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護人員扎根共學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1/4/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06-0010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華嚴經》有提到菩提心的重要性,「勸發菩提心文」一開始就把《華嚴經》的這段教誨引出來,「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等於菩提心不可須臾離也。所以從初發心,我們有為往聖繼絕學的志願,就要持續護念自己這顆初發心,而且還要讓它增長,不能退失。《普賢行願品》裡面說的:「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普賢行願品》又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我們現在面臨,不管是中華民族,還是世界各民族,從個人身心、到家庭、到整個社會團體,甚至國與國之間,問題非常的多,也都很痛苦。我們假如能「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就會見義勇為,勇於去承擔我們在這個時代的使命了。《論語》也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使命所在。

  首先我們聽到「黃帝頌」,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有責任,我們是共同中華民族。那當然,好像我們貴州、雲南一帶,應該是蚩尤部落的後代不少吧,不知道我這個認知對不對?是不是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我們最好不強調是炎黃子孫?這個也是要就教於我們雲南當地的幾位同學。在這一點上也是提醒大家,為什麼入境要問俗?你得了解這個地方的風俗,甚至它的源流,比方說你要到一個人家裡拜訪,要跟他溝通,你也最好了解他的整個家庭的狀況,甚至是他的上一輩、上上一輩,這樣我們溝通比較容易產生共識,也懂得避開一些忌諱。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有時候一激動了,顧著自己的感受,沒有顧慮到現場所有人的情況。在《群書治要》裡,古聖先王有一個精神,比方說,這一個教室裡有一百個人,你在講話的時候,九十九個人都很高興,一個人在哭泣,那會去關心那一個哭泣的人。這是我們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這些聖王,他們就是這個心境。所以大家一定都唱過「禮運大同篇」的歌,「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有時候在團體裡面,誰比較認同我,我就比較喜歡誰;誰比較不認同我,或者不聽我的話,我就對他有看法、對立、排斥。我們假如當領導、當老師是這樣的心態,那造的業可不小,我們本身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就沒有表好法。處在那麼高的位置還沒表好法,罪過比一般人大,為什麼?影響的面是整個團體。假如我是基層,我可能影響的人少。《孝經》都在提醒我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這是天子之孝;但是假如一人暴戾了,一國就作亂了,這是天子。「諸侯章」講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所以大家可能也感覺,成德這一次跟大家交流比較嚴肅,因為因果不空,因小果大,這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我們處在太特殊的年代,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這一生的習染都還沒有調伏,又處在那麼高的位置。可是天地間的因果,不會因為我們是成年才學的,我們就不用負這個因果,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的警覺性要超過古人十倍、百倍都不止。所以老法師為什麼教導我們,聽經的時候自己是當機者,不是講給別人聽,講給我自己聽的。就像我們聽這一首「黃帝頌」,不是播給別人聽的,播給我聽的,我隨文入觀,就把黃帝的胸懷納在心田。「禮運大同」就是這些聖王的心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我做任何事有離開這個公嗎?還是我有私心,還是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還是我太在乎我的看法,我覺得應該怎樣怎樣?有我執、我見,不是公心,會牽於感情,會激於意氣,會意氣用事,講的話讓人家聽了難受,這就是情執的言語。

  我們修道路上不要要道,也不要要情,這個可不容易。什麼是要道?就是要求別人要行道,「他怎麼沒做到?他怎麼沒做到?」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左就是我們就墮落下來了,念頭已經對立傲慢了。「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長伸兩腳臥。」你常常把人家的過失放心上,睡覺不好睡;心上別人的錯都不放,也不落痕跡,每天躺下去很快就睡著了。所以假如我們睡覺不好睡,這個也是一個勘驗,要提醒我們罣礙的事太多了。其實我們最要罣礙的是我們自己的習氣放下多少了,真能放了,依報自然隨著正報轉。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自身。整個宇宙是自己的心變現的,所以不能要道,要求別人要行道。我們冷靜觀察,家庭的夫妻關係,不就是僵在這裡嗎?那他為什麼不先讓?我們自己學傳統文化的,還要別人先讓,甚至於我們還講課給別人聽。

  老法師二OO五年底在淨居院對著我們說:「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所以上台講課的人自我要求那不能跟一般的人比。我們享有掌聲、享有老師的名,卻自我要求這麼低,那這個名不符實了。名亦福也,「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成德可是看了不少,一路過來,尤其最近,愈來愈頻繁。享有盛名,以公謀私的,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對老人家的理念產生質疑的,業報來得特別的快。所以我們對因果真的是要有敬畏心。所以不能要道。誰來先落實?請佛住世要請自己,別人不做我先來做。老法師遇到一個同修,他實在很難不見人家的過,老法師教導他,你現在看到誰錯了,告訴自己,「因為我做得不夠好,所以他還沒被我感動」。這真是法藥,正己化人。「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正己是先,化人這個化字,《感應篇彙編》說的,自自然然的,自然而然的,不是要求來的。《中庸》告訴我們,「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我也觀察有一些領導者,自己情緒來了,找人開會、找人談話,談到半夜三更,都沒有體恤到身邊人的身體狀況,最後這個領導者自己身體先垮。為什麼?因果。我們讓別人身心受損,哪有我們身心不受損的道理?深信因果太重要了!我們太容易順著自己的情緒、順著自己的固執己見,去對待別人、去講話,但勸不得。成德現在感覺到,老法師不只有智慧,有人生的閱歷,二十歲以前可以講,二十歲到四十歲只能暗示,四十歲以後不能講了,要顧及每個人的面子了。但對修行人來講,修行人是真修行人的話,那首先一定要把面子放下才行,不然自欺一關過不去了,那學一輩子連門都入不了。夏蓮老說的,不打破自欺一關不行,能夠談玄說妙,老法師的經教都能背著講了,終是門外打之遶。我們現在的廣大老百姓很善良,你可以講幾句經句他就很佩服你了,你就可以贏得人家很多掌聲、肯定了,把你當佛菩薩再來了。你給人家發脾氣了,可能老百姓還說你是示現的,這不知不覺被人家請上神壇去了,很危險。所以老子說自知者明,一定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不要要道,也不要要情。給人家討人情,讓人家很難受。你確實有對人家好,但是你對人家好是有求的。我們看看五倫的相處,我們為什麼容易有情緒?「我都做那麼多了,你怎麼都沒看到?你怎麼都沒有對我好一點?」這個要情來了。人不會吃虧的,功不唐捐,人欠你,天會還你。我們去觀察一下,哪一個無私無我的人吃了虧?我們就是不肯吃虧吃到底。我見過的無私無我的,李炳南老師吃虧了嗎?往生之後四十九天二十四小時大家都在念佛,而且都是滿的,外面還有人一直在等,這麼殊勝,哪裡吃虧了?老法師從小就不為自己,也沒有吃虧。舜王遇到這樣的父親、後母,他也沒有吃虧。真的要效法他們,不要隨順自己的小心量,這麼計較。五倫之間,夫婦、兄弟,「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有時候言語忍不住,也是,「我都對你這樣了,不然你要怎麼樣?你也太過分了吧」。我們有付出,付出都落在心上了,對方的行為落差太大了,我們就受不了了。我們總得把病根找到,病根不在別人身上,在我們的小心量上,跟別人沒關係,甚至是別人來提醒我們,我們內心裡還有這些貪瞋痴慢疑。君臣之間也會,領導人,「你是我栽培的,你現在怎麼可以這樣?」付出都落痕跡了,不是三輪體空。

  我們冷靜去感受感受,無求的付出,感應的就是人家很自然的報恩;有求的付出,就會給人家壓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會不知不覺在因緣裡面迷失掉了。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遇到傳統文化,都是希望報老法師的恩、報祖先的恩。「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跟著老法師,我們好好努力,讓這個世間都得到佛法的教化,「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都發這樣的願。《詩經》提醒我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都有好的發心,但是得保持。我們一付出放在心上了,就不能保持了;一學點東西,覺得自己比人家高了,不能保持了;一對財色名利動心,不能保持了;一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這個懷疑心就起來了。所以這個要護好自己的心,不忘初心。我們希望四海之內皆和諧,甚至於老法師常常說,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我們不只四海之內皆和諧,我們遇到阿彌陀佛,我們的願應該是宇宙之內皆和諧,這就是吾思吾夢吾嚮往,想的沒有別的,就希望配合阿彌陀佛,讓整個宇宙和諧,一切皆成佛。「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這個心發出來會有感應。所以希望我們共同效法三皇五帝,禹湯文武周公。我們所在的地方,「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什麼是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這個才是報恩。我們的祖先跟佛菩薩不會要我們一點東西,他們是無私奉獻的。所以我們要做真菩薩,所在之處,要讓一切眾生生歡喜、生安定,不要因為我們而壓抑、擔憂、恐懼,能跟我們講一句話都要琢磨半天,怕我們不高興,怕我們鬧情緒。

  「身有傷,貽親憂」,身體會讓父母、老師擔憂,我們的行為假如還不成熟,常常小心量、鬧脾氣,隨時我們的父母跟領導者都還操我們的心,我們還說「為往聖繼絕學」,那不是自欺欺人?當下還讓父母長輩領導操我什麼心,趕快下功夫對治,不然我們搞的都是「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方向去了,都在練口才,實質習氣不減反增,這叫可憐憫者。真可憐的人不是沒飯吃,沒飯吃他是在消他的罪業,業報來了,消。可憐的是,遇到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遇到了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這五千年文化遇到第一次繼絕存亡,以前的人要修這樣的功德沒法修,沒有這樣的危機,現在這個危機出現了,老法師說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我們就在其中做,我們還不好好做,還在添亂,那不就把五千年第一等好事變成五千年第一等罪業,你說自己不是冤大頭?

  一念天壤之別,隨順習氣,魔得其便。現在這麼危急的時候,我們冷靜去觀察,佛菩薩跟魔王在搶人。這個人過去生有弘過法,佛菩薩加持他,可是他一有財色名利了,魔王剛好拿去障礙正法,搶人!你看老法師說的,「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不能怪他們,他們不是從小學的」,這是老人家的恕道。所以為什麼一直要辦一條龍?深刻感覺成年才修不簡單。可是這個世間需要多少弘法利生的人?得趕緊從小,從胎教教起,我們現在亡羊補牢。聽老和尚講這個話,跟他十幾年、二十幾年,這一些已經出問題的人都比我們年長,他們的成長背景還比我們單純,他們都倒下來了,我們如何能引以為戒不倒?這可是我們最大的課題。「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佛菩薩同體大悲,佛菩薩不捨一人,我們還有接受別人勸的態度,佛菩薩會藉每一個關心我們的人來護持我們的,感應不可思議,佛菩薩有求必應。

  好,那我們請上一次還沒分享的第一位家人。

  趙老師:有請范學長。

  范同學:尊敬的老師、班主任、班長,大家好。學生下面向老師,還有班主任、班長報告,如下有三點體會。

  第一點就是,在觀看老師漢學院訪談的開始時候,班長和大家有講到,為什麼我們不能流通「十七年弘法」的這個片子?老師是覺得自己很年輕,做得不好。這點學生應該和大家都有體會,就是老師的那個謙卑,還有慈悲。班長也提醒我們大家,讓我們去效法力行的那個心,真誠的去聆聽老師如何以師志為己志。那學生就學到,老師在人生十七年的路程當中,真的是無怨無悔的人生。老師在當中有講到,做為主管,也就是負責人,言語要端正,還講到要懷著赤子之心,把每一個角色做好。學生也回想自己,有時候就是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之前也是有講話的時候,就是不能柔和質直,非常生硬。老師還有講到,化掉自己的習氣,不生氣、不上火,堅持三個月,氣質會有變化。雖然學生可能堅持了三個月,但是氣質上也沒見到變化,但是學生也期許自己繼續加油努力。

  老師還告誡我們,時時存著志向,不使一分鐘空過,不說一句空話,為全球的苦難眾生著想,同心協力,不挑境界,依教辦好漢學院。學生就體會到,老師這顆心就是師志為己志的心。但是也不是只是辦好漢學院,學生體會,老師雖然講到的是漢學院,其實老人家每一次提出來每一個因緣,只要老人家的願心,老師都是義無反顧、責無旁貸的挑起那個擔子,直下承擔。學生就體會到這種精神,就是孝親尊師的心、尊師重道的心。學生也是更加感受到老師雖然是做事,但是也是看當下的一個緣分,不急不躁,也是全然感受到了老師告誡我們欲速則不達的這種精神。對於因緣的可貴,老師的那種心境,博大的那種包容、耐心,還有那種像我們大家經常看到的,老師的那種真誠的笑容。學生就是體會,老師是把他自己老師的那種心法和佛菩薩的心法學到了。學生也是期許自己,在學習的時候要去學習這種心法,佛菩薩和老師的心法,讓自己落實在生活當中,自己的那個清淨心如果有了,那一定就是其他的幾種心,真誠、平等、正覺、慈悲的心都會有。

  第二點,學生在觀看「達摩祖師」時,剛開始三王子就問到老伯,說道:「不知道霧什麼時候才能散?」老伯就回答:「在你眼中所見都是虛幻的景象,在我看來什麼都沒有。」學生就體會到老伯就是自己的一個真我,還體會到善知識看三千大千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都是自然中自然相的那樣看到的,也都是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但是不會當真。然後再來看自己,感覺到凡夫的自己,就把一切當真的時候特別多,覺覺迷迷,一會就迷了,一會又明白了。就像一個勞改犯,今天改了明天又犯,明天又接著又開始改。也是往往著於事相上,便會產生很多妄想、分別、執著,就體會不到善知識和善友那種苦口婆心的一個教導。學生還感覺到,善知識就是讓我們去妄歸真,但是經常又被那個以假亂真的世界就給迷了。學生也是體會到,感覺世界迷了,還不如說自己有一顆自迷不覺的那個心。其實就是沒有真正去落實老師的一個教誨,沒有落實經教,也更看不懂善知識的那個心法,給自己和大家那種法藥也學不明白。學生也特別期許,通過學習能夠讓自己早日覺悟。老人家在講經中,學生記得講到「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明白了從前迷惑不知道,樣樣都執著,現在不執著了,不是外相上沒有,是心裡沒有,這叫真沒有。老人家還講到「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迷的時候不知道有金,從那裡還搞那種妄想分別、虛妄分別,其實統統全都是平等,並不是說覺了之後沒有這個境界了,其實境界還是有,只是隨眾生心,就像老師講的,應所知量,不再分別執著了。

  還有就是,達摩祖師在蓋茅蓬,最後就給拆了,他就講到,已經蓋好了,在心中,佛法修的其實就是心法。慧可大師在郊外用火取暖,感受到慧可大師戒定的功夫那個修鍊,雖有起心,但不忘正念,體會到老師教導,關關難過關關過,過了就超越自己的罩門了,讓自己又突破了一個瓶頸,又上了一個台階。就像老師在「正知正見」十一集講到,不見一法離心別有。老師說到,壞習慣就是它已經養成了,要把它突破,那都不知道要幾百個回合的勝負才有可能把它突破過去。學生也體會,讓自己在善知識的教誨中去體會老師時時種種的教導,就在成就自己的根本智,成就自己的清淨心。老師就講到,「真幹者,向道之心過於飢渴飲食」。學生體會最多的是境緣無好醜,好醜就是起於自己這顆妄想的心。別人的優點其實自己可能都沒具備,別人的缺點自己一樣都沒少。看他人,自己學著老法師在講《十善業道經》裡有一句話,「要看本性,不要看習性」。老師也常常教導要學忠恕之道,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最後一點,就是七天班道德講堂。感覺到道德講堂接觸最多的事情就是家庭問題,夫妻不和離婚了,像婚姻三次的社會上特別的多,聽了課以後,大約復婚的機率是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還有遇到的就是生下來的孩子殘疾,這個孩子的那個腳當時是前後,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媽媽就看見他生下來以後一下子把那個腳就給撥過來,三十天以後就把這個活生生的一個孩子扔到橋下。學了七天班,進行一個懺悔,因為和她保持一個聯繫,而現在她還在學佛,也是在懺悔。另外遇到的就是協助放高利貸,最後追殺,母親學了一次學習班,就介紹兒子來學習,好多年都是這個兒子在打游擊生活,不敢回家,也是因為上七天班,對老師的課程他自己有一個重新的人生認識。還有一個像沒職上訪,上訪二十多年,今年不到五十歲,父母早已去世,學習班第五天他就放下了對政府的不滿,不再上訪,現在一直為父母讀誦《地藏經》。

  另外還有就是像父子坐牢的,父親坐牢十五年,兒子坐牢五年,兒子參加學習班前四天釋放的,就穿著一個短褲、背心、拖鞋就要進課堂,睏了然後也不好好聽課,大家就商量給他出去買冰咖啡,用那一顆柔軟的心去對待他。第一天他浮躁,上不下去課,就發現這種情況,和大家馬上商量,就對課程進行調整,把老師的課程放到第一天第一節課。老師的課程一下子就把這個父親給攝受住了,本來這個兒子要帶著父親要回家,父親每天就特別認真,看到父親的變化,兒子也坐得住了。到最後兒子講到在傳統文化圈裡想找個媳婦,還認學生要做乾媽。學生就體會這是老師的那種課程的攝受力量,就感覺到我們大家都是沒根的一代,尤其是學生。

  還有最後幾個就是像不孝父母,嫌棄父母,對父母起殺心的,現在這樣的年輕人也非常多。最嚴重的就是色情氾濫,亂搞情人的,一般都不是一個,像同性戀,女孩、男孩子都有。記得有一個女孩子同性戀,一進來就跟我們大家說,我是女的。到第五天她跪下來懺悔自己是同性戀,當時旁邊有立著國旗,她就給國旗頂禮。現在學佛也是專聽老人家和老師的課程,有時候過節的時候她會來這邊看望大家。還有就是夜總會做「媽咪」,現在不做了,做義工,還介紹很多夜總會小姐來學習,改過後都不做那樣的一個職業了。另外現在嚴重的還有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去手淫,特別嚴重,我們這也是近期聽到的。十七八歲的男孩子不願付出勞動,去做少爺,做這個行業,很多少婦就去貸款,找這樣的一個少爺。曾經還有一個男子年輕時在大學宿舍發誓,一輩子要找一百個女子,他在懺悔時果報也是挺慘的。

  但是他們的示現也更讓我們大家體會到什麼是苦難眾生,過去對這個詞只是說說而已,沒有很深的一個體會,如果就感覺他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們該如何?所以感受到他們一定是我們的父母,我不會看他們的過了。老師也講過,七天班是初級,學生也想啟請老師慈悲開示,七天班過後,這麼短的時間內,對於初學來說,如何保持這顆心不退,還能夠長時薰修?以上這些舉的例子都是通過七天班學習,真正改變了人生。但是我們大家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學生和大家僅盡微薄之力。以上也都是佛菩薩、祖先、老師慈悲加持護念的。我們大家也深深感覺到老人家和老師經常講到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家長和老師太重要了,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到來是責任的開始,責無旁貸。以上是學生粗淺體會,請老師批評指正,學生絕當奉行,感恩老師、班主任、班長和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范同學的分享。這個辦七天班也是老人家救度現前大眾的妙法,現在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他的善根很難出來。但是要辦七天班也不輕鬆,所以很隨喜范同學她帶領的團隊,對很多有緣來上課這些真的是在苦海裡面沉淪的大眾,能把他們拉拔上來。她更關注到怎麼讓他們持續保持提升起來,這個也是老法師的精神,好人要做到底,送佛要送到西。因為七天班是播種,這種子發芽了,接著還要施肥、還要澆水,所以我們能提供給他們長期薰修的平台,不管是微信平台、網路平台,甚至於是可以有回爐班,一個月、二個月,斟酌當地的工作量。你不能,大家注意看,成德有時候講話不會講得太絕對,因為假如對人家實際的情況不夠了解,你一講,人家又很老實的聽,有時候可能就造成他們太大的負擔。所以建言者,你給人家建言要置身於利害之中,你要體會到他們實際的情況。所以這個是她可以辦回爐,就可以了解這一些上過課的人的情況。

  其實說實在的,你經歷愈多人事,就愈體會到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人世間你勉強不得的,你很有心,對方不一定能體會到。所以佛菩薩一切隨緣,但是他那個門始終是開著,誰願意回來,沒有不護持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大門隨時開著,回頭就是岸,「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白玉毫古今不昧,全憑願者承當」。這個我們也要效法阿彌陀佛的精神,我們提供一個平台,願意回來的我們都真心護念他們。或者還有力量的話,其實實實在在講,力氣是愈使愈來勁,沒有說力氣愈使愈沒力氣的了。為什麼?你愈做,你會愈知道眾生苦;再來,因為你為眾生了,別人看了感動,會來幫助你的,怎麼會愈使愈沒力氣?不可能的。所以度德量力,慢慢有力量了,每個禮拜可以對外最少一次,不管是對社會大眾家長,還是對小孩。這個很多地方都在做,各地的傳統文化團體長期學老法師教誨,也知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重要,也可以這麼做,他就有長期薰習的機會了。辦活動不要辦得大家都累垮,這樣也不好,度掌握好。而且辦活動的時候,讓大家修福報。而且參與進來的時候,反而互相相觀而善。所以有時候辦活動也要感謝來參與活動的人莊嚴道場,莊嚴這個因緣,讓我們在做當中福慧增長。

  我們范同學她發心做七天班,所以她是主,我們是伴,我們可以隨喜,親戚朋友有願意去的,可以推薦去她那裡。假如你的團隊力量也很夠,你再辦一個也好,因為太多人需要了。大家看著辦,我什麼都沒說,大家看著辦。不然我今天這個話一講完,可能就有人說了,成德法師說一定要辦七天班,結果你們那邊緣不成熟,你又逞強。所以大家看著辦,我什麼都沒說。成就一件事不是說打著誰的旗號才能做,都是水到渠成做起來的。一定都要刻意打著誰的旗號,我覺得都有待商榷,裡面都有急於求成,都有搞名聞利養,都有好勝心在裡面。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最重要的不是藉外在的力,是要靠自己的真心去感召。所以剛剛范同學她最後才提到七天班,但是她前面談的都是自己在聽了老法師經教之後,自己對自己在境界當中怎麼去修,也感覺進進退退,但是不能氣餒,要從不生氣開始、不上火開始。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白修了,息滅貪瞋痴重要。好,謝謝范同學,我們請下一位。

  趙老師:有請譚學長。

  譚同學:法師吉祥,大家吉祥。學生想向法師請教幾個問題,就是法師在課上一直有強調深信因果,也提到了印祖講到一切事從理上不離心性,從事上不離因果。這一次學生在觀看「達摩祖師傳」的時候,看到了達摩祖師在渡江的那一幕,那個時候孩子落水了,之前學生在看的時候也沒有想到什麼,可能那就是一個偶然現象,但是這一次就感覺應該是船夫不恭敬聖賢人,他得到的一個現世報。但是自己也只是這樣的一個想法,因為法師之前有講到戒取見跟見取見推錯,學生就反省自己之前或者跟別人在講話,或者在跟別人說東西的時候,就有類似的情況,可能類似就像這種情況就說成了一定是他的現世報。請問法師,這樣會不會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對於這樣的例子,今後是否還要講?因為《弟子規》上也說「見未真,勿輕言」,但是感覺又像,如果要講的話,怎麼樣講才能對別人取信?因為自己如果講出來也是模模糊糊的,別人再聽上去肯定在信上面就會受到影響。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就是在聽「正知正見」第十節課的時候,法師有講到「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法師在講的時候,講到了用因果,因果相續,還有提到了分析任何事情都不離深信因果。因為在這節課之前,前一天,我們小家庭的家長有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怎麼理解「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第二天突然在聽法師講到這一個點的時候,突然就對這個因果有關注了。在這段時間學生觀察自己,也觀察大家庭和小家庭大家的發言,大家在發言中,還包括自己,很少會用到因果來談論問題。學生最初的一個認識會想到,如果是深信因果,最後一定會生處轉熟,在自己的談話中一定會經常的談到因果,就像印祖說的一切事都不離因果。不知道學生這樣的一個想法是否著相?是不是正確?需要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用因果來去思考和反省自己,如果要反省的話,學生現在想到了三個點,也請法師做指導。

  第一個就是,遇到事經常問自己,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裡?第二個就是,像看「達摩祖師傳」,二祖去拜師的時候,達摩祖師就對二祖說,你向我來求法,為什麼不先反省自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發現自己心有不安,或者是自己還有抱怨的時候,都要先告訴自己,自己還沒有深信因果,這是想到的第二個方法。第三個方法就是,要多學習和多準備因果故事,因為法師在課上也提到,就是要多記一些公案和故事。研究院也開始練習來講故事,學生也想在這裡請法師指導一下,平時該如何準備故事?講的時候如何才能講好?因為在前幾週的講故事過程中,也發現故事可能講得太平了,然後沒有什麼感覺。在講的過程中,怎麼才能做到讓人喜歡聽,又能符合我們這些經教的道理?以上是學生的幾個問題,想向法師請教,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譚同學的分享跟提問。首先,這個也是隨喜譚同學還是有利眾的心,想能夠都把故事講好,這個都是法供養。包含他在問到自己的體會對不對,也是怕自己在供養他人的時候,會不會有不妥當的地方。提到了「達摩祖師傳」裡面小孩落水,那是不是因為他的父親對達摩祖師這種也算是入了法身境界的大菩薩不恭敬,所以落水的?這個我們不敢說一定,因為因果它是交錯的,說不定他女兒本來就有那一難,是吧?那也說不定,真的他這麼無禮,那個業報馬上現前。但是不確定的話我們就不要說「他就是因為」,因為你這麼肯定了,人家其他的有一些人他可能說,那你太武斷了吧。我們可以說可能,你甚至於可以舉例子,《太上感應篇彙編》裡面有一個當官的人,他輕慢一位高僧,而且還用棍子打那個高僧,給他杖刑。當天晚上他的父親來託夢,他父親已經去世了,他說你也太不恭敬了,居然這樣的高僧你都敢打,這個陰間主管用鐵鞭也打了我多少。你看當天他就感應了,所以不可以輕慢聖賢人,果報來得很快。就是其實大家注意,言語是活的,大家不要把它搞得太死板。但是大家注意,言語的表達,言語是心之聲,所以言語要靈活,首先我們自己的性情也要調整,不要太認死理,不要太鑽牛角尖,要放鬆一點。

  再來,還有你剛剛提到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用這一句在這個落水的事情上,你的考量是什麼?

  譚同學:是這樣的,法師,就是之前有跟別人在講的,譬如勸別人信因果,可能講的時候,就像類似這種故事,是這麼講了。這麼講了以後,別人在聽的時候,自己這個因果實際上可能也沒有,變成講的就是那樣,那就感覺會有不真的一個點,這樣別人在聽了以後,會不會就是將來他也會有一些信,或者是覺得怎樣?

  成德法師:好,那我懂你的意思,你說他講的時候會不會不真?

  譚同學:自己講的時候,自己可能就這麼講出去了。

  成德法師:應該是說你自己講的,你心裡踏不踏實?因為一個人講話你的信心會傳遞,你的心境會傳遞,你假如信心十足,人家聽了也會比較相信;你假如心裡就虛虛的,人家聽起來也泛泛的。所以你自己的心是因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同樣一句話,兩個講課的人講出來,可能得的結果不一樣,有一個人聽眾一聽完,三天之後他講的這句話聽的人還沒忘;另外一個人講,出了教室的門人家就不記得了。那為什麼同一句話會產生這樣的差別?老法師強調的,他講的課能讓人三天還在那裡回想他講的,這是他自己是實修的,他自己是真正下功夫對治習氣,他講的話都是娓娓道來,真心講的,不是有口無心的;另外一個人講是道理懂很多,但自己沒有放下的功夫,所以那個攝受力是很有限的。

  另外我也要提醒你一點,就是不要害怕講錯。你謹慎怕講錯是好的,代表你很謹慎面對你講話;你害怕講錯,那就會有恐懼了。大家注意,你愈怕講錯愈講錯。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驗?要去跟一個人溝通的時候,都一直提醒自己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你愈這樣,去的時候自己還是這樣,因為你的心不穩定。《大學》裡面有四句話很好,身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這個害怕裡面就有憂患、就有恐懼了。所以隨時都要調自己的心,心生種種法生,要把你任何事情做好,心調對了,這些慢慢都會理順了。

  再來,大家對於每一句法語它要彰顯的意境要體會到。有一些法語它注重的是你對心性的觀照,有一些法語是針對你對因果的觀照,但是不管是心性還是因果,都會幫助你恢復真心,八萬四千法門,一切教誨都是善巧方便。但是你不要執著了,比方說我現在就要提醒譚同學,他聽到印光祖師說,從事上講不離因果,那他現在看什麼,有沒有講因果?我有沒有講因果?他有沒有講因果?有時候人家在講因果,不見得是照我們的邏輯講因果,因為我們自己很可能也會形成一個「我覺得怎樣才是講因果」。

  再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這是忠恕之道。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是一種寬恕,怪不得他會這樣,原來他的家庭是這個情況。所以對自己來講,就是不要嚴苛的去要求別人。你看這個是不是心性?但是譚同學又說了,「這一句是心性」,那你又錯了。這裡面有沒有因果?有,對自己來講,你要看自己的心性有沒有寬恕之道,可是你這個寬恕的心也是因為因果來的。這個理它是交融在一起的,你們不要當公式背。是不是?當我們在思惟,他會變成這樣,因為他的家庭忽略對他的愛,這不就是因果嗎?所以用心去體悟,每一句法語很深很廣,你不要把它定死了。你隨時是放鬆,領悟到哪就領悟到哪,有領悟的趕快去做。也不要擔心好像很多書還沒看,你在那想,這個都是妄想,要安住當下,說不定你能安下來了,聞一就知十了,舉一就反三了。

  你接著說,這個因果用在你自己當下,這個是很好的,每件事情是結果,你會問自己原因在哪裡?要這樣子去觀照,你人生的路才沒有白走。但是我看有很多人也很會總結反省,但是他的總結都沒有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問題,就反省得太表淺了。早上我們漢學院一個同學他寫論文,他都拖到最後很趕,他就覺得,他結論就是我太晚開始寫了。事實上哪怕他早點寫,他那個下筆還是會拖延的,人的拖延常常都會出現的。所以他「我太晚了」,把責任推給時間了,其實不找到自己內心深處,都不是問題的根本。「因為我遇到這一個人,因為我遇到那件事了」,這樣檢討是檢討不出根本問題的。

  第二個,心有不安,是不是就是不信因果了?沒有錯,信因果的人逆來順受,不會抱怨。所以要信一句法都不簡單吧?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不怨天尤人。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不是因果?這句也是因果,可是真正把這句聽進去的人,每一時每一刻不會浪費時間,因為我現在所起的每一個念跟我的一言一行都將感召未來的果,那就會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了。不然我們都「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那每天還在打妄想,每天還在身口意控制不住,那你說我們真聽懂這句話的提醒嗎?這法得入心才能受用。所以未來跟現在沒有分開,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

  那你說可不可以多準備一些因果故事?很好。你要把故事講好,首先先要感動你自己,然後那故事裡面的啟示你自己也要放在心上好好去落實,你講出來不一樣的。再來,如何把故事講好?我們有求上進的心是可貴的。接著,有人建議你,你講得太平了。那恭喜你,人家願意講你是你有福報,「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再來,你應該去觀察老法師是怎麼講故事的,別人法緣很好,你也要去觀察人家是怎麼講的,是吧?我就不給你答案了,你自己觀察來的很深刻。假如是教材,推薦你可以看《實用講演術要略》,李炳南老師總結他一輩子講演的一些原理原則,裡面講得滿清楚的。你這個講課的結構、故事的結構,你講的時候臉部,還有你的肢體語言,還有你的聲調,都在裡面。好,推薦你可以去看。剛好最近還跟漢學院的同學們一起交流《內典講座》系列。謝謝譚同學的提問。

  

  趙老師:我們下半場的分享交流就繼續進行,我們首先有請光學長為我們分享,謝謝。

  光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本來想提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就是學生這段時間對手機很執著,學生也想請法師能夠批評一下學生的這個想法。前段時間學生聽到手機可以和家庭交流,然後學生就覺得,這個在自己本身這裡使用手機,如何對待父母和對待身邊的同仁,然後就在小家庭裡面請教了自己的哥哥姐姐。然後哥哥姐姐就提醒學生說,手機是雙刃劍,要有定力來使用;然後第二點是,如果父母年齡很大了需要照顧,有工作之餘可以申請。對學生來說,學生就是因為父母還很年輕,就要提前請示。對於其他同仁,要好好的溝通,跟其他家人說清楚學生在使用手機的時間、地點,還有發的內容,讓其他家人能夠放心。

  等到落實一段時間之後,學生發現沒有之前那麼執著了,就是能夠提高效率,按時交手機;使用手機和外面人聯繫,也和負責人請示。但是有幾點就很難做到,第一點就是這個廣告就感覺到防不勝防,白天的時候一下就過去了,就不會在意它;等到晚上的時候,有的時候作夢還會夢到這些不好的廣告。第二點做不到的就是對於同仁的消息,就是有的時候他當面會發一些消息,學生就覺得我直接跟你說了就可以了,但是他還是覺得你那個手機上沒有回復他就是不尊敬他,學生對這個就很有疑惑。第三點就是看見別人在用手機的時候,不知道他是在學習還是在浪費時間,學生有這個不敢去確認、不敢去提醒。不知道該如何去處理這三件事。

  等到聽到法師講念佛不一定要唯一,但一定要是第一,沒事就念佛,不要刷手機。學生感覺到就是自己的這個目標不堅定,自己還是在這個事相上在打轉,就是說自己有這些想這些事情的時間,還不如拿來念佛。然後就是這些問題,還是想請教一下法師,能夠為學生放下這個疑惑,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光同學提的這個問題。當然,他說他上一個問題自己想通了,問題自己想通很好,代表你自己心開意解,這些道理能夠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結合了、相通了。那你談到這個手機,你的哥哥姐姐給你的建議都很好,你在做的過程,當然我們在對治一個習氣,過程都會有很多境界,都很正常。

  你提到說,看到一些廣告,不好的廣告,晚上還會夢到。首先你有沒有很想去看這個廣告?這個得要問自己。你並沒有很想去看,為什麼還夢到?那這個也是提醒自己,雖然我不是很想看,但有可能我阿賴耶識裡面也很多這些東西。有時候人修行的過程起了一個念頭,自己都嚇一大跳,我怎麼會嫉妒人?他自己都不能接受。所以阿賴耶識是藏了我們很多過去生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的種子,所以也不擔心,重要的是強者先牽。這個念佛的方法就是你淨念相繼,一直念佛,包含你做事情,都是用佛的心去做,那你的倉庫裡面上面的全部都是念佛的種子,其他過去生的這些惡種子它起不了現行,我們是帶業往生。所以你也不要太緊張,什麼事情不要放心上就好了。首先我們不再去看它,真的還跳出來,我們就要練見而不見,就是它現在你面前,你不要去專注它,那它也影響不了你。因為你要看那個東西,讓它影響你,那要很多因素同時具備才行,你眼睛要開,你要注意它,是不是?你這些條件都有了,還要有光線,沒光線你也看不到,沒有電你也看不到。所以其實實在講,還是操之在自己。

  你跟這個同仁說,你當面已經跟他解釋了,他還是希望你手機要回應他。那你也要了解,我是感覺有時候我們在跟人溝通,會比較站在自己的角度感受上,都已經當面講了,難道當面講還比這個微信傳不好嗎?但是有可能對方不是這個角度,有可能對方這個事你發個短信,我不會又忘了,可能因為這個事我後面還得追蹤,你給我發一下,我一看我就想起來了。就是可能對方有對方的考慮,所以這個時候要充分溝通,互相理解。哪怕他真的是固執,那你也剛好練恆順眾生。對方固執可以讓你修普賢行,好不好?你這一生會遇到很多固執的人,不可能沒有遇到的。所以轉個念,事事是好事。

  你說這個同事在看手機,他到底是在學習還是在浪費時間?這個你就要看著辦了,第一個,他信不信任你?君子信而後諫,他對你夠信任的,你提醒他,他覺得你愛護他;他對你信任還不夠,你提醒他,「你對我有看法,你找我麻煩」。所以這「看著辦」三個字不是和稀泥,看著辦是你要對因緣清楚,緣是條件,多少緣講多少話、做多少事。同事跟領導、或者是下屬,又都不一樣,是吧?對領導講話,對同事講話,對下屬講話,那個緣又不一樣了。但是你假如是領導,那你得要講,有責任,君親師。但是他已經成年了,你點他的時候談笑風生。這個你們自己都要去體會,人情練達即文章。

  老法師講經的時候也舉了個例子很好,有沒有哪一個同學你知道我現在要講哪一個例子?你看我還沒講,我看看有沒有人已經知道我要講老人家哪一個例子?有想到的可以打開麥克風。

  劉同學:是講地球人嗎?師父,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妳為什麼會覺得是講地球人?

  劉同學:學生這樣看,因為地球人就感覺都是一家人,很親,因為他是外國人,說別的地方他就覺得還是有國家界限,還有自己好像是外國人,老法師是中國人。

  成德法師:我們劉同學心量大,特別體恤我現在在海外,她就說地球人,不要去分別執著。

  劉同學: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李同學。

  李同學:講天生麗質那個故事。

  成德法師:天生麗質,好,那妳為什麼會覺得是天生麗質這個故事?就是說大家看,我問這個問題它是有一個前面的情境的,我剛剛是在跟光同學溝通什麼?溝通領導對下屬講話,或者下屬對領導講話,你對同事講話,這三種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剛剛講什麼?你是領導,畢竟你管的下屬也是成人,你要談笑風生,我是不是講到這裡?我要舉這個故事,所以我才問你們,我講到這裡,你們有沒有透過我前面的敘述聯想到老法師哪一個故事?

  范同學:老師好,是學生。

  成德法師:請說。

  范同學:就想到有一個學生要出家,讓老人家給剃度,想到這裡。

  成德法師:大家注意,范同學現在是什麼?她舉的這個例子是面對一個很固執的人,你怎麼應對?成德現在講到的是什麼?是領導者勸下屬,勸。那這個故事不是勸,這個故事是面對他固執,他說:「你不給我圓頂,我今天就不走了。」老和尚說:「你不走我走。」所以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意境在裡面的,所以大家記了一大堆故事,也要把這些故事充分領會,你才會用得很恰當的地方。

  譚同學:法師,是那個凳子的故事嗎?他坐的凳子。

  成德法師:沒錯沒錯,你看譚同學他可能最近在講故事,下了不少功夫。你看老法師說的,他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那時候還沒學佛,坐在椅子上就往後靠,椅子四隻腳就騰空了,那個有可能會摔下去的,而且上班時間這麼坐。老和尚的上司進來了,然後跟他說,「你這樣坐危險」,拍拍他,你這樣坐危險。你看老法師那二十幾歲,自己做那個動作,一看到領導自己也是很緊張,是吧?結果人家領導不只沒有批評他,還關心他說,你這樣坐危險。他可以批評他,「你年紀輕輕的坐都沒有坐相」,他可以罵他一頓。可是人家領導很溫和的,「危險」。但老法師你看他聽完之後,感覺這個領導者的慈愛,君仁,仁慈,老法師說從那天開始就改掉了。所以這每個故事它的意境你體會到了,你就不只是你講得出來,你會用得出來,你會這麼去做。所以法,不管是教理,還是故事裡面的這些意境,能入得了你的心,你就用得出來了。不能記一堆東西,到時候遇到境界了,不知道要用哪一句,也不知道要怎麼做,那個就變知識性的學習了。

  再來,這個念佛要第一,我們光同學他覺得可能在做的時候還是會念其他的東西。我首先就要問他了,那你不念佛你都會想什麼?每一個人經歷過一件事、經歷過一個片刻,都要更了解自己,自知之明。有念頭可以把你念佛的心拉過去,而且保證那個念頭是輪迴心,輪迴心你怎麼往生?有個力量比你念佛還強,這不是一個很好勘驗的時候嗎?所以老法師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所以光同學就要觀照自己的念頭,為什麼我念著念著又拉過去了?為什麼明明我知道念佛第一,還是沒有辦法提起來?心裡還有很多罣礙、慣性。然後自己看清楚了,我起這個念頭搞輪迴,我起這個念頭生煩惱,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好處,那我不起這個念頭。我念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念這句佛是宇宙間最快成佛的方法,被我遇到了,我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諸位同修,你中了第一特獎,你下一個動作要幹嘛?趕快去換獎,是吧?你趕快念佛。「老實持名,全攝佛德」,黃念祖老居士這句話可厲害了,老老實實持這句佛號,把佛四十八願圓滿成佛在果地上的功德就變成自己的功德了,全攝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那不是中了第一特獎嗎?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以持名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字句分明,沒有其他雜念,你當下的善根福德跟佛是平等的,頓同諸佛。所以它不可思議,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這個法門太妙了!你要入無生,要斷執著,要斷分別,要斷起心動念,多難!我們現在身見都斷不了。可是這個方法,你有分別執著都不管,你只要當下能字句分明、都攝六根,不要讓念頭再飛出去了。你字句分明的念,其他的妄念都不進來,叫應無所住;這一句一句又念得清楚,叫而生其心。《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在老實念佛當中契進去了,這是法身的境界,叫巧入無生。這個方法太妙了,讓我們沒有念頭做不到,讓我們有念頭,而這一念就是我們的自性,妙到極處了。所以「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你這麼專注念了十分鐘佛,你就做了十分鐘的法身大士了,巧入無生。當然能繼續保持,那你就入境界了。不要讓它斷,念佛的時候專注,做事的時候也以佛心去做。我待會再請工作人員發夏老這一段法語給大家,念佛處事當用第一念,勿用第二念,講得很精彩。我們有佛陀、祖師、老和尚的教誨,決定成就,就怕我們不老實聽話而已,講得太圓滿了、太細緻了!

  所以光同學要觀照自己的念頭。而且大家應該有印象,老法師常常有提到,有一個十歲的女孩往生了,最近的事情,離我們不遠。她就是八歲的時候,她聽到她爸爸念《阿彌陀經》,她說這是什麼?她爸爸就跟她講《阿彌陀經》極樂世界的景象,這個孩子說太好了,我也要去,她就開始念佛了。念了應該不到三年,她就跟家裡人說要往生。她父母都學佛,也沒有障礙她。

  諸位同學,我是很想現在能走最好,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好留戀的。今天張開眼來還活著,那也要安住當下,不能在那「氣死我了,阿彌陀佛怎麼沒來接我?」這個是亂發脾氣,不行。阿彌陀佛有智慧,什麼時候是最適合來接我的,他老人家決定,這個我們不操心。老法師講經都是安我們的心的,老法師講得可細了:你就好好的念就對了,阿彌陀佛會來通知你的,他會告訴你,我什麼時候來接你,三年之後、十年之後。有時候又怕你忘記,前一個禮拜、前三天再來通知你一次。阿彌陀佛很講人情味的,你們不要瞎操心了,所以要信佛,心才能安。好,謝謝光同學。我們請下一位。

  趙老師:下面有請高學長。

  高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這邊想匯報今天聽法師分享如何體悟視思明、聽思聰的兩個反省,以及還有一個疑問。

  今天法師在分享到視思明、聽思聰的時候,裡面講到就是關於聽的時候要聽清楚這個言外之意。在聽課的過程當中,學生就有反省到了,就是馬上腦子裡就映現出來早上自己和張老師這邊的兩個應對。因為昨天有廚房的家人,就讓學生去拿一些水果和點心要給老師,要方便這邊接待客人,自己就也沒有向老師來匯報和請示這個事情,然後自己就去拿了。拿上來之後,就和老師說這是什麼,總共是拿了兩袋子東西。自己就看到老師當下應對就是表情和眼神是比較疑惑的,我自己當下那個心裡就體會到,這可能就是有點做得肯定是沒做對。之後和老師應對完之後,老師就有一個東西讓我拿走,另外一個東西水果就先留下來。這是一個事情。自己就在聽課過程當中下來也有自己細細的反省,其實首先自己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沒有向老師來請示說要不要拿上來一些。

  另外一個就是自己體會到,用心去思惟和體會老師的,因為自己跟的時間也是比較久,其實對這些事情如何來處理自己是有一些理解,就是跟著老師能夠體會到老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意思。自己在當下去和廚房負責人應對的過程當中,自己沒有好像把那種心去用出來,先體會一下,這個心合不合適?假如是老師,他可能會如何來應對這件事情?因為自己也有看到老師和其他一些家人來應對的時候,老師就會讓好多的一些食物、食品拿給大家吃,老師這邊一般都會留下一些用來招待客人。自己就從這個事情裡面有這樣的一個反省,就覺得是可能有的時候這個話沒說出來,但是自己也是要從老師的這個可能人家比較疑惑的表情,自己要去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哪些沒有做對的地方。

  第二個事情是早上自己要去交作業,因為正好老師在看視頻,所以我就悄悄的走進去,就把作業放下。放下之後,我就也出來,出來就把門輕輕關上。當自己反過身來關這個門的時候,我就看到老師看了我一下。我那個心當時我就覺得說,我就有點是不是我應該給老師要打個招呼匯報一下,說我要走了?所以在聽到這個視思明、聽思聰的時候,自己就也是反省到了出必告和反必面,自己是有的時候心裡想到,但是沒說出來,有的時候也會存在這個心裡當下就可能會怕是老師在看視頻,怕打擾老師之類的一些想法。所以在聽課程的過程當中,有這麼兩個反省到自己的地方。

  另外一個就是在聽到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剛開始觀世音菩薩他就沒有接受,後來他又接受了這個供養。自己就想到了,平時確實是有的時候當我們和張老師在一起的時候,有的家人可能會應對,應對當中可能給我們一個東西,或者是比方說供養我們的時候,我們心裡就可能沒有一個特別具體的法、或者是道理,來講自己是哪樣做,但是覺得假如我們去自己來接受了,確實會有不舒服的地方。所以就是自己也想到了以前張老師教的,有禮,禮不一樣,就是對待老師,還有對待學習的人,那個禮數是不一樣的,然後我在平時面對別人的供養的時候,也要提起來這樣的一個心,就是要去請示和匯報老師,看這樣可不可以。這就是學生今天聽課的過程當中的三點收穫。

  最後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法師,因為前一段時間學校有一個因緣,我們整體進入了現在所在的這樣的一個學校相當於是去教學,後來也因為因緣的緣故,我們又從這個學校就出來了。所以學生想請教法師的就是,能不能從一個結果上來看,假如這個事情是出來了,結果可能不如我們心裡剛開始想,不盡人意,就是也有可能說有的人會認為是失敗了,來判斷說我們當時候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有攀緣的地方?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高同學的分享。首先她能夠在聽課當中就反觀到今天的情況,或者過去的情況,那這個是很可貴的。因為老法師講經常常說,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每一個教理我們一定要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結合上,這樣才會有受用。這個做事是要積累經驗的,尤其我們是學生、下屬,佛法講主伴圓融,在因緣裡面很可能領導者、老師是主,我們是配合的。但配合,現在世間人講的叫要有眼力勁,你去協助,甚至於是長期協助,那自然而然會觀察到做事的一些原理原則。但是它不是死板的,有時候緣分會有差異,所以這個時候先請示確認一下,應該就沒有問題。我們不能因為經過事情了,什麼事都是想當然耳,那這個有時候就因緣一變,我們又沒有去確認,然後都已經做了,「你怎麼這麼做?」「上一次不是這樣嗎?」那這個還是要確認,這個不能,上一次這樣,這一次就這樣嗎?世間無常,都會變的,因緣也會有差異性。那假如領導已經說你全權處理,那這個又是另外的情況了。甚至於是領導有時候事情多,你把東西拿過來了,你也要把緣起稍微講一下,不然有時候領導他交代事很多,他也不見得全部記住。所以說,「老師你之前提到什麼什麼什麼,我的考慮是怎麼樣怎麼樣,所以我把這些東西拿過來了」,這個他就對情況了解。

  再來,這個交作業。大家應該看出,我在回答大家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都要看著辦。心要用對,不能想當然。當然,比方說妳拿進去了,第一個,老師知不知道這個作業是什麼意思?第二個,妳走進去了,老師有沒有看到妳?他已經看到妳,妳也看到他,有時候眼神也是打招呼,然後妳沒有再去跟他講話,那妳可能是考慮他正在忙。有時候我身邊有人,我正在打電話,他把東西放下來看看我,那我也理解,他知道我在打電話,他就沒有再跟我說話什麼了。但是這也不是死的,假如你現在這件事很重要,那你也要判斷,當下請老師先停下電話都可以的,它不是死板的,但是你要衡量當下境界的狀況,還有判斷那個輕重緩急。

  再來,接受供養這個問題。佛門講四事供養,那個是對出家人,出家人沒有從事生產,他的行業就是講經說法。但是是四事供養,四件事供養,不是什麼都供養。所以很多修行人就被人家供養壞掉的,他本來五欲六塵還沒那麼重,你給他這個供養的太多了,讓他起貪心了。所以會護持人,那是要有智慧。飲食、衣服、醫藥,這個四大假合,難免會陰陽不調,醫藥,還有臥具,不然太冷了不行。這是生活,為什麼?辦道。「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要修道的人還很重視這種物質享受,那他修不了了。

  那我們在家人,八正道裡面說的「正命」,正命就是你有行業,你有收入,所以一般在家人是不接受供養的。哪怕你是團體的負責人,那人家供養供養什麼?供養團體。所以這個是佛門的因緣,你在家人,你自己就有收入了,你再去接受人家供養幹什麼?那當然,假如你的境界,你覺得「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你像維摩詰居士一樣了,但是維摩詰居士也沒有接受人家供養,你做任何動作要考慮有沒有流弊問題。那當然,你所在的單位,我們是道義的結合,要讓同仁生活上不用擔憂,他沒有後顧之憂,他才能全心全意把傳統文化做好;他今天要擔心自己生活的需要,又要擔心父母,他就分心了。成德自己的感覺,把大眾的錢用在安定弘護人才,很可能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現在法寶很多,印光祖師那個年代法寶很缺,現在法寶多到,我上一次回台灣,在極樂寺,一堆都是法寶,很多人放在家裡都退回來佛寺了。那都是很好的法寶,你假如回收了多可惜,我又打了兩箱寄到英國來。但是法寶你畢竟印得太多了,但是現在重要是什麼?人才,弘護人才要安定,安他們的心。

  你看李老,讓他的學生去居士家裡講經,水要自己帶,不給信眾負擔,很重要!你假如去參加論壇,搞到最後,一定要給講課的老師什麼水平以上的禮物才行,那個都已經不是李老、老和尚傳承給我們的精神,那個都自己不知不覺墮落掉了。我們給大眾宣講,感謝都來不及了,給我們這個鍛鍊的機會,給我們這個法供養的機會。像成德教書,我有薪水,但是我會收家長的東西,收什麼東西?他一直塞給你,是他家種的芭樂,盛情難卻,你一收他會很高興,又不花他的錢,他家裡自己種的,又不是很多。所以要看著辦,學法不能太死板,有時候傷到人情了自己都不知道。那假如貴重的,那你不能收,這麼一收了,風氣會衰敗,自己也有責任。所以我們也看到,這修行負責一方事務了,給信眾提出來「買台車吧」怎樣,那個都不妥當。都要讓人家自然發心的,不然你一開口了,人家能說不嗎?不給人家壓力了嗎?柔和質直。我們跟著老法師,從沒有聽到哪一個信眾、哪一個學生說親近老和尚有壓力的。那為什麼老人家讓人家如沐春風?這是我們的學處,我們不能自稱是他老人家的弟子,做法都跟他不一樣。

  好,那妳有問到妳們之前到一個因緣去,後來離開了。那這個成德不在第一線,這個問題應該張老師帶著你們總結一下,確實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每一個走過的路,我們只要認真對待它,都會得到很大很大的收穫,對於我們的修行,對於我們以後做人做事,對於我們以後每一個因緣都有很大的幫助。好,謝謝高同學。

  趙老師:有請下一位學長,是吧?

  成德法師:對。

  趙老師:有請周學長。

  周同學:法師吉祥,大家下午吉祥。

  成德法師:好,周同學等一下,我們是不是五點半時間到了?

  周同學:是的,法師。

  成德法師:那這樣好不好?有事的人辦事,沒事的我們再延長半個小時。

  周同學:阿彌陀佛,法師,感恩。

  成德法師:好,請說。

  周同學:學生這一塊是在看完「達摩祖師傳」有一些感悟,想跟法師匯報和確認,包括還有一些疑問也想請法師做指導。達摩祖師在傳法給二祖的時候,說了一首偈子,說:「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就感受到一切皆有定數,也不能著急,要隨順因緣和佛菩薩安排。包括達摩祖師在出家的時候,般若多羅大師也有交代說,在他死後六十七年之後才可以來中國。所以學生就聯想到我們現在想要做的一條龍學校,之前有覺得老人家年齡大了,一定要滿老人家的願,所以希望師長老人家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這一所學校。現在也確實感受到,現在的教育情況比較堪憂,也很急待改善,所以就希望把這個學校能建起來。但在感受這首偈子,覺得也還是自己有執著了,禪宗到六祖才弘揚開來,所以覺得現在就要求一個結果出來太強求了,沒有隨順因緣。而且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法師也有提到說,如果真有人才,那一條龍自然會出來的,否則韋馱菩薩也會撤職查辦。所以反省自己,尤其這次跟著法師學習,確實也認知到自己各方面還差得很多,包括連習氣也都還沒有調伏。所以也確實是感覺到能力上面,智慧、德行各方面真的還是差很多,所以佛菩薩也不會派人。尤其又看了「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對發心的八種差別上面,一反省自己的這個發心,邪的、偽的、小的、偏的也還時有,真的是常常會出現。所以真的覺得可能一條龍還需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

  上一節課有舉手,本來是想請法師談一談當下的這個因緣,就我們現在的因緣和程度,能為一條龍做些什麼?是不是就主要是在自己我們當下的因緣裡面來提升自己?但是法師上一節課一開始也就講到說,我們接下來做什麼也不要著急,在當下的因緣中敦倫盡分,一定要相信佛菩薩安排,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也不可思議。所以感到之前學生的那個想法又是一個著急,所以就把心也就安下來。這是以上的一些匯報。

  接下來學生目前還有一些困惑和疑問想請教法師。就是目前的因緣有幾個,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想請教法師,看在面臨因緣抉擇的時候有沒有什麼原則。比方說,聽法師說,目前漢學院也很缺人,想考取漢學院,像學生在大學學的就是英語專業,可能在考取雅思方面會有一些優勢;再有就是,可能我們幾個人組一個小組,到體制內學校裡面,去把德行教育落實進去;或者是現在的家長教育,和家長們一起來成長,國家現在也是特別重視家庭教育、家長教育這一塊。就總感覺現在一年一年時間過得太快了,想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能做出點成效出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想請教法師說,師長老人家講的這個一條龍學校,他是想為的是承傳文化和培養人才的,就是想請教法師,真正的一條龍最後呈現出來是一個什麼樣子的?需要具備哪些因素?也聽法師有講過說,我們現在一條龍學校一定要體制化,跟國家接軌,但就目前國家體制內還有很多因素,不能達成這樣的目的,包括家庭教育還有社會教育也都在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學生是怕對師長老人家講的這個一條龍學校理解片面或者是有執著,所以也懇請法師慈悲開示。學生也感覺確實還是有點著急,沒能安在當下,但又覺得此次能親近法師學習機會太難得了,還是斗膽就以上的這些問題向法師請教,可能學生心態上面還是有哪些不對的,也請法師給予指導。阿彌陀佛,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周同學。她首先從「達摩祖師傳」影片裡面,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個勉強不來,五代單傳。所以成大事的人沉得住氣,要有耐性。所以老法師很多話都給我們講在前面,誰想要很快把傳統文化復興,會造無量無邊的罪。其實這個是提醒什麼?欲速則不達,可不能把傳統文化搞成運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是幾千人熱鬧一下傳統文化就復興了,你愈熱鬧,裡面名聞利養就接著現前了。所以老人家提醒,這是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來做。可是大家注意,我們怕的是自己聽了以後,三五代,一下子自己好像責任又輕下來了。鍥而不捨,但是開花結果不是現在能看到的。就像成德跟我們福州的同仁共勉,我們是什麼?鋪路石的角色。鋪路石能鋪得好也是圓滿,沒有說要大放異彩了才叫圓滿。兩文錢是滿,幾千兩是半,《了凡四訓》這些故事也很有意境。而且我們太容易著相了,好像得一定要有個什麼了,我們心裡才踏實。唯一要執著的只有一點,執持名號,求生淨土,其他的都不能執,你一執,你就有分別執著在裡面。一切隨緣,你心上常常擔憂什麼事,又是煩惱了,心上只能執持名號。人心常常是沒事才能辦事,因為你用清淨心去應一切事,真心應一切事,身心沒有負擔。所以善知識給我們最大的幫忙,幫我們放下憂慮牽掛。我們有了一個目標,反而增加了很多憂慮牽掛,也不對。所以護好這一顆心,不要產生分別執著,比什麼都重要。

  那其實看著我們這一次共學班,這麼多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年輕人,我是打從內心佩服他們。他們的老師帶著這些年輕人非常不容易,條件很缺乏、很缺乏,這麼多年過來了,他們的願心都不退,我都感覺他們的願心更強,這個我得向他們學習。所以佛菩薩都很清楚你們的發心。首先,佛門有一句話講,哪裡有緣哪裡去。我們假如起了個念頭,我一定要在哪裡做,你看執著點產生了。我們一執著要在哪裡做,佛菩薩加持不上我們了。就像成德,我在台灣土生土長,我假如起了個念頭,我一定要在台灣做,那佛菩薩安排不了我的因緣了,你看我幹了十八年,都沒在台灣,最多在台灣待了半年多,後來還是離開了。跟著老和尚去拜訪了那麼多人,去跟這一些大官論談,還連教育部都去了,緣不成熟,後來還是離開了。很遺憾的,因為台灣傳統文化還是保留得不錯的,但是護法沒出現。所以大家要知道,六祖大師為什麼能夠一花開五葉?他遇到了印宗法師,大護法。你沒有適當的護法,弘法的人發揮不了。所以老法師說,這個印宗的功德不亞於六祖大師,護法功德大過弘法。老法師去了新加坡,一去就講了,新加坡有兩個人不認同我就得走了,一個李光耀先生,一個李木源先生,老法師都是事前就講了。老人家有智慧,他很清楚,沒有他們做外護,他是待不了的。結果人家澳洲有福報,澳洲政府出面,給老人家特殊人才的待遇,給他終身居留。這個也都是佛菩薩的加持。澳洲人心量大,把老人家推上聯合國去了。所以哪裡有緣哪裡做,非常重要。

  老人家其實無形當中教了我們非常多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我們要靜下心來,就能體會到了。就像大家靜下心來看這個「達摩祖師傳」,其實每一個環節,有時候是一個眼神,都有味道,都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包含達摩祖師說:「異見王,你幫我收拾行李。」讓他侄子修福報。「三叔,可不可以不去?」「這是天命。」你看每一句話都很有味道,天命,該你幹的事不能推脫。接著鏡頭移到了達摩祖師手上拿的那本書,大家注意到沒有,哪一本書?《易經》。他都是開悟的人了,幹嘛看《易經》?你到哪一個地方,要講它的共通語言,是吧?這裡面都有法,今天你在東北講課,你不來兩句東北的土話沒有味道,人不親土親。我當時候在廬江的時候,他們安排我去見當地的婦女,我心裡想,她們一見到我一定很緊張的,所以我就問了,聊天怎麼講?安徽話叫拉呱,東北話是嘮嗑,安徽話叫拉呱。果不其然,我一上去,她們個個都很緊張,我笑著說,今天是來跟大家拉拉呱的,她們就笑了。所以經典在哪?就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每一個影片,你善於去體會了,你就會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了。東方的學問重視的是悟性,不能執著,一執著,我們的悟性就透不出來了。執著在哪做也是執著,一切隨緣。

  再來,要體恤人心。大家雖然確實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擔心教育的種種情況,但是不能著急,也不能常常去講現在教育哪裡不好、哪裡不好。你都要拿捏好分寸,你有時候講得對方很緊張、很擔憂,暫時又沒有適當的因緣給他去,那不是讓他生煩惱?有時候我們好心會做壞事。多少緣講多少話,拿捏好分寸。再來,對一個小孩最重要的影響是他的父母,他的父母非常愛護他,他的父母很用心陪伴他,這個孩子不會偏到哪裡去。成德雖然小時候沒有好好讀古書,但是家庭教育對我的影響太大太大了。有好的家庭教育,又有好的學校教育、好的助緣,當然好。我們不能要去求一個好的學校,卻忘了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人有時候一激動,考慮得都不夠方方面面了。所以現在的現象我們不能帶著對立、帶著抱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人故意要把教育搞成這樣,最大的影響,因為我們喪失民族自信心了,繞了這個彎路。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首先我們安下心,佛菩薩自有安排。第二,真有緣了,做出榜樣來。什麼榜樣?看你的緣。你假如可以完全按照私塾,當然最好了,現在馬來西亞有緣分是這樣,加拿大也有緣分是這樣。那加拿大有緣,你去不去?假如我現在是三十歲,我一定去。說實實在在講,我現在五十歲了,我也一定去,哪裡有緣哪裡去。當然,父母要支持你,要讓家裡人安心,這都是緣分、都是條件。那現在我雖然五十了,我父母佛菩薩真照顧,身體都挺好,他們也會讓我去,這叫水到渠成,哪裡成熟哪裡去。

  我感覺你們都很有使命感,現在面臨抉擇,先安心把這最後三個禮拜的課上完。你們老師,張老師對你們都比較了解,我們到時候跟張老師再好好溝通一下。每個人的才性條件都不同,因材施教,因材可以建議因緣。體制內也是需要榜樣的,但是體制內也要有當地的護法,是吧?就像老法師說的,沒有李光耀先生、沒有李木源先生,他也發揮不了,都要有當地上面的支持,當地的支持,這個緣比較水到渠成。所以人和也很重要,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謝謝周老師的提問,我們最後再一位。

  趙老師:下面有請張學長。

  張同學:法師好、各位家人好。學生上次舉手是想回應,也是想向法師和老師們匯報,上一次王學長說的,有一位同仁,「怎麼學了之後還這樣?」當時惱害她的就是學生自己。但是也請法師和老師們放心,我們現在情比金堅,還是很好。也是因為通過這個事情,學生也是在經歷了一些心理的歷程,因為聽法師講,每一天都是萬境交集,以前自己對於境界這一塊覺察得很差。

  上一次王學長提到那件事情,其實是因為自己晨起起來之後就是無名的情緒就煩惱了。但是後來回想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在那幾天心裡邊就起了攀比,就是跟很多年輕的學長一比較,覺得自己學習和領悟的速度都……可能就有了功利心,覺得很差,所以就有了沮喪的心。但是就像法師講的,業力發動,這個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來了。所以那天就是一起床就情緒不太好,當時是看到了王學長的反應了,而且因為現在確實覺得要力行,就想我一定要轉。因為自己平常一起情緒的時候,面部表情就不太愛笑,然後當時之前一直記住法師講的一句話,就是念念孝親尊師,關關難過關關過,可是當時想轉的時候,想馬上轉的時候,孝親尊師這個詞,還有念佛,當時學生是沒有提起來的。然後到晚上的時候,就突然想起了印光大師講的那個「死」字,然後當時心裡就在跟自己怒吼一聲,說:「妳明天就要死了,妳現在還要想什麼?有什麼用?」然後當時一下就釋然了,就跟看影片裡面三太子在最一開始迷霧中看見未來的自己,不知道那是自己,就發現學生其實還是在平常生活中非常容易認假為真,在那個境界裡就不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的。然後就對師長之前講的說放下,看得破放得下,就有很深刻的感受。

  但是後來學生也在反思,為什麼當自己起情緒的時候,孝親尊師和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兩個經句對自己好像作用不如這個「死」字大,是因為感覺自己內心還是自私自利,對父母、對身邊人的那一分感受還是「我」字太重,對他人的那一種體諒還是差很多。自己也在想,如果當下的境界能夠馬上轉過來,那當下可能這一句法語或者是老師的教誨是很受用的。可是在平常生活中,剛剛法師也有講,就是我們要執持的就是名號。學生在想,假如明天死的話,我佛號,因為當時佛號也沒有提起來,那想要去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是佛號有相應才行。所以也是看到自己這方面的問題,也是想每天就是能改自己的習氣,也共修六和敬,不讓老師和同仁們失望,因為自己年齡也挺大的。

  以上就是學生的匯報,謝謝,感恩法師和家人們。

  成德法師:好,謝謝張同學的分享。不打不相識,住在一起沒有磕磕碰碰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能走在一起也算是奇蹟了,在功利時代,你們居然去護持一個道德講堂,也是很不容易的。這個攀比心確實很容易干擾我們的清淨,這個一定要調伏。實在講,一句佛號一定能往生,妳還在那急什麼?海賢老和尚不是念了九十二年嗎?能把自己這顆心安住在佛號,這是最重要的,不要急著我要多少能力了我才能做什麼事情。心能安下來,佛菩薩才安排得了,才能依我們的才性去發展。可是你「淨土為歸」不能離開,正助雙修,你去服務大眾,它是助修,正修還是佛號。

  妳也挺難得,妳觀照到是業力在發動了。妳觀照得還挺細的,為什麼孝親尊師、佛號起不了作用?因為這個情緒裡面自私比較強,就伏不住了。所以法雖然多,哪一句得力比較重要。所以老法師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是你學哪個法門你能得力,那對你才是了義。或者你學哪一部經典,它經典再好,你得力不了,你就受用不了了。所以契自己機的,那就是最了義的。所以妳就念死,其實妳這個方法很正確,印光祖師說,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道業自成。佛經《正法念處經》也說,最殊勝的念是什麼?念死。我下一刻就會死了,我還打什麼煩惱?趕快念佛了,趕快求生淨土了。你脾氣要上來,我待會就會死,我還發脾氣,我要去地獄。就怕你不相信無常迅速,隨時有可能無常會來。所以佛經、祖師這些教誨太重要了,「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那我剛剛看到我們王希海老師,他都一直陪伴我們在學習。我看到他我就想起來,他一個多月前給我們漢學院同學們上課,然後他看到我說,老法師找他辦彌陀村,養老院,養老育幼要做好,把養老做好了,就是把每個老人照顧得安心了,那都是一尊佛。因為也是老法師特別強調的事情,只要是老法師強調的,成德有一點力就要出一點力。所以他也當面約我了,我也答應他了。不要怕沒人,怕的是自己沒有願力,有願力就會招感人。所以我們現在當下就有那麼多年輕人,每個人才性不同,看在老人家哪一個理念去發揮,都要表出法來。大家想一想,孔子為什麼回到魯國了?因為他的學生冉求,很多學生表現很好,回國水到渠成。其實這個歷史對我們何嘗不是一種啟示?老人家這些最重要的智慧、理念,我們都能夠讓它落地,表出法來,那社會大眾、高層都看,老和尚的學生都是急國家之所急,那不就水到渠成了?做什麼事要知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能瞎操心,也不能太急躁、急於求成。

  好,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祝大家用餐愉快,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