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才扎根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21/1/16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64-0030

  兩位會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個禮拜發給大家學習的資料,是吳孟超醫師接受訪談的一個記錄,看大家也都非常感動。也會想起老法師說的,在愈苦難的時代,佛菩薩示現的愈多,這個就體現了「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的精神,菩薩的精神,體現了他同體大悲的這種慈愛,真的是「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同修們也難得,很多人看了之後,在心得當中都發願要效法。所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其實我們能看到他的報導就是一個緣分,也是一個福報,你沒有這個緣分、福報,看不到。可能這個片子其實已經三年前的了,當時候他九十六歲,其實他現在已經九十九歲了,那應該三年前就有了,時節因緣,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了,但是很可能有人一輩子他都沒有看到。所以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能看到吳老這個片子。尤其是我們馬來西亞同修看了會特別歡喜的,所謂與有榮焉,是吧?這個就是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的精神,看了也很受鼓舞。看了不能白看,善學的人看完之後,他的精神就跟我的身心融在一起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比方說看書、甚至看電影看到特別感動,有時候那個感動眼淚都止不住,有時候甚至於半天都還在流淚。這個成德是有遇過的,比方說有個學生看「地獄變相圖」,看完了就一直哭,都止不住,剛好被我碰上了,他還在那哭,他就說,看了「地獄變相圖」,眾生好苦。這個是他透過「地獄變相圖」,觸動他過去生的善根。你說這個善根是這一輩子的嗎?這一輩子太好命了,從小到大沒吃過苦的,一看就是富貴的樣子。但不可以輕慢任何一個眾生,你看人家看到這個「地獄變相圖」,能感動成這個樣子,我的善根不如他。這個很難得,進一步要期許他,要時時把眾生的苦難放在心上,效法地藏王菩薩,那這個「地獄變相圖」才沒有白看。我們說到這裡,也會很感激江逸子老師,他是在藝術界行菩薩道,你看一幅畫可以把人宿世的善根給喚醒,真的是菩薩在人間。會看的人每天都有感動,每天都有很深刻的領悟跟收穫,更重要的是起而效法。

  之前也有跟大家分享過「醫道」許浚大夫,我們有看過這個影片,對。那又是另外一位在中醫界行菩薩道了,他對他師父那種態度很觸動我們。你看他在安葬他師父的遺體之後,在他師父面前發願,他有一絲懈怠,請他的師父要懲罰他,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他不願辜負他老師給他的教導。那我們就回想,在影片當中,你看他的師父,有時候是言教、有時候是身教,言教,「你一會說不知道,一會說不小心,大夫的手有時候比武士的刀還厲害,你一不小心可能就傷了一個人命了。大夫的手不容許犯下一次的錯誤,那是面對人的生命」。

  其實我們從事於教學工作,那不是同樣的精神?甚至於還要比醫生更謹慎,還要比醫生更下功夫。這不是我講的,老法師說的,老法師說,斷人慧命的罪超過殺人的命。老人家給我們講經,都會讓我們心服口服,他都會分析得很清楚。你殺了他的命,害了他的命,他沒有造什麼惡,他又投胎了。可是那個慧命的機會,可能是他在長劫的輪迴當中,才有這麼一個機會遇到佛法,斷了他的這個慧命,那他還要再等多久?生命有限,慧命是無窮的,影響他的生生世世。這段話我們一聽完,面對教學工作,要慎重對待,不能馬虎,要禮敬,禮敬諸佛,對每一個因緣,對我們所負責的每一件事情。

  所以會看電影的人,看的每一個情節,都能拉到我們自身,因為這些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是通每一個行業的。所以菩薩在哪一個行業?各行各業都有。我現在就看到我們吳居士燦爛的笑容,他就是選擇了在農業行菩薩道。當然他有很多前輩,做得令人動容的有,我相信他應該有收到不少這樣的資料。比方說大陸有一個人士叫安金磊先生,你聽過嗎?這個我是稍微留心,因為我差點就去做農夫了。這些也是志士仁人,他投身在農業,他本來可能可以賺不少錢的,但是他覺得民以食為天,眾生的健康跟種植的方式息息相關,他就犧牲奉獻在這個領域。

  所以老法師真的是每一句話意涵都很深遠,我們不能得到老人家的法太容易了,聽多了,沒有那麼用心去領悟了。這一點也要很注意,我們說學東西變老油條了。這十個人裡面超過一半是走這個路,這不是指某一個人而已。所以好像有一個名詞,說學佛不能學成佛油子,變老資歷了,但是耍口頭禪。真正要受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李炳南老師說,我們這一代是跪著把佛法接過來的。求法求法,法是跪著求來的。有這樣的態度才求得到法,事實上並不是善知識要我們這麼做。就像我們傳統承傳的拜師禮,那不是說老師希望人家拜他,那整個儀式完全為了什麼?為了成就這個小孩的恭敬心,這是教學的智慧,教學的藝術善巧在裡面。因為小孩最尊敬的是他父親,因為他也不認識老師,第一次見面,但是他最尊敬的父親這麼尊重老師,他怎麼敢不聽老師的話?而且一個新學生進來了,其他的孩子又受一次教育,那種對孔子,因為是先拜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然後再給老師行禮。

  老人家常講這一段,老人家講這段的用意是什麼?我們知道老人家的用意,我們就會活學活用。一來他老人家現身說法,他經歷過,他經歷過了,他知道我們老祖宗這些教導都有深意,就怕我們體會不到。我們對老祖先的深意愈了解,愈認同自己的文化,愈有信心。假如對很多做法不了解,硬是叫我們去做,可能都產生一些牴觸的心都說不定。我們都沒有機會遇到,所以就一再的讓我們多去了解古人這些精神。

  我最近也常跟同修們共勉,老法師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言語是心之聲,講出來的話就是他的心境。就像李炳南師公,他說:「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這個就是他的心境。我們看吳老九十六歲還在拿手術刀,他是今年才退休,你看九十八歲還在拿手術刀,而且他還提到帶學生,他不忘多栽培人才。我們看那個報導很震撼,本來在大陸的肝膽科很落後很落後,人家外國人都說可能要二三十年才能夠慢慢跟上,他好像是花了五年的時間,這個都是創造奇蹟。所以奇蹟從哪裡出來的?願力。「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願力又從哪裡來的?「勸發菩提心文」告訴我們的,念師長恩,他有念師長恩,老師教他選的,但老師引導他什麼?為病人、為患者。你看現在中國是肝病的大國,那就代表很多人都在這個病苦當中,所以「但願眾生得離苦」。

  他也念國家恩。一九四O年回國參戰,當時候他才十八歲,面對國家民族危難,置死生於度外,參戰是隨時會有生命危險的,而且他是從海外回來。我們雖然現在有福報,是和平的年代,當然我們也不能安逸於和平,都要有居安思危。戰爭從殺業來的,我們能盡力的讓有緣的大眾懂得戒殺放生,這個才是斷除戰爭,從根本上、從原因上去解決。「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所以止住戰爭也是佛弟子應該盡的力,因為我們明白,其他人不一定有機會明白這個真相。

  而我們另外面對的是文化復興的聖戰,文化斷了就沒了,其他三個古文明沒了,現在想恢復也恢復不了了,斷了。這個真的是很神聖的戰役,跟誰戰?跟自己戰,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有同修也寫到吳老那個笑容,可能這個患者一看他的笑容他恐懼都沒了。意誠心正,真誠慈悲自然流露。可是他對學生很凶。所以你看《了凡四訓》說的,打人罵人是善。對,因為他用的心讓學生長記性。因為他以後的學生都要治人家的病,不能有閃失,所以他現在對他嚴格,那是對這個學生負責,也是對所有患者負責。

  所以為什麼老法師常常說,弘法人才重要,弘法人才重要!老人家可不是看著一個人,他看的是什麼?看的是芸芸眾生沒有聞法,他只能隨波逐流。一個弘法人才真正培養成功了,那多少人能夠聽聞正法。就像我們去參與校長營,我一望下去,一百九十多個校長跟幼兒園老師,看到每一個校長背後,我就會想像,幾千個學生,有時候還不止。因為它假如是大學校,它學生有四五千人,他假如又做二十年校長,那不止了,他又是一把手,那多少孩子可以因為他多學一些老祖宗的智慧,所以教學工作很神聖。

  諸位同修,你怎麼知道可能你教的學生以後說不定當部長,有沒有可能?有可能,那你就功德無量了。所以每一個學生背後,他的子子孫孫就不少了,甚至還包含一生跟他有緣的人。所以這一顆種子布下去了,是金剛種子,它以後會長多大,甚至於還會結多少果,這個不知道。但是一切都是感應,你有這個真心去教,那孩子可以感受到,那往後的發展不一樣。就像我們看吳老在那個紀錄片裡面,他的學生沈鋒,是吧?我相信他老師在點點滴滴的言教、身教,應該都留在他的心中了。

  就像我們看那個「醫道」,抓住機會點教他,有一次不是柳義泰跟他兒子柳道知在那治病,許浚在旁邊,然後就問道,這個病患這個針要怎麼扎?然後柳道知就搶著說。結果柳義泰就說,「那你怎麼看?」藉機會教育點來教導他。結果柳道知不是背出了一段醫書裡面的話嗎?然後說,說到什麼,「一定」。結果許浚說:「醫書裡面從來沒有這樣的字眼。」然後接著柳義泰說了:「這是中國人寫的,中國人的體質不一定跟韓國人完全一樣;再來,每一個病人的體質也不完全一樣。」這段話精彩吧,跟我們教學有沒有關係?完全相應,因材施教。甚至同一個人,他今天跟明天也不一定一樣。你學死了,就像你開一個方子,明明是活的方,你把它死用,把它用死了。人家厲害的人,死方都能活用,結果我們活方把它開成死用。所以老法師提醒我們,不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

  所以我們上一節課提到的這一段,老法師說,這是活的,要活學活用。這四句話大家有沒有落在自己的心中?剛剛提的這些柳義泰先生的機會教育點,還有很關鍵的時候給他的肯定。他們去採草藥,柳道知很生氣,「你怎麼採這麼少回來?」正要責罵他,後來柳義泰先生就把他們所有採藥夫的都看過了,拿了一枝上來,「這枝誰採的?」許浚說:「是我採的。」他說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看他的表情?他還覺得很丟臉,採那麼少回來。他說:「採一根桔梗就要跟採一根人參一樣的態度。」其實這段話跟修行有沒有關係?很有關係。持戒持得好的人怎麼持?果清律師曾經說過了,大小等持。因為我們假如在這個持戒的相上,這個是小戒,那個是大戒,那我們遇到小就怎麼樣?沒關係,不用那麼……一放鬆了。所以你不管是面對大跟小的事,用的是同一顆心,大小等持。不然就在面對一切境界當中增長什麼?增長分別、增長執著。所以普賢菩薩說禮敬諸佛,你看這個心境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所以真正會修行,老法師常常引禪宗的話,「你會麼?」會的人在境界當中放下分別執著,平等禮敬,這個分別心就打掉了。你看柳義泰先生也是在表這個法,那個屠夫的孩子來哀求醫治他的父親,被這些採藥夫給轟出去了,反而是柳大夫出來願意去。你看那採藥夫說:「他父親是屠夫。」柳大夫說:「屠夫就不是人嗎?」就是平等慈愛。然後就跟許浚說,「你去準備一下。」你們看到什麼?面對想學的學生,好老師都創造機會來栽培他。結果去了,整個過程拍得很細膩,你看一進去,柳大夫聲色不動。許浚一進去,聞到那個味道,馬上都快受不了了。看到那個病人傷口都化膿了,你看柳大夫就直接用嘴巴去吸。這個身教都是成就許浚走心醫的增上緣。我們看到那個屠夫的兒子,也是感動得流淚。所以菩薩道在各行各業當中,以他的身教增長眾生的善根。

  所以我們看吳孟超醫師,大家看完那麼感動,那些病患跟病患的家屬的感動,我想是更超過我們,因為他們面對可能是生死關頭,可能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沒有救回來,這個家可能就塌了。所以我們要珍惜老人家的教導,他們都是入了境界的人,每一句話都是從他的真誠慈悲流出來的。我們不能因為聽太多了,反而不珍惜,應該愈聽愈珍惜,愈聽愈能感受他老人家的心。吳老給我們的啟示,我們也要用在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佛法,用在我們傳播弘揚佛法上、弘揚傳統文化上,這樣我們每參一個善知識,這影片就是醫學界的菩薩,他們的精神就跟我們合而為一了。

  不知道大家這段時間處事待人接物的時候,有沒有突然想起柳大夫或者許浚?這個也是勘驗,就代表他們的精神我們有放在心上,或者我們在某一個情景,突然想到李炳老、老和尚,這個就真的有把他們的言教、身教放在心上。我們這一段時間都在研討「十年因緣」,因為深刻感覺老人家這每一段話,甚至每一句話,字字珠璣,都是重點,真的是流連忘返,不忍心就把它滑過去。就像剛剛成德有想到,師父上人提到的,老師一生的行誼,就是給你做榜樣、做模範,他所教的,你還要觀察他是怎麼做的。真的,老法師都做出來了。我有一次自己就思惟到,大經大論,不管是儒家還是佛家的,好像感覺會比較抽象,可是只要一想老和尚怎麼做的,好像這個經文就不這麼抽象了,理事不二,這個道理一跟事一結合,好像我們就摸得著了。

  我們看老和尚「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你看講經六十多年,演慈辯。動機在哪?興大悲,愍有情。「杜惡趣,開善門」,你看聽他老人家教誨的,很多人改變命運,很多人已經在極樂世界作佛了,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老和尚當時候都六十多歲了,飛到美國講經,美國跟我們現在所處,那是白天黑夜剛好差不多十幾個小時倒過來的,老人家飛到美國下了飛機,直接到講課的地方。美國生活不容易,時間不好安排,去了之後站著講九個小時,沒有倒時差的。這些我們聽了都特別動容、敬佩。

  所以老和尚說李炳老一生的行誼,給他做榜樣、做模範。其實我們的緣分也是很殊勝,老人家也都在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得要看得懂。老人家首先把當學生怎麼當,在這一篇裡面給我們表演出來了,絕對沒有一個老師是還不會當學生直接當老師,不可能的,沒有基礎。所以《群書治要》裡面就講了,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才可以為人君;知所以事人,才知所以使人。你會事奉人了,你才知道怎麼去帶人,我們都不會事奉人,那怎麼去教他怎麼事奉人?就好像說你都不會煮菜,你怎麼去教人家煮菜?不可能的。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怎麼學。你教會他怎麼學了,他就能獨立學習了。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實我當時候講這句的時候,講得我冷汗直流,我在這三句話後面又加了一句,知為人學生,才能為人老師。因為自己去教了小學,教完之後,剛好有因緣到大陸,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可是一去了人家就叫老師了,也沒有好好當過學生,就這樣沒有很好打基礎,晃了十幾年。最後講《群書治要》,講到這句話,背後冷汗直流,就提醒自己要學習做學生,一有機會要趕緊去親近師父上人,去事奉。真的去事奉,自己也是笨手笨腳的,所以真是沒有基礎。而且也可以感覺,老人家都是抓住一切機會來教導我們,每一次去,老人家:「這次來住多久?」其實現在想起來自己都太鈍了,師父問這句話,其實用意就是多留一些時間。有時候現在想起來很慚愧,根性太鈍。所以要能聽懂、能看懂,才不會錯過跟老人家這麼難得的師生的緣分。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在我們要成就佛道最重要的增上緣,善知識,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而我們看到《法華經》這一句,「化導令得見佛」,這個化導,那就是善知識對我們的循循善誘,引導我們,核心在我們要老實、聽話、真幹。雖然我們現在不是在老人家身邊,但時空本來就是假相,真誠心提起來,這個時空就突破了。我們說如對佛前,如對師父上人面前一般,我們學這一篇「十年因緣」,就好像老人家親自給我們教導一樣。所以上次跟大家提到,「我聽李老師講《華嚴》」這一段,「我只聽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下面的八十卷我都能講」。大家看這一段,不要想那是老和尚,我們跟他老人家學,都要學成這個樣子才對。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肯學的一定能學到這樣,也一定要這樣。為什麼?這樣才是學智慧,又不是學知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真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句話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聽過,甚至可以說每一個人都跟別人說過這句話。請問大家相信嗎?相信還有深淺。你自己真正一經通,其他的觸類旁通了,你那個相信,跟人家還沒有能體會到、還沒有能真正做到的人,還是有些不一樣的。所以信解行證,我們真的行了,一部經深入了,最後體證,真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他不相信就不肯這麼做,甚至做著做著,做一段時間就沒那麼積極了,就可能半途而廢。其實哪一部經不是講五倫八德,哪一部經不是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哪一部經不是講這個?你從一部經當中已經貫通五倫八德,貫通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但重點是這個貫通是你知行合一,為什麼?沒有行,那個理上的解要貫通也很困難。老和尚說的,章嘉大師教導他,解行要相應,就像車子的兩個輪子,解幫助你行,你行了,又幫助你解得更深入;你解行不相應,你沒有辦法深入,這個人也能講得天花亂墜,但是他那個還是屬於學術層面,他記憶力好,記住很多東西,但是他講不出道氣出來。佛門常說攝受力,攝受力從哪裡來?自己做到了,娓娓道來,侃侃而談,那可裝不出來的。

  所以大家仔細去觀察老和尚講經,都是他在修行當中下的真功夫,給我們心得分享出來了。你看他老人家說的,「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那我們又沒有消過,你講出來可能心裡還有點虛虛的,可能講的時候,昨天還跟另一半才鬧彆扭而已,講了就虛了。「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昨天還很想吃什麼,沒去買很難過,你這句話你就講不出來了。你看人家老和尚講的,「名聞利養邊都不沾」。那這個話我自己不敢講,「邊都不沾」,人家肯定我一下,我心還是動,人家老人家說邊都不沾,那我假如講邊都不沾,我不打妄語了嗎?

  所以老人家這個真修實幹。為什麼法緣那麼殊勝?法緣殊勝是果,原因在哪?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面對境界要清楚,自己的情況要清楚,面對善知識,你要看懂他在說什麼,他是怎麼修的。看得懂才能效法,看不懂就當面錯過了。遇到善知識還走錯路的人大有人在,不然老和尚為什麼說他沒有學生,那就是我們得要好好學、好好聽,不能順自己意思,不能亂打折扣。怎樣的人是傳人?百分之百聽話的。所以我們這一生是要跟老人家結往生西方的緣,不是結個緣而已,結個緣還得輪迴去,這樣也對不起老人家,也對不起佛陀。佛陀為什麼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法華經》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就是要讓我們當生去作佛,他老人家最後開權顯實,他來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每一個眾生成佛。可是前面為什麼要講那麼多?講阿含、講方等,都是給我們做好鋪墊、做好扎根。但我們為什麼能當生成佛?老法師說的,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佛怎麼會不能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本來是佛,現在又念這句萬德洪名,念我的自性。「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直趨,很快的,肯用功了,就像海賢老法師,是我們的榜樣。

  你們要聽得出來老人家在講這些事例的用心。老人家說:「我的估計,海賢老法師這麼老實,二十歲師父就教他念佛了,他念個三五年,功夫成片;再念個幾年,事一心不亂;我相信他應該差不多四十歲,他就理一心不亂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老人家重複講,目的在哪?提醒我們肯用功,這個法門成佛最快的方法。瑩珂法師三天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不是臨終當來,「有為者亦若是」,重點是我們肯不肯幹。海賢老法師給我們信心,是我們增上緣。但我們不能一看,「那海賢老法師是再來人,只有他可以吧,我們不可能的」,你看又被自己的念頭給障礙了。佛菩薩任何的表演,包含他的教導都是應機的,是應我們這個時代的,就是代表一定是我們做得到,他又沒有起心動念,他是來應的。就好像你一個當老師的人,你去應這個學生,你一定是應他的程度,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的。所以障礙都不在外面,在我們自己念頭的分別執著,執著自己的意思,不照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佛菩薩、善知識太慈悲了。

  今天是臘月初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收到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段開示,每一年兩個時間,你用功乘以十萬倍。就是四月初一到四月十五,因為四月初八佛陀聖誕。這個還是很有意義吧,我們在這段時間好好用功,決定不能辜負佛陀第八千次再來教化我們,而且還教化了四十九年,要念本師恩。「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我現前一心,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他老人家為什麼早成佛道,而我尚做凡夫?我要尊重己靈,尊重我自己的佛性。所以這段時間我們能常常思惟佛恩,常常以佛為榜樣,就有恥心、就有勇心。臘月初八佛陀成道,我們也要在這個很有意義的日子裡面,要期許自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是這一生也要成道去,不能再投胎。

  我們有一個同事,她的名字叫春花,我跟你們講過嗎?有一次吃飯,她剛好坐我對面,我就對她說:「春花秋月何時了?」諸位同修,現在成德藉這個機會問你們,春花秋月何時了?不知道大家會怎麼接。結果她就看著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跟她說:「妳以後人家這麼問妳,妳要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用我們淨土宗的意思就是說,往生把握我拿到了,不再投胎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作已辦,辦好了、辦妥了,護照拿到了。護照拿到了,再多留一些時間也沒問題,想現在走可以走,想多留沒有障礙。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女同學就寫了一張紙條,放在一個男同學的桌上,結果我剛好看到了。她寫什麼?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告訴大家,我看不懂。你們就知道我,一來是我的中文程度太差了;二來,我真的不懂那個意思。難怪我現在回想起來,我姑姑還沒出嫁的時候,都帶我大姐、二姐去看電影,從來沒有帶過我去,後來她就嫁了,她從來沒有帶我去看過電影。後來我想一想,原來是我的領悟力太差了,去看也看不懂。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不能怪我姑姑,她鐵定是平等對待的,但是確實是領悟力還差得遠。所以就對這個落花、什麼春花後來比較有印象了。

  其實說到這些東西,就要想到老法師的一句法語,「搞煩了,不想再搞了」。這句話大家有沒有印象?老法師說,「輪迴搞煩了,不想再搞了」,都是那些戲碼,看也看煩了吧,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真的不能再搞了。「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在一切境界當中,咬緊牙關修忍辱,「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哪怕是人家跟你討債,歡歡喜喜的還。告訴大家,你一歡喜還,打八折,「算了算了,後面的不用了」。真的是這樣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老法師又講:「討債的,歡歡喜喜給人家還;報怨的,逆來順受;報恩的,不用了;還債的,不用了。」老人家指導得夠具體吧?這個也是老人家教學的慈悲,每一個道理給我們講得很透徹了,連下手處都教得這麼仔細,這樣的老師你去哪裡找?都已經做到這樣了我們還不受教,那也沒辦法,那真的是善根福德因緣。所以這一生遇到老和尚,不去作佛,對不起他老人家。

  從去年初到現在,這個疫情應該是對整個人類身心,甚至於家庭、團體,甚至國與國之間都有一定的影響,互動的模式都有不同。像現在很多國家,連過年都鼓勵今年不回故鄉去了。比方說在大陸的話,它春節回鄉這人口是上億人,就是幾億人,你看整個交通量那麼大,怕這個疫情又會受影響,所以當然這個是以大局為重,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個疫情不控制,不能過去,對人類的影響就會持續,得要共同攜手來面對、來解決。其實都跟我們佛弟子特別有關係,因為疫情也是果相,戰爭也是果相。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其實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不能著在這個結果擔心害怕,更重要的從因上解決問題。其實這個時代功利的氛圍,造成人面對問題都是習慣症狀解決問題,可是從症狀解只能一時,而且還會有副作用。

  給大家舉個例子,夫妻不和了,怎麼辦?離婚。看起來好像解決了,不吵了,可是問題,他假如再找一個,他的性格都沒有變,那還是會出問題,所以你說有沒有真正解決了?而且還不只是他的問題,他這麼解決問題,還會延伸出他孩子的問題。我都曾經聽過的,媽媽結過三次婚,爸爸結過四次婚,然後每一次或多或少都有孩子,你說這個家庭兄弟姐妹之間就挺複雜的,不同的爸爸、不同的媽媽。更重要的,這群孩子學到的怎麼解決問題?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只要怎樣了,我就沒事了,都是把責任推到外面去了。

  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這句話就很有分量,務本、務本,什麼事要看到根本問題,進而去解決它,叫徹法源底,得把根源找到。像我們佛弟子找到這個根源,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整個宇宙是我的心現識變,那還要怪誰?我再去怪人我不是顛倒了嗎?整個宇宙是我的心現識變,不關別人的事。這個道理一般的人又聽不到,我們聽得到。哪怕我現在是在災難現前的時候,這也是我的共業,更重要的怎麼自利利他,怎麼轉換這個業力。

  所以老法師一直期許我們,你這一生身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就代表你這一生就要幫助這個世界再走回安定和平。不做,叫見死不救。這句話是我加的,見義不為無勇也。所以《尚書》講:「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真正明白都是因果的,都是業力招感的,不怨天不尤人,然後去面對它,去提起自己的正念,也去幫忙有緣的親戚朋友提起正念。不然這種情況時間愈久,人的身心也會受影響,這種日子到底要過多久?還有對有一些行業衝擊還是很大的。這個時候說不定是個契機點,要把什麼法寶介紹給他?《了凡四訓》要介紹吧,「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們都要觀察這個機緣,來「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持眾生增長善根。

  現在生活方式有些不一樣了,以前開會都是面對面,現在開會都是在Zoom(會議軟件)上面,或者是在Skype(網路電話)上面,很多系統。大家要知道,也要注意這些應對進退,今天你跟上司開會,會議結束了,你的領導還沒有下線,你不要先下線;假如領導還沒下線,我們馬上下線,代表什麼?可能我們心裡想,開這麼久,終於結束了,趕快就下來了,你看心浮氣躁不耐煩,不耐煩、不夠恭敬。我們剛剛說的小大等持,這個戒要小大等持,一個人應對進退,都要在這些細節當中能觀察到自己的心念、心態。你說我又觀察不到,心太粗、心不夠靜,靜的話,靜水照大千,那個湖面周圍的東西都照得清清楚楚的。自然中自然相,我們順著我們的性德做事情,這些應對進退都會很自然,不是人家要求來的。

  我們上一次講到的是「私塾教學」。這篇教導每一段都有個標題,每個標題對我們都是一種啟示。比方說一開始,「結識恩師」,就是這個緣,這個緣要珍惜。第二段說「首重師承」,這個緣很好,能不能得力,首先是我們的態度要建立起來,所以首重師承。第三個標題「發心學教」,發心講經,這裡面也有李炳老的善巧方便。接著,發心了要學了,要了解這個教學,「私塾教學」,複小座。再來,因為是私塾教學,除了複小座以外,常隨眾,跟著李炳老,李炳老到哪去應酬了,他們也跟著去,長見識。人情事理本來不懂的,老師一表演,表演完還有看不懂的,老師點點他們,懂了。這叫私塾教學,叫手把手帶。

  所以諸位同修,你們帶這個比方說學《認識佛教》的班,或者帶學《聖學根之根》這些班級,偶爾有機會一起出去走走,馬來西亞風景秀麗,原始森林不少。一般朋友能有一起去遊歷,這個感情會深,人在那種環境特別放鬆。老法師不是說,他跟其他宗教,有一次不是去參學嗎?還到中國參學,甚至還有到梵蒂岡,去了不少地方,這些行程。老法師說到,一出去,過了幾天,自己宗教裡面的問題都拿出來討論了,熟了、親了。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回憶。所以我就觀察,比方說我們馬來西亞這些宗教代表,聽到老人家到馬來西亞了,他們都來見,真的一看到師父,他臉上那個喜悅,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情誼很深,見到了的好像都有談不完的話。

  我有一次在巴黎,看到新加坡跟澳洲的宗教團到澳洲參加和平會議,然後就到師父的住處,那剛好兩排沙發,他們各坐一排,這邊是新加坡的,這邊是澳洲的,真的就像老和尚說的老朋友見面。其實從他們的態度,我們也可以感覺他們向師父學習,觸動我們的就是他們的態度比我們當弟子的還恭敬。像他們這些宗教代表,在給師父匯報事情恭恭敬敬。新加坡回教、伊斯蘭教領袖哈比哈山先生,他把他的得力弟子漢尼夫先生,派到澳洲去做宗教團結的工作。你們看到這個安排,你們體會到什麼?不分宗教。澳洲淨宗學院老人家的道場,但是要辦的這個事是攸關世界的,所以哈比哈山先生,你看把自己最好的學生派去成就這件事,不分彼此。

  老人家會用人,他宗教團結沒有用佛弟子來做主要負責的,他找伊斯蘭教。你看這麼一用人,其他宗教服了,人家心悅誠服。你會用一個人,你整個團體都凝聚起來;你用錯一個人,人家信心受挫,這個領導怎麼都用只是會逢迎巴結他的人?都是只是跟他講好話的,你說大家信心會不會受挫?你看人家唐太宗一上來用誰?用曾經要殺他的人,魏徵,不計前嫌。這一個動作下去,以前所有跟他站在不同立場的,所有的臣子全部歸心,難怪能夠成就大唐盛世。你看一個做法的影響可不一般,尤其愈高位的一個動作,影響的面就大。所以位置愈高,為什麼《孝經》要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他影響的面大,因果就重。

  所以有人很羨慕做領導,我覺得做領導不值得羨慕吧,誰能來做,我們下一秒鐘就趕快讓他上任,讓他來做。有比我們適合的,讓位於賢,一定的,因為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老法師講經的時候常常說,你毀謗一個人結罪跟誰結罪?跟廣大的大眾,因為他們的緣分就受影響了。佛菩薩、這些善知識不跟你計較,但是問題是你影響了太多人的緣,這個結罪是結在這裡。所以我們影響的人愈多,我們愈要慎重,這個也是對大眾、對信任我們人的一個正確的態度。不能因為大眾讚歎、信任,我們迷失在這個光環裡面了。要記住這些信任,所謂知遇之恩,他會到我們的團體,他會到我們的道場,也是對我們的一分信任。我們可不能讓他們生煩惱,甚至帶著不理解、甚至是埋怨離開,那我們就情何以堪。面對人家這麼有心要求學、要參與弘法的事業,最後結果是這樣,不行。一個這樣的例子我們都要檢討,假如是常常會有,那就真的要總結經驗了,不能陷在做事上。你說還是有很多人願意來學,但不代表我們不總結經驗。有時候人家願意來學,那可能是看在傳統文化的面子,看在老人家的面子上,但不見得是因為我們跟經教相應了。所以「人能弘道」,是我們能把經教做出來,才能達到弘道的效果,「非道弘人」。所以孔子這些話意義都很深遠的。

  所以大家都要在這些細節處觀心為要,善觀己心,「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其實我們現在都不夠安定。古人留了一句話,「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因為心定下來了,聽東西才能入心;心浮動,好像聽了很多,其實入不了心,囫圇吞棗、走馬看花。不是為學,做事也是一樣,心浮氣躁,哪怕你都工作過十年了,我看也很難積累太多寶貴的經驗,稀里糊塗的,雖然都三十歲、四十歲了,做事還是不牢靠、不穩重。所以人的成熟度不一定跟年齡成正比,是責任感提升了,是懂得總結檢討,才能經一事長一智。果實都不是平白長來的,要怎麼收穫,我們還得怎麼去栽種、怎麼去用功。

  這個是提到私塾教學,那李老會在很多生活的細節去指導學生。包含老人家也提到他跟李老怎麼學的,這一段我們上次有講到。要去體會老師的思想、理念、方法,都要去用心觀察、領悟,是學這個。「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講,用什麼方法講,活的,這是沒有辦法教的。」這個沒有辦法教的意思是要自己領悟。「開而弗達」,開是啟發,弗達就是你不能給他統統都講完了,那就變成灌輸,不是啟發。大家注意去觀察,假如不懂得用啟發的,那父母、老師一遇到事,劈頭蓋臉一堆道理,講講講,講的時候也沒有看這個孩子的眼睛到底吸收沒有,灌輸到最後,你注意去觀察,那個學生跟孩子都是「哦、哦、哦」,有聽進去嗎?是,可是我們看那個大人還嘎嘎嘎嘎一直講,那個孩子已經神遊太虛了,他還一直講。你看人一執著,好為人師,一直講一直講,他就洞察不到對方到底吸收多少了。而且我們今天跟人講的時候,我們的心都沒有定,你覺得他能體會到什麼?所以你跟學生講話不能有情緒的,有情緒他就記得老師發脾氣了、老師很凶,啥其他的我看也記不了了。「心平氣和則能言」,古人留這句話還是很重要。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個我可是體會很深,有時候跟同仁談完話,從別人那邊聽到說,「老師跟我談話,老師生氣了」。我一聽到,「有嗎?我沒生氣吧?他怎麼覺得我生氣了?」後來想一想,有時候講到某些地方太激動了,激動了人家覺得生氣,所以你不能怪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難怪《無量壽經》要說「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有道理。現在人敏感,很脆弱,你聲調一提起來了,他可能那個自卑感就上來了,所以這個還是反省自己。所以經過一次、二次、幾次的經驗,現在跟人談話都要注意,不能激動,慢慢的講、柔和的講,避免誤會。

  所以用的都是啟發的方法,不是灌輸的。所以這個沒有辦法教不是說不教你,是啟發的方式,是領悟的,不是死記硬背的。然後必須長期去聽,「長期追隨老師,一堂課不缺,你慢慢在這個裡頭去體會」,你就會體會得心得了。你體會得的時候,你在一切境界當中,會想到孔老夫子怎麼做的,老和尚他是怎麼做的,佛陀他是怎麼做的,因為你體會到了,體會到的東西你不容易忘了。

  比方說,李炳南老師交代他的學生,你們去人家家裡講經,連水都要自己帶。我們體會到什麼?不給聽眾、不給大眾添一點麻煩,你看這個心多設身處地、多柔軟。我們體會到了就提醒自己,我面對信眾、大眾,我能不能時時都設身不要給他添麻煩?現在有時候信眾很熱情,佛弟子、學習傳統文化的人,結果可能因為你要去了,他大費周章。那假如我們一看他大費周章,你不能怪他,我們做事不夠細,前面就要交代他,不要怎麼樣、不要怎麼樣,怎樣怎樣就好了,不給人家添額外的麻煩。就是我們體會到了,你自然在應對他人的時候就會考慮到。所以真的老法師、祖師們這些都是心法,你觀察到了、你體會到他的心境了,你會用在哪?活的,用在哪?Anytime, anywhere。你不會學的,哦,就是帶水去。你就死記一個帶水了,其他的地方不用為人考慮嗎?這是活的,不是死的。可能你又會遇到,你真的帶水去了,結果這個接待的人非常痛苦,說:「你就喝我們一杯水吧。」是吧?他都已經求你喝了,你說:「不行、不行,絕對不行。」那你又學死了。你的態度已經表達好了,人家堅持你就要恆順。所以這個活的,不是死的。

  我們體會得心得了,然後我們自己在講台上能夠靈活運用。你學他每一句怎麼講,那是學死東西,那個不能變化、不能契大眾之機。所以都不能著相,不能死背他的言說,我們要去領悟老人家在這個時節因緣,他的對象是誰,他的地點是哪裡,時間、地點、人,他的客觀狀況是什麼,他為什麼要講這個,都活的,因為緣分一變,原理原則沒有變,他怎麼用的。

  我記得當時候剛接觸一些學講經的人,我是在台下學習的,可是看到他學講經的語速跟老和尚一樣,連表情都一樣。我在底下聽怪怪的,可是我也不知道怪在哪,那時候我才二十多歲而已,我就覺得有點怪,不知道怪在哪。老和尚可是七十多歲了,你才二十幾歲,你怎麼講話的速度跟七十幾歲一樣?再來,你那表情,你也不能裝得跟師父的表情一樣,師父可是一代高僧;再來,師父能講的話,你也不能照搬來講,老人家那個威望他能這麼講話,你這麼講話還得了!比方說老人家他是慈悲,他在提醒佛門的問題,那我們的身分地位能講這些話?你看都是活的,你不能學死了。所以我們俗話說少根筋,愣頭青,這個就是在提醒你不能太呆板了,著相的學了。見性不著相,老人家的心,他的慈悲在哪,他的善巧在哪,他的靈活在哪,你要學這個,你不是死背他的表情跟他的言語。然後我們接著要看到更嚴重的發展在哪?這個學練講的人下來了,聽的人告訴他:「哇,你好像老和尚。」他一聽更高興了,就執著了。所以連讚歎人也不能愣頭青,亂讚歎你反而害了他。所以《禮記.學記》說,教也者,長善救其失。他的優點你要肯定;他不對的地方你還讚歎,那他不更看不到問題了?

  老人家說:「聽眾裡面有程度高的,也有程度低的,都要面面顧到」,這個是屬於「大講座」。大講座不是場地大,也不是人數多,是聽的人他學習程度參差比較大,你要講得老修聽得歡喜,剛第一次聽的也很有收穫。這個就是《無量壽經》裡面,法藏比丘說,讚歎佛陀:「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那我們還沒達到這個境界,但是我們可以體會最重要的就是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虛、和睦,你用這種真心去跟大眾分享,他都能感覺到。所以世尊能演一音聲,這個最重要的是佛的大慈大悲流露出來的言語。所以這個叫成功,大講座,這個講座非常不容易。

  老和尚說的,都要千錘百鍊,都要課不可以一天不講,拳不可以一天不打,歌不可以一天不唱,那唱歌的人每天要吊嗓子,演國劇的人每天都要練,一天不練就生疏了。我覺得諸位同修應該有感覺吧,只要有參與講學的人,你只要一天不講,或者一段時間不講,鐵定可以明顯感覺生疏了。那請問大家要不要落實課不可以一天不講?可能你們會覺得,我一個禮拜才一節課。那你又著相了,著在哪?講課就是站在講堂上那叫講課。其實《無量壽經》說:「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你一開口就是樂在正論,那不是都在宣講佛法嗎?那是不是在練講?都是。你平常不要去講那些世間語,柴米油鹽,李家長、張家短,那不行的,就把你的狀態,那講經的時候,求至誠感通,那磁場很好的,你世間語一出來,頻道就接不上了。

  所以下一段我們看「至誠感通」,這是李炳老送給老和尚的四個字,其實也是老和尚送給我們講經教學最重要的四個字了。大家要會觀察,老人家遇到境界,他都是去寧為成功找方法。我們有一個慣性,一遇到障礙就會退了,「緣不具足了」。緣不具足聽起來挺好聽的,可不能成為我們的藉口,這個叫以合法掩護非法,明明這個心是要退卻的,勿畏難而退卻,但是我們要退卻了,然後又搬一個隨緣隨緣。所以不學經教還好,學了經教還特別會找藉口,就麻煩了。

  老人家到了聯合國宣講了差不多十次,中華文明的智慧,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怎麼修齊治平。專家學者聽完說:「你講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老人家說,當頭一棒,接著,老人家沒有退縮,老人家說:「得要做實驗,現在最大的危機,信心危機。」我跟大家說,現在這個信心危機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任何一個行業沒有人把仁愛之道,沒有把菩薩道在那個行業表現出來,你說誰相信傳統文化能用?你說吳孟超醫師,那醫生也有一些地方風氣不好,可是他堅持行醫的仁術、仁心,他一心還是為病人,他不為一些名聞利養的風氣絲毫影響,他立住了,他的學生看到榜樣了,有信心。就好像我們看著老和尚,我們覺得學釋迦牟尼佛走得通。那大家想一想,假如老人家沒有堅持下來,多少人的信心建立不起來?諸位同修,你們身後也有很多人看著你們,跟你有緣的人都看著我們。我們真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了,他們一看有信心,你不能學得苦哈哈的。

  所以老人家的表法我們都要拉到我們自己身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態度;不拉到自己身上,那就受用不了了。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今天師父上人給你表演,你還覺得沒法做,那你學的是二法,不是佛法,那就被自己的念頭分別執著障住了。

  面對專家學者的質疑,老人家寧為成功找方法。老人家成就自己的講學,沒有講經的機會怎麼辦?對著錄音機講,這個精神我們可要學到。現在更方便的手機,你每天手機你來一段,複講一段,一錄下來自己再聽聽看,語調、狀態,自己反省反省。甚至於跟親戚朋友打電話,就是一次複講。當然,你們可不要像坐在講桌前講話的語調。你還告訴對方,成德法師說打電話也可以複講,那就把我拖下水了。都要了解當下講話的因緣是什麼狀態,然後面對親戚朋友不能太嚴肅,要順勢而為,還傾聽他講的,特別了解他現在遇到的困難、他的心境,都充分了解了,順勢而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現在最苦悶的是什麼,從那裡開始談起,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有時候我們在跟人家分享佛法的時候,那個控制的念頭自己察覺不到。其實人為什麼會想控制?因為見他的過了,他怎麼連這個都不懂?他怎麼可以這樣?然後一有機會來就開炮了,就開始講他的問題。那我們這種心態,就見他的過,對方一定不是很舒服的。就好像,比方說人家在擔心,「我兒子年齡那麼大了,還沒找到對象」。你就一句話過去了,「你們家要積德,你有德才能感好的對象」。對方一聽很堵,你看下次都不想接你電話了。出言要順人心,「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你看祖先留這些話多重要。你假如跟他說,「真是天下父母心,做父母可難了」,他一聽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是吧?那你自己也是父母,也當過人家的長輩,這叫調劑人情。你這麼一講,他覺得你太理解我了。接著說我有一個朋友,你就給他講故事,他之前好擔心他兒子交的那個女朋友不適合,可是他心裡想乾操心也沒有用,後來他就很精進的做善事、修功德,因為誰會到你們家來也是感召來的。結果這個朋友他很用心積功累德,他這個女朋友的緣就沒成,後來又介紹一個挺乖的,他們家的命運就轉過來了,他這個媳婦就很柔和、很善良,又很顧家。所以這就是一個例子,轉了,娶一個好媳婦旺三代。你說你這麼跟他講他會堵嗎?鐵定不堵的。那個爸爸是怎麼做的?他是怎麼積功累德的?他還問你。

  所以諸位同修,你們肚子裡面要多放一些故事。但是那個也不是死記硬背的,你很用心,一來你自己的受用,這個故事假如你聽了之後,你馬上跟生活結合,馬上對你的心境有所啟發跟提升,你不會忘的。再來,你常常想著要去利益眾生,這個故事對哪一些情況的人特別有啟示,這個故事對哪一個年齡層特別重要,因為你把眾生放在心上。我告訴大家,真的我們有這個心,每個故事都不會忘記,然後會覺得聽誰講話都是教材。你說他講的是錯的,講的錯的也是教材,反面教材。而且他講錯了,你也順便了解一下,現在人他可能一些思想觀念偏在哪。有時候這個親戚朋友緣到了,你不聽也得聽,可是我們又聽得很不耐煩。隨緣,五十三參。你很隨緣,又聽得很認真,你也很感動他,你還這麼肯傾聽他講話。一次、二次、三次,關係愈來愈好,你就可以他講一段,你笑笑,點個一二句,這個緣就開始結了,緣就開始發展了。面對現在的人,傾聽很重要;你不傾聽,他都覺得你不理解他,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古人留這些話挺有味道的。不然有時候我們不用心去體悟,你會覺得這個人講話我不喜歡聽,不耐煩的心就上來了。諸位同修,不耐煩的心叫瞋恚,瞋恚一起,火燒功德林。所以不能對任何人不耐煩,會自己一把火燒掉自己的功德。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孩子在那裡牙牙學語的時候,你會不會很不耐煩聽他講話?他有一點點進步,你都高興得不得了。

  所以《華嚴經》有說,「我當於一切眾生猶如慈母」。那這句話,你可以把一切眾生當母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也可以理解,你要像慈母一樣去對待一切眾生,要有那個柔軟,要有那個耐性。那你不就從對待自己的孩子,然後再延伸到對一切人,你不就不分別、不執著了嗎?這叫會修行。所以中國的教育它首先入手處就是孝道,讓自己父子有親的天性終生保持,然後再從這個天性延伸到愛兄弟姐妹、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最後凡是人皆須愛,最後再延伸凡是物皆須愛。一切眾生你都會愛了,你就不會傷害了,這就是菩薩道。所以都要在境界當中看到我們自己分別執著,然後把它放下。真放下了很舒服的,不放下就是撐在那裡了。放下了為什麼舒服?跟性德相應。我們抱著分別執著,只有生煩惱的分。所以我們別好日子不過,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討苦吃。老法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這一段老人家說,「學習經教確實不容易,老師當年告訴我,講經教學利益眾生,基本的條件要通世出世間法。通出世間法,這一部《大藏經》,我們這一生能不能通達?要是不通就不契理。通世間法,單單這一部《四庫全書》,你能通得了嗎?通不了你就沒有資格講。那又非講不可,這時候怎麼辦?」大家注意,現在是在學講經,會有這樣的兩難,我們每一天發生的事會不會有兩難?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很多時候。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成德有時候兩難,實在用經教思惟也思惟不出來,先睡一覺吧,念佛睡覺,念到睡著。因為都是躺上去,阿彌陀佛你來接我吧。每天要當最後一天,不然一躺上去還在那裡擔心考慮一大堆,腦子轉啊轉啊轉啊,還做一堆夢。那假如剛好今天是我最後一天,我還在那考慮,我一斷氣了不就去投胎了?不行,要有無常的警覺性,今天最後一天,躺上去,趕快來接我吧。告訴大家,你這麼一想特別舒服。早上一起來突然就想到方法了,好多次,常常發生,佛菩薩會加持,但是你那個利益人的心不能退。

  所以「老師教我這四個字,至誠感通」,真誠心求感應,但基本的條件就是慈悲心、利益眾生的心。所以儒家也有一句話很有味道: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就是任何情況我們都不退我們要利益學生的心、利益大眾的心,你就會常常有不可思議佛菩薩加持的靈感,萬變不窮之妙用。其實還是自己的真心跟佛菩薩交感,所以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其實還是你自心現的觀音,來解決這個危難。「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要對自己有信心。所以真誠愛一切眾生這是基礎,哪怕你現在沒有講學的機會,你每一天都迴向給一切眾生,希望他們能得聞正法,你這個心切,就起感應了,可能很快你就有緣去給眾生做法供養。

  所以「中國古諺語說『量大福大』,你要有大智慧、大福德,完全看你的心量」。尤其我們是要求生淨土的,心量太重要了,因為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要感應,普賢菩薩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老法師教導我們,學佛首先擴寬心量,心胸要能包容。

  「要用真誠心求感應、求佛菩薩,真誠到極處就感通」,至誠感通。不是每天在那裡一直拜,「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這也是《了凡四訓》教的。你這個心真的發出來了,不用刻意再去想,但是你每天要精進,自然會有感應安排。你比方說今天擔心孩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是你不能一直在那裡求求求,那鐵定會夾雜你的操心、擔憂,我們只要有煩惱起來了,佛菩薩要加持也加持不上。至誠感通,誠是真心一法不立,「一念不生是謂誠」,所以不要起其他的妄念才能至誠感通。有一個方法最好,念佛,因為佛號是性德的名號,這個不是妄念,一念不生是一個妄念都不能生,你念這句佛號妄念不進來,特別好。所以有時候問題想不通,去繞佛,念啊念啊念啊,想通了,你可不能是念,一邊念一邊想,不是這樣。所以這些方法特別可貴。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本來是想,今天進度應該可以多一些,不過還是只有講了一段。但是還是要隨緣,因為我們這個禮拜參了一位菩薩,吳孟超醫生,那就得跟大家交流交流,然後一交流又把柳大夫也想到了、許浚也想到了、老法師也想到了,所以一聊話題又打開了。而且我們同修們特別可貴,大家學了之後都很用心去感悟,也寫了一些心得,我們再掛在平台上,讓大家相觀而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好,今天就先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