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05/6/2  巴黎粵海酒店  檔名:52-130-0012

  諸位朋友,大家好。看到大家的神采飛揚,代表每天都有按時服用這帖中藥,藥效要發揮得很好,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行。不只是早晚持之以恆,更重要的,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也要提起《弟子規》的教誨,能提的起來你就不會被境轉,而能夠轉境界。有個朋友就跟我提到,他說他最難的就是不講別人的是非。(怎麼這麼多人笑得這麼燦爛),他早晚讀了以後,每次要講別人的是非,那句「人有短,切莫揭」,就好像一支寶劍一樣,就跑進他的腦袋裡,所以他馬上就止住了這些是非的言語。我自己回想到,很不習慣去論人家的是非,講一句都覺得渾身不自在。我們不習慣去講別人的是非,它是一個結果,諸位朋友,原因在哪?原因在家庭教育的根。所以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影響,會隨著你的年齡增長,體會更深。因為我的父母沒有在我們面前談過哪個朋友的是是非非,所以家裡面就常保一種祥和之氣。長期在這樣的環境薰習,就很不習慣去講別人的壞話。因為從小學、初中,我父母也很好客,家裡有一間公寓,結果我兩個姐姐跟我,我們的同學會都是在我們家裡開。所以三個姐弟人際關係的能力也由於家長好客,很自然就得到很多的學習跟成長。

  昨天我們提到進諫父母,進諫所有的親友,應該注意哪些道理。進諫他人首先一定要先觀照自己的存心,再來還要觀察態度、觀察時機、檢討方法,然後再拿出耐性。因為我們骨子裡面有很多是不正確的態度跟思想,這也要透過我們常常觀照自己才看得清楚。所以第一天我們就問說:你是中國人嗎?到底我們骨子裡面有多少聖賢的思想,聖賢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我相信這幾天課程下來,很多人已經躍躍欲試,心都快按捺不住,可能回去馬上要把兒子拉過來:你給我做好。欲速會有反效果,所以我們還是要冷靜對待,孩子的問題假如十多年,你能夠花三年把他導正,那你已經是功力很深厚。

  人與人思想都有一個波動,當你的波動很不穩定,他遇到你也會很雜亂;當你的波非常的平穩,他慢慢就會受你影響。你愈急躁,對方絕對不可能靜下心來,所以你首先要安住自己的心。要安住自己的心當然道理要先明白,所謂「理得心安」。自己道理要明白,自己要有智慧去應對進退,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所以我們現在要專注,在回去以後我一定要長期薰修,老老實實的學。很多的朋友、很多老師,他抓到了這個重點,回去以後都是自己當榜樣給學生、給孩子看,「為人演說」,演得漂亮才有說的空間;「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勸誡別人應該演在前面,說在後面。

  我們在課程當中也曾經提到「病從口入」,如何吃得健康,也是我們應該要去注意的。假如一個父親身體不健康,可能整個家庭都會受很大的牽連。所以我們也提到,在近代營養的角度都分析素食比肉食更健康。因為現在的肉食含有太多的荷爾蒙、抗生素,現在很多的女孩子還沒十歲,月經就來了,她來得愈早壽命愈短。所以從飲食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現在人有福嗎?到底什麼是福,人真的要冷靜想一想。現在的雞跟鴨,聽說不到一個月就可以拿來宰掉,因為牠都是吃這些荷爾蒙的食物,常常又打抗生素。

  人類因為欲望,把很多的不人道加諸在動物身上,但是終歸這個惡果會回到誰的身上?還是回到自己。所以這大自然的法則相當奧妙,你打別人一拳,遲早有一天會怎麼樣?人家抓到時節因緣,一定會回打你一拳。你對別人一個微笑,回回來的是一個微笑。有一隻狗衝進了一個房間裡面,這個房間四面都是鏡子,這隻狗脾氣很大,馬上對著鏡子狂吠,結果牠狂吠的時候四面八方的狗都怎麼樣?也對牠狂吠。牠看到這種情境,不只沒有反省自己,反而叫得更厲害,結果迎回來的依然是更嚴重的狂吠。牠就這樣叫了十多分鐘,後來沒聲音了,因為牠累死了。因為暴怒傷肝,到最後內臟都搞壞了。

  從這個事例當中我們也可以去體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都是如此。當我們的人際關係是處處充滿惡言相向,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回光返照,原來我們的笑容很少,嘴巴都往下垂。嘴巴假如往下垂,我們說迎財神,誰可以迎財神?有喜神的人才會迎財神。所以你看,假如我們的臉是這樣,你是財神要不要送錢給他?假如你的臉是這樣,你看那個金元寶掉下來都滑掉了,留不住,而且會禍不單行;這個元寶掉下來都接得穩穩當當,都不會掉。所以一個人會不會發財,看臉就知道;一個人要找生意的夥伴,你要找哪一個臉孔?當然是找笑臉的。我們從這樣子去思考,當我們去殘害動物、殘害植物,回過頭來,損傷的還是自己,所以天道是真理。

  我們了解到,剛剛說的吃素比較健康,因為假如家裡面的人不健康,整個家庭都會拖累,所以健康這門課大家也要好好學習。在香港講的四十片當中,其中有一片是專門講這個主題,現在時間關係我就不多說。剛好有一位朋友聽完以後也很激動,回去以後就跟她先生說,我為了你的健康著想,從今天開始我不煮肉給你吃了。講得非常慷慨激昂,熱血沸騰,這樣會不會成功?一個禮拜以後,她非常的沮喪到我們辦公室來,一坐下來她就說,我先生真不受教,真沒有善根,就抱怨了一段時間。當然在抱怨當中,你就讓她這股悶氣吐出來,不要阻止她。等到她的苦水都吐完了,我很冷靜的對她說,我說:妳先生假如得高血壓你要負責任。她就一臉驚訝的問我:為什麼我要負責任?接著我又說:妳先生假如有外遇你也要負責任,妳兒子失去父愛你也要負責任。

  接著我就跟她說,我說妳不煮給他吃,他有沒有吃?她說有,都出去外面吃。外面煮的食物又鹹又油,所以吃了三年血壓就上升得很高,到時候還得心臟病,那妳要不要負責?再來,你已經把他趕出去了,他常常到飯店去吃飯,到時候又碰到很多漂亮的小姐,誤入歧途怎麼辦?所以這個妳也要負責。再來,本來好好的爸爸回家吃晚飯,父子之間還常常可以關懷交流,現在晚上都不在了,那父子關係都被妳影響。她聽一聽,覺得很無辜的樣子。

  後來我就跟她分析道,我說妳當初希望先生少吃肉,這個動機是好還是不好?好的。結果妳現在有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沒有,走到半路把目的都忘記了,現在只是意氣用事,只是情緒做主,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很多事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妳一回去就開始可以一點一點跟他講到吃素的好處,妳不要一次回去就講半個小時,他一聽都快要受不了,就一、二句這樣講。然後他認識的人裡面有吃素的,你就說那個某某某吃素吃了半年,你看氣色多好,年輕了五、六歲,那他就有目標可以學習。然後你要告訴他(女人該溫柔的時候要溫柔)說:你的健康就是我的幸福,也是孩子的寶藏。他就覺得他愈來愈有價值。然後妳本來煮三道肉,過一禮拜變兩道,再過一個月以後變一道,最後就潤物細無聲,都不讓他知道。

  但是還有一點很重要,假如你的素菜煮得太難吃,那他也會受不了,所以你要默默的學習如何把素菜煮好。我們看到塞納河的河面上,有很多的天鵝、綠鴨在那裡悠遊的划水。你看到悠遊的時候,事實上牠的雙腳拼命的在那裡努力,所以你在努力的時候不要被你先生看到,還是表現得神態自若,慢慢他覺得素菜也很好吃。像我就建議她把她先生一起帶到我們中心吃飯,中心很多老師煮得很好吃,大夥就一起圍著吃飯,邊吃旁邊的老師就說:素菜好吃吧?她先生說:對對對,很好吃。用團體的力量也會很有影響。慢慢幾個月過去,自然而然就吃素。所以勸誡別人要能設身處地,善巧方便。

  人生兩件事不能等,第一件事是行孝,第二件事是行善,因為人生在世難免都有吉凶禍福。諸位朋友,你有把握一定可以逢凶化吉,長命百歲的舉手;長命百歲比較高,你覺得你一定可以逢凶化吉,一定可以安享天年的舉手。怎麼這麼悲慘?你看我們小的時候聽到老人家去世了,都在什麼時間?半夜睡了就走了。好死是五福之一,所謂「五福臨門」,五福第一福是財富,第二福是健康,第三福是長壽。其實一個人沒有健康,有錢、有壽命,有沒有用?那叫活受罪。我們看到心血管疾病的病房裡面,很多也七十幾、八十幾了,但是躺在那裡,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躺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那不是真的福,所以要有健康才是真福。第四個福叫好德,一個人的內心非常好善、好德,這是你的福分。其實前面三個福都要從這一福生。假如一個人目前有前面的三福,而沒有一種好善、好德之心,其實他是時時在折損自己的福分,他可能是因為祖宗有餘德在庇蔭。那他這個好德之心沒有起來,他的晚年堪憂;再來,他的後代子孫絕不可能帶有福分,因為他沒有做一個好的榜樣,所以這好善好德是核心。

  最後一個是善終,能夠終享天年。在這個時代當中很多罵人的話都快變事實,我們以前罵人說「不得好死」,現在要找一個好死的人還真不容易。為什麼福分差這麼多?所謂「福田靠心耕」,人的心良善之後,自然有福又得善終。一個人要能善終,什麼時候開始練功夫?現在就要練,你不要想說,我臨終以前再來練放下的功夫,那來不及了。現在你就可以於世無求,什麼事都能放得下。但是這個放下不是不管,這個放下是了解到「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你盡力就好,不要太強求。我們要得善終,首先心理要健康,心理一健康,身體也會健康。

  人生有三件事最可悲,叫老年喪子,中年喪夫、喪妻,少年喪父、喪母,這是人生三大悲慘的事。其實這三件事也是一件事,怎麼說?當我們不愛惜身體,或者是沒有修福分、沒有修善行,中年的時候遇到厄難去世了,那父母怎麼樣?喪子;我們的另一半喪夫、喪妻,我們的孩子喪父、喪母,所以這樣的悲劇我們不能讓它上演,這樣會讓很多人肝腸寸斷,所以一定要積福分,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凡事都能逢凶化吉。

  諸位看到我也知道我是短命相,其實我差不多三十歲就活不了,真的。我記得三十歲那年,因為有善人在旁邊用她的光芒給我保住。三十歲那年我住在楊淑芬老師家,那時候我的身體狀況特別不好,就覺得好像渾身無力,開車開一半在高速公路當中還會睡著。睡著以後都是壓到高速公路上那個凸出來的一塊一塊的那個線上,突然驚醒,還心有餘悸。所以楊老師每次我開車回高雄去,一路上要給我打二、三通電話,有沒有睡著?

  所以一個人的壽命確確實實有定數,但是定數當中有變數。如何「命由我造,福自己求」,這個方法一定要學。我常比喻說人生就像一盤棋,你不要急著拿起棋子來下,你首先要了解下棋的遊戲規則,怎麼下才能下得有聲有色,而這個規則就是斷惡修善。在明朝時代,袁了凡先生也很幸運,他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一個長者,姓孔,這個孔先生剛好是中國邵子皇極數的傳人,看到他就陪著他一起,一開始的時候詢問他:你應該是仕途中人,去念書應該會有成就,為什麼不去念書?了凡先生就對他說,因為父親對他有一分期望,希望他當中醫師。後來了凡先生就帶著孔先生回自己家裡。為什麼孔先生肯幫助他?也來自於了凡先生有家教,一定對這個長者有禮貌,所以遇貴人的根源還在禮貌的態度。

  回去以後,他的母親也是半信半疑,後來把他送去念書。告訴他說他縣考第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把他考第幾名的名次都算出來了,三處名數皆應。他母親很驚訝,就要求孔先生說,那你把我兒子一生的命運都算。結果算完以後,命中沒有兒子,而且也不可能考上進士,所以了凡先生就覺得這個命都是注定的,沒什麼好努力的,往後就悠悠放任。幸好祖宗有德,又遇到了另外一個貴人,他剛好去參訪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把聖賢的教誨告訴他,《書經》上說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中庸》也提到「禍福將至」,一個人是禍是福看哪裡就看得出來?「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在《老子》的教誨也提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所以雲谷禪師這番開導,了凡先生回去以後也非常積極的斷惡修善,命中無子,也生了孩子;命中考不上進士,後來也考上了;命中本來只有五十三歲壽命,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六十九歲了,後來他活到七十四歲,足足壽命延長了二十一年。

  因為有師長的教誨,我們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雖然短命相,但是還要靠自己努力。我記得有一次我回高雄去,剛好做了一次大放生,在台南安平港,差不多有十多輛卡車。我那時候還在咳嗽當中,那次把這些生靈都放掉以後,我的咳嗽沒吃藥就好了,那次回來以後氣色就慢慢好轉過來。所以確確實實人的命運吉凶絕對不向外求。我有一個長者,他有一個朋友在美國工作,剛好在雙子星大樓。九一一前一天晚上他怎麼睡就是睡不著,翻來覆去,也不知道翻了多久才睡著。而他在這棟大樓服務也幾十年的時間(他已經五十歲左右),他從來沒有遲到,就是那一天怎麼睡都睡不著。隔天一醒過來一看,時間已經太晚了,早餐也沒吃,趕快往地鐵衝。當他從地鐵走出來的時候,剛好看到雙子星大樓垮下來。假如按照十多年的正常情況,他在哪裡?他就在裡面。所以善惡確實在庇蔭,也在影響一個人,所以行善必然要及時。

  而他會有這樣的感應也是福分所感召,中國很多的聖哲人在面臨危難的時候,往往都是能夠逃過劫難,所以這個感應確實是真實不虛,感應也時時在我們身上發現。今天你以孝悌傳家,感得的就是賢良的子孫;今天你以禮待人,感得的就是人家和氣的回報;今天你以認真的態度學《弟子規》,感得的就是進德修業;今天你「凡出言,信為先」,感得的就是大眾對你的信任,所以感應是無時不在。

  在元朝時候有一個孝子,剛好元朝發生一個嚴重的大地震,有一萬多戶的房屋完全倒塌。而這個地震在他們村莊裡面,那個震央一直排山倒海的過來,到孝子李忠的家裡整個地震變成兩半繞過他們家,等經過他們家以後,整個地震又合成一體,所以地震結束以後,只有他們家沒有倒。所以人生絕無僥倖,有善就會感得這樣的果報,不止天災可以去掉,一些禍患也可以感召,也可以化解。

  在明朝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包實夫,他剛好教書空檔,要回家事奉他的父母。結果在半途當中遇到一隻老虎,老虎把他衣服咬住,帶到了一個地方正準備吃他。他這個時候也沒有驚慌,他馬上跪下來對老虎說:我被你抓是我的命,我不埋怨,但是我的父母都七十多歲了,能否讓我奉養父母晚年,我再來給你吃。話講完,這個老虎就走了。所以萬物都是有靈知的,你用真誠去對待,都能夠有所感應。

  歷代因為孝心善行,免於這些老虎,甚至於很多野獸的危害,能逃過的不勝枚舉,所以行善要及時去做,不只為自己,更為了給後代子孫一個好的榜樣。司馬光先生曾經提到「遺金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你留很多錢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甚至於可能因為錢太多而好逸惡勞;「遺書於子孫,子孫未必會讀,不如於冥冥之中留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而這個陰德不止庇蔭後代,這個陰德在積累的過程,已經都成為子孫效法的榜樣。所以范仲淹有留陰德,他也有留處事待人的規範給後代學習。傳家有道唯孝悌,能孝悌傳家,家風必然可以興盛不敗。

  一個人一生智慧、事業、家業能有所成就,除了父母的養育、教育之外,更重要也要有老師的教誨,老師的提攜。所以一個人能頂天立地,都要虧父母跟師長的指導。老師不在五倫之中,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在文字當中似乎不在五倫之中,但是他的實質在五倫的哪一倫?問現在的年輕人他可能接不上,不知道擺哪裡,他有可能擺到朋友那裡去,因為師道快不見了。而中國文化能承傳數千年,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就是孝道跟師道,所以古代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而當一個學生有這樣的態度,他的學業才能有所成就;當他對老師的恭敬不到這樣的程度,很有可能慢慢就會陽奉陰違。而陽奉陰違之後,損失最大的不是老師,而是自己。

  我們要感受師道,也可以從古代這些讀書人對老師的態度可以略知一二。當孔夫子去世的時候,所有的弟子在夫子的墓旁整整守孝三年。當然這三年不是只在旁邊啥事都不做,而是好好靜下來,利用這三年的時間把所有師長的教誨,好好再溫習,好好再力行。其中有一個弟子不止守了三年,守了六年,就是子貢。因為夫子去世的時候子貢不在魯國,所以他覺得很遺憾,自己為了感念老師的恩德,另外再加三年。

  古代對老師的恭敬也做到了「慎於始」,當孩子第一次見老師的面,這一分至誠的恭敬就應該要提得起來。所以古代很多的禮儀都有它相當深的價值跟教育意義,只是我們現在人沒有靜下心來去思考。比方說一個女兒要出嫁,禮儀當中一定會有一個拜別父母的一個禮儀,這個禮儀就相當有意義。我記得我姐夫到我們家來迎娶的時候,所有的儀式結束了,我姐夫帶著我姐姐給我父母行跪拜。當我父母坐在那裡,我姐姐他們跪下去的那個當下,我父親的眼淚就流出來。而我父親當下的一種感受,好像一道光芒一樣,射到了我的腦袋裡,我跟我的父親幾乎是同時間掉眼淚,我突然覺得跟我父親非常的接近,我完全可以領受到他當父親的一種心境。因為女兒二十多歲,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也大學畢業,今天也找了一個好的歸宿,內心裡面才有這麼一點點安慰、一點點寬心。而說實在的,父母對子女的這分愛護關懷,會不會因為出嫁而減少?不會。所以那時候我突然覺得為人父母真不容易。當內心有這分明白以後,我也在心裡告訴自己,報父母的恩都來不及,哪還可以講一句忤逆父母的話?我們都於心不忍。確實從那次這個禮儀的一種體會,我也再也沒有講出一句急躁、講出一句發脾氣的言語對父母。

  拜老師的禮儀也是有深遠的意義所在。古代拜師,父親帶著孩子到學堂來,父親在前面,孩子在後面,先對著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結束以後,請老師上座,同樣父親在前,孩子在後,跟老師行三跪九叩禮。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孩子在五、六歲的年齡,最尊敬的人是誰?你看六歲以前,孩子開口機率最高的一句口頭禪是什麼?我爸爸說、我媽媽說;上了小學以後,我們老師說。所以父母在他的心中是最祟高的。而父母對老師行這麼大的禮,他的內心有相當的震撼,父親都對老師這麼恭敬,那我更應該恭敬。

  老師接受學生父親這個禮,事實上也真是不容易。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有一位學生的奶奶,她爬了四樓上來找她的孫子。一見到我,給我鞠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然後對我說:蔡老師你好。她這麼恭敬的行禮,我當下內心覺得,我如何對得起老人家這一個躬?所以「老師」兩個字從此以後就壓在我的肩膀,右邊一個老,左邊一個師,所以你看我都慢慢駝背起來。我們做人求個問心無愧。當這位長者這樣跟我行禮,我突然感受到古代這些老師,在家長、學生行三跪九叩的時候,他確實是如坐針氈。因為讀書人念念只想利益別人,絕對沒有絲毫想去佔別人的存心,更何況是給他三跪九叩。所以那一跪是為了誰?那一跪是為了成全孩子對老師的恭敬之心。所以老師承接了這個大禮,他的內心會覺得,假如不好好把人家的孩子教好,怎麼對得起他的父母!

  而為人師者不單是怕對不起他的父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讀書人的本分是要承先啟後,不能把聖賢的教誨斷送在自己的手上,這樣子對不起老祖宗,也對不起後代子孫。古代在明朝時期有一個賢臣,叫左光斗,左公學問很好,也是憂國憂民。有一次他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他希望能在這次考試當中推舉能選出很多真正優秀的棟梁之材,所以不等考試他就穿上平民的衣服,微服出巡。諸位朋友,到哪裡去探訪人才?要不要到酒樓去?那些都是紈褲子弟,考不上。往往都是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種苦讀的學子才會有成就。

  俗話也說,所有建功立業的人,都來自貧困的家庭;所有敗家喪身者,大都來自富貴之家。這句話當然沒有絕對,但是我們從這句話也可以了解到,當家庭富裕的時候,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是「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道理。而曾國藩先生也說,看一個家庭興不興盛看三件事,第一個子孫睡覺睡到幾點,假如睡得很晚,這個家家風必敗;第二個子孫幹不幹家事,假如都不幹家事,那就會形成懶惰的習慣,就會好逸惡勞,那這個家風一定敗;第三件事就是子孫有沒有讀聖賢經典。當然引導孩子讀聖賢經典,家長也要配合,自己言行一致。假如富貴人家能夠堅持這些重要的原則,這個富貴也能夠長盛不衰。

  我們前幾天也說要立定志向,最起碼家風也要幾百年不衰?幾百年?你們為什麼這樣茫然的看著我?要不讓古人,才是有志氣。你假如說范仲淹是聖賢人,我比不上他。當你這句話講出來的時候,范仲淹他會掉眼淚,我已經把我會的都教給你了,你還說不要超過我,還說不可能比得上我,那我們怎麼對得起這些聖哲人給我們的這些恩澤,所以要有志氣。

  左光斗先生(左公)他到了一間寺廟,看到一個學子因為太累了趴在桌上睡著了,剛好旁邊寫了一篇文章。他向前一看,看完以後很感動,從這個文章當中感受到這個讀書人確實很有氣節,憂國憂民,他那種愛才之情油然而生,馬上把他的大衣脫起來,披在這個學子的身上。後來正式考試,左公在批改考卷的時候,當他批到其中一篇文章,馬上很激動,就把它批上第一名,面署第一。這篇文章是誰的?就是這個學子,這個學子叫史可法,明朝的忠臣。可是他們的名字都是封起來的,為什麼可以判斷得出來?文章可以流露出一個人的心境,所以他的老師很肯定就是他,後來果不其然,史可法考上狀元。狀元都要拜老師,當史可法走進門來,他的老師就對他的夫人講道:以後繼承我志向的,不是我的孩子,而是這個學生。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人特別準。從左公這樣的一種胸襟,確確實實,他看孩子並不是看在第一位,而是把能不能幫國家舉才,能不能傳承聖賢教誨,擺在第一位,因為讀書人的胸襟是寬廣的。而其實他這分寬廣的心,也才真正能給子孫當榜樣。

  我從楊淑芬老師、從盧叔叔,還有從這幾年遇到的長者身上體會特別深刻。我跟他們沒有血緣關係,可是他們對我的栽培,甚至於勝過他自己的親人。因為有這些長者給我的榜樣,所以我們也期許自己應該要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胸懷。這幾年為什麼能夠有這麼多長者給我協助、提攜?根源還在我們是否有好學,是否有承傳聖賢教誨的使命感。所以很多事莫向外求,能感是自己的心,所感得的才是一切人事物。所以你的孩子有這分希聖希賢的心,他往後一定會有很多賢人相助。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