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員扎根共學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1/3/2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6-0005

  成德法師:諸位家人大家吉祥,阿彌陀佛。佛門講到「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道的源頭、功德的母親,母是能生,所以信心能保持,我們所做一切都有功德在;但信心不能保持,可能就會延伸出煩惱來了。老法師有一段很精闢的開示,貪心的核心是情執,因為情一作用,對人對事對物就想控制、想佔有了;瞋恚的核心是傲慢;愚痴的核心是懷疑。為什麼說這個開示很精闢?因為我們俗話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了凡四訓》也說「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所以改過我們要從根本去改,從最嚴重的、從最核心的去下手,這樣我們才能提升、才能突破,不能是小打小鬧,那個無常一來,就被無常給吞掉了。我相信每一個人應該去年到今年,身邊應該也聽了不少,可能年齡也不大,但是走了。而在我們身邊走的,也很高的比例都是學佛的人。

  所以學佛的人能不能改變命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是真學才有辦法改變。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改習為立命之基,要改變命運,最重要的就是改我們的習氣。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自己有沒有福報,這別人障礙不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得把這些宇宙人生徹底的真相搞清楚,這些法很不容易遇到,這些法沒有佛陀講,我們把腦子給想破了也想不到。一切法,宇宙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那要讓整個宇宙改變,當然是改變我們的心,心轉,境界就跟著轉了。重點是我們真相信嗎?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很有道理。我們一不相信了,我們就著在外面的相,這個人不對了,那件事不妥了,我們就在人事物當中分別執著。我們心念分別執著在增長,怎麼可能境界會變得更好?因為境界是我們的心變的。我們雖然學佛多年了,我們得要檢查我們真信佛講的教誨嗎?真正遇到境界的時候,是提起我們的慣性思惟,還是提起佛陀的教導?這一個念頭差別很大,真的提起佛菩薩教誨了,跟佛菩薩感應道交,佛菩薩加持我們;這個念頭跟佛菩薩教誨相違背了,我們的業力就發動了。脾氣沒有忍住了,自己的業力發動了。自己的貪瞋痴一發動,就感召業果現前了,就可能跟人家衝突了。我們要去極樂世界,要隨緣消舊業,不能再造新殃了,但忍不住了,又跟人結怨了。

  現在更要冷靜的、更要警覺的是什麼?我們現在又在弘法的團體裡面。假如今天我們學佛,我們自己學,我們沒有在團體裡面;我們在團體裡面,我們就代表傳統文化,我們就代表佛法、佛教團體。那這有什麼差別?有,還是有差別。因為我們一代表傳統文化、代表佛弟子,那魔王就要來找我們麻煩了,我們只要煩惱一起來,魔得其便,透過我們破壞正法。所以這一念之間差別太大了,正念起來了,感得諸佛如來加持;邪念起來了、煩惱起來了,魔得其便。所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過,我們在團體裡做事情,明明不想這麼做,明明要開這個會就提醒自己不能發火、不能發火,到時候還是發火了,控制不住,這有很多看不到的,真的存在。尤其現在是整個正法能不能從底谷往上翻,在這麼關鍵的時候,真的佛菩薩跟魔在搶人。缺人缺得要命,又不得不做,但我們習氣又有,這個時候警覺性要相當相當高,要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能隨順自己煩惱習氣。

  所以首先對自己要有信心,對別人也要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不要跟人家生氣,也別跟自己生氣,為什麼?「苟不教,性乃遷」,我們習染了,還有別人習染了,也有一段時間了,你讓他馬上轉過來,不是強人所難嗎?他總有個過程,所以別難為自己,也不要難為別人。那別難為自己不是放縱自己,大家不要又聽錯我的話,別難為自己,但是也不能放縱自己。能夠不難為自己,就很自然不難為別人了;能懂得怎麼愛自己的性德、隨順自己的性德,那就會懂得怎麼去護念別人恢復性德,因為愛護自己跟愛護別人用的是同一顆心。

  我們剛剛提到了,傲慢是瞋恚的核心。傲慢表現在哪?見人家過,高下見。所以要把這個瞋恚的核心砍掉。六祖大師提醒我們,「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第三,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我們一愚痴,就沒智慧了,就生煩惱了。所以只要信心一動搖,懷疑乘虛而入了,就會有煩惱。我們可以這一段時間好好觀察,只要自己有煩惱起來了,一定跟信心動搖有關,要不懷疑自己,要不懷疑他人,甚至於嚴重的,懷疑佛法、懷疑善知識。

  所以這一首歌曲,不知道是不是專門放給我聽的,因為是唱英文的,知道我明年得要考英文了。佛菩薩在給我表法,在提醒我不能挑境界,雖然三十年沒有碰英文了,但是我現在得在這裡守護,沒有英文,我沒有留在這裡的這個資格了,還得考雅思。所以不知道我們研究院的同仁是不是有這個深遠的考慮,提醒我英文要趕快學了,不能再拖延了,因為這個拖延對修行的殺傷力也很大。事不能拖,愈拖愈複雜。教育自己的小孩不能拖,你愈拖愈難教,你愈小教愈好教。再來很重要,弘揚傳統文化的人,一定要把孩子教好,尤其自己的孩子。這個不是說分別心,為什麼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大學》告訴我們:「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個話可沒有一點含糊的地方,我們學聖教不能有僥倖的心態。「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君子、小人在哪?不在外面,自己一念摻雜了僥倖的心,應該不會這樣吧,可能會怎麼樣吧。深信因果也不容易,我們還是會摻雜僥倖。但古人很多的話斬釘截鐵,身不修不能夠齊其家;其家不能教,不可能能夠教國人。

  台灣有一個例子,有一個公眾人物都做慈善事業,有一天電視報導出來了,他的兒子犯罪被抓到警察局了。當時候社會大眾一片譁然,那這個當父親的人怎麼都在搞這些慈善,結果自己的本分都沒做好?你說人家不是對他反感,甚至對他做的事、他所在的慈善團體都反感?你不能怪社會大眾,因為我們沒有表好法。我勸了好多人,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勸動一個人,都是已經走好多年的人了,都是在講課的人了,連我這樣的因緣、身分我都勸不了,他們的家人要能勸也很困難。當然我也要反思,我自己德行相當不足,也表不了很好的法,我也要更努力才行。但是我要幫他們迴向,因為他們能發心走這個路就很有善根,但是因為挑戰太大,一講課了、一負責了,財色名利這些境緣都會現前,拉力太大了。所以這個還是要怪我,沒有護持好這些同仁,太早讓他們講課了。八風吹不動可不容易,連蘇東坡先生那是真正有氣節的人,他動的時候他自己都不一定能察覺。為什麼說學佛非帝王將相所能為?這可是真正要下大決心、下狠心淘汰自己習氣的人才學得了佛,僥倖學不了。而人生沒有再來的機會,所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我們要在當下依教奉行、循序漸進,儒家的這個兩綱八目,這個次第不能亂,格致誠正才能修齊治平。

  這曲歌曲也是提醒成德不要挑境界,該學英文就學英文,在那裡想著我可能不行,想那些都是白想,該你幹的事跑不掉的,直下承擔,這個也是要相信佛菩薩的加持。這一首曲子外國人唱的,我在想那個意境應該是指上帝,給他信心、給他鼓勵,默默的在護持他。對於我們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就是這裡封聖人的聖大衛,剛剛有一尊看起來像耶穌基督的,那個應該是指聖大衛,他是這一個威爾士的聖人,所以這個大學以他來命名。那對於我們佛弟子來講,這首曲子就是我們相信佛菩薩無處不在,都在護持我們。那假如以做這個片子的呢?這首曲子是外國人作的,那做我們剛剛放這個片子的是我們的同參道友,我們淨宗的學人,所以這一首曲子指的是誰?師父上人,是他老人家一直在護持著我們,也是一直在鼓勵著我們。不管是他的經教,還是我們曾經當面見過他老人家,我相信見過的人一生都不會忘了老人家的眼神,真是充滿著對我們的慈愛跟信任,哪怕我們犯了錯,他那個信任依然。老人家是這樣,佛菩薩也是這樣。包含這一次我們共學,我們每一個家的家人,也都是用這種信任、鼓勵的眼神在護持著我們,這些我們都要感恩。

  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也要觀照到自己學習的狀態。我看很多人筆記記了不少,想請問大家,你們記了筆記之後還有看嗎?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為什麼?每個人的學習狀態不一樣,我不能一竿子打翻掉。但是自己要很清楚,自己這樣的學習方法有沒有受用?假如沒有太大受用,又一直要堅持這樣,那叫固執了。大家要清楚,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我們自己得要檢查檢查這學習效果得不得力。你假如抄了筆記有得力,那當然可以;你假如抄了筆記了反而不能專心聽,那你就看著辦吧。所以佛法重視的是放下,你有放不下,就要在那個當下把那個放不下放下,這叫會用功,而不是很多罣礙、很多分別執著,一直都讓它擺在那裡。所以老和尚說聽經是明理,放下才是功夫,這些法語都很有味道。我不知道大家做筆記的人,你在做筆記的時候,你的狀態身心放不放鬆?一個人在不放鬆的時候,能不能領悟道理?這個我都沒有標準答案,說不定你們有天賦異稟、有神通,這個我不能太絕對,每個人狀態不一樣。我講到這裡了,不能有人說,成德法師說不用抄筆記了,那變成你很懶惰。我什麼都沒說,每一段跟大家探討的義理,你可不能用錯地方,得要真實面對自己學習的狀態得不得力。我也見過記記筆記,對自己學習確實有幫助的,但是我們有時候看別人記,自己不記又怕好像自己少了什麼,都在那攀比。你看什麼心起作用,自己要看清楚,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觀心為要。其實我們的性格裡面都很牽掛、很放不下。

  《格言聯璧》有一段話講得挺有意境的,「探理宜柔」,你要深入義理的時候,你身心要很放鬆。你們有沒有見過很緊張的人突然開悟了?我好像沒聽過,一個人全身心裡什麼都沒有,很清淨,突然一個石頭掉下去了,喀,他開悟了。有啊,這個公案裡面有,但是我好像沒聽過很緊張突然開悟了。「探理宜柔,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心有所領悟了;「決欲宜剛」,我們那個很嚴重的欲望現前的時候,那可不能含糊,馬上要「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不然我們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了。在財色名利面前可不能含糊,你只要貪了,可能你前面所做的全部都前功盡棄了,甚至於後面的流弊,情何以堪。「那個不是哪個團隊的負責人嗎?怎麼做這樣的事?」大家要知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個時候你在那裡吶喊,「我這十幾年也做了不少事情」,那都沒用,無濟於事了。所以要能忍得住,才能保持功德。「一切法得成於忍」,忍住誘惑、忍住貪心、忍住脾氣,不然就火燒功德林了。這一句「一切法得成於忍」太重要了。所以決欲宜剛,不然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勇猛奮迅,始可以自新」。自新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提上去了,因為我們突破了一個嚴重的欲望,沒有犯下不可挽回的過錯。

  所以大家看這些句子,都是古人人生經歷過來的,在修行路上領悟過來的,都非常難得的教誨,我們都要「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現在求利益眾生的因緣,真的想利益眾生,怎麼都不成熟?因為我們還沒改往修來,任務給我們了,我們會添亂的。真正洒心易行了,那佛菩薩多希望趕快推進這些弘法利生的事。可是他有智慧,我們還沒有洒心易行,他們不可能把任務派給我們。所以自然感降,所願輒得。要知所先後,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我們都急著想幹什麼,這個就是一種性格,這個性格都調伏不了了,怎麼利人?自己的命運、自己的性格都轉不了,還能夠去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改命,那不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所以要安住當下才能提升,真正把性格轉過來。沒有聽過哪一尊菩薩有性格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大乘佛經,有沒有說過哪個菩薩有性格?還有稜稜角角,就不是淨滿月。你看佛菩薩的臉都是淨滿月,沒有稜稜角角的性格,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強勢是性格;急躁是性格;攀比、計較,這都是性格;要別人尊重,這個是好名,這都要去掉。尤其我們在弘護的位置,可不能嫉妒人,有比我們好的人才,我的位置讓他幹都好,那你就修大功德了。哪有說一定要我做第一把手?沒這個道理。現在誰想要坐我的位置,我給他頂禮三拜,感謝他,我全心全意護持他。你們真的有發現誰願意的,拜託給我推薦一下,我也給你頂禮三拜,感謝你的成就。太缺人了,我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江撐著,有比我好的人,那感恩戴德了,哪還有說在那裡捨不得?捨不得也是名聞利養。其實我們看太多了,我見過的團體,超過一半都有比他適合的人可以坐他的位置,但是他都把著不放,這都只能恆順了。

  所以我們佩服鮑叔牙,但是鮑叔牙這樣的人也不多;我們佩服唐太宗,唐太宗也不多。可是我們假如不是鮑叔牙的精神,我們不是唐太宗的精神,我們不可能能把正法護持好,我們只會在這個因緣造業而已了,這個可不能含糊、不能僥倖。也不是說我們現在就要是鮑叔牙的修養跟唐太宗的修養,而是我們一定要全力效法他們的精神,我們連效法的精神都沒有,那就是我們的業力做主了,佛菩薩想加持我們也加持不了。所以業力、願力差別很大。我們要知道,弘法的團體影響的面很大,你一個縣就有多少人民?上百萬人。你一個真正想要依教奉行的團體,它的受眾都是上百萬人,我們怎麼忍心給一個弘法團體負面的影響?不願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是我們的初發心。但是我們假如警覺性不夠高,做著做著,很多自己的憂慮、牽掛、不捨,想控制的這種習氣,就被不知不覺帶動起來了。假如我們又不聽別人的勸,成德觀察,我們學佛的人能接受另一半勸的也不多,都覺得自己在學佛,連另外一半勸都聽不進去,咋學?那我們有時候冷靜冷靜,那另外一半都跟了你多久了,那不都是為你好?哪怕講話不夠柔和,不也是為你好嗎?再來,講話不夠柔和,那也是你這麼久都不聽勸,人家實在是氣不過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有別人對我們的態度,都跟我們的行為有關,都離不開因果。你看我們在台上講道理的時候,講得這麼清楚,自己都能講,你真正遇到事的時候是這樣在觀照自己嗎?也不簡單。

  不好意思,我說多了,一首曲子講了那麼久,這也是我的執著,我要放下才行。我們先請我們上一次有舉手的家人,張同學。

  張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過了一個星期。

  成德法師:我們不一定是問問題,主要是可以分享。這個分享也不一定要多久,你二三句都可以,大家不要有壓力。

  張同學:學生就簡單的匯報一下自己對於立志教育,扎根立志,人貴立志。就是感覺自己沒學傳統文化之前,從小學到大學,其實這個立志教育感覺就是比較的空洞,自己也一直沒有立下這個志來。後來接觸到傳統文化的因緣,而且走了都十年了,原本以為自己應該是有志向了吧,但是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反省這個立志,原來是有它的標準的。學生的感悟,第一點就是立志從拜師開始,就是沒有真正的拜師,實際上這個志的根是沒有扎下去。從李師公給師長的約法三章,然後學生也想到看《孔子傳》,孔老夫子十五而志於學,他講這一點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情節就是他拜師。拜師,一個標誌性的。十五歲拜師去了,左太史也是給他,意思就是慢,你要拜師你等一下,你答應我這幾個條件,就給他開了幾個條件,其中就有這個和學習無關的事情一件都不能做。因為就感覺到拜師它有個核心是師承,其實都是有那個條件的,有一個條件的。孔老夫子當時有一件事情是有點憂慮,就是他母親的身體。老師說你要是這樣的話,你何必來拜我為師?就感受到了說,只有一個老師的,只聽這個老師,而且百分之百的相信,就在那個當下就給他把師承的那個條件開出來了。感覺這就是專,因為你只有一個老師,而且只聽這個老師的,而且是百分之百的相信,就達到了那個專,「教之道,貴以專」的這個專,這樣才能把這個志立下來。

  孔夫子當時他也是還是有點猶豫,學生就感受到了第二個立志的重點,就是一定是有一個親師配合。當時他的母親就說了一句話,就讓他拜師,以後不論發生任何困難,就要立志於學,讓他發誓。因為有母親這樣的一個堅定的一種態度,所以就幫助孔夫子立下這個志。也就想到師長老人家講他上私塾的時候,就感覺到這個親師配合,一定是當年他的父親帶著他去見私塾老師,三跪九叩首禮,拜孔夫子的神位,然後請老師上座,再三跪九叩首拜老師。師長說,我後來遇到三位老師得了一點利,和那一天第一天上私塾他的父親給他表這個法,尊師重道的這個根,就幫他把這個根扎下去了。

  這個要想就聯想到了很多東西,就感覺立志的確它是要有配合的。包括師長老人家見李師公,我也想,像懺雲法師的推薦,包括朱鏡宙老居士,還看過一張照片是李師公和周邦道老校長,他們這些人都是長者。我想師長老人家沒見李師公前,他因為對這三位長者都是非常崇敬的,他們推薦這樣的一個人,他是有信心的,十分有信心。李師公見師長,他的推薦人都這麼……這個學生是這些人推薦過來的。所以怎麼就唯獨給他開出這麼個條件?是因為師長老人家見之前他這個信,信心就已經配合了,雖然他是一個人,沒有什麼,感覺也是一種配合,所以這個達到一個信。所以體會到一個是專、一個是信,專、信這兩個條件如果具足了,從明師受戒,他就把這個根扎下了。

  學生體會到家庭教育是基礎,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就感覺我們一條龍的教育以後要注重家長,發揮他們的關鍵作用,包括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學生一點體會,也是反省,覺得還得走老路子。謝謝法師、謝謝大家,請老師指導。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他分享得很深刻,尤其最後那一句,還是要走老路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為老祖宗他們的智慧是超越時空的,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才能學得進去。而張同學一開始講到要立志,他覺得以前立志比較空洞。其實肯立志都是善根,哪怕他是空洞,但是他能有那種志向,都很可貴。但總在遇緣不同,有沒有好的緣能護持他,把他這個願能夠落地,一步一步走得很踏實?那這個都要靠過來人帶領我們。就像李師公帶領老法師,老人家回憶那一段,他們也是常隨眾,他說,跟著,很多不懂的懂了。這一段其實跟我們都有關係,我們也要善於去觀察師父上人在講什麼、在教導什麼,還有他在表演什麼,他經教都給我們做出來了。

  我有一陣子體會特別深刻,就是《論語》裡面看起來抽象的句子,我只要思惟老法師怎麼做的,好像它就變得有影像出來了,很具體了。包含比方說普賢行,「德遵普賢第二」,這些經文意境很高吧?但是想想老人家在做的事,他怎麼為國家民族考慮、怎麼為世界考慮?你看「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那他老人家為什麼要辦一條龍?他的善根要從小培養,從胎教開始,而且你還不能只護持一年二年,你沒有個十幾年,成就不了。當然還包含剛剛張同學強調的,他父母要配合,因為父母對孩子影響很大。所以大家辦「家長坊」這是很重要的,親師得要配合,這緣分得要具足。

  而剛剛講到這個拜師,就是我們老祖宗教學的智慧,這麼短的時間就把他的根扎下去了。你看那個時機點抓得多好,他年齡還小,父親帶著他,父親是他最崇敬的人,父親又這麼崇敬對待老師,他決定不敢輕慢老師。習慣成自然,所以他遇到這個生命中三個老師,這三個老師都是人生閱歷豐富的,都有慧眼的,他一接觸他一看,心裡有數了。所以李炳南老師才第一次見老人家,就給他開三個條件,第一次見面,而且整個團體只給他一個人開過。這個有時候想起來,可能都有深意吧。因為老人家一直講給我們聽,用意在哪?他老人家這樣的善根,根性這麼好都要守,那我們假如沒守會怎麼樣?這個就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了。所以我們立了志,我們要達成這個志向,智慧、德行、能力都不能缺乏。可是智慧、德行、能力要增長,最重要的增上緣就是老師。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他是過來人。

  那我們上一次還講到,說百分之百的信心,錯了也要聽,有沒有人聽這句話生懷疑了,錯了也要聽?所以佛法有四依法,當然你不要悶在心裡,都可以探討的。佛法沒有祕密,佛法那個密宗是深密,不是祕密,是有時候我們的境界還體會不了,不是說它不能講,都可以探討的。四依法說「依義不依語」,它真正的意境透出什麼?錯了也要聽就是對老師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是這個意境。再來,錯了也要聽的對象是誰?是明師。這些因緣的狀態大家要理解清楚,不然你會被一句話給你搞得很痛苦,不能聽出執著來。對象是明師,他已經明白了,他任何方法都是要成就你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密勒日巴尊者,這個是密宗非常有名的一個善知識,密勒日巴尊者。他的老師對他非常的嚴苛,嚴苛到連他的師母都看不下去了,還幫他少受苦難,結果破壞了老師對他的栽培。因為他之前施毒咒,造了非常非常重的業,他的老師已經是成就的人,他用這樣的方法幫他消業障,就快要大功告成了,結果被師母給影響了。有一句成語叫婦人之仁,當然這不一定是指女性,我們依義不依語。有時候能捨非無情,這個大家都要慢慢去體會,或你牽於感情了,你意氣用事了,不行,要大公無私。

  所以這個錯了也要聽,首先他的對象是明師。再來,再降一等,就是這一位老師他所講的任何的話,不管是台上還是台下,尤其是台下,台上他正念分明,台下有時候會隨順想法、看法了。所以台下更難,你台上不會有很多想法,你全神貫注。那當然,不能離經一字,不能照自己的意思講,離經一字便是魔說。更嚴重的是什麼?你不照佛經講已經狂妄了,不照佛經講不就我比佛還厲害了?所以看起來是一個字錯了,事實上是很嚴重的,他的心態已經偏得太厲害了。所以降一等是什麼?這一位善知識他堅守,一定是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包含他在帶底下的人做事,都是用經教,我們面對這個境界,我們做人做事依循的是什麼標準,我們度德量力,審勢擇人。甚至於是底下的人提意見了,他縱使沒有採納,他能體恤人家肯提意見的可貴,他會藉這個機會告訴對方,謝謝你能提出來,但這件事情還有其他的角度,他也藉這件事情來帶底下的人。心態用對了,每個人都受用。底下的人一提意見,我們就不高興了,甚至於壓他了,那自己沒有受用了,底下的人積極性也被我們影響了,他很有挫敗感,那可能慢慢發展就沒有人敢講話了。所以降一等,那是知見都正確的,不是講課的時候知見正確,做人做事他也不離開經教,這是再降一等。

  再來,我們這個時代也很特別,特別在哪?傳統文化都衰敗幾代人了,三到五代。所以哪怕我現在是領導,我現在是老師,畢竟我也是成年才學的。那我們處在下屬的位置(成德也有處在下屬的位置),我們,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要先做對,不要去要求誰,因為大家都是成人才學的,都還有習氣,這是很客觀的。我們往往很多事情接受不了,那是被自己的感受影響了,你冷靜去看看,正常,沒有一件事不正常,是我們希望太高,結果失望就太多。所以老法師給了我們一句法語,「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這句話沒有說只是包含誰吧?你現在所有面對的境緣都是這一句,不管你的父母、引領你進門的善知識,還是你當下單位的領導,也都在這一句裡面。佛法是心法,它講出來的話,沒有說只有某一些人,另外一些人沒有,它每一句是含一切境緣的。別人錯的也是對的,那個對的,大家要理解那個意思是什麼?正常的。哪一個人的行為不是因因果果相續發展到現在的?一個錯的人是突然從對嘣一下變錯啊?他是慢慢慢慢發展的。而誰都不願意錯,可是他自己錯了他也不知道。

  比方說我們成長過程,我們願意強勢嗎?強勢很傷身體。可是我們什麼時候變得強勢了?不知不覺,因緣所生,因為缺了三到五代人。我母親那一代還有傳統文化的氛圍,經典沒人讀了,但家庭裡面還有,所以我母親那一代台灣的傳統女性幾乎沒有發脾氣的,我沒見過我母親發脾氣。然後你一稱讚她,她特別害羞,臉都紅了。人家說:「妳這菜煮得很好吃。」她說:「沒有沒有,我亂煮的。」這就是傳統女性那種謙退含蓄之美,陰陽它自然的展現。可是我們這傳統文化沒有傳承了,好像要逼得我們女人都要很強。那女人一強,也是被時代逼的,她也不願意,你要知道女人很強勢會內分泌失調的。可是你冷靜去觀察,文革那個時候,多大的動盪,那麼多男人都被批鬥,女人怎麼辦?她不扛也得扛。那種歲月,我看那不是一般的人能承受的。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說,他在文革時候受的苦,加在八個人身上,八個人都得死。所以諸位家人,你的母親在那個年代能把我們拉拔長大已經太難了,都已經超過她的極限了,她還撐下來。可是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了,「媽,妳不能那麼強勢」。那我們不就沒有忠恕之道了嗎?沒有去體恤她整個時代的背景,她所承受的壓力,她不得不。所以現在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叫理解萬歲。很可能你一理解母親了,兩個人就抱著頭痛哭了,就恢復父子有親了。

  大家現在冷靜去觀察,現在為什麼我們不得法喜?很重要的其中一個原因,我們都在等待著被理解、被肯定,好像沒有被理解,這個力量出不來。被理解是結果,要種什麼因?我們要深信因果,一切不離因果,我們希望被理解是果,要種什麼因?要先去理解別人,修因才能得果。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不強求,他會自己去種因;深信因果的人不懊惱,為什麼?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有什麼好懊惱跟埋怨的?深信因果的人不擔憂未來,因為未來跟他現前這一念是分不開的,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那有什麼好擔心的?所以深信因果治我們所有的煩惱。你看我們講課的時候講因果,我們講了多少遍?佛法很好用,一句話就解決了,但我們得用它,「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隨時用它來觀照,它就從文字般若變成觀照般若;用到你隨時都能提起來,功夫就成片了,就變實相般若了,「工夫到,滯塞通」。你深信因果都保持了,你不會煩惱、不會有憂慮、不會有牽掛了、不會有埋怨了,你就有戒定了,說不定哪一天你就開悟了。佛法無邊,很好用的,回頭才是岸,回頭就是你要依教奉行,不能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了。

  所以今天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領導、老師,他們很可能也不是從小學的,這個都是客觀來看,所以很多人都說我受傷了。我還沒學佛以前,我記得那時候我差不多二十三四歲,我曾經看到一句話愣了一下,他說道:「沒有人能夠進入你的內心,按照邏輯來講,沒有人能夠進入你的內心。那那個傷害你的人到底是誰?」這句話我看了我愣住了,他講的好像也沒錯,沒有一個人能夠進入我們的內心。那沒有人能進入,我們的內心怎麼會有傷害?講到這裡就要舉個例子,因為事例比較具體,我舉一個沒有人不知道的例子,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請問歌利王有傷害到忍辱仙人嗎?不只沒有傷害,還怎麼樣?成就他,讓他提早成佛,本來在彌勒佛後面的,提早成佛了,那是忍辱仙人的增上緣。那現在換一個角度了,現在有人要割你的身體,你會怎麼樣?「我做鬼也不會放過他!」是吧?那是他傷害我們了嗎?那是我們自己的瞋恨傷害自己了。

  老法師還表演給我們看,現代忍辱仙人,一心為民族、為正法,受到的毀謗、侮辱空前的,那老人家有抱怨嗎?老人家有無奈嗎?老人家還把他們的名字立上牌位,每一天講完經給他們迴向。這是明理的人。《金剛經》說的,「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你明明在依教奉行,還被人家輕慢、侮辱,那是什麼?「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要幫這些人迴向?那他自己無始劫輪迴也有業,就是這一些人毀謗他,幫他消很大的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老人家這一生就要作佛了,他怎麼會不感謝這些毀謗的人?《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了凡四訓》也講得很好,大家都是在宣講《了凡四訓》的,「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他子孫都能驟發,他得的利益更大,是吧?他是當事人,他得的利益更大了。所以理得心安,把這些道理都客觀的理解了,用在我們當前處事待人接物,給它想明白了,你的心就安了。佛法是安心法門,我們學了佛心還不安,是我們沒有把佛法真正用出來了。

  所以當我們客觀看待一切事物,又守住忠恕之道,客觀,大家都是成年才學的,可是我們面對五倫關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相信在五倫當中,人家都被我們感動了,因為你都要求自己,而且你還包容他,人的善根就出來了,這叫「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舜在雷澤」,見人家的過不談,見人家有善,「揄揚而取法之」,不到差不多一年時間,這一個地區都開始禮讓了,不再爭奪了,這不就是舜王給我們的表演嗎?了凡先生就告訴我們,這個表演我們要看得懂,「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那我們體會到大舜的良工苦心了沒有?我們體會到了凡先生的良工苦心了沒有?這個沒有了凡先生點出來,這個大舜的表演我們還看不懂。他還提醒我們,尤其我們在末法時期,大家要記住,要認清環境,佛在世的時候已經說了,有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個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一直在退;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廟堅固,你看建了很多塔廟;第五個五百年叫鬥諍堅固。我們現在已經超過五個五百年了,鬥諍愈來愈厲害了。怎麼不捲入鬥諍?就是了凡先生教的這段話,「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其實你能體會到了凡先生的苦心,那就是了凡先生手把手在教我們。

  這些聖哲人都已經到極樂世界去了,他們現在是阿惟越致菩薩,他遍一切處,你只要能夠感受到他的苦心了,你跟他就感應道交了,真的不是假的。你看人家孔子在喝湯,湯裡可以看到聖人,在牆上可以看到古聖先賢,在夢裡可以夢到周公。每個人都可以的,是我們是不是至誠了,自然就感通了。時間跟空間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抽象概念,因為我們把它認作真的了,我們就被它給障礙住了。所以孟子學孔子,孔子不在了;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也不在了。所以這個師承是我們至誠心,誰都能守。但是現在特別難得,我們團隊的負責人他重視師承,我們善友為依,一起守好這個師承。

  我們珍惜老祖先,還有這些祖師大德對我們的護持。我們其實很有福報,身為炎黃子孫,福報太大了,人生有什麼不如意,都不要再放心上了,珍惜這個福報,這一生就脫輪迴了,就去作佛了,還有什麼好計較的?不只不計較,包容、善解、體恤,把一切不如意、逆境、惡緣全部轉成法緣,那就「佛說此人真善友」,「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以這些《無量壽經》的教誨跟大家共勉。好像休息時間到了,謝謝。

  

  弘護人員扎根共學班  成德法師分享  (第五集下)  2021/3/2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5B

  成德法師:我們接著請王同學。

  王同學:學生就是剛剛在聽法師開解的過程當中,想到了自己這幾天應對事情的一些過程。首先是因為現在網上的幼兒園這個因緣開啟了,然後有涉及到說,想看看自己能不能負責做這個主班的老師。但是自己思量了一下,覺得在很多方面自己還是不能衝到最前鋒,所以就想著,那自己可以做一個很好的配合,所以就沒有選擇做主班老師。但是法師的開解裡面有講到,不是說你能不能帶動得了別人,而是你到底發心是什麼。那我就想,要以身作則的話,不在於說你是主班還是配班,而是在於你不管是在任何位置上,都應該是要做到這個以身作則,盡心盡力去做好自己的本分。要守護好一個班的話,應該是要全心全意的去做,然後站的位置應該是要更高一些,不是說我在配班配合上,那我就只做配合的這些工作、這些事宜,而是也要站到主班的位置上去考慮一些比較周全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自己也就明白了。

  班程開啟了,在應對家長的過程當中,因為有很多的家長們都報了名,但是他們沒有來上課,就是都在請假。學生因為想得比較少,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因為他們這些家長們在外面有給孩子報了培訓班,所以基本上週六、週日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帶著孩子去上培訓班,就會來請假;或者是因為還有其他的比方說「家長坊」,家長坊也有課程,所以他們也會請假要去上課,這些也會請假;還有家長們會請假,說想陪孩子出去走一走、去玩一玩,這些也會請假;或者有些家長們,孩子他在上幼兒園的午休時間是一點到三點,所以孩子這個習慣他一下子改不過來,也不能去要求他改。但是不知道這個情況的時候,自己在應對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一些要求的心,既然是報了名,怎麼就不來上課?就會有這種想法。後來也是實際的去了解這個情況。還有就是因為自己也正好週六、週日要上課,所以就跟我們的葉家長請假。然後我一請假,人家家長馬上就批准了,然後就說那妳自己工作的時候注意身體,然後工作愉快,就發了,這樣子。自己就感受到說,其實我也很想參加共修,但是因為這個緣分起來了,我也應該要盡我的本分。所以我就體會到,自己也有很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那家長們也是,因為這個一條龍的因緣起來了之後,他們也是希望能夠加入進來,但是因為我們這個因緣剛剛起來,所以他們很多事情還沒有排開。這是一方面的問題。

  另一方面就是家長們他們也會在思考,這個因緣到底能不能穩定下來?就是這些問題他們會跟學生交流。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也在反思,確實如果這個因緣起來了,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發心去做,或者是各方面的能力、德行不能護好這個因緣,斷了的話,可能就是讓家長們、讓大家都會有失信心。所以說自己也是要多去體恤家長們他們的思考,也是站到他們的位置上去思考這些問題;然後自己這一方面就是要盡心盡力的去做,還有就是要不斷的去提升自己,真正的就是發心圓滿,但是能力、德行一定要更精進的去提升,來護好這個因緣。

  學生就分享這麼多,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王同學的分享,我們感覺到她在歷事練心。老人家常常講這四個字。什麼時候我們是在歷事練心?應該是一切時一切處。最近我們剛好碩士生他的論文要口試,這是他們最後的一個功課了,這個論文順利交了,他就畢業了,這最後一個大關,論文沒過就沒辦法畢業。成德藉由這一個參與他們口試,跟他們探討,你有沒有在這個寫論文的過程更了解你自己,你的做人做事有哪一些不足沒有?你不要執著在那個論文的結果上,整個過程都沒有在善用自己的心,統統被一個得失心給你鎖住了,當你交出去的時候,你也身心俱疲。但是你假如在每個當下都是在練心,你整個過程你會不斷的提升自己,然後交出去也是水到渠成。所以不要小看一個寫論文,它可以整個總結我們做人做事的問題,都可以找出來的。一葉一如來,一葉可以知秋。

  剛剛王同學很多的思考都非常可貴,都是做事當中最重要的環節。這個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首先她要很清楚她的職責所在,她是主班還是副班,「君子思不出其位」,她要清楚。再來,她一個心態很難得,我縱使是副班,但是我要是主班的心態在這個因緣當中學習、成長,她才能提升。我們在辦課的過程,甚至於是我自己講課的過程,我跟同學們講,有沒有人的志向就是這一堂課聽完,比方說《太上感應篇》,有沒有人是聽完之後,你的定位就是我就能講;還是你來上課是因為沒辦法,漢學院安排的,就上吧。這樣的兩種心境,收穫會一樣嗎?假如我們來參加一個共學班,定位就是我要提升自己,而且我下一次我也能辦這樣的課程,那你就不是盯著成德法師說什麼而已了。只盯著成德法師說什麼,又變成一種執著點了,你就沒有很敏銳的去觀照其他的。其實剛剛王同學講的都是重點,假如我們生分別了,她是個年輕人,還比我女兒小,那我們自己又生這種我慢心了,分別執著,你就不得受用了。所以普賢行第一個「禮敬諸佛」,它有道理的,你一禮敬了,人家的善根你就能觀察到,所以稱讚如來。

  當然,她在講的過程,我也要提醒一點,首先她分析自己,人貴自知,自知者明,有自知之明。但雖然我們在反思自己的狀況,可是我們畢竟在團體裡面,所以妳跟領導講,我覺得我現在程度做什麼比較好,這是妳身為下屬,把自己的情況或者把事情的情況客觀的跟領導講,但是假如這個時候領導跟妳說:「妳還是當主班。」王同學那怎麼辦?假如這個領導跟妳說,妳還是做主班吧。

  王同學:那我就聽領導的了。

  成德法師:對,沒錯,因為領導他是掌控全局的,你假如每個人都順著他的意思,那他就沒有辦法整合大家的力量來做事情。所以君有君的本分,臣有臣的本分;君有君的權力,臣有臣的義務,這些五倫關係理我們要搞清楚,我們進退才不會失了分寸。

  她的另外一個領悟也很難得,其實把副班做好了,也會影響主班,你正己化人了。所以不是說你在高位才能做事情,我們可能覺得我不是那個位置,我不是老師,我不是領導,所以我不能怎麼樣,這又會產生自己的預設立場。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在美國最早成立漢學系的是一個叫丁龍的中國人。他等於是被賣到美國去做苦工,去修鐵路。結果在一個很有名望的人底下做事情,但是這個人脾氣壞得不得了,所有的僕人統統被他罵,被他趕走了,連丁龍也不能倖免。結果過沒幾天,他的主人家裡失火了,丁龍回來幫他滅火,其他的人都不回來,有可能其他的人說,蒼天有眼,這麼凶的人應該遭惡報,是吧?結果丁龍回來了,他的主人非常驚訝,「你怎麼回來?我對你這麼不好。」他就是那種心態,「我當過你一天僕人,你就是我的主人」。其實就是很理智的,不感情用事,別人對不對那是別人的事,我自己有沒有做對?你領導錯了,那不能影響我們做對,那叫利害關係,不是道義了。要領導對我才能對,那談條件了,那不是中華文化的精神。「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這才是我們處在臣位下屬的心態。那可能我們講了,我要做多久他才會變?你看我們的未來煩惱又來了,都不能安住當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你說那他真的沒辦法變呢?那你假如真做到了,佛菩薩會安排你一個更好的領導者,你去輔助他弘法利生。「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莫向外求,絕對不是說你向外去指責了,然後境界變好了。

  結果他的主人就很感動,他又陪伴這個主人很長的時間。後來他實在年紀太大了,然後他就跟他的主人說:「我可不可以求你幫忙一件事情?」他盡忠了一輩子,有個要求。他主人:「你說吧。」結果他就把他一生的積蓄全部拿出來,他說:「我想要成立一個漢學系,因為我覺得我老祖宗的教誨很好。」

  他當時候回來救火,他的主人也很感動說:「你不識字,可是你德行這麼好,你的父親一定是讀書人。」他說:「我的父親不識字。」他又說:「那你爺爺一定是讀書人。」他說:「我爺爺也不識字。」我們聽到這裡很感動什麼?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不識字的人都懂做人。結果現在我們沒有承傳老祖宗的這些教化的精神,以前不識字的人他光看戲劇他就知道忠孝節義了,這麼好的社會教育方式,結果現在是變成念到博士都不一定懂孝道,所以我們的整個民族文化的斷層太厲害了。

  結果當他把錢拿出來,他的這個主人非常感動,就要盡力幫他,幫他找很多關係,然後他的錢根本不夠,大部分是他主人幫他出的,然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成立了漢學系。

  所以老法師給我們講經講得非常的圓融,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在任何一個角色都能做,這個才圓融。不是說你要是領導了,你才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不是說你要是父母了,你才能做;或者你是老師了才能做。他是一個僕人,居然能夠感動主人,甚至於這個故事讓我們中華兒女聽到,哪一個人不敬佩?所以君親師是每一個人都能做的。今年是牛年,做到君親師就能扭轉乾坤。

  所以《論語》在哪?就在我們做事裡面,「君子思不出其位」。事事無礙,怎麼會有障礙?做好我的本分,慢慢都會改變。再來,起一個因緣要慎於始,要考慮周全。我們今天要開班,孩子的家庭狀況是怎樣?父母的狀況是怎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慎於始。然後要能體恤到人家的情況,不然假如我們的一些做法讓他生煩惱了。所以「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我們雖然都是做的是好事,但是要讓大眾他能循序漸進,我們不能一下標準很高,讓他覺得那我做不了。像我們漢學院也一直在調整,要錄取考試,我們一直在調整,不然一下子定太高了,很多很發心的人也被嚇回去了。我們也在調整,我們也是有很多不足。我剛剛看我們放的這首曲子,大家都聽到了,都有緣分,歡迎以後有機會,疫情過後大家有機會,可以來給我們參觀指導一下,這個地方確實挺漂亮的,尤其春天那個百花盛開。

  所以我們在境界當中能不能放下要求的念頭,老法師常說,放下控制的念頭,其實就是放下要求的念頭,設身處地體恤他們的實際情況,我們就在做這件事當中提升上去了。包含還提到了,他們有時候一家要出去走一走,這天倫很重要,也要有一些空間。我們自己回想看看,那個爸爸媽媽陪我們出去玩那個景象,常常都能浮現出來,全家和樂融融。那對一個人身心的健康特別關鍵,常常都是這一些回憶,就沒有匱乏感,就很知足,我很幸福。人一匱乏就很想去求到別人的愛,想控制、想佔有。所以給孩子一個很溫暖的家庭生活,是對他一生最大的財富,這個是成德自己的感受。因為他不缺愛,他很願意給出愛。他一缺愛,他給別人要愛了,他就有求不得的痛苦;他給出愛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已經打下他幸福人生的基礎了。

  謝謝王同學。我們接下來請喬同學。

  喬同學:法師好。

  成德法師:你好。

  喬同學:諸位家人們好。學生這邊分享一個對「一門深入」的理解和體會。一門深入之前一直老師也提,這次經過法師講解之後,感覺對這個理解得更全面一些了。一個就是這個一門,首先就是我們自己的這個師承,現在來說就是老人家的這些教誨,肯定是這個課程體系裡面的。這個就是說一個階段專攻一部經或者一門課程,而不是說只能看這一本書。檢驗我們有沒有一門深入,就想起法師課程當中講自己的例子,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講《弟子規》,所以後來再講文言文、《群書治要36O》,感覺都是在講《弟子規》。所以看自己有沒有一門深入,實際有一個勘驗的,就是看有沒有一經通一切經都能通。如果只是譬如說像我們主要在學習「幸福人生」四十集,或者在學「做孩子一生的貴人」,其他的還不能通達,那可能就是還沒有深入到一定的功夫。

  再來,怎麼樣才能夠深入下去?因為它後面還有四個字叫「長時薰修」,就是有薰習,然後也有修證,有解有行,這樣才能深入得了。譬如說這部經我讀了多少遍,或者說我複講了多少遍,那是一個相、是一個手段,真實的功夫主要看自己依據這部經它裡面的每一句教誨,有沒有去放得下自己的貪瞋痴慢的習氣、分別執著,恢復到清淨心,因為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這是第二方面。

  第三個就是,這個要深入到什麼程度才算截止、才算圓滿?包括這個扎根要扎多久,扎到什麼程度?就是說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把貪瞋痴慢這些要去掉,然後把父母老師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在扎根,也就是說扎根要恢復到孝敬本有的這顆真心。

  通過上面的這些,法師在好幾次課程當中講的這些,自己整理了一下,就感覺這樣的修學就變得比較簡單了。就是有很多根,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扎孝親尊師的這個根,然後恢復到孝敬之心。也就是說在生活當中觀照自己,把心用對就好。怎麼用對就好?就是自己在考慮這件事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的,還是站在父母的、老師、師長的角度去想的。這是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對一門深入的理解。

  在自己所深入的這個經典上的運用,就相應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了凡四訓》,因為團隊負責人張老師期許自己先一段時間深入《了凡四訓》。然後在上上一次法師在講課的時候,我說,好不容易這次有機會見到蔡老師了,就問一下蔡老師如何繼續去深入《了凡四訓》。因為在去年假期有機緣和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還有一部分研究生,今年又有機緣和一些目前差不多有一百多位家長,和他們一起共同學習法師講的《了凡四訓》,就是第二次宣講的二十九集的那個。後來沒有大課的機會,但是通過其他課程,怎麼深入這個解決了一部分,然後也說一下,看看體悟得對不對。

  一個就是上面剛剛理解了這個什麼叫深入,再來就是師長有說他當時跟著要學一部經,要達到什麼程度?要達到會講,自己這個還沒有完全達到,而且要講十遍,那這是可以自己下的一個功夫。第二個就是自己也從《了凡四訓》當中選了三句經句,其中一句經句就是法師剛剛在開解的時候說,「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這句,今天我感覺講課也感應到了,法師也說到這個了。而且今天還有一個機會,本來自己下面有一個工作,要給下面的大學去分享一堂課程,但是就在我們開課前的十分鐘,那個會議突然又取消了。所以我感覺好像確實是有加持的,也挺歡喜。就是自己落實這個經句,自己習氣改了多少?命運改了多少?這個命運改了多少,就是譬如說有沒有愈來愈慚愧、奮發、改過,還是說愈來愈悠忽、昏惰、自欺、飾非這些。

  成德法師:對。

  喬同學:譬如說我看到法師每次講課基本上都會提到《了凡四訓》,那自己有沒有像這樣去做到?包含底下和親戚朋友他們在講話的時候,有沒有觀照到運用自己的經句,在初期階段刻意用這個?那天就有個機緣,因為我們要組《了凡四訓》的初級班,然後有個同仁他就私下找我們,之前一起學習的同仁,說你們要不要一起來這個班?然後他給招募了五六個,我說那你這就是在做護持正法的工作,多有意義。這是先初步的這樣刻意的去做。

  最近還有一個體會,就是這個教學目標非常重要,師長說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我剛開始和大家共修,我就感覺最起碼一個,讓大家知道人是有命運的,這是知命,進而能夠通過改過和行善改命。我自己就效法功過格做了一個「道德銀行」,也是善加惡減,然後算每天能夠得多少的道德積分。這段時間因為長時間的共修,聽法師講這個,我就感覺那只是一個階段,可能最終的目標還是要把大家引導到能夠了脫生死這上面去,不能說只是停留到一個我學《了凡四訓》好,我要做善事這樣,就是能夠解決他終極的這個問題。當然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也是知命、改命,然後超脫命運,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對這個問題的一個思考,請法師指導,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喬同學,他也給我們證明了,有利眾的心,冥冥中佛菩薩都加持,他有很多靈感就會冒出來了。我們在談改造命運,那也要談怎麼終極了脫生死的問題,他就有靈感了。但是我聽到了,我得補一句提醒他,你得看場合能不能講。我們要審勢,有些可以台面上講的當然就講;有些台面上不能講,不能強求,但可以台面下講,是吧?事事無礙。這個大家都不能強求、不能執著。我好像也跟大家提過了,有一些場合,來聽的人那個佛教色彩就很重,人家一下就把那個課程給停掉了,那不是善心做了惡事了嗎?

  喬同學的態度也很好,他也是藉這個機會給他的老師報告一下,他這些理解對不對。那剛好成德也有談到,他也是給我一個回饋。他也很用心,要把這些最關鍵的理念、方法要搞清楚,因為理念方法沒搞清楚,努力的方向一不對,就白費掉了,所以剛剛的理解還是挺難得的。老人家的教導其實就是先扎根。我們還記不記得開學第一天老和尚講的,他們上一代高僧大德那麼多,為什麼到他們這一代鳳毛麟角?因為沒有扎傳統做人的根,縱使學一輩子,只是皮毛,只是佛學常識而已。所以我們為什麼聚在一起?我們共同來共學、來扎根。扎好根了,你再學一部,一經通一切經就可以通了。但是你也不要死板,你得看著情況,就是不能雜,以什麼為主。不然到時候可能有其他任務叫你去講個專題,講個其他的經,那我們這個喬同學說,我就是《了凡四訓》了,其他的我不管。其實你不管講哪部經,就是五倫八德,你把它深入了、通了。怎麼通?你沒有力行通不了。「不力行,但學文」,不只通不了,還「長浮華」,長傲慢了,「成何人?」

  所以老法師談到六祖大師,六祖大師為什麼常生智慧?他去見五祖的時候,第一次見面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老人家說,為什麼六祖常生智慧?依教奉行。大家不要小看依教奉行,我們就不說別的,孝親尊師的心保持住,這個人每天智慧都會增長。地藏菩薩表的就是開發心地寶藏,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都是提起孝親尊師,煩惱就起不來了,煩惱一不作用了,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就慢慢透出來了。所以扎根說穿了就是孝親尊師,把孝親尊師再打開來就是五倫八德,再打開來就是一切經教談的,但是都離不開這些綱領,這個大根大本。

  您剛剛還提到,那到底要扎到啥時候?扎到怎樣才是圓滿?你看我們的未來心很嚴重。所以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夠安住當下把心念守好的人才能提升,不然他這個三種煩惱就會一直作用。其實就是深信因果,就不會有這三種心了。過去為什麼會懊惱?因為埋怨,「為什麼是我?」不能接受;那假如相信「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就不埋怨了。未來煩惱,他假如知道「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他就沒有未來煩惱了。那現在呢?現在他不隨順自己的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他安住當下正念去思惟,隨順經教,不就沒有現在煩惱了?他只要按照因果去思考,他也不會有現在煩惱。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現在很擔心父母,擔心他們的身體,擔心他們能不能學佛,擔心他們能不能往生。那當然這是有孝心,可是你要盡孝,不能用你的煩惱去盡孝,擔心也是煩惱。怎麼做?你念佛迴向給父母不是更好嗎?你去自己好好落實,給他們做表法,為人演說,不是很好嗎?都比你擔心好吧?擔心是未來煩惱。你現在一心為眾生了,你種了這個善因,你的父母培養你長大,所以你的功德愈大,他們的功德也愈大。我也見過,兒子、兒媳婦盡力護持傳統文化,這個老人家臨終的時候很奇妙的,很多念佛很有經驗的人主動剛好跟他聯絡,統統趕上了。這都不是偶然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不要瞎操心,瞎操心也是性格,都要調伏,都要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你還有提到這個扎根,孝親尊師,我們到底是用自己的角度,還是體恤父母的角度?扎根都要從細節處,念頭、一言一行,有沒有考慮到父母老師?高高山頂立,要深深海底行。你說我們要孝敬師父上人,怎麼孝敬?《普賢行願品》說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第一個,「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有沒有去為眾生?「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自己要提升,不然怎麼幫別人?「不捨菩薩業供養」,我不能退心;「不離菩提心供養」,心要在道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菩提心不能離開。這要擺在第一個供養,這七個供養裡面第一個是如說修行。

  老法師說的裡面,有一句我相信每個人都記得,老和尚說要放下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們後面先不說了,就講第一個自私自利就好了,在哪裡放下?放下自私自利不要又變成口號哦,自私自利我們一不小心它就起現行了。比方說你發一個短信,人家一看看不懂,這個就是自私自利了。因為你沒有替他想,你站在自己角度覺得這樣就懂了,發過去人家看不懂。這個不是一般的人,你講課都講了十年以上,你自己沒有下功夫,照犯。

  所以就像我給同學們,你們寫論文,你寫論文是給教授看、給其他有緣的人看,不是給你自己看,你自己看得懂,到底別人看懂不懂?都要從這裡出發去做事情、去講話,這樣你在講話當中你的自私自利在減少,你在做事當中你的自私自利在減少。你看我們成長過程,也是養尊處優,被人家照顧習慣了。拜託,連印光祖師人家都自己照顧自己。大家看過「一輪明月」沒有?弘一大師去親近印祖,你看這個「惜福水」,都要水沖一沖喝下去,把碗幾乎都要洗乾淨了;再來,很多生活都是自己做。現在我們難道是忙到都沒時間了嗎?假如你為了大眾的事,忙到都沒有其他時間,那這個還另當別論。明明沒有忙到這樣,還得長輩照顧你,這個就太自私自利了,那個還能接受,那我也服了他。都還是隨順自己的習氣。你是晚輩,你是要照顧長輩的,你還讓長輩照顧你,你還覺得很自然。因為我們從小就被照顧習慣了,父母照顧,到了團體裡,自己不知不覺都要人家照顧。我們沒有常常先人後己的心,這個自私自利怎麼調?都在增長,現在年紀大了,人家又不好說我們了。甚至更嚴重的,你以前還在廬江工作過,人家把你奉成長老了,你更難修了。所以我們看這些祖師,他們太慈悲了,他們做的都是在提醒我們。李炳南老師九十五歲才讓人家照顧,之前都是自己,煮飯也是自己煮,這些都是自己。所以我們假如冷靜下來觀察,自私自利在哪?就在我們生活的很多地方,要善觀己心才能發現、才能放下它。真的有在十六個字下功夫的,一定會煩惱輕智慧長;假如我們沒有覺得我們的智慧有長,也沒有法喜增長,那就是我們這十六個字沒有真下過功夫。

  另外可能我們在一起共學的過程,也會聽到很多同修在分享,你聽別人分享要得到啟示,不要聽了別人分享產生困擾,這就不善學習了。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索達吉堪布曾經去拜訪老人家,那剛好在拜訪的過程,老人家說:「我講經差不多六十年了。」索達吉堪布說:「你講經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接著老人家講講講,「這個手機現在特別影響人清淨心,我把手機丟了」。結果索達吉堪布聽到這裡,就把自己的手機拿出來說:「哎呀,我有手機。」大家看老人家怎麼說的?老人家說:「你要辦事情,你需要。」你看老人家很圓融吧。你不要一聽手機扔掉了,你從當下就扔掉手機了,結果你的領導打電話給你都找不到你了。所以我們聽什麼也容易就產生一個執著了。但是我不是說手機好,手機根本沒有好壞,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比方說人家問你,學佛用一句話來表達,怎樣叫學佛?那我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以老人家教的一句話來講,什麼叫學佛?「面對境界清楚叫學佛。」這句話很簡單吧?誰都能接受。佛是什麼?覺。佛這個字就是覺的意思,你面對境界很清楚自己、很清楚別人、很清楚整個環境、很清楚整個時代的客觀狀況,那就是學佛、就是覺了。你現在面對一個手機,你很清楚,我是用它來辦事,不是用它來浪費時間的,你很清楚。所以再用另外一句話也可以表達什麼叫學佛,「能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就叫學佛」。其實這兩句話也是相通的,你面對境界清楚,你就不會被它轉了,那你不被它轉,它就被你轉了,所以手機就轉成積功累德的工具了;你被它轉了,手機就變成你墮落的因緣了。

  所以老法師說:「你會麼?」就是你會不會修行?你會不會轉境,不被境轉?所以我們不要把責任推給手機。但是說實在的,要會用手機真的是門學問,不然你每天都牽著它,怎麼修清淨心?怎麼聽經聽得安心?怎麼深入經藏?這個都考驗我們遇到事情能不能用經教來思惟,能不能想到好的方法來調整。佛法是事事無礙的,手機也沒有礙。我現在覺得我的手機等於是我一個祕書,不然我沒有福報,我請不到祕書,是吧?這個沒有祕書不能抱怨,一切事都是水到渠成,我得好好再修,就會有感得這些因緣。但是我也曾經被手機轉得稀里糊塗的,但是我要愈挫愈勇,不能每次都被它轉,我們要屢戰屢敗,還要屢敗再屢戰,不計成敗、不顧生死,慢慢我就把它轉回來了。

  當然,我現在是在前線作戰打前鋒,假如我有能力,我還是希望護持,尤其年輕人能夠多靜下來的時間,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是說我自己這樣任務很多,我就要希望身邊的人都跟我一樣,我們是不得不,因緣如此,我們不要挑境界。但是真的我們有更多的福報了,我們也會護念好年輕人,就像老法師說的,「我九十多歲了,我給大家做護法,哪個年輕人發心,我給大家做護法」。那你們聽了我這番話不要執著,就開始在那裡等,給我大把大把時間聽經吧。所以我剛剛什麼都沒講,我說而無說,你們聽而無聽,還是那句話,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比方對我來講,我就希望護持我們趙老師他有多一點時間讀書,因為我們都是老革命了,也經歷過不少事情了,讓他多讀點書,他跟這十幾年走過來的路全連上去了,所以讀書重要。但是我也觀察,有一些年輕人你就讓他啥事不幹一直聽經,我覺得聽出法執來了。所以培養現在的年輕人,我的感覺,高度的藝術。這個我還得跟我們王仁者好好商量商量,因為他是中醫師,這個藥方隨時還得調,還得三天一小調、七天一大調,都慢慢看情況,不然你用一個方式,他又著在那個方式。所以一個領導者跟一個教學的人,隨時能夠洞察到自己有沒有出現執著點,還要能隨時洞察到你帶的人有沒有出現執著點。可是實實在在講,我們假如連自己的執著點都看不到,我們真的能夠看到別人的執著點嗎?所以為什麼要內聖外王?為什麼要先格致誠正?很有道理。

  所以諸位家人,你們應該要安心,因為佛菩薩是同體大悲,你真的肯學、真的肯承擔,他們隨時都在,我們不要太著相了。老人家都想盡力護持大家,老人家也代表佛菩薩的心,問題是你相不相信?我們今天的聚會一開始就是「信為道元功德母」,一不相信,煩惱就來了;煩惱一來了,佛菩薩要加持加持不了。就像你父母明明為你好,但是給你講你又不聽,他只能在旁邊等待了。所以老法師的教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教導,就是相不相信「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可是這句話前面是說你要學釋迦牟尼佛,然後你只要這個心保持了,你就歸佛菩薩管了。你自己要管,佛菩薩就管不了你了;你自己相信了,那就歸佛菩薩管了。那我們只要守好自己的念頭就好了,我們就安住當下,那每一個緣就是在突破我們最嚴重的習氣。成德感覺很明顯,每一段都是在考我的哪一個習氣,我得要耐煩、得要面對它、得要突破它。一突破了,另外的考驗就來了。可是你沒有過,五年之後還是考這一題,換湯不換藥,人不一樣了、事情不一樣了,考的是一樣的。比方說,就考我們能不能設身處地為人想,或者就考我們能不能不見人家的過,都是針對我們的習氣出的考題。

  所以老法師聽了章嘉大師那句話,你學釋迦牟尼佛,不要再為自己了,為正法、為眾生去奉獻。可是不是叫你衝到前面去,從敦倫盡分開始,不要激動,安住當下,在家庭盡本分,在團體盡本分,你提升到哪,佛菩薩自有安排,不要去操心。老人家是聽了這段話,他的心就安了。你們仔細去觀察,老人家一講到這裡,「章嘉大師教導我,我這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老人家相信這句話了,從那一刻開始就不操心了。那我們相信了嗎?我們還有沒有在操心?所以理得心安,真明白了,不操心了。

  今天時間超過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