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5/6/1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005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剛剛提到學習有很多重要的態度,包含「學貴立志」,再來「學貴力行」。有了力行的態度,對於聖賢教誨的體會就會愈深刻。上一節我們也提到幼兒園的小孩,他讀了經典以後,你沒有強調讓他去落實,他傲慢的習氣自然而然就生起來,這個有沒有人教他?沒有。所以經典都了解到有哪些不好的習性,必須謹慎去對治、去預防,所以中國的教育是他還沒有養成壞習慣就應該要防範。中國教育哲學有一篇相當重要的教誨,在《禮記.學記篇》裡面,就有提到「禁於未發之謂豫」。當他還沒有發作的時候你就應該把他導正,不要讓他形成傲慢;假如已經形成了,「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他已經養成傲慢,已經養成奢侈,這個時候你要再把他導正,在經典上叫「扞格而不勝」,這個意思就是你都快跟他打架了,他還是不願意改。

  這樣的精神用在醫學方面也是一樣,不治已病,要治什麼?未病。還沒有生病你就應該治,所以醫生是醫人的身命,老師是醫人的慧命,每個父母就是孩子一生當中最重要的第一個老師,所以我們也要懂得禁於未發。當時候有個名醫,叫做扁鵲,有很多的人就很讚歎扁鵲的醫術,扁鵲就對著他們說道:我的醫術在我三個兄弟裡面是最差的,我的大哥他所強調的就是飲食的養生,如何能夠讓身體抵抗力很強,完全不會生病,所以一般的人都不覺得我大哥是醫生,因為他沒有醫病,他是醫未病,還沒有形成疾病。他又說道:我的二哥在病還不是很嚴重剛開始的時候,他就趕快把它導正,把這些邪氣逼除,所以一般的人也不會覺得他醫術很高。反而我醫的都是病比較嚴重,所以看起來好像把人醫活了,其實在醫術當中並不是最高段,高段的是還沒發作就懂得去防範。所以醫學如此,教育孩子亦如是。

  當我對這些孩子提到,道德一定要首先能做到,才算是道德之人。孩子也很受教,頭都低下來。假如是成人,能不能有這麼大的效應?他覺得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他的頭還是沒低下來,他覺得低下來好像他就矮一截。有個孩子回去以後就寫了一篇日記,在日記的第一句話寫到:今天蔡老師來幫我們上《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是拿來背而已。這個孩子在日記裡面第一句話就寫到,代表他的記憶深刻,而這樣的態度會持續多久?可能能持續到一輩子。這個孩子也相當認真,我們也常常聽到他的一些消息。

  剛好有一天他的一個同學拖鞋壞掉了,不能穿,老師就對他說:你把你那雙舊的鞋子借給這個同學穿,你自己穿新鞋子。因為他那個舊的稍微有點壞,不過還能穿,老師建議完也就沒有注意。結果下午的時候,突然看到那雙新鞋子在他同學的腳上,他自己穿舊鞋。你看這個孩子沒有貪心,沒有計較的心,這個孩子遇到這樣的情境,提起的是什麼?「兄道友,弟道恭;凡是人,皆須愛」。所以看到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也給我們老師上了一堂課。

  另外有一個女孩,我跟他們上一節,除了導正他們要落實的態度以外,我也講解了幾句《弟子規》的經典,其中有一句叫「晨則省,昏則定」,對父母應該晨昏定省。這個女孩子聽完以後,隔天就在她父母的門前等待,父母一走出來,她馬上鞠了一個躬,然後就說道: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結果她的父親很驚訝,馬上就打電話到幼兒園去問:昨天發生什麼事了,孩子怎麼會跟我問好?諸位朋友,這個家長非常有敏感度,他知道孩子會改變是學校裡面有教導才會轉變。他這通電話很重要的是要了解情況以後跟老師做密切的配合,所以教育小孩重要的是親師合作。假如她的父親看到女兒跟他問好,馬上就說:女兒,你有沒有發燒,今天怎麼這麼反常?這麼一講,把孩子學習的這種狀態都搞亂了。

  甚至於孩子學的是「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結果你一走回來,把襪子脫起來一扔,就扔到沙發上去了,孩子會走過來說:爸爸,置冠服有定位。這個時候爸爸應該怎麼接?能不能說,那是你們老師教的,不干我的事?那就沒法教了,教育一定要一致才行。所以你應該趕快拿著:你們老師說得真有道理,老師說的話你一定要好好的做。這樣就確立孩子這種正確的態度。有一個太太她的先生也是亂扔,這個時候不能生氣,一切法得成於忍耐,所以她心平氣和就對她兒子講:兒子,爸爸今天很辛苦,你看回來都沒什麼力氣,趕快幫爸爸把襪子拿去放好。這個先生一聽不好意思,下次自然就主動拿去放好,所以處處規勸人要善巧方便,要顧及他的面子。

  求學問的過程必然經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首先是信,諸位朋友,你對聖賢的教誨有信心嗎?有,這個信心可以持續多久?我們在馬來西亞講課的時候,孔子學會有一位負責人他就提到,他說他辦了這麼多中國文化的課程,他發覺人都會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聽課的時候好像開悟了,真有道理;然後開著車回家開始有一點搞不大清楚了,剛剛這樣講對嗎?結果回到家裡又被兒子氣得半死,先生又很不受教,她馬上覺得聖賢人講得好像不大正確,就變成誤會了。所以很多人一開始很積極,到最後冷卻掉了。這個信心要達到很深的程度,必然要深入理解,理解的過程還要解行並重,要落實。你落實得愈深刻,你就愈印證這些教誨真實不虛;你愈印證了,你的信心就愈提高。

  因為在一、二百年過程當中,中國人失去了民族自信心,覺得古代的東西都是舊的,不可取,其實這相當偏頗。聖賢的教誨都是歷久彌新,所以我們冷靜下來思考,現在所有家庭問題跟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很多人在思考到這個點都覺得沒救了,有沒有這個感覺?我們在海口辦第一次課程是在去年的七月十三號,第一期。辦課程的前兩天在天空出現八顆星星,非常明亮,而且就好像掛在你們家的大樓上面,所以天文學家把它拍下來。這八顆星在所有的星座裡面找不到,過了幾個小時以後,八顆星星不見了。隔天我們一些老師就把報紙拿來給我看,我一看到這個報導,馬上腦子出現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當這八德能夠像星星一樣彰顯出來,大放光明,所有家庭、社會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你深入去思考,這八個字絕對可以化解現在存在的一切問題。

  很多人又說道,既然中國文化很好,為什麼近代的中國人吃了這麼多苦頭?我們來看看,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中國文化創造了很多璀璨的一個展現,所以在清朝的時候也是一度國家強盛,那時候也是世界的強國,後來到中晚期國勢才敗喪下來。清朝的衰敗原因在哪裡?我們可不能亂歸咎就是因為中國文化所以才敗,現在人沒有深入思考,很不理智。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一百多年的盛世,一個國家為什麼盛?一個國家為什麼敗?我們都應該冷靜去觀察判斷。我們是應該學它如何盛,還是應該學它如何敗?應該怎麼學習?應該要盛衰都明白,其實這個答案也在《弟子規》裡面,「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清朝的盛,盛在重視中國文化。從康熙以來,每天宮廷裡面都講解聖賢人的經典,貴族也好、大臣也好,思想觀念都非常正確,見解很團結,所以國家興盛。到了中晚期的時候,因為慈禧太后當政,很可能慈禧太后在聽經的過程,覺得上面的老師為什麼都在講我,她聽了很不高興,結果就把這個講經的習慣把它廢掉了。這麼一廢掉,人沒有接受聖賢的薰陶,慢慢的思想就會混亂。因為在貴族、大臣之間名利是到了高點,名利高點只要不接受聖賢教誨,墮落的速度一定會比一般的人要快很多,所以後期以後整個國力就快速退喪。清朝亡國以後,至今對於整個中國文化的重視度相當有限,所以中國人要再創另外一個盛世,沒有別的方法,一定要再恢復優良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有這個認知,也要有這個信心。

  在七0年代有一個大歷史哲學家,英國的湯恩比教授,他就提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兩種學說可以辦到,第一個是孔孟學說,第二個是大乘佛法。諸位朋友,現在這兩個法寶你手上有沒有?有,那你已經拿在手上了,這個時候就責無旁貸,當仁不讓。我記得在前年我要到海口以前,我的父親就對我說:做教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假如你這一趟去了以後徒勞無功,那你的青春就去了一大半。接著我父親又說:一百個人裡面,甚至一千個人裡面,可能能做得好的,一、二個都不到。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數字確實是這樣。結果我就跟我的父親講道,我說一千個人,有九百九十八個人沒做到,一定有沒做到的理由。所以一個人不願意把事做好,他要講千個、萬個理由都不困難,我們不要去跟他學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應該跟誰學?跟做得到的這一、二個人。假如這一、二個人他必須要有很多的財富,又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那我沒有,我不做了,沒這個條件;可是假如這一、二個人完全不用很多的財富跟地位,那我們倒要深入去思考他是怎麼辦到的?假如他有的,我們也有,我們應該積極的去做。

  接著我就跟我的父親講道:我的師長釋淨空教授,一個人到了台灣,舉目無親,憑著一分好學的心、真誠的心,得到三位好老師的教誨,有了道德學問;又憑著自己的真誠心,把聖賢的教誨弘傳到世界各地。所以師長有真誠的心,我們也有真誠的心。我又跟我父親講,假如我們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復興文化的重要性,不知道不去做還情有可原,假如都已經了解到重要性而不去做,那這輩子活得也不會心安,也不會痛快。我父親其實是對我相當的關心跟相當的支持,他只是怕我會徒勞無功,所以給了這些意見,當他聽到我的心意已決,他也就沒有阻止。

  後來我再跟我父親提到:今天我們接受聖賢教誨,有責任要承傳,而中國文化絕對不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能夠大放異彩,開花結果,因為百年樹人,所以我們的內心是只要中國文化不在我們的眼前斷根,我們就能心滿意足。後來我去了四個多月,回家裡過年,一回去我就先去看我的爺爺、奶奶,當天晚上一吃飽飯就跟我父親坐了幾個小時,開始要落實「出必告,反必面」,讓父母了解我們的整個情況。我在敘述到海口有很多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轉變,我的父親都感動得掉眼淚。我看掉了差不多有三次的眼淚,雖然他都不好意思去擦。結果去年過年我回到海口去,第一次給我父親打電話,我父親在電話那頭對我說:家裡的事你都別擔心,你就安安心心去好好做事。父親也非常的支持,所以我們要有這分信心,才能夠去感染我們身旁的親友。

  對經典要有信心,再來對自己也要有信心。所謂「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有信心的舉手,請放下,你們的孩子一定會學得比我還好,我是趕鴨子上架,拋磚引玉。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很差,有一次考試出了一題題目叫「老氣,一橫春,二橫夏,三橫秋,四橫冬」。諸位朋友,要選第幾?老氣橫秋。我記得我唱了一首歌,每唱一個字就指一下,結果指到最後說就選這個,結果還是錯。有一次發了一個作文範本,是三年級的學長學姐的文章,給我們初一的學弟妹學習。我的老師一看,這篇文章旁邊寫了一個名字叫蔡蓉青,她是我的二姐,老師馬上就說:同一個家庭裡面教出來的孩子,語文程度怎麼差這麼多。老師一講完,我的頭都抬不起來。

  所以老師的一句話能夠成就一個學生,也能夠毀了一個學生。很多的老師他假如用批評的方式、取笑的方式對學生,學生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愈來愈沒信心,第二種是會怨恨老師。幸好我不是怨恨老師,因為從小父母給我們的教誨就是要對一切人尊敬,所以起不起這種念頭。我回想這三十多年來,真的還氣不了一個人,找不到一個可以怨恨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相當重要,對孩子整個人格特質影響甚深。上了高中這個惡夢也沒有結束,有一次在上國文課,我的老師就把我叫起來:蔡禮旭,你假如上我的國文課再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其實我實在很無奈,我也是很努力要把眼睛張開,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後來大學聯考,國文也沒有及格,所以人生的際遇很重要,我就這樣對國文一直都是喪失信心,對中文一直沒有提起興趣。

  剛好在六年多前,聽到師長的一段話,師長就問了,全世界四大古文明現在只剩下中國,為什麼只剩下中國文化?我們以前念書就是把它背起來,從來沒有去思考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人的思考能力,思考深度、廣度都相當有限。接著,是不是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的面前抽籤,誰抽到不用滅亡就不用滅亡?所以人生要有一個很正確的態度,沒有一件事情是偶然發生的,事出必有因。四大古文明剩中國,是因為中國的老祖宗他非常有智慧,看得很深遠,他發現到語言要跟文字分開,假如語言跟文字不分開,當語言改變以後,以前所留下來的文字就跟著看不懂。有個朋友離開他的家鄉二十多年,回去以後跟這些親友溝通,都已經有些詞句不一樣,還必須要解釋一下才能完全聽懂。

  所以二十多年語言就有一個小變化,兩百多年就有大的變化,兩千多年就完全聽不懂。假如兩千多年前的文章是依據他們講的話,兩千多年後我們也看不懂他的文章,既然看不懂就傳不下來。現在誰在研究埃及文化?誰在研究印度文化還有兩河流域的文化?大多是考古學家。考古學家是研究這個字什麼意思,那個字什麼意思,連字都看不清楚,更甭說文字背後的智慧跟德學。所以中國人得天獨厚,老祖宗把語言跟文字分開,寫文章就用文言文,不會因為語言的改變而有所影響。只要你懂文言文,你可以直接接受孔夫子、孟夫子,甚至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教誨,我們肯接受的時候,就等於是站著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諸位朋友,你踏上去了沒有?你的孩子踏上去了沒有?

  有一位朋友他第一次來聽課,那天是講《弟子規》,聽了兩個小時,他就站在教室旁一直不願意離開。剛好我也跟一些家長在做溝通,等他們都講完了,這位朋友就走過來,他對我說:蔡老師,我今天只跟你講一句話,就是我十多年的社會經驗、十多年的摸索所累積下來的智慧,居然只是《弟子規》裡面的一、二句話而已。十多年摸索,人生有多少個十多年?所以我們的祖宗了解到人生短暫,絕對不能智慧都是從頭摸索,有這分對後代子孫的愛心關懷,才能夠創出這麼殊勝的文字跟文言文,所以文言文是老祖宗給後代子孫最大的恩澤。

  當師長把這段話講完,我聽了很慚愧,這麼好的教誨跟恩澤,我居然把它丟在垃圾桶裡面,都沒有拿出來,所以我也掉了幾滴眼淚,這種眼淚叫懺悔的眼淚。人生有兩種眼淚值得掉,一種是懺悔的眼淚,一種是高興的眼淚、歡喜的眼淚,只為感動跟懺悔掉眼淚,這輩子決不為傷心掉眼淚,因為為傷心掉眼淚會傷身體,「身有傷,貽親憂」,真的。我記得我那時候在談戀愛,結果求不得苦,掉了不少眼淚。我媽媽都說你這輩子掉的眼淚也沒有這二、三個月多,真是愚痴!你在掉眼淚的時候誰更心痛?父母。結果這段過程走過來,我終於有個明白,誰才是愛我的人?就是在我身旁時時為我著想的母親,所以這個戀愛也沒有白談,有點開悟了。結果我就跟我母親說:我哭成這樣,你為什麼都沒哭?她說:假如我也哭,不就亂成一團?所以你看,母親雖然很感性,但是她也很理智,在這種情況之下她要挺住。所以不要再糟蹋自己的眼淚。

  當我明白文言文的價值,中國文化的價值,就反省自己的態度,那幾滴眼淚掉完以後,忽然覺得內心非常的舒坦,就趕快把經書打開來看。再重新看「子曰,子曰」,味道不一樣,覺得格外親切。為什麼眼淚掉完以後有這麼大的變化?所以一個人做事、求學問的障礙不在外面,在哪裡?在心裡,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覺得它很困難,它就很困難;你覺得它很重要、很珍惜,它就馬上跟你很親切。所以我真正深入聖賢的經典也是在這六年左右的時間,而且我很沒有時間看書,因為我都在教書,所以能看一句就趕快用一句,實踐一句。我一般聽課、聽經的時間,都是在開車的時候趕快放來聽;我到海口以後工作更忙,什麼時候聽?煮飯的時候、洗衣服的時候,化整為零來學習,感覺也是相當受用。

  所以諸位朋友,只要我們生起這種念恩之心,下定決心要學,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學得很好。我們看到《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蘇老泉是蘇軾的父親,因為兩個兒子學問太好,他被刺激了,所以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另外《三字經》也說「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他幾歲才考上進士?八十二歲。諸位朋友,誰有超過八十二歲?所以你看他那麼年長。真的有一位長者,來我們掌聲鼓勵,這位長者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榜樣,活到老,學到老。我在杭州講課,有位七十歲的長者走過來,他說:蔡老師,我七十歲了,才補人生第一課。但是他依然非常的認真,非常的用功,所以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以」,一個人這一生能真正明白大道,那也不枉此生了,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

  除了對經典、對自己有信心之外,還要對誰有信心?要對你的親友、你的孩子有信心。我們在雪梨辦課程辦了三天,其中有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從頭聽到尾,聽完課隔天她起了一個大早,一走出來碰到她父親,她父親馬上說:你這麼早起來幹嘛?女兒笑一笑沒說什麼,就走進廚房開始準備早餐給他們吃。父親一看,真有效果,很高興。他的父親就到機場送我們回北京,在機場上他提到這件事也是笑容滿面,結果後面又加了一句話:不知道能夠撐多久。這樣對自己的孩子有沒有信心?你每天在那裡看,我看你撐多久,他有一天說:我不幹了。所以要多鼓勵、多肯定,不止對孩子要如此,你的先生、你的太太、甚至一切人都需要我們肯定跟鼓勵的眼神,所以對他人要有信心。

  再來,也要對所有有志於弘揚中國文化的人有信心。我們現在是同舟共濟,因個人不同的因緣,我們在每個家庭、每個團體當中去當聖賢人的好弟子,處處演出好戲,讓人興起嚮往學習之心,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慢慢的就能夠凝聚起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位朋友的力量。諸位朋友,你假如有很好例子,也歡迎你把這個例子傳到大方廣來,我一定把這個例子向全世界發布,那你的孩子就修很大的福報。因為這好的例子都可以提供所有的人一個見賢思齊的機會。所以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不是中國的經濟、中國的武力、中國的政治,不是,而是中國的文化。因為孔孟學說是仁愛,大乘佛法是慈悲,唯有從這個根本出發,才能化解一切人與人的衝突。我們回想到早上提到,所有根源點只在自私還是在仁愛的這分存心,就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好,所以信心重要。

  再來,要深入理解。如何深入?要守住一個重要的原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指的是掌握了聖賢教誨的綱領所在的這部經典,叫一門。《弟子規》的編排,它是依據孔老夫子在《論語.學而第一》裡面的第六章的一句重要教誨,「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實聖哲的教誨不出這七個綱領,又依據清朝的情況結合當時的生活狀態,把它編成了這本《弟子規》。如何深入?這個深入的方法透過解行相應才能深入。了解完以後你去落實,落實得愈徹底,你對於這個道理的理解也愈深刻。

  舉個例子,《弟子規》裡面有提到「緩揭簾,勿有聲」。這個教誨是一個行為,當一個人在緩揭簾的過程裡面,對他的心性有什麼影響?他會去思考到,我假如在揭簾的時候很大聲,很可能會把旁邊的人打擾。所以當他到圖書館去讀書,很安靜,他要去揭窗戶上的簾子,他就會想起這句話。當他在落實這句話的時候,不止是在揭簾子,而是能處處思考到我的說話聲音,或者做事的聲響,會不會影響他人。他有去落實了,他的體會就會加深加廣。當他到了旅館裡面居住,他半夜走出來,會不會腳步很重?會不會交談聲音很響?不會,他就有這一分觀照的能力。我記得有一次也是很晚才回家,突然要進門的時候,因為是鐵門,所以關起來就深怕聲音太響,就慢慢把它闔上,突然腦子就冒出一句話,「緩揭簾,勿有聲」。

  再來,除了深怕去影響別人以外,我們對於物品要愛惜,你假如在揭窗簾的時候都很大力扯過來,這個窗簾能用多久?很可能壽命減了一半都有,所以做事也不要粗魯,要輕柔一點。有這分內心的感受,有一天在穿衣服的時候,突然就會想,假如扯得太大力衣服就會受損,本來一件衣服可以穿十年,我們太粗魯了,變成穿不到二、三年,所以懂得對東西要愛惜、要愛護。一個人能深入,都在解行的一種良性循環當中。

  「長時薰修」,長時是指什麼時候?是指時時刻刻拿這些經典來觀照。假如我們突然要議論別人的長短,《弟子規》的話就跑出來,「人有短,切莫揭」,一跑出來嘴巴就怎麼樣?這句話就趕快塞住不講,這是長時,要時時拿起來觀照,要薰修。這個薰就好像拿著檀香在衣服上面繞一繞,衣服也都有香氣。我們時時拿經典來薰習,我們氣質也不斷能夠提升,道德學問能夠增長。

  我也跟朋友開了一帖中藥,這帖中藥治標又治本,就是早晚把《弟子規》念一遍。諸位朋友,能做到的舉手。我想回去了,都沒有人舉手,我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你們要不要安撫我受創的心靈?來,能做到的舉手,「凡出言,信為先」。其實一個人的學問不可能被勉強,我又不可能每天二十四小時跟縱你,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下決心。而我在海口開了這帖藥以後,只有一個人做到。結果這個朋友她本身不是小學老師,她在航空站上班,一個女士,她這樣持續早晚讀誦,受益無窮。她聽課聽了三個月左右,她就回自己的家鄉開始教《弟子規》,現在在海口還有大專請她去講課,所以確實自利利他,要按時服用。好,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