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10/6/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21

  大家好!剛剛在過來的路上看到一隻大蝴蝶,那隻蝴蝶蓄勢待發,要展翅高飛。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群鴨子去跟老鷹學飛。這群鴨子也非常努力,從早上五點多就去學習了,而且學到晚上,有的十點才回家。學了四十五天之後,個個都會飛了,非常的高興,趕緊對老鷹說,「感謝這段時間您的付出,我們都學會了,感謝,感謝!」說完,大家就互相看一看,「我們走回去」。

  我們跟著的古聖先賢、經典,就是老鷹,我們跟著學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學一句要跟著做一句,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修身就是改心,把錯誤的心改正,跟經典相應。比方我們現在要回去了,緊不緊張,有沒有壓力?有這個念頭叫妄心,叫沒事亂煩惱。事都還沒來,緊張什麼?用心像鏡子,真誠去應對,這個就是改心了。改虛偽的心、改應付的心為真誠的心;改貪著、染著的心為清淨的心;改緊張的心為積極的心;改傲慢的心為平等的心;改自私的心為念念為人著想的心。掌握根本就綱舉目張了,不要緊張。心有根本,行有根本。心的根本,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時時這樣觀照,處處都是提升自己的機會,放下煩惱的機會。行有根本,儒、道、釋,行的根本都是相應的。儒家,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個就是中華文化的特色,我們這樣去掌握、去力行,心裡就很有數、很有準繩、很有底了。給別人講,自己也覺得講得清楚明白。五倫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如何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中華文化用一個字,孔孟學說用一個字來概括,諸位學長,哪一個字?「孝」文化,「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眭,上下無怨」。講「仁」字也是對的,所有聖賢的教誨都是愛的教育。而我們文化當中又把這個愛的原點、源頭活水找到了,就是孝道。

  包含在我們的文字當中,都體現得非常深刻。孝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一體不可分,生命共同體。所以父子有親是愛的原點,是整個人與人關係的源頭。我們的文化就是讓父母、子女這個親愛終身保持。我們感受一下,六、七十歲的人一進門去,「娘!」你看他幸不幸福?一生保有這種赤子之心,對父母的孺慕之情。再把這個親愛推展到對兄弟、對家族、對鄰里鄉黨、對社會大眾,再推演到對國家民族。就像《弟子規》說的,「凡是人,皆須愛」,還有更高的,「凡是物,皆須愛」。中華文化裡面強調「天人合一」,敬天、敬地、敬萬物。那一分感恩的心延伸到對一切的萬物,這個不簡單,感謝山河大地對於我們的賜予。

  當初佛經(佛門是教育),當時的皇帝很珍惜,東漢明帝把這個經典從西域迎請回來,其中佛經是白馬馱回來的。後來這個馬因為長途跋涉太辛苦,後來就去世了,所以第一個佛寺叫白馬寺。我們一聽到這個名字,很感佩我們的古人,連一匹馬的恩德他都不敢忘記,更何況是自己父母的恩德?「泛愛眾,而親仁」,這個眾就包含動物,包含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所以在經典當中,春天的時候,萬物生發,人應該要愛護這些萬物。這麼一延伸開來,就從父子有親延伸到五倫關係,人與人的關係。而在人與人的關係相處當中,就強調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概括來講,五常,怎麼相處?仁、義、禮、智、信,五常。五常再延伸就是四維、八德,但不離開這個五常關係。我們之前跟大家一起交流到了父子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以至於君臣、朋友關係。我們來感受一下,其實都是守著這個五常的關係。

  仁者愛人,五倫關係裡面都是去愛護對方。義,我們說的合情、合理、合法,恩義、情義、道義。禮,禮讓、忍讓、謙讓。而且這個禮範圍很廣,「禮者,天地之序也」,包含生活的規律都是守禮。一個人半夜不睡覺,大白天睡到中午十二點,這叫無禮了,不守整個天地的秩序,老天爺就要來打屁股了,可能身體就要搞壞,沒規矩了,天地之序。「禮者,敬而已矣」,一個人睡覺睡到中午十二點,敬不敬?他尊敬他自己嗎?他尊敬父母給他的生命嗎?他尊敬時光嗎?敬都沒有了。禮者,敬而已矣。我們看智,「知所先後」,「物有本末」,這都是智含攝的意義。包含「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有智慧的人考慮事情是非常深遠的,高瞻遠矚,甚至是看得遠也觀察得細,叫防微杜漸。當然,還來自於清淨心,他要有定慧,就是有智慧、有定力。但定力要來自於守規矩,戒、定才能生智慧。所以我們看到的,看得遠,還要觀察得很細微,防微杜漸。包含在《中庸》裡面講到,「舜其大知也與」,舜很有智慧,「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其實懂得隱惡揚善就是考慮流弊的問題、考慮人心的問題,「這到底給人心的影響好不好?」而且有智慧的人不「過與不及」,所以《中庸》裡面講,大舜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不「過與不及」,中道,這些都是智慧。

  我們現在談的這些,仁義禮智信裡面包含的心境、德行,用在五倫關係統統適用。我們待會來從每一個倫常去感受看看,是不是只要守住了這五常,沒有不能和睦相處的關係了?包含信,我們守的信用、守的信義。守信的人很實在,甚至這個信當中還包含我們值不值得人家信任。第一個,我們相不相信自己?第二個,我們值得人家信任嗎?一個人都做出自甘墮落的行為、愛慕虛榮的行為了,人家怎麼信任我們?贏得人家的信任不是好慕虛榮,因為贏得了人家的信任,我們才能夠去盡本分、去利益他,沒有信任,想幫也幫不上,人家還嫌我們囉嗦,所以信很重要。我們看看《弟子規》裡面的信,「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一個人假如聽到人家談是非了,興趣很濃,趕緊衝過去了,這樣的人你要不要信任他?包含「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一個人真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個人的德行值得信任;假如一個人見人善即嫉妒,見人惡即批判,他就贏得不了人家的信任。我們現在談的,跟一個領導者用人、選人有沒有關係?有,你用五常去觀察就很明白了。《弟子規》後面又說的,「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其實人沒有這種態度,這個人就不實在了,好慕虛榮,他怎麼會值得信任?他的價值觀已經偏掉了。所以我們在選棟梁之材,也要從這裡看,他是真正有使命感、實在的人,還是好慕虛榮的人?好慕虛榮就很容易貪婪。

  《弟子規》又說到,「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一個人聞過就怒了,誰敢相信他?事情交給他,都不知道會出什麼狀況。「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信字,義理就更寬廣了。但更重要的是,每一個道理,首先問問我們自己做到多少?我們沒做到,就不要再談去幫人或者是去勸人,因為人家也不服,「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你就勸不了。這個智,仁義禮智信這個智當中,剛剛還想到一點,就是人要兼聽則明,方方面面了解狀況,不可以只聽片面之辭或者一個人的話而已,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都是我們在面對事情當中應有的理智。提到這個智,智慧在哪裡看到?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我們看到他正確的心態、正確的應對、正確的分寸,這個人就是有智慧了。比方我們剛剛跟大家講到的,「隨順聖賢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有智慧的人。隨順煩惱習氣,就變成習氣的奴隸了,怎麼會有智慧?包含「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這是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一發脾氣了,事情更糟糕。他能時時看到真相,不看幻相,他自始至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理智。我們還沒學傳統文化,「他那個人就是怎樣怎樣,他的德行我太清楚了」,講起來好像很厲害,事實上都沒看到人家真正的本性,看到的是他虛妄、剎那變化的習氣,這個叫認假為真、認真為假。你說「他能好,太陽都打西邊出來」,人家的真心都看不到,你認真為假,就沒有智慧了。包含先後,都是智慧。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對,這就是理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所遇到的事情會讓人家怨我們,那還是我們沒智慧,沒有正己化人,沒有知所先後。

  這些都是理智的態度,當我們有這些心境,面對五倫關係,都能夠處理得合情理,處理得有分寸,處理得不會意氣用事。我們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特色就是五倫,人與人的關係。再談到道德,人與人之間應有的修養德行,就是五常、四維、八德。四維八德,這次在諸位學長的,大家彼此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當中,我們相信大家對八德的體會應該是非常的深刻。整個五常、四維、八德都是用在人與人的關係上面。比方我們昨天講到的「君仁臣忠」,領導者應該怎麼扮演好他的角色?你說「領導、皇帝,他是領導,他怎麼忠?」我們看以前的皇帝叫什麼?天子,他的領導人是誰?老天爺,就是天理,他違背天理,他就不忠了。而且真正好的國君忠於誰?忠於人民,他要為人民負責任。他忠於祖先,祖先辛辛苦苦留給他的基業,他假如把它給搞砸了、斷送了,他怎麼對得起他的祖先?忠於祖先。更重要的是,忠於自己的良心,「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我們有想著要對得起老天、對得起良心、對得起祖先、對得起父母,對得起信任、成就我們因緣的人,再扮演哪個角色,都能盡忠了。

  我們再去感受一下父子關係,要不要仁?時時設身處地,要不要義?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心境。侍奉父母要禮讓、要忍讓、要謙讓。要有智慧,怎麼樣去勸諫,比方對方有錯了,「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這個都是智慧,怎麼善巧的去協助。信,五倫關係當中,這個信裡面就是說的話一定要做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沒有守信了,連孩子都不相信父母,更何況其他的關係?所以一定要信,而且信才能成就彼此更好的關係、更深的信任。而且信當中還包含著本分,自己心裡面的承諾。沒有說出來,要不要守信?要。而且很有意思,不說出來的人比較守信,說得很厲害的反而不守信,這個叫「大信不約」。真的發自內心,他覺得講出來都沒味道了,叫「大恩不言謝」,表現在哪?行動上。常常都要去承諾,都要去激動的講,都還是屬於情緒部分,不是真正深深刻刻了解到「我做人本來就應該這樣」。信義信義,人體會到應盡的道義的時候,他一定信守他內心曾經承諾過的事情。所以信是良知。

  在漢朝有一個讀書人,叫朱暉先生,他有一個同學叫張堪,兩個人一起在太學讀書。張堪有一天就把著他的手,他們兩個不是很熟,張堪把著朱暉的手就對他講,「你這個人很值得信任,我想把我的妻兒付託給你」。朱暉覺得還不是很熟,但是這個張同學的眼神非常真誠,他有點突如其來,也沒點頭,也沒說話,這個事就過去了。後來張堪去世了,消息傳到朱暉這裡,他趕緊張羅了很多東西。

  以前的人,當親戚、當朋友去捐助的時候,都是多一點給人,自己留少一點。「與宜多,取宜少」,古代人真正做到了。我們看林則徐先生的回憶當中,他的大伯到他們家裡來,他家已經開不了鍋,還把剩餘的都給他大伯。他母親交代他,「絕對不能給大伯知道」。這叫中國人,這叫炎黃子孫,捨己為人,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朋好友受苦,哪怕自己苦,他都覺得踏實。

  朱暉趕到張堪的家裡,慰問他的妻兒,幫他安排很多事情。他的兒子跟著去,就很納悶了,說,「父親,我從沒聽過你提起這一位長者,他跟你應該沒什麼深交,為什麼你傾全力的來支持他,幫助他的遺孀?」朱暉就跟他兒子講了,「確實,我沒跟他有太多的交往,但是當時在太學,當他跟我講到要把妻兒付託給我,我的心裡面起了一個念頭,『我要把他當朋友』。既然我已經把他當朋友了,我就應該盡這一分道義」。所以古代人守信用,不單是守在外在的關係上,他是對得起他的良心。整個五倫關係都是用仁義禮智信去力行、去落實。我們在體會如何經營好人與人的關係、五倫關係,都可以從這五個做人的態度去延伸,應該自己也能掌握做人的綱領,跟別人交流分享也應該不會偏頗到哪裡去。

  不然我們現在就來試驗看看。我們現在再講如何當領導者,是不是要仁?是,尤其領導者是君,他要以身作則,這個就是找到根本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來用仁義禮智信來看一個君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第一個就是修身。這個就是務本,本立而道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講到修身,下手處還是在格物,我們舉一些經句來感受一下修身的重要性。孔子在《論語》裡面講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實修身也就是在以身作則。所有成功的領導者、君王,他一定是抓到這個根本。唐太宗是千古一帝,他的君臣關係是美談。有一本書,大家在當領導者一定要看,《貞觀政要》,就是記載整個唐太宗怎麼治理天下,以至於跟他臣子種種的互動。在《資治通鑑》當中就記錄唐太宗的話,「君,源也;臣,流也。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唐太宗能講出這樣的話很不簡單,自律也很深。古代人很會用譬喻來形容處世待人的道理。用河川,國君是一條河川的源頭,臣子是這個流,應該就是支流。源頭都染著了,要求支流是清澈的,有沒有可能?不可得矣。在《論語》裡面曾子講了一句話,「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多俗話也都把這個道理給開顯出來了。

  有一次,有個臣子就給唐太宗講,「皇帝,陛下,您要把一些阿諛諂媚的臣子找出來,不能用」。唐太宗說,「我的臣子都是好的,怎麼會有巴結諂媚的?」這個臣子就建議,「陛下,你就找一天大發雷霆,亂生氣,發完脾氣以後,看看哪個臣子敢指出你不對,來勸你。而那些見你發了脾氣,不對,他還不規勸,甚至於還順著你的話講,那個就是佞臣,你就可以把他揪出來,不要用他」。大家覺得方法好不好?(聽眾答:好。)唐太宗說到,「我自己都在用心機,都是用詐術,我怎麼叫我的臣子正直?」唐太宗不簡單,他也沒罵這個人,他說,「你的方法雖好,但我還是不能用」。他並沒有罵他一頓,他先肯定,「你還是為我好」,但是君也有教導臣子的責任,所以他也藉這個機會,「君自為詐,何以責臣下之直乎?」自己都用詐術,用這些技巧,又怎麼去要求我的臣子要正直?這個是以身作則的重要。包含重視自己的修身。

  魏文侯有一天給他的一個大臣孤卷子問到,「父賢足恃乎?」恃就是依靠,父親很賢德,可不可以依靠?孤卷子說,不行。接著他又問了,兒子很優秀,可不可以依靠?又說不行。哥哥很優秀,可不可以依靠?不行。弟弟很優秀?不行。臣子很優秀?不行。一連五個不行,魏文侯有點發火了,那什麼行?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覺得這個孤卷子不只是聽到了魏文侯問的話,他應該是感受到他心態不對。因為國君是一國之君,一國之君還要靠別人,那誰敢靠他?而且他已經產生依賴了,產生依賴會有貪著。諸位學長,您覺得您進步最多的時候是什麼狀況?逆境,還有沒人可以靠的時候,潛力就逼出來了。有人靠的時候,「明天再說,明天再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我生待別人,萬事成蹉跎了。而且我感覺這些臣子具備了一個條件,他有學問。因為光是在這個事情上說「不行,不行」,那君王不高興。君王都是讀書人,舉歷史例子,他就不得不信了。

  所以孤卷子馬上說,堯帝是最好的父親,丹朱不成氣;大舜是最好的兒子,瞽叟很頑固;大舜是最好的哥哥,但是他的弟弟象很傲慢;周公是最好的弟弟,但是管叔、蔡叔造反(我一讀到蔡叔造反,有點怪怪的。所以一個人要做好,不然整個姓氏都被我們給抹黑掉了。做得好,都沾光,祖宗都很欣慰了)。接著又說了,「臣賢可恃乎?」還有比周文王、還有比商湯更好的臣子嗎?可是夏桀、商紂不都是扶不了嗎?歷史都舉完了,接著孤卷子給君王講,「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只是在希望別人,很難達到目標,都是靠別人的不能長久。君欲治,國君你希望國家能大治,得從你自己的修身開始,「君欲治,從身始」,從修身開始,「人而可恃乎?」但很微妙,你不往外求,往內求,感應更好,為什麼?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棄自棄者。這個故事、這個道理也讓我們莫向外求,回去從我們自己的格物、修身做起,往後的因緣就會隨著這個根本,本立而道生。別要亂煩惱一大堆,依經典就不煩惱了。

  我們昨天也跟大家講到,「道千乘之國」,這是治理一個國家,「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我們看到敬事而信,敬事不就是禮嗎?節用而愛人,有沒有離開仁義禮智信?沒有。使民以時,是仁慈,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也是信,老百姓知道「我們的領導都會體恤我們」,所以他非常信任他的領導,不離開這個五常的關係。大家不用抄得很緊張,我整理完了再發給你們,我看能不能用成Powerpoint(幻燈片)。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我以前是念computer(計算機)的,但是我不務正業,當時選這個行業就是哪個科系工作最好找,就進去了,糊裡糊塗就呆了四年,我也不知道怎麼畢業的。但是我覺得對服務人的這些行業比較有興趣,所以後來就做了一些教育訓練。愈深入這些道理,愈感覺到,一定要找到徹法源底的根本解決方法,「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就遇到老祖宗的教誨,心就安了。有祖宗的智慧一定有辦法,就不緊張了,就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我們接著來看,領導者要重視教化工作,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沒有比這個重要的。不管是為君、為父母、為老師的,這個是教學為先。但是教化的前提在哪?自己要以身作則,要修身。其中在「為政第二」裡面,有提到幾個重視教化的經句,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個就是教化,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且我們感覺到,假如不教化,哪怕你用政治、用法律帶出來的老百姓,他只是希望不要被處罰而已,他不一定有羞恥心。可是說實在的,只想著不被處罰而沒羞恥心,那個人性是在墮落的。只要沒人在的時候,他的行為是很齷齪的,人家會受不了。所以,雖然政治、法律可以嚇阻人不要造惡,但更重要的,要啟發他的羞恥心跟德行,才能有恥且格。這個「格」就包含改過自新,甚至於是恥不如聖賢,恥不如堯舜。另外,季康子又問了幾個問題。我感覺季康子很有意思,他問了好幾個問題,其實都是同樣的問題,但孔子給他回答了好幾次,他好像還不是很明白。所以我們有幸看到經典的教誨,真正要把它拿來觀照自己,不然再多句可能都很難受用。季康子就說:「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敬忠以勸」,就是如何讓老百姓恭敬我,對我效忠,而且能互相規勸向善,社會風氣很好,怎麼做到?

  其實我們一個領導者在問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夠回光返照,往內心一看,可能答案自己就找到了。問題都在我們向外求,向外要求,才會不知道怎麼做。比方我們冷靜一下,要讓人民尊重我們是結果,首先我們要怎麼做?自重而後人重。要讓老百姓效忠我們是結果,我們應該先做什麼付出?君仁臣忠。我們現在假如不明道理,想吃水果都不種樹了,只想吃水果,不種樹。孔子的回答真的都是直指人的心性跟根本。孔子講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臨之以莊」,面對老百姓,可能是參加國家重大的典禮,或者是私訪老百姓,都是非常的有禮、莊重。老百姓一看到這些領導,肅然起敬。甚至於很多國家領導人上台,非常莊嚴,還給底下的人鞠躬,甚至於國家領導人還給這些各行各業辛勤付出的人鞠躬。這個都是臨之以莊,老百姓看了感動、佩服,恭敬心自然就提起來了。而領導者出現的時候都是邋邋遢遢、慢半拍的,都給人覺得看起來隨便,那他怎麼可能會尊重我們?都是要求之在自己。要讓老百姓忠,你要教他孝道,「移孝」才能「作忠」。他連對父母都不孝了,他還對你忠嗎?很多從事公益活動的人就很無奈說到,「奇怪了,我們幫助最多的地方,反而是要求更多」,就很納悶了,問師長。師長說,「他連父母都不愛了,他還愛你,他還感恩你嗎?」就是沒找到根本,孝才能忠。再來,以領導者來講,你要是仁慈,老百姓自然就忠誠;你都這麼苛刻,都是搜刮民脂民膏,還要老百姓忠誠,哪有可能的道理?這個是「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把所有好的德行風範表揚出來,讓天下的人學習。對於很困苦的人,這個「不能」包含生活很困難,或者能力比較差的,我們都能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比方在一個公司裡面,對新進的人、對能力稍差的人,領導包容、教導,這個時候愛心就在自己的單位傳開來了。比方一個學校的老師,對於那些成績比較落後的學生都能盡力去教,好成績的孩子學到的是仁慈心。一個國家領導人都是照顧鰥寡孤獨,老百姓起而效法,一起支持,一起捐款。汶川大地震就是很好的例子,國家領導人奔赴前線,全國人民響應。「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在大陸連續很多年,我們看到國家領導人的用心。「道德模範」,各行各業的道德模範。還有「感動中國」,每一次看,不哭是不可能的。真正都是至情至愛,為國家、為人民、為太太、為五倫的關係,都做到淋漓盡致。還有一個節目很受到政府的支持,「天下父母」欄目,大家看過嗎?「天下父母」欄目光是「演藝圈十大孝子」好像辦了四期,舉善。而且這些歌星演員都是很受歡迎的,他們是孝子,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面就很大。包含「天下父母」已經辦了差不多六年了,其中訪問的真的都是做得非常好的實踐者,他們真的都把仁義禮智信、五倫八德做到了。我們常常看那些節目,都是很敬佩、效法他們。

  比方有一個被訪問的叫「愛是紅色的」,她是捐血的女狀元,她捐血捐了十八年,捐的血太多太多了,樂於助人。她的兒子也是很小就開始捐血,家道就傳下去了。山西有一位女士,當時受採訪的時候,她已經收了一百六十幾個孩子了,她的孩子統統都是從監獄出來的。她愛護他們,像母親一樣愛他們,收留他們。這是母愛讓浪子回頭,而且她那個母愛是沒有血緣的母愛。那時候她六十歲,有一個人跑來要認她當媽媽,拿著個東西,「請妳收我當兒子!」這位女士說,「你先坐下來」。結果他東西一放下來,一看,年齡比她還大,大她一歲。「不行,你還比我大,怎麼可以叫我媽?」他說,「不行,一定要叫媽,叫媽才有感覺」。所以她的兒子還比她大。真的,看那個節目的時候沒有不流淚的。當時還有兩個跟著她不知道多少年的,都改過自新,都有很好表現,還現身說法。這就是活生生的道德模範,就在我們身邊。「天下父母」欄目我們一定要全力支持,有出了幾套精華版,那每個故事真的都值得我們去讚歎、去宣揚。大家比較熟悉的,大連的孝子王希海先生,他已經出席了好幾次的論壇了,接觸他的同仁說,「不要說聽他講話,光站在他旁邊就快要流眼淚了」,就被人家那種德行感染了。這個難得,「舉善而教不能」,現在是在從政府到民間都在積極的這麼做,民心是可以勸化過來的。這個是教化的重要。

  剛剛跟大家講到季康子問的問題,他又問了另外一個問題。他給孔子講,「殺無道」,把那個犯錯的人殺了,讓老百姓都學著不能犯法,「以殺無道,而就有道,如何?」這麼做好不好?孔子回答,「子為政」,你當領導的人,「焉用殺」?怎麼一當領導就要殺人嗎?「子欲善」,你一心向善,老百姓就跟著你善了,動不動就要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這一句大家都比較熟悉,他整個問話就是這樣下來了,「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只要領導者有德風了,上行下效。這個都是提升領導者,我們有教化的責任,不能動不動就要殺,就要處罰,這不妥當的。孔子在《論語》裡面也提到,應該是在「堯曰二十」(大家可以去買一本書,叫做《論語索引》,要查這一句到底在哪一章比較快,因為在第幾章我們好找),在這二十章裡面孔子講,「不教而殺,謂之虐」,你不教育他就處罰他,這個是虐待人。「不戒視成,謂之暴」,「不戒」的意思是,你沒有提醒他,反而在旁邊看著他犯法,這個就是落井下石了。不戒視成,這就是很不厚道的心,謂之暴,就是殘暴、暴政,就是玩弄老百姓了。「慢令致期」,法令很慢才公布,要老百姓馬上去做,「慢令致期,謂之賊」,這是賊害人。其實這幾句都是一個領導者要有責任帶好頭,要設身處地給人民寬鬆的方便,不能急於求成,不能找老百姓的麻煩。這個都屬於教化的態度。

  我們剛剛也提到領導者要有仁愛的心。孟子的整個教誨當中就可以突顯,「愛人者,人恆愛之」。「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夏、商、周他們為什麼能得天下?因為他仁慈,得到人民擁護。三代之「失天下也,以不仁」,當他不仁的時候,他的政權就保不住了。孟子又講,「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是他真正以人民之樂為樂,以人民之憂為憂,不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是不可能的。相同的,用在企業裡面,時時為了我們的員工,為了我們服務的人的憂而憂、樂而樂,哪有可能說他在這個行業做不好的道理?所以仁愛很重要。

  在宋朝開國有一個武將曹彬,雖是武將,但特別的仁慈。他有一次要攻陷一個城的時候,還沒進去,就召集這些最重要的將軍,對他們說,「我病了,很難受,只有諸位將軍能治好我的病」。當將軍的人都很勇猛,很講義氣,「元帥你說,我們一定配合!」曹彬就說,「只要你們進城不妄殺任何一個人,我的病就好了」。就可能還歃血為盟,「來,乾了!不妄殺一人」。後來真的不妄殺一人,不只沒有妄殺一人,只要發現女子是單獨的,找一個地方統統讓她們先呆在那裡,命令他最信任的人守護,兵荒馬亂最容易出事的。等整個事情都打理好了,女子有家的,親自送她到家裡;沒有家的,父母已經死了的,無家可歸的,幫她找個人家嫁了。我們看,曹彬仁慈到這麼細膩的地方。還有一個故事,就是他有一個下屬犯錯,犯軍令了,判打幾十大板。結果判了以後,隔年才打。後來隔年打的時候,大家都很納悶,幾十大板又不是什麼大事,怎麼隔年才打?曹彬說,「去年判的時候,他的媳婦剛進門,假如那個時候一打,他家裡的人說,『就是這個掃把星過來了』,這個女子可能一輩子都被家裡的人怨。她已經嫁過來很久,也付出很多了,大家也忘了是她害的,不會這麼去推想了,才處罰他」。情、理、法兼顧,要細膩到對自己的一個部下的處罰都是仁慈的。

  再來,要納諫。我們舉了唐太宗先生以人為鏡,明得失,他的肚量就很大。而且很重要的,能納諫的人是有肚量的、是不傲慢的才行。包含「舉賢」,其實這個舉賢當中有先知,知賢、舉賢、任賢,都有這些過程。包含領導者要有智慧,要能深謀遠慮、防微杜漸。我們剛剛講的仁義禮智,這個智,領導者就要具備。包含能分辨什麼是忠言、什麼是讒言,有這個判斷力。有一個說法,一個人不能看一百年的發展,不能做宰相。一個父母不能看多久,不能當父母?也得看到三代,不能只顧眼前。范仲淹先生在世的時候,在門口種了兩棵君子樹,松樹,他就講到,「清蔭大庇,期與千年」。范公有信心,「我這一生盡心盡力,依聖賢教誨的智慧去做,德風可以庇蔭到千年以後的子孫」,現在證明了。有智慧,有德行。

  再來,智慧當中還包含管理要有秩序。很多學傳統文化的,也不能一下子又從不及到太過了。以前沒有學,不懂,現在一學了,「不用制度,用傳統文化就好,其他那些都不要了」。制度也是傳統文化,「無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是個人的時代,都是團體的時代,團體這麼多的人,當然要分層負責,它怎麼可以沒有整個組織的規矩跟運作?就像一個大的家族也都有它的規矩,這才是傳統文化。學沒有了解,又偏到一邊去了,到時候社會的人看了,學傳統文化的都像瘋子一樣,不冷靜、不理智,那就麻煩了。

  孔子在《論語》裡面也講,「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分層負責,每個人是什麼職位、什麼權責都要清清楚楚,他才不亂。當高層的人,底下的人都來找你,連基層都來找你,這個公司能運作嗎?就亂了。基層應該找底下的管理者,叫分層負責。基層都來找最高領導了,最高領導還在那裡「我真有魅力」,那是搞什麼?搞名聞利養,最後他們眼裡只有最高領導,底下的人他都看不上眼。請問這些基層的人學到什麼?學到傲慢,學到情執,他還學到什麼?大家知不知道我為什麼這麼清楚?因為我就是這麼幹的。你要給他理智,要給他規矩,要給他倫常,而不是變成我們自己在那裡被人家恭敬讚歎到有點喝醉了。修學的路上不起執著、貪著,是要很冷靜的。所以大家注意,帶一個團體,假如帶成只有老師,沒有主管,就已經不符合傳統文化了。真有老師,應該是真有主管;真有祖先,聖賢人的教誨他就聽了。聽了是什麼?聽了是去做,當然要君仁臣忠,那才對。我們看,管理要有序,要正名,組織要分層負責,要謹慎決策,這個都很重要。那天我們一開頭就講了,「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這一篇文章大家回去好好咀嚼,講得太好了。怎麼做到?《中庸》裡面都講清楚了。可以參考這個九經,最高級的管理學。這是管理有序。

  再談到去貪、去瞋、去痴、去慢,因為剛剛我們已經說要有智慧了。我們看去貪,商紂王有一天吃飯,箕子光是看到他拿著一個象牙做的筷子,「完蛋了,商紂王要滅亡了」。見微知著,請問大家,他的筷子用象牙做的,請問他的碗用什麼做的?有沒有人拿象牙筷子配一個塑膠碗?怪怪的。都是金子做的碗,請問裡面盛什麼東西,青菜豆腐嗎?都是山珍海味。坐在那裡吃山珍海味,會不會穿著T-shirt(體恤衫)吃?不會,穿著綾羅綢緞。穿著綾羅綢緞,會不會在小木屋吃?建的都是高樓廣廈。錢從哪裡來?他貪這些物欲,老百姓怎麼活?所以要去貪。而且不只是去這種物質的貪,還要去心性上的急功近利,要戒「貪功」。很多人一上位或者改革的時候,都急於一時求成,最後反而適得其反。在很多朝代,說要變法都變不成功,往往就是在這個因素。他覺得他是做好事,可是他貪快了,他忘了孔子那一句話,「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小利就是馬上看到成績,「則大事不成」。去瞋,領導者一發脾氣,整個氛圍就不好了。甚至於發脾氣做的決策,可能會斷送整個團隊。有些君王一生氣,打仗,最後幾十萬軍隊哀鴻遍野的例子太多了。這個是去瞋。去傲慢,「滿遭損,謙受益」。我們從《論語》這些經典當中,得到我們領導者應該有的這些態度。

  第八點,其實這一點我們把它改成謹慎,謹慎的人會節制他的欲望。之前跟大家講過,剛好盧叔叔送我一個杯子,「戒盈杯」,就是這些貪瞋痴慢都得要謹慎,不能被它控制,變成奴隸了。這是一個領導者應有的修養風範。領導者不只做到君,還要做到親,還要做到師。做到親,就要信任下屬,要關懷下屬。而且這個關懷不只是我們關懷,還要分層關懷好。因為一個人的體力、精力是有限的,分層負責,每個層級的主管也從中得到成長,也建立了他的威信。

  再來,親要設身處地為底下的人著想,而且抱著一個不求回報的心,就像父母對孩子一樣。領導者也要有這種心境,不然會患得患失,很難過,「誰又對不起我了,他跟了我多久,居然離開我了」,忿忿不平。真正當親人看了,哪有在那裡計較得失的?你說,「我培養他這麼久,我損失了」,你不也幫社會培養了一個人才嗎?這麼計較幹什麼?看起來這裡失掉了,另外又會回來,為什麼?社會是一個循環,你給出愛,回來的一定是愛,不要只看眼前,「出乎爾者」,就會「反乎爾者」。劉芳總裁有些員工離開了,但是也有員工再進來,而且她覺得愈進來的都很優秀。為什麼?一些員工離開,畢竟他可能有家庭的情況,結婚了,方方面面種種,哪有可能說每個人都能夠在一個公司待一輩子?那也是緣分。在的時候,我們盡心盡力愛護;離開我們公司,我們深深祝福他,甚至於有節慶了還關心他,這個才厚道,才有後福。也要做到師,師就要幫助底下的人長善救失,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要做給他們看,要藉由很多機會引導他們。而且是因材施教,每個員工的狀況還是不同,因他們的情況來教導、引導他們。

  君臣關係,因為臣忠大家在「八德故事」比較深入了,君臣關係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明天我們再談朋友關係。下節課我們再針對一些問題,大家來一起交流一下。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