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答問集—兒子很難溝通,不聽勸言,應怎樣面對?  (第三七九集)  2000/10/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9-522-0379

  問:「末學讀經時妄念不斷,一位師姊請了一套《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菁華》VCD給我看,在末段有講到伏妄念,可以用讀經時解其義,以正念伏妄念的方式。因此末學就以隨文入觀的方式讀經,其效果很好,妄念不但少了,而只要念頭一起,馬上就能夠覺察。但是讀到三十五品的時候,心裡就會心驚肉跳不安,因為吾兒很類似經中所說的不善之人。末學懷著羞愧、憂苦之心請師父開示,在這種情形之下,可否將三十五品空過不要讀,以減少心裡的恐懼?兒已經二十多歲,很難溝通,不聽勸言。請問末學應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問題?」

  答:《無量壽經》三十五品還是要念,不能不念。你念了心裡面不安,這是很有效果的感受,要多念、多思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就有效。前面我們說過,父子或者是母子的緣分是注定的。佛講的這四種緣,不明白佛法的道理,確實是隨業受報,這個日子過得很辛苦,但懂得佛法之後,你就要知道怎樣做轉變。首先從自己先轉變,然後幫助你兒子轉變,這樣學佛就沒有白費,學了真有用處,用處就是一般人講的「改造命運」。

  學佛人自己命運不能改造,那不是白學是什麼?最低的效果,最低的利益,是把我們的命運改過來。轉不善為善,轉禍為福,這叫學佛,這是眼前小的果報,更殊勝的是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轉凡夫身作佛身,如果我們眼前的果報都轉不過來,要想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那是不可能。

  現前得的果報是「花報」,像植物先開花後結果一樣,來生屬於「果報」。現在的花報好,果報一定非常殊勝。花報不好,我們要去反省檢點,決定是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最重要的因素是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信心會動搖,願力若有若無,這樣我們就改不過來。對於佛陀的教誨有相當深度的理解,有堅定的信心、願力,這個願力還是世人講的心想事成,佛法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願,你有了正確的善願,哪有不轉業報的道理?

  你的兒子年齡雖然大了,只要你自己認真學佛,求三寶加持,會有一種不思議的力量,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這個力量,會讓你的兒子覺悟,會讓他回頭,那就是你修行功夫得力了。你兒子現在還不聽話、不接受溝通,你的功夫沒有力量,要從這一方面下手,這是你一家的事情。

  我們把他一家的事情,擴展到今天整個社會、世界,這是共業。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世間許多不善的預兆,這是災難的預兆,天災人禍發生的頻率很多,每次的災害很嚴重。西方許多古老的預言講世界末日,我們冷靜思惟可不可能?可能。我們不是相信這些預言,我們是看現在一切事相上的發展。現在的超級強國不斷的研製新武器,現在的核武聽說已經可以毀滅地球幾十次之多,他還不夠,還要再發展,大概希望將來是地球毀滅、永不翻身了。毀滅幾十次還不夠,是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又何必再去發展新武器?實在沒有必要。

  國際間互相猜忌、互相防範,我怕你打我,你怕他打你,人與人當中沒有信心,這不是好事情。現在的人,你仔細觀察都是自私自利。自私是合法的,外國講究「隱私權」,所以自私自利是合法的。夫妻兩個人各有各的私心,我們常聽到:先生身上有多少錢太太不知道,要保密,太太的錢先生也不知道,這樣還能說是一家人嗎?還能共同過日子嗎?哪有這種道理!夫妻之間都不可以公開,都有祕密、隱私權。父子有隱私權,父親瞞著兒子,兒子瞞著父親,這樣是一家人,對於外面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在社會長官瞞著部屬,部屬瞞著長官,公司員工欺騙老闆,老闆欺騙員工,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的心態,災難怎麼能避免!這是真正值得憂慮的大事情。

  我們學佛,真是無比的幸運。為什麼?看破世界了。世界再大的災難、再大的毀滅,我們有自己要去的地方,我們一點也不擔心、不恐怖,因為有好地方去。可是我們想想世間這些人,許多人沒有遇到佛法,不了解事實真相,這些人受業力支配,佛經講「可憐憫者」,真的是可憐。造業受報,受報時他不覺悟,反而造更重的罪業,所以就怨天尤人。這樣一來,這種循環是往下的不是往上,愈陷愈深,每況愈下,一生不如一生,一世不如一世,這個多可憐!到哪一生、哪一輩子,他才能起來、他才能出離?我們看到很難過,所以我們發願,盡自己一點綿薄之力來幫助社會大眾。

  就像你所講的,你那個不聽話的兒子,作父母的愛護他、關心他,熱心親切教導他,他不願意接受。不但不接受,他還要反叛、還要毀謗、還要侮辱,不論他怎樣以惡意來對待我們,我們依舊用真誠慈悲的善意回報,假以時日,他造的惡心、惡行,他會受到很多苦難,總有一天他就會想到,他以惡意對待父母,父母完全以善意對待他,只要哪一天想到這樁事情,他就會回頭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永遠都在等待眾生回頭,眾生一念回頭,佛菩薩就來幫助,真的是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我們學佛要學得道地,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連這一點都不懂,你到哪裡去學?我們首先要學佛菩薩的做人,學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的存心,我們歸結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我們從《無量壽經》節錄出來,要存這種心處事待人接物。特別是在逆境、惡緣,更應當堅定守住,要時常想到,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好,我要先對別人好,希望別人尊敬我,我一定先尊敬別人,儒家教導我們:「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我能幫助別人,就常得到別人幫助,這是種善因得善果的道理。我希望別人尊敬我、照顧我、幫助我,我自己對人根本理都不理會,你這些希望就是妄想。

  釋迦牟尼佛是大聖,他與大眾相處完全跟大眾一樣,真的是和光同塵,絕對沒有把自己變成特殊的階級,處處跟大眾不一樣,這是他能成佛的原因。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特殊形象,這是最愚笨的;為什麼?群眾跟你隔離了。人群跟你隔離了,到最後就像古代皇帝稱「孤道寡」,寡人一個,沒有人敢接近你,所以這是最愚蠢的人,最聰明的人時時刻刻都不離群眾,這個人一定成功。

  學佛,小乘的修學法是脫離群眾,先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後再接觸群眾廣度眾生,這是小乘作法;大乘人是先度眾生後度自己,不一樣!大乘人慈悲心重,我們一定要懂得。世出世間有成就的人,不盡然講英雄豪傑,今天無論講哪個行業,只要是成功的人,他必定有成功的因素,也就是一定有他成功的條件。條件裡面最重要的是「親和」,能夠親近大眾,與大眾和睦相處,這是第一個條件,一切成功的人都具足這個條件。不能與大眾親近,不能與大眾和睦,不能與大眾平等,縱有成就也很有限。我們看到很多,他發達得快,敗得也快。為什麼他會發達成就?是前生修的福。為什麼他會敗?他就缺少了「親、和、平等」,所以很快就敗了。《大學》一開端就教導我們「明德、親民」,親民就是親近大眾。「止於至善」,至善就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八字是至善。你能把這八字做到,時常與大眾親近,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何況佛陀教給我們的方法很多,親民是最殊勝的方法,就是佛講的「四攝法」。儒家沒有講得那麼詳細,儒家只是提綱,佛家講細目,教導你從哪裡下手。

  四攝法第一條,就是今天講的結緣,「布施」就是結緣。實在講四攝法的四條都是結緣,結緣的方式很多,種類不同,你運用得恰當,人緣就好,你會得到群眾的愛戴擁護。成己成人基本的修養,就是佛教導我們的十善,這是基本修養。我們務必把自己變成一個純善之人,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這一生作人才有意義、價值。我們行善,善不能做到純善,這是過失。做到純善並不難,人人可以做到,問題是自己肯不肯去做。佛經教導的這個方法是普通的方法,不是教導特殊人的,十善業道是教化一切眾生的,上中下三根統統都包括在裡面,是修行最基本的方法。甚至於你還沒有學佛、沒有皈依的,在「淨業三福」裡面,十善是不是教還沒有皈依的人?真正使自己成為一個善人,不容許毫分不善夾雜,這個善才圓滿,才是「止於至善」。至善也是層層往上提升,提升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佛法講的無上佛果、無上菩提。希望我們懂得這個意思,以純善之心對待一切人事物,不要看外面境界不善的事情。

  不善的事情很多,要學許哲居士那種心態,雖看到而沒有放在心上,真的問她,記不起來。許哲的比喻很好:看到一切人事物的不善,就像她從街上經過,街上來來去去的人很多,也聽到人在講話,問你:「你看到沒有?」一個也記不得。你是看到許多人,是聽到許多聲音,不知道是什麼,不放在心上。把一切眾生的善心、善行放在心上,好好的學習,不善的決定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純善,沒有惡。身善,行為就善,這樣才是善人,經典常念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聽佛講這兩句話,我們自己有分了。

  我們沒有修十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與十惡相應,展開經卷念這兩句話,應當慚愧!佛講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不在其中,應當生慚愧心。為什麼佛經這兩句話講了幾萬遍也不止,幾十萬遍恐怕都不止,為什麼說得這麼多?這是提醒我們,我們要作善男子、善女人,必須要具足十善業,遠離十惡業,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苦難、動盪不安的世間,我們的心安定了。我們身心安穩,先保住自己,佛家講先度自己,然後我們才以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希望我們同學共同勉勵,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想怎麼做、想怎麼做,不可以的,隨順佛陀教誨,這樣就好。

  

  節錄自:21-090-0030學佛答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