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007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諸位朋友,昨天睡得好嗎?今天精神都不錯,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我們昨天也提到要長期薰習,所以諸位朋友今天早上有沒有念《弟子規》?聲音怎麼這麼小?聽到好的教誨、好的方法,一定要當下去做。在《孟子》的教誨當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提到大舜,聖人大舜當初還沒有聞到善言善行之前,他跟深山的野人沒什麼兩樣,每天還是跟木石鳥獸為伍,只是突然有一天大舜聞了一個善言,見了一個善的行為,他就好像江河一樣,那種衝力連堤防都擋不住,所以文中有提到「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就是大舜聞到善行以後,誰也阻擋不了他要去立身奉行的這種決心,「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們要學大舜這樣的態度。

  昨天最後我們提到父子有親,父要慈子才會孝,所謂「養不教,父母過;教不嚴,師之惰」。其實《三字經》前面才幾句教誨,句句都是精髓、都是綱領所在。慈愛必須要有智慧,所謂悲智雙運,不然「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孩子不可以寵愛。在這個時代當中,你不寵愛孩子,反而對孩子很嚴格,一開始一定會惹來很多的批評,你會很孤獨,這個時候你也要忍住孤獨。我有一個長者他姓盧,叫盧叔叔,我在前往澳洲學習的時候,很有幸碰到這位長者,我自己本身還沒結婚也沒有小孩,但是我們在帶學生的過程裡面,也把他當自己的小孩來照顧。所以諸位朋友,很多事是看存心,不見得一定要去生個孩子,才能有父母的一種存心;當你的心量拓寬,你把天下的子女都當自己的子女,那你同樣也具備一種為人父母的態度。楊淑芬老師也沒有孩子,但是她們家族有十八個甥姪輩,每個都被她教過。

  凡事善於用心,所以我在教書當中積累對孩子的教育經驗。當我們有機會遇到為人父母者,我們也會積極主動跟他們請教經驗。剛好我發現盧叔叔他的孩子都很優秀,都很有禮貌,也很勤奮,所以我抓到機會,就開始請教他教育孩子的方法。他就提到在他孩子小的時候,他也相當嚴格,他的兄弟姐妹都罵他說:哪有人教孩子像你這麼嚴格的?連他的父母都批評他:你不可以這樣教孩子。不過他因為讀了很多古書,而這些古書的教誨都是千年的印證,千年的智慧,所以是真實不虛,他也沒有動搖。結果他的小孩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他的父母改口了,他說怎麼有這麼乖的孫子,時時都會打電話問候我,見到我還會幫我按摩、幫我倒茶,他的父母開始轉批評成歡喜。他的兄弟姐妹更不一樣,因為他的兄弟姐妹的孩子,一、二十歲以後行為都偏頗了,因為小時候太放縱、太驕寵,所以他的兄弟姐妹打電話跟他求救,叫他來幫他管孩子,已經跟他要錢要到他受不了。所以人要有智慧,要看得深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且這個近憂很可能很快就到了。

  我跟朋友說:現在的孩子可能八、九歲就會頂嘴了。他們回答說:哪還要等八、九歲,三、四歲就會了。而且這個頂的功夫很高,叫一言九頂,你講一句,他就頂九句,還不用打草稿,有沒有?所以我們又回想到昨天「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孩子他就不孝。盧叔叔教育他兩個孩子也很嚴格,他跟他的孩子提到,他說父母給你們最大的財富就是家庭教育,你們要讀書我們都全力支持,但是父母所留的一分錢都不會給你們,因為這錢是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這些錢往後都要投入慈善的事業。諸位朋友,從小對孩子講這番話,對孩子的內心有什麼影響?這個從小講跟二十歲才來講不一樣,二十歲的時候講他會跟你拼命,但是從小講,這股正氣孩子很自然就領受,所以他從小對父母非常的崇敬、非常佩服。

  我們也回想到古人也提醒我們,你縱使再有錢也不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可不要統統告訴他,然後有一天坐在車上,開在馬路上,你幾個孩子開始說:媽媽,那棟房子是我的,那一棟是姐姐的,他們都先分好了。所以「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這些教誨都不可等閒視之,你等閒視之,等你發現不對勁了,都為時已晚。當一個孩子天性很賢德、很有底子的時候,你又給他很多的財富,他的志氣都消磨掉了,不願意努力了;子孫的根性比較不好,比較頑劣,你又給他很多錢,那他習性的助長會快速發展,則益其過。所以盧叔叔這番給他孩子的叮嚀也一直貫徹到現在,當他的孩子要出國留學,他也跟他交代,你到外面去,我給你的零用錢都是差不多剛剛好,你假如亂花,自己負責;你假如到國外去帶了一個黑人、帶了一個白人回來,我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這叫醜話講在前頭,而且這樣的叮嚀讓他的孩子專注在課業上,因為「少者戒之在色」,讓他不要分散注意力。

  後來他的孩子要回國以前給他媽媽打了一通電話說道,他的錢不夠買飛機票回來,希望家裡能寄些錢過去。媽媽接到電話心裡怎麼樣?馬上噗通噗通很著急,趕快要去匯錢。結果正要走出門,盧叔叔就把他太太叫住,他說:來來來,過來過來。確實世間有兩種人最好騙,一種就是媽媽,一種就是老師。就請他太太坐下來說:來,我算給你看,他現在手上的錢剛剛好可以買機票回來,因為他太了解他老爸,知道一回來一定不給他任何經濟的支持;因為他學業已經結束,以後都要靠自己,所以他想要留一手,比較能有轉圜的餘地,不要給他寄。後來還打了二、三通電話,沒給他寄,他就乖乖飛回來。

  結果一回來果不其然,他爸爸說:你已經長大了,自己出去獨立生活。在台北的房價不便宜,他的孩子出去找工作,剛好遇到一個連鎖的教育企業,那個老闆應徵他很驚訝,跟他談了二、三個小時,談完以後就對他說:這個企劃案真的是你寫的嗎?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怎麼可能寫出這個東西?還針對企劃案跟他有很多的討論跟詢問,當然他也是對答如流,後來這個董事長要找他來當祕書,就問他:你要多少薪水,你開。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去應徵的時候,董事長跟他說你要多少薪水,你自己開。當然董事長從言談當中也知道這個年輕人有沒有分寸?有,他開也不會開得太過火,是吧?但是這樣的一個信任,也可以讓這個年輕人覺得倍感尊重,所以就很順利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

  盧叔叔剛好在這十多年來,因為他待過很多的企業。他不是換工作,而是因為他的工作叫企業的醫生,他是專門解決企業危機;這家企業有困難了就聘他去當總經理、當總裁,去了兩年把它整頓好就還給企業家,所以他就有換過幾個工作。在這過程裡面,很多的下屬對他很佩服,縱使他離開了這個企業,也都跟著他學習,把他當師長看。他也常常每個禮拜天早上四、五點去爬山,然後後面就跟著一群年輕人,邊爬山邊請教學業問題,事業還有家庭問題,所以這麼一群年輕人也都跟他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這群年輕人都比他的孩子年齡大了幾歲,所以他的孩子也可以跟這些兄長學習。

  盧叔叔已經料到他的兒子第一個月一定會撐不過去,就交代這些大哥哥、大姐姐,說假如我兒子跟你借錢你可以借給他,但是不可以超過一萬塊錢,先交代一下。一般母親假如孩子沒錢,你們會怎麼做?趕快幫他送過去,又怕假如他沒錢,去偷、去搶怎麼辦,擔心過多。我們自己要對給孩子的教育有信心,假如紮了十多年的家庭教育,他還要去偷、去搶,那你就交給社會去教他。當他犯錯被社會處罰,也是一種教育;但是不會那麼慘,只要你真的用心教,這個根紮得牢,自然風吹雨打也不怕。所以他的孩子就跟兩位長者各借了五千塊,然後盧叔叔也交代,時間一到,馬上去跟他要,不可以讓他拖,所以當天他就把錢都還了。第一個月還了一萬塊,第二個月以後就再也沒有借錢,撐過來了,所謂否極泰來。你看,他的孩子生活獨立了,經濟獨立了。所以教育孩子應該給他更多磨鍊、歷練的機會,他愈能夠自己負責任,你對孩子就愈省力。好,所以我們要抓到如何教育好孩子的綱領所在。

  每次演講我們都會看到鮮花,人一看到花,看到樹上的果子,心情都特別愉快,但是要有好花、好果,首先要做什麼?要種好的因。我常常會問一些老師跟家長什麼是教育?假如我當小學校長,然後應徵老師,我第一句一定會問他什麼是教育。諸位朋友,什麼是教育?當我們這個時候腦子一片空白那就危險了,當我們對教育的重點不清晰,而孩子已經十多歲了,請問在這十多年來,我們在孩子的心田裡面布下了什麼種子?是會開好花好果的種子還是已經下錯了種子,現在已經在收惡果了?所以確實教孩子不是前提,教自己才是重點,俗話說「教兒教女先教己」。自己對教育都不清晰,自己的修身、德業都不夠的時候,很難把孩子教好。

  中國有一本很重要的經典《說文解字》,把教育做了很好的詮釋,「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謂上行下效。諸位朋友,我們待會念到的經句相當的少,但是卻都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所以其實事情並不複雜,我們自己把它搞得很複雜,只要你掌握綱領,綱舉自然目張,所以上行下效,威力特別強。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一位女士她學習經典以後,回到家對她的公公、婆婆都鞠九十度鞠躬禮,客人來了也是如此。有一天剛好跟公公、婆婆在吃飯,她婆婆可能要對她發點牢騷,她夾起菜就往她婆婆的碗裡放,婆婆本來要嘮叨幾句,突然話就沒有出口,然後接著說:你學得不錯。當我們把《弟子規》的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保證婆媳關係也會有很好的發展。她的孩子兩歲多,最會的一個動作就是鞠躬,而她並沒有教他,所以這是耳濡目染,自然就學到了。

  我記得從小都是跟爺爺、奶奶一起住,我們家我奶奶特別節儉,所以只要她走過的地方電燈一定都會關掉。小時候覺得怎麼這麼省,後來長大以後,奇怪我們也變得很會關電燈,習慣,潛移默化。我的印象當中,我的父親從來不按喇叭,常常都有一句口頭禪「再怎麼快,也不會差它五分鐘」。很多人開車就急性子,就一直按喇叭,後來我發現我開車的時候也從來不按喇叭,確實我們好的習慣孩子在學,壞的習慣也在影響。有一位法官剛好他們舉辦同學會,他們都是法律系畢業的,平常每年的同學聚會大家都聊什麼?大部分都是言不及義,好行小惠得多,或者就炫耀我現在有多少財富,很少能夠真正聊到彼此的生活,甚至於進德修業。因為他有一個同學已經開始接受這些老祖宗的教誨,所以就主動安排他自己來上台分享。他這麼一分享就讓所有的同學產生共鳴,大家也把他們在家庭、在事業上的收穫都分享出來,他們今年的同學會就格外的有意義。

  其中一個已經當了法官他就提到,他說孩子好像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講話很快,孩子講話也很快;我們對人沒有禮貌,孩子也會無禮;我們很節儉,孩子也很節儉。我記得我在剛到海口的時候,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女士帶著她的小兒子走在人行道上,他們兩個人各拿了一枝甘蔗,我就看到這個母親往她的右邊吐了一口甘蔗渣,我的公車就緩緩開過去,我一直想要看下一幕演什麼,但是我沒有看到。下一幕是什麼?她的兒子一定往他的左邊怎麼樣?然後整排人行道剛好有兩排甘蔗渣。當我們理解到上行下效無時不在的時候,為人父母要演一場好戲,要當榜樣;不只是父母,你為人老師、為人領導者也是一樣,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記得我第一年帶班,第一年帶確確實實是戰戰兢兢,因為比較沒有經驗。剛好有一天我們運動會,帶著學生到操場上去排隊,我要回教室去拿點東西,一回來碰到了一個家長,一位父親,他剛好利用我們在排隊的時候上了我們教室,還帶了一些飲料,結果一看到我他很驚訝,也很生疏,有點不好意思。我們從這位父親的一種舉動看得出來,他常不常到學校找老師?不常,所以有點不習慣。我就跟他問候一下,他接著就跟我說:蔡老師,我的孩子比較聽你的話,不聽上一個老師的話。我們是受之有愧,剛開始帶也帶得不好。接著他說:我兒子就提到,他說從前那個老師說大家吃飯一起吃,可是學生還在用飯的時候,老師就在後面開始吃了。所以父母、老師的一句話講出口,孩子都盯著眼睛在看,看你有沒有做到。

  接著他又說:蔡老師,你說大家一起吃,可是你都比他們晚吃。因為每次學生用好飯菜,我站在講台上都會先教他們一句俚語,因為人最重要的要不忘本,而這些俚語都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要珍惜。每次跟他們講完俚語就開動,開動完我會開始檢查他們盤子裡面的菜,現在的孩子偏食很嚴重,所以我要落實《弟子規》「對飲食,勿揀擇」,一看那個菜才二、三根,我馬上對他說:要不要老師幫你服務一下?他馬上乖乖的趕快再去夾一些菜,假如我幫他服務就會很多,所以這巡視下來,我們再坐下來歇一會兒,很多學生都已經吃飽了。所以你看,老師有沒有以身作則,甚至於你是公司的領導人有沒有以身作則,都會讓你的晚輩跟下屬看在眼裡,所以「教者,上所施,下所效」。

  育是什麼?「育是養子始作善也」。養孩子使他能做一個善人,教育的目的是教他做一個好人,這個主軸不能錯。我在應徵老師的時候寫了一句話「古人讀書志在聖賢,現在人讀書志在賺錢」。所以你目標錯了,整個學習就偏頗了。諸位朋友,當一個善人會不會有事業?會不會有家業?自然可以水到渠成。因為他做一個善人的目標,從小他就懂得要處處替人著想,處處替人服務,他有這個動機了,他的能力自然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提升,所以眼光要看遠才對。

  教育有兩大主軸,這兩大主軸在《禮記.學記》也講得很清楚,「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教孩子不外乎這兩個重點,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本善要透過緣分,透過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來長養,善才能夠彰顯,這是長善;「苟不教,性乃遷」,一些壞的習慣、習性要趕快導正,所以要救失。諸位朋友,我們現在離鄉背井在巴黎,你現在煩惱的事也沒用,現在完全靜下心來,把這兩大主軸的核心抓到,回去才能對症下藥。對症下藥要對誰下藥?不是孩子,教兒教女先教己,你這個核心不抓到,你學的方法再多,絕對徒勞無功。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這根本抓到了,你的為父母之道才能夠成就,你的為君之道、為人領導者之道才能成就。

  而這個本在哪?本就在《大學》說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根本」,修身的根本在哪?我們現在已經抓到修身是根本,如何修身?從哪裡下手?所以我們思考要把它思考到根本上去。《中庸》說的「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一個人的修身從時時能替人著想下手,有這分仁德之心,諸位朋友,仁德之心又要從哪裡下手?一個人會不會突然變得很仁慈?他仁慈的原點在哪?他如何學習關懷他人。所以《論語.學而第一》就提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一個人仁慈之心的根本所在,必然是能關懷父母、關懷兄弟,進而推己及人,所以修身的大根大本還在孝道,還在父子有親。我們從這明白,長善當中第一要件是什麼?要教什麼?教孝道,這刻不容緩。孔老夫子在《孝經》裡面也提到「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從這裡開始。

  諸位朋友,你有特別教孩子孝道的舉手,你有針對這個孝長期的給他引導、教導。很多人覺得這個孝本來就應該會,是不是本來就應該會?不盡然。有一個孩子他七歲,剛好他們在汕頭有一些很有愛心的老師,義務的教《弟子規》的課程,教了一個多月,結果就安排讓這些孩子上台來講一下他們的成長,他們的家長也都來了。這個孩子上台第一句話講道:我學了《弟子規》以後,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這句話有沒有味道?一句話就點出來,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之所在。我們常常說,他都那麼大了連這個都不懂。他就是不懂,因為沒人教。我們現在看到,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聖賢做人處事的教誨已經斷了二、三代了,其實我們這二、三代的中國人,內心都有很深的遺憾,很大的空虛感。很多的父母也很有心要把孩子教好,但是心裡沒底。現在我們已經踏上聖賢教誨的道路,我們應該用一顆寬恕的心去接納別人的不足,進而用我們的立身行道去感化他們,去引導他們,這點相當重要。

  所以孝是德之本,那務本,本立道才能生。你孝道不教,他的德行沒有辦法開。俗話講「百善孝為先」,孝是百善之首,而孝不開百善開不了,百善就開不了。諸位朋友,你聽到這句話相信嗎?有這麼嚴重嗎?我也常在課堂上舉一個例子,我都請一位女士沒有結婚的,當然我要先判斷她沒有結婚,有沒有結婚看不看得出來?應該有點跡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判斷錯誤。我就請教她,假如一個男士追求她三年,真是三年如一日,這三年來都是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只要她有求他必應。然後都算日子,看她什麼時候生日,然後就去買九千九百,沒那麼多,買九十九朵玫瑰;她喜歡穿什麼衣服,有什麼嗜好,摸得一清二楚,投其所好。而且禮拜六、禮拜天還陪她爬山郊遊,就是沒陪過爸爸、媽媽爬山郊遊。所以你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真正陷進去就不是那麼好救了,所以女人的理智一定要從小培養。這個男士跟她求婚,叫她嫁給他。剛好這位女士的祖上有德,這位男士的鄰居剛好就是這位女士的長者,就過來跟她說:你要考慮清楚,這位男士對父母不孝敬,你自己看著辦。然後我就問她:妳要不要嫁?假如她還猶豫的話,那後果不堪設想。很多女孩子確實也是馬上就說不要嫁,因為對父母都不好,對她的好是假的。所以要能分辨真妄,分辨邪正才行。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一個孩子對父母不孝敬,他的人生有一個態度會缺乏,就是念恩的心,所以他缺乏道義、缺乏恩義。道義、恩義沒有滋長,會長出來什麼來?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長出了什麼?沒有道義,只有唯利是圖,只有利害。當人的心中沒有道義的時候,只有利害為標準,那人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安全感?現在人為什麼憂鬱症很多,因為都沒有安全感,連自己的另一半他都不信任。

  當他是利害來衡量標準,而利跟害變化莫測,今天是利,過三天說不定就變害。所以現在能積極追求你,是因為你年輕貌美,說不定還當個小學老師,工作穩定,他會全力以赴。等三年以後妳幫他生個兒子,因為當母親很辛苦,臉上長了幾條皺紋,又沒有用SKⅡ,他在外面工作又看到比妳更年輕貌美的,而他只有利害,想要獲得的東西他會不擇手段,所謂「欲令智迷,利令智昏」。這麼多男人把家庭毀了,都是當下完全控制不了他的利欲薰心。所以當利變成害,害要怎麼樣?害擋在他前面他就要把它剔除掉。這個除害動作一下去,離婚率上升,離婚率的上升又帶動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犯罪率也隨著上揚。針對這一點我也去請教過海南一位監獄的長官,我問他:到監獄去的家庭狀況如何?他說:六、七成都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我們可以冷靜分析看看,當他家庭教育的根基都不牢,一到這麼染濁的社會狀況,絕對是兵敗如山倒,很快誤入歧途就身陷囹圄被關起來。

  當一個社會的犯罪率愈高的時候,社會就沒有安全感,大家生活的品質也會往下降。所以諸位朋友,你現在晚上走在路上,背皮包敢不敢這樣背?都怎麼背?都背在肚子前面對不對?走起路來都很緊張,這都會減短我們的壽命。我們來看,犯罪率提高了,離婚率也提高了,很多的國家把大量的經費放在哪?放在要結婚的人來上課,上三天、上五天,然後要結婚的人來上課,這樣看能不能降低離婚率;關起來的這些人來上課,看能不能以後不犯罪。這是從本著手還是從末?從末。所以你看監獄裡面,我們難得看到一個回心轉意,回頭是岸的人,有沒有?很少,有,但是比例高不高?不高。

  我們《禮記.學記》開篇就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一筆錢要拿到哪?拿到幼兒園跟小學教育,他的德行才能夠確立起來,結果現在教育裡面花錢花最多的是哪裡?大學。所以人要活得明白,不讀古書是不可能的,不讀經典是不可能懂得判斷,而教育的核心根源在哪?在教孝道。一個人有孝他才有道義,有道義他才不會離婚,才不會犯罪,所以要解決社會這些問題,要回過頭來教孝、教道德,所以教孝刻不容緩。

  我在北京地質大學講課,講到孝道,這些大學生可都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寶貝,也都是寵愛很多。但是當我們講到孝道,講到父母的辛勞,我在台上也看到很多的學子當場都掉下淚來。他不是不懂得要孝,他不是沒有善良的本性,是我們有沒有去給他啟發。所以講完課,有幾個男同學跑到前面來對我說:蔡老師,我們最缺的就是這些課。他講得很激動,一個男同學要講得這麼激動也不容易,確實人之初性本善。而這個道德的因緣,只要能夠讓他們遇上,他們也是歡喜來學習。好,所以長什麼善?長孝道。

  我們也可以冷靜思考一下,在我們走過的人生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他們都具備哪些特質?來,諸位朋友,您說說看,剛剛的前提是你見過真正成功的人。真正,你不要他四十歲的時候是大老闆,六十歲的時候事業敗下來,這算不算成功的人?不算。你說可是他以前當過大老闆。很多人當大老闆是靠福分當大老闆,不是靠智慧當大老闆,很多還是他祖宗的餘報在支持他,而禍福相倚,這個福分他不珍惜,他還自以為是,也不謙虛,慢慢的就眾叛親離。所以諸位朋友,假如你是老闆,你絕對不要讓你的孩子一進你的公司就當主管,這樣是害了他,因為你不讓他從基礎開始做起,他哪知道你創業的蓽路藍縷,所以拿得愈容易就愈不懂得珍惜,所以往往福報花光了,企業就垮下來,所以這個不算真正成功的人。

  諸位朋友,要具備哪些特質人生才會成功?孝道,還有沒有?仁慈之心。他有一分仁慈之心,自然能夠凝聚很多的人才,你都不替人著想,誰要跟我們在一起。還有沒有?要誠信,信用才能建立事業,要真誠別人才會歡喜與我們交往。還有沒有?謙虛,你看這個謙虛太重要了,六十四卦,《易經》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六爻都是吉,就是謙卦。所以謙虛重要,荀子也提到,所有事情的成敗,「百事之成,必在敬之」,恭敬;「其敗也,必在慢之」,傲慢再大的企業也會垮掉,不只是企業,帶兵也如此,所謂驕兵必敗。好,這是善的部分,待會我們來討論救失,孩子現在有什麼急待修正的壞習慣。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