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護人才扎根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0/6/20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64-0001
方會長:尊敬的成德法師,尊敬的顏會長,以及諸位同學們,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
其實今天這個培訓班,也是因為尊敬的成德法師要我們兩位會長來講一些話,老實說我並不是這個專長,所以本來是由顏會長來代替我說幾句話,顏會長非常的謙卑,所以我只好勉為其難,為了來鼓勵大家,打打氣,所以我就上來講幾句話。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印度,當他開悟證道的時候,在甚深的禪定當中講了一句話,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給我們啟發很大,因為我們每個眾生都可以成佛,都有這個因緣成佛,本來都是佛,但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證得。所以這句話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說啟發非常大,為什麼?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跟如來一模一樣的本性、佛性,真如本性是同等的靈明洞徹、湛寂常恆,在聖不增,在凡也不減,所以我們才知道我們本身雖是一個凡夫,但是有這個因緣學習、薰習的話,我們也可以成佛。但是問題是說,我們如何把我們自己本身的佛性啟發出來,這個是我們要在佛法當中去努力學習的。
這個本性是清淨無為、靈明洞徹、純淨純善的,而我們的妄想執著,也就是我們累劫以來的習性,這個習性障礙了我們的清淨光明,所以我們要如何把這個習性去掉,那我們這個靈性、真如本性就能顯現出來了。我們講得比較通俗一點的話,這個本性就是有利他的心態,而這個習性就多生多劫以來已經薰習成一種自私自利的心態。所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當中有利他的心態,也有自利的心態。所以這兩種心態,就是我們學佛的過程當中,如何把習性給去掉,清淨光明的自性就能顯露出來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句話,對我們學佛起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們馬來西亞所有的淨宗學會都在流通做法寶,二十六七個年頭來,我們都把我們的導師淨老法師他所講演的佛教的經典、開示,普遍的在流通整個馬來西亞。這二十多個年頭來,這個法音得到很多人的欣賞,很多人都在學習,所以老法師的法音在我們這一帶非常的殊勝。
我們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不能說這麼多人在學佛他們並不努力、並不精進,我們不難發現到在我們身邊周圍,能夠把一部《無量壽經》背得滾瓜爛熟的人大有人在,而念佛也不能說不精進,他們也努力的在念,但是偶爾就是因為境界現前的時候把持不住,這個習性就爆發出來,我們也很難去控制我們本身這個習性,多生多劫的習性,已經很自然的這種現象,它就會爆發出來。所以我們控制不了自己,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這種習性的存在障礙了我們學佛,這個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要點。
我們歸根結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的掌握,疏忽了這個扎根的教育。這個扎根的教育我們沒有掌握好的話,我們學佛基礎就打得不好。所以今天我們有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我們禮請到成德法師來給我們做這個培訓。我們希望大家應該去努力好好的把這個基礎的教學基礎的功課,把它做好。所以今天我們也非常感恩尊敬的成德法師,他撥出了他寶貴的時間來為我們做這個培訓。
尊敬的成德法師,他的俗名大家應該不陌生,因為他在我們這裡曾經講演了很多課程,他的俗名叫蔡禮旭,大家都應該很熟悉的。一九七三年出生於台灣,於二O一八年出家,現任英國漢學院董事會學生事務處主任等要職。曾任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首席教育顧問,國際儒學聯合會會員,海南省監獄勞教系統特聘德育講師,雲南省道德大講堂的顧問。成德法師原畢業於信息專業,聽聞師長(這個師長是我們導師淨老法師)他的教誨之後,深感佛法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實為當世之急需,以師志為己志,終身極力並弘揚佛法及中華傳統文化。
二OO三年年底,與愛心人士共同創建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並擔任主講教師。二OO六年至二OO八年,擔任安徽廬江湯池鎮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訓導長、常務組副主任。主辦「幸福人生講座」三十多期,獲得熱烈反響,逐漸帶動了海內外各界人士在各自領域中實際運用中華文化,營造幸福人生、共建和諧社會。
二OO九年,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成立,邀請法師擔任主講教師,舉辦校長研習營、教師研習營等多種辦班教學。二O一O年年底,法師帶領中心同仁研習、弘揚初唐名臣魏徵、虞世南等編輯之《群書治要》,並選編《群書治要36O》第一冊至第三冊讀本,以便諸多政治、企業界人士及普通大眾汲取古聖先賢的智慧。
二O一六年起,隨著英國漢學院的成立,法師受邀擔任英國漢學院董事及承擔教學工作。希望實現師長老人家的願望,培養知行合一、才德兼備的師資人才,以期弘揚佛法及優秀傳統文化,溝通東西方文化,將漢學推廣到全世界。
《群書治要36O》系列讀本的出版,受到珍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界人士廣泛關注。師長考慮到現代人日常生活工作的情況,指導按照《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綱目重新排列。二O一八年年底,法師帶領《群書治要36O》編輯組,從《群書治要36O》第一冊至第三冊中選錄三百六十句,針對個人、家庭、企業、團體、社會、國家中面臨的具體問題分門別類,希望能夠從傳統的經典中得到解決的良法。
法師多次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各地做佛法及傳統文化專題講演,出版書籍和講課光碟二十餘種,如《細講弟子規》、《家庭教育演講錄》、《建立理智的人生觀》、《幸福錦囊集》、《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系列叢書》、《如何建立和諧尊重的兩性關係》、《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朱子治家格言講記》、《了凡四訓講記》、《太上感應篇四十九講》等。這些都是法師這麼多年來的講記,他都是花了不少心血。弘揚佛法及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世界安定和平,這是尊敬的成德法師他畢生要努力的方向。所以在這裡我們也非常感恩法師能撥出他寶貴的時間,來為我們做這個培訓的工作。其實這工作是勞心勞力的,我們希望大家全體同學應該本著一個恭敬的心來跟法師學習,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們應該要好好的掌握這個時節因緣,努力的來跟法師好好的學習。
我們今天有幸能夠得到法師的栽培、引導,我們學佛的過程才能夠扎根下來。其實學佛的根本就在孝親尊師,我們忽略這個孝親尊師的根本教育的話,學佛就沒有根了。我們應該如何把這個孝敬的心給啟發出來,這是一個學佛的根本。孝敬的心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是一個原點,從這個原點能夠把它啟發出來之後,把它發揚光大,孝敬我們自己的親人,孝敬我們的鄉黨鄰里,孝敬我們國家所有的人,甚至於說能夠孝敬所有法界的一切眾生,包括蜎飛蠕動。這樣的一種心態,從一個原點把它發展開來的話,我們學佛這個根基就打好了。能夠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學習任何一個法門,就能夠得到殊勝的利益。我們如何要把這個原點拓展開來,發揚光大,靠我們尊敬的法師來引導。
所以除了這個,我們畢竟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能夠推廣佛門的教學,但是我們還畢竟少了一些能夠擔當出來教課的老師,護法這些人才。因為帶動教學的風氣,能夠使得這一方風調雨順;風調雨順之外,我們國泰民安,人民安和樂利的情況之下,我們學佛才能夠安定的心來學。我們希望把這個教學的風氣帶動起來,這是我們在座的同學有這個義務與責任。往後學習之後,就要把這個風氣給帶動起來。這個風氣能夠帶動的話,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在這一方把佛門的教學風氣帶動起來,我們這一方的地方,佛門的教學普遍普及化的話,我們這一代人就能夠得到殊勝的利益,很可能在這一代會出現聖哲人,聖哲的出現。也可能這一代我們沒有等到聖賢人的出現,也希望能夠我們盡心盡力的來提倡這個教學的風氣,在未來的幾代,可能一代、二代,還是三代的話,肯定聖賢的人會在我們這個國土上出現。到時我們的佛法也好,中華傳統文化也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發揚光大之外,能夠把這個佛門的教學、佛門教育推展到另外一個高峰點。這個是我們期望的,也是我們在座的同學應該發心,能夠認真的去承擔起這樣的一個神聖的任務。
我們知道過去我們的禪宗在中國能夠興盛起來,你看我們的達摩祖師從西來到中國,他只是一個人,然後傳了六代都是單傳六代,等到第六代時候,才能等到個惠能大師,把禪宗發揚光大。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來,我們能夠有耐心的去等待、耐心的去教學,努力的發願,我們肯定能夠薰習帶(感)來另外一個聖賢人出現在這個世間。
我們人生在這個世間,我們不管是貧富貴賤,都在承受著八苦的煎熬,所謂的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得不到苦、五陰熾盛苦,種種的苦惱都在煎熬著我,我們這一世人要不好好努力的話,這一生又要空過了。所以我們的生命也非常的短促,一晃之間幾十年的人生就這麼過去了,我們的生命猶如白駒過隙,一晃就過去了。我們要好好的把握我們這個時節因緣,認真的來學習,扎下我們的牢固的基本教育,扎下我們根本的教育。教育並不是在外面、在文字或者在言語當中,而是在我們內心的深處,如何把這個孝敬的心給找回來,得認真的把它啟發出來。我們希望跟著我們的成德法師努力精進的學習。
在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中,我真誠祝願大家法喜充滿、智慧增長、六時吉祥、光壽無量。謝謝我們尊敬的成德法師,謝謝顏會長,謝謝大家所有的同學。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主持人:我們非常感謝方會長給我們很好、意義很深遠的一番談話,所以非常感恩剛才方會長為我們的這一番開幕詞,非常有意義。現在該要將麥克風交給法師,謝謝,有請法師。
成德法師:尊敬的方會長、顏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佛門說萬法因緣生,緣是條件,所以這次我們可以共同一起學習,首先成德也是非常感謝我們兩位會長還有幹部們,在這整個課程開始前,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包含諸位仁者的配合,光是電腦測試就測試了不少次。所以非常感謝兩位會長還有諸位仁者不嫌棄,給成德這個跟大家學習的機會,然後也感謝所有付出的幹部們、同修們。
這次的因緣,我們參與的仁者有不少是有夫妻檔,還有一個家庭兩代人一起都來參與,這是非常可貴難得的。因為能夠夫妻同修,包含家裡人一起同修,這個真的是稀有難逢的因緣。尤其是感謝我們方會長的勉勵,他真的是苦口婆心,他整個給我們的勸勉,也在幫我們扎根。
扎什麼根?菩提心是根,修道的主帥就是菩提心。《華嚴經》講得特別重,這個話非常非常重,《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個話我們是在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才知道這句話的,你看大師也是苦口婆心。所以我們這些弘護的祖師,當前的大德們,他們都是同樣的良苦用心。所以我們看到省庵大師開頭就是提到,他「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你就聽我一句吧,這麼慈悲、這麼有智慧,還哀求我們能夠聽聽他一句話。所以假如我們在讀這個經的時候,是完全能體會到省庵大師的心,這個讀下來一定是痛哭流涕的,祖師太慈悲了,讀下來覺得假如不照他的去做,真是太對不起他了。這個叫神交古人、神交祖師。
我們今天剛剛這方會長一直在強調的,我們怎麼扎好根?就是孝親尊師。其實這個真心是我們本有的,但是從哪裡開顯?就是從孝親尊師,而且尊師還建立在孝親的基礎上。所以真正要成就人才,還得從孝親下手。所以我們首先跟大家學習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孝道。他連父母不恭敬,他要恭敬老師是沒有基礎的。
而我們看曾子的例子,他那母子連心,所以父母的話一講出來就放他心上了,終身不敢忘。你看古人,他父母臨終交代他,「這些弟弟妹妹你要照顧好」,他再怎麼苦、再怎麼累,他都不敢忘他父親或是他母親臨終交代的事。甚至於是父母還沒開口,他已經了解心意了。但是我們看這些故事我們要了解,這是我們本有的。
在座應該有不少也是周文王的後代,文王的大伯泰伯,二伯是仲雍,這個也在我們《德育故事.悌》第一篇,他們把孝悌演得非常好。你看泰伯他是長子,應該是他繼位的,可是他觀察他父親的心意,他父親很喜歡文王這個孫子。可是因為他是長子,文王是他的弟弟王季的小孩。所以他沒有等父親開口,他完全能體會父親的心。能體會父母心的人,他很自然的就能體會老師的心,師徒如父子。
剛好前不久我們有一個廬江的同仁,當時候成德到了大馬,沒有聯繫她過來。這些年她就覺得說好像沒有找她,不重視她了,不信任她了。成德當時候就跟她聯繫上了,就說當時候過來的時候,也有帶了一些覺得說怕這個同仁他假如離開團隊可能就容易退轉,所以有的會找這樣的同仁過來,我也得花比較多精神照顧這些同仁,然後過來也有很多任務,但是她心裡就一直懷疑是不是我很不信任她。後來我就跟她道歉,說當時候是什麼樣一個情況。後來我就問她說:「妳是不是也會懷疑妳父母偏心?」她說:「老師你怎麼知道?」我是推測的,因為老法師說,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所以她真的,她就說她爸爸怎麼樣怎麼樣偏心。後來我就說:「妳很難去站在父母的角度看事情」,我就跟她有一段交流。
後來她就自己打開心扉去跟她父親談話。她父親也有一些嗜好,她之前都是一直禁止他,禁止得這個父女關係還有點緊張。好像是還有一點抽菸的習慣,她就像個警察一樣盯她爸爸。結果那一天居然主動拿了一支菸,她爸爸都眼睛瞪很大,然後他們父女就聊得很開心,她說她爸爸這輩子都還沒跟她講過的話都講給她聽了。然後她說她在跟她父親談話的過程,她體內有一股暖流就竄起,在她的身體流動起來了。我當時候想說,原來這個孝道還可以打通任督二脈。所以師道建立在孝道,所以孝道很重要。
她跟她父親關係好了,結果她說她現在聽老法師講經領悟就很不一樣。所以有根它才有生命力,營養水分才吸得上來。首先就變成我們是不是時時能體恤父母的心,父母一講話你就能聽到他的心。同樣的,我們只要孝心開了,一聽老法師講心行一如,言語是他的行為,可是他的心跟言語它是一不是二,一聽就感覺到了。一聽省庵大師的話,就感覺他的心;一念《無量壽經》,念到「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就體會到佛對我們的一個期許,「付囑汝等,作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就像我們剛剛方會長,他那個心就展現了《無量壽經》裡面佛對我們的一個期勉,「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剛剛方會長提到了,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在我們這片國土上能出聖賢人。「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真的有聖賢人出來,那決定可以教化一方。我們有這個信心,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真正有聖賢出現,他就是眾生的善知識,他就能「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他能「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所以《法華經》當中講,「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在我們修道的路上,哪一個緣分最重要?就是我們依止的善知識。這是所有緣分當中,我們佛法講因緣果,所以從因緣看,親因緣是我們自己的,還有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個是佛教的名詞,但是事實上這個大自然界也是這樣。大自然界,我們看一個種子,它就是因,它要有陽光、空氣、水、土壤,然後它才能成長,最後結果,可是這些條件缺一個不行。
佛門講這個親因緣,就是我們十法界的種子都有,但是這個所緣就是你接觸什麼。現在的人他假如不接觸經典,他去接觸五欲六塵,他就可能去染著了,然後愈染可能就愈沉淪,因為他一直在接觸。無間緣就是沒有間斷,假如我們不斷學習聖賢佛菩薩教誨,都不間斷,那個效果一定不一樣。還有一個是增上緣,善知識就是一個增上緣。有的是逆增上緣,就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這個逆境惡緣,其實我們心態對了,它也是我們一個提升的因緣。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一生哪一個階段自己成長得比較多?是順境還是逆境?逆境。對,所以逆境反而不容易懈怠,順境很容易懈怠,或者順境來,變成視為理所當然,反而感恩心容易退失。
那一天我遇到一位當地的英國人,他已經七十歲了,他就說他自己回想人生,記得最清楚的統統是很生氣的事情、很痛苦的事情,好像好的都沒怎麼記。所以他的心都用在記這些不好的了。所以老法師說,不要把垃圾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這個就不自愛了,哪有拿一大堆不好的回憶壓得自己胸口這麼沉重?所以假如懂得說順境逆境都是來成就自己的,那都是感恩心,那完全生活在感恩心裡面多好!
好,所以一念之間差別非常大,天堂跟地獄也不在外,就是自己的一個念頭而已;是晴天霹靂,還是一個提升的最好的增上緣,也是一念之間而已。所以這個念頭才是最關鍵的,我們說根本,念頭是根本,剛剛還提到菩提心是根本。就像剛剛提到,方會長他整個談話,他就是提醒我們要念生死苦。剛剛他提到三苦八苦,人生是白駒過隙,得要考慮很快就過去了。像我們在座諸位同仁、諸位仁者,我看上去好像都四十歲以上,所以人生也都過了應該有一半了。步入中年,成德有一個最深的體會,就是時間過得太快了,二O二O年還有點陌生,現在已經六月二十號了,太快了。
所以這個一生很快就會到,但是我們有沒有辦法跳出輪迴?不出去,問題沒解決,繼續長劫的輪迴,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所以剛剛方會長這個,都是在提醒我們要念生死苦,不要再搞輪迴,念求生淨土。因為現在靠我們的力量要斷見思煩惱幾乎不可能,只有這個特別法門、他力法門,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我們的業很重,就像一塊石頭,那麼大,要過生死海,一放到大海裡就沉下去了。可是現在有阿彌陀佛的大法船,我們只要肯坐上這個船,你石頭再大沒關係,放上這個船,他都給你渡過去了,你業再重沒有關係,你能真信切願就可以過去了。所以這個念求生淨土。
一開頭講那句,佛陀開悟的第一句話,那就是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要尊重,不能糟蹋自己。這一次光是我們陳居士賢伉儷忙得滿身大汗,所以這個是眾生恩、施主恩,他們都是來護持的。剛剛方會長也提到我們的師父上人的教化,這個就是念師長恩。我們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他是根本的老師,這個就是念本師恩。然後期許我們出人才了,讓這一片土地上的人民都有福報,這個是念正法久住。
所以會長的勸勉已經給我們很好的表法,就是這個菩提心一直貫注在他的整個給我們的勸勉當中。同樣的,我們的菩提心也要貫注在整個生命中,不能忘失。因為《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能忘失。而這個菩提心怎麼恢復?就是從念父母恩,孝親這裡下功夫。
我這個開頭開得太長了,現在換大家講話。我得給大家出個問題,大家都要回答。現在念頭有沒有緊張?沒有。緊張是煩惱,要放下,平常心。你說問問題答不上來很丟臉,好面子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有什麼好在那裡難過的?《論語》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也是一個正確的表法,我們又沒有打腫臉充胖子,也是表法。自然中自然相,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一切很自然的就好。不然大家生活、工作、家庭,法務已經很不容易了,每一次來跟成德法師見面還要很緊張,你看情何以堪。所以我們的氣氛應該是像坐下來泡個普洱茶,還是泡個大紅袍,應該是這樣的氛圍才對,不然我會覺得惱害眾生,讓你們太緊張,這個我……大家可以了解我的心意。
還有一個大家不要緊張,我問的問題,跟你們以前考試不一樣,以前考試就是標準答案,在那裡想得腦神經都受損了,到底是哪個標準答案?我問的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不要緊張。比方說,我們一提到根本,不管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什麼?這個沒有標準答案。
成德問這個問題絕對不是為難大家,你們得首先要信任我,我絕對不會想去為難誰。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問這個話的目的,假如這個話一問,在我的心裡不能馬上浮現出哪一句法語、哪一個經文或者哪一個體悟,那請問我們時時有把根本放在心上嗎?這個就是勘驗。勘驗就是檢查自己,我對根本的認知,假如一問我答不上來,那請問我們每天用功用在哪?因為你認知到根本,那鐵定要把功用在根本。就好像澆水,你認知到根本,你鐵定是把水澆到根本上,把有機肥料放到根本上。但是假如我們一問不知道根本在哪,那請問我們每天在哪裡用功?
我剛剛講這段話,是讓大家有充分的空間可以想一下。有沒有哪一位仁者先說?假如這個時候你的念頭是「讓人家先說,我在後面」,那你這一念心就是慈悲的心;你假如念頭就是「我趕快先說,不然我的被人家說」,這個就比較偏自私的心。所以我們剛剛說,念頭很重要。但是這個沒有定法,你們不要聽執著了。假如說好,那我就不第一個了,結果成德在這裡等半天沒有人接話,這個也不對,都要看情況用對心,沒有人帶頭了,我們縱使還沒想清楚,先舉手了,這個叫身先士卒去帶動。
來,我們哪一位仁者先開始?一句話就好了,什麼是根本。林居士。
林居士:阿彌陀佛,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學生認為這個課題就是要從自己本身開始。我們是要了解到,譬如說這個我是誰?我是從哪裡來的?我要往哪處去?這個我本身,我們聽老法師也講過,是從心裡面現出來的。如果我們了解這一點的話,如果我們要修身本身,我們就要從最基本開始,那就是從我們身邊的人,我們最感恩的人開始。這個最感恩的人,首先應該就是我們的父母,因為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來,如果沒有父母的話,我們現在很可能是隻螞蟻。
成德法師:謝謝林居士,您繼續下去,答案都被你講完了,不好意思,謝謝您。
林居士:阿彌陀佛,就讓其他同修講。
成德法師:您講到了一個大根本,就是父母,有父母才有我們,這個是個根本。還有他剛剛一開始講的那個,我是誰?你能夠認識我,這個也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根本。因為你認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我,你的努力方向才是正確的。所以認識真心這個很重要。所以方會長開頭第一句話就讓我們認識了,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來,莊居士。
莊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妳好。
莊居士:學生是覺得剛才我們的林組長,他講得很確實,我們學習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很重要,然後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就是說,我們認識自己過後,我們要怎樣對待父母盡孝,如果我們孝心沒有盡到,我們就做不到根本,因為對父母不真誠,就沒有辦法對別人真誠。這是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請老師指點。
成德法師:謝謝莊居士。「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以這個真心也一定是從父子有親開始恢復起。還有沒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都可以,大家是團體。
陳居士:老師,阿彌陀佛,老師。
成德法師:陳居士,請。
陳居士:阿彌陀佛,老師。學生聽老師這麼一問,就覺得根本就是格物致知,有了格物致知才可以誠意正心、治國平天下。這是學生自己一秒鐘跑出來的答案是這樣的,請老師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陳居士講的格物是本。這個格物,用印光祖師的教誨就是格除物欲。因為你欲望愈來愈增長,欲令智迷,你智慧就出不來了。情生智隔,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所以情欲首先要慢慢淡。所以格物是煩惱輕,致知是智慧長。所以我們每天要下功夫在煩惱,尤其是三毒要愈來愈淡才行。貪瞋痴有沒有愈來愈淡,這個要自己去檢查。所以我們以前在學校讀書,都是老師給我們發考卷;現在修行,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個人,自己去檢查。
比方說我們談到這裡,這個還是理而已,要落到事上,用現在的話叫接地氣,我貪吃有沒有少一點?「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對這個五欲有沒有愈來愈淡?可是要注意,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忠恕之道,這個法不能用錯了。我們現在說五欲要慢慢慢慢放,結果一學佛,有些佛弟子一學佛回去了,然後對家裡人說,「我從今天開始不煮肉給你們吃了,不然你們是要下地獄的」。把家裡的人都嚇壞了,不敢學佛了,這個是變成嚴以律人。所以這個首先是要求自己,對別人是要包容、寬恕,對自己是要格物。
所以我們要注意,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慢疑,不能變成換對象。我們接觸佛法以後,佛法的道理反而把我們的慢心調出來了,因為懂的道理愈來愈多了,然後就變成好為人師了。佛法本來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慢,結果變成因為佛法這個緣增長貪瞋痴慢,那不是很冤枉!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結果我們把它學成增長我們貪瞋痴慢,那不是很冤枉!佛法也會貪,貪佛法,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就好像挖井,挖了一會,又挖另外一口井,挖了一大堆井,泉水都沒有出來。所以不是換對象。
這個回應剛剛我們陳居士講的格物這個是本,很好。還有沒有?今天每個人都要講話才能下課,不然不能吃飯。開玩笑。
葉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葉居士好,請說。
葉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您好。學生一聽到你講的,先想起《太上感應篇》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就是在目前整個世界的狀況,就是缺乏這句。要平天下首先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才能夠「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等於是現在他得明白什麼是道,什麼是非道。所以等於是說,這個治跟亂的根本是人心,人心善了,這個社會就安定;人心不善,它動盪就出來了。人心是根本,可是人心可以善、可以惡,最關鍵的是教育。所以古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工作是最根本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在再有錢,他下一代教不好,他也一個頭兩個大。所以現在很多問題都不是錢、都不是物質能解決的,只能靠教育。所以大家也都是很可貴,知道教育重要,都一起來弘護正法。我們也有很多位也是在學校第一線的老師,現在的孩子,閩南話說的果然有來歷,都不是普通人。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現在的家庭功能,還有社會環境,比以前那不如了。所以現在的孩子也挺可憐的,在這種環境當中成長。像方會長、顏會長他們那個年代的人都很淳樸,你看他們笑起來都挺有赤子之心的,那個都是童年很歡樂的,在他們臉上看不到這種歲月的痕跡。我現在常常看現在的年輕人,眉頭深鎖的不少。所以一個人家庭溫暖和諧,這個人的這種,尤其是他內心這個精神很愉悅、很健康,心靈很健康,這個終身受用。家庭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一個重要的環境。
黃老師請。
黃老師:老師,德師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請說。
黃老師:剛才德師父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剛剛林老師說的孝順父母,然後格物,其實再往下就是師父給我們的那五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因為自性本身是真誠的,所以如果在侍奉父母,當然是能夠以真心、真誠心,就是把貪瞋痴慢都放下,那就會給自己的受益是很踏實、很清淨,這樣子的;在對父母的時候就是他受用,就是慈悲,就是處處替父母著想。就是在這個根本,師父的五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黃老師講的這個,等於是我們說的慈悲為本。大乘佛法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還有是菩提是本,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本。好,謝謝。
下一位仁者。
謝居士:阿彌陀佛,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居士,請。
謝居士:尊敬的法師您好,學生是認為根本應該是在於和諧的家庭,有了和諧的家庭我們才能夠好好的去生活、去做事。當然這和諧家庭,我們是要很用心的去打造,都以一顆很慈悲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去做每一件事,就是處處要為別人著想。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謝居士她提到了,家庭的和諧是本。其實我們從事教育工作,這個境教的力量非常的無形,它是不知不覺的。我跟大家講一個例子,有一個同學二十多歲了,突然有一段時間覺得她媽媽不要她了,她自己都想不明白,怎麼我會冒這個念頭?跟她媽媽打電話,然後講給她媽媽聽,她媽媽說:「妳這傻孩子,媽媽怎麼可能不要妳?」結果因為她這麼一問,她母親冷靜下來回想了一下,懷她的時候,確定懷孕了,起了個打算想把她打掉,後來幸好又轉念了,還是生下來好。所以念頭是根本。
所以剛剛講的念頭是個種子,這個我們得認知到,這樣對念頭才不會放縱。我們看老人家在講「因小果大」的專題,他就舉到彌勒菩薩《菩薩處胎經》裡面,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所以一彈指裡面就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三百二十兆個種子,假如一秒鐘彈五次的話,那就是一千六百兆,這些念頭又在未來都會現、結果。所以這位媽媽一回想她當初有這個念頭,居然這個種子在女兒二十多年之後它現前了。所以一個念頭都會造成二十幾年的果相,我們跟孩子之間相處,什麼時候我們無緣無故給他發個脾氣,對他內心都會形成障礙,只是我們忽略掉了,沒有去觀察。
有一位同修,他年齡還比我大,他就回想說,小時候學校有課本,小學生很單純,對課本都是教科書。結果他爸爸把這教科書拿過來看一看,然後很大聲的跟他講說:「這教科書是錯的!」就罵他,他一下子嚇到了,所以他就跟人溝通形成障礙。所以有時候人跟人很怕跟人溝通的,那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有果必有因。所以人際關係上相處的一些問題,有可能都從在家庭形成的。所以剛剛謝居士說的家庭和諧的氣氛是一個根本,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老法師在分析世界為什麼會動盪,在澳洲昆士蘭大學,那時候有和平學院,找老人家去跟他們一起座談,他們說用經濟、用外交、用武力來解決。老人家說你們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把病根找到,病根在家庭,因為夫妻不和了,最主要是衝突了。可是大家注意,有些爸爸脾氣不好,可是媽媽很有修養,從來不跟爸爸吵,這個媽媽的柔軟就把這些情況給慢慢化掉了,這個家還是安定。父母吵起來,那個對孩子的影響就非常大。假如媽媽都是修忍辱負重,這個孩子也學到忍辱負重。而且一個母親能夠這樣忍辱十年、二十年,到進入中晚年,那個爸爸一定會生慚愧心的。大家相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得相信。
就好像我們看舜王的故事,只要一個人是完全正確的,他的心態是完全正確的,對方再惡毒的人,都會被他轉過來。可是為什麼現在好像人很難被別人感動?因為現在縱使好人也會去指責別人的話,人家就不容易被感化。比方說在家庭裡面,有可能先生錯六七分,我們錯四五分、三四分,那我們心裡就覺得他錯得比較多,我們就咬著他六七分,他就咬著我們三四分,那不是各相責天翻地覆嗎?可是我們假如雖然錯得少,可是我們還是反省自己這個錯的部分,我們不去指責他,各自責,天清地寧。
學佛首先學什麼?學吃虧。不能去計較,要忍辱,要以家庭的和這個大局為重,這太重要了!
因為成德自己就覺得挺有福報,生在父母的家庭裡面。因為有時候接觸一些人,他心裡很多煩惱,然後很敏感,別人一句話他就可以難過很久。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一句話就講完了,缺愛。你不先讓他感覺到溫暖、感覺到愛,你跟他講什麼,效果有限。這個用《論語》講就是君子信而後諫,他要先相信你。他還沒有相信你,他又很缺愛,你就很多大道理給他講,入不了他的心。所以首先要布施愛給人家、布施溫暖給人家,佛門說四攝法。
所以都是缺愛,假如在和諧的家庭成長,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不缺愛的人他就覺得精神很充實。有機會,不過有可能是熱心過度了,我們閩南話說很好管閒事,但是也要經一事長一智,要調整一下。不要去惱害眾生,緣不夠我們不要太熱心,也要隨緣,多少緣講多少話,這個也會歷事練心,經一事長一智就好了。
所以很多家庭是因為女人忍辱如地,她有這個修養,所以這個家就被她轉過來了。所以什麼是本?女德是本。不好意思我太激動了,又講了一個答案。「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所以修齊治平,女人最重要。這不是我講的,我講的你說我要求。所以講話要注意,要講一個重要的道理,你要說印光大師說,這比較權威,天下太平之根本靠女德。
還有沒有?
伍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張居士。
伍居士:阿彌陀佛。
張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張居士您先,待會是伍居士。
張居士:謝謝成德法師,學生剛才聽了法師問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根本學生就想到是正心。為什麼會這樣子想?因為學生就常常聽老法師有說到,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成德法師:對。
張居士:所以學生是覺得這個正心,接著就是陳師兄說的那個去格物,格物致知然後才能夠正心,這個是學生的答案。
成德法師:謝謝張居士,正心就是修身的本。你看這個整個兩綱八目,它就是一直,每一句都是在談本在哪、本在哪、本在哪,所以君子務本很重要。
來我們請伍會長。
伍會長:阿彌陀佛,師父。
成德法師:請說。
伍會長:我們非常感恩,一年不見,師父的法相非常莊嚴,看起來像阿彌陀佛這樣。
成德法師:慚愧,慚愧。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這麼瘦的,慚愧,慚愧。
伍會長:阿彌陀佛。剛才講到修身,修身用五常:仁義禮智信;齊家用五倫:夫婦有別、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治國用四維:禮義廉恥;平天下用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那麼最重要的是修身,修德,最後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起作用就是身教,正己化人、化民成俗。重點在於《弟子規》,正心從哪裡開始?就是從格物。還是在正心這方面,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伍會長,妳講了好幾個答案,我都不知道要取哪一個答案。您剛剛說修身,身教。
伍會長:五常。
成德法師:五常。
伍會長:五常。齊家用五倫,治國用四維……
成德法師:不是,我不是……我有聽清楚,但是你這個答案講得太多了,我下面不知道戲怎麼唱了。謝謝,謝謝。
修身,包含治國裡面,「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這個都是本。四維既張,國乃復興;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現在是禮義廉恥沒了。但是會變成這樣還是因為沒有教學,還是忽略了教聖賢這些教誨。我們老和尚常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我們不責怪任何人,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老法師也是身教表演給我們看,社會這麼亂,老人家說:「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責任,我們沒有把正法好好弘揚。」所以這個也是老人家在給我們表法。
李居士,請。
李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學生這邊有報告了,孝道和師道正是大根大本。
成德法師:是,是。
李居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圓滿成佛的大根大本。法師指點,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阿彌陀佛。
這個剛剛我們已經提過,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李居士又提到是師道,師道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所以我們的慧命來自於師父上人,來自於善知識,這個也是本,我們不能忘了這個本。
現在時間,我看今天我們是不是到你們那邊六點?不耽誤大家,可能家裡種種這些事情。不然拖得太久了,我犯了剛剛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佛門這個叫五戒,不惱害眾生。你們在那,家裡的事在著急的,這個我就罪過罪過了。
剛剛凡出言,信為先,沒有說不能吃飯的。「法輪未轉食輪先」,但是都要講,一句就好了。你可以回答什麼是根本,我再出一個題目,不然你在那絞盡腦汁的,那我又有罪過了。你跟佛陀,或者你跟釋迦牟尼佛、或者跟阿彌陀佛、或者跟師父上人、或者跟孔老夫子,你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講一點。假如我這個問題問下去,你的腦子一片空白,那要注意了。因為我們都在向他學,每天都在向他學,一問,向他學什麼?答不出來,那個就很奇怪了。因為我們要向他學習,應該隨時,隨時在效法,「縱去遠,以漸躋」,他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很清楚我們要向他學什麼。
這個題目應該不太難的吧?來,哪一位仁者?
黃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黃居士。
黃居士:首先我先剛才的治國平天下的,我覺得根本應該是從孝敬做起。
成德法師:是
黃居士:孝是孝養父母;敬是奉事師長,所以我們應該從孝敬做起,才能延展到外面的人事物,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太平。時常聽師父的講經說法,都是要怎樣自己做一個好人,就是盡量的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行為改。就時常每天都會聽師父的講經,就是自己有不好的行為要盡量的改,每天聽你才會去做,就好像師父給我們力量。如果一天沒有聽,就是感覺好像自己的行為會有不對的;聽了之後好像他在提醒我們,時常在講我們,好像我們的父母親這麼樣。就是改過我們自己的行為,把自己改得更好,做一個真正的人,好人。
成德法師:好,謝謝,謝謝。
黃居士:謝謝。
成德法師:所以這個黃居士講的把自己做好,這是正己是本,化人是末,我們是從這個本開始做起。那她剛剛也提到其實薰習很重要,薰習要薰到這個力量可以敵得過煩惱習氣,不然一遇到境界,就被這個境界給牽走了。
好,我們鄭居士是吧?
鄭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好,各位同學好。
老師剛才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
成德法師:不是,不是,妳回答其中一個就好了。我覺得我們的同修都好老實、都很憨厚,老師問幾個問題,他就想著我要答幾個問題。我發給大家這些資料,只是說提供大家,結果大家每一樣都寫了很多心得。妳選其中一個問題回答就好了。
鄭居士:好,那學生就回答第二個問題。
成德法師:好。
鄭居士:就是從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還有師父上人、還有老師們,其實從他們的身上,學生是看到了精進不止。
成德法師:哦。
鄭居士:就是從每天學生讀《無量壽經》的時候就會感受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他們在修行的時候是永不間斷的。
成德法師:對。
鄭居士:反觀自己本身,那就真的是慚愧不如,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精進,她點出來了。菩薩唯一善根是精進。就像孔老夫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個就是我們值得去效法的。
這個也可以更具體的,她剛剛是說,這些值得我們學習的都有這個特點,你也可以是講一個,是釋迦牟尼佛,就講一個就好了,或者是說師父上人,這樣。因為我們剩十分鐘了,我也得掌控一下。大家就講其中一個就好了,你自己心裡面馬上可以提起來的。
來,吳居士。
吳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慈悲,末學第一個念頭起來的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禮之用,和為貴」,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那您這個是,普賢菩薩是妳的偶像,妳馬上提起來就是普賢十願。好,謝謝。
鄧居士。
鄧居士:阿彌陀佛,成德法師,您好。
成德法師:您好。
鄧居士:末學認為師父上人所教導的,他最主要、最基本的一句話就是要對人有真誠心。如印光法師所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不止這個,我們在修行下來就是我們也是要有慈悲心、平等心。對萬事萬物、山河大地,哪怕是眾生,要有這個慈悲心、平等心,我們在我們的修行方面才能夠比較順利,比較容易圓滿菩提。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您點到一開始是真誠心,而且你這個真誠心兩個答案都回答了,為什麼?你說老法師,老法師不只是講真誠心,我們看老法師對一切人都非常真誠。所以很多,我們見過的,當場見過的,第一次跟老人家見面,這一位有緣的人他都淚流不止,眼淚都止不住。就是老人家一句話都還沒講,他就一直哭了,那個就是老人家的真誠感動他的內心了,那種眼神、那種真誠、那種信任的力量。好,謝謝。
李居士。
李居士:阿彌陀佛,法師好。
成德法師:您好。
李居士:我在佛陀與聖人所學到的、所看到的是他們的大愛慈悲憐憫之心,不管是一切眾生劣根、善根者,他們都細心教導,永不言棄。
成德法師:是。
李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李居士,就是這個大愛,就是同體大悲。我們佩服佛菩薩他們這種心境。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從他們的存心去學。怎麼學?心裡面沒有不能夠原諒的人,進一步,沒有不能去愛護的人。我們當下要學了,怎麼學?從最難的下功夫。哪個是你最討厭的人,現在思惟,我要怎麼對他好?這是真幹。大家看有沒有同修發發心,這個禮拜回去就幹這一件事,然後下一次見面分享一下心得體會,這個就有意思了。我們自願,大家可以看你願意發什麼心,我就做做這一句,看看領會怎麼樣。
好,來,我們李居士,李老師。
李居士:阿彌陀佛,尊師的師父下午好。
成德法師:您好。
李居士:學生聽法師最入心的第一句話是放下對立,就從二O一O年開始聽,聽到六年功夫才聽到這一句:「放下對立」。其實當時還是在理上是了解,事上還不能夠做到,沒有入心。一直到最近跟同修學習《太上感應篇》的時候,才真正把這句話入心。然後就開始了解到那句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然後就開始放下,其實是跟孩子,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一些執著。所以就用了十年時間,才開始了解到師父的這一句話,放下對立。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李居士提到老和尚說的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她剛剛講,十年對這句話的體會才比較深刻。所以「當信佛經語深」,佛法每一句話它是其深無底、其廣無邊,老法師的話也很有這個意境。
所以我常常跟同修們勸勉,我說老人家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因為最重要的老人家會重複講,它都很平常,可是愈平常愈容易忽略掉。所以佛法難聞,善知識講法,像老人家,就像剛剛黃居士講的,每天聽老和尚講經,感覺就是不斷提醒自己。因為老人家他講他都是和盤托出的,真心的在利益我們,所以他講的都是用他一生幾十年修行的功力。你們以前有看武俠小說沒有?就是把功力都加在你身上,只看你受不受。不過不要再去看武俠小說了,我是舉例而已。大家直接看佛經,念《無量壽經》,跟阿彌陀佛學比較好。
謝謝。再來,陳居士。
陳居士:法師好,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您的螢幕裡面有一隻手掌,那是代表舉手是吧?
陳居士:是的,是的。
成德法師:你們會不會用舉手的功能?這樣我就看得到了,挺好。好,請。
陳居士:法師,學生在學習著清淨心,因為學生覺得清淨心很重要,如果沒有清淨心,就不能從戒靜定而生慧,這是學生最缺乏的。正好這個也可以算是學生剛才想回答的那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
成德法師:很好,謝謝。清淨心是本,因為要持戒才能清靜,然後才能生定,然後才能開慧。其實持戒也是格物,持戒就是讓貪瞋痴不起。而且心淨佛土淨,我們要去淨土根本是什麼?心要淨,就感應道交了。這叫生則決定生,就一定能往生。
沒有人舉手?這個只講一遍,講一遍就好了。高居士。
高居士:阿彌陀佛。常聽老法師講的就是「看破、放下」,而且是要真看破、真放下,然後依教奉行。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那您是有看到老法師在表演看破放下?就是您是看到他老人家也這麼做,要跟他效法。因為看懂善知識在做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我們看錯了,自己會生疑心。在這個時代,人心很複雜,變化太快了,所以有時候面對現在的眾生你不能要求太多。所以老人家他都是要求自己很嚴格,對眾生很包容,他很懂得開緣。所以戒該開不開,什麼時候該開?能利益眾生的時候要開,該開不開也是犯戒了。所以假如我們不會觀察老人家,他是為了要引度眾生,他比較開緣,我們看不懂又誤會,那就麻煩了。現在實在講,對一個善知識的信心要自始至終不變,真的是要對自己依止的師父上人認識很清楚。我剛剛跟大家說,老人家輕輕的說,大家要重重的聽,而且還要拉回自己的身上去領會。
比方老和尚說:「我三個老師都有人批評。」大家聽過這段沒有?這段跟我們有沒有什麼關係?很有關係!老人家說:「我清楚我的老師」,所以人家影響不了他。我們聽師父說我清楚我自己的老師,我們自己清不清楚師父上人?老人家因為清楚,所以那些批評他不會受影響;可是我們假如不清楚,我們就很容易受影響。善知識是最重要的增上緣,只要對善知識信心有動搖,這個緣分就會起很大的變化。老人家是以他自身,可是我們懂得學,要拉回來自己身上。
那我們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