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雍正皇帝上諭與多元文化教育  (第三集)  2004/5/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232-0003

  諸位同學,我們看「上諭」下面這一段,我們把文念一遍:

  【朕居藩邸。留心內典。於性宗之學。實深領悟。】

  這是一小段。『朕』是古時帝王自稱。在古老的時代,一般人民自稱都稱朕,秦始皇開始,這個「朕」只有皇帝自稱才用朕,平民就不再用這個字,這樣子一直延續下來到清朝帝王依舊稱朕。『居藩邸』。是他沒有作皇帝的時候,那時候他是親王,我們知道他是封為雍親王,他是康熙第四個兒子,也就是在那個時代,他做王子這個時代。『留心內典』。「內典」是佛法,佛教的經典稱為內典,他很喜歡。以他的身分地位得到真正高人指導,當代的這些高僧大德都來輔導他。他也非常虛心的學習,所以他對儒釋道確確實實有相當深入的理解。皇帝領導人確實要這樣,為什麼?一般人不能夠矇蔽他、不能夠欺騙他,他知道的比你多,他學習的比你廣博,這些文武大臣、專家學者不能不服。所以他執政的時候是清朝的盛世。『於性宗之學,實深領悟』,「性宗」是禪宗,法性宗,他有相當的領悟。接著說:

  【御極以後。】

  『御極』是做了皇帝,執政以後。

  【宵旰靡遑。】

  這一句是形容他勤勞政事,對於學習的時間愈來愈少了,沒有時間來談論佛法的事情。這還不是真正的原因,這是一句客氣話。真正的原因下面說出來了:

  【且恐啟天下以崇尚釋教之疑。是以未嘗形之談論。】

  沒作皇帝之前對佛教下很大的功夫,作皇帝之後反而不談,好像對佛教疏遠了。其實並不是真的疏遠,有緣故的。因為作國家領導人最重要要公平,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對於各個不同的族群要公平待遇,對於各個宗教也要公平待遇,不能夠有所偏。如果有所偏,底下這些臣民為了討好皇帝必然起分別執著,皇帝喜歡佛教,大家一窩蜂都學佛,而排斥道、排斥儒,那就錯了,就會造成社會的爭端,爭端如果要是嚴重就變成社會動亂。所以領導人關係太大了,他的態度一定是公平,即使有所愛好也不能夠形之於色,因為他知道他的影響太大了。所以執政之後,對於佛教很少談論,很少提及到。這就是怕天下(也就是人民),人民以為皇帝崇尚釋教疏遠儒道。這錯誤的。這真正是有學問、有德行,處理這些事務,三教的事務,他做得很好、做得很圓滿。

  【欲俟庶政漸理。始舉三教合一之旨。】

  這是想希望等待政治上了軌道,再提出三教要合一。『三教合一』就是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希望宗教能團結,教學無論是哪個學派,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樣子才真正有利於國家社會,才真正為人民的福祉著想,這就對了。

  【提撕警覺。以明互相詆毀者之非。】

  自讚毀他,標榜自己,貶抑別人,錯誤!前面一開端他就說明三教的過失,你們的宗旨相同,目標是相同,只是接引對象不相同,所以應當合作。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民,來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要團結不能夠分化。所以想想我們現在,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整個地球真的變成了一個族群。這個族群是許許多多族群融合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融合成一個地球之家。我們是地球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民應當是平等的。在佛法裡面講,不但在地球上生存的人平等,所有一切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一定要消除自己內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錯誤念頭,我們要求真實智慧化解對立、化解矛盾,使自己身心調和,然後才能夠和天下、和世界,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太和、中和、保和。儒家一直提倡「和為貴」,所有一切的學術、教誨統統落實在和。

  我們這麼多年來提倡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理念走到哪裡都通。你跟儒談,你跟道談,你跟基督教談,跟伊斯蘭教談,跟各個不同的族群交談,「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對不對?大家都點頭。從哪裡做起?從我們內心做起,我內心要跟這個人對立,要跟這個事物對立,我就不和了,就不平等了。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內功,內在裡面的功夫。聖賢人要教化世間,幫助別人,先求自己。所以頭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反求諸己,我要回頭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我才能幫助別人。我自己不平等,我怎麼能幫助別人達到平等?我自己跟人家不能和睦相處,我如何教別人?一切是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一定要給別人做好樣子。別人毀謗我,我知道他為什麼毀謗我,他對我不了解,他對我不認識,他有誤會。我表現的形象有欠缺,讓他產生錯覺,他沒有錯,我有錯。

  所以人能夠常常反省,常常改過,這才能產生感化的作用。到他以後相處明白了,實在是別人對我們的誤會,甚至是對我們的毀謗,不但提升我們自己的境界,也對他有幫助,這是對他很好的一個教學的方式。他毀謗我,我讚歎他,他侮辱我,我幫助他,我對他沒有絲毫怨恨,我只有恭敬讚歎。時間久了,他會反省到,他這些態度對待別人,別人是反抗他;對待我,我們不但沒有反抗他,我們隨順他,他會覺得我這一生這個朋友是好人,他能夠想到這一點,他自己境界就提升了。所以我們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這是真正的幫助。如果我們聽到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我們心裡面就有瞋恚、就有報復,錯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不是解決問題,這是製造問題。要解決問題,一定從本身解決起,我本身問題沒有了,解決了,外面也沒有了,也化解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才叫真正學問,實學,真實的學問。我們要化解別人的誤會,化解爭端,化解毀謗,我們自己決定不能夠毀謗別人,決定不可以有爭論,這才是真實智慧。雍正皇帝很了不起。

  【今邇十年矣。】

  他作皇帝做了十年,『邇』是滿,滿十年。

  【聽政餘暇。偶將朕之所見。並昔人論說數條。舉以示天下之學道者。】

  『學道』就是包括儒、釋、道三家。你看看他作皇帝沈默了十年,不談這個問題,實際上他非常留意,也就是我們講的機緣沒成熟,這不能說,佛家講觀機。現在已經十年,政治制度一切都上軌道,機緣成熟了,應當要談談這個問題,三教合一。所以我們這個題目訂的是「雍正皇帝與多元文化教育」。現在在這個世間我們普遍都在講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應該是雍正皇帝最早提出來的,三教合一。他自己所學的心得以及古人的『論說』,他下面一共列了八條,每一條我加上一、二、三、四,這是我加的,便利我們學習,原文上沒有這個數目字。我們看看他所舉的這八條,第一條:

  【古人有曰。周孔六經之訓。忠孝履其端。】

  第一條文字比較長,自然分三個段落,這第一條講的是儒家,周公、孔子用『六經』來教化人民,他的宗旨核心是講『忠孝』。中國的文字我常講是智慧的符號,你看看這個符號,你就懂得它的意思,人能夠開悟,這是在全世界所有國家民族所沒有的。中國人的智慧可以從他創造文字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得到,你看「忠」這個字,下面是個心,上面是個中,你就曉得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你的心要正,不偏不邪,這叫忠。如果我們有偏心、有邪念,這就不忠,在古時候忠是對國君、對國家、對人民,現在我們講的是對人對事對物不能有偏心,不能有邪念。沒有偏心,沒有邪念,這個心是真心,真誠,真誠是忠。

  「孝」這個字,你看這個字的符號,孝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忠孝」都是會意,叫你體會這個字的意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起來,這叫孝。現在人講有代溝,代溝就是大不孝,孝沒有了。孝沒有代溝,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我們今天講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他愛祖先就會敬祖先;愛子孫,他就教子孫。孝旁邊加一個文就是教,文教,你看它的意思多深,縱的講無始無終,橫的講沒有邊際,就是佛家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中國用這個孝字做代表,這個意思是整個宇宙是一體。佛法也是建立在忠孝的基礎上,所以它到中國來真的發揚光大,基礎、立足點與儒家完全相同,與道家完全沒有違背,儒釋道確實是一家,雍正看的一點都沒錯。推而廣之整個世界,各個族群、各個宗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儒家教的是什麼?忠孝而已。下面一段說:

  【李老二篇之言。】

  老子,老子姓李。『二篇』,就是老子道家講《道德經》上、下兩篇,這兩篇文字不長只有五千字,五千言講的是什麼?道德。什麼是道?我們用儒家前面忠孝兩個字來說,孝是道,忠是德,你要體會到。道是太和,德是中和,你懂得用中,儒家講中庸之道,佛法講中道,聖人都知道用中,不偏不邪與道相應,不違背道,這是德。雖然說的名詞不一樣,忠孝,一個講道德,實在講意思完全相同。說法不一樣,內容是一樣的,效果是一樣的,都是把這個標榜為教學的宗旨。

  在中國古時候儒家教童蒙,《三字經》,六、七歲的小朋友就要開始念,它把教學的宗旨擺在最前面,「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道,本善就是忠孝。所以忠孝不是學得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現在為什麼要學?是因為你迷失了本善,你被這個社會染污,你原本是忠是孝,現在變成不忠不孝。為什麼不忠不孝?起心動念想到自己,自私,想到我的利益,就沒有想到別人的利益。所以這思想到行為錯了,錯在哪裡?損人利己,我利己一定就損害別人,所以忠孝道德沒有了,佛家講慈悲也沒有了。你看看三家講的教學的宗旨,儒講忠孝,道講道德,佛講慈悲,本源是一個。佛家講慈,慈的意思是與樂,我幫助你得到快樂;悲是我幫助你離開痛苦。幫助人離苦是悲,幫助人得樂是慈,慈悲都是愛心,真誠的愛心。所以雍正皇帝在這裡做了總結:

  【事跡雖異。理數不殊。皆可崇可慕者。】

  三教教學的宗旨聽起來好像是不一樣,你仔細想想它相通,所以三教都可以嚮往,都應當學習。『崇』是崇敬、尊崇,都可以依它來學習,不應該有區別。你樣樣都學,廣學多聞,你才成就真正的德行智慧,不可以說學一家排斥一家,那是錯誤的,那是不懂得學習。中國古人講善學、會學,儒釋道這些祖師大德們接引學人常常都說一句「你會麼」。這句話意思很深,會就是你會學、善學,善學就是我樣樣都學,樣樣都通,裡面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沒有誤會。不善學是另外一面,排斥另外一門,永遠是對立的,永遠是矛盾的,永遠不能解決問題,這就錯了。

  我學佛,我也學儒,我也學道,這些典籍我常常都在讀誦。不但這些東西讀誦,其他宗教的典籍我都涉獵,我沒有比較,我沒有分別,我沒有執著,我願意做一個學生。周孔是我的老師,老子也是我的老師,釋迦也是我的老師,耶穌也是我的老師,穆罕默德還是我的老師,古今中外的聖人都是我的老師。我願意做個好學生,我向他們學習,廣學多聞,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這多麼快樂!如果我要樹敵,我學佛我要排斥別的,你想想這個生活多痛苦!你不學,你不認識聖人,學了之後才知道這些人都是大聖大賢,他們的思想見解一致的,教化眾生的宗旨目標相同的,沒有兩樣,都應當認真的去學習,不可以對立,不可以分別。所以我看到「上諭」這段雍正講的「皆可崇可慕」,我很佩服,確確實實是這樣子,皆是平等的。我們要以平等心來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不同的宗教,對一切不同的族群,真誠的愛心,真誠的禮敬,自己得大受用。第二條說:

  【又有曰。儒以正設教。道以尊設教。佛以大設教。】

  你仔細去看,『正』裡頭有沒有尊、有沒有大?具足。『尊』裡面一定有正,一定有大;『大』裡面一定有正,一定有尊,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們對於三教平等禮敬,他是我老師,學生見到老師要行禮,我見到孔夫子行禮,跟見到釋迦牟尼佛行禮沒有兩樣。我們拜佛,我走向基督教堂,面對著耶穌,面對著十字架,我跟面對佛陀沒有兩樣。我展開佛經跟展開《聖經》,那個恭敬心是相同的,我才學到東西。如果說,佛教是正教,那個是外道,你準學不到東西,你所學的決定有偏差。什麼原因?因為你心不正,你中沒有了。你心是偏的,你心是邪的,你學的東西當然也是偏心,你怎麼能得到中正?

  宇宙的真理是中正,可見得不是人家東西不好,是你自己錯了,你自己用心不善,你沒有看到人家真的東西。說到這個地方,使我們想到中國禪宗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句話可以引伸各個不同的宗教、各種不同的文化,在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相同的。所以我常常用樹來做比喻,樹它有樹葉,有樹梢,有條,有枝,有幹,有本,有根。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好像這個樹葉,樹葉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根,根相同,都是一個根生的,那個根是大道。你知道這個根是大道,你就曉得樹梢是大道,樹葉是大道,為什麼?每個樹梢、每個樹葉都從根本生的,它怎麼會不相同。

  沒有見根本的人,他有分別、有執著,他覺得不同,我這片葉不是那片葉,這個枝不是那個枝,他搞成對立。對立就與道相違背,就是與自然的法則、自然的規律相違背,這就錯了。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都離不開根本,無論是正,無論是邪,都是歸到根本。為什麼會有正邪?正是與根本相應,邪是與根本相悖。與根本相悖是他自己知見上的錯誤,並不是真的相悖,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真的貫通了,宇宙之間有沒有矛盾的地方?沒有;有沒有對立的地方?沒有。宇宙確實是太和。明白了、通達了,自然你就懂得用中,中和。這裡面最可貴的是永遠保持中和,那是大德,那是真實的成就,所以最後講到保和。雍正接著說:

  【觀其好生惡殺。則同一仁也。】

  你看三教,三教所提倡的都是講的『好生惡殺』。『同一仁也』,「仁」是個會意的字,你看仁是二人,我們想自己同時也想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希望別人用不善的態度對待我,我就不可以用不善的態度對別人,這叫仁。一切要從自己本身做起,不要要求別人,要求別人,你不會開智慧,你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安樂,我們現在人講幸福美滿,你決定得不到。你能夠回過頭來,一切求自己,幸福美滿確實可以落實,不管別人怎麼對我,我要以仁慈待人,這就對了。

  順境裡面決定不生貪戀,逆境裡面決定不生瞋恚,這就是佛家所教的,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經上的文字是「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如果對於順境善緣你有貪戀,你生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這煩惱!逆境惡緣,你生瞋恚心,錯了!真正的功夫,順逆境界是平等的。所以順逆境界都是我們的學處,我們在這裡學習,學習不起貪瞋痴,貪瞋痴沒有了,戒定慧自然現前。什麼是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道相應,在佛家講的是與性德相應,儒家講與太和相應,這叫戒。什麼叫定?定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定,如如不動。什麼叫慧?慧是一切通達明瞭,慧從定生的,定心起作用就是慧。所以簡單的說,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與道德相應,這叫戒。這是戒定慧三學,哪是個宗教。古今中外一切聖賢都是走這個路子,聖賢共同走的大道,我們這一生能發現、能找到,大幸,我們要走這條道路。我們不能跟一般凡夫一樣迷惑顛倒,走到岔路上去,走到歧途上去,這個錯了。同一仁。

  【視人猶己。】

  這『視人』,看別人跟自己是一樣,沒有兩樣,我喜歡的,他也喜歡;他討厭的,我也討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則同一公也。】

  大公無私,現在的社會缺乏聖賢教育,所以迷失自性的人太多了,迷得很嚴重。怎樣幫助他覺悟?我們自己以身作則。世間人貪財,那我們怎樣表現給他看?我們表現捨財,你要做出來給他看。世間人不能忍辱,很小的事情由於過分的執著就引起衝突,那我們怎麼表現?我們受重大的侮辱若無其事,根本不計較,不放在心上,做給他看,身教重於言教。你跟他講,他未必會相信,他未必能聽進去,我做出來給你看。諺語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話是錯誤的,誤導了很多人。我們做出來,我這一生不為己,你看看天誅不誅我?地滅不滅我?孔老夫子不為自己,釋迦牟尼佛不為自己,耶穌基督不為自己,不為自己的這些人都成了聖人,天也沒誅他,地也沒滅他,大公無私,他沒有自私自利。所以今天教學不是言教,身教!要有耐心、要有恆心。全心全力提升自己的境界,那就是幫助社會大眾,目標就在戒定慧、清淨平等覺。

  【懲忿塞欲。禁過防非。則同一操修也。】

  這是我們佛法講的修持,『懲忿』,我們講息怒,逆境裡面沒有瞋恚心,順境裡面沒有貪欲,這個功夫做在什麼?做在『禁過防非』,盡量減少自己的過失,不能做違背道德的事情,這是操守,三教都是相同的。雍正說得好,這個話說出來,三教聽到不能不服,你看同一仁,同一個公,同一個操守。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雍正皇帝所見八條裡面第三條:

  【又有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這一條確實是古人講的,人生活在世間總不外身心處世,身心是自己的修養,諺語常講養生之道、養生有道,那與這句話關係就密切了。『以佛治心』。什麼是佛?大乘教裡講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智慧、是覺悟;換句話說,心要覺、要悟。不覺就迷,不悟就愚痴,這話說得有道理。菩提心,經論裡面所說的,經上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論裡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些註解都註得很多,而且不太好懂。所以我在這些年來,講席裡面我也是把我自己這一生所學的、所說的、教給別人的,我總結了二十個字。前面十個字就是直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我們起心動念一定要與這十個字相應。對自己,對別人,對一切事物都要用這個心。諸佛菩薩用的是這個心。

  那我們要學佛、學菩薩,從哪裡學起?古大德常講從根本學起,根本就是用心。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我,我一定用真誠心對人,真則不假,實則不虛,決不能夠以虛妄對人,那就錯了。我們要用真誠,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有體當然有用,用裡面分自受用、他受用。從真誠心裡面流出來清淨,清淨是沒有染污,平等沒有高下,正覺沒有迷惑,這是對自己,就是深心。對待別人一片慈悲,對人、對事、對物叫大慈大悲。這話說得對,「以佛治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念念不離。

  『以道治身』,這說得有道理。道家很重視養生,現在講的是健康長壽,我們常常讚歎他仙風道骨,修道之人在這一方面很令人羨慕。我們要不要學?要學。怎樣才能做到清心寡欲,健康長壽?首先要寡欲,要能夠把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你心就清淨了。心清淨,身就清淨了,身清淨,居住環境就清淨了。環境清境,現在一般人講的磁場,中國古時候人講的風水,風水實在就是西方人講的磁場,我們一般人講氣氛,這個地方氣氛好、磁場好。佛法裡面講「境隨心轉」。這樁事情,現在日本江本勝博士他做水的實驗,今年十年了,證明水是礦物,證明水會聽,它會看,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意對它,它的結晶變得非常之美;以惡意對它,它的結晶就很難看,十年的實驗屢試不爽。

  我看到這個報告很歡喜,他證明佛經上所講的「境隨心轉」。所以人常常生活在喜悅當中,身體就健康;常常憂愁,常常有煩惱,他身體就多病。古人所講的「憂能使人老」,憂愁的人老化得快,他證明了這一點。他到我這裡來訪問過,我也到東京去看過他。我告訴他:大乘佛經裡所說的,不但礦物它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你現在能實驗出來了,這是它的本能,它還有本具的善德你還沒能測驗出來。它的德是什麼?它的德裡頭,這是本來具足的色聲香味,你現在實驗這個水,你只見到它的色,你還沒有發現它有香,它有音聲,它有味。我們以善的心對待它,你現在看到它很美的結晶,這色相你看到了,它有很美的音聲,你還沒聽到,它有很美的味,有很美的香,你還沒測到。他說有這個?是!希望你再深入的去觀察、去做實驗,能夠把這一切礦物的色聲香味,能夠實驗出來,那你這個功德就大了,證明佛經上所講的一點都不錯。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宇宙一切萬物都是活的,都有見聞覺知,都有色聲香味,這是性德的本能,這個東西不生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這佛經上講的。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身體細胞,這個肉體是物質,物質隨著我們意念在變化,我們如果是愛心善意,你的身體會愈來愈好,健康長壽;如果你有憂愁,你有顧慮,你有不善的念頭,你這個身體會生病,就跟水結晶反應一樣的道理。它是物質,每個細胞、每根毛髮它都是屬於物質,物質是隨著心念產生變化,這個道理很深,在此地不能夠細說。細說就這一個問題,也要七、八個小時才能把它講清楚。懂得這個道理,養生就沒有問題,道家對於這個很有研究,但是一定要結合到心才能收到圓滿的效果,心善、行善。

  所以我們常常勉勵同學們,要落實經論上教給我們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怎麼個大法?現在人講愛心,佛家人講慈悲,慈悲就是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就叫慈悲。所以慈悲裡面一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愛心要遍宇宙,善意滿人間,這就叫大慈大悲。以愛心、以善意平等待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這個身體哪有不健康的道理?哪有不歡喜的道理?常生歡喜心。人一生生活在喜悅當中,這是真正的人生,人要是生活在憂愁苦惱裡,錯了。道是講的道理、方法。

  『以儒治世』,這話講得也好,講得很現實。儒家用什麼治世?用倫常道德教化世間,世間人都能夠遵守,天下太平,決定沒有紛爭,決定沒有衝突。現在講消除衝突、化解衝突,實在講,儒釋道這裡頭的道理很管用。儒家講的倫理,倫理是道,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天然的,不是哪一個人制定的,自自然然的,所以它是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這個道相應,相應就是德。

  所以儒家講的五常,五常這是基本的德行。「仁」,仁慈,愛人。我愛自己,我也愛別人,愛人你就不會傷害別人;你會傷害別人,仁愛就沒有了。所以第一個是仁。第二個是「義」,盡義務,我幫助別人是義務的不求報償。如果我要求報酬,這就不是義,義是只有施捨不求回報。第三個是「禮」,禮尚往來。第四個字是「智」,智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最後一個是「信」,言而有信,絕對沒有欺騙別人的意念,當然更沒有欺騙別人的行為。

  仁義禮智信與道相應,這叫德。中國聖賢很難得,把這五條又展開變成八條,中國人講的八德。八德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第二種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說法裡面有重複的,把重複的去掉那總共是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圓滿了。人人都能遵守這十二個字,人與人之間決定沒有衝突。這十二個字落實在家庭,這個家庭美好;落實在夫妻,這對夫妻百年好合;落實在自己,健康長壽;落實在國家,國泰民安。

  所以儒家的教學就是推動倫理道德的教育。你想想為什麼漢武帝為國家制定教育政策,採取孔孟的學說?孔孟學說沒有別的,就是五倫、五常、八德,推行這個教育。而這個教育團結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一直到今天在全世界找到統一的國家,只有中國這一個。所以英國湯恩比博士讚歎,中國靠什麼東西來團結這麼大的族群,維繫大一統兩千多年不滅?實在講就是儒家的倫理道德。他還說: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上的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我們今天讀這段文「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不就是湯恩比所說的嗎?這十二個字就能引導現代這個動亂的社會趨向於安定和平。

  我常常勸勉同學,因為現在是家庭問題嚴重,家庭是社會組織裡頭的細胞,一切要從身家做起。這是儒家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是這個意思。所以他從修身做起。而修身內在的功夫是從正心誠意致知,最根本的斷欲,佛家講斷煩惱,儒跟道都不例外,都從這裡下手。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就是佛家講的菩提心;我們講斷煩惱,他講格物。物就是物欲,你要把物欲斷掉,格是格鬥,不是跟別人格鬥,跟自己格鬥,就是跟自己煩惱習氣去格鬥,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你才能有智慧。所以儒家講的格物,就是佛家講的斷煩惱;儒家講的致知,就是佛家講的斷所知障,破所知障。佛法裡面講這兩種障礙,障礙了性德,一個煩惱,一個所知,儒也是這個講法。

  儒家說這個,佛教沒傳到中國來,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程序,這是先後次第要從哪裡做起。所以今天家不和,古時候離婚希有,難得看到!怎麼會有離婚,哪有這種道理?現在離婚是太平常,你要問為什麼古人他不會離婚?古人因為都有前面的學習,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然後才齊家,所以他家和,家和萬事興。現代人不懂得修身,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不懂,所以家庭有問題,嚴重的問題。家有問題,社會問題也來了,因為家是社會的根本,這問題嚴重。

  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從哪裡做起?從家庭做起,家庭就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在現前這個社會,多元文化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怎樣才能產生效果?我在前幾年認識鳳凰電視台的劉長樂先生,他是鳳凰的董事長。我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我就跟他講:能夠救這個世界或者是毀滅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他就問我:哪兩種人?我說:一種是國家領導人,他有權毀滅世界,他有權救世界;第二種人就是你們這個行業,媒體的主持人。天天電視在廣播,電視廣播在教化全世界的人民,你要是以正法教他,你是救世界,你是救世主;你要是以邪法、以殺盜淫妄教他,那你是毀滅世界。

  這一次他請我在鳳凰電視台,在世紀大講堂這個節目當中做一次講演,講完之後我們在一起吃飯也談到這些。我勸他做救世主,這個電視台就是最好的社會教育,如果這個電視台裡面能闡揚倫理道德,能夠勸善規過,人人都能夠回心向善,這個世界前途非常美好;如果我們不能這樣做,還像現在這個形勢發展下去,那就是西洋宗教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必定會現前。湯恩比的話我們要記住,挽救末日,希望世界末日永遠不會降臨,確實宗教教育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救世的教育,救自己的教育。再看第四條:

  【又有曰。佛之言性。與諸書同。聖人同。其性則廣為道德。】

  這是佛法裡面講自性、本性、真如,與古聖先賢典籍所說的相同,與孔子、老子所講的也相同。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佛家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再細細觀察其他宗教,只是講得廣略淺深不同,都說到了。推廣就是道德,性裡面就包含著道德,性之體是道,性的作用是德。下面雍正皇帝就講:

  【人能同誠其心。】

  『誠』是真誠,人人都知道學習,都知道以誠敬處事待人接物。

  【同齋戒其身。同推德於人。】

  這是聖賢教育落實,人沒有一絲毫虛偽。我們現在學佛這麼多年,親身體驗到虛偽是造罪業,罪業是對於自己精神、身體有很大的障礙。如果我們反過來用真誠心,表裡一如,我們生活得很快樂、很幸福。心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身跟剎土眾生融為一體,你說多快樂!這裡面你找煩惱找不到,你找生死也找不到,你找來去也找不到。整個宇宙就是自己,宇宙之間一切人事物就是自己身心變幻出來的,於自己身心不二,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顯現出來。雍正後面這幾句話說得好,果然能都用真誠心,都用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要靠教育。

  『同齋戒其身』。「齋」的意思是清淨,「戒」的意思是有規律,日常生活當中有規律,養生之道,身體健康長壽。『同推德於人』,這是禮讓。我這次在日本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我向大家說我們真正能夠化解衝突,能夠促進安定和平,一定要從本身做起,要把我們的理念轉換過來。什麼理念?那就要肯定「別人是對的,我是錯的。別人錯了也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大家聽得很茫然,一個個也點頭,點頭完了之後搖頭,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你能做到了,你就是對於現前社會化解衝突、促進和平做出最偉大的貢獻。實在說,我這兩句話,他們真的聽不懂,這我明瞭。如果不是在佛法有相當修養,這兩句話他不能理解,為什麼別人錯了是對的,我對了也是錯的?這個意思很深很廣,這就是此地講的「推德於人」。

  大乘教裡面如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存於心」。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能懂我的話。外面境界沒有是非善惡,所以他錯了也是對,他沒有善惡,是非善惡是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裡生的,所以我對了也是錯。為什麼說我對了也是錯?我對了,我那個對是分別執著,是妄想分別執著,錯了!諸佛菩薩面對一切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是真的對了。我們今天還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對了也是錯的。這個意思很深,很難懂。我們學佛學了五十三年,講台上講了四十六年,對於這樁事情才稍稍有這麼幾分的契入,才懂得。可貴的是我們懂一分做一分,懂兩分就做兩分,你就得受用。如果你明白懂得而做不到,得不到受用,等於零,雖然明瞭等於無知,那就錯了。

  真實的受用是要做到,確實把境界轉變過來。《楞嚴經》上佛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學佛最高明的就是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這個話要用今天白話來講,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被外面境界影響(就是不被境轉),而我能影響外面境界,不被外面境界影響,這是真學佛,這真得受用。所以這是誠心。清淨守法,戒也是守法,聖賢教誨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要遵從,決定不能做違法的事情,這不可以。身心安穩,好的推讓給別人,過失自己承當,這推德於人,人人都這樣能做。你看效果:

  【則可以福吾親。】

  不說我自己得福報,我的父母、我的家親眷屬都得福報,他的福報從哪得的?從我這裡得的,我有福,一家人沾光。家有孝子,家有賢人,你在這個社會上大眾,只要是沾到邊的家親眷屬都感覺到榮耀。現在人說值得驕傲,這個話不好,驕傲是煩惱,榮耀可以。這是『福吾親』的意思,對家庭講的。對國家社會來講:

  【可以資吾君之安天下。】

  『資』是資助、幫助。幫助國家領導人安定社會,化解衝突,落實到和平。這個社會安定和平,必定是繁榮興旺。你一個人真修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不能不知道。再看第五條:

  【又有曰。佛之道與王道合。王道者。皇極也。皇極者。中道之謂也。】

  這是古人有這個說法,『佛道』跟『王道』沒有兩樣。什麼是王道?王道是『皇極』。什麼是皇極?『中道之謂也』。皇極就是中道,皇是大的意思,皇極就是大到極處,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中道。

  【佛之道亦曰中道。不偏不邪。其旨相同。】

  王也是大,也是指帝王、國家領導人,他統治這個國家,給這個國家人民帶來幸福安定和平美滿,那些理論跟方法都叫做王道,也叫做皇極,就是中道。儒家用中,懂得中庸之道;佛法也講中道,中道第一義諦。什麼是中道?『不偏不邪』。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沒有偏心、沒有邪見,這是中道。這個宗旨沒有兩樣,是相同的。第六條又說:

  【又有曰。佛教之設。使人棄華而就實。背偏而歸善。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其為生民之所依歸者。無以加矣。】

  這個我想是雍正皇帝他的見解,這個話應當是他說的。佛設立這一種教化,是教人『棄華而就實』,「華」是虛而不實,表面,「實」是真實、樸實。把這個虛而不實的場面,我們要捨棄、要遠離,過樸實的生活。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是學佛人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學習的),釋迦要不出家,他一定是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他過的是榮華富貴的生活。他能捨棄,他去作一個行腳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整個財產三衣一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是過人間最低生活的水平,物質生活他是最低,精神生活他最圓滿、最豐富。一生樂此不疲,快樂無比,天天跟大家講經說道,那就是我們現在講上課,為一切眾生解答疑難雜症,誘導人去惡向善。

  『背偏而歸善』。「偏」是惡,教人斷惡修善。『由力行而造於安行』,「力行」是開始學習很難,為什麼?勉強壓制自己的欲望。難捨能捨,難離能離,這是要自己跟煩惱習氣像作戰一樣,要很認真的去打一仗,等到打勝了,克服了,就變成「安行」。這種生活過成習慣了,給你繁華的生活,你不會接受,你嫌它累贅,不知道這種生活的自在。正如同澳洲內陸的土著,土著安行,心安理得,理得心安。我們在《曠野的聲音》這本書上讀到的、報導的,我們覺得他很苦,他覺得我們很苦。確確實實,你要真想通了,他們自在,他們快樂,我們真苦!『由自利而至於利彼』,自利而後一定利益社會眾生。『其為生民之所依歸者,無以加矣』。這雍正讚歎到極處,我們應當要向佛學習,應當要依靠佛的教誨。從這個地方看到雍正對佛法認知的深度、了解的深度,所以他會用這些道理方法來治國平天下。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