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妙住比丘章  (第五集)  19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5-0005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第五行。這個經文是大科裡面的第三段:

  【彰法功用。】

  清涼大師在這裡給我們提示:

  【於中具十通用。文分為三。】

  這分為三段,第一段:

  【總明通智之用。】

  第二段:

  【總相徵釋。】

  末後一段:

  【別明通變之用。】

  請看經文:

  【由得如是智光明故】

  這一句是結前啟後,總結前面所說。菩薩在前面說出他修學證果,得法就是證果的意思,我們現在講修行證果,他說出他自己。要緊的也是關鍵的話,就是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這個四威儀也就是我們現在講,一切時、一切處,從來沒有間斷過,就是這個意思,行、住、坐、臥都沒有間斷過。這工夫是修習思惟、隨順觀察,他把他的用功方法說出來了。這個方法是要領、綱領,任何一個法門只要抓住這個綱領,守住這個原則都能成就。成就就是得智慧光明,這就是《華嚴》上講「無礙」的意思,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底下講,這是「普照諸法究竟無礙」,證得這四種無礙,這是講修行證果。

  說完了之後,『由得如是智光明故』,由於前面所講的,他修行證果的緣故,下面說出他的作用自在。經文這一小段裡面「有十二句」,十二句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得很詳細,他說:

  【具十通智。】

  『十通智』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平常我們一般都講六通—六種神通,《華嚴》是以十代表圓滿,所以「通」它也講十種,「定」它也講十種,「智」它也講十種,樣樣都用十代表圓滿。第一句:

  【知諸眾生種種心行無所罣礙。】

  他有這個能力,有這種能力『知諸眾生』,「諸」是講的類,眾生的類別很多!「眾」是講的多,每一類裡面數量都是無量無邊的。譬如我們簡單的講,這個十法界就是十大類,人法界裡面各式各樣的人,不但我們這個地球上,這《華嚴經》上「此界他方」,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你說它這個裡頭數量多少?這是大分。畜生道裡面分量也是非常複雜,種類複雜,數量眾多,每一個眾生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他都知道。我們現在變成什麼?變成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知道。幾個人知道自己的心行?能知道自己心行,這個人算是很不錯的人。由此可知,諺語裡面常講的醉生夢死,真的!醉生夢死就是糊裡糊塗到這個世間來,還是糊裡糊塗死。對自己都搞不清楚了,他那裡知道別人?這是真正的智慧開了,對於一切眾生的心行都通達無礙。這一條是「他心通智」,在六通裡面—「他心通」,在此地特別加一個智—「十通智」,比一般羅漢、緣覺、菩薩能力要高出太多太多了。他們雖然還沒有證到究竟的果位,智慧、德能與究竟佛果逐漸接近,所以也得如來果地上這十種通智的能力,雖不圓滿,他得少分,他有這個能力。再看第二句:

  【知諸眾生種種歿生無所罣礙。】

  再念下面第三句:

  【知諸眾生宿住之事無所罣礙。】

  因為這兩句都是「宿命通」,在此地不是講「宿命」,講「宿住」,宿住就是六通裡頭講的宿命,這個名相上不相同,是一樁事情,那麼它是兩句。前面一句講「本生」,後面一句是講「本事」,都是講的宿命,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提一提。『知諸眾生』,我們簡單的說,九法界的一切眾生,或者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六道的一切眾生,他們生生世世的這些事情都知道。『歿生』,歿是死,死了以後,他又生。所以這個字不用生歿;生歿就斷掉了,生了、死了就完了;所以他用歿生,死了以後又生。這兩個字顛倒一下,意思就大大的不相同。像我們中國古書常講,它不講始終,始到終就完了;它講終始,終了,下面又開始。像一年十二個月,臘月三十這年終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又開始了,所以它叫終始。終始是永遠循環沒有止盡的,歿生這個意思也是如此。

  由此可知,這個是我們在講席也常常提示同修們,沒有生死!死了以後,這經上講了,四十九天又去投胎了,四十九天是最長的。時間短的,大概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就投胎去了,就又去得一個身了。由此可知,死是什麼?這個身不要了,這個身用久了、用舊了、用壞了,換一個身體而已,死生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大家要是過分執著這個身體,那你是錯誤的。身體是假的,絕對不是真實的;生命是真的、是永恆的、沒有生死的。如果說有生死,他還能再去投胎嗎?再去投胎,證明他沒有生死。所以人死了,呼吸停止了,神識離開這個身體,那個神識才是自己,身不是自己。因此,聰明人、明白人要利用這個身體,好好的去修善積德。為什麼呢?來生換一個更好的身體,越換越殊勝,這個就是聰明人,有智慧的人。糊塗人、不明白的人造作罪業,那將來換的身體,就越換越差!這一生人身,來生換一個畜生身,換一個餓鬼身,就越換越差。真正懂得積善、修善積德,來生再得人身,來生得人身一定比這一生福報大,更殊勝了。那個更好的生天了,得天身。

  這裡面最殊勝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你得到的那個身相,佛在《無量壽經》上有比較,他從乞丐跟帝王比,帝王跟忉利天王比,忉利天跟六欲天比,六欲天跟大梵天比,一層一層比,比到最後,世間福報最大的大梵天王,比起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不曉得差多少?這才知道殊勝無比的身相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不能去呢?決定能去,就怕你不願意去,你要願意去,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古德常講的萬修萬人去。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好像很少聽說。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原因在什麼呢?嘴巴裡說想去,心裡實在捨不得這個世界,那就沒有法子了。真正想去的人,對這個世間決定不貪戀。

  我們用個最簡單的話來說,決定不貪生不怕死,這個人決定往生;貪生怕死的人不能往生。念佛念的再好,到臨命終時,你這個恐怖現前,這是很大的障礙。你心生恐怖,佛就不能來接引,這是你自己造成障礙,所以臨命終時如入禪定,心不顛倒,沒有恐怖,沒有顛倒。心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人才能往生。心地清淨、心不顛倒的人、沒有恐怖的人,即使不往生,來生決定是生天,得大福報。所以我們看到歿生這兩個字,就曉得生命是永恆的。那麼我們這一生得的這個人身,跟大家相聚在一起,這個時間短暫!縱然天天在一塊,過幾十年的生活,還是短暫。你看無限的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在這麼長的時間只佔這麼一點點,這麼一點點短時間,何必還跟人過不去?還有什麼好爭的?在空間來講,無限的時空,我們這個肉身真是一微塵!這些都是講的事實真相,明白了之後,才曉得人在這個世間微不足道!古人形容說是石火電光。

  石火這個名詞,現在人很模糊,沒有這個觀念,因為現在不用這些東西,現在取火用瓦斯很方便,從前取火用一個火石,用一個鐵的刀片,敲這個石頭,用這個方法來取火,那個敲下去火星冒得就跟那個閃電一樣非常短暫,石火電光形容時間極其短暫。《金剛經》上講的事實真相,「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電就是閃電。了解真相之後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短短數十寒暑,對人、對事、對物,自自然然就慈悲親切。縱然是惡意對我的人,我也會以善意對他,為什麼呢?我知道時間太短了,聚會很不容易,很難得相逢!縱有冤結,也要把它解開,絕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這個是聰明人。過去生中所結的冤仇,這一生懂得要都把它化解,化解之道就是忍辱、忍讓,自然就能化解了。所以這一句講「本生」!

  下面一句:『知諸眾生宿住之事無所罣礙』。「宿住」是說的什麼呢?生生世世他所造的事業,他得的是個什麼身?他造的是些什麼業?都清楚、都明白。「宿住之事」。第四句:

  【知諸眾生未來劫事無所罣礙。】

  這一句難了,實在是不容易了。前面宿住知道你過去生中,這一句是知道你未來世。未來世還沒有來,他怎麼會知道?其中含義就很深,雖然未來還沒到,未來早已經註定了。如果不註定,他怎麼會曉得?現在就是所謂有一些特異功能的人知道,預知未來,他怎麼會預知?可見得未來的事情也已經定了。所以他知道,一切眾生這都是講眾生的份上,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的業,這些業果是循環的,也就是你造業,你一定有果報,受果報的時候又造業,所以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這個就是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因果不空呢?因果是講它的相續相,是說它轉變的現象,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在六道、在十法界轉變的現象,相續的現象,這是真的,這個是事實。所以稱作「因果不空」。

  那麼你過去造的這個因、現在造的因,未來的果當然人家曉得;不但別人曉得,佛經如果諸位有相當體會的人,自己曉得,這個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沒有神通,六通都沒有,十通智當然是更不必說了。但是佛說的話,我們想想有道理,「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知道我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因,這一生的生活際遇就是,果報!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法華經》上講的十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我們要問,我來生怎麼樣?「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在造因,果報在來生,我這一生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你來生的果報一定殊勝,因為你種的善因,來生一定善果,這個不必要得通,就知道!那麼這一些已經得通的人,他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所以這個因果相續、因果轉變,這是個定律。

  你過未來世,未來生生世世人家也看得清楚,那就是說你的因果轉變的變化幅度不大,總在這一條線上,上上下下起伏都不太大,那人家就看得很準確了。世間沒有這個能力,用數學來推算,像算命看相的,都是藉著經驗、數理來推算,往往也推算的八九不離十。你為什麼會被人家算準了?就是因為你這個幅度不大,你作善、作惡的幅度都不太大,所以這個命運很容易被人家看出來。作大善的不容易看出來;造大惡的也不容易看出來。為什麼呢?他的起伏幅度太大,是要像這樣的大菩薩,他們才看得出來。小菩薩、聲聞、緣覺的神通有限。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阿羅漢的神通像宿命通,他能夠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就不知道。他的能力有限,他知道過去五百世,也知道未來五百世,超越這個界限,他就不曉得。五百世在無際的時空裡面,依舊是一小段,這個時間並不長。這是說明未來世確確實實是有,肯定是有來生、有來世。來生、來世的狀況,就是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為。所以我們這一生要是萬緣放下,不但世間法放下了,連佛法也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你的果報就殊勝了。你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了,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那麼我們要問,那這種這些菩薩們知不知道呢?知道,他看到你現在修什麼因,你來生什麼樣的果報,也看到了。第五句:

  【知諸眾生現在世事無所罣礙。】

  這一句好懂,知道現前的事,這是「天眼通智」。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得很清楚。

  【經說天眼見現在故。】

  他的能力很大,我們肉眼見不到的,他能見得到。第六句:

  【知諸眾生種種言音隨俗差別無所罣礙。】

  這裡面講了兩樁事情,一樁事情是講的「天耳通」,他有能力聽聞一切音聲,沒有障礙。第二,他能夠「分別一切眾生言音」,就是能夠分別一切眾生的言詞。換句話說,一切眾生種類不相同,不要講一切眾生。以我們人道來講,現前這個狀況,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種族,言語、文字都不相同,菩薩天耳通的能力,自自然然能夠明瞭一切眾生音聲所講的是什麼,不需要翻譯,什麼樣的言音他都懂,他都會,他有這個能力。這個言音,言就是言詞,音就是音聲。他都清楚、都明瞭,所以這一句裡頭有二通,講的是兩種通,就是天耳通,『分別一切眾生言音通智』。這個意思六通裡頭沒有,六通裡頭只有天耳,通常包括在天耳裡面,這說十種從天耳裡面,分出言音通智。第七句:

  【知諸眾生種種疑網,咸為決了無所罣礙。】

  向下有三句,第七句、第八句、第九句,這三句是講的「一切法通智」,都是度化眾生的權智,我們講的權巧方便。這一句是說的斷疑,一切眾生種種疑網,疑惑之多,對依報、對正報,對人、對事、對物,對過去、對未來疑慮重重,就像網一樣,網在此地是一個形容詞。菩薩知道,有能力幫助眾生破除這一些疑惑,他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沒有障礙,這叫做「斷疑智」。第八句:

  【知諸眾生種種根性受法差別無所罣礙。】

  這一句是「知根智」。一切眾生種種根性,我們在經上常常見到上、中、下三根,這個是世尊講經說法方便起見,實在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也是無量無邊。那麼為了說話好講起見,把它歸納為三大類,上、中、下三根,這就好講。一切眾生的根性,菩薩都知道。下面有『受法差別』,根性不同,接受的法門就不一樣。這根性怎麼來的呢?無量劫中修學熏習而成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參禪,那他對於參禪這一門,他就有興趣,他有這個根性。過去生中從來沒有參過禪,這一下叫他參禪,可難住他了,他對這個毫無興趣,一枝香他也坐不住。為什麼呢?沒有這個根性!根性就像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天賦,他有某一種特長,有某一種天賦,有人從小就喜歡畫畫,畫得很不錯;有人從小就喜歡唱歌,聽音律的能力很強,這些都是屬於根性。因為眾生根性不同,所以佛才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說這麼多幹什麼呢?適合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法要是契機了,契機是適合他的根性了,他修學就非常容易,就很快速。這是『知根智』。第九句:

  【知諸眾生應受化時,悉往調伏無所罣礙。】

  這一句是講時節因緣。雖然他有某一種根性,但是他時候沒有到,不行。為什麼呢?沒成熟。就如同我們種這個果物,好像桃樹結這個桃子,桃子結了,但是沒熟,你這個時候不能採它,你採它不能吃,一定要到它成熟了,你才可以採它。眾生根性亦復如是。他在現前,他這個善根、福德沒有顯出來,你一定要等待,等待時節因緣。這個事情我想,大家並不難懂。我們自己本身學佛,想想就如此!沒有認識佛法之前,我們對佛法產生很多錯誤的觀念,認為這是迷信,認為這是低級宗教—泛神教,怎麼可能接受?誰勸你,你都把人家罵一頓,自以為是,決定不能接受,一定要到什麼?到時節因緣成熟了,這個聽聽是有道理,才不反對,才點頭了。

  淨宗法門就更難了,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許多祖師大德學佛的,最初都是排斥淨土,到後來慢慢的對淨宗產生興趣了,深信不疑了,這時節因緣。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當然非常愛護你的家親眷屬,你的家親眷屬現在不能接受,反而說你學佛迷信,迷得太深了,都被寺廟和尚騙了,這一定有的。我那個時候學佛,我是一個人在台灣,沒有家親眷屬,我的同事、長官、朋友都說我迷了,迷到後來搖頭說沒救了,沒救了!現在偶而見面,他們點頭:「你的路子走對了。」這都是屬於時節因緣,時候沒有到,雖有善根也不行,也不能講,一定要時候到,你說法他才能接受。所以,『知諸眾生應受化時』。所以佛說法比喻作海潮音,海漲潮有一定的時間,到時候它就來。比喻佛說法,眾生機緣成熟了,佛一定來說法,機緣沒有成熟,佛決定不會來;來了也沒有用,來了叫眾生造業,眾生毀謗,毀謗就造業了。佛來很慈悲,不來也是很慈悲;不來是不令眾生造業。所以機緣成熟,『悉往調伏』,「調伏」就是教化。那個地方眾生成熟了,佛就到那裡去教化。「悉往」,這個悉的意思很深,十方世界眾生同時成熟了,佛有能力分身,這些法身大士有能力分身,可以分無量身,到處同時去教化眾生,他有這個本事。悉這個字—悉往,同時成就都行,這個都沒有障礙。

  第十句跟十一句這兩句,是「一切法滅盡通智」,我們念念這個經文。

  【知諸時分,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晝夜年劫,延促相入無所罣礙。】

  這一句裡面,有一些名相是梵語音譯的。在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面有,經文裡面其他的句子都好懂。

  【唯時分智,今當略說。時分總名,該於長短。時之極促,名曰剎那。百二十剎那名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

  只有這一句『時分智』裡面,清涼大師給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解釋。說時分這是總說,時間長短都包括在這個裡面,而時間極其短暫的叫『剎那』,所以剎那是極短的時間。一百二十個剎那叫『怛剎那』,六十個怛剎那叫一個『臘縛』,三十個臘縛叫『牟呼栗多』,三十個牟呼栗多叫『一晝夜』,一晝夜我們現在曉得二十四個小時。所以這一些都是數字的單位,從極短暫的數字說到一日,一日就是一晝夜,這是古時候的印度時間單位的名稱。這個說的相都很粗,清涼大師在註解後面跟我們說:

  【然仁王經一剎那中九百生滅。】

  一剎那不是最短的,一剎那裡面還有九百生滅。

  【今不說者。】

  這個經文真的沒有這麼敘述,為什麼呢?

  【一以剎那之中,更有生滅。唯佛智知。故略不說。】

  這個極其短暫的那個時刻,那是佛才曉得,實在講的時候,到九百生滅就是無生滅了,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沒有生滅,所以也叫做不生不滅。這個是權教菩薩二乘人都沒有法子知道的,都見不到的,他們這個定力還是有限。所以大乘經上講,八地菩薩才發現,才發現一剎那裡頭還有九百生滅,要到八地菩薩這個定功才能發現,八地以前都見不到。所以這樣微細,這個經裡頭就省略掉了,就不說了,這是一個意思。

  【二顯於剎那剎那生滅即無生滅,是性寂滅,稱滅盡智。】

  第二個意思,『剎那剎那生滅』就是不生不滅,也叫做『性寂滅』,或者稱之為『滅盡智』。入這個境界,對於虛空法界普度眾生決定沒有妨礙。所以這個地方的滅盡,跟小乘的滅盡不一樣,小乘滅盡是證入偏真涅槃,入那個涅槃不起作用。這個是大乘的滅盡智,名字是一樣的,作用完全不相同,他證得這個境界得大自在。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跟小乘人是完全不相同。這是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作了一個簡單的註解。底下一句,十一句是:

  【知三世海諸法流轉相續次第無所罣礙。】

  這一句是說的「長時流轉盡」,前面這一句講的是「知剎那盡」。要用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話,一個是觀察物理現象存在極短的現象,另一頭就觀察極長的現象,兩個極端;前面這一句是講極短的現象,後面這一句講長時。『知三世海』,「海」是比喻,比喻深廣無盡。「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這長時間!『諸法流轉』這四個字是包羅萬象,諸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通常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切萬法生滅的現象、轉變的現象、相續的現象,這四個字統統包括了。

  『諸法流轉相續次第』,它這個轉變跟相續都有次序的,它不亂。這個要用普通的話來講,就是所謂的「無所不知」,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兩句話是一般人讚美上帝的。其實人人都做得到,只要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把菩薩修學的綱領抓住,修—修正,將我們一切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修正過來,這是一個修字。習—要以正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就是今天講的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思惟」,思惟兩個字是明瞭的意思,所以叫思惟修,不是真的叫你去思,思就錯了,思落在意識裡頭去了。所以思惟是代表明瞭,一切通達明瞭。

  隨順觀察,隨順是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這個裡面念念不離觀照,觀照就生智慧了,就與覺、正、淨相應了,他這些本事是這麼來的。如果我們要真正幹,真正肯這麼修,這些本事慢慢我們也會得到,因為佛說過,這一些是我們的本能,本來有的,你得到一點都不稀奇,本來有的。我們今天是把本來有的迷失掉了,怎麼迷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把本能迷失了。學佛沒有別的,佛提供這些經驗方法,幫助我們恢復本能而已。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都應當要知道。末後一句:

  【知諸佛剎無量差別,能以其身遍往十方無所罣礙。】

  這一句是講諸佛剎土。清涼大師在這個註子裡面講,這一句是:

  【無體性神通,及無量色身莊嚴通智。】

  這一句是這兩個意思,從神境開出來的,往下經文還會細說。諸佛剎土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呢?諸佛剎土裡面眾生跟我們娑婆世界很相似,這些眾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個人所造的業不相同,果報有差別。如《楞嚴經》裡面所講的「別業、共業」,所以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有十法界、都有六道,種類繁多不是一樣的。一樣的只有一個特別世界,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很特別。我們前面都曾經介紹過,這個世界為什麼特別呢?它是新成立的,沒有原居民;我們這個老世界有原居民,那就很複雜了,就很麻煩了。它這個世界是新造的,人從那裡來的?各個地方移民來的,移民來的還要挑挑選選,不夠資格不讓你進去,所以到那邊去,統統是念阿彌陀佛的,統統是心地清淨的,心淨則土淨。所以它有選擇,全是新移民,那麼大家就差不多。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你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生到西方世界你的膚色—金色的身體;容貌跟佛都一樣,沒有差別。這是什麼?特別世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的人相貌都不一樣,你說相貌完全相同,那只有極樂世界,只有這一家,沒有第二家。這個我們要搞清楚,它這個世界很新,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任何一尊佛的剎土都是無量劫又無量劫,數不清!西方世界剛剛成立才十劫,這個情形完全不相同。你們諸位想想,你還是跟那一些很有歷史的這些老居民,跟他們在一起生活,你還是願意到這個新的社區去生活?新社區單純多了,那個老居民他們的一些老的風俗習慣,有的時候你很不容易相處,你跟他們格格不入,這是難處。所以菩薩知道佛剎無量差別。

  他有能力,他能以其身遍往十方無所罣礙,這個是第三住的菩薩,他有這個能力,如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樣,每一天可以供養十方佛,供佛當然聞法;可以在十方世界度化有緣的眾生。你們想想看,你要照一般方法修行,你要修到三住菩薩才有這個能力。這個菩薩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了三品了,才有這個能力,我們想想看能不能做得到?別說塵沙、無明,見思煩惱一品都破不掉!佛給我們講,我們凡夫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你破一品看看,你有沒有能力破一品?頭一個就是身見,起心動念有個「我」,你就沒破,你一品也沒破。

  須陀洹破八十八品見惑,決定不會把這個身看作自己了,身見破了,不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才能證須陀洹果。起心動念還是這個身,這個身要怎麼保養,要怎麼樣珍惜,就完了。給你說吧!你還是搞六道輪迴,不但搞六道,你還搞欲界,三界裡面色界、無色界沒份!都在這個染缸裡頭打滾,這個問題就非常非常嚴重。所以修到這種境界,從初發心修到斷見思、斷塵沙,那個時間常常講要無量劫。為什麼要這麼長呢?進進退退,你沒有那麼長的壽命。你每一生只修短短的一段時期,再一投胎,忘得乾乾淨淨;下一次再遇到緣,又重新再來,重新再來頂多又長進一點,長進一點壽命又到了,所以這個時間就長了。這個在四種魔裡面叫死魔,你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所以你要斷斷續續,好不容易才成功!

  那麼到見思、塵沙破盡了,破一品無明,才超越十法界,才能入華藏世界。善財童子他們這一幫,入他們這一流。再破兩品無明,才有這種能力供養十方諸佛,才有能力。然後你再想想,極樂世界非去不可,極樂世界一品煩惱都不要破,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你看這多便宜!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的智慧能力不是三住,三住這個地位太低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地位?阿裨跋致菩薩,四十八願裡頭講的。世尊在經裡面也給我們講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裨跋致菩薩。阿裨跋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七地以上。這個三住怎麼能比?

  就跟讀書一樣,五十一個年級,他才三年級,妙住菩薩是三年級。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少年級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年級了,還要往上去七地菩薩,再去七個位次,你是三十七年級,他是三年級,怎麼能比?差太遠了。五十一年級就成佛就畢業了,五十一個位次!你看你到三十七個位次,距離圓滿很接近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大家讀經,這些地方千萬不能疏忽!你才真正明瞭淨宗的殊勝。善導大師對於《無量壽經》的讚歎—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善導大師對《無量壽經》的讚歎。所以《無量壽經》淨宗法門是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為什麼開這麼多法門呢?那就是眾生根性不相同。雖然是最好的法門、第一法門,他不接受,那有什麼辦法?不能接受,再開別的法門給他修,這是佛的慈悲。由此可知,其他的一切法門—方便法,這個法門是真實法。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那就太殊勝了。這一段註解就不必說了,諸位看看就行了。我們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何以故。以得無住無作無行神通力故。】

  開頭這是一句問話,為什麼?為什麼他修學這個法門,能夠獲得這樣殊勝的德能?在這個地方要把它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所以這句經文叫:

  【總相徵釋。】

  『徵』就是徵啟,就是叫著他提出問題;『何以故』這三個字就是「徵」。下面這是解釋,加上何以故,提醒他的注意,為什麼?我們看清涼大師這個註解,這一段經文只有一句,註得很多。

  【總相徵釋。然有二意。】

  這個裡面有兩層意思。

  【一徵釋前十所以。】

  解釋前面十種通智的所以然。

  【前十得無礙者,皆由無住等通力故。】

  他為什麼得這十種無礙?無礙就是自在,我們今天講自由自在,無有障礙。這是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裡面,給我們提綱挈領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都是由於無住、無作、無行得來的。『無住等』這個「等」,就是經文裡頭『無作無行神通力故』,從這個地方來的。這句經文,跟《金剛經》上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個意思。最重要的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不執著。我們凡夫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執著,這個是最大的麻煩、最大的障礙。「我要怎樣」,你就糟了。

  今天早晨美國有一個同修打電話給我,他很難得,他要發心做功德,發的這個心還不小,要拿二十萬美金來做功德。然後要提出條件,說:「我可不可以參加你們會裡面,作一個董事?」我說:「算了!你這個錢也不要出了。」心都不乾淨!出功德是有條件的,起心動念沒有把我忘掉,這怎麼行?所以佛法裡教我們修布施—淨施,淨是無條件的;施了之後念頭都沒有,能施、所施忘得乾乾淨淨,若無其事,那就叫「無住」。你做什麼事情還記得牢牢的,你有住!你做了些什麼好事,出了多少功德,幫了多少人的忙,你看看你念念不忘,這叫有住,這個不行。所以你怎麼修,菩薩這些殊勝的德能,你一樣也沒有。他為什麼有呢?就是他無住。

  「無作」,實在講無作,他真做,天天在做,作而無作,是這個意思。「無行」,行而無行。作是造作,行是行為,一切造作行為統統不著相—三輪體空。一部大般若就是講的這樁事情,《金剛》是大般若的綱領。為什麼他不著呢?因為一切法空,你執著就錯了,所以說連身體都不應該執著。為什麼呢?身體也是空的。世間人可憐,年歲不大,他一身毛病可不少,毛病從那裡來的呢?從愛惜你的身體來的。今天保養這個,明天保養那個,一身的毛病都保養出來了。他為什麼會保養出了毛病?你執著,你有住。你有住、你有作、你有行,怎麼會不出毛病?毛病從這兒來的。

  你果然真的是無住、無作、無行,你什麼毛病都沒有了。你想想看,誰有毛病?「我」有毛病,「我」都沒有了,毛病誰有?沒有毛病了。是因為你有「我」,你才有毛病,你才有老、有病、有死、有種種憂患、痛苦,都是從「我」來的;「我」沒有了,這個問題全都解決了,徹底解決了。一部《大般若》就給你講無我是真的,有我是假的;有我是妄想,無我是真正的事、真理,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想治自己的毛病,怎麼個治法?徹底把病根拔除,就是把「我住我作我行」,把它捨掉,放下!都從看破、放下上下手。看破是什麼呢?事實真相明白了、了解了,再也不執著,再也不分別,事情照做,精進不懈,絕對不是消極,作而無作。

  作是什麼?你在那裡積功累德,你在那裡斷惡修善,這是你在作。無作是什麼呢?絕不把這些事情掛在心上,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叫你念佛,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你能夠保持清淨、平等、覺,你真念佛了。口裡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不清淨、迷惑顛倒、邪知邪見,那個不叫念佛,那個古人所講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果然心地念念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你一句佛號都沒有念過,你是真念佛。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吉祥雲比丘那一章裡頭說過,吉祥雲比丘給我們講了二十一種念佛門,這是真念;有口無心,那是假念,不是真念。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相應不是口裡頭這一句阿彌陀佛相應,不是這個;你一念心與覺、正、淨相應,這個叫一念相應一念佛。《無量壽經》上,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名;所以你的心清淨、平等、覺了,你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了。所以這一句話就很重要很重要了。

  『皆由無住等通力故。』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說,《般若經》不能不懂,我們也是這些年來,看大家念佛工夫不得力,障礙在那裡呢?障礙是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在去年,我們將《金剛般若》詳細講一遍,目的我在講經的時候講得很清楚,我絕對不是節外生枝,不是拋棄淨土,又去夾雜了,不是的。而是用《金剛般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目的呢?老實念佛。你真的能看破、放下了,你念佛就相應了,你就老實。所以把《金剛般若》當作我們的手段來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繼續往下看:

  【以無住故,無所不住。】

  這就是中道,空有兩邊不住。無住,不住有;無所不住,不住空,這才叫真正的無住。

  【以無作故。】

  無作不住有。

  【作用無邊。】

  不住空!就作而無作,做不做?天天做,從來沒有休息過。我這兩天跟同修們談話的時候也提起,世間人年歲大了有養老,這是社會福利,我們應當做的。學佛的人有沒有養老的念頭?沒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八十歲他老人家圓寂了,應當七、八十他也去養養老,他沒養老!天天講經說法,到處去奔波,活一天幹一天,幫助世間眾生養老,來安老,自己沒有安老、養老的這個念頭。一切為眾生,沒有為自己,這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以無行故,用而常寂。】

  行是行為。『無行』,種種作用無有疲厭,心永遠清淨,永遠是在定中,就是剛才講的,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上。

  【若約表義。】

  表法的義趣,如果就表法的義趣來說:

  【即修行菩薩觀一切菩薩法空無我等。】

  這個地方有省略,你看到無我,無我下面有無願無作,這個『等』就是無願無作。

  【得此自在。】

  他前面講的這十種通智—大自在,他怎麼得來的?因為他觀看破,看破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願,一切法無作。所以要效法自然,這個最好,自然作而無作。譬如春生—春天草木生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作,這是大自然在作。它有沒有作的念頭呢?有沒有作的心?沒有。這就叫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要效法自然,隨順自然,我們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也要像大自然的運行一樣,到某個時機就要做某些事情,雖然做,正在做的當中,心地也一塵不染,乾乾淨淨,沒有做的這個意念,這個順乎自然。順乎自然跟諸位說,就是最健康的,違背自然,那你就是要命的,那就不是健康的,那就壞了。

  所以現在人滿口科學,實際科學是什麼,他自己也莫名其妙。違背了自然的原理,違背了自然的法則,不懂得順乎自然,所以不知道養生之道。科技今天再高明還是迷惑顛倒,明眼人一看,問題非常非常多,不是救人是在害人。現在人看到古時候東西,認為這是舊的,要破除、要廢棄了,殊不知古時候東西裡面真高明,對於養生之道講的就很透徹,他懂得順乎自然。譬如在飲食,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夏天要吃熱的,夏天天氣熱吃熱的,身體裡面跟外面自然能夠相應;冬天吃冷的。你看看冬天長的這些蔬菜都是涼性的,大白菜、蘿蔔冬天的,都是涼性的;夏天生的這些植物都是熱性的。你在什麼季節,你吃這個季節所生長的東西最健康;你要挑口味,夏天要想吃冬天的東西,冬天要想吃夏天的東西;住在中國想吃外國的東西,你不生病才怪。為什麼呢?違背了自然的法則。這是現在許多奇奇怪怪的病從那裡來的?他不知道,他滿腦袋的科學,很糟糕!實在講的時候,這些智慧遠遠不如古人,可惜不讀古人的書,那有什麼法子?

  了解事實真相叫看破,他們真正看破一切法空,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佛法也是緣生法。緣生之法沒有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在裡面一切的做作,他心裡頭不落痕跡,為什麼呢?不可得。不可得為什麼要做呢?業果不空。因為萬法皆空,所以他放下;因為因果不空,他要斷惡修善。但是這兩樣是一不是二,所以才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你真正體會到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用這個原理、原則來學習,學習怎麼過日子,過菩薩的日子,菩薩的日子就是過大三空的日子,就是無我、無願、無作,過這個日子。工作裡頭也用這個原則,你就樣樣得自在,你就念念開智慧,這不是假的。這是兩個意思裡的第一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這第二個意思,我們下一次再講,第二個意思在註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