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第三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05/8/1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7-0003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講「聽思聰」,從言談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對方的心性,對方為人的態度。道德很隆盛的人其心很平和,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所以他見到的都是別人的優點、別人的付出,「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其實從這句我們也可以聯想到佛家修行四大菩薩,悲、智、願、行。「行」所表法的菩薩是大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有十大願王,第二願是「稱讚如來」。當一個人道德隆盛,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常常想著「見人善,即思齊」,故口中所許可者多,他每天在過什麼生活?過「稱讚如來」的生活,過普賢菩薩的生活,這叫會學、會修。

  我們修學念佛法門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西方極樂世界的生活就是普賢菩薩的生活狀況。當我們現在的存心都與普賢菩薩相應,你在當下就在過菩薩的生活,你在當下就契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天堂又在哪裡?儒家的大同世界又在何處?當你的心態、心境調對了,你就是用普賢菩薩的態度在跟人生活,你的頻率接上了就入那個境界。打一個比喻,我們現在正在看電視,你沒有轉到台視,請問台視在不在?它遍法界都在,你在台東對上了,台視就出現了,你在北京對上了,台視就出現了。有對好頻率的話,台視現在在不在?你不相信我們去搬一台電視來試看看。你頻率接上了就看到了,就入那個境界。

  你心境已經真正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你念念都是這份存心,共業當中有別業,雖然現在這個世間自私自利、互相爭奪的情況很多,那也是人的心造成的。現在我們在善果林聚會,大家存的心都是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諸位朋友,我們現在在什麼世界?極樂世界。對!縱使外面再亂,你的心性對了你不會受影響。

  我們在好幾個地方辦講課,有一次在溫州講課,第一天來了三百個人,第三天左右加到四百多個人,最後一天來了五百多個人;其中有一個人他帶了五十幾個人來聽,他真是厲害。他把他企業組織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帶來。這個人太聰明了,借力使力,他一句話都不用講,我們幾位老師在台上講得口沫橫飛。但是今天五十多個人來聽也是因為他的智慧,他假如洞察不到聖賢教誨的重要性他會不會這麼做?也不會。今天假如只是一個利益在帶組織,他不會帶來這裡聽課,他會帶去怎麼樣賺錢比較快;會帶來代表他這個企業的文化跟其他團體不一樣,我們也歡喜給他上課。

  其中有一位朋友就過來跟我們說到,他說我一天都要抽好多煙,我來這裡上五天一根煙也沒有抽。其實他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心境怎麼樣?他很高興,為什麼?他突破自己。他接著講,我在這裡第一個感覺,居然有五百多個人可以都不抽煙。他覺得不可思議。現在人有一個錯誤的態度,叫天下的烏鴉一般黑。他不相信!第二個感受,他覺得他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不只不抽煙,他分個神有一個不好的念頭都覺得很不好意思,那就是一種環境的力量。當每個人的心念都在聖賢的智慧之中,都在利益廣大人群的態度之中,整個磁場就會讓人家感受特別不一樣。

  我們在深圳講課來了一個教務主任,他抽煙已經抽了十多年,五天課程下來他從此以後就沒有再抽一根煙。他又跟我們說到,我讀大學四年所抄的筆記,比不上我這五天上課的量多。諸位朋友,從這一段話我們要「視思明」什麼?我們要「聽思聰」什麼?來,大學四年比不上五天,請問這四年在上什麼?這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他為什麼在這五天之內會抄這麼多筆記?在於他是教務主任、他是老師,他終於看到一些真正能利益學生的東西,他慈愛的心上來了,他不敢放過每一句可以幫助學生的話語。我們也被他的態度感動。他回去以後召集學校老師每個禮拜上一次課,把我在香港講的碟每個禮拜放一片,放完以後所有的老師再就他們的教學現況、再就個人的修身去做討論、切磋;已經做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人發心不難,恆心難,能堅持下來就彌足珍貴。

  在今年差不多三、四月左右,香港有小學要到廣東參觀,而他們參觀抓一個主軸,參觀某一個小學的德行教育。現在整個中國大陸非常重視德行教育,廣東省給香港推薦一所學校,就是這個教務主任待的學校,他給香港做榜樣。諸位朋友,這個教務主任做到了什麼?他做到了修身,他做到了齊家。他還沒結婚,他齊什麼家?他讓整個學校「見和同解」,讓所有的老師都能提升修養,成就身教,給孩子當榜樣,他齊家;一個學校就好像一個小企業體,小國。再來,香港其他地方要來學習,他可以當它的榜樣,可以治國,再把影響力擴大,平天下。說不定繼續推展下去,他將成為公辦小學德行的榜樣,甚至於全世界的國家都很有可能去那裡學習。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人的影響力,重在我們的心量。

  佛法無邊,佛法為什麼無邊?誰是佛?心是佛!心廣大無邊際,力量、願力就能到哪裡;心量狹窄就只能幹眼前的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幹的就是阿彌陀佛的事業,就能夠做到「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的事業都從心起,擴大心量重要。「聽思聰」我們從這一句當中,「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德很薄,很刻薄的人,其心刻傲,看到人都覺得處處是缺點,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我們從一個人的言談當中你要「聽思聰」,他假如處處批評別人,代表他的心很刻薄、很尖酸,這樣的人要怎麼樣?敬而遠之。這是從聽當中你會懂得判斷,懂得如何跟他相處,所以「聽思聰」再講下去是無量無邊,講不完。有沒有感覺每一句經文都是無量義?無量義從哪裡來?從你力行的體悟出來,你不做沒什麼體會,做了以後左右逢源,體會特別深刻。當我們的眼中所看到的都是不好,都是不屑,其實不是外面出問題,哪裡出問題?自己的心出問題,要時時觀照,時時九思。

  在宋朝的時候蘇軾蘇夫子,蘇軾也有非常多很好的文章,我們要好好去學習。蘇軾也有很多好文章,他在稱讚韓愈的時候提到「匹夫而為百世師」,他稱讚韓愈,一個貧書生立身行道,成了世代讀書人的好榜樣。蘇軾跟佛門的佛印禪師挺有緣分,蘇東坡跟著他一起互相參學佛法,有一天蘇東坡覺得自己的心很清淨,境界不錯,突然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詩,寫到「稽首天中天,佛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覺得自己清淨寂滅,常生智慧,說他「八風」吹不動。

  諸位朋友,八風是哪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利」就是比較順勢的時候,利衰就是盛衰的意思。這八風,諸位朋友,我們哪一風最容易動?一個人求學問要從自己最難的地方下手,最容易的都不是你這一輩子要來繳的考試卷。你不要自己很喜歡布施,常常拿著布施跟人家比來比去,「你看我那麼愛布施」,你這一輩子就不是來修布施的。

  諸位朋友,你這一輩子來修什麼的知不知道?人貴自知。我從小就有一個感覺,知道我最難放下的是什麼,最難放下的就是感情,我從小就知道,好像從小就知道來還債的。還債要甘願一點,就是感情這條路只往前走,不往後退,往後退是退縮,往後退會對不起人,所以不管怎麼樣,縱使我無法向前,我就蹲下來給人家打都沒關係。你看我有這種氣概,愚不愚痴?讚歎?不要亂讚歎,你躲在哪裡給人家打是還了債沒錯,但是你的父母在一旁心痛!沒做到弟子規,「親所好,力為具」,你這樣讓父母多擔心。雖然有點氣概,但是沒有智慧。

  人的習性不要等別人說,自己很清楚。有一個朋友常常給我發E-mail,裡面都是心理測驗,一發就是二、三十個問題過來,然後問你「你遇到什麼事情你會怎麼做?你喜歡什麼?」問一堆,問完以後說你在這裡打幾個勾你就是什麼人,畫幾個圈你就是什麼人。我給這位朋友回了一句話,在這個世間還有人比你更瞭解你自己嗎?有沒有?除非他有他心通,不然這個世間你最瞭解你自己,你最瞭解你自己還要叫別人來看,看得準嗎?看不準。我這句話回回去以後,從此她就不寄E-mail給我了。

  後來我師範院校要畢業了,我這個女同學跑過來給我告狀,她對我老師說:老師,寄給他的東西都要先過濾好,不然他都會有意見。本來就是這樣,你怎麼可以亂發東西給人家?做任何一個動作,講任何一句話,一定要對人有益再做,不然講話你很傷氣,不然他要聽你的話還要浪費時間,是不是?要講利益語,要講誠實語,要講智慧語,要講軟慰語,要講正直的語言。

  我從小就知道,因為從國小就在追女朋友,就知道自己最執著的是這一點。後來我去海口,我一點都不意外我會到海口,為什麼?因為我追最久的那個女生她就是海口人。所以你看緣分又把我拉過去了,是吧?你跟一個人有緣是跟一群因緣有緣,人生萬法緣生,緣分成熟你就去了。因為明白自己最大的弱點在這裡,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解決,談一場戀愛我的母親在一旁跟我說,你這半個月流的眼淚比你這二十多年還多。人是水做的,百分之七十是水,你眼淚掉下來很多礦物質都流掉了,傷身體,又沒做到弟子規。你看我實在是太慚愧了,「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還一副烈士的狀態,愚痴到極點,現在回頭想想真是不應該。

  我母親陪我走過幾個月的艱苦歲月,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一句《無量壽經》的話,「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那個很客氣了,「苦樂」,哪有樂?「無有代者」,你走這一段路這麼痛苦,對方能感受你的痛苦嗎?對方感受的是他的痛苦、他的需要,他記住的是你的不足,你哪裡沒有給我做好,兩個人在那裡痛苦不堪。有沒有人談戀愛是有一個人很痛苦、有一個人很快樂?有?那這兩個不太正常,那個快樂的叫苦中作樂,那不是真相。都很苦,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人與人的關係都是互相酬償,都很辛苦。

  當把這段話看明白了,對!苦樂自己當,你要苦還是樂?無有代者,他怎麼可能會瞭解你的感受,他又沒有證阿羅漢,他又沒有他心通,他怎麼知道你的痛苦?你在那裡執著你要瞭解我的苦,叫自討苦吃,是不是?叫自掘墳墓,自作自受。你去強求一個人要能感受你的感覺,他我執沒有放下怎麼入這個境界?我執放下的人,同體大悲的人,他時時能感覺你的需要。他跟你同體,你這裡很癢,你的右手馬上過來抓,你的左手都不用說「來,右手給我抓一下」,都不用。千處祈求千處應,佛菩薩才有真感情!因為他把「我」放下了,他念念為你著想,那才叫真愛。

  我明白以後眼淚掉不下來,你都明白了還跟自己過不去。從此我告訴自己絕對不為傷心掉眼淚,只為感動、懺悔掉眼淚;後來還是很愛哭,因為感動很多。可是那兩種眼淚掉下來感受截然不同,傷心掉完眼淚是肝腸寸斷;感動的眼淚會洗刷你心上的污垢,把你的心量不斷拓寬,哭完以後全身舒暢。明白以後不要再自甘墮落,但是戀愛還是要談。你說怎麼會這樣執著?跟誰談戀愛?阿彌陀佛!你們怎麼知道?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菩薩談戀愛,痛快!

  跟佛菩薩談戀愛非常輕鬆,都不用講。講話很累,以前談戀愛還要想半天,是不是?想了半天,到時候講又講不了,可能準備了十分講出來才兩分,有時候還講錯話還又誤解,真夠累的。佛菩薩不用講,拿出心來與佛看、與菩薩看,你一個起心動念他馬上就有應,多麼愉快的生活。像我一開始學佛,起一個念頭「哪本書很重要」,二、三個月之內書就來了,有時候幾天就到了,感應很快。

  我們發心希望能夠弘揚中國文化,但是要有一個好的中國文化老師,不然我底子太差。因為學問重在落實,落實在哪?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但是這樣的功夫我太差了,因為從小養尊處優,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又是長曾孫,三千寵愛於一身,連個碗都沒洗過,對生活的體驗太少。我希望有一位長者能夠在修行方面教導我如何落實在生活的點滴當中,這樣我談的話才紮實,才不會空泛,才不會虛華。起了這個念頭,沒多久就感應了,到了澳洲我坐下來,楊淑芬老師坐在台上講《德育故事》,盧叔叔不偏不倚坐在我的旁邊,中間連個人都沒隔住,跟佛菩薩談戀愛真好,馬上就感應。能感是真心,所感是境界,這叫真理。

  宇宙人生的真相,大道至簡,沒那麼複雜,我們人把它搞得很複雜。佛法說「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一,一複不複雜?一怎麼會複雜?諸位朋友,EQ比較重要還是IQ比較重要?還是HQ、IQ比較重要?還是CQ重要?不學佛、不學聖賢教誨你這一輩子會被一大堆的思想觀念給你搞得亂七八糟。你假如照單全收,保證你晚年會有幾種疾病發生,其中一種叫憂鬱症,再來一種叫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都是年輕的時候操煩,操心太多,腦子都受損,晚年就開始痴呆了;人生的道理你不明白,常常東想西想,心裡很多憂慮,久了以後憂鬱症就來了。

  EQ、IQ,現在這種演講你去聽還要幾千塊、還有幾萬塊。人很顛倒,最高的智慧送給他,他跑得比誰都快,然後不是真正的學問,都在枝末打轉,甚至於是邪師說法,三天五萬元,趨之若鶩,一大堆人排著上,愚不愚痴!這種事我也幹過,你沒看我講得這麼自然;三天五萬多塊我上過。當我第一次打開佛經念了一段,椅子坐不住在哪裡拍桌子,在我們家繞來繞去,高興!一邊想我花了這麼多冤枉錢,最高的智慧奉送給你,你不要,還花一堆錢去學一堆錯誤的思想。但是自己跌過的路,摔過的陷阱,不要再讓學生跌,不要再讓別人跌。由於這份存心,在我的車子上面基本上一定會有幾本書,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驗?第一本是什麼?《認識佛教》,第二本是《了凡四訓》、《地藏經的啟示》,還有《淨業三福》,這些基本的經典。只要有因緣,不讓人再繞半天路,苦!那種苦我學過,我走過。我們一生定位不要讓人走冤枉路,讓人趕快契入正道,利益他自己,利益他的家庭、他的人際關係。

  剛剛我們也提到老師墮十九層地獄,為什麼墮十九層?醫生害人的命,假如我們明白宇宙真相,一個人的命好像一件衣服一樣,今天這件衣服穿壞了你會怎麼做?一件衣服已經不能穿了,你會不會把它供在神桌上面不丟,不會吧?人生有三關,情關、錢關、生死關。剛剛情關說了一半,待會把它說完。這三關你看破了,人生沒啥障礙,你可以「遊步十方,行權方便」,你可以「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這種日子好不好?

  生死要看破,生死的教育要從小教,我教孩子會告訴他,一台腳踏車壞了你會怎麼做?學生說拿去修理。我本來還想一開始就要說換一台,但是孩子的思惟有時候比你還細,你還可以教學相長。他說拿去修。我說對,這樣叫愛惜物品,很好。假如修了以後不能再修怎麼辦?那當然是扔掉,再去買一台來用。你會不會把一台完全不能騎的腳踏車然後很捨不得,扛在肩上到處走?不會;相同的,一件衣服壞了不能再穿,你一定是再拿另外一件衣服穿上。而人他有神識,他的神識寄在這個身體上,等這個身體不能用了,他的神識又要去找另外一個身體,生死沒那麼可怕,要放得下。

  為什麼人對生死這麼執著?因為這個身體跟他相處了幾十年,他產生了堅固的一種貪著,不肯放下。你真正去翻一些書,很多人死很好死,有沒有?現在人都不得好死,那是自己執著。有些人很好死,古來的一些大德,其中有一個大德,他說你有沒有看人家站著死,站著往生?他說有。坐著有沒有?有,都有。你有沒有看過人往生是翻筋斗往生的?那個人說沒有。他說好,他馬上就翻個筋斗,然後倒立走了。痛快!當然我不是說我要表演,等我真的有這個能力,諸位朋友我再找你們來開往生大會,到時候你們就大家告訴大家。

  你看你人生假如定位在自在往生,成就所有人學佛的因緣,你現在還會蹉跎光陰嗎?人生要有遠大的志向,你的生命會非常的充實。這是生死關。因為對身體產生很深的貪愛,不止身體,還對這一生我的妻子、我的兒子、我的金子、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我的很多「子」都割捨不下,就很難走得自在,走得拖泥帶水,痛苦不堪,因都在自己的執著。這是生死要看破。

  醫生是治人的生命,他死了以後十八年又是一條好漢,但是老師是影響一個人的慧命,智慧的生命,假如一個人的思想觀念錯誤,他這一生造作很多的罪業,很有可能此生了結之後墮到三惡之中,萬劫不復,那你的罪可大了。再來,假如你的學生錯誤的思想又去影響他的下一代,那你是毀了多少人,你的學生又去當小學老師,他一生又教了幾百個學生,又把這個錯誤的思想傳遞下去,那危害甚深,老師墮十九層地獄是有道理的。

  我曾經講完以後很多推展讀經的人都不敢做了,我們聽道理要聽明白,假如因為這樣就不做了,那慈悲心何在?請問我們用什麼心態修大乘佛法?還不是為了自己。重要的在我們的存心是什麼,當然,你要去做這件事要量力而為,你要先積累你的能力,有了能力要放手去做,不要擔憂,因為對得起自己良知最重要。今天假如要經驗才能教書,那我第一年什麼時候跨出去?學了一點基礎,教學相長,跟學生學習、跟同事學習,跟年長、資深的老師請教,經驗積累就快了。

  我們想一想,教書前五年的學生親,還是五年以後的學生親?前五年;教學的技巧是前五年好,還是後五年好?後五年。對!你教書技巧愈來愈好反而學生不親,教書技巧、經驗比較不足,學生很親,有沒有看到真相?真相在哪?心!前五年戰戰兢兢,時時把學生放在心上,學生有沒有收到?有。學生不在乎你講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學生感受到的是你那份教育的熱忱。人的認知現在都跑到枝末,沒在根本。

  很多人私底下跟我在討論,他說:蔡老師,你的口才怎麼訓練的?我多久以後可以像你講課講這樣?請問當他這麼看、這麼問,他學得好嗎?他抓到枝末了,講課不是口才。諸位朋友,我口才很差,你們要相信;我最喜歡讀到《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叫「剛毅木訥,近仁」。我口才很不好,從小沒參加過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啥比賽都跟我不相干,因為我很沒才華,這都是真的;在講課過程我再畫幾個圖給你們看,你們就知道我很沒藝術天分,啥都沒有,也沒口才。

  因為當初我在大學時候一直提不起勁學習,我從小有一個特質,這個特質能在台灣講,不能在其他地方講,因為其他的意思又不一樣,我從小很「雞婆」。在廣東不能這麼講,那是另外一個意思。我還記得小時候,小學要畢業同學都一窩蜂去買紀念冊,有沒有?買了就覺得很光榮,然後在每個同學的桌上放一張請同學寫。那本簿子我還留著,頻率最高對我的評價就是這兩個字「雞婆」。我剛剛還提到「善解人意」是不是?善解人意重要,我把它寫下來,我怕我待會又忘記講。

  諸位朋友,我們的課程縱使安排一百個小時還是講不完,重點在哪?學習要從根本學,直接從聖賢人的存心學,直截了當,你學聖賢人的存心,所有聖賢人的榜樣如對目前。我常舉閔子騫的故事、常舉子路的故事,當我講到閔子騫那一句千古名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我沒有一次講眼淚沒掉下來。他那一份孝心,那一份念念只想著兄弟、想著父親、母親、想著家庭,那一份存心誰都感動,那一份存心可以超越時空,感動世世代代的人。

  我們在講閔子騫、在講孔子,在講任何一個聖哲人,你當下就要跟他的存心一樣。你講閔子騫,你就是閔子騫的心境,你講到觀世音菩薩的故事,你在當下就要契入觀世音菩薩的存心,那樣講出來的語言,真感情,好文章!真誠心才是講課的大根大本,人不要顛倒,不要本末倒置。你說我怎麼是閔子騫?我怎麼是子路?我怎麼是觀音菩薩?怎麼不是?這些能流傳千古的故事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諸位朋友,你有沒有自性?有!直接從存心學,直截了當。

  我聽楊老師講課幾乎沒有一節課不掉眼淚,那種眼淚帶著無限的感動,夾著無限的懺悔,感動著聖賢人那一份「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氣概,那一份「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胸襟,跟我們的心、自性完全相應,一個一個故事喚醒了我們的德行、本性,流著感動的淚水。又心想「彼何以百世可師」,這些聖哲人的風範百世為榜樣,而我卻糟蹋人生,我卻「一身瓦裂」,死了以後埋在黃土,沒有人記得,「耽染塵情」,染上世間這些習氣,耽染塵情,「私行不義」,做的都不是合乎道義的事,又「謂人不知」,還覺得人家都沒看到,人家都不知道,「傲然無愧」,不知反省,「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慚愧!慚愧父母給我們生了這個可以當天地人三才的人身,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幾十年來念念關懷我們、提攜我們的親朋好友,所有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有愧。

  聽完《德育故事》,彷彿自己的心境已經與之前的人生不一樣了,聖人,「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要學不要打閑岔,不要繞彎路,直截了當從聖賢的存心開始學。那這一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