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10/5/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04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早安,早上好!大家很好學,最近常常聽到學長在講馬來話,早安是Selamat pagi,午安是Selamat petang,晚安是Selamat malam。因為人不親土親,到一個地方,能講它當地的母語,老百姓聽了覺得很親切。我記得我剛到廬江湯池,剛好他們有一個安排,安排我跟手工編織班的這些婦女們交流一堂課,結果我發覺我走進去的時候,每個人神經緊繃,因為他們聽到「老師」兩個字都很緊張。所以我坐上去的時候,感覺他們很緊張、很難受,我就跟他們說,今天來跟大家「拉拉呱」。拉呱是當地的「交流」,就是東北話叫嘮嗑,在那個地方叫拉呱。結果我一說拉拉呱,她們都逗笑了,氣氛就很輕鬆了。
為什麼要入境隨俗?這個都是通達人情。之前跟大家講到,宗教的融和對於整個社會安定,甚至是世界和平,非常的關鍵。剛好有一次,師長跟印度教的教友們有一場聚會,談得非常高興,然後一起吃飯。隨從有幾位學生跟著師長去,印度教的教友們非常歡喜,就煮出他們最好吃的菜出來。結果端到面前來一看,沒有叉子也沒有筷子,因為印度他們吃飯用手抓。結果師長很自然,「趕緊吃,真好吃」,讚歎人家這麼用心的準備。結果就看到其中一個學生如如不動,臉上的表情很痛苦,皺著眉頭看著那個東西,吃都沒有吃。大家想一想,人家印度教這些教友們看到這個場景會怎麼樣?他們會很難受,沒把你這個客人給招呼好,甚至於會覺得,「你怎麼不能融入我們印度人的生活方式?」這個隔閡可能就是我們不能入境隨俗造成的。甚至於是師長這麼多年很努力的在宗教團結,就因為我們有一個執著,把那個氛圍都破壞掉了。所以人不能有執著。
我們接著跟大家繼續來談如何有效的學習。我們常說,態度決定成就、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後再來改變態度。不管是事業也好,還是學習聖賢的學問,首先心態一定要擺對。所以我們學貴立志,這是正確的目標。我們之前談了「以師志為己志」。再來學習的次序,我們昨天談到的「信解行證」,這個解行當中,《中庸》又告訴我們,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沒有篤行,就變成學術研究了。所以學了我們就一定要去力行,這個就是重要的學習態度。學習的內容,我們學些什麼?有一句話點出了學習相當重要的內容,就是「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人都是在這個五倫關係當中生活、處事、待人,所以學問其實就在這個五倫的道理當中。倫理是指關係,能不能把這五個關係處好,這個就是學問了。
昨天我們講到,「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這些話其實都告訴我們,學問都要在自身、在人與人當中下功夫。「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我們常說,要把經典變成生活、工作、處事、待人,這樣的人就叫轉經,把經典轉成他的人生劇本、轉成他的生活,這個叫「立身行道」,這樣的人才叫在弘法,叫「人能弘道」。而不是我們說歸說、做歸做,這個不只不能弘道,讓社會大眾看了,不能認同學習傳統文化的人。說跟做不一樣,變偽君子了,這個不是弘道,叫謗法,在給世間人起壞的影響了。我們看到,消得性情上的偏私,所以學問的功夫還在把這顆心調到真誠、調到平等、調到清淨,調到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才是功夫。我們之前會覺得「這個人好有學問!」那可能只是看到表面,他可能出口成章,我們就覺得他學問很好了。蘇東坡先生,在宋朝是大學問家,人家都很恭維他,你看他讀了這麼多書。可是他有一天,他跟佛印禪師交情很不錯,就寫了一首偈子。當時的讀書人都是儒、道、釋三教都在薰習,他突然當下覺得他的境界不錯,就寫了首偈子,說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天中天是佛,他對佛陀、佛像很恭敬,覺得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可能是在打坐,覺得他當下心地非常清淨,八風都吹他不動,端坐在紫金蓮上面。
這個八風,盛、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境界來考驗人,人很難不在順境當中貪著,不在逆境當中發脾氣。人一貪著,清淨心就不見了,人一發脾氣,真誠心、平等心都不見了,自己就不是在覺悟當中,就更談不上去利益他人了。我們感受一下這八個境界,盛,事業愈做愈好、愈順,人很不自覺的就得意起來了;衰的時候,難過了;人家毀謗的時候,忿忿不平或痛苦了;人家讚譽的時候,所謂尾巴就比較容易翹起來了,這是稱讚你。譏諷你、用話刺激你,或者是你生活得很苦,這個時候難不難受?或者是很多快樂的境界,會不會樂極生悲?這些境界是八風。我們觀照一下,這八個境界來,我們動不動?不動不容易。結果蘇東坡先生說他八風吹不動,厲不厲害?(聽眾答:厲害。)基本上寫這句話的時候,請問八風動了沒有?(聽眾答:動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禪宗有一個公案,一群修行人在那裡切磋的時候,剛好風吹著幡動了。第一個人說,幡動了。第二個人說,風動了。結果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了。我們的心動了這些不好的念頭的時候,我們自己知不知道?
這裡蘇東坡先生在說他自己八風吹不動,其實他寫這個偈子的時候,他希望什麼?希望「人家覺得我境界很好」。希望「別人覺得我境界很好」,其實已經動了,希望人家讚譽了。結果就把這個偈子送去要給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看完,馬上給他回了一個字,就拿回去了。說實在的,蘇東坡先生的心什麼時候動,動了多久?從一開始寫的時候就動了,而且送過去的時候動得更厲害,因為他在等著「境界真好!」在等別人稱讚的時候,動動動,動得更厲害。結果一打開來,本來是想的讚歎他幾句,居然上面寫了一個屁字,放屁的屁。他一看,離他心中的期待差得太遠了,他馬上火氣就上來了,然後用最快的速度衝到佛印禪師那裡,要去找他理論,這個過程還得坐船過河。結果到了山門,還沒進門,佛印禪師已經在門口貼了兩行對聯,上面寫到,「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當下蘇東坡先生看了,怎麼樣?何處是道場,何處是考卷?一切境界都是考卷。道場在哪兒?心就是道場。假如當下蘇東坡先生說,「哎呀,佛印禪師真是把我最嚴重的毛病都點出來了」,當場叩頭三拜,可能第三個頭叩下去,蘇東坡先生可能就覺悟了。有沒有可能?有,當下那種至誠的感恩,可能他就覺悟了。所以在學習的路上,不進則退,能感激每個人的提醒,感激每個境界的考驗,才能夠逆水上游。這個時候,我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在對治性情,對治這顆心的偏失?有沒有把傲慢去掉,有沒有把貪著人家的讚歎給去掉?後來蘇東坡先生沒有頂禮三拜,可能心裡還有點不舒服,「哎呀,真不給我面子!」後來又有一天,他們兩個剛好在一起修行、禪坐,坐下來心也非常的寧靜。突然蘇東坡先生就問佛印禪師,「您覺得我現在看起來像什麼?」佛印禪師笑著說,「你現在心地清淨,看起來像一尊佛」。蘇東坡先生一聽,「我看起來像佛,佛是最高的」。人家說我們像佛,高不高興?不要高興得太早,風又動了,八風又動了。結果蘇東坡先生又問:「那你覺得我看你像什麼?」佛印禪師就笑著說:「你覺得呢?」禪師心廣體胖,所以他比較胖,蠻有肉的,結果蘇東坡先生說:「我看你像一坨糞。」他一講完,覺得今天挺高興的,「我像佛,他像糞」,就回家了。結果這個妹妹看到他今天喜上眉梢,表情很不一樣,就問他:「哥哥,你今天有什麼事這麼高興?」他就把這個過程講給他妹妹聽了,「你看,我是佛,他是糞,今天我贏了不少」。其實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贏的時候,事實上他輸得很慘,「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結果他妹妹就跟他講:「哥,你不只沒有贏,你輸得太慘了!人家是心中有佛,你是心中有糞。人家心中有佛,見人是佛;你心中有糞,見人就是糞。」
《弟子規》當中說,「恩欲報,怨欲忘」,一個人心裡面假如還有人的不是,還記了很多怨,這個就是把糞放在哪兒?放在純淨純善的心,這個就是很傻的事情了。我們的學問,就是把心裡面這些傲慢、偏失、記怨、記恨統統要放下,這個就是學問。有這樣的真心、誠心,再與家人相處,誠則能感化,「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我們的誠夠不夠?就像我們之前學到的,大舜感化了他的父母(父親跟繼母),這個就是消得家庭內嫌隙。其實家人相處,不可能沒有摩擦,在面對這些摩擦的時候,我們的心平不平,有沒有對立?假如有不平,只會更嚴重。人與人的關係也是動態的,處理得好,就化解;處理得不好,就愈來愈惡化。
有一位讀書人叫周文粲,他的哥哥吃他的、用他的,住在他們家,連喝酒都拿他的錢去喝。結果有一次喝醉了,回到家裡還打他弟弟。諸位學長們,假如你是弟弟,當下會怎麼樣?大家想像一下,吃你的、用你的、喝你的、住你的,還打你。連鄰居都看不下去了,就要找他哥哥理論,衝過來了。結果他趕緊阻止這些人,他說,「你們不要破壞我兄弟的感情,不要講我大哥的壞話,是我做得還不夠好」。大家當下想一想,聽到的人能不能感覺文粲對他哥哥那種至誠的恭敬?沒有摻雜一絲毫的怨在裡面。這些鄰居很感動,這樣的話語,假如有絲毫記住兄弟姐妹的不好,不可能講出這種至誠的話。所以,我們今天家裡人相處,人家的讒言能夠進到我們的家庭造成不和,不能只怪人家進讒言,更重要的是,根源是我們的內心,有把家裡人的不是放在心上,人家進讒言才有空間,才進得來。像文粲這種心境,任何人都破壞不了他的家庭關係。甚至於我們現在夫妻相處有一點不愉快了,旁邊的人一講幾句壞話,可能關係就破滅掉了。
當然,人家夫妻有衝突了,可要好好的勸告對方先反省自己,你不要批評他的另一半,讓人家的關係更破裂,這個是造孽了。「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你把人家的婚姻破掉了,他的後代子孫都受到很大的影響。有一個讀書人,剛好幾個人聚在一起,正準備進京趕考。其中另外一個讀書人剛好作夢,夢到去看了榜單,他還問,「這個讀書人學問很好,他有沒有上?」竟然沒上。下面還註明,因為這個讀書人曾經給人家寫過離婚訴訟,破了人家的婚姻,所以把他的功名給削掉了。果不其然,考出來的結果真的沒上。這個讀書人趕緊回到這對夫妻住的地方,然後調查,他們兩個雖然離婚了,還沒有另外找人家,他趕緊曉以大義,讓這一對夫妻又合起來了。後來下一次考試他又考上了。所以人生的吉凶禍福,每一天都有加減乘除,要順著倫理道德因果去做事才好。
我們剛剛講到的,他的大哥這麼樣無理對待他,但是只要他不跟哥哥衝突,這個關係就不會再惡化下去。而所有的人都會感覺到他的德行,都會說文粲這個弟弟太難得太難得了。這件事情一定會傳到他哥哥的耳中,「你看這個弟弟,全心全意照顧他哥哥,結果他哥哥還打他,我們這些鄰居要替他抱不平,他還覺得是他不對,他還覺得我們不可以破壞他兄弟的感情」。請問大家,他哥哥聽到以後會怎麼樣?人的慚愧心就起來了。所以感化他人不是用道理給人家壓下去的,一定是做到讓人家的慚愧心很自然的提起來。怎麼能提起來?就是一個人真性情真誠的流露,就能夠讓人提起這一分慚愧心了。這個是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
所以我們這一次的課程,五倫的課程,我們每一倫都要好好跟大家再做一個探討,怎麼在很多生活的情境、細節當中真正去落實這個倫常的大道,五倫是學習的重點。孔子也講到,在《論語》裡面有提到,「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雖然他可能說他沒有很好的學問,但是他只要能把這些道理都做到了,這個是真有學問的人。我們在讀《孝經》的時候有讀到一句話,叫「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在東北有一位老人家王善人,他對父母竭盡全力的孝敬,他對自己的兄弟也是不遺餘力的去愛護、去協助,包含兄弟姐妹的下一代,他都盡心盡力去做。孝悌做到極處了,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他不識字的人,都能通達很多天地的這些做人的道理,還可以給人家開導。這些都是在印證經典裡面講的道理是正確的。
我們看到子夏講的賢賢易色,在五倫關係裡面,這個就提到夫婦之道了。今天一個人走上婚姻,他選擇對象是以什麼為標準?這一題這麼難嗎?(聽眾答:以德行。)標準答案。我們現在都很會講標準答案,「德行很重要,不過,長得漂亮也很重要」,雖然標準答案是德行,不過那個「不過」,就是真正遇到情況的時候就守不住了。我們看《詩經》裡面第一篇文章就講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什麼這首詩擺在第一位?因為學問都是在講倫常、在講道德。整個五倫關係當中,很核心的一個部分是夫婦的關係,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夫婦關係處得好,這個家就安定了,夫婦和,則家道成。子夏在敘述什麼是有學問的,首先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夫婦的相處,重德不重色。
談到這一點,我們男士最難過的關就是色關。女眾不要笑,聽說現在女眾好色的情況也愈來愈嚴重了。這個不是我亂講,我有證據,現在說什麼話都要講證據。我跟大家講過了嗎?(聽眾答:沒有。)這一次我回台灣,我們有一位同仁是在地方法院工作,他就講到最近發生幾起,不是一起,是幾起案件,比方英國人到了台灣,英國的男士長得很高、很帥,開著BMW(寶馬車),又聲稱他是什麼名流,還是什麼馬術比賽的國手,就是有很多的頭銜,都是在網上寫上去的,網上去找朋友。結果就很多的女生跟他交往,還跟他談一起買房子、買家具。而且不是一個,抓到的時候,都是七、八個女孩子被他騙了。他已經被抓起來的時候,還有一個女子是大著肚子到警察局去,說「我被騙了!」而且那些女孩子統統都是社會地位跟學歷很高,都是什麼會計師這一類的身分。最後我們分析起來,她們有兩個問題才會陷到這個陷阱裡面去。第一個,好色,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女子好色翻開了歷史的第一頁,我們希望不要再翻開第二頁了,這個不得了!第二個就是虛榮心,她覺得跟這樣的男人在一起,顯出她的身分,她好像更受人家恭維的樣子。所以人活在虛榮當中,真是要栽跟頭的。
所以孔子就感嘆,「已矣乎」,這個已矣乎就是「罷了、罷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沒有見過喜好道德、喜好學問甚過於喜好女色、美色的態度,我沒見過。諸位男士,你們有沒有回想你們以前追女朋友那個時候的狀態?你們就拿那種狀態學《弟子規》、學倫理道德,你絕對成就!你的好德勝過好色,那不得了。而且大家要了解,其實天理跟人欲是互相消長,你的天理、你的智慧德行愈高,欲望自然減少;你欲望愈來愈多了,你的德行一定是下降下去的,你就被些欲望給控制住了。
我們有時候看《論語》裡面講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們一看完,效法顏回,開始一簞食、一瓢飲,三天就撐不過去了,然後就說「太苦了!不要修了、不要修了」。所以學習的方法要循序漸進。有的人一看人家,「哎喲,人家只吃兩餐,我還吃三餐,很丟臉,不吃了」,就一餐不吃了,結果一個禮拜下來就瘦了好幾公斤。不可以這麼幹,因為你們假如用力過猛,傷了身體回去,你們家裡的人會說,「到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都會瘦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蔡老師在那裡」,這個是不好的影響。所以諸位學長們不要用力過猛,要循序漸進為好。其實只要我們肯精進,慢慢欲望就可以淡掉。當然很重要的,主要還是要嚴以律已,寬以待人。我們不要回去了,對待另外一半,吃的,還有生活上的一些需求,我們一下子就整個都把它給拿掉,那他可是要抓狂的。嚴以律已,寬以待人,應該體恤他人,學習都有一個過程,不可以太苛刻對人。所以面對另外一半的一些生活上的欲求,我們應該慢慢把這些倫理道德不斷的引導對方學習,他都是在法喜當中,他的欲望就慢慢會減輕了。所以,做什麼事都要體恤到是有過程的,要體恤到人心、人情,不可操之過急。心柔軟了,就能體會得到,不要操之過急。
這裡又提到,事父母能竭其力,這個是孝道;事君能致其身,這個是盡忠。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關係,這一句裡面就包含了四個倫常關係。只要這些倫常都能處理得好,雖然他說他沒有學問,但是吾必謂之學矣,就是這個才是真實的學問。
我們這一段時間學習的內容,五倫,還有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八德。這個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最寶貴的財產,也是最大的特色。我們看,各個民族都很難找到像我們這個民族那種忠義的精神,你看「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我們深入這幾個主題來探討,就是掌握了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綱領。這是學習的內容,四千五百年的內容都是在談這個五倫八德的內容。再來,學習的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我們學習一本經教,就深入的去學習它,把它學習好,再學第二部經。假如今天學學這本,明天學學那本,心不容易專注,而且很容易就變成好像研究一樣了,只是知識的記憶而已,沒有真正深入到自己的內心,進而去轉變自己的習氣。所以一門就是我們當前學習最主要的經典,是《弟子規》。這裡面,《弟子規》涵蓋的精髓,其實都不離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的精神在裡面。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把它回歸到《弟子規》當中,來體會個中的人情事理的道理。每天遇到的人事物給我們的啟發,我們都記下來,「這個情況就是『事勿忙,忙多錯』」,「今天遇到的這件事情就是『言語忍,忿自泯』,『事非宜,勿輕諾』」,我們就整個把生活跟經典完全融在一起了,這樣就能深入理解每一句經句。這個是學習的方法。
朱子,朱熹夫子,他為學的方法有提到循序漸進,這是朱子讀書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個是朱子讀書的方法。其實這個方法跟心境也是相互呼應的,我們看循序漸進,就是不要操之過急。我們學習的心態,第一,學貴力行,而力行當中,首先從最難處下手。當然每個人的最難處不見得相同,不過我們這個時代有一個難處就是急躁。所以那天我們也提到,「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能定下來,一急,心就不在道中了。所以朱夫子提的這個循序漸進,很重要的也是在對治我們這個急躁的心、急於求成的心。我們昨天也提到「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對治急躁最重要的是要平緩,所有的言語、行動,都要提醒自己要緩和。因為人一急,「處事大忌急躁」,處理事情最怕的就是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安能治事?我們的心一急躁,則自己先是自處不暇,就是自己已經亂了方寸,就不能從容了。自己心亂了方寸,怎麼能接著把事情給做好?所以首先要對治急躁。
再來,朱子讀書法裡面講到的熟讀精思。熟讀了,我們才能記住這些教誨,在我們的生活點滴當中,馬上能提起觀照。所以修學一定是一開始要先重「量」,就是你讀的遍數要夠,才觀照得了。不要一開始就說「我重質,不重量」,忽略了量,可能薰習的力道不夠,生活當中都提不起觀照來。所以這個也得要老實,要熟讀。這個又牽扯到我們學習的重要態度,要老實,老實聽話去做。所以遍數就不能少,比方師長老人家說《了凡四訓》要讀三百遍,諸位學長,我們讀了嗎?《了凡四訓》對很多道理講得非常通透,但是我們假如不讀到三百遍,就很難了解師長要我們讀的苦心是什麼。所以老實聽話其實不容易的。再來,虛心涵泳,很虛心的去領受,誠心的去領受每一句教誨。切己體察,就是每一句經文都是拿來對照自己有沒有做到,而不是去對照別人。因為孟子也提醒我們,人有一個態度很容易起來,就是「好為人師」。懂的多了,很可能都變成要去要求別人,就不妥當了,這個心態是切己體察。所以在學習的心態當中,只有自己是學生,這樣的心態才能切己體察,也才能調伏得了我們傲慢的態度。不然這個習氣你不用打招呼,它就自己會來了。著緊用力,這個就是提醒我們要有恆心,而且不可以懈怠。求學問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像鑽木取火,你不把火鑽出來就休息,可能前面的功夫又退下去了。鑽木取火一定要把火鑽出來,火燒起來就好像智慧出來,才能得受用。沒到智慧出來就懈怠了,就很難提升自己。所以恆心重要。
我們昨天講到,我們每天都跟古人學習,每天看兩則德育故事,可以重複看,從昨天開始了,大家保持下去。曾國藩先生就講到,「敬字、恆字」,恭敬跟有恆,這兩個字是「徹始徹終功夫」,自始自終要保持的態度。「大凡進德則持之以敬」,曾國藩先生的學問也很了不起,這些心境都是他真實體悟到的,「修業則貞之以恆」。我們看,時時保持對人事物的恭敬,主敬存誠,學問就可以成就了。但是不容易,大家想一想,恭敬心好不好保持?不容易,懂幾個道理了,連自己的父母、師父都瞧不起。所以時時要切己體察,這顆心有沒有偏掉。以至於曾經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幫助過我們的長者、親朋好友,有沒有因為我們今天有地位、有錢、有名氣了,而對他們的恭敬減少了,對他們的感激減少了,反而變得好像高高在上?這個不止不能弘揚傳統文化,這讓人寒心,「怎麼學了之後不念舊了、不恭敬了?」這個是敬字,還有,有恆心才能進德修業。我們看,這裡也提到了朱夫子提到的居敬,時時都要恭敬,志向都放在心中,每一步都是跟目標相應的方向在邁進。所以我們今天遇到了一些事情、起了一些煩惱,要時時提醒自己,「這個跟我的目標是不相應的,不要在這裡浪費時間了」,趕緊放下這些習氣、執著,往目標邁進。怎麼做才能利益自己、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利益民族、利益後代?這個才是我們的目標。人時時提起這種目標,整個情緒就能轉得過來了。
提了這幾個點,包含剛剛跟大家提到的學貴力行,什麼時候開始力行?古聖先賢給我們的風範,就是一懂道理了,馬上就去做。我們特別尊崇的舜王,孟子談到舜王的時候有說到,舜王還沒有聽到好的道理、看到好的榜樣以前,他是住在深山裡面,跟這些野鹿、野豬常常走在一起的,與一般的這些農民沒有什麼太大差異。關鍵在於,大舜只要「聞一善言」,聽到一個善言,「見一善行」,看到別人善的榜樣了,他馬上就去效法他。而且效法的那種態度「若決江河」,就好像黃河潰堤,任何人都擋不住他要去力行這些善言善行的力量,誰也擋不了他斷惡修善。這個是力行的榜樣。所以我們幾位學長,姓陳的學長、姓胡的學長,這些姓氏都是大舜的後代,一定要把這個精神繼續保持下去。其他不是大舜的後代,有沒有說「好險,我不是」?那就是自暴自棄了,不是自己直接的祖宗,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祖,要效法。
周朝的後代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比例也是相當高。我是周文王的後代,我怎麼知道的?看《德育故事》知道的。因為《德育故事》的作者是蔡振紳先生,前面有一篇就是蔡氏的始祖蔡仲寫的開示,裡面就有提到是文王的後代。所以我現在講一個文王的故事,真的,人這種血統是很有感情的,我只要遇到跟我同姓的朋友,感覺特別不一樣。甚至於是在歷史課本裡面,看到某一個奸臣叫蔡某某,我就全身不自在。所以這個確實是「德有傷」,貽所有家族的人都羞。人真正能念著祖先,就會戰戰兢兢,不敢做出有辱祖先的事出來了。像秦檜,幹了這麼不好的事。後來有一個人到岳王廟去,他很感慨,說「人自宋後少名檜」。他說到了宋朝以後,就是秦檜以後,就沒有人再拿這個字來取名了,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我到岳王的墳前,很丟臉我自己跟秦檜同姓。他也姓秦,所以他覺得很慚愧。這個故事是在周朝的時候,剛好周文王有一天問姜太公,說到怎麼樣治理好一個國家。姜太公說到,「王國」,很興盛的國家,「富民」,讓人民真正得到利益,「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即將要滅亡的國家,「富倉府」,倉府就是天子自己放糧食的地方、放一些財物的地方。其實意思就是說,要亡的國家就只有天子自己有錢,而真正興盛的國家就是人民都安居樂業,都不用為生活擔憂。
我們假如在企業界來看,哪個企業要倒了,就看那錢都只在他老板的手上。哪個企業可以永續發展下去?就是他服務的客戶都能夠真正得到他企業的服務跟利益,這個才是他企業長久之道。所以我們看到古代這些例子,我們也要懂得怎麼用在現在的企業、現在的社會,精神是相同的。昨天我們陳學長提到企業內部現在推行《弟子規》的一個情況,我們今天在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冷靜一點,不能學一個東西,就否定前面所有的東西,這個就太不冷靜、不理智了。哪怕前面有不對的地方,改變都要順著人心,循序發展。你一下子調得太大了,當事人都搞不清楚狀況,這個時候人心會亂掉的。你要讓他理解了,慢慢去修正,他才很能接受。並不是說我們學了傳統文化,前面的這些都不對,這不妥當的,我們還是要理智、客觀的去看。再來,我們要推行傳統文化,我們的制度也要跟《弟子規》、整個傳統文化的精神要相應,不然我們學的是倫理道德,可是制度並不是以這個精神為主,底下的人就無所適從了。《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可是為什麼出現一些跟客戶的問題的時候,都是先想到要維護公司的利益,這個時候就跟《弟子規》的精神衝突了,這個時候就要調整公司的制度。
在這個部分,胡小林董事長今年初,一月一號、一月二號在新加坡講到的,很詳細。他都是把這些制度完全改成跟《弟子規》相應的制度,甚至於他給他的員工講,「你可以沒賣出產品,可是你一定要把《弟子規》光盤送到這一戶人家,讓他們的家庭都要受益」。這個就是利從義生,利益從道義生出來,利自義生,財自道生,這個才是商道。這個義就是很好的去服務好我們的客戶,這種心才是義,而不是想著我要去賺到錢。我們今天從事一個健康的事業,我們賣出這個東西,最希望的就是他健康,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把這個產品給他介紹清楚,以至於後面要把他服務好,讓這個產品利益他的家庭達到最大化,這個就是義。但是大家想想,接受的人都得到很大的利益了,他的事業會不好嗎?更多的人口碑就出來了。所以我們以前幾千年的商道,都是真正用心的去愛人、去服務人,口碑自然相傳。
現在很注重打廣告,可是砸了這麼多錢做廣告,很可能是在創造業績,而不見得是真正服務好客戶。大家都在衝業績、衝業績,服務在哪裡?假如只是為了業績一直衝、一直衝,沒有好好服務,這個事業是做不長久的,很自然的口碑也出不來。我們有一個企業家很難得,他就反思,他的業績確實是很好,他是在所有的機場賣練習打字的產品,賣出的產品很多。結果他後來了解到,真正把他的產品放在電腦裡面練習的,比例好像還不到百分之十。真正受益的人多不多?很少。都訓練每個去銷售的人能達到講得讓人不得不買,他覺得他的業績愈來愈好。能不能長久?長久不了。我們不能從事一個事業,變成只看到業績,而沒有看到企業最重要的本質,就是服務好我們的客戶。這個義是服務好客戶,而且這個義裡面還有什麼?照顧好我們的同仁。這個企業家也反思到,「我這幾年業績這麼好,可是我幾個重要主管統統身體垮下來」。他講到這裡,眼淚都流下來了。這些人跟他打江山,最後的結果是一個一個都病倒了,都是很嚴重的病情。所以服務好客戶,照顧好我們的同仁,這個事業才能長長久久。
當下文王聽了姜太公這一席話,他說,講得太好了,「善!」接著姜太公先生就給文王講,你雖然說這個很好,但是「宿善不祥」。這個宿字可以作什麼解?可以作,知道善而不去做,這個是不吉祥的。或者是另外一個說法,宿就是隔一天,聽到的善隔一天才去做,那也不吉祥。所以什麼時候做?當下就去做。所以文王聽了姜太公這一句宿善不祥,馬上交待下去,「趕緊把我的糧倉打開,去接濟鰥、寡、孤、獨這些苦難的人」,馬上就去做了。周文王為什麼被尊為「視民如傷」?因為他看到人民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樣,生怕他們沒有被好好的照顧。
這個是提到我們學習的心態,好的東西馬上就要去落實、去力行。今天先跟大家交流這四個學習的心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