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學東西都要有實有權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五集) 2021/7/1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55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八十三頁,我們從第五行:
【五、出門】
這裡看起。這個『出門』,就是出門在外要注意的一些事項,我們看第一條:
【一、衣冠不求華美,惟須整潔。】
「出門」,衣服、帽子也不必一定要要求很豪華美麗,不講求,現在講名牌,不要求這個。如果需要,『整潔』,整潔就是整齊清潔,縱然這個衣服不是名牌,你出門穿得整齊清潔,就是對人一種恭敬,不一定要穿得很華美。我們來聽聽雪廬老人講這一條,這一條他老人家講了很長。「只要出門離開家裡,這個人,今天刷牙、洗臉等等,固然是衛生,而衣服就有兩種作用,不光是衛生,大主意是恭敬人。譬如在家裡,天氣熱了敞開懷,要是來了客人,你拿著扇子、敞開懷,感覺對不起人,眼中無人啊!要明白這個。」穿衣服是一個禮貌,對人一個尊敬,尊敬別人。天氣熱了,我們都會把外面衣服脫掉,古時候沒有冷氣,現在有冷氣了,熱了,外衣脫掉,扇子搧涼。或者前面扣子打開,以前我們也常看過,拿著扇子搧,讓它涼快涼快。如果來了客人,你拿著扇子,敞開胸前在這邊搧,對人就不恭敬了,感覺會對人家不好意思,好像目中無人,他來了我們還是這樣的穿著,那怎麼對得起人?所以衣服它是一個禮,穿得整齊清潔,對人恭敬。
「一出門如何呢?《論語》有出門如見大賓」,這舉出《論語》裡面講。「講了必得能口中誦,口中誦是記問之學,能夠記得住,能夠說了,這個還不中用,現在連這個記問之學也沒有了,道聽塗說而已!記問之學沒用處,但記問之學能夠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溫故而知新,看舊的,來了新的就明白新的,還沒講就知道,那就算有所得了。」這段雪廬老人講,引用《論語》「出門如見大賓」,大賓是什麼?很尊貴的客人來。我們如果接待過賓客的人都知道,今天來一個什麼市長、縣長的,這個是大賓,我們就不敢隨便,不敢怠慢,怕對人失禮了。這樣的態度就是說,我們出門都要有如同見大賓這樣的一個心態,這樣的態度,所以穿著要整齊。這些都在《論語》裡面,《論語》講了,有很多人念了《論語》會講,能夠記得住,但是記得住只是記問之學,記問之學也沒用,最重要還是在生活當中去把它落實。記問之學如果能夠舉一反三,以此類推,溫故知新,這樣也算有心得了。
『衣冠不求華美』,「衣服不在好壞,就是破了也不要緊。你聽了這個有了心得,再看歷史,一定是兩個樣。要是沒心得,就是看了《二十四史》也沒用處,你不知道它的用意在那裡」。雪廬老人講的,這些都是很有學問的。衣服不在於好不好,就算這衣服破了也沒有關係,破了怎麼樣?補一補,洗乾淨,整齊。這個當中我們聽了之後,如果有心得,你再去看歷史,那就不一樣了。所以聽雪廬老人講,也要有心得;如果沒有心得,去看《二十四史》也沒有用處,為什麼?因為不知道那些歷史記載用意在哪裡。「這句話衣冠不求華美,古人說捉襟露肘,襟怕露了,趕緊拉衣服」,胸前這個襟,像我們穿海青,長衫這個襟,「手肘又露出來了,這又不好看,蓋了這個,露出那個,可見得衣裳很破爛」,捉襟見肘。
下面舉出歷史上一位高士,高士就是讀書人,學問很高,叫黔婁,這個在《論語》也有。黔婁他家裡很窮,他死了,家裡窮,人死了都要蓋一個布,窮到連買那個布也買不起,所以家人就拿個被子,平常蓋的棉被把他蓋上。但棉被太短,不夠長,蓋了頭,露了腳;蓋了腳,露了頭,一般人死了就是要從頭蓋到腳,那蓋不住,太短,怎麼樣也不行,怎麼蓋都不行。有一個朋友就給他們出個主意,這個被子太短了,蓋頭露腳,蓋腳露頭,不如被子把它拉斜的,拉斜的蓋,不就全部蓋到了嗎?他的太太在旁邊就說,那可不行,她說我先生一生正直無私,怎麼死了還叫他斜著呢!那個被子還蓋斜的呢?「你聽聽這一句話便可以了。」所以古人真正有很高學問的讀書人,他窮,但是他窮得有氣節,不會因為窮而改變。
「衣服不在好壞,破爛也不要緊,破了打補釘嘛。以前窮念書的,衣裳破了這個補那個,補了又補。衣服不是要求華麗,而是要求整潔,整是必須要用扣子把衣服繫起來,譬如夏天穿著香港衫,人家都敞著」,敞就是敞開,「我必得扣著,你叫我敞著我不會」。衣服,前面這個扣子要扣好,不能把扣子打開,然後前面這個拉開,那個也很不好看。
「有人說:你太落伍了!」雪廬老人講,有人說,說你這樣太落伍了。「我跟他們不一樣,我根本就沒入伍,我還沒入伍談不上落伍!」這雪廬老人的一個回答。有人說他落伍了,他說我也沒有參加那個隊伍,怎麼會落伍?參加那個隊伍,落在人家後面,才叫落伍。我沒有參加那個隊伍,怎麼會落伍?「他那個伍,伍到什麼樣子?他以為現在興這個,衣冠整齊現在是不興了,現在不興的,我就走那一條路。」不興就是什麼?我們現在講不流行,現在不流行那個。不流行什麼?不流行衣冠穿得整齊。雪廬老人講,人家不流行的,我就走那一條不流行的。人家穿得衣服不整齊,我穿得整整齊齊的、乾乾淨淨的、規規矩矩的,我就走這條路。人家流行,流行他的。「哪一條事情對社會上有利益,我就去幹,哪一條對社會上有害,我就不幹,我不管它現在興不興。」這雪廬老人他是以這個社會風氣為考量,哪一條對社會風氣有好處、有利益,能改善社會風氣,那個我就去幹;如果對社會有負面的影響,他就不幹了。的確是這樣,等於說做個榜樣給社會大眾看,自己先做。
像現在男的女的,穿的都學西洋的,真的穿的那個服裝,奇裝異服,跟西洋學的,特別是跟美國那邊學的。現在我們看到,男的、女的我都看過,好像女的還特別多,牛仔褲都穿破的,膝蓋、腳那邊都破的。比較年紀大的老人以為他怎麼連個褲子都買不起,怎麼穿到那麼破了還在穿?他不知道現在人家在流行那個。聽說那個滿貴的,現在在街上走,我們看了很多,穿那個破褲子,腿都露出來的。實在講,那個是對人不恭敬,腿都露出來。我們大概十幾年前,我們有一次到美國西雅圖淨宗學會,趙會長他一個小兒子,他是穿褲子,屁股露一半。莊嚴師就給趙太太講,妳兒子那個褲子都鬆了,妳也不給它弄緊一點,穿得屁股都露一半出來了。趙太太講,說妳太土包子了,人家現在在流行這個。大家看看,這個實在講,這個對社會不好的影響。這個就是對人不恭敬,是沒有文明的一個社會,沒有文化的一個社會。所以雪廬老人講,我們還是要穿得整整齊齊的,人家不流行,我就走那個不流行的這條路。因為不流行,對社會有好處;流行的,對社會有壞處。
「現在是殺警察、搶銀行、要紅包,這些都興」,現在流行這個,「這個我絕對不幹」。「叫洋人洋爸爸,我怎麼也不幹,活著我是一個中國人,死了我也是一個中國鬼,下生在這個地處嘛!你查中國歷史,凡是念書的大家必須知道,狐狸死在遠處,跑不回來,牠跑不回來,怎麼樣子呢?東西南北牠記得」,牠死的時候,頭朝著牠來的方向。牠是從哪個方向來的,牠死的時候,頭就朝牠來的那個方向,這樣牠死得才瞑目。「不衝著牠的窩,死也不瞑目」,牠就是沒有忘記牠的窩。「畜生尚且如此啊!我講的都是實話,你去悟吧!」這雪廬老人舉出動物狐狸,這個意思也就是教人不要忘本,現在中國人把自己中國老祖宗的文化都丟掉不要了。就是專門去學西洋的,只要是西洋的什麼都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這大錯特錯了。應該人家好的你要學習,不好的你不要採取,我們有比他好的要保留,這才正確。
「潔」,潔這個字,「衣服穿在身上,這身上有了汗臭氣,很骯髒的,往衣上一染,衣上染了這些就要洗洗,總之要整潔,就算盡意了」,潔就是清潔。「你的衣服一整潔,要是對待有學問的人,你是雅人對雅人,那是志同道合,那很好,不要叫人家說你閒話。俗人說你壞話、壞人說你壞話,不需要覺得羞恥,因為那些人是賊寇和小偷。我雖然穿得破爛,我賣土豆花生,一天只賣十塊錢,吃飯我就吃九塊,甚至於吃十塊,雖然沒有餘錢,但還是豐富,豐富什麼?道德豐富,天爵豐富!你一天偷一千萬,你是賊寇,誰比誰高?」這個是舉出來了,這個高,高在哪裡?在德高,德行。你去當小偷,去偷人家的錢,你一天偷了一千萬;我自己靠我的勞力,我去賺錢,只有賺十塊,但是我吃得感覺很豐富了,這樣誰比誰高?
「講書的人,有時間就多談幾句。唱戲的穿了破爛衣裳,那都有名目的,連小丑背上的衣裳都有名目,絕對沒有這個當那個講法的,這個學問可大了。現在人改聖人的書、改佛經,唱戲的唱這麼多年,就是不敢改一改劇本,戲中那件破衣服叫富貴衣。要是這一戲班子他不辦了,他要賣,照例不能全點收,不全點收不要緊,簡單檢點一些富貴衣,有這件富貴衣,他才買你的,沒有這件富貴衣他不要。」這是舉出唱京戲,以前叫平劇,現在叫京劇,京劇是在中國戲劇一個代表性的戲劇。京劇都是演教育的,就是演忠孝節義的戲劇。演戲的戲衣、戲服,演戲穿的,如果他是演一個窮人的角色,穿的補釘的、破爛的衣服,但是那個衣服在這個戲班裡面叫富貴衣。如果這個戲班它這些要拍賣給別人,別人要買,你裡面要有這個富貴衣他才買,如果沒有幾件破的富貴衣,他不買。
「你看看這件破衣裳,再想想中國的教育,現在必得處處西洋化,這是自掘墳墓,根本不要了。想要中國再延續下去,必得落實中國文化。」這個也是雪廬老人講的很感嘆的一個話,現在人自己老祖宗的傳統文化丟了,提倡什麼?提倡處處要向西洋來學習。西洋的文化有好的、有不好的,自己優良的傳統文化自己都不要了,等於自掘墳墓,自己挖墳墓了,把這個根本就不要了。如果想要中國再延續下去,這個「中國」是指中國文化,這是必須要落實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才能延續下去。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見長者,必趨致敬。】
「你到街上,長者他在前頭,咱們不必向前頭去,也不必多問,頂多在後頭跟著。他在後頭,咱們沒看見。就怕我們往那邊去,他往這邊來,這就面對面碰到了。不過這得多少變通,譬如在鄉村中、馬路上等等這個地處可以使用。」『致敬』,這個也要變通。如果你到街上,看到前面,長者是走在前面,也不必趕快跑到他前面去向他問個訊、鞠個躬,都不必要多問,你頂多在後頭,他往這個方向走,你也往這個方向走,你在他後面跟著走就好了。如果長者走在後面,我們沒看見。如果面對面碰到了,碰到了怎麼辦?譬如在鄉村當中、馬路上等等,這個地方可以使用。這個使用就是你看情況,如果比較適合的地方,當然你去給他致敬、問候一下,當然可以;如果那個地方不方便,或者人多吵雜,你就要看情況。
下面這段講到,「編《常禮舉要》,那個時候沒這麼多汽車,現在在偏僻街上,可以如此做。正走著,看見長者,我們穿過路去。趨是跑到那邊去迎著他、說句話、行行禮,或在路旁站著談話,這是向長者致敬。但是在城內就不行,來回的車輛這麼近,你必得穿過路去,穿過去就碰上車,他不安心,你也不安心!」這個要看情況,趨就是往前,如果在鄉村、偏僻的地方,沒有那麼多車,那當然可以。編《常禮舉要》那個時候汽車還少,不像我們現在汽車太多了,現在不但都市汽車多,連鄉下的汽車都不少了。所以車子多的地方,特別在大市區裡面,你就不能這樣跑過去了。如果他在對面馬路,車子來來往往那麼多,你衝過去,那個長者也擔心你危險,自己也不安心,所以這個時候也要看情況。
所以,「學什麼東西,都要有實有權,沒有叫你學呆呆板板的、學書呆子啊!學書呆子有什麼用處?」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學東西就怕學死了,連學佛也是一樣。古時候讀書的人學得很死板,人家稱為書呆子;學佛也學得死死板板的,人家看了叫佛呆子,怎麼學佛學成這個樣子!所以佛法講有權有實,實就是實際這樣你要這麼做;權就是權巧方便,變通,不要死死的執著,變通。學書呆子,那就沒有用處了,這個很重要。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登高』就是上了高的地方,高處的地方,「不論上什麼高處」,就是無論你上哪一種高的地方,比如說你在樓上,或者登山,或者以前,你在城牆上面。現在,「在街上,現在都是蓋著高樓,你上樓就是高處」,一樓到二樓就是高處了。你看到他在下面走著,「你在高處喊著:喂、喂、喂」,你不要在上面叫他。「下面那些走路的人」,如果是在市區裡面,行人很多,叫你一個熟人,他剛好走過去,你在叫他,其他的行人他也會轉頭過來,你在招呼誰?你在叫哪一個人?大家都站在那裡了,「會使人起疑惑」,就不知道你叫哪一個人。「而且在高處和低處說話,兩邊也聽不清楚,這個可要迴避。」你站在高處看到熟人、看到朋友,你喊他,喊他要跟他講幾句話,講了也不清楚,所以這個就要避免。我們在樓上看到下面的人,不要站在高的地方去喊下面的人。所以,『登高不呼』,登到高處不要去呼叫低處、下面的人,「這一招呼,大家都疑惑了」,大家也不曉得你在叫哪一個人。「以上是有聲之呼」,有聲就是你出聲音去叫。
『不指』,「這是無聲之呼,是指在高處看看,那邊是什麼山,這是什麼水,下面是什麼人,用手指著,這也疑惑人」。就是站在上面指著下面,指指點點,人家看到了,你在指哪一個人?所以這個也不指,不要用手指去指。我們再看:
【四、路上不吸煙,不嚼食物,不歌唱。】
「這是指年輕的弟子,有年紀的老先生又例外了。從前差不多都帶著旱煙袋,這幾年不興了,時候變了,形成了現在的紙菸。從前吸菸是逍遙自在,是消遣的一種事情,並不是需要的事。吃飯是需要的事,尚且還得逍遙,吸菸更是逍遙自在,太自然了。」這個是在路上不要吸菸,以前我們在社會上也看過,現在比較少了,但是偶爾還有,一面走路,一面吸菸。雪廬老人這段講,他說這個是指年輕的子弟,年輕人,因為老先生他又例外了。他舉出以前有旱煙袋,那個是古時候抽菸有個菸斗,長長的,菸草放在那個袋子,要抽,就塞一些進去,然後點火,這樣吸。我以前小時候看到我父親也曾經吸過,看到塞那菸草,拿那個菸斗。以前我的祖父我是沒見過,我的祖父聽說吸鴉片,那個就更講求了。現在這個菸已經很少看到了,偶爾還有,現在的菸斗就比較短,在西洋也有菸斗,現在比較少見,現在都是用紙捲起來,紙菸。從前吸菸,它一種很逍遙、很自在的,是一種消遣的事情。吸菸並不是需要的,不吸也沒關係。吃飯那是必須要吃的,吃飯尚且還要逍遙,就是說吃得還要舒服,吸菸他更是逍遙自在,就太自然了。
下面這段,「念過書的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都得恭敬。念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街上年長的老人都是我們的長輩啊!你見他們,有這樣子嗎?可是在鄉間,對老人不一樣。老人在路上走著,路又寬,人又少,見了面也不認識,走著很疲乏,在路上吃吃菸是可以的。在路上碰到一般人,也可以有點頭之交,點個頭就可以了。這是從前的話,現在談不到了。現在住公寓,鄰居姓張姓王一概不知,誰跟誰都沒關係,什麼里仁得仁,不興這一套了」。這是講過去那個時代,在鄉下的老人,那就不一樣了,鄉下老人在路上走著,路很寬,人又少,見了面不認識,走路走累了,他就在路上抽個菸,這樣是可以的。碰到一些路人也可以點點頭,點頭之交,也就可以了,這是講以前。現在跟以前那個時代是真的完全不一樣了,現代人都住公寓了,實在講住公寓,人跟人、鄰居跟鄰居就沒有交流,彼此都不認識,人情味就沒有了,現在這個時代是這樣。不要說鄰居,說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左鄰右舍大家不認識,現在就連自己的親人、親戚,很久沒有往來,也都陌生了。自己的親戚尚且沒有往來,何況說是左鄰右舍?現在這個時代,的確不一樣了,所以就沒有里仁這一套了,就不流行這個了。里仁是什麼?大家住在這個地方,互相照顧,互相關懷,那個真正是里仁。
『不嚼食物』,你在走路的時候,不要一面走,一面吃東西。「路上有灰塵,吃到嘴裡會傳染」,這個也不衛生。「總而言之,最好閉著嘴走路。人人的鼻孔都長著毛,它是天然的保護。風一吹,閉著嘴,灰塵就往鼻子裡去,鼻毛將灰塵遮閉住。額頭上長眉毛,又不聽又不看,眉毛做什麼?但是頭上出了汗,還得靠它擋住」,這個汗才不會掉到眼睛裡面去,所以這個都有它的作用。所以走路吃東西,路上灰塵,空氣污染,特別現在汽車那麼多,你嘴巴張開,不曉得吸了多少細菌進去了!『不歌唱』,也不要一路走一面唱歌,也是因為衛生的關係。好,我們接著看:
【五、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
『乘車』,就是坐車,你看到長輩,必定要下車跟他打招呼。「這條要活用,不是人人都有車坐」,所以講出一個,我們要懂得怎麼去活用,知道這條它的精神在哪裡。為什麼他列出這一條,這個主要是對長者的一個尊敬。為什麼下車?就尊敬,禮貌。所以不是每一個人他都有車子,「你沒念過古文上『長鋏歸來兮,出無車』,齊國孟嘗君的客卿馮諼出去還沒車啊,普通人隨隨便便的哪會有車?你坐著車,在街上,不但是長者,即便是熟人,一看到他們,你的車就得停住,下來跟大家一起走」。不但見長者,如果你坐車,看到熟悉的人,你要下車,停下來,跟大家一起走。這些都是指郊區外面,那才可以。「這在城市裡不行」,在城市車輛那麼多,「你坐著汽車,你喊汽車、公共汽車停下來,你下車行禮,那就是書呆子」。比如說你搭公車,看到路邊一個熟人,你叫那個司機,你停一下、停一下,我看到一個朋友,我先跟他打個招呼,這樣行嗎?如果是這樣,雪廬老人講,那書呆子,把書給念呆了。「你說:我是有本之學!唉呀!差了!你在城市馬路上,不論騎什麼車,都不可下車與人行禮」,這個你要懂得變通。在城市裡面車那麼多,你不要隨隨便便車子就停下來,來跟人家敬個禮,這個不可以。如果你臨時要停下來,那也危險,往往你突然剎車,後面的車不知道你要剎車,那就撞上來了。所以看地方、看地點、看什麼情況,這個要變通,你不能呆呆板板的,學了這一條都必得下來。
『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為禮』,「這不是說遇見長輩」,遇見長輩當然下車行個禮,平輩也是要下車行個禮,比你年輕的晚輩,你就可以不必恭敬他了?「不恭敬是不行的。」實在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這個恭敬心它是一切恭敬,你長輩、平輩、晚輩,乃至對於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恭敬心它是平等的,這個叫一切恭敬。我們佛門拜懺,前面開始都有一切恭敬,對一切都恭敬,內心都是恭敬。但是你表現在外面,這個叫禮,這個禮就有不一樣的。禮它有分尊卑長幼,禮就不平等了,它有分的。恭敬是平等的,外面這個禮它不平等,見了長輩怎麼樣,見了平輩怎麼樣,見了晚輩怎麼樣。見晚輩,對他還是恭敬,不可以說你是晚輩,我不用跟你恭敬了,不是這樣的。恭敬心是一樣的,但是表現在禮節上不一樣。遇見晚輩,怎麼樣?「你打個招呼就可以了」,或者點個頭,你好,『頷首為禮』,跟他點個頭,這樣就可以了。也不要說見了晚輩我就不理他了,不是這樣,要點個頭。好,我們再看:
【六、夜必歸家,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
「早上出門,所以說是夜必歸家」,夜就是說晚上,「白天出來的時間長,晚上必得要回家」。『若因事不能歸時』,「要是你今天出去,回不來」,有事情,臨時趕不回來,或者是幫人家的忙,「某人家有婚喪嫁娶的事情,一旦請你幫忙,晚上回不來,在早上出去前,跟家裡人說明白,我今天不回來,所以說必先告家人」,告訴家裡人,跟他講一下,我今天出去,晚上不回來。「這段是單指你計畫不回來,所以才先告訴家人」,這都事先有安排,所以可以事先告訴家裡人,你早上出去,你今天不回來。「要是你臨出去前」,並沒有計畫要往別的地方,或者住別的地方,那就談不到事先告訴家人,這後頭有講,在這裡就不必說了,這個是留著後面再講。
「為什麼說這個話呢?為人子的,別人不關心,母親沒有不關心的,到了天晚,某人還不回來?說好了,等一會兒就回來,家裡的老母天然的這種心,她跑到門外頭在街上等著、看著,你回來了嗎?你不回來,她就在那裡看,那不是白看嗎?白看她還是看。她也沒上過學、沒教她怎麼會?在家裡,固然父母也打也罵,愛之深責之切,愈愛便愈責備得過火。」這個也是雪廬老人講出做人子女要體會父母的心,父母平常可能都會念他、罵他,但是是愛他才會罵他。所以要告訴家裡人。
「街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他在外頭當小偷,我們可以不管,沒關係。可是孔聖人管,佛也管,什麼緣故?普度眾生!但是咱們沒有那個學問,尤其是現在。」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我們出去發生車禍,或遇到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夜黑了也不回去,遭了麻煩,家人也不知;自己中了傷也說不出話來,自己又沒帶身分證,警察也弄不出所以然,那就麻煩了。若出去前,有跟家人說上哪裡」,到時候家人去那個地方找你,「有人說:他來了,他已經走了」,家人就可以尋著這個方向去問,問不到就問警察,那少很多麻煩。
好,這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我們下次再來繼續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