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12/3/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84-0003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這個禮拜六、禮拜天,剛好印尼泗水成立「印尼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心」,有兩天「百善孝為先」的課程。印尼從一九六五年就不能學華文,到一九九八年才可以學華文。他們三十多年,中文的文化學習是斷層的,所以現在會講華文,大部分是六十幾歲的人、上了年紀的人,現在年輕人不會講華文。所以整個東南亞現在中華文化承傳、保留得最好的就是馬來西亞的華人,馬來西亞華人有福報。而這個福報是在我們上幾代人庇蔭下來的,幾代人堅持文化的承傳。像林連玉先生、沈慕羽老先生,沒有他們當時的堅持,中華文化就不可能在馬來西亞承傳得這麼好。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諸位朋友們,你們現在也在種樹,要好好種才能恩澤後世,恩澤世世代代的子孫。

  泗水這個教育中心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者,他們很有責任、使命,希望能夠趕緊把中華文化承傳下去,因為他們再不承傳,中華文化就斷了,所以他們覺得假如斷了對不起祖先。而且印尼是回教國家,人口有兩億多,是相當大的一個回教國家。回教穆罕默德先生在一千多年前有給他們教誨:要追求知識、智慧,縱使遠到中國。所以回教徒學習傳統文化,他們是很能接受的,因為這是他們的教主穆罕默德給他們的教誨。所以我們禮拜天那個課程有一千兩百人,回教徒佔了滿大的比例。

  禮拜天的課是講一句華文,翻譯一句印尼話,而且印尼話比較長,中文,有時候四個字人家要翻譯半天,因為我們五千年的詞彙太豐富了。我講了一句「知足常樂」,他翻了一兩分鐘,因為他很用心,他要把那個道理翻譯到讓底下的人聽得懂。後來我還講到一句「雞犬不寧」,他翻老半天有點翻譯不出來。所以接觸到其他的民族文化,就可以更感覺到我們中華兒女是很有福氣的,擁有這個世界上唯一承傳下來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智慧。而且在這個大時代,能引領這個世界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也要靠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所以身為中華兒女每個人都有責任為民族、為世界,而努力、而付出。

  這些印尼的同胞他們學中華傳統文化沒有障礙,他們願意學。所以假如印尼的華人好好的來弘揚、來落實,印尼的種族、宗教,它就可以團結,它就可以給世界一個很好的示範,讓世界相信宗教是可以團結的,種族、文化是可以團結在一起的。他做出示範來,世界就有信心,大家願意起而效法學習。當然,馬來西亞也是多種族、多宗教的國家,我們也為世界做出這些重要的示範、重要的榜樣,這個非常重要。

  印尼的華人很多也都滿富有的,馬來西亞華人也滿富有。而華人很富有是因為他勤儉,「大富由天,小富由勤」,真的能勤儉是可以富有的。可是人有錢以後能守住富貴,那就要靠智慧、靠德行了。

  在台灣台南,有一個企業家努力了一輩子,他七十歲左右,他的財富累積到二十億的台幣,不是一筆小數目。換成馬幣是兩億,兩億你們一點表情都沒有,你們已經到了,世間的金錢、富貴於我如浮雲。不錯不錯,你們中華文化學得有入進去了。就像孔子說的,他每天吃著粗茶淡飯,不是青菜豆腐就是豆腐青菜,叫「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沒錢買枕頭沒關係,手弓起來當枕頭睡,「樂亦在其中矣」,他還是自得其樂。因為他每天煩惱愈來愈輕,智慧愈來愈長,法喜充滿。所以孔子在《論語》第一句話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因為他真學,真把所有的妄念、煩惱放下了,他的身心非常的愉快。

  台灣這一位企業家,你說他不努力嗎?他相當努力,努力了一輩子,積累了這麼多的財富,但是他自己建的那一間房子就花了一億台幣。我一聽到這裡,他是有福報,沒有智慧。為什麼?你建一個房子花了一億,不是給小偷說:「我們家挺有錢的,有空來坐坐。」是不是?所以錢不露白,要藏富,這個富貴不要張揚。而且有富貴是老天給我們福報,讓我們去照顧更多的人,而不是來揮霍富貴,揮霍到最後一定會降禍給自己跟後代的。現在人都不懂,富不過幾代?不是三代了,大家去調查調查,與時俱進,現在是人已經不懂到很嚴重的地步了,連一代都過不了。

  這個企業家二十億財富,結果他突然中風,中風不到一年,他的兒子跟孫子把他二十億的錢全部花光,不到一年,他一輩子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水。他有福報、他有富貴,他沒有智慧能守住富貴。諸位朋友,故事結束了沒有?二十億都花完了,不然要怎樣?會不會二十億花完,從此他的兒子跟孫子痛改前非、浪子回頭?哪有可能。是不是?他家庭的悲劇才剛剛開始,所以禍福相倚。

  富貴的人假如沒有智慧教孩子,沒有智慧來運用自己的富貴,那他們家可能是大禍要臨頭了。而我看一位應該也是滿有成就的父親問了一個問題,他說:「我們這一輩的,從小都能感覺父母很辛苦,都能為父母著想,現在我們的小孩都不會體恤父母辛苦,花錢都大手大腳的,好像都覺得理所當然,那怎麼辦?」他們現在這個情況怎麼改善?可能不是他們家是這樣,這個情況可能很普遍。我們其實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態非常重要。心態不對,方法再好,用一下就不願意用了,沒信心了,「沒有用,我好多都講了他不聽。」哪有說話講了就聽,講一次就聽?諸位朋友,我們《了凡四訓》念了多少遍了,我們聽了哪一句了?是不是?我們自己學這一部經,都不知道念了多少次還不一定聽,我們給孩子講一次就要他聽,這不叫刻薄嗎?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這才是君子的態度。我們是君子的態度,才教得出君子,這是《四書》裡面的教誨。大家要了解任何境界來,一定要記住孔子、孟子的教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不在外,要從我們的內心去下功夫。為什麼我講他不聽?因為他對我不服氣,「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他就不能接受。「有諸己」是你有了這些優點,你才能帶動別人效法你的優點。改過是優點,聽話是優點。我們一聽經典教的馬上就去做,馬上改過來,優點,對不對?我們能勇於改過,才能讓孩子勇於改過。我們想一想,我們學傳統文化學了一年、學了兩年,改了什麼過了?大家注意,我跟大家溝通這個重點,就是其實我們有很大的精力用在哪裡?兒子做了沒有?兒子改了沒有?身邊的人改了沒有?從來沒問過「我改了沒有?」當然你就沒有辦法讓人佩服、接受。你有了這些優點了你才能要求、才能帶動別人有這些優點。而往往你真的有這些優點,你不用去要求,人家被你感動了。為什麼?正己化人。

  我父母沒有叫我們用功讀書,可是他們每一天都讀書,他不看電視,所以我們家的孩子沒有看電視的習慣。他沒有要求,他是感化,自然而然以身作則,我們就跟著做了。我的爸爸跟媽媽從來沒講過那種刻薄的話,就是講出去會讓人家氣得不知道講什麼,這種話我沒有聽過。所以我們家三個孩子,人家講話一大聲我們從來不會跟人家那種言語交鋒,不會。其實我們給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隨時都在影響。

  「無諸己」,你沒有了這一些缺點,才去指導別人不要再做這些不好的事情。比方說你不抽煙、你不喝酒,你不是這些欲望的奴隸,你才能夠去引導你的孩子不要變成這些壞習性的奴隸。結果我們自己就是這些習性的奴隸,怎麼去讓孩子改過來?我舉一個例子,管寧,他是管理一個地方的父母官。他剛到的時候,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很喜歡爭奪。要去打水都擠得在那裡打架,都要搶著先把水打起來,誰都不讓誰。結果他知道了,他都起個大早,然後買了很多水桶,都幫他們打好了。結果這些人衝、要來搶的時候,一看,父母官(縣太爺)都幫我們打好了,慢慢的覺得不好意思、太丟臉了,他就不爭了。所以「無諸己」,這個父母官不爭,沒有這些壞的習性,而後「非諸人」,就是他沒有這些習性,把這些人的羞恥心給喚醒了,改掉他壞的習慣。

  今天我們在那裡看電視,迷得要死,然後突然瞪旁邊的兒子:「去看書了,你幹什麼?」你看他服不服?他服不服?口服心不服,是不是?他上樓去坐在那個書桌前:「為什麼爸爸可以看,媽媽可以看,就我不可以看?」他這種心坐在書桌前面,他能看多少書,我也不相信了,是不是?他還繼續在那裡想,男主角會怎麼樣、女主角會怎麼樣,連做夢的時候看得更多。所以今天我們面對自己人生的狀況,包含面對自己孩子的狀況,我們的心態要非常正確。首先我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再來你要對孩子有信心,你對他一沒有信心,你就想放棄他,你就想罵他,你一看到他一把火就上來了,是不是?你們沒有反應,真好,代表你們自始至終都是信任孩子,耐心陪他成長。

  「人之初,性本善」,你的孩子現在不管怎麼樣,他一定有本善,我們對這一點絕對不懷疑。再來,「苟不教,性乃遷」,他現在壞的習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都凍了三尺了,哪是一天的寒冷能把它凍成三尺高,是不是?所以今天孩子的行為有偏頗,他可能是好幾年我們自己沒有好好的引導他、陪伴他,他偏一段時間了。你要再把他引導走回正常的路,那當然要耐性、要時間,可是我們一急、一有情緒了,就適得其反,孩子不能接受我們的教導。所以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教孩子,你一有情緒,你講的都是經典的話,他一句都沒記住,他只記住我媽很凶、我爸脾氣大。這個就是人情事理,本來就是這樣。你有沒有被領導罵過?你們都這麼優秀?領導一罵,好像整個頭都懵了,那只記得他……一出來他剛剛講什麼也不知道。但是領導說:「我講的都是重點,你都沒記住。」所以只要是情緒的時候,人家就很難接受我們這些很好的話語。

  人要利益人、要教育人,首先不能有情緒。所以有情緒的時候就先緩和,先不要教孩子。先去泡一杯熱茶,定定神,喝一喝,念念經典,穩住的時候再教,不急著那眼前,不急著那十分鐘、二十分鐘。因為我們這些心態對了,就不會生氣,「我都跟他講一次、講兩次了,他為什麼不聽?」你就生氣了。假如我們的心態是,「我忽略孩子的教育、陪伴太多年了,我一定要用再耐心愛護他、幫助他」,這個時候你遇到他不好的時候,你不只不會生氣,你的愛心跟耐心會愈來愈充足。至誠就感通了,哪一個孩子不希望跟父母無話不談,哪一個孩子不希望心裡的話都跟父母講,是不是這樣?是。我們讀幼兒園回到家裡,書包還沒放下,就開始,「媽,我今天同學怎麼樣」,哪一件事都講給母親聽,是不是?等到他心裡的事都不願意給父母講的時候,是他很痛苦的。我很幸運,我連高中做錯事,回到家不給媽媽講我就很難過,我都先招了,一進門做了哪些錯事就給我媽講。一輩子心裡面沒有什麼話不可以跟媽媽講的,這個是很幸福的感受。所以這個是心態很重要。

  再來,假如心態對了,孩子還是不能接受,那可以調整他能接受的方法。「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而今天孩子他不會體恤父母,因為他沒有看到父母工作很辛苦,他怎麼體恤?以前是農業社會,父母那個辛勞,他們要到田裡去一起幫忙、一起挑大糞,他當然知道父母很辛苦。母親天沒亮就起來,忙到半夜,有時候還在幫他們縫衣服、做鞋子,他心裡面深刻感覺父母太不容易了,所以他們努力的動力就是趕緊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可是現在商業時代,孩子又沒有看到我們很辛苦,孩子只知道錢怎麼來的,信用卡咚、咚……錢就出來了。

  有一個小朋友給他爺爺講:「爺爺,我爸爸剛好最近沒有工作了,爺爺你那一張金卡可不可以送給我爸爸?」你看孫子知道爺爺那個金卡進去,錢就出來了,他怎麼知道那個錢要先賺、存進去才會出來?那怎麼辦,孩子都不知道爸爸賺錢很辛苦,怎麼辦?這個爸爸走到孩子面前:「我跟你講,我賺錢有多辛苦你知道嗎?」諸位爸爸,你講得出來嗎?講不講得出來?講不出口了!父親愛孩子是天性,哪還拿出來在那裡要求?講不出來。所以父親的辛苦要媽媽講,另一半要講。妳有跟妳的孩子講過妳先生很辛苦,辛苦在哪裡的請舉手?請放下。我今天晚上會睡得著覺一點。你當先生的人有曾經在一些非常自然的時間點,然後把你太太的辛苦講給你孩子聽,講得還在那裡擦眼淚的請舉手?不一定要流眼淚,講得很真心的請舉手?請放下。對,你能感覺到另一半的辛苦,這個話都是很自然、很真誠講出來的。所以教育是合力,要互相配合,老師教孝順父母,父母教尊重老師。包含所有的長輩,對於你的下一代,你的孩子也好或者你的姪子、你的姪女都是要這樣去教。他父母的辛勞你要講給他聽,你的辛勞自有你的兄弟姐妹給你的孩子講,叫「易子而教」。包含父母的辛苦,爺爺奶奶可以講,是不是?爺爺奶奶對這個家的恩德,媽媽要講。妳當媽媽的人有講過公公婆婆的辛苦給妳兒子聽的舉手?不簡單,來掌聲鼓勵一下。這樣的女子一定是旺三代的女子,她整個家庭都是知恩報恩的家風。

  再來有一點,我們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都沉溺在這些玩樂當中?我在高雄市長大,我兩歲就到高雄市了,所以我從小生活物質還算富裕,走幾步路就有電動玩具店,誘惑有沒有?有。我為什麼不進去?我們現在都覺得是環境影響,環境是外在的一個因素,內在是什麼?大家有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內在是他是追求人生的欲望、享樂,還是他有責任心,他在實現他人生的道義?這個就是最大的差別。為什麼我們父親那一代的人他們讀書、他們工作都不用人家操心?因為他的動力在道義,他有責任感。現在的孩子沒有責任感。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覺得什麼是人生的幸福?欲望的滿足、享受。大家注意看,他們只要一放假就想什麼?怎麼玩、怎麼吃,都是這些東西。所以學貴立志,我們的孩子立志了沒有?

  我是我們家族的長曾孫,我那一輩我最大,我曾祖母的那個墓碑上面刻的第一個名字就是我。我小時候會去掃墓,跪下去,頭抬起來看到自己的名字寫在第一位,嚇了一大跳。然後這些堂弟從小就「哥、哥、哥」,這樣愈叫不像哥也不行。我雖然在家裡是排行老么,可是在男孩子裡面輩分我是第一的,不一樣,就很有責任感,所以要高中聯考了,我不能丟臉,後面全在看,五個男孩,我有五個堂弟,所以這都是有責任心的態度。而我父親是長子,特別有責任感。所以你要讓他立這些志向,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要為國家、為社會而奉獻,他是往這個方向在經營他的人生,他就不會陷到這些欲望去。我們在高雄市長大也有很多誘惑,可是我們覺得那是在浪費生命。可是很多孩子他沒有這個志向,他每天好像就是要找這些欲望的刺激,不然他就很無聊。其實說實在的,他玩完以後更空虛。

  讓孩子立志!我請問大家,你立志了沒有?我們的人生追求什麼?假如你也是追求利益、追求享受,你的孩子怎麼可能會不是這樣的人生目標?有一句話叫青出於藍,好的勝於藍,壞的也是勝於藍。所以孩子這個情況,我們有沒有反思到?他都十幾歲了都沒有立過志,怎麼可能不玩物喪志?但是我們已經明白了,只要有開始就不會嫌晚,趕緊要用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來引導他,他已經偏掉了,都是追求欲望的人生,要把他導回來。「人之初,性本善」,要有這個信心,要變成有這種犧牲奉獻的一種心量的人生態度。

  我們在南馬,辦過幾天的課。其中有一個父親就說了,他說他兩個孩子就是讓他操碎了心,後來他學了以後才知道,他沒有給他們正確的思想觀念。所以他回去之後,對他兩個兒子還有他太太,一家人,給他們懺悔,說他以前做人、做事不對,現在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他用心去改正自己,給家裡人懺悔。結果他的孩子很感動,整個家庭就轉過來了。他給我們講的時候,那一場會議做那個有機糕點、有機三明治給我們吃的就是他的兒子,已經開有機店了,事業做得不錯。他孩子成年了,可是他一學傳統文化、一學倫理道德,他自己改正過來,他的孩子看了佩服感動,就跟著他來學習。所以不要覺得說,大了就不能學、不能改了,不是這樣的。性本善,不管他現在年齡多大都還是性本善。因素很多,從我們的心態到孩子的人生價值觀。

  再來,一個人不會惜福,他都是「茶來張口,飯來伸手」,你都不讓他去付出、去勞動,他就不容易感恩。比方你的妹妹是賣餅的,每天站在那裡從早忙到晚,站著在那煎餅給人家吃,賣給人家。你就讓你的孩子跟著去做一天,他就知道賺錢不容易了。你帶著孩子去做義工,去廚房做義工,在那洗菜、在那幫忙,他就知道做一餐飯是很辛苦,不容易的,他就不會好逸惡勞,他會習勞知感恩,去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所以很多感受的能力是你要陪著孩子一起去做的,你要陪伴他才行。

  這是剛好這次去印尼泗水,跟大家做一個分享、做一個彙報。所以我們這一代的華人,不管身在何處,實實在在講都是任重道遠。首先我們在自己的家庭要把文化承傳,把下一代教好,而且我們一定要有智慧才行。有一個朋友說到,兄弟姐妹是手足之情,彼此有困難本來就要互助互愛。如果兄弟因為奢侈而缺錢,該不該幫助他?幫助他,怕他得寸進尺更奢侈;不幫助他,可能家裡就會不和諧了,勸他又不聽。如何幫助兄弟,然後又不傷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你們都無辜的看著我,告訴大家,以後你身邊的人也會問你這個問題,會不會?你要趕緊就會。大家要有責任心來學經典,什麼責任心?明天就有人會問你這些問題,你現在就要把他學會,好不好?你這樣學東西才學得到。不然,就變成聽故事了,是吧?「哦,很好聽。」我們都是被逼出來的,因緣推著就上講台了,然後底下的人問一大堆家庭問題,你不得不好好的從經典當中去找答案,去請教更有經驗的人,去請教師長,所以我們是被逼出來的。你們沒人逼,比較輕鬆愉快。你真的有責任心的時候,你身邊很需要幫助的人就會來找你。而現在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要有智慧,你才能幫他把這個經讀清楚、讀明白。

  我們面對任何一個問題,首先第一個慈悲為本,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到兄弟、幫助對方?從這個出發點去思考。方便為門,這個方便就是你的方法要善巧,要讓他能接受,這叫方便為門。其實我們有時候在問問題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慈悲心?不見得。我們在問一個問題的時候就是,「老師你趕快給我一個方法,我馬上解決掉,煩死我了」,是不是這樣?那我們這種心態,縱使好方法給我們都不見得有效。我們這一份慈悲的心、我們這一份兄弟姐妹的道義要在,而不是覺得他在找我麻煩。我們為什麼覺得兄弟在找我麻煩?因為我們的「我執」很重。假如你換一個角度,你的兄弟現在這麼奢侈,他可不可憐?他很可憐,他的人生繼續這樣下去會毀掉。這個時候你是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設想,你會趕緊用心的去找好的方法來幫助他,那完全不一樣。

  現在兄弟很奢侈而缺錢,該不該幫助他?假如你愈幫他,他愈奢侈,當然你不能再繼續給他很多錢。你們的眼睛瞪得很大,我跟大家講,很多事情是原理原則,但是實際上什麼方法好要你們去斟酌的。為什麼?你兄弟的情況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了,你不要聽完一個方法,然後就「好!」就要套上去。客觀條件要分析清楚。今天兄弟來借錢,借五萬,他比較會花錢。你說:「五萬沒有啊,我現在賺錢也不容易了,孩子,什麼都需要錢,一萬,我只有一萬。」兄弟拿去了,好不好?他要拿以前你要告訴他省一點花了,賺錢不容易。你是不是在提醒他?是。你們有點聽不下去,是不是那一萬有點捨不得?你拿這一萬出去,就不要再想要給它拿回來了,不然以後看到你兄弟姐妹就看他們很不順眼。錢給他們了就當作送他們的,你以後看他們不會有不高興。你給他一萬,他欠你錢,他要來再跟你借就比較不好意思了,是吧?一次、兩次他就不好意思。他對你愈不好意思,你抓住一些機會點就可以跟他引導,可以勸導他。假如他給你借,你一分錢都不給他,他可能又胡思亂想,就不高興了,是不是?這個都可以視實際情況再去看。

  再來,奢侈的人還是剛剛講的,他不是以道義、以責任為人生的目標,他還是在追求這些欲望,所以你要把有意義的人生表演給你的兄弟姐妹看。你去做義工,做得非常歡喜,你有多餘的錢都讓你的下一代好好念書,哪個姪兒、哪個外甥、哪個外甥女念書沒有錢,你把這個錢去資助他們,你都把錢用在道義當中,你自己不要留什麼錢。留錢挺麻煩的,你留很多錢還要去買股票,每天心裡面:哪一家銀行薪水比較多?你就想這一些事情。而且積財喪道,你錢很多不去幫助親戚朋友,你自己本身就已經傷道義了。所以存那麼多錢幹什麼?有水斯有財,錢要像流水一樣,水要動,它才不會臭。存了一大堆錢,孩子看著、兄弟姐妹很多人都盯著那個錢,難怪你有這麼多事。都沒人來跟我借錢,因為我口袋一分錢都沒有。要了解財富的真因是布施,你都順著道義去布施,你以後非常有福報,而且庇蔭你的後代。你的錢都花在道義,你的孩子絕不是自私自利的人,這是有智慧的父母。我看父親,只要我這些表哥、表弟他們有困難,這些家族的人有困難,表哥、表妹有困難,那是我媽媽那一邊的,我媽都沒有開口,我爸就已經把錢都拿出去幫助他們,哪有我媽不感動的道理。是不是?我看你們的表情好像沒有這種感動過。錢夠用就好,不要想著積一大堆錢財,其實那不是在愛孩子,那是在害孩子,你都沒有表演出道義給他,你表演出自私自利、守財奴、愛錢給他看的。

  我們回到《了凡四訓》的經文,剛剛跟大家分享這一些,主要我們沒有智慧,要處理家庭裡面的這些事情是不容易的。所以要趕緊學習、趕緊提升自己才行。上一節課我們講到了凡先生他在當秀才的時候,遇到屠宗師要讓他從廩生升為貢生,那個時候才食米七十餘石而已。而孔先生算他九十一石五斗才能當貢生,他就很懷疑了。結果後來果然被代理的提學楊公駁回來,他就不能當貢生。後來殷秋溟宗師做提學的時候,剛好看到他以前考試的文章非常感嘆,說他寫的五篇文章,就像大臣寫給皇帝的文章這麼精闢,不能埋沒了這個人才,所以趕緊幫他申請升為貢生,通過了。一通過他統計一下,果然他領到的廩米是九十一石五斗。所以他從那一刻開始,經文當中講: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淡然無求矣。】

  他因為經過了這一件事,『益信』,這個「益」就是更加的相信人的一生吉凶禍福、貧富貴賤其實都是有時節因緣,都是命中有注定,絲毫強求不來。什麼時候升官發財好像都是有那個時節因緣在的,來得早、來得晚都有定數。所以他覺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都是命中注定的。『淡然無求矣』,就把人生看得很淡了,沒有去強求什麼,就徹底知命、認命了,不再去有什麼樣的強求、願望了。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他任職為貢生之後,國家有規定,貢生要到國家辦的大學讀書。『燕都』是指北京,當時明朝首都在北京。而明朝本來的首都在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搶了他姪子的皇位,把首都遷到了北京。明朝的國子監有兩間,因為本來國家辦的大學國子監在南京,後來明成祖移到北京,所以國子監就變成有兩間了。他是先到了北京的國子監讀書,而他已經覺得對人生看淡了,因為改不了命運,無可奈何,所以他每天就整天靜坐,什麼也不想,也不看書,不深入這些經典,『不閱文字』。

  【己巳歸。】

  這個己巳年等於是留在北京一年,隔年他回南京這裡了,當時候他是三十五歲。

  【遊南雍。】

  他遊學於南雍。『雍』就是指辟雍,就是國家辦的大學,『南雍』就是南京的國子監。

  【未入監。】

  他還沒有入到國子監以前。

  【先訪雲谷會禪師。】

  他知道南京的栖霞山有一個高僧雲谷禪師,『雲谷』是禪師的號,「法會」是禪師的法名,所以稱他雲谷會禪師,是法會禪師。

  【於栖霞山中。】

  他去拜訪禪師,在棲霞山中。

  【對坐一室。】

  禪師是修禪宗,他引導人是先打坐,拿個蒲團給來訪的人,蒲團給他,說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還沒生你以前你是誰?大家回去好好參,「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結果他去參訪這個禪師,對坐在一個房間裡面。

  【凡三晝夜不瞑目。】

  坐了三天三夜他不曾合眼。這個也不簡單,是很有定力,能坐三天不睡覺。

  【雲谷問曰。】

  雲谷禪師問他說。

  【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一般的凡人所以不能做聖哲人,就是因為他被整個妄念所控制住了,就是一個妄念接一個妄念,自己都做不了主。「只為妄念相纏耳」,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習氣放不下。一放下就恢復性德了。就是放不了,一個邪念一個妄念接著一個,自己做不了主。所以為什麼要修禪定,你才不會被這些妄念一直牽著走。人怎麼修定?要先守戒,一言一行都有規矩,慢慢的你的言行,甚至起心動念都是正念,你就得定了,得定你就開智慧了,你就能轉這個境界,不會被境界牽著鼻子走了。大家有沒有經驗,明明不想生氣,最後還是罵人了,有吧?這戒定慧的功夫不夠,所以都被命運牽著走,自己做不了主。

  『汝坐三日』,你坐了三天。『不見起一妄念,何也?』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這是為什麼?代表雲谷禪師很好奇。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了凡先生說到,我的命運全部都被孔先生算準了、算定了。我的吉凶禍福,還有我的生死,甚至活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斷氣都被人家算好了,都是有定數的了。

  『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意思就是說我想也沒用,都改變不了,不如不想。現在人說想都不想還真難,內心裡面一大堆雜念,外面又一大堆誘惑,所以每天煩死了,連睡覺還繼續煩,有沒有?夢一大堆,最後妄念太多、煩的事太多連覺都睡不好,甚至睡不著,最後去買安眠藥吃的還不少。所以人什麼是有福?心地時時保持清淨,不要追逐欲望,這個是有福氣的人。

  【雲谷笑曰。】

  雲谷禪師了解到,他三天不起妄念不是他有道力功夫,是因為他覺得沒什麼好想的,反正我的命都改不了。所以雲谷禪師了解以後笑著說:

  【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

  本來以為你是可以伏住妄念的英雄豪杰,可以做得了主,原來你還是一般的凡夫而已。

  【問其故。】

  雲谷禪師這麼講,了凡先生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就請問禪師:您說我是凡夫,為什麼?雲谷禪師笑他,他還主動的請教、發問,不錯,態度很好。人家笑我們,我們還會不會請教他?人家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我們馬上說,「有什麼了不起,拉倒,這麼不給我面子。」是不是?告訴大家,要面子,很多人家可以開導我們的機會就沒有了。所以謙受益,人家縱使笑我們,還是可以請教他。了凡先生馬上請教也是很好的態度。禪師馬上告訴他: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

  人不能做到沒有這些妄心,起了很多妄念,講了很多話,做了很多事。人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就好像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它會發芽、它會成長。所以善念、善言、善行就是一個善的種子,以後就會結好的結果。但是惡念、惡言、惡行就是一個惡的種子,以後就會結惡果,所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現在的人惡念、惡言、惡行比較多,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種了這些因下去了,遲早那些果要出現,怎麼可能會沒有數?妄心止不住,就會終為這些陰陽氣數給控制、束縛住,所以怎麼可能會沒有定數?

  【但惟凡人有數。】

  一般的人有定數。

  【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一般的人有這個數的控制,可是一個人極善的時候,本來他是貧窮下賤的命,他可以變成很富貴,因為他積極的去行善,他的善果很快就成熟了,那他的命就轉過來。像我的師長他命中是沒有財富的,但是他一心為人、一心為眾生,所以他現在福報很大,大到什麼程度?比方老人家要蓋一所學校,像廬江教育中心那個要花不少錢。老人家動個念頭,我們沙巴有一位企業家,那一筆錢他就付掉了。人有福報很好,起個念頭要幹什麼事,馬上人家錢就送來了。好不好?好。但是是幫社會的事,不是你拿去吃喝玩樂。所以沒福報可以修得非常有福報,短命可以修到很長壽,生死自在。師長命終是四十五歲,現在老人家已經八十六歲了,還這麼健康。我們跟老人家走路都趕不上他,他健步如飛。然後跟老人家出去,兩三天下來我們都已經臉色有點蒼白了,看老人家還悠哉悠哉,體力比不上老人家。所以『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

  『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他假如本來是富貴命,可是做了太多惡事,一來他的福報折損,再來他做的惡事的惡果提前在他這一世就現前了,所以他的命運就會很淒慘。而我們來看,五十年前老人離開這個世間,很多都是睡著就走了,是不是?您現在聽得到說睡覺睡得沒有一點病痛就走了,您容易聽到嗎?不容易。奇怪了,怎麼才五十年差這麼多?人很安詳的走,這是福報。五福當中「考終命」,就是很好就走了,這叫「考終命」。積德行善的人走的時候都很自在的。

  重點來了,現在的人都不好死,有沒有人一生下來,命就是不好死,有沒有?沒有。大家注意去看那些小孩,兩三歲個個都可愛天真無邪,臉都這樣膨膨的。為什麼他後來都沒有福報?他的思想觀念錯了。他從小就開始揮霍了,他怎麼可能中年、晚年會有福報?大家注意去看現在年輕人那個臉圓圓的、耳垂很大的愈來愈少,都是沒有這個仁義道德的存心,福報都愈來愈沒有了。真的,現在人愈來愈沒福報,現在地球還能夠讓我們生存多久都是個大問號,有沒有?對!所以人心要趕快轉才有福報。

  現在的人很大的比例都算極惡之人,我給大家一個數字就好了,全世界有登記的墮胎人數一年五千萬,請問大家,把自己的親生骨肉就這樣結束他的生命,算不算極惡之人?算不算?畜生都做不出來的事情,人在做。人是「天、地、人」的三才之一,大家要注意,欲望跟親生骨肉放在一個天平上,欲望遠遠重過親生骨肉,你說人這一生會造多少業?這只是舉墮胎而已,其他的罪業還沒算。從這一些來看就知道為什麼現在壽終正寢的人這麼少,好死的人這麼少,不是沒有原因的。所以『數亦拘他不定』,我們做的事都偏離倫理道德,現在人得癌症、得一大堆怪病的人太多太多了,這個都是惡報提早現前,所以不能不學倫理道德,要趕緊扭轉才行。

  【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你這二十年來命運都被孔先生算得這麼準,你完全被命運主宰你的人生,一絲一毫都不能轉動命運,你不是凡夫,不然什麼叫凡夫?這麼看來你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了。當下了凡先生聽完:我都沒有辦法改變命運。難道命運可以改?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這個命真的可以逃脫、可以超越命運嗎?

  【曰。】

  雲谷禪師接著說: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

  大家注意,雲谷禪師是非常好的老師。他在引導了凡先生非常有智慧、非常有方法,整個方法在哪裡?都在他整個引導過程。首先了凡先生是飽讀詩書的人,是不是?他能考上秀才,他的學識不簡單,所以雲谷禪師用他最熟悉的道理跟他講,這叫共同語言,他容易接受。他先講誰的教誨?儒家的教誨,他沒先把佛家的搬出來。你是讀儒書的人,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福自己求,這樣的道理《詩經》《書經》都講得很清楚,你怎麼會覺得命不能改?

  我們看,讀書人讀了這些道理,讀了那麼多次了都沒讀明白,都沒用在自己的人生,所以自己的人生受益有限。我們讀這些經典能有多大的受益,最重要的是我們落實了多少,受益就有多少。不是讀很多本,那只是多懂一些道理,要真正利益自己,要把這些經典教誨變成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才能改變命運、才能受益。《詩經》提到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詩經》說的;《書經》說到「作善降之百祥」,你不斷積德行善,哪有可能你的福報不現前的?「作不善降之百殃」。詩書所講的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接著才說佛教的經典來呼應,原來英雄所見都是一樣的。

  【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佛家的經典當中說,你只要如理如法的去修行,你求富貴可以得到富貴,你求兒女可以得到兒女。我們很熟悉觀音菩薩,其中大家很熟悉叫「送子觀音」,那不就是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其實就是我們明白道理,你愛護生命無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長壽。

  有一個小沙彌,他的師父很有智慧、修行很高,一看到他七天以後就要死了,他的陽壽就到了,所以就讓他回家,告訴他你第八天再回來,讓你回去見見父母,八天以後再回來。他這個師父就是讓他在家裡離開,在他父母身邊離開。結果第八天他回來了,他師父嚇一跳:「怎麼回來了?」就問他:「你這一趟回家遇到什麼事?」他說,他回家的時候剛好下大雨,結果大雨衝垮了一窩螞蟻穴,他在那個當下沒有任何考慮,就把他的袈裟脫下來,用袈裟讓那些螞蟻從水中逃生,救了一窩的螞蟻,救了這麼多生命。他師父一聽完,原來他就是做了這個事,所以他延壽了,命運延長了,所以求長壽得長壽。

  【夫妄語乃釋迦大戒。】

  『妄語』就是講話跟真理不符合,這個就是講妄語了。所以佛家既然說求富貴可以得富貴,求長壽可以得長壽,而佛家講守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妄語是五戒當中的一戒,釋迦牟尼佛以這個為大戒,所以他不可能講妄語,講的一定都是真實的道理。

  【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諸佛菩薩是絕對不可能講謊話、講跟真理不同的話來欺騙人的。

  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好好的去體會雲谷禪師怎麼循循善誘,把這些命運的道理給了凡先生講明白。好,我們下個禮拜再見。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