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0/10/16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10

  《淨土大經解講記》選講。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四品:「心得開明第三十四」。上一次我們學習到: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

  這一段彌勒菩薩他是當機,當機就是佛講經有一個主要的對象。《無量壽經》上半部阿難是當機者,這部經是阿難請問的,阿難看到佛那天放光跟平常不一樣,覺得今天一定有特別的、特殊的事情,下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所以這部經有兩位當機者。彌勒菩薩,我們佛教很多人也都很熟悉。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這是「重誨當機」,就是重複的教誨當機者,當機是彌勒菩薩。佛重誨彌勒,重複的教誨彌勒菩薩,首當自度,就是自己要先度自己。重是再次的,再重複的教誨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的代表。經文有四段,第一段「自利利他」,分作六個小節。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第一小節科判判「敬佛大善」。我們要想修大善,世出世間什麼樣的善是第一等的大善?佛在這裡說出來,敬佛。佛叫著彌勒菩薩的名字:「敬於佛者,是為大善」。敬是恭敬,對佛恭敬。佛是老師,你能夠對老師恭敬,就會聽老師的教導,老師教給你的利益,你全都得到了,這個是大善。佛不是要求別人要尊敬他,而是要學生得利益。如果佛他希望別人對他恭敬,對他不恭敬,他就不高興,那佛就跟我們凡夫一樣,他還沒有成佛。當然佛勸人要敬佛,主要是為了眾生得利益。為什麼要敬佛?你敬佛就是敬自己,你從尊敬佛,真誠恭敬當中,你自己就成佛了。所以你敬佛,實際上就是恭敬自己,對佛真誠恭敬,啟發自己自性佛,自己也就成佛了,是這個道理。不是佛說你一定要恭敬我,不是的,就像老師教學生,學生對老師恭敬,老師教導的他能吸收,他可以接受,他能依教奉行,那他得利益了。實際上你對佛恭敬不恭敬,對佛他是沒有差別,因為佛他都已經成佛了,你恭敬他,他也是成佛了;你不恭敬他,甚至毀謗他、侮辱他,他也是成佛了,對他來講,沒有絲毫的影響。但是對學生(對眾生)這一方面,那差別就很大,你敬佛就是啟發你的自性。你真誠恭敬佛,你自己就成佛,是你得利益。你不敬佛,這個利益你得不到。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對佛不尊敬,這一生得度的機緣還沒到,善根福德因緣還不成熟,所以他對佛不恭敬。大乘教最可貴的是直下承當,直下承當就是我們遇到佛法,聽到佛在經典上的教導,我們自己都承當下來。佛在經上講的,就是對我講的,這就是直下承當。如果聽經,覺得這部經是佛對他的弟子講的,跟我不相干,聽了半天,一句也沒有聽進去,也沒有吸收進去。為什麼?他覺得這個不是給我講的,是給別人講的,跟自己不相干,那他什麼利益也得不到。如果直下承當,百分之百的承當,百分之百的利益自己全得到了。所以我們的態度,就我們讀這部經、聽這部經,這是佛對我講的,要有這樣的心態,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所以誰肯承當誰得利益,不肯承當的人。得不到利益。學佛,首先要度自己,自度才能度人,自己還沒有得度,要去度別人,這個也做不到。所以要度人,必須先自度,自己得度了,才能幫助別人。

  下面引用《淨影疏》:「敬荷佛恩,名為敬佛。」荷是承擔、領受的意思。在《經解》裡面:「如來萬劫薰修,入佛知見。乃以佛之知見,開示我等,普令悟入。」這是《大經解》的一段註解。佛也是從凡夫修成佛的,佛還沒有成佛,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經過很長的時間修成就的,才有這麼殊勝的功德。入佛知見就是大徹大悟,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入佛知見。佛教導我們什麼?就是他自己開悟所見到的,見到一切萬法的自性。自性就是經典上講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用我們現在話講,就是見到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這些萬法從哪裡來?為什麼有這些萬法?見到了,都是我們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在《佛學大辭典》講:「佛知見: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也,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二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故就智體而云知。又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云見。得此佛知見,有開示悟入之次第,初於十住位斷一分之無明,得少分之知見,謂之開佛知見,乃至於十地終斷盡無明,知見圓明,謂之入佛知見。釋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為開示悟入此佛知見也。」這是根據《妙法蓮華經》,佛出現在世間,唯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是大事因緣?就是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幫助眾生明心見性,這個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破了無明就見性,是這樁大事,這就是佛的知見。這些是佛學名詞,我們知道大概的意思就可以。這是出自於《妙法蓮華經》。

  下面《大經解》也講:「乃以佛之知見,開示我等,普令悟入。以佛果覺,作我因心,不歷三祇,頓入佛智,此正佛之深恩。」這個恩德是太大了,這個恩德無法形容。我們根據佛的開示,自己要修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時間要很長,不容易。一般中下根器,必須要很長時間。如果圓頓根性的,像六祖大師言下就悟入,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也只有六祖惠能大師一個,他之前沒有,他後面也沒有。所有祖師大德開悟,都是經過長時間有經教的薰習,最後才悟入的。不像六祖一部經也沒聽完,還是聽人家念的,自己也不會念,聽了一段他就開悟了,只有他一個,其他沒有第二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看到第二個。一般修,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會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很長。現在說以佛果覺,作我因心,不歷三祇,頓入佛智,此正佛之深恩。佛的果覺是什麼?就是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這句名號是佛的果覺,他圓滿成佛,建立極樂世界,佛的名號就叫「阿彌陀佛」,加上「南無」是恭敬皈依阿彌陀佛,果覺。以他的果覺作我們因地心的修因,「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我們不用三大阿僧祇劫,很快我們就入佛知見。怎麼入佛知見?你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入佛知見。真的是這樣,但是我們總是不太相信。特別是研究教理的法師,愈深入的,愈不相信,哪有那個道理?沒有修到那個層次,怎麼能夠頓入佛的果覺?不用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他不相信。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這個法門簡單,你要成佛是最快速的、最方便的,人人都能修的。但是這個法門也有它的難處,難在哪裡?難在相信。不相信、有懷疑,我們念佛大部分半信半疑;如果不懷疑,早就成就了。所以難在信。因此佛在《無量壽經》、在《彌陀經》都跟我們講,這個叫難信之法。這個修行的方法不難,修行的方法叫易行道,易很容易,很容易行,就念句佛號,哪有什麼困難!難在那個信。我們不能說不信,不信不會來念佛,但是這個信當中有夾雜懷疑在。自己夾雜那個懷疑在,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沒有懷疑,我們現在的狀況大部分是這樣。「沒有,我沒有懷疑,懷疑我還會來念佛嗎?」講得似乎沒錯,沒有遇到事情的時候沒懷疑,遇到問題的時候懷疑就來了。

  過去,早年(二十幾年前)我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很多同修寫信來請問我們老和尚問題,我們老和尚常常不在,師父就叫我代替他回信。剛開始回信,我回答的要給他老人家看,看哪裡有什麼問題,他改一改。後來回個幾次,我大概知道師父他回的一些模式,這些問題後來看一看,師父也覺得可以,以後人家寫信來問問題,你就代替我回答。有一次我接到一封信,有個居士他說他聽了我們老和尚的《彌陀經疏鈔》,開始念佛了。也聽到我們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講到念佛有三個要訣:第一個是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個不間斷。他寫信來問,他說這三個要訣前面兩個他都做到了,第三個他沒辦法做到。第一個不懷疑,他做到了,他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也就是說他專修念佛法門,沒有夾雜其他的法門,這個他也做到了。第三個不間斷,他說他沒做到,因為要上班、要工作,晚上要睡覺,一天二十四小時,沒辦法像念佛機念個不停,他說這個總是會間斷,問怎麼辦。我們大家想一想,他寫信來問,他說他沒有懷疑,大家想一想如果他沒有懷疑,還要問嗎?所以我跟他回答,我說你寫信來,這三個都還不具足,你又懷疑、又夾雜、又間斷。我給他回答,我說你不懷疑,你還寫信問什麼?有疑問才要問,那你不懷疑就不用問了。是不是?不懷疑就沒問題了,那還要問什麼問題?問問題就是有懷疑,你有疑惑才要問。所以很多人他有懷疑,他自己不知道,不是沒有懷疑,自己不知道。遇到問題,才知道自己還有懷疑。也就是說他聽的這三個要訣,他還是沒有聽明白。說的不間斷,不是說我們嘴巴一天到晚像念佛機這樣,你說哪一個人有辦法這樣念?念佛機,有時候停電,它還是不能念。不間斷,他是心裡常常有佛在,那叫不間斷;雖然口中沒有念,但是心裡真的有。

  過去我們老和尚常常用比喻,你念兒孫的念頭轉成阿彌陀佛,就是不間斷。過去有個田瑤平老居士(已經往生很多年了)就是跟韓西友老居士一起,韓西友老居士現在他還在,九十八歲了,也都常常來我們這裡佛堂念佛。那個時候他們兩個山東人,田瑤平好像八十幾歲就往生了,當時他們年紀好像差不多。田居士有一次跟我們到美國達拉斯打佛七,他就跟我們師父講,師父,我現在年紀大了,也退休了,兒孫也都滿堂,我都放下了,但是還有一樁事情沒有放下,什麼事情?他說我來這裡打佛七,我心裡還是掛念家裡那個小孫女,我那個小孫女很可愛,我一回家,看到我就叫爺爺、爺爺,實在太可愛了。我來這裡打佛七,我心裡念念想著我的小孫女。那個時候我們老和尚就跟他講,對了,你現在把你想念你小孫女那個念頭換成想念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這就是念佛。你怎麼念你的孫女,那個心念換過來念阿彌陀佛,換個對象就對了。他念他孫女,他有沒有一天到晚孫女、孫女、孫女,有沒有嘴巴一直念他孫女的名字?沒有。但是他心裡真有,你看跑到美國那麼遠去打佛七,他心裡還是念著台灣的孫女。所以什麼叫念佛不間斷?就是這個例子。你現在心裡掛念的哪一樁事情,你最放不下的,你嘴巴沒有講,但是你心裡真有,時時刻刻都放在心上,那就是念。他有沒有一天到晚嘴巴都是一直念孫女?沒有,但是心裡真有,從來不間斷。所以什麼叫念佛不間斷?就是你心裡真有,就是不間斷。口中有時候念,有時候沒念,但是心裡從來不間斷,那叫不間斷。不是說你嘴巴一直念,像念佛機這樣念不停,才叫不間斷。所以他沒有把我們老和尚講的道理方法,他沒聽清楚,誤會了。所以念佛的「念」不能加一個口,加一個口就是有口無心,嘴巴在念而已。所以「念」字是今心,你現在的心真有佛,那才是念。關鍵是你的心有,那是念;心沒有,那沒有念。嘴巴念,心裡沒有念,有口無心。有口無心,古大德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沒有心。關鍵要心念,它就相應了。

  所以這裡講佛的恩德太大,尤其是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恩德太大了,這個無法報答的,為什麼?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極樂世界,佛在大經大論上講這麼多的開示,就算我們聽懂了,我們也做不到。何況連聽懂都沒聽懂,只有在阿賴耶識種個善根種子而已,這一生也不能成就。必須生生世世無量劫的修行,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多難!你看修行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那還是講短的,實在講,無量劫,多難!但是淨宗法門確實是難信易行,信比較難,行不難,你只要肯信,真信發願念佛,這樣就可以了,就能帶業往生,往生就等於成佛,才知道佛對我們的深恩,這個恩德多大,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淨土法門是「以佛果覺,作我因心」,阿彌陀佛是果覺,他果地大覺圓滿,把這個果地覺拿來薰習我們凡夫的因地心,把佛果地上圓滿的功德來薰我們的因地心,就是這句佛號。所以我們今天修行,這個因地心是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就不可思議,把佛果地圓滿的功德(這句佛號)就來薰習我們的因地心,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頓入佛智。什麼時候頓入佛智?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就頓入佛智。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起了懷疑,是這樣的嗎?起了懷疑。頓入佛智,入佛知見,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你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中峰國師在第一時的開示就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念佛就是成佛時,剎那之間就成就了,現在問題是信不信?總是有懷疑。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怎麼辦?難信就要聽經聞法。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它的目的在哪裡?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把我們的疑惑斷除,我們信心就生起來。如果我們真信、不懷疑,不需要聽經,也不需要讀經,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你就成就了。自古以來,這樣的人還不少。特別是那個不認識字的,但是他有善根,他真信,他不懷疑,真幹,真念,他成就了。在《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傳》裡面,我們看到很多例子。最近這個例子就是海賢老和尚,他不認識字。師父什麼都沒有教他,只有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講。你看真正善根深厚這樣的人,聽了師父的話,他一點懷疑都沒有,他就老老實實一直念下去,念了九十二年。所以關鍵在「信」。《彌陀經》講「難信之法」,關鍵在信。我們今天講經、聽經,主要也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真正信心生起來,經也不用聽,也不用讀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

  念佛人一定要知道,地獄決定不能去,不但地獄不能去,畜生都不能去。畜生道的生活環境比地獄、餓鬼道的環境好太多了,也就是說鬼道的生活環境比畜生道還要苦,地獄道比餓鬼道更苦,而且墮到裡面時間都很長。譬如死了之後,墮到畜生道去做一隻雞,雞壽命不長,特別現在養的雞,大概不到一個月,激生素一直打,半個月、一個月就被殺了,壽命不長。過去是比較長一點,像我們小時候父母有養雞,半年、十個月,那也不到一年。現在更快,也都不會超過三個月就會殺了,牠生命就結束了,好像壽命不長。但是牠不是只有一次,被殺了再來投胎還是做雞,所以論次數,就無量劫來你吃了多少隻雞,你現在償還要償還多少次。就我們平常講,你吃牠半斤,還牠八兩,誰也佔不了便宜。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絕對不是幾百次而已,這一生吃的,前生吃的,再前生吃的,生生世世吃的,這個麻煩可大了。如果不知道因果輪迴的事實真相,真的不知道六道輪迴這麼恐怖。如果知道了,遇不到佛法,遇不到淨土,恐怖也沒用。現在我們遇到佛法,又遇到淨土法門,套一句基督教講的話,「我們就得救了」,有機會脫離六道輪迴。其他的豬、牛,你說吃豬肉(雞吃得很多,可能你要投胎一萬次)變豬,如果投胎到豬胎,你要變多少次豬去還債?吃牛肉的,要變牛去還債。如果論次數,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大概不敢吃了。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就真念佛,為什麼?一心一意,這一生想要超越輪迴,來生不要再來六道輪迴,這個人就覺悟了。如果還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那還沒覺悟。真正覺悟的人,不再搞這個把戲了,不玩了,太苦了。往生極樂世界就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同時也超越十法界。

  下面《大經解》:「我等遵依佛示」,就是一定要遵守依靠阿彌陀佛的開示。「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是名敬荷佛恩。」這段註解說什麼叫敬荷佛恩,荷是接受的意思,我們恭恭敬敬把佛的恩德接受過來。經本是文字,依照文字般若(也有念般「惹」),而起觀照般若。關鍵就是起觀照,起碼也要觀察,在生活當中提起觀照功夫。經典裡面的道理明白了,經典裡面的教誨記住了,要能夠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上面。這個必須要靠觀照的功夫,我們修行如果不懂得提起觀照,修行功夫不會得力,伏不住煩惱。所以這個觀照,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提到觀照對一個修行人的重要性。功夫不得力,就是不懂得提起觀照,只有讀誦,讀是讀,經是經,對於改善我們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沒起作用,這部經還是佛的,沒有把這部經變成自己的。這個關鍵就是不知道去起觀照,這個念頭轉不過來,觀念轉不過來;觀念轉不過來,煩惱伏不住;煩惱伏不住,修行就枯燥無味,修到最後他就退心了。所以念佛人大多數還是要有一些觀照的功夫,他的功夫才能夠提升、才能進步,不然他修得枯燥無味,煩惱控制不住就退了。除非是善根很深厚的,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那樣的,他能老實念佛。他能老實念,慢慢他也能起觀照了。我們一般人還是在經教的這些道理上要明白,在生活上去提起一些觀照。像這幾品經,就是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斷惡修善也要觀照。沒有起觀照,我們自己起了煩惱、起了惡念,自己也不知道;知道了,也控制不住,這個就是不知道用觀照功夫,所以修行不得力。就是用在生活上,這個才叫觀照。如果這些經跟我們生活好像沒關係一樣,這個沒有觀照。所以要活學活用。「入於實相」,入是證得,證得一切法的真相,對這些現象徹底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的教誨要認真去做,認真去修,我們修成就了,這個叫報佛恩。

  這裡講「三種般若」,講到般若,自古以來從宋朝以後,祖師大德就很少講般若,怕講般若。怕講般若,般若不好講,講了大家也聽不懂,造成誤會,反而他修行就偏差了。所以只有禪門,禪宗還有在講,其他教下就很少,甚至都沒有講。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般若經講義》也提到這一點,因此末法時期,特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修行人,功夫都不得力,不管修哪個法門,包括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因為沒有般若,他修到最後枯燥無味。所以我看到《金剛經講義》,我很有同感,因為過去我們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辦過佛七,在新加坡我們老和尚當時提倡三區自由念佛,一區拜佛,一區繞佛,一區靜坐念佛(放念佛機)。在景美我實驗過,就是放念佛機給大家來自由念佛,沒有人帶,大家自由來念佛,勸大家來念。第一天有六十幾個,第二天就剩下三十幾個,第三天剩下六、七個,第四天念佛機念給桌子跟椅子聽,人好像都沒有了。我在景美實驗過三天。新加坡,我們老和尚在那邊講經,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二十四小時的,有分三區念佛。剛開始的時候,人滿滿的,二十四小時都有人進去念,實在是很殊勝。二十四小時,念佛堂都保持幾百個人在那邊念佛,這種放念佛機自由念佛的,大概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那裡是最殊勝,我看我們台灣都沒有這麼殊勝。後來念了三個月,好像半年,也是人愈念愈少了,特別到晚上的時候,念得又累,又想睡覺。後來我們老和尚講(原來說這個念佛堂都不聽經,後來老和尚看到這樣),不行,現在念佛堂最少一天也要聽兩個小時。所以放念佛機這樣念,除非是你念到有功夫,得到法喜,就念不累。如果你還沒有嘗到法味,可能支持的時間不會太長。所以一句佛號要一直這樣念,實在講,還要看人,看什麼樣的人才有辦法,不是每一個人進去都能這麼念,這些我們都實驗過。其實在念佛堂念佛、打佛七,祖師大德有一些資料,我們還是要了解的。念佛堂幫助大家念佛,得一心,法器、儀規等等的,這些都要講求的。還有要看對象、看年紀。佛七,你要念,要分不同層級的佛七,像承天禪寺他們有分一般普通班的,還有精進班的。精進班的,九支香的。你報名,一般的五支香、七支香。九支香時間是最長的,那是精進的。這個念佛也不是你蠻幹這樣去念就可以,這個過去我們道場有師兄弟都實驗過了,他們也表演給我看,閉關(閉生死關)要念佛,結果閉到最後也沒辦法。

  所以這個當中,我們念佛它還是有方法的,有它的理論、有它的方法,而且我們還要根據我們實際一些經驗去歷練、去磨練,這些當中得到的一些心得。所以有很多人他要效法鍋漏匠,過去在廬江也有同修跟我們老和尚講,他要效法瑩珂法師,念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然後第三天佛就來接引,也有人要這麼念。我們老和尚就坦白跟他講,恐怕你不行,你念三天三夜不睡覺,未必能像瑩珂法師那樣。我們看到這些公案,想要去學習效法,這個心是很好,但是我們也必定要深入去了解,那些人他怎麼念三天能夠達到這個成就?有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問題在哪裡?關鍵在哪裡?實在講,《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就兩句話,三輩往生都有這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三輩都是這樣的。你有一向專念,你沒有發菩提心,就只有一半。什麼叫發菩提心?這裡講的觀照般若就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什麼?我們現在講,心態。你用什麼心態去念佛?你用菩提心的心來念,還是迷惑顛倒的心來念?同樣念佛,也有人迷惑顛倒在念,他沒發菩提心,念得很認真。《彌陀經》講信願持名,信願就是發菩提心。信願叫慧行,持名叫行行。菩提心也有很多種層次,菩提心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心,覺悟了。什麼叫覺悟,什麼叫不覺悟?知道這個世間很苦,這個人就覺悟了。如果覺得這個世間還不錯,那沒覺悟。還捨不得、放不下,那沒覺悟。為什麼捨不得?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有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套一句我們老和尚講的,看破了。他說當時章嘉大師跟他講看破、放下,他才懂。如果跟他講諸法實相、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講了半天,這些佛學名詞,看他也搞得糊裡糊塗,所以用很淺白的話跟他講。實際上觀照就是看破,看破放下,看破他必定放下。

  所以這邊經典上講的,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我們老和尚講的這個,就是根據《華嚴經》講的,比較深入了。這個可能我們大家一下子體會不到,我們大概有這麼一個概念也就可以了。就是我們要看破這個世間,這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經典任何一句都是教我們看破放下。觀就是說你要作意,這個心要靜、要定,觀照般若才提得起來。我們一般講,戒定慧三學。我們現在人的心散亂,所以不容易起觀。如果要講得很簡單、很直接、很圓頓的,實在講就是一句佛號,就什麼都有。但是我們念這句佛號,還是需要懂一點這些道理,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可以提升。我們這句佛號念了,貪瞋痴這些煩惱起來了,我們這個佛號能給它壓住,這樣就可以了,這樣就決定往生了。現在我們問題出在哪裡?這個問題都是從我自己本身找的。自己貪瞋痴起來,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起貪瞋痴。為什麼我們自己貪瞋痴起來不知道?我現在如果照我們老和尚講的實相般若這樣講法,我看大家聽了半天,你也不知道什麼叫觀照。所以我現在講的就是再淺一點,你比較能夠感受得到。感受得到,你才能夠警覺到,才能觀照。大家有沒有去過佛教寺院?佛教寺院的齋堂,那個叫什麼堂?大家看過嗎?「五觀堂」。你看有一個觀,那個觀就是觀照,就是食存五觀。但是現在五觀堂都是一個形式,字也都寫得很大,幾個人在觀?古時候叢林五堂功課,吃飯是一堂功課,吃飯也是在修行。為什麼吃飯在修行?就是說吃飯你要去觀。為什麼要觀?不觀,我們吃一餐飯,貪瞋痴不曉得起多少。所以有一次我發現,我自己吃一餐飯,貪瞋痴煩惱起了多少,自己不知道。到後來發現,吃一餐飯,貪瞋痴慢那些煩惱,起了不曉得多少?自己沒有去觀,就不知道自己在起煩惱。比如說看到我們喜歡吃的,以前我很喜歡吃辣椒,看到那個多吃一點,多吃一點是什麼?貪,吃到最後,胃腸都出問題。五觀堂就是要戒貪。為什麼會貪?因為沒有去觀,反正拼命吃,拼命吃就是在貪瞋痴。過去花蓮淨宗學會前會長,潘前會長,他講話很幽默,他說:「貪吃撐」。什麼叫貪吃撐?他說看到很好吃就貪吃,吃飯的吃,不是愚痴的痴,吃飯的吃。貪吃,吃太飽了,肚子就撐著,所以叫貪吃撐。他就喜歡開玩笑,我聽聽也不無道理,我常常都是貪吃,吃很多肚子都撐得很難受。所以你吃飯沒有觀,你吃一頓飯不曉得起了多少貪瞋痴。所以為什麼五觀堂要食存五觀?大家現在那個字擺在那邊,也沒看到,拼命在那邊吃,還是貪瞋痴。所以什麼叫觀照般若?大家從吃飯去觀看看,喜歡吃的,你要提起來觀照,貪心動了,不行,節制一下,這個就有功夫了。如果貪吃的,趕快吃,貪心起來了。貪瞋痴這些煩惱,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念佛功夫就不得力。

  我們吃一餐飯可以,念佛也可以。念佛就是你要怎麼念?念就是貪瞋痴的念頭起來,你還是要有一些觀照的功夫。比如說看到這個貪吃了,「阿彌陀佛」,趕快把那個貪壓下去,這個就是在用功,用功就是這樣用。不是念阿彌陀佛心照貪、照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就沒功夫,還是貪瞋痴在做主,不是念佛在做主。所以觀照般若,我舉出個例子,大家可以舉一反三。看到一個不如意的事情,要生瞋恨心了,趕快念佛把它壓著,這個就是觀照,觀察到我們的煩惱、觀察到我們的起心動念,警覺心要快,趕快換成念佛這個念頭,把他換過來。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樣念佛功夫就會得力。念到功夫純熟,貪瞋痴煩惱壓住了,你跟阿彌陀佛就連線、就感應了。感應,你在夢中見佛、定中見佛,你信心堅定就不懷疑了,決定往生。這一生要往生,觀照般若這個功夫,不能不下功夫。最近我們在別院打佛七,關鍵就是在這上面用功,我們在佛堂是一個預習,平常生活當中都要提起念佛。所以這邊講的這些佛學名詞術語,我們老和尚講得都比較深,我講這個比較淺一點的,大家能夠體會,你能夠照這樣去修,你功夫慢慢就會得力。這個般若,我就講這樣,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下面也是《大經解》的一段註解,「依此經中種種教誡,端正身心,止惡修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橫生四土,圓登不退,才是真實敬佛。」這段註解就非常重要。依此經中種種教誡,此經就是《無量壽經》,依照這部經。《無量壽經》佛跟我們講的也是很淺白,我們在生活當中都很容易體會得到的。重要的就是端正身心,我們要端正身心必定要提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我們第一步就是止惡修善,把貪瞋痴止住,這個就是止惡,因為所有的惡業都是貪瞋痴所生出來的。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貪瞋痴是惡,不貪不瞋不痴是善,所以止惡修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就是你觀察到世間苦,願生極樂世界,真信發願,求生西方,這個就是無上菩提心。再來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沒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可以往生,但沒有一向專念,不行。心裡要老是有阿彌陀佛,不能忘記阿彌陀佛,這一向專念。

  橫生四土,橫超三界,四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凡夫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就是在凡聖同居土。其他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一樣。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六道凡夫,不能到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去;四聖法界還沒有明心見性,不能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無明沒有破盡,不能完全回歸到常寂光土。所以我們娑婆世界也是都有四土,跟十方諸佛世界都一樣。但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你只要生到凡聖同居土,同時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個叫橫生四土。所以極樂世界上面的三土,十方世界也都有,你斷見思惑、塵沙惑,生到方便有餘土;破無明,生實報莊嚴土;無明破盡,回歸常寂光淨土,十方世界都是一樣。凡聖同居土,你到不了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沒有破無明,你入不了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還有四十一個層次,分證常寂光,要圓滿的回歸常寂光,就要無明破盡,成佛。這個所有諸佛世界都一樣。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你同時生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橫生四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生到十方諸佛的淨土,這叫橫生四土。所有諸佛世界沒有這樣的情形,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十方諸佛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大家信願念佛去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真正往生,圓登不退,才是真實的敬佛。你說我對佛很恭敬,我們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真正恭敬佛;真往生了,那才是真正恭敬佛。因為佛就希望你趕快往生,趕快成佛!所以往生西方,才是真正敬佛。不然敬佛,也只是一個口號而已,沒有實質。所以真敬佛,依教奉行;不肯真幹,那就不是真敬。什麼叫真幹?我們剛才講了,要起觀照般若,那是真幹。最大的善、無比殊勝的善是敬佛;這個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己自性的佛,敬自性佛才是真正的敬佛。所以你說恭敬佛,其實是恭敬自己的自性佛,反過來講,你不敬佛就是不恭敬自己。

  種種教誡裡面最重要的是端正身心、止惡修善。所以這部經,這幾品經講的都是很平實的,做人做事,斷惡修善,很平常的,沒有談玄說妙。身不犯律儀就端正,心止惡修善就端正。身心不端正,沒有止惡修善,這樣發菩提心念佛,效果很微弱,有障礙,障礙我們發菩提心,只能在阿賴耶識裡面種個善根,這一生很難有成就。所以端正身心、止惡修善,下面才有發菩提心。也就是告訴我們,你發菩提心之前的前方便是止惡修善、端正身心,就是斷惡修善。我們現在菩提心怎麼發不起來?因為被這個惡業障礙,我們一般講業障,被障礙住,所以這個心生不起來。被障礙,把這個障礙排除,止惡修善,障礙就排除。我們這個心,菩提心本來我們就有的,般若智慧也是我們自性本來都具足的,現在是被煩惱惡業障礙。現在把這個障礙排除,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自然就流露了。不是外面來的,不是知識,知識是外面學來的,般若智慧是自性本來就有,不用學的,只要把這個障礙排除就可以了。所以端正身心,止惡修善,下面才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有這個修行功夫當然果報就現前,果報是橫生四土。豎出是不斷向上一級一級的提升,橫生就是從旁邊。古大德用蟲在竹子裡面做比喻,豎的,如果要爬出去外面,一節一節往上爬,那個竹子又很高,表示煩惱一品一品的斷,見思惑斷盡了才能出三界,好像那個蟲咬咬咬,好辛苦,咬到最後一節才出去外面,這個叫豎出;橫出就從旁邊咬一個洞,很快牠就出去了,用這個來比喻淨土法門,叫橫超三界。一般的法門叫豎超三界,這個效果當然不一樣了。所以這個四土,如果從豎的來講,你凡聖同居土要斷見思惑,生到方便有餘土,再破塵沙無明,實報莊嚴土,然後無明一品一品的斷,再回歸到常寂光土,這樣一級一級升上去,叫豎出。橫超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同時就生到四土了。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同居士,就可以入常寂光土,這個叫橫超,橫的超越了,就是不必再方便土、實報土,去那邊停留、去那邊耽擱,不需要,直接入常寂光。

  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花開見佛,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個個人都變成上上根人。道理很簡單,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就是佛,就這個道理。阿彌陀佛也就是依憑這個道理,用這種巧妙的方法幫助我們快速成佛不是隨便說的。真正的因是你本來就是佛,這是正因。如果你本來不是佛,那誰也幫不了你成佛。就是因為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佛當然可以成佛,只是用什麼方法。所以阿彌陀佛有這種善巧方便,幫助我們快速回歸自性,快速成佛。如果你本來不是佛,阿彌陀佛也無可奈何,因為事實真相就是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所以一切人是佛、一切動物是佛,蚊蟲螞蟻也是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佛,都是自性天真佛。所以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高下心就沒有了,這真平等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有什麼值得自卑的?沒有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自卑傲慢的這些念頭都沒有,真平等。所以圓證不退才是真實的敬佛。什麼是真正的敬佛?自己成佛,這是敬佛。自己沒有成佛,雖然講恭敬佛,不圓滿。自己真正成佛,那真正恭敬佛。

  「是為大善」,《大經解》講:「大者,即大方廣之大,絕諸對待,強名為大。此云大善,謂無上之善。」《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的大,大而無外,沒有外,沒有邊際那個大。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它不是相對的,所以這個大跟我們概念當中大小的大,不是那個概念。這個大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大。所以佛法講這個不思議境界,就是這個大的意思,大方廣,無量無邊,沒有邊際。大善是無上之善,沒有能夠比的,因為它能幫助你圓滿成佛,這個善是敬佛。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沒有敬意,怎麼能往生?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心上沒有阿彌陀佛,只是口上有,有口無心就沒有感應。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此地。

  下面《會疏》講:「三業敬奉,是為敬。」《解》:「以己之身口意三業恭敬奉事於如來,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乃名敬佛也。非同世俗,但以焚香禮拜為敬佛也。」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焚香禮拜是形式,三業清淨是實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不殺、不盜、不淫,身清淨;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口清淨;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這都屬於意清淨,這是真的敬佛。

  《會疏》也有一段註解:「佛如善見藥,見聞悉得益,故為大善。」就是眾生迷惑顛倒,造六道輪迴的因,受這些苦報,好比生病的人,佛好比是善見藥,你見到他、你聽他開示,沒有不得到利益的。見他,被他的氣分感染,也就是佛用修行功德的磁場加持你,你會感覺到身心非常安穩、安樂。在《六十華嚴》也講:「譬如雪山有大藥王名曰善現,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聞香者,鼻得清淨;若嘗味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取彼地土,悉能除滅無量眾病,安穩快樂。」這是《六十華嚴》講的。《往生要集》也講:「善見藥王滅一切病。」你只要得到這個藥,聞到這個藥的香氣,病就好了,什麼病都全治了,這叫大善。佛經的意思,意在言外,雪山就是形容比喻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清淨,像雪山一樣,善見藥就是你的善意、善念。身口意三業清淨,你那一個善念,你什麼病都沒有了。

  好,這段經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大家如果要複習,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也會放上去。如果你有電腦要點YouTube也是可以的,那邊也都會放上去,大家可以重複來聽、來溫習。總之我們現在學習比過去要方便,現在有電腦、網路,我們隨時隨地找時間,我們可以來複習,這個都很方便。好,今天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