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妙住比丘章  (第九集)  19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5-0009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不捨菩提心戒】

  這是第六句。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離開菩提心,修學一切佛法,皆是魔業。由此可知,佛與魔的差別,一個是有菩提心,一個是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學者的基礎,我們在經論上讀到,聲聞、緣覺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不能稱他作菩薩。那麼聲聞、緣覺實在說,他們的智慧、定功、能力,比我們六道裡面的眾生殊勝太多了。六道裡面,我們人道的智慧能力談不上什麼,可是你想想,欲界天、色界天、大梵天王,他們的智慧、福德,實在講是非常殊勝,那要比聲聞、緣覺差太多。這個我們在《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作一個簡單的比較,也能夠體會得到。由此可知,菩提心非常重要。

  什麼是菩提心?怎麼樣才能發菩提心?發了之後,還不能把它忘掉,忘掉,你就捨棄掉了,菩提心決定不能忘失,它是大乘人修行的依靠。以菩提心修行,這才能夠成菩薩、成佛。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三心」,菩提心三心。心只有一個,只有一心,那裡來的三心呢?諸位要曉得,經論裡面講的三心,實在講就是一心,一心為什麼說三心呢?這裡面有體、有用。菩提心的體是什麼呢?體就是真性,真如本性,也就是真心。《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直心」,直的定義是什麼?怎樣才算是直心,我們很難把它辨別清楚。而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我們將經跟論合起來看,就容易明白的多。

  直心不好懂,它的標準在那裡,我們很難抓住。至誠心比較好懂,真誠到極處就是至誠。誠就是決沒有欺騙自己的心,不欺騙一切眾生,這就是誠心;不自欺,不欺人,叫做誠心。是不是真心呢?還不是!什麼叫真心呢?真心裡頭沒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妄念,你的心就不真了,就變成妄心了。由此可知,難!誠,世間聖人努力去做,也許能做到幾分;真,就做不到了,真心就做不到。

  《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斷得乾乾淨淨,真心就顯露了。真心確確實實是有,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六根的作用,都是心性起作用,可見得這個心沒有失掉,是在起作用。雖然起作用,因為它迷了,迷了的時候,起的作用就不殊勝,變現出來的色相不善。六根觀察六塵境界也迷惑,沒有把事實真相看出來。這是什麼呢?我們真心裡面帶了妄,帶了妄就變成妄心,真心裡面帶著妄想、分別、執著。

  大經上跟我們說,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的是真心,產生了變化,這是妄心,識就是妄心。真心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變成八識,八識是妄心,八識起作用,就是五十一個心所,開頭妄就一直虛妄到底,妄心才造罪業,造罪業才受果報。佛給我們講的,這一切萬法隨眾生心變現出來的,這就是給我們說明了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是妄心,妄心會隨境轉,真心不隨境轉,真心能轉境界。《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的心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了,那跟佛就沒有兩樣,佛在境界上可以做得了主。

  因為有執著,就變現出六道輪迴;因為有分別,這才有十法界。因為妄想沒有斷乾淨,所以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有這種差別。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大大的不一樣,十法界裡面的差別非常明顯,一真法界裡面的差別不明顯。為什麼不明顯呢?因為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講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他們這些菩薩都沒有執著、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你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各個人清淨平等,但是確確實實有差別。這個差別只有佛知道,地位比他高的人曉得,同一個階層,底下階層決定不知道,這就是他對境界能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四句話是菩薩修行的總綱領。

  因此,我們發心學佛,你要問從那裡學起,從發菩提心學起,這是大乘佛法。你要不從發菩提心學起,你就是小乘人,你決定不是大乘。所以,你一定要用真心對自己、對一切眾生,一定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你用妄心,你決定是魔弟子,你不是佛弟子,你不是在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你起心動念是陷害一切眾生,那個造的罪業太深太深了。諸位要細閱經論,你自然就明瞭了。

  第二—深心,什麼叫深心?古大德給深心作了一個簡單的註解,叫好善好德,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容易懂,好善好德。善跟德深廣無盡,那就是深的意思,不是小善小德,也不是我們講的大善大德,大善大德還不行;究竟圓滿的善,究竟圓滿的德,那就深了,所以叫深心。究竟圓滿的善跟德,是什麼樣的地位才具足呢?一定是如來果地上,這個如來不是分證如來,究竟佛果上的善德,才叫做深。這個深心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換一句話說,你自己的享受。我初接觸佛法,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最高的享受是自己,這個就是好善好德。對人、對事、對物,叫他受用,你用什麼樣的心對待別人,對人、對事、對物慈悲,大悲心。在《觀經》裡面稱為迴向發願心。

  你看看一個覺悟的人,他所修積的功德,絕不自己去享受。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用他的智慧、能力,幫助社會,幫助大眾,不是自受用。他有財富,這個財富也為社會大眾造福,也不為自己享受。真正覺悟的人,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也如此。所以我們從歷史上去看,出家人另當別論,我們看在家人,歷史上許許多多人物,都是虔誠的佛教徒,范仲淹是佛教徒,他是現在蘇州那一帶人,蘇州鄉下范先生的墳墓還在。他是清寒出身,生活非常清苦,小時候念書在寺廟裡面念書,你看《傳記》裡面記載,沒有東西吃,每天小鍋煮一鍋粥煮得很濃,把它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過這樣的日子。

  人有志氣、有智慧,曾經在寺院裡面,發現不知道是什麼人,埋在地下的黃金數量很大,被他發現。在一般講,他發了大財了,他可以改善他的生活了,可是人家不是這樣做法,把它再埋起來,也不告訴人,沒人知道。他的存心,我們也從《傳記》上看到,范先生有一次跟這些朋友們一起去算命,找算命先生算命。他就問算命先生,他說你給我算算命,我將來能不能作宰相。看命先生就笑他:「你這個窮秀才,口氣未免太大了,妄想作宰相!」他馬上就改了口氣,他說:「那你給我算算看,我可不可以作個大夫、作個醫生?」算命的一看,這個人奇怪,從宰相怎麼一下掉到醫生?他說:「你是什麼意思?」他就講:「唯有宰相跟醫生才能救人。」這個算命的佩服他,他說:「你是真正的宰相!」你看,從小存心救眾生、救社會,沒想到自己,這個心—菩提心!不是凡人的心。念念是念社會、念眾生,要幫助那些苦難的人,他一生真做到。

  以後果然出將入相,離開朝廷,帶兵是大將軍、元帥;回到朝廷來是宰相,作這麼大的官,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俸祿很厚,家裡面的生活還是過窮秀才的生活。他把這些俸祿,他決定不會貪污,拿這麼多俸祿做什麼用?他養了三百多家,他這一族裡面,清寒貧窮的他統統照顧,吃的、穿的大家都一樣,這個真正了不起!所以善因必定有善果,他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出人頭地,其中有兩位作到他這個官,作到宰相。有一位作到御史大夫,要用現在官制來講,他兒子當中有兩個作過行政院長,有一個作過監察院長,作這麼大的官。

  老頭子死的時候,沒有錢買棺材。你們想想看,一家清廉,受人尊敬。他辦學校替國家培養人才,看到優秀的兒童、年輕人,家裡生活困難,沒有辦法念書,他把他找來教他,一切為國家、為社會。官作大了,好事做多了,從前廟裡,廟年久失修,幾十年了。廟裡面的法師,就向他老人家化緣,希望他幫幫忙修修廟,他也很慷慨,一筆寫下來黃金幾萬兩,果然是宰相,了不起,這麼大的手筆!寫完之後沒有錢,就問他黃金在那裡?他就告訴他,你們寺廟裡,那棵樹底下埋的有黃金,幾十年前他在那裡發現,有這麼多,你們拿去修廟去。這才恍然大悟!佛教徒不捨菩提心戒,這是在家人。

  晚近這些在家人,你們大家曉得江味農居士、周止菴居士,在台灣的李炳南老居士,這最近的了。你們到台中李老居士紀念館裡面去看看,你看看他的遺物,他穿的內衣、汗衫都是補過的。你看看他穿的襪子,襪子上底都補了好幾次,在家居士!他的收入也相當豐富,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官階是簡任一級,他又是中興大學的教授、中國醫學院的教授,兼了一些職務。學生們也常常送供養給他,一絲毫都沒有受用,一生過他清苦的日子。他一天吃一餐,那一餐飯連鍋帶碗,就是一個帶把的瓢,鍋也是它,碗也是它,省的洗碗,省事!過那麼樣簡單的生活過了一輩子,活到九十七歲,不捨菩提心戒,他做到了。

  人家看到這個生活太苦了,他樂在其中,他自己沒有覺得苦,你們覺得苦,他不覺得苦,他覺得樂。他以他的智慧、才藝、體力,甚至於他工作所得這些報酬、財力,全部都用在佛法上,做弘法利生、培養人才的事業。在家人啊!我們出家人看到那種生活方式,都感到慚愧,人家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叫深心、大悲心,以大慈大悲對待一切眾生,真正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李老居士一生修學的成就,我們有目共睹,往生瑞相的殊勝,在台灣沒有人能夠超過他。預知時至,他是一年前就預知,這麼早預知時至,我們還很少聽說。一般人預知時至,早的大概是兩、三個月,通常一般是一、兩個星期,這是我們常見的,常常聽到的,一年很少聽說。他是一年前就透消息了,在講經的時候告訴大眾,我講經再講一年就不講了。是一年還是兩年,我記不得了。台中的同修跑到我這裡來問我,老師說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我就告訴大家,我說他要往生了,這是他預知時至。果然沒錯,如他所說的。

  所以我們修學大乘,即使是念佛帶業往生,也不能捨菩提心。你要捨菩提心,你的佛號念得再好,古人講的,你念到如銅牆鐵壁,風吹不透,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呢?沒有菩提心。你看看《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裡面,告訴我們什麼條件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沒有發菩提心,只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只做了一半,那一半沒有不行!由此可知,發菩提心的重要了。

  我們將修行的要領,節錄成十個項目。我今天看到,好像有人把它作了一個對聯,在這個地方跟大家結緣。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三種菩提心。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深心,正覺對自己就是深心,對眾生就是慈悲心,後面有個慈悲。你要不曉得菩提心怎麼個修法,那麼我寫成五條,比較上清楚一點,給大家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怎麼做法呢?也就是菩薩的生活,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菩薩生活!方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什麼叫看破呢?看破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就看破了。放下是心裡面決定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統統放下了。

  日常生活當中,你才真正得自在,你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與社會大眾相處一切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但惡業不造了,善業也不造了,你才真清淨。善業不造,是不是什麼事情不做了呢?不是,依舊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不執著斷惡,修善也不執著修善,《般若經》所說的三輪體空,這才是真正的放下。所以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你念頭裡面放下,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正覺。所以看破、放下這四個字,不能誤會。不能以為放下,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那你就錯了,完全錯了。你要是什麼事都不做,你墮落在無明裡頭,依舊是解決不了問題,無始劫來你所造的那個業障,縱然你有定功伏住它,並沒有斷根,那一天你那個定失掉了,伏不住了,煩惱又起現行,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這個不是解決問題的,我們一定要明白。

  最後,念佛要緊。念佛前面講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這樣的心念佛,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種態度來念佛,決定往生。你看看跟三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想想看,相不相應?相應決定往生,不但往生,品位一定還很高,為什麼呢?真正做到,果然做到,那是上品上生的條件,不在中下品。

  下面這一句第七句:

  【不墮二乘地戒】

  二乘是聲聞、緣覺,我們常講的阿羅漢、辟支佛。佛在此地用一個字用得好—不墮。墮是墮落,為什麼會墮落呢?菩提心失掉了,就墮落到二乘。佛經裡頭有一個故事,講的是舍利弗,舍利弗是個阿羅漢。當然這個故事是給我們一個啟示。小乘阿羅漢,世尊講大乘經的時候,常常喝斥他、責備他們。舍利弗發了一個大心,我要修大乘,發菩提心,學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捨己為人。他乞食,在路上遇到一個人,在路旁邊哭哭啼啼,他就問他:「你哭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家人有病,藥是有了,沒有藥引子,找不到藥引子,所以在這裡傷心哭啊!他說你要什麼樣的藥引子?他說我要阿羅漢的眼睛作藥引,才能治病。舍利弗一聽,今天碰到自己發了心了,他說行,我就是阿羅漢,你要眼睛,好!我就挖一個眼睛給你作藥引,我來行菩薩道,眼睛挖給他了。挖給他,這個人一看,他說你搞錯了,我要右眼,你挖的是左眼。舍利弗一聽,你為什麼不早說,再行菩薩道好吧!再把這個眼挖給他吧!挖了之後,也看不見了,但是他能聽得到聲音,這個人把兩個眼睛拿在手上聞了一聞,這搖搖頭,不好!就把它丟掉了。舍利弗看到這個樣子,大乘難,太難了,算了,我還是去當小乘去吧!大乘法真的是難!不是容易。

  所以你看看二乘人一發心,遇到這些逆緣,又退到二乘地了。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決定不墮落二乘地,所以釋迦牟尼佛能夠捨身餵虎,看到老虎沒有東西吃,餓得很可憐,捨身餵虎、割肉餵鷹。我們能不能做到?你做不到,你就不是菩薩了,真正能夠捨己救人,你還會動念頭去害人嗎?這不可能的事情。看到別人的盛事、好事,就是自己的盛事,歡喜都來不及!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隨喜功德,我們看到別人好事歡喜,不但歡喜,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沒有力量去幫助,也要歡喜讚歎,這叫隨喜功德。他有多大功德,我隨喜的這個人,功德跟他一樣大。這一樁事,佛在經論上講得很多很多。

  如果你要毀謗、障礙,那你造的這個罪業不可思議,這個罪業就隨著那個人,成就功德大小來結罪。如果這個人所做的功德、所做的事業,能夠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世界,你用障緣把他障住了,罪不是對他一個人說的;得罪一個人,實在講罪很小;你把一切眾生的善福,都給它障斷了。所以那個罪,為什麼墮阿鼻地獄墮那麼久,普通人怎麼想也想不通,世間法律也沒有這個道理,這怎麼判的?像《發起菩薩志樂經》,你們都念過,我現在抽出時間來看這個講稿、講記,我看完之後,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正的,明年可以出書。

  照一般講,這種毀謗、障礙的罪不大,只是兩個出家人在講經,這個人心裡起了嫉妒去破壞,怎麼破壞呢?說這個出家人他會講經,但是他沒有德行,他破戒,跟聽眾宣揚。聽眾聽了他的話,對於法師恭敬心失掉了,以後就不來聽經了,把他弘法利生的事業破壞掉了。破壞很容易,所以這個破壞,不是破壞法師這一個人,是把所有這些聽眾,他們聞法機緣、法身慧命給斷掉了,這個罪重。所以結罪的時候,地獄裡面以人間的時間來算,一千八百萬年,墮地獄;而且他在地獄裡面所感受的無量劫,不一樣!地獄裡面不只是度日如年,時間不是真實的,時間實在講是一個相對的錯覺,說不上什麼長短。

  你們看中國筆記裡面的黃粱夢,作一個夢的時間幾分鐘,而他在夢中過了一輩子了,過了幾十年了;夢中幾十年,我們這個世間幾分鐘。世間一千八百萬年,地獄裡頭已經是無量劫了。他在那裡面受罪,感覺到的那個時間,是無量劫那麼長。所以時分不是真實的,他有這種感受,所以人何必要造這樣的罪業?這個是我們學佛的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能破壞人家的好事,世間的好事都不能破壞,何況是佛法裡面的盛事!得罪三寶,得罪一切眾生,佛不能救。為什麼世尊勸勉菩薩不要墮二乘,二乘利益眾生的心退失了,遭遇到困難,遭遇到打擊了,遭遇到挫折了,我們發這樣的心,完全沒有為自己,全心全力的奉獻,還要遭這麼多挫折,還要受這麼多磨難,心裡不服,心裡難過,往往退轉。退轉實在講太多太多了,一百個學大乘,恐怕有九十九個退轉,禁不起這種考驗。

  為什麼還遇到這些障難?其實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已經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了。你們看看《大藏經》裡面,《釋迦譜》、《釋迦方誌》,要用現在的話,就是釋迦牟尼佛傳記,你去看看,他一生修行遭的魔難,弘法障礙不少,外有九十六種外道,裡面有六群比丘,他沒有退轉,他還是繼續努力做他弘法利生的事業。這就是表演給我們看,魔難、挫折不怕,就是害了生命也不怕。被人害死了,害死了,好!神識生天,你離開這個境界,你所得的境界,比這個不曉得殊勝多少,絕對不是個壞事情;而陷害、毀謗的人必定墮地獄。

  所以你曉得,覺悟人不貪生不怕死,隨時隨地都可以離開這個世間,去轉換另外一個境界,心地清淨光明慈悲,你的境界會愈轉愈殊勝。所以念佛就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教我們轉變境界,無比的殊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淨宗經典裡面,講過多次了,心要同阿彌陀佛的心,願要同阿彌陀佛的願,言語要同阿彌陀佛的言語,行為要同阿彌陀佛的行為,真正做到心願言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你決定上上品往生。口念佛,心想往生,可是心裡所想的、所作所為的,與阿彌陀佛完全相違背,這個決定不能往生。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這個不墮二乘,意思就是不退轉,任何境緣再惡劣,也不會退轉到二乘,堅定信心,勇猛精進。

  第八句:

  【常以佛法為所緣戒】

  『常』是恆常,永遠不中斷。六道凡夫四聖法界,乃至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大士,不能離開緣!世、出世間法都是從緣而生的,所以佛法講緣生法,我們應當以什麼為緣呢?要以佛法為緣,佛法就是經論,一切經論佛教給我們,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這是佛教給我們,做一個最佳的選擇。什麼叫了義經?這一生決定幫助我成佛、成菩薩,這個經是了義經;如果不能幫助我作佛、作菩薩,這個就不算是了義。《華嚴》了義經,《法華》也是了義經,《楞嚴》、《金剛般若》都是了義經。但是要是對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業障,我們修學這些法門,一生當中真的做不到。

  你看看此地講的二十種戒,我們能做到嗎?說實實在在的話,一條都做不到,那你怎麼能成就?所以在千經萬論當中,我們才恍然大悟,唯有念佛帶業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真正成就。今天對我們來講,什麼經是了義?《無量壽經》是了義,《阿彌陀經》是了義,一定要認真努力的依教奉行。《無量壽經》裡面,教我們斷惡修善,實在講,內容沒有這麼深,沒有這麼廣,它是給我們訂的最低標準。那不能再低了,低過這個標準,就不能往生了。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標準,標準在那裡?《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們現在把它選出來當作晚課來念。每一天晚課,你把這一段經文念一遍,對對自己的心行,我今天這一天經上講的這些,我做到了沒有?經上教我們不許做的,我是不是依教奉行?經上教給我們一定要做的,我是不是認真在精進?你能夠展開經文,對照今天一天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以真誠心來悔過自新,明天再不造了,這叫真懺悔,這叫真修行,你念佛往生才有指望。所以這一段經文,是我們往生西方淨土最低的標準,萬萬不能夠疏忽。你要是輕視它,疏忽大意了,你這一生念佛,只能種一個善因,這一生往生靠不住,要想在這一生真正往生,一定要做到。

  所以《無量壽經》,勸同修們要熟讀,為什麼要熟讀,道理在此地。讓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之處,我想說一句話,你立刻就要想到,佛在經上怎麼講,我這一句話該說不該說,我這樁事情該做不該做,你有個標準在,這才叫學佛,這個才叫常以佛法為所緣。我們今天所緣的一切經太多了,只緣《無量壽經》。如果大家喜歡《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要解》好,《阿彌陀經》文字好像很淺顯,其實裡面所說的義理,比《無量壽經》深得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看蓮池大師給《阿彌陀經》做了一個註解,我們曾經講過,《彌陀經疏鈔》,你看那個份量多少?超過《無量壽經》太多太多了。我們在這個道場,圖書館剛剛成立的時候,講過一次,那是我講《疏鈔》的第二遍。第一遍,我記得是在蓮友念佛團講的,那個時候我們自己沒有道場。這個道場建立之後,講過一遍,總共講了三百三十五次。我們《無量壽經》只講了一百零七次,《彌陀經疏鈔》講了三百三十五次,如果要是把它寫成文字,像現在《無量壽經講記》精裝四冊,《彌陀經》的講記大概十幾冊,不簡單!所以諸位要是以《彌陀經》為所緣,我勸大家採取《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非常好!真正是簡單扼要,以蓮池大師的《疏鈔》作輔助,以這個為所緣,你就決定不錯了。

  我們修行往往覺得修行沒有依靠,總想找一個人來依靠,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你看四依法裡頭第一句,佛就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講的這麼明白、這麼透徹,佛不在世了,唯一的依靠是什麼?經典!你在這一切經典裡,選擇一部經典,作你一生的依靠,恆常不間斷的,作為自己修學之所緣,就是修學的依據。時時刻刻不能離開,自然就有成就,所謂是一門深入;入進去之後,心開意解,你才真正得到法喜。

  現在有一些學人,為什麼依靠經典,他毫無收穫,他要去依靠一個法師?法師是人,說老實話,自身難保,怎麼能保得了你?沒這個道理,錯了。那麼佛經為什麼得不到法喜呢?得不到受用呢?是你對它理解不夠透徹,你的修行工夫不得力,也就是說,你沒有照經典所說的去做,沒去做。我們講個最簡單的例子,《無量壽經》講到最高的原則,叫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做到沒有?真正做到了,決定不會說人家的長短;真正做到了,永遠不會說人家的過失,你才做得到。你要曉得,你隨隨便便說人家過失,不但自己業障很重,人家曉得了,你跟人家結了冤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可怕,你不怕人報復你嗎?

  歷史上這類事情太多太多了,嚴重的家破人亡,追溯其原因—說話不謹慎,有意無意的得罪人。佛在戒經上有比喻,「斧在口中」,舌頭,佛比喻是一把斧頭,斧頭是你惹殺身之禍。真正是愛護的人,父母對兒女,老師對學生,有意無意要教戒,他錯了的時候,怎麼教訓呢?不能當第三個人面前,為什麼呢?他有自尊心,你當著人家面說他的過失,你說這個多難堪!父子也不行,師生也不行,如何規過勸善?把房門關起來,沒有人,訴說他的過失,真正愛護他,絕不會讓第三個人聽見。教訓你,說了你的過失之後,他也不會去告訴另外一個人。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好像沒見過,也沒聽說過。我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教我們這批學生就是這樣,就是這個辦法。學生犯了過,叫到房間裡,門關起來教訓。他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給我們講《禮記》,歷史上多少的災難,都是言語不謹慎惹來的禍患,所以佛把這一條列在第一。

  「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修行的總綱領。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教戒學生,這是三個總綱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以這個為總綱領。我們要細心體會,要認真的學習。講經說法說到這些地方了,經文上有的,那不能不說,說的時候怎麼樣?點到為止,也不能傷人的心,所以這個說話好難好難!如果真的把事相揭出來,就會得罪許許多多的人,而所說的真的是好話,真的是事實,事實好話也不行,也要有分寸,也要有節制。這就是講的,我們所緣的佛法,要深解義趣,要依教奉行,你才能得到法喜。真正的快樂從佛法當中得到的,決定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可比,也不是欲界天、色界天之樂可比,都比不上!真正得到法喜了,你這個佛法每一天讀誦、依教修行欲罷不能,什麼樣的力量也障礙不了你,你真得受用了。

  第九句:

  【心常憶念一切智戒】

  這個不是普通戒,就是教我們心裡頭常常憶念一切智。一切智是什麼呢?《般若經》上講的無所得,《大乘經》上常講的萬法皆空,萬法皆空是一切智。佛陀這一個名詞裡面,含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智,一個是覺。過去我們曾經講過《佛學概要十四講》,第一講就是「先明佛意」,給你說明佛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就給你說了兩個—智、覺。智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有三種智。覺也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這個字裡頭,含著有這些意思在。

  那麼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一切種智,只說了個一切智?諸位要曉得,佛經上文字的方便,三種智只要說一種,必定包含另外兩種,這個三種智如鼎之三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換句話說,菩薩學佛,心裡頭常常念什麼?常常念一切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常念著我們求的是什麼?我們所求的—究竟圓滿,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想求這個。要用什麼方法,你才真正徹底明瞭呢?你要開智慧,你有一切智了,宇宙人生真相的本體,你就明瞭。你有道種智,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象的事實,你就明白了。你有一切種智,一切萬象的體相所起的作用,所產生的變化,你就全都明白了。沒有智,你怎麼會明瞭?有智慧才明瞭。

  所以學佛人所求的是什麼呢?所求的是智慧。智慧要怎麼求得呢?一定要定。所以這個智慧諸位要曉得,不是天天讀經、天天研教,你就開智慧,沒有這個道理。慧是從定生的。定就是淨宗講的清淨心、平等心,心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起作用,就是真實的智慧,就是此地講的一切智。所以修定是手段,持戒也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的目的是求智慧。所以你心裡頭要常念,我學佛要學跟如來一樣的智慧,我的目標定在這個地方。果然把目標定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凡是障礙你成就智慧的,你一定會捨棄、會遠離。那些東西障礙你呢?妄想障礙你,分別、執著障礙你,貪瞋癡慢障礙你,惡業障礙你,你曉得這麼多障礙的東西,你才會把它遠離,才會把它捨掉。所有一切障礙都遠離了,你的菩提道就一帆風順了;菩提道就是開智慧的道路,就一帆風順,沒有障礙,你的智慧才能開得起來,你才能真正得到。

  第十句:

  【所發志樂等虛空戒】

  『志』是志願,世間人叫志願,在佛法裡面叫誓願,叫四弘誓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都是這個志的意思。『樂』是愛好,你所發的志樂『等虛空戒』。等虛空有兩個意思,我們在此地簡單的說說,一個是你的志願廣大無邊,像虛空一樣;另外一個意思—不著相。所以雖然有廣大的志願,不礙清淨心,不礙平等性,這才是真實的志願。如果發的這個志願,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像世間人一樣,天天向這個目標去努力、去工作,希望在這個志願工作裡面得到滿足。世間人的滿足,不外乎精神與物質,他要想得到,那都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連自己的身體都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發的志樂一定要等虛空。「戒」就是法則,遵守這個法則,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去服務,自己心地清淨無染,真的是一塵不染。

  今天我們講的這幾句,諸位翻開清涼大師的註解,從第六句看起。第六句是「不捨菩提心戒」,這一條在此地是排列在第六,在十迴向二十梵行裡面,它排列的順序是第十六:

  【安住梵行。心詣理故。】

  與真理相應!

  第七:「不墮二乘戒」,就是第十五:

  【無滅梵行。順理而行,則常不滅。不同二乘起心持戒,有滅盡故。】

  所以大乘跟小乘有很大的差別。

  第八、「常以佛法為所緣戒」,就是第十四:

  【無諍梵行。事理具足,無非佛法。何所諍哉。則常緣矣。】

  心一定要住在佛法上,我前面奉勸諸位,選擇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心安住在這個地方,然後明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爭論!人家要爭論,我們合掌令歡喜,這是惠能大師教給我們的。不同的見解,不同的一些爭論,引起的爭論,我們自己量量力,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辯才爭不過他,就合掌阿彌陀佛。他怎麼說就阿彌陀佛,一直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沒事了,不跟人爭論。

  第九、「心常憶念一切智戒」,這在前面它排列在第七。

  【諸佛所讚梵行。稱理持戒,動契聖心。是緣佛智。佛何不讚。】

  我們修學要以求得圓滿智慧為目的,這個就對了。持戒清淨不是目的,三昧成就也不是目的,一定要開智慧,智慧要達到圓滿,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十所發志樂等虛空戒,即第九無所得梵行。不得能所,自在持故。】

  這一句與《般若經》完全相應,般若是智慧,是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一定要以清淨平等覺才能夠修得;離開清淨平等覺,自性般若智慧雖然有,也不能現前,也不起作用。妙住所依,圓滿的戒法;圓滿的戒法,就是世尊在四十九年全部的教誨,我們在這段經文裡面看到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總共講了十條,後面還有十條,明天我們繼續再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