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施恩求忘,受恩必報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集) 2021/7/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50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常禮舉要」,在《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第七十九頁,我們從倒數第四行這裡看起,第六條:
【六、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這一條我們從字面上來看,「與」就是我們跟這個人在一起見面的時候,相會的時候,這裡講「與殘疾人」,殘疾人就是我們現在講殘障。這個就是六根不具足,身體有殘缺,他或者是車禍斷手斷腳,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等等的,這些都屬於殘疾。有殘障疾病的人,跟他們會面,「須格外恭敬」,就是比一般人還要恭敬。
我們來看看雪廬老人他對這條的一個講解。這條主要是講恭敬,對一般人要恭敬,對殘疾的人要格外恭敬,格外就是要特別恭敬,比一般要恭敬。「恭敬別人不可呆板,譬如鞠躬,要鞠躬七十度,你見了他,只鞠躬六十度就不行。對一般人平等恭敬,但對殘疾人要格外恭敬,這與咱們有好處,什麼好處?就是給對方的一個安慰,這不是很好嗎?他是殘疾,咱幫不上忙,咱安慰他,須格外恭敬。」這段雪廬老人講,恭敬人也不可以呆板,所以恭敬當中有它活潑的一方面,不可以呆呆板板就是一個樣。譬如說鞠躬,這個鞠躬,別人如果給我們七十度鞠躬,我們回他六十度,這個就不行了,禮講禮尚往來。所以對一般人要平等恭敬,對殘疾的人要特別恭敬,可能你對一般人鞠躬六十度,對殘疾人七十度了,就是比較特別一個表現,對他是特別恭敬。這個有什麼好處?就是我們給對方一個安慰,對方他也覺得他受到尊重了,不會因為他殘障,我們讓他感覺到對他不恭敬。所以我們對他特別恭敬,他感受到我們這分心意,對他就是一種安慰了。我們也幫不上忙,但是可以給他一個安慰,這個好處是可以做得到,所以必須格外恭敬,格外恭敬就是給殘疾的人一個安慰。
「以前在街上出了意外,太保亂殺人,我沒得罪他,他不來找麻煩,現在這個社會不行了,現在你不得罪他,只多看他兩眼,就遭災氣。他這些人在那裡妨礙人,你看他兩眼,就有殺身之禍。我也沒說話,也沒做什麼的,看兩眼就不得了,你看這事情重要吧!現在這時局太特別,從前殺人的事情很少,國家管得太嚴,殺人必償命,不是這麼隨便。」這段雪廬老人也是講到當今社會,跟過去社會就差別很大。在以前太保流氓,你得罪他,他才會來找你麻煩。現在你在路上,你多看他兩眼,可能就招來殺身之禍。這個我們常常聽到,在新聞報紙也時有所聞,其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就是看兩眼,看不順眼,刀子拿起來就殺人。現在這個殺人好像很多,在古時候就不是這樣,古時候不能隨便殺人,殺人要償命的。古時候管得嚴格,現在就不一樣了。
「從前雖說殺人的少,可是報復的人可不少,小事情就來小報復,大事情就來大報復。凡是有受家庭教育,家裡念過書的人,遭這個報復的很少。」這段是講以前殺人的事情就很少,不會隨隨便便去殺人,但是報復的人多了,如果小的地方得罪他,他來給你一個小報復;大的地方得罪他,大報復。但是有受過家庭教育,有念過聖賢書的人,懂得禮的人,遭遇這個報復的就很少,因為他能避免去得罪人,你不得罪人,當然就不會遭受到報復。這個總是要讀書明理,懂得禮貌、禮節,懂得禮的人,這些事情就能夠避免。不懂禮的人常常得罪人,自己也莫名其妙,不曉得為什麼人家來報復、來找麻煩,這個沒念過書,所以不知道。「譬如咱們在街上走路,從前的路不好,下雨路損是常有的事,有個人在路上不小心滑倒,他雖然沒有什麼損害,可是自己不走好總是事實,旁邊人看了就笑,這個我在台灣見過。那個滑倒人開口便罵,罵那笑的人,笑的人也沒說話,就是笑而已。他罵的不但是三字經,六字經都有,那怨誰呢?這就是沒受過家庭教育。」這段雪廬老人也給我們說明什麼是受過教育、什麼是沒受過教育,像這個舉出一個例子。旁邊那個人跌倒了,你不去幫助他一下、去關心他,你還在那邊笑,笑話他跌倒,當然那個跌倒的人他心裡就不高興了,我跌倒了,你那麼高興在那邊笑,當然開口就罵,這是舉出一個例子。為什麼?沒有受過家庭教育,就沒有讀聖賢書,不懂理,在家裡父母沒教,老師也沒教,所以他不懂,他才會這樣。所以雪廬老人講,他在台灣都見過,而且還不止見到一個,見到好幾個。可見得,學禮非常重要。
「無論怎麼樣,人家滑倒就是不幸,你正可以過去幫幫忙把他拉起來,安慰他幾句,那是理所當然,表示同情嘛!即使你不能幫忙,也要裝眼瞎,你走過去就算了,萬不能笑人,這一笑就是禍。現在一笑就是禍,跟你多看他兩眼是一樣的。總之,這個時代要危行言遜。」這是講到無論怎麼樣,你看人家跌倒,人家跌倒就是不幸,你看到了,你正好可以去幫他一下,把他拉一下拉起來,安慰他幾句,這個也是理所當然,表示同情。即使你不能幫忙,如果你幫不上忙,你有急事,你趕快走過去就好了,也就算了,不要站在那裡笑話他。這一笑,災禍就來了,跟你多看他兩眼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不要去看。這個我自己也親身碰到過,有一年我記得到南京,在南京,同修請吃飯,吃晚餐,距離我們住的賓館不是很遠,走路就可以回到賓館。吃過晚餐回賓館,經過那個走廊,我看到前面有個喝酒醉的,站在那邊,我就不敢從他面前走過去,我就繞到後面走過去,他沒看到。後面跟著我走的一個同修,他就沒有跟著我繞,他就在他面前走過去,結果走過去怎麼樣?那個喝酒醉的人看到他就一直纏著他不放,後來跑回賓館,他還衝到賓館來鬧,鬧到整個賓館的那些服務人員都受不了。我經歷過一次,所以跟這裡你去多看人家兩眼,那個道理是一樣的,陌生人,我們繞過去就好了;看了,不曉得他有什麼反應,我們不知道。現在的人,你多看他兩眼,真的可能就有殺身之禍,所以這個就要避免。這個就是說要受教育,什麼叫教育?教禮,就是教育。所以李老師講,這個時代危行言遜,我們一些行為要有警覺心,提高警覺,講話也要注意。
「以上是見殘疾人須格外恭敬,就是見了不幸的人,我們能安慰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就裝著眼瞎走過去,這個記住!」裝作沒看到,你走過去就好了,如果能幫忙就去幫忙,但見到這些人你要特別的恭敬。好,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條,下面一條也是在同一頁:
【七、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什麼是「肩挑苦力」?擺路邊攤的。現在比較有車子可以載了,以前都是用挑的,現在挑的還有,在大陸比較山區、郊區還是有挑的。不過現在道路都四通八達,車子就很多,除了上山路車子開不上去,只有人能走得上去,你要到山上賣東西,就要挑上去。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講做小買賣、小生意的。現在雖然有車子開出來,賣菜這一類的,這個都屬於肩挑小販。苦力,苦力就是說他給你拉車,或給你做苦工、出勞力的,不要在這些人上面去討便宜,去跟他計較。這些人賺錢很辛苦,賺得不多,所以就不要在這些人那裡討一點便宜,這個也是不合乎禮。
「挑擔子的、拿著小籃子什麼的小販子,這些小苦力都是沒有本錢的,所以才幹小販,有本錢就開大公司當經理了。可是這些當經理的品行,沒這小販子品行好。」這一段李老師講,他為什麼當肩挑小販?本錢少。當苦力的,給人家做工的,他就靠他的勞力去賺錢,他也沒本錢。如果有本錢,他開公司做大生意,他就不會來做這個肩挑小販的苦力了。「見了肩挑小販,不要佔便宜,那些人是最苦了。他在那裡挑著擔子,被太陽曬,被雨淋,你討什麼便宜啊?這些小販最守信用,守什麼信用呢?不論下雨天或大熱天,他到什麼時候,上哪一條街,都有一定的。我們在家等著買東西,不會有『到什麼時候啦,賣什麼的小販怎麼還沒來?』的事發生,都是規規矩矩的,沒有一個不守信用。」這個講過去肩挑小販他挑著攤子去賣東西,他有規矩,也很信用,哪一天什麼時候他就會到這裡來賣,到時候他就來,所以很守信用,沒有說到時候,那個小販沒有來。如果沒有來,肯定他家裡有事,或者他生病了。如果一般正常的情況,一定那個時間他就到了。所以李老師講這個都很守信用。
「這些大商店的信用,連小販肩挑都比不了」,的確大商人可能很多的信用不如肩挑小販他們信用好,「他們守的規矩都很嚴」。「到你們家門前去賣東西,你家裡男的也好、女的也好,無論什麼人來買」,那也絕對沒有嘻皮笑臉的。所以這個是李老師當年他在台中看到這個情況,沒有嘻皮笑臉的。「假使家裡出來個年輕小姐來買東西,這賣菜的嘻皮笑臉,對面鄰居出來看了,就是給你一耳光」,李老師說他親自見到的。所以他們都是很規矩的,規規矩矩。所以李老師說,這些肩挑小販「比在中興大學當教授的我都好」。李老師當年在台中中興大學教書,他說比我都好。「所以這個便宜討不得」,就不要在這些人那裡討便宜了。
「你譬如買辣椒,這不值錢的東西吧,秤好了給你」,你又給他多拿了一個,多添一個辣椒,你覺得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如果每一個客人去給他買,每一個人都給他多拿一個,那這個小販他的收入就減少很多,何必對這些小販、賺這小錢的人,苛薄幹什麼?「你家裡的兒女,在外頭胡亂花錢,你反而不計較」,去跟這些肩挑小販計較那一點。所以「苛薄家庭,必出破壞子弟」,出不肖子弟,敗家子。對人苛薄,但是對自己子女亂花錢,他一點都不難過,那他的家很快就敗掉了。這個是我們要記住的。
這個事情我也見到過,而且看到真的不止一個、二個,我年輕的時候,我們家賣過菜,所以這些情況我們都有,我碰到過。有些客人來買,比如買了一些菜,我們送給他二、三支蔥,他自己又拿了一些。這個我們常看到,他又多拿一些,已經給了,他還再拿,這個就佔小便宜。有一年,我記得好像是十幾年前,我們台灣同修大家組團去大陸黃山旅遊,有一個同修,現在已經不在,過世十四年了。他看到賣橘子的,黃山,我們走路走到山頂上,沒有汽車開得上去,因為沒有汽車的路,只有人走的路,有一些小販賣橘子、賣水果、賣飲料的,他都必須從山下辛辛苦苦挑到山上來賣。他挑到山上來賣,又是旅遊點,當然他賣的會比山下要貴。所以這位同修就跟他講,我們在山下問,這個橘子一斤才多少,你這個怎麼這裡這麼貴?後來我就給這位同修講,我說不要跟他計較,你要買就跟他買,不買就算了。我說他從山下辛辛苦苦挑到這邊,他不要算一點工錢嗎?當然他挑到山上來,跟在山下的價錢不一樣。山下車子可以到,不用人挑,我們現在在山上買,你要想到他挑這一趟路上來,很辛苦,不容易,所以多算一些錢這是合理的。我們如果需要,買當然就要貴一點,這個貴是合理的,因為他要加上挑的工錢。山下不用挑,山上要挑,所以他山上賣得比較貴,這個也是必然的。所以我就勸這位同修,不要跟他計較了,我就把《常禮舉要》這一條提出來。我說《常禮舉要》就有講到這一條,不要跟這些肩挑小販計較,他賺的都是苦力錢,不要在他的身上去佔便宜。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在《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是七十九頁,倒數第二行: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
這條『施恩求忘,受恩必報』。《弟子規》也講「報怨短,報恩長」。在《太上感應篇》講「與人不追悔」,我們布施給人的恩惠,我們不要一直記在心裡,當時對某某人幫助他什麼,我們忘記就好了。我們給人的恩惠、恩德不要記在心裡,把它忘了。但是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必定要報答,要回報。人家對我們有恩,一滴水之恩,一餐飯之恩,都要湧泉以報,我們回報都很豐富的,這個才是做人的道理。
雪廬老人講,「他人有需要,我們就應該幫忙」。人與人應該要互助,要互相幫忙,他有需要,我們就應該幫忙他。這在《禮記.禮運篇》上有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禮記》上講的。「雖然你沒有職務,但早上你起來要掃地,掃了地回家吃飯,也對得起那碗飯!那碗飯是我自己的力量,我自己出的,可是光有你自己,你也出不來。一碗茶也是千萬人的力量,你得恭敬大家。」這個的確是這樣的,我們也有付出,所以我們吃一碗飯也沒有白吃,但是雖然沒有白吃飯,我們也要想一想,一碗茶、一餐飯,多少人的力量在裡面?所以要恭敬大家。這一天當中不能白白的過,「所以對生活缺乏的人,我們要盡點義務幫忙。為人做點事情是應該的,不必記到心裡,不可念念不忘,這是君子!」君子布施恩惠給人,他不會一直記在心裡,我對某某人我幫助他多少,不記在心裡,也不可以念念不忘,這才是一個君子。不要記在心裡,布施給人,最好就忘了。所以《太上感應篇》也講「施恩不求報」,不求報就是這裡講「施恩求忘」,我們忘記了,不要要求,以前我幫助你多少,現在你要來回報,去要求他來報答,我們不要去求別人給我們回報,我們該做的,我們去做。所以我們吃一碗飯、喝一碗茶,也是很多人辛苦,我們盡一點義務也是應該的,不要念念不忘。
「另一方面是受恩必報:我們給人家的,講的是應該盡義務。人家替我做什麼,我受了你的恩,你有什麼事情我也不管,這樣可以嗎?」這是雪廬老人問這個話,我們接受人家的幫助,他有事,我不管,這樣可以嗎?「你該當盡你的義務,你若認為『我管這個幹什麼?』這就錯了。」所以我們應該盡義務就要盡義務,如果認為說,我何必去管這個事情?這個就不對了,就錯了。「中國人講厚道,受人恩惠,即使是一滴水,受你缺乏這滴水簡直就過不去,所以用人一滴水,要報答時,只還一滴水,那可不行,還得有本有利。滴水之恩,要湧泉以報,永遠不息,永遠不忘人家,這是中國的教育。」人家給我們一滴水的恩德,要湧泉以報,而且永遠不忘記人家曾經對我們有這樣的一個恩德,那個就是中國人的教育。「中國文化五千年,不垮台,全球找不出第二個國家來。外國人他們苛薄,可是我們不然,我們講的是厚道,這個是自堯舜都這樣,孔子講的也是這一套。」所以中國傳統的教育就是教人要厚道,不是教人苛薄。外國的教育是教現實,教苛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跟外國文化就不一樣了。中國傳統文化講道義,外國文化講功利。現代大家都學外國文化,世界就愈來愈亂,災難愈來愈多。
下面這兩句是,『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對應上面這兩句的。「開罪於人須求解」,我們得罪人,我們要去向他解釋,化解。「孟子說過: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這孟子說的話。「凡是開罪於人,就是得罪了人,必得求解。我們對不起人,光是口頭上說:『對不起、道歉』還是不行呀!」現在人連說一聲對不起也談不上了。所以雪廬老人講,他自己曾經有一次見到學生騎著腳踏車,看到學生騎著腳踏車把老師撞倒、碰倒了,他在腳踏車上笑一笑就跑了,連一聲對不起他也沒講。不小心把老師碰倒了,他還笑笑就跑掉了。雪廬老人講,「這不能怨學生」,你能怪他嗎?「要求根本」,學生誰教的?老師教的,你怎麼教他的?你用什麼來教他?你教得不對、教得不好,你能怪他嗎?他連一聲對不起都不講的,還在笑。所以雪廬老人講,這個要求根本,「這種教育是老師教他這樣的!」那你怪誰?「所以開罪於人要求諒解」,求人家諒解。「你不求諒解,多看他兩眼」,他就要找你麻煩。你不求和解,下一回他就想辦法來對付你,就跟人家結怨仇了。這是開罪於人,就是得罪人,我們去向人家道歉,向人家求和解。
如果別人得罪我呢?「開罪於我應加恕」,別人得罪我,「儒家所談就是君子、小人之別」,儒家講的這個標準,一個是君子,一個是小人,「說因果之處不明顯」,儒家沒有佛家講因果講得那麼明顯、那麼透徹。儒家用君子、小人來區別一個人他的品格,他是君子還是小人。「佛家是處處講因果,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佛家講法」,就是講因果的法則。「儒家不是這樣講,講的是君子、小人。我們受人恩惠,不報答就是小人,永遠不忘人家的恩惠是君子,這就是君子小人之別」,它的區別就在這個地方。
「譬如我們又學佛又念孔子書,學佛頭一條,就是應知人身難得,有了人身,這才能學佛。第二是佛法難聞,得人身並不就是能學佛,而是就可以學佛了。有了這種機緣,不問你好不好,不問你是不是有人勸,不問你是不是勉強,有了這個機會就能學佛。但是必須是人,若是畜牲那可就難了。」這一段,李老師提出學佛這一條。學佛,在佛門有句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裡面學佛,在人道是最理想的。在人道學佛,你先要得到人身,人這個身體,你才能學佛。但是六道輪迴裡面,要輪迴到人道不容易,難。墮三惡道的機會多,時間長。輪迴到人道機會少,時間短暫,所以叫人身難得。第二個是「佛法難聞」,你得到人身並不就是能學佛,現在我們看地球上多少人口,七十幾億,有幾個人學佛?所以得人身並不就是能學佛,而是就可以學佛了。你得人身,你就有這個條件來學佛,不一定他就要學佛,所以要有這個機緣,佛法講因緣。也不問你好不好?就是你學佛,是不是有人勸你學佛?還是你自己發心來學?也不去問你,你是不是受到勉強?不問這個,就是有了這個機會就能學佛,不管你勉強也好,自己發心也好,別人勸也好,總是各人的機緣不一樣,但是條件必須是人。如果是個畜生,勉強牠學佛也很難,做不到。
「我看過跳蚤學體操,但是你拿這個經典叫它看,跳蚤看不懂,這是難處!」李老師講,他說看過跳蚤在學體操,牠會做體操,但是你拿這個佛經給牠看,那個跳蚤看不懂,這個就是畜生道困難的地方。「得人身,好比上火車,已經買了目的地的車票了」,車票買好了,可以上火車了,「可是坐不坐車在乎你」。你車票買了,你要不要上去坐?如果你不上去坐,那也不行。佛法難聞,你也聞到了,你也看到了,也接觸到了,「如上車前的剪票,若沒有思、修的功夫,有什麼用處?」這個思、修就像剪票上車,你只是拿個票在手上,也不剪票,也不通過月台,然後去登車,這個也沒有用。「這一思一學,才算上了車。不思不學等於沒上車,那不叫佛弟子。從前做弟子的規矩不能隨便,要受過皈依才可稱弟子,沒受過皈依的,男的叫信士,女的叫信女。」我們一般講的信眾,你有接受三皈依的,才能稱為佛弟子;沒有受過三皈依,我們一般講善男信女,信士、信女。「從前人叫名字不能隨便,不許為了拿錢就隨便送,名字是不能隨便送的」,它有個規矩,有個禮節。
上面這兩句,也就是說我們得罪人了,向人家解釋求諒解,向人家道歉,和解。別人得罪我們,也就算了。恕,就是原諒他吧!不要跟他計較了,這個也是處世之道。我們再看下面一條,在八十頁,第一行:
【九、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善人必得親近,你親近他,才能學他,而且必須要久敬。若知道他是好人,卻不能恭敬他,他也是淡淡的,所謂交淺不可言深,交情不深,不可說深入的事情。」善人就是要多親近,因為你親近,你才能向他學習;你不親近他,你就沒有辦法向他學習。而且親近必須要久敬,就是要長時間的恭敬。如果你知道他是好人,卻不能恭敬他,對他沒有恭敬心,這個善人他也是淡淡的,他也不會計較,所謂交淺不言深。
「惡人自當敬而遠之」,惡人就是壞人,「壞人他去壞,你想改他,他也改不了,改不了怎麼辦?與善人交好比入芝蘭之室,你上了屋去,聞到很香,這個屋是擺蘭花的香屋。你在裡頭住了十天半個月以後,就聞不到香味了」,這個大家有經驗,剛開始進來滿香的,你住久了好像沒什麼感覺了。
「譬如點香,我點的都是最好的香,也聞見了香,久而久之,什麼好香在我屋裡我也聞不見。什麼緣故?久而不聞其香」,為什麼?「與之化也」,化就是跟它同化了,「鼻子的嗅覺與香合成一塊了」,跟它合在一起了。所以「書上說,久而不聞其香」,因為人你一旦入了芝蘭之室時間太長久了,當然你自己本身就變成芝蘭,你親近一個善人,你親近他久了,你也自然就變成好人了,這是一種比喻。
「要是與惡人交,好比上漁市場去。咱們買東西如經過漁市場」,腥味,那不得了。你問漁市場的人有沒有聞到這些腥味?他說沒有,「久而不聞其臭,與之化也!」臭味也跟他同化了,跟他混在一起了,他也與這種腥味結合了。「這種傳染性很重要,既是這樣,所以惡人必得離得遠遠的。君子善人必得親近,必得恭敬他、瞻仰他」,多跟他學習。
「惡人呢?當然要遠離」,不遠離,你就被他的惡習氣染上了,被傳染了。「所以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小人很難跟他來往。自古說這種事情,只有講一半,講得不甚透徹,不得不如此!」這講得比較含蓄。
「咱們都是君子,小人近之則不遜,你跟他親近了,他那不恭敬的毛病都出來了,只好遠他,遠他則怨」,他就抱怨。小人你遠離他,他抱怨。例如有人抱怨說:「某人,你看看,從前與我不錯,現在他認識有錢的人,又升了官」,你看現在就不跟我來往了。親近小人就有麻煩,給你一些不痛快,以及發生一些無禮的事情。親近他,會有這些問題;遠離他,他又怨恨你。「沒辦法!近了也不行,遠了也不行,所以要敬而遠之」,對他還是要恭敬。這個遠之,就是不跟他學,不是看他來躲得遠遠的。「敬鬼神而遠之!把他當鬼神,見了就多加恭敬,既恭敬又客氣」,這樣就好了,這個也是處世之道。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處世」還有四條,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