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第三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集)  2005/8/3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7-0010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剛剛是提到釋迦,仁慈的意思。而這份仁慈的態度不只推己及人,還要推及萬物,那你的心量就非常寬廣;而心量寬廣,慈悲、仁慈可以化解毒素。你看SARS來了,你很有仁慈、慈悲心,這病毒到了你的體內都會受你影響。在治病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中西醫的態度、方法不一樣,中醫叫解毒,西醫叫什麼?殺毒。你看光是一個方法、心態不一樣,延伸出來結果一不一樣?迥然不同。相同的,人生是用一個競爭的態度,還是用一個互助、愛人的態度,走出來的世界那是迥然不同。一念之差,你的人生狀態完全不同。

  我們走解毒還是走殺毒?諸位朋友,人的一生當中只有一個敵人;敵人不在外,你要殺外面的敵人,殺到最後殺不完的,是不是?一個人脾氣很不好,看到這個人就發脾氣,「好,我不看到他就好了」。好了沒有?走到哪依然自己的這種瞋恨心愈來愈嚴重,不可能因為外面的事物消失你就好了。人生只有一個人是敵人,就是自己的習氣。這一生也唯有一個人跟你併肩作戰,無時無刻跟你在一起,誰?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法身慧命。有了這份明白,我們瞭解障礙不在外,跟所有的萬物就不是一種對立、不是一種消滅,是化解。

  中國人太明白這個道理,「冤家宜解不宜結」,你常常要消滅他,到頭來他一定會報復回來,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應該化解,用慈悲心化解、用寬容的心化解。所以中醫面對體內的一些毒素都給它台階下,給它管道疏通出來,不跟它衝突。中醫的學問跟中國文化聖賢的教誨那是一模一樣。能化解,一來自己的心胸開闊了,能化解就好比自己的免疫系統經歷了一次磨鍊,也提升了,所以是解毒。

  另外比較功利的思惟,就是馬上要把毒殺光,叫殺毒,毒殺完了嗎?我們看到抗生素一代接著一代發展,愈來愈厲害,病毒減少了嗎?為什麼抗生素愈來愈厲害,種類愈來愈多?因為病毒不斷的提升、不斷的突變,你要殺它,它有求生的意志,到頭來抗生素沒殺死病毒,殺死了誰?長期服藥的人到頭來肝出問題、腎出問題。那一股怨氣、那一股殺氣,回過頭來殺到誰?自己。

  我們看人類的殺氣,用在病毒上,以至於用在所有的動物上,這一股殺氣最後回到誰身上?天道好還!你給出的是仁慈之氣,收回來的就是人家和順、祥和的對待。你處處以自己為中心,我要的東西誰都不能動,我要青菜,誰都不能給我動,我要玉米,誰都不能給我動,看到這些蟲來吃點,我們非常的吝嗇,把牠殺了,或者噴農藥,要置牠於死地。你要置牠於死地,牠求生意志愈強,農藥從噴一種,再來噴兩種;現在兩種我看也不行了,得噴三、四種。很強的農藥加在一起,蟲愈來愈厲害,但是人的身體怎麼樣?愈來愈糟,因為三餐服毒。所有這些動物又吃著這些有農藥的蔬菜、水果,吃了以後又積存在牠體內。所以不是吃素的人農藥多,吃肉的人體內的農藥比吃素的人更高。比方你吃牛,這隻牛一天又吃了多少農藥進去,然後你再吃牛,照單全收;這些農藥沒噴在蟲上,噴到誰身上?噴到自己的身上。

  人生非常微妙,所有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就好比一面鏡子,你對人笑,他就對你笑,你對萬物是殺害,回回來的也是那個殺氣。我們要抉擇如何對待萬物,「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們善果林不噴農藥,長出來的植物數量是其他地方的好幾倍,一棵瓠瓜,瓠瓜國語怎麼講?一個季節長下來,嚇死了,我看那位菩薩他去採的時候都是推一台那種推車,每次採完都是滿滿的。上次從一個佛七打到下一個佛七都沒吃完,還送到附近的一些單位去。你看,才一棵,產量那麼大!因為你善待它,它也善待你,這叫愛人者人恆愛,愛物者物恆愛之,上天有好生之德。

  萬物之中,不止是人跟人是萬物,人跟一切動物,以至於人跟一切的植物,都是可以交感。而萬物之間要相感憑的是什麼?「萬類相感,以誠以忠」,這裡這句話有一個前句,前句是「造物所忌」,造物天地所忌諱的是什麼?「曰刻曰巧」。刻薄傷天德,然後想很多機巧要設計別人、要陷害別人,要利益自己的私欲,這是造物所忌。因為天地無私,「天同覆,地同載」,平等供養萬物。大地以至於天地之間雨水它沒有私心,下雨的時候有沒有說某一棵榕樹我交情跟它比較好,給它下多一點,有沒有?沒有,很公平。是隨著每個萬物自己的根性來吸收,它的樹根比較深、比較廣,它吸得多;小草的根比較淺,它吸得少。小草假如吸多了,可能自己都淹死了,這不是天地私心,是個人自己的根性去領受、去吸取。刻、巧都是以自私自利為出發,這是造物所忌,這也折自己的福分;你的言語行為跟天道相應,你就增福增壽。萬類相感最重要是真誠、忠誠,這個忠是心不偏,不偏頗、不偏私,忠。當你用這樣的態度面對植物,植物的生產特別好,連昆蟲都會感動。

  有一個農夫他種的是橘子,一般生產的過程每一顆橘子都會被吃,吃了以後他又很難賣,他本來想要噴農藥,可是想想這樣又殺生,殺生又折自己的福。他就用真誠的心跟這些昆蟲溝通,說我這一區給你們吃不要錢,你們盡量吃沒關係,這一區我必須要做生意維持生活,植物長得好,你們每年都有得吃,你們要吃就到這來。從那以後,這一塊被吃得很痛快,其他地方很少有蟲去吃。為什麼他能轉這個境我們轉不了?不在外,在真誠心。

  有一個外國孩子他年紀不大,還沒讀小學,家裡來了很多蒼蠅,一般家長一定會去買一些黏蒼蠅的或者殺蟲劑,要殺這些蒼蠅。這個孩子很天真、很善良,他寫了一篇文章,上面寫到,他說「蒼蠅朋友(你們可以寫蒼蠅菩薩),蒼蠅朋友,我很希望你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希望你們子孫昌盛。但是這是我的家裡,假如你們進來就干擾到我家裡的生活,我的父母很可能會把你們殺掉。假如我們有吃剩下的東西,我以後都端出去給你們吃,你們要趕快離開我的家,不然你們會有生命危險」。寫完以後就把它貼在窗戶,然後畫一個箭頭「請往這裡跑」,把窗戶打開來。這都是事實,不是假的,外國的小孩。結果不到一天的時間,這些蒼蠅都跑掉了。小孩的心單純、真誠。我們大人要用這個方法以前,腦袋裡先有一個念頭「真的還是假的,真的可以嗎?」你起了這個念頭有夾雜了,不誠、不忠就很難有這樣的感應。

  盧叔叔他們家我去過幾次,已經住了三十多年的房子,看起來一點都不舊,因為他非常愛惜每一個東西。盧叔叔有一個心法,我現在告訴你們,叫「一切皆恭敬」。其實這個我們學過沒有?早就學過了,儒家《禮記》開篇「曲禮」,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個人事物不恭敬。你真正有這種心態了,「誠於中,形於外」,你所有的言談舉止都在聖賢的道中,這是從根本學起。

  佛家也教我們普賢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諸位朋友,誰是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人是諸佛,一切動物、植物是諸佛,一切礦物也是諸佛。你面對所有的人事物,統統從真誠的心出來,你過的是什麼生活?普賢菩薩的生活。所以愛惜物品的人,在我身旁有一些長輩確實很節儉、很愛整潔,穿了一套旗袍出來,看起來還很亮麗,我們問她說這個衣服什麼時候買的?她說這是三十年前年輕時候穿的;她都五十多歲了。愛物者物恆愛之。

  我到台中李炳南師公的紀念館參觀,在紀念館裡面有一個櫃子擺的是師公穿過的衣服。師公的內衣、襪子都是補了再補,人家送他的新內衣、襪子,順手就送給學生、朋友,自己很節儉;但是他穿在外面的這些唐裝、禮服都是非常的整齊,非常的潔淨,看起來還很新。我們一問,那衣服都已經四十年、五十年以上的年齡了。為什麼穿了這麼多年依然這麼整潔、這麼乾淨?為什麼我們自己穿的衣服二年、三年就破了,甚至於髒了?所有境界都從哪裡出來?從我們的心出來,萬法唯心。

  盧叔叔很愛惜他的房子,有一次有個出家法師到他們家去住了一晚。剛好盧叔叔先洗完澡,這位法師要進去洗,進去以後又走出來,他說你剛剛有洗澡嗎?你洗完了?但是我走進去地是乾的,浴缸是乾的。諸位朋友,浴缸是乾的跟浴缸是溼的有沒有一樣?不一樣,你浴缸每次洗完都擦乾,十年過去了它還很新;你洗完澡以後統統溼答答的,慢慢你的浴缸就會有一些痕跡,慢慢就舊掉了。所以物品能使用多久是人自己決定的。

  諸位朋友,當我們在擦拭這些物品,恭恭敬敬很愛惜,人的心性就在這一舉手一投足當中提升上來。什麼時候修道?不是經本打開叫修道,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修道。我們經典當中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的心何時作佛?不是念佛的時候作佛,是處世待人當中時時覺悟,時時仁慈、真誠,以至於自己獨處的時候還是保持著那份恭敬。你自己獨處,還有天地鬼神,還有一切的物品都在;你自己獨處的時候,沒人看到,東西都亂放亂扔,請問我們的心是提升還是墮落?

  一個人要開智慧,禪定是前方便,禪定從哪裡修?從「動物歸原」。任何一個物品,「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你東西拿了就亂放,到時候要用,全家又要翻箱倒櫃。你看很多小朋友要出門,哪一樣東西忘了帶,開始全家總動員,找了半天找不到,孩子還大發雷霆,「遲到了,氣死我了!」當父母的還像奴婢一樣,還在那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生活沒有秩序,生活習慣不好,佛法能不能成就?他在生活當中常常是急躁,常常是混亂,他的心在這十幾個小時都在墮落,然後一遇到晚課的時間,他馬上很用功,打開《阿彌陀經》念一遍,打開四十八願念一遍,然後又念了半個小時佛,他覺得很安心,我今天終於繳作業了,離開做功課的講桌心又亂了。其實講坦白話,他那半個小時的佛號能定下來嗎?那是不可能的。你看以前禪宗,人家去參訪禪宗高僧,怎麼修禪?坐;怎麼修禪?喝茶;怎麼修禪?吃飯;怎麼修禪?睡覺。心能時時保持不散亂,心能時時恭敬、時時真誠,無時無刻不在修道。

  這些明白、這些體會,盧叔叔給了我相當大的啟示。我們說不殺,不殺叫不惱害,惱害就是有人因我們而生煩惱,我們都不願意。你看這樣的態度,那是仁慈到根本上,你連言語、行為都不讓人生煩惱,有沒有可能殺害他?那根本不可能。有一次在澳洲的時候我先洗完澡,我出來以後盧叔叔走進去,他對我講,他把我叫進去浴室裡面,他對我講,他說你想學我才教你。因為我們學佛的人也很怕跟人家結怨仇。老和尚曾經講過,二十歲前的人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人不能明講,要旁敲側擊,點他一下,講個譬喻。「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講鳥幹什麼?讓人反省一下,連鳥都這麼有貞節,那麼重恩義、道義,我們人可以比不上鳥嗎?所以你看《詩經》為什麼這麼多昆蟲鳥獸的名稱。那是因為對成人講話,他年齡大了,直接說「你這裡不對、那裡不對」他不高興,不跟他結怨仇,用這些萬物的精神來提醒人做人的道理。從這裡我們看得到聖賢人用心良苦。二十歲到四十歲要用點的,點得懂他就得利益,你又不跟他結怨,點得不懂,下次再說。

  四十歲以後?不能點了。諸位朋友,我們聽經、聽課要記住,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不要聽完以後,腦子裡留一個「四十歲以後不能勸,這是蔡老師說的」,所以你身旁所有四十歲的人你都不勸了,這學呆了。我們要學它的本質、它的意義。為什麼說四十歲以後的人不勸了?根源在四十歲以後的人普遍比較執著!有沒有可能四十歲很單純的?有沒有可能?有,我就遇過。已經五十多歲了,我跟她一起做事,一起修學,我都覺得她只有十八歲。真的有,她很單純,她那份少女的一種情懷還留到現在,因為沒有婚姻的磨難。不是磨難,對不起,講錯了,沒有婚姻的磨鍊,沒有婚姻的歷練,她還保持那份天真。這樣的人能不能勸?那當然可以,還可以直接講。

  剛剛講二十歲的人可以勸,現在有很多十五、六歲的孩子,你一講他,他就用白的部分看著你,有沒有?講不得!不能講。你跟他講了他會跟你結怨仇,這個時候你也要調整,要抓起本質,不能聽呆了。太多人聽佛法、聽聖教沒有活用,沒有抓到根本的精神,學儒變成書呆子,學佛變成什麼?佛呆子。我沒講,你們也沒講,你們都很厚道。

  諸位朋友,佛門裡面有一句話,叫「佛不度無緣之人」,有這句吧?另外還有一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你假如不解其義,光在行為當中、表相當中,那你一定得不到受用。對!「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他又沒來問我,不去跟他講。但是另外一句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一下子這兩句話來了,你都不知道要往東還是往西。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有?有的話我們就事事有礙。

  一真法界在哪裡?你說在華藏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在天國、在大同世界,那叫心外求法。你心擺對了,頻率接上了,一真法界在哪?當下就是。諸位朋友,我們三五好友走在街上,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嗎?一不一樣?五個人在不一樣的世界。有一個人看這個廣告很歡喜,另外一個人氣得半死,不一樣的世界;同樣遇到一個朋友,兩個人很喜歡他,三個人很討厭他。萬法由心,外面沒有障礙,裡面有障礙。

  我們在領受佛法要放下分別、執著,要以恭敬的心、至誠的心去聽,隨文入觀;聽完以後隨順佛菩薩教誨,不可以隨順煩惱,隨順煩惱,所有的經教你解得都會解偏。我們解大乘佛法、解儒家學說,你抓住根本,就是仁慈、博愛,「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根源在慈悲心;「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依然不失慈悲心。你從這裡去理解每一句經句就沒障礙,只是緣不同。「慈悲為本」,下一句?「方便為門」。方便就是觀緣,念念平等,念念成就一切眾生,但是每個眾生的根器因緣狀態不一樣,這個人的善根已經流露出來,你馬上去點他,他馬上能接受,這個時候你還在哪裡「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可能過去給他講五句話他眼淚就掉下來了,緣那麼成熟了你還在那裡執著,那你根本沒有慈悲為本。這叫觀機。

  另外「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一切人的因緣沒有成熟,你還親自把佛陀帶著:佛陀拜託了,我這個朋友講都講不聽,你去跟他講兩句好不好。結果佛陀被你拉過去帶到這個朋友那裡,他覺得連佛陀都到我們家來了,佛陀也不算什麼。他珍不珍惜?人性的習性,太容易了他不珍惜。當他沒有提起恭敬的心緣分就來,他就糟蹋了這個緣。諸位朋友,我們人生過程幾十年當中有沒有遇到很有德行的人?有沒有?但是這個緣我們有沒有用上?很多人沒有用上,因為當下我們並沒有至誠恭敬的那種態度,那當面緣就錯過了。

  所以在佛陀示跡的那段時間大部分都是弟子去宣揚聖教,很多的人群看到舍利弗、目犍連都這麼有智慧,我想要智慧。舍利弗又跟他說,我的智慧是佛陀告訴我的,你要不要跟佛陀學習?他那個恭敬心達到頂點、高點,這麼一帶來,每句話他都全神貫注的聽,得到真實利益。所以「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也是要成全眾人的恭敬之心。不管做什麼,不離慈悲的本源,這叫從根本去領受。

  另外又有一句話,叫「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另外一句是「佛不度無緣之人」,諸位朋友,這兩句有沒有矛盾?我們不從根本去領受有時候真的,佛法會不會害人?佛法不會害人,但是你用錯了就障礙自己。佛法好像藥,你明明是拉肚子,然後拿糖尿病的藥來吃,這個藥對你是幫助還是傷害?傷害,可是藥有沒有錯?藥沒有錯。我們依然慈悲為本。

  為什麼佛不度無緣之人?還是慈悲,緣分沒有到你去攀緣,他會生煩惱!你硬把他拉來,「老爸這一生從來沒有求過你,就求你一件事,去聽蔡老師講一堂課」,那個刀子差一點就架上去了。你兒子來,心裡想「好,反正我就撐四十分鐘,來交差」。聽完以後回去「又沒怎麼樣,跟一般的講得差不多!」因為他緣還沒到,你硬拉來他會反抗。所以真正的慈悲能夠觀到因緣,很有耐性一步一步引過來。不度無緣之人是不去攀緣,不讓眾生生煩惱,緣不具足佛菩薩趕快離開,離開也是慈悲!佛菩薩的一舉一動都是從大慈悲心中流露出來,因為眾生看到他會不高興,他趕快離開。

  諸位朋友,佛陀滅度是不是慈悲?很多人說佛陀為什麼不多住幾天?為什麼不活個三千歲?三千歲我們也遇上了,是吧?佛陀示現滅度能喚醒多少人求道的迫切心。假如他每天想,佛陀能活三千歲,明天還可以聽,後天還可以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佛陀這麼一滅度多少人證阿羅漢果,其中阿難尊者就是一個例子,他心裡想我是佛陀的堂弟,可以依靠佛陀,結果佛陀滅度了,他什麼都靠不到,開始發勇猛心修行,沒多久就證阿羅漢果。

  「佛不度無緣之人」,緣分還沒成熟,我們觀其因緣,無善根者,你要給他種善根;有善根者,你要讓他成就、成長,把他的善根不斷的滋長;善根已經成熟的,這一輩子能夠成佛作祖的,你要成就他。你遇到善根成熟的人,你要抱持著一個心念,送佛要送上西天去。假如他緣分已經成熟了,你卻只盡三分,這叫不慈悲,叫不盡職;緣分只有三分,你硬要把它做到八分,那叫攀緣。隨緣是很高的智慧,是能洞察因緣的成熟度,進而去採取適當的互動。隨緣不是我們掛在口上講,幹不下去了,自己不耐煩了,「哎!隨緣」,我們佛門講隨緣不要攀緣,講得瀟灑得很,往往很多事情都耽擱掉了。在佛門耽擱事情那可不是小事,因為耽擱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家,是什麼?是整個團體。這是觀機不失慈悲。

  另外一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兩句其實是一句,他不捨一人,還沒善根的他不去攀,但是每天把聖賢教誨演出來,幫他種善根,種了以後說學佛學儒的人這麼好,他就過來靠近你了,你就繼續讓他的善滋長;到了老的時候你再三轉法輪,示轉、勸轉用了,現在來個證轉,把他找過來,「來,我往生給你看」,一個沒有善根的人,你可以一生讓他成就因緣。這些經句我們確實要從根本去領受,從真誠、從慈悲、從清淨、從平等、從覺悟,這叫會學,從存心下手。

  我們剛剛提到「毋不敬」,在盧叔叔家裡,他們只要吃糖果、甜的東西,吃完以後,諸位朋友,你會怎麼做?他們家裡的人一定會把這個糖果紙拿去浴室洗乾淨,然後才摺好丟掉。摺好丟掉,第一個不佔空間,不製造更多的污染,第二個,不會引來螞蟻。螞蟻一來,一沾上這些甜的糖果紙,身體就黏住了,你一張糖果紙十條命就嗚呼哀哉了;或者在廚房用了一些甜的東西沒有擦乾淨,一大堆螞蟻來吃這一鍋甜湯,等你發現的時候已經屍橫遍野,有沒有?都漂在湯上面了。對!不殺、不惱害,這叫護生。護生就是念念想著這樣做會不會危害到眾生的生命?這樣的護生是從心地下手,而不是著在外在的表相而已。

  那次在澳洲,盧叔叔把我叫到浴室裡去,他說你肯學我才教你,在團體生活當中我們時時要有一個念頭,我們所做的每一個行為會不會影響到他人,假如會影響他人,那你所謂十善業是修假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這個不殺叫不惱害,今天你半夜起來上廁所,上完廁所要沖水,沖水的時候門也不關好,這麼一沖,老人家六、七十歲要被你吵醒半夜一、二點都睡不著了,你哪來的慈悲!哪來的不殺生!盧叔叔還跟我講,半夜起來上廁所以前要進門先敲門,敲給誰聽?浴室裡面有很多大便鬼,有沒有?有!你沒看很多昆蟲都吃大便,這是執著,鬼界也有大便鬼。你突然開起門來把他們嚇到了;你看一切皆恭敬,先敲兩下門。諸位朋友,一個人道業的增長在什麼時候?在你每一個存心當中在提升,當你真正不急不徐要進去以前先敲兩下門,你的內心都會有一種安祥感,一種踏實感,「你看我想到眾生」。

  佛法的內容三大部分,第一個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第二個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處好,第三個是把人與天地鬼神其他空間的關係處好。而跟這三種關係處好,那你是無時無刻都在用佛法、用聖教。這些善知識在我們眼前經過我們要善學,不是一定要他跟你講得口沫橫飛才叫學,你會看、會觀察你就學到了。統統把家裡這些很可能所謂誘殺,引誘這些小動物來讓牠們喪失生命,這些因素都把它剔除掉,又以真誠的心對待牠們,慢慢的這些昆蟲就離開你們家了,用你的真誠。我到盧叔叔家一看,沒看到昆蟲,相當的整齊。

  所以萬類相感用什麼?誠、用忠心。我們帶著這份明白,往後的人生這個態度就要出來,要「冤家宜解不宜結」,用中國文化的存心去出發,仁厚之心對待一切萬物,不要用殺的,不要用競爭,不要用鬥爭,不要用戰爭。而這樣的存心,不只要在我們的心田燃起,更重要的也要在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學生身中給他種下最好的種子。當我們時時教導孩子都是從心地下手,那下一代孩子的素質會相當的好。

  有一個小孩剛好學《弟子規》學到「稱尊長,勿呼名」,這一條真正落實了恭敬心都起來。小時候人家問我們:你爸爸叫什麼名字?我們一把爸爸的名字念出來全身不舒服,有沒有這種經驗?你看那是恭敬!連叫我姐姐的名字我都覺得很不自在,因為從小就「姐,二姐」。喊一聲一聲你對姐姐的恭敬就滋長起來,連叫她的名字都不自然。那這「姐!姐!」一聲叫下去會有什麼結果?那姐姐疼死弟弟了,只要作業做不出來:姐!好啦,好啦,等一下就來了。不要小看這個互相之間那種親密的稱呼。現在都不講了,兄弟之間直接叫名字,一不高興就吵嘴起來了,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不瞭解,真的看不到。

  這個孩子學了不能稱老師的名諱,有一天剛好拿了老師的一張名片,他看了一下名片然後就把他的眼睛遮住,說不能看。我們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不能看老師的名字?他說因為我看的時候心裡就把這三個字念出來了。因為「稱尊長,勿呼名」,他覺得他看這三個字已經把這三個字念在心中,這樣對老師不恭敬。你看那個孩子的心多麼的純潔,多麼的恭敬!從心上學起。這一節課我們就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