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22/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頁倒數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大家對對地方:

  【又真不違俗故隨緣。俗不違真故妙用。】

  這段也是給我們解釋「隨緣妙用」這四個字。前面舉出幾個隨緣妙用。這裡這段講的就是『真』跟『俗』。在佛法裡面講,佛以二諦說法,「真」就是講真實的,真實法;「俗」就是我們一般凡夫能夠理解的,所謂真諦、俗諦。法確實是妙法,這就是真俗不二,真諦跟俗諦它是不二。「真」是自性,我們真如自性,這個就是真。講到真如自性,就是真諦。「俗」是我們六道業報的凡夫,還有十法界、四聖法界,這個都屬於俗。我們在十法界裡面,我們現在是六道法界,我們沒有出六道,在六道法界。六道法界,離真就比較遠了。四聖法界還是屬於俗諦,四聖法界的聖人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見到真如自性,但是他們比較接近,接近真了。六道離真就很遠了,比較遠了,很遠了。雖然在六道的凡夫遠離真,實際上並沒有遠離,只是我們迷了,實際上真有沒有離開我們?沒有,因為真在哪裡?就在俗裡面,我們不認識,真俗永遠沒有辦法離開的。沒有俗哪來的真,為什麼說遠離?在我們中國儒家也講「道不遠人,人自遠之」,道沒有遠離我們,是我們人迷失,自己遠離了,實際上沒有遠離。所以為什麼說我們六道遠離真?就是比較遠,因為我們迷了,我們迷得比較深,所以與真(真相)就感覺距離很遙遠,雖然在面前不認識。不認識,就說遠。所以古人說「道不遠人,人自遠之」,道就是真如自性,它沒有遠離我們,它就在我們眼前,是我們自己把它看得太遠了,實際上真就在我們眼前。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裡面講,「分明在目前」,真如自性,道,分明就在我們的眼前,日用平常當中我們時時刻刻也沒有離開,跟我們在一起,沒有離開。我們自己迷了,把它看遠了。

  十法界依正莊嚴,六道三途的依正莊嚴,就是『真不違俗』。自性隨緣,自性它隨緣,隨四聖法界的緣,也隨六道法界的緣,也隨三途法界的緣,自性沒有不隨緣的,隨緣。隨緣,相才現前。我們能夠在俗裡面見到真,就是妙用。在俗諦裡面見到真諦,也就是說在假相裡面,《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相是虛妄的,但是性是真實的,如如不動就是真性。如果我們不取虛妄相,先不要取虛妄相,你就見到如如不動的真性了。現在問題就是我們是取那個虛妄的相,執著那個虛妄的相,把真的迷失掉了,執著在這個虛妄相裡面,只看到假相,沒看到真相,其實真相就在假相裡面。我們能夠在俗裡面見到真,也就是在俗諦,就在這個假相、在虛妄相裡面見到那個真相,見到那個真性,就是見到自性,禪宗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就叫成佛。能夠在俗裡面見到真,這個就是妙用,妙就妙在這裡。不是離開俗諦,離開這些另外去找一個真的,那你也找不到。真就在俗裡面,真俗不二。你在俗諦見到真諦,那就是妙用了。我們還沒有明心見性的時候,不認識,真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這是禪宗的話,禪門的話。過去,古時候參禪的人,到處參訪善知識,去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去找明心見性的方法。到處尋師訪道,希望能夠遇到真正的高人,點一點就開悟了。找了很多,這些高人,到處找遇不到。到最後有一天開悟了,開悟就說了一句話,說「得來全不費工夫」。以前還沒有開悟的時候到處找,請求高人指點,到處找,找不到,後來開悟了,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在眼前。為什麼?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道就是性,就是自性,佛法講的道就是指我們的真如自性,或者講真如本性。他在俗裡面見到真,在相裡面見到性,這就是妙用。我們現在只有見到相,沒見到性。

  惠能大師開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月八日快到了,我們一般中國佛教講臘八,臘八就是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這一天本師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一大早,天還沒亮,天空上還有星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所以這一天定為佛成道日。惠能大師開悟跟釋迦牟尼佛開悟跟我們示現的也是這樣。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是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我們每一天看天空的星星,我們也沒開悟。以前看,沒開悟,有一天看到了,豁然開悟,這是從相見到性了。天空的星星也是一個相,這個是舉出一個例子。實際上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相,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心理的,都是相,從這些事相裡面見到自性。但是我們一天到晚看到這些相,我們也還沒見性,這個是一定要等到緣成熟。緣成熟了你就會開悟,說不定接觸到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會觸動自己的悟門。緣如果不成熟,那就不行,這個因緣還沒到,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具足。要等到具足,成熟了,就會開悟了。這個機緣是非常的巧妙,這個機緣非常巧妙,就像我們世間人開保險櫃一樣,他那個號碼對得很準確,才打得開;如果差一點,他就打不開,必須對準,偏一點點,那就打不開。必須對得很準確,一打就開了,一下就打開。

  這是講開悟的那個緣分,也就是說我們的心真正凝聚在一個焦點,這個時候剎那之間一點妄想都沒有,這一剎那,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就是你的緣成熟了。外面不一定什麼緣分,外面的緣分,六根接觸六塵都是緣分,或者你眼見色,你看到什麼東西。古時候參禪的人,有的人看到花,或者看到樹葉掉下來,或者聽到聲音,或是聽到有人跟你講經說法,一觸動就悟入,他就悟入了。這個在禪門的公案我們看到很多,有的參禪的人,他聽到人家拿石頭丟到竹子,大家應該都有看過竹子,石頭丟到竹子,跟這個竹子碰撞,有聲音,他聽到這個擊竹的聲音,他開悟了。還有參禪的人到市場去逛街,人家在賣豬肉,一斤多少錢,在那邊喊,他從那邊經過聽到,他開悟了。還有一個參禪的,他路過一個伎院,這個伎院就是現在講的歌廳,伎院有歌伎在唱歌,當然伎院唱的歌不是佛門的音樂,是世俗的,就像我們現在講流行歌,世俗的歌。但是他經過那邊,聽到伎院有人在唱歌,聽到那歌聲,他就大徹大悟了。有人他頭去碰到東西,豁然開悟了。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有開悟的因緣。只要你緣成熟了,說不定你在哪個方面,眼睛見到的、看到的,或者耳朵聽到的,身體接觸到的,鼻子嗅的,舌嘗的,意所知的,都會有悟處。這個是緣成熟,你參的功夫到了一定的一個程度。如果自己沒有這個條件,什麼因緣來都不會開悟,這都沒有用處。所以過去參禪的人常常講某人將悟未悟,他將要開悟,他還沒有開悟,也就是說他已經到了開悟的一個邊緣上,將悟未悟。這個時候如果遇到高明的人,他要幫助你,他給你指點,在這個邊緣上是你的心已經放下分別執著妄想,你已經放下了,他來一點,那就妙用現前,一觸動,豁然開悟,如來智慧德相一時頓現,一時就現前了。如來智慧德相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具足的,就頓現了。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因為我們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起心動念很細,不是說我現在動個念頭,那很粗的。我們那個妄想,起心動念,我們覺察不到,很微細的,那個放下了,分別放下,執著放下。執著、分別、起心動念都放下,這個時候有這些緣來一觸動,那就悟入了,所謂悟入佛之知見,就豁然大悟,豁然開悟,如來智慧德相一時頓現。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又依本起末故隨緣。攝末歸本故妙用。】

  這段再給我們說「隨緣妙用」。『又依本起』,「本」是本性,就是自性,自己的本性。『末』是什麼?依報,依報是宇宙,正報是我們自己。本隨末緣,自性隨萬事萬物之緣。本是體,本是本體,本是真常,是永恆不變的。佛法這個真假的定義,真是永恆不變,那是真的,真的不會變,假的會變。所以真常,永恆不變,那是真的,那個就是本體,本體是真常。我們平常做三時繫念法會,中午都要有個午供,供佛,午供都會念常住三寶,「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常住是什麼意思?就是真常。佛法僧是真常,自性三寶,所以這個是永恆不變,這個是本。末是相、是事,本是性,末是相,事相。事相是生滅法,它是緣生的,各種緣聚合起來生起這個現相。緣散了,相就沒有。所以生滅法也就是說無常,它不是永恆常住的,它是無常,不斷的在生滅變化。我們把電視機的屏幕比喻作本,現在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視機這部機器它是本,電視機的屏幕它會現相,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的相,各式各樣的相從那個屏幕現出來,屏幕現出來那個相是末,那個電視機屏幕是本。本隨相的緣,本就是電視機這個屏幕,這個屏幕它空空的,但是它隨緣,你開哪個頻道,那個頻道的節目它那個相就現出來;你再轉另外一個頻道,另外一個頻道它那個節目,那個相又現出來。所以屏幕都是隨緣,隨你轉哪個頻道,它就現哪個相。相剎那剎那在生滅,我們看電視節目,很多節目,那個相一直在生滅,剎那剎那生滅。但是屏幕有沒有生滅?這個節目時間到了,好了表演完了,換下個節目,前面那個已經滅了,下面又生了。所以在電視機屏幕裡面,這些現相都是一個生滅的,一直在轉變,生滅的,但是那個電視機不生不滅,它就是這樣,它也沒有變。無論屏幕現什麼節目,中國的、外國的,不管現什麼節目,屏幕還是那一個,它沒有變,但是裡面那些相,節目內容千變萬化,那個是生滅相,那個是無常的,屏幕是常的。

  另外用鏡子,古大德也用鏡子,古時候沒有電視機,因為現在有電視機,我們淨老和尚常常用電視機、電影的膠帶來形容,來比喻。古代只有鏡子,古代只有銅鏡,不是現在的玻璃鏡子,銅鏡。人都會去照照鏡子,這個鏡子好比是本,本體;人像,人你站在鏡子前面,就在鏡子裡面現出來一個人的像。人像照進去是末,鏡子是本,我們人的像是末。相是幻相,我們面對著鏡子,現出這樣的相,這個形相現前,鏡子隨這個緣,隨我們站在鏡子前面這個緣,它現這個相。我們離開,鏡子裡面的形相就沒有了,它就不存在了,到哪裡去找形相?在鏡子裡面去找還找不到。一切萬事萬物,是自性隨萬法之緣。就像鏡子裡面現出來的相一樣,鏡子隨緣現這個相,也隨緣,人離開了,相也就沒有了。所以,一切萬事萬物,是自性隨萬法之緣。一切有生有滅的幻相、這些法,它的體是自性,本體是不生不滅的。像鏡子一樣,它本體不生不滅,但是鏡子裡面的相來來去去,一下這個來、一下那個來,你來什麼它現什麼,它隨緣,人走了,鏡子也空空的,也什麼都沒有了。所以體是不生不滅,就是講我們自性本體是不生不滅。「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這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的。生,我們人站在鏡子面前,一個相生出來了。這個相生出來,鏡子有沒有生?沒有,它還是空空的,但是它隨緣現這個相。人走了,這個相沒有了,它也沒有滅,鏡子還是鏡子。所以正當生的時候,它也沒有生;你離開了,相沒有了,鏡子也沒有滅,它還是存在。這個就是形容比喻我們的自性就像鏡子一樣,就像電視機的屏幕一樣,透過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一個概念。當然這個要悟入,才是真實。

  我們今天著了相,把本體都忘掉了,只看到相,沒有看到那個體,只有看到鏡子裡面的相,沒有看到鏡子,只曉得隨緣,把那個本給疏忽了,迷失掉了。像一般人看電視他看畫面,畫面從屏幕出來的,他把屏幕忘掉了;電視的畫面不斷的在動,但是屏幕不動,它如如不動,幾個人想到動中有不動?屏幕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的節目,相出現了,那些相一直在動,一直在動的相裡面有個不動的,那個屏幕不動,屏幕在那裡如如不動,就像我們自己的自性,如如不動。我們看到整個宇宙,人跟一切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個生滅相一直在變,但是我們的自性它從來就沒動。有幾個人在這個動當中,在這個生滅變化無常當中,看到那個不動的?大家都沒看到,都被這些假相迷惑了,迷在這個假相,看不到真相。

  下面這句講,『攝末歸本故妙用』。你只要從那個枝末回歸到本體,這個就是妙用。你不要離開萬事萬物去找一個本,那就錯了,大錯了。並不是離開萬事萬物,另外去找一個本,找一個自性;離開這些相去找一個自性,你也找不到,性就在相當中。我們現在迷了,迷在這個相,見不到性。迷在這個假相上面,見不到真相,我們現在凡夫就這樣。所以妙用是見性,就是動中你見到那個不動的,原來動當中有個不動的;生滅當中你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那個就是自性,就是本體,那是真的。我們學佛沒有別的,佛教學講淺白一點,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本來面目。我們本來面目是什麼?真如、自性,如如不動,不生不滅,見到那個。那個是什麼?在哪裡?在我們身體裡面,沒有離開我們,時時刻刻都沒離開。你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六根裡面那個根性能見、能聞、能嗅、能觸、能嘗、能知,那個性是真的。佛的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自性,自己本來面目,用現在話講認識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環境,認識這個事實真相就叫成佛。

  現在大家,一般我們凡夫都是執著這個身是我。如果我們沒有遇到佛法,沒有聽經聞法,沒有一個人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總是執著我在哪裡?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身,佛給我們講,不是我,我們認為是我,錯了。身是什麼?我所。我們身體裡面六根的根性,那個才是真正的我,我們把那個迷失掉了,認身體這個相是我,那就錯了,身是我所。身是隨緣,我們的自性隨這個緣,現的這個身。就像鏡子,你人走到它前面,它就現一個人的像,鏡子隨這個緣現這個像。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自性隨這個緣,現我們這個身。這個緣在我們凡夫來講是業報,佛門一般講業報身。我們到六道裡面來是做什麼事?酬業來的。人生酬業,酬償業報。我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佛說「人生酬業」,我們是來酬償業報的。所謂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就是幹這個事情。你過去生中如果積善修德,那你這一生到人間來享福;過去生中如果造作不善業,這一生就到人間來受罪,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在經教裡面講,我們這一世到這個人間來,有個業力牽引著我們來投胎,這個業叫「引業」,引導你。這個業不是外面的力量在控制,不是外力,是自己的業力,是你自己,你喜歡什麼,你有什麼欲望,這個東西會引導你到哪裡去投胎。投胎也不是隨便,你要到哪一家去投胎,這個就是講緣分,需要有這個緣。這個緣有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這個緣不會變成一家人,總是有這個關係,才會變一家人。

  現在這個世間孝順的兒孫少,為什麼?我們這一生做人布施恩德少,想佔人家便宜這個念頭多。想佔別人便宜,你要去佔別人便宜,你跟眾生結的就是不善的緣,不是結善緣,是結不善的緣。你對人好,樣樣肯捨己為人,你跟人結的是善緣,將來你的兒孫多半是來報恩、來還債的。得人身之後,我們這一生生活狀況不一樣,聰明智慧也不一樣,貧富貴賤也不一樣,壽命長短也不一樣,健康狀況也不一樣,這個就叫「滿業」,滿業是過去生中造的善、不善業。引業是屬於倫理,滿業是屬於道德。倫理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怎麼去形成這個關係。我們人的倫理就是五倫,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的關係,這叫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叫倫。五倫是道,道就是常道,不管哪一個族群都有五倫,無論中國人、外國人,不管你是哪一族的,都有五倫。父子有親(這是天性)、父慈子孝那是德,當父親的要慈(仁慈),做兒女的要孝順。做父親對兒女要有慈心去教導他,做兒女要懂得孝順,所以五倫是道,父慈子孝是德,道德都是自性裡面的,永恆不變,它是本,它本來就這樣。所以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遵循性德,遵循五倫、五常、八德,把這個東西做好之後,你的人生就非常圓滿,稱為聖人、賢人(這個世間的聖人、賢人),來生你可以生到天道,人天善道。念佛的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往生到佛國去,這個多美滿!這個是順乎性德,隨順性德。如果違背性德,違背道德,來生就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一定要曉得,人的一生很短暫,一百年真的是剎那之間。我們這一生做了些什麼?這是很嚴肅的問題。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功德?有沒有善業?有沒有善功?如果沒有善功,那就是作惡。沒有善,那就作惡,一轉眼之間就到來生了,一口氣不來就是來生,果報自己就清楚了。我過去生中造什麼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要知道過去生我們造什麼業,到底善業多還是惡業多?我們這一生的遭遇、果報就是了。想一想我們這一生的遭遇、果報好的多還是不好的多,如果好的多,過去生你好事做得多、惡事做得少,惡事少、好事多;如果惡事多、好事少,過去生壞事做得多、好事做得少。如果過去生都沒做好事,都是造惡業,那這一生就是來受災受難。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天作者是」,你要知道來生的果報怎麼樣,那你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了,就是來生得果報的因。所以來生我會得什麼樣的果報,我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就是來生的果報,這一生做的是因,來生是果。這一生沒有白過,這一生有價值、有意義,那就是捨己為人,行善積德。最殊勝的功德,是啟發別人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大聖人他們一生教書,都是幫助人啟發智慧,這真叫救人,救苦救難。

  中國立國的精神是教學,《學記》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人有教學的智慧、有教學的方法、有教學的經驗、有教學的成果,這個成果就是國家社會長治久安。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從秦始皇統一之後,一直到今天依舊是大一統。中國用什麼統一?教育。什麼教育?倫理、道德、因果。在硬體設施上,祠堂教倫理,每個族姓都有他的祠堂,教孝、教倫理。孔廟,大陸、台灣,還有其他地區也有孔廟,孔廟教什麼?教道德。還有民間城隍廟,我們台灣城隍廟很多,大陸也有,城隍廟是教因果,因果教育。祠堂教倫理的教育,孔廟教道德的教育,城隍廟教因果教育,就這三樣硬體的東西,能夠維持社會的安定。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提倡科學,要否定這些,認為這些廟都是迷信,不要這些東西,社會亂了。你看現在犯罪的案件多少?法院加班還忙不完,說明社會亂了。為什麼亂?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沒有了,認為這是迷信,所以人心沒有教化,很容易做錯事,社會當然就亂了。我們現在是捨本逐末,把本捨棄了,去追逐那個枝末,真是苦不堪言。老祖宗知道本,知道根本,人世間的本就是教育。教育教你怎麼做人,教你做個好人,好人不吃虧,你來生是節節向上提升;你做個惡人,來世逐漸往下墮落,那就錯了。

  中國的教育,現在沒有人學,也沒有人講。中國的教育是從懷孕開始教起,叫胎教。小孩一生下來,他睜開眼睛他就會看,豎起耳朵會聽,他已經在學習了。但是現在小孩在電視機前面學習,一出生就開始學,學壞了。所以現在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儒家的《弟子規》,《弟子規》不是教小朋友念的,那是父母要做出來給小孩看的,是用身教做給他看,讓他來學習,不是言教。那個叫扎根教育,他從出生一直到三歲,父母把《弟子規》做到,他在那邊看、聽,他學會了。小孩七歲上學念書,老師就接著教。在七歲之前,家庭教育,父母教。老師也要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學生看,身教是第一,然後再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教孝道、師道、悌道。舉出很多古時候的例子,像現在的例子也很多,講故事。這些小朋友就喜歡聽故事,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講這些故事,現在講素質教育,這個重要。要把一個人教好,把他的素質教好。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是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技術能力是其次,這個是根本。倫理、道德、因果,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個根扎穩了,再去學這些技術、能力。這個就是說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學會做事,你事情就會做得好,你對於社會、家庭、國家才有真正的貢獻。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人生的本。你把本丟掉,你哪裡會快樂、會有幸福?今天全世界都需要這個東西。中國教育的核心是「父子有親」,父母對兒女那種親愛,那是天性,那是真的,沒有條件的。三、四個月的嬰兒,雖然不能說話,你看他的表情,看他的眼睛,能看得出來他對父母的那種愛,那是自然顯露出來,這是天性,沒有人教他。教育第一個目的,父慈子孝,一生不改變;第二個目的,是把父子有親這種愛,把它發揚光大。你愛自己的父母,愛兄弟,愛自己的家族,愛親戚朋友,愛鄰里鄉黨;再擴大,愛社會、愛國家、愛人類。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教愛,不是教恨。現在學西方,教恨,所以把整個世界搞亂了,災亂一大堆。

  學儒,儒,孔子是一個標準,孟子是一個標準。學儒,要學得像孔子一樣、像孟子一樣,你就學成功了;學佛,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學道,要學得跟老子、莊子一樣,那真有受用,真的能解決問題。儒學、道學、佛學,你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要怎麼樣?學一個字,就是要把這個字做到。要學儒、學佛、學道,學就是把這個字做到:我學到孝,把孝做出來,在生活上表現出來;我學到忠,在生活上待人處世、做事,把這個忠做出來;學到仁,把仁做出來,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學到義,把這個義做出來,義就是做事情合情、合理、合法,違背情理法就不義。這句話教給我們攝末歸本,末是事,事裡面有理,相裡面有性。你從相見到性,從事見到理,就對了,這樣才能成聖、成賢、成佛。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