,你的心才會清淨。常常防人就是離不開我執,增長我執,增長分別執著,沒有煩惱當中自生煩惱,這是大錯,所以防人也不要防人。

  早晨有個同學來問,我們東西丟掉怎麼辦?丟掉是好事情,沒事!有了不歡喜,丟掉也沒煩惱,沒有得失心才清淨。有得有失,心怎麼會清淨?我們念佛常常想到念這麼多年,為什麼還念不到一心不亂?還念不到功夫成片?就是因為你有得失心,雖然不害人,你有防人,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你不能成就,可見得吃虧的是自己。如果你防人之心也沒有了,你怎麼會不得一心?你當然會成就,功夫成片。所以自己害自己還不曉得,還滿有理由的,這個是愚痴。第四句:

  【為令一切眾生得一切佛無盡法明。一切辯才普圓滿故。】

  弘法要『辯才』,辯才,拿今天來講反應要快,別人提出個問題不加思索就回答,就能答覆得很圓滿。這種辯才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每個人都有,你的辯才為什麼喪失?你有障礙,你要想恢復這個能力,第一個心要誠敬,真誠為人,不為自己,你這個無礙辯才能現前,心清淨!無礙辯才不是學來的,不是要博學多聞,我常識豐富我才有無礙辯才,不盡然;無礙辯才是清淨心自然顯現的,真誠心裡頭顯現的,利益眾生的大悲願力裡頭顯現的,你不具足這些條件,到哪裡去學?學不來的。『法』就是常講的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盡』是形容法多,無量無邊的法。『明』是明瞭,你在一切法裡頭沒有障礙了,一切法都通達明瞭。沒有障礙了,你要為人演說當然你就成就辯才。一切法的修學,過去李老師教給我,他說這個靠念書不行,念一輩子也沒辦法成就,要從哪裡學求?從「至誠感通」,他那時候送我四個字,成就無礙的辯才要用誠心,真誠的心,真誠到了極處,就起感應。上與諸佛菩薩感應,下與一切眾生感應,起感應道交,所以有問就有答,不必思索,也不要去預備,不要去想一想,什麼都沒有,隨問隨答,決定無有障礙,決定真實不虛,這才叫『普圓滿』。第五句:

  【為令一切眾生得無上無畏人中之雄師子吼故。】

  這也是講說法,佛說法比喻作『師子吼』,野獸裡頭獅子的威力最大,所以獅子一叫,那些小的野獸腿都軟了,想跑都跑不動,這是形容獅子的威猛。佛一說法,那些外道邪知邪見邪說他們都不敢開口了,被佛的威德攝伏,這種情形是真有。譬如講演,也許同修有這個經驗,你在台上講,講得天花亂墜很得意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是很內行的行家,比你高明多了,你看他來了就說不出,為什麼?他有威德,他比你還行,這種場面我都碰到過很多次。所以這是拿來形容佛說法為「師子吼」。

  這十句我們現在時間到了只講了五句,講了一半,從這一半當中我們能體會得到,如來果地上的行,全是教化眾生的這方面說的,都是教化眾生行。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是菩薩自己修的,雖然利益眾生還是自利。佛此地即使是自利,純是利他。這一點從這幾句當中我們也很明顯的看得出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不但我們可以學菩薩,如來果地上的示現也是很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