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經大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15/5/11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Heritage Hotel 檔名:WD15-006-0023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大家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大意簡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大意,第十六頁,「二諦品大意」。我們看「甲、二諦」,這一品品題給我們講二諦大概的意思。下面給我們解釋二諦,「世諦—因緣從空而有;真諦—因緣雖有即空」。這當中有三番問答,波斯匿王代表十六國王請問,請問釋迦牟尼佛這些問題,我們現在講問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問到般若方面的,般若的中心。這裡給我們講二諦,經上佛說法就是依二諦而說法,此地講的世諦、真諦,世諦有時候也講俗諦,俗就是世俗的俗,此地世諦就是俗諦的意思。這是佛講經說法叫做二諦說法,我們能體會二諦說法就能夠悟入,才會開悟。
我們先看表解,什麼叫世諦?世俗的諦。諦這個字就是真實的,諦就是真的、真實的,實際上就是這樣,這個叫諦。講世諦,世諦就是講因緣。因緣也是簡單講,我們一般講因果,具體的講就是因緣果報,有因加上緣就產生果,果出現就受報。所以具足的講叫因緣果報,簡單講叫因果、因緣。因緣果報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因緣果報這些現象?我們看到的這些山河大地、萬事萬物,我們看到有這個現象,有精神、有物質,這一切的有為法。因緣果報是從空而有,從空來的。這個事情,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電視屏幕來比喻,電視屏幕是空,我們去摸一摸電視屏幕,空空的,但是這個屏幕裡面它能現萬有,它什麼都能現。我們看到電視屏幕種種的節目、種種的現象,那是有,但是屏幕它是空的,因為它空,它才能現那個有。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我們去體會一個彷彿。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宇宙現實的世界就像看電視一樣,只是我們看電視是平面的,我們現在看的這個是立體的。實際上就是因緣從空而生的。
下面講真諦,講真的,講真是空,「因緣雖有即空」。因緣雖然它有,但是它當體即空,當下它也是空的。像我們看電視屏幕這些節目,節目很多,正當它在現萬有的時候,當下它還是空的,它還是空寂的。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的開示,「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就是這個意思。生滅現象千變萬化,那個是有,它是因緣生法,是生滅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它當體即空,馬上生馬上就滅了,你看到它的真相是不生不滅的,八地菩薩他就看得清楚了。我們現在是根據佛在經上,佛把他證得的境界來給我們開示、來給我們說明,讓我們也悟入這個境界。
世諦可以用語言、文字、思惟來表達,這是俗諦。講出來就是世諦,講出來有語言,我們看經文有語言文字,還可以思惟。這是俗諦。但是這些語言文字是要引導我們入真諦的,他講出來是要引導我們入真諦。所以這些語言文字你會了,就是真俗不二,它就不二。真在哪裡?就在俗裡面;俗在哪裡?在真裡面,真俗不二。就像中峰國師開示的,「悟則生滅皆無生,迷則無生皆生滅」是一個道理,佛法講的也就是講這個,不二法門。跟世間人講的不同,世間人沒有般若,所以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執著一個相對。相對的現象有沒有?有這個現象,實際上它是一不是二。這下面會給我們講一跟二,我們總是一就一、二就二,一加一等於二,佛給我們講一加一還是等於一,二加一還是等於一,三加一還是等於一,這個如果你參會了就悟了。所以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華嚴》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你聽會了,真的是無法用世間這種財物,乃至於生命布施能夠相提並論的。《金剛經》講,你用無量阿僧祇的身體、生命去布施,不如講四句偈為人演說。用七寶,七寶還不夠布施,這是外財,然後再用內財,拿我們的身體去布施,都不如為人演說一四句偈,就是般若經一四句偈。般若很重要,般若就是智慧。
我們看下面:「諸法本來不二,因緣說二」。我們再拿電視機來做比喻,你看電視機屏幕是一,屏幕裡面現象很多很多,那就二三四五六七,無量無邊。我們看到電視裡面的現象太多了,形形色色,千變萬化,但是它是一還是二?你說二,它只有一個屏幕;你說一,裡面的現相種種不同,千差萬別。我們從這個比喻你去體會,就能體會到佛在般若經講的不二這個道理。體會了,我們有一個彷彿相似的概念,你就藉這個方便可以悟入經上講的不二法門。諸法本來不二,因緣說二,這個二不是我們數字概念上的一二三四五六的二,這個二後面接下去是什麼?三,三接下去是什麼?四,這個數字一推展下去就多少?無量無邊,所以二是這個意思,不是一二的二。因緣說二,因緣說有二有三,這些方便說說二,本來它是不二,本來就是一,一體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悟入一的真實義,你跟般若就相應。不是我們概念的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那你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像《華嚴經》講的十,你不能給它看作就是數字的十,它不是,它是表法,它是表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我們要這樣去理解,這樣才能體會佛講的真實義。這個我們不能不講,因為諸佛都是從般若生的,如果沒有般若就沒有佛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我們也要有心來學習。
「前明實智方便,二品所依」。真實的般若智慧,方便也是從實智裡面所生的,這是二諦品所依據的理論,前面經文裡面有說明。「智不二,境有二,辨明故說。」國王又有疑問。其實波斯匿王也是菩薩化身來的,示現國王的身分。問這些問題眾生不會問,所以這個問題屬於利樂有情問,不是自己真的不懂來問,他自己明白。這個我們讀《仁王經》就會讀到,《仁王經》佛給我們講,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薩來的,四地菩薩他怎麼不懂?他懂,他裝不懂。裝不懂的目的、作用是什麼?因為我們眾生真不懂,不懂我們也不會問。會問問題還得要有一點佛法的基礎他才會問,不然他問的那個問題都不是問題,亂問一通。現在有人問問題,有的人問得很高明,問到核心,問到重點,那個都有相當的基礎。有的不會問,一天吃幾碗飯他也要問,這個我們常常接觸到。這個問我還好,還要問老和尚,老和尚年紀那麼大了。你吃飯吃幾碗,還問師父要怎麼吃?這個實在是太勞煩老和尚,對不對?這個甚至連我都不用問。現在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所以有一些禮節上不懂。這裡這一段講智不二,境有二,我們說智慧是不二的,我們心不二,我們觀念當中不二,但是外面的境界有二。智不二,境界有二,提出這個問題,我們一般人也想不到這個問題,波斯匿王代替我們來問,解除我們往後的疑惑。辨明故說,辨別明白,所以來說明。
「三番問答」。下面三番問答就是乙、丙、丁,這個表解有國王請問,佛回答。第一番問「二諦不二」,佛回答這個問題;第二番就是「說法不二」,國王又問這個問題,佛回答;第三番問答就是「法門不二」,國王問法門不二這個問題,佛再回答他這個問題。所以這下面有三番的問答。
我們先看乙,接下來看乙,「二諦不二」。二諦不二就是真諦、俗諦不二,真諦、世諦不二。「王問—陳疑:聞中道疑有無俱過。諮問:一二之義其事云何。」國王請問這個疑問,這叫陳疑。陳就是敬白的意思,像我們念《三時繫念》,「百拜具陳」,就是上呈、奏呈,在中國古代下對上的一個疏表、疏文,這叫陳。陳疑就是向佛報告他的疑問,請問。聞中道,聞就是聽聞佛說法,說中道。你不落在空,也不落在有,那就是中道。儒家也講中庸,中道。這個疑問是什麼?疑有無俱過。你說有,不對;說無,也不對;你說中道,對面又是有無,那還是二。我們要從這裡去體會,反正我們落在一邊就是相對的,就是二。簡單講就是叫我們放下那個概念,你直接去悟入就對了。講真的也是很簡單的,大道至簡,很簡單。明白了,那很簡單;不明白,那是很不簡單。諮問,一二之義其事云何?什麼是一、什麼是二?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意思?下面表解講,「有世諦(智何稱第一義)」。第一義就是專講真的,現在有講世俗諦的,般若智慧怎麼稱為第一義?「無世諦(智何真俗二種)」。沒有世諦,這個智怎麼有真有俗?為什麼又有兩種?國王問了這個問題。
我們看佛的回答,看下面。「正答」,正答就是正式答覆,波斯匿王提出的疑問,問這個問題。正答,我們看下面:「說聽皆空即不二是一,說聽宛然即不一為二。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佛正式回答這個問題,說跟聽皆空,即不二是一。這個大家能不能體會到一點?說的、聽的皆空,皆空就是不二,說聽都是空,那就是不二,都是一,都一樣。這樣講大家比較聽得明白一點。都一樣,說跟聽都是空的,空的,你空我也空,不都一樣了嗎?都是空,空都是一樣。實在講,這個還是《金剛經講義》分析得最詳細、最明白,但是需要時間,也需要大家有耐心,要時間加上耐心、專心,我們就能悟入,可以幫助我們悟入。因為《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我現在是愈看愈有味道,但是時間上有時候不允許,只能很簡單的講,不能講太久,講太長時間不夠。說聽皆空,你空我也空,我在這裡說是空,你在那邊聽也是空,不二就是一樣,那就是一,一就是一樣,我們一樣是空的。說聽宛然即不一為二,但是空當中又有說的人,又有聽的人,又宛然存在。像我坐在這邊說,大家坐在下面聽,這個有,這個不一,有說的人,有聽的人,那就是二,說跟聽是二。說跟聽都是空的就是一;有說的,有聽的,這個相是宛然的,這叫二。下面說,「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你們這兩句大家去善思念之,如法修行。老和尚叫我們善思念之,等一下下去再好好善思念之。你就這一段,這個表解,你去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你這一趟來大概機票費就值得了,值回票價了。
我們再看下面。如果聽懂了,講到這裡你就懂了;不懂,你從這兩句去參,「善思念之,如法修行」,再笨的人,只要用心去受持這兩句也會開悟的。這兩句也不要看說這個字也不多,好像很少,但是你真懂了,那就全部貫通。《金剛經》講又更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真懂了,是成佛有餘。所以佛法會用,真的也不需要多,要會;不會,你用了很多,還是不會。關鍵在會,在善思念之,要知道這個思念當中加一個善,你要善於思念。你不要亂思念,亂思念恐怕會有麻煩,亂思念恐怕冤家債主、鬼神都請來了,就感應那些來了,你不善思念。所以《感應篇》昨天跟大家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你那個起心動念,善惡你自己要搞清楚,我起的這個是善念還是惡念。我們沒有學《感應篇》,沒有學《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沒有學《了凡四訓》,往往我們惡念當作是善念,感情用事。所以問題是怎麼來的?《感應篇》一開頭就給我們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開頭就給你講得很清楚,禍跟福沒有門路,是你自己找來的,你自己感召來的,你的善念感召福,你的惡念感召禍。這是講因果報應,最基礎的。
我們有了般若再來學因果更容易了,這屬於持戒。學《弟子規》都是跟般若相應的,你提升就跟般若相應。般若你要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平常的,現在每一天生活待人處事種種,點點滴滴方面就是般若,你要會用,要善思念之。所以佛示現般若在哪裡示現?他不是示現在空中飛,不是示現那樣,他示現跟我們一般人一樣都要吃飯,每天要去托缽,回來要洗腳。你看托缽很辛苦,我們現在是很輕鬆的,等一下人家就飯煮好來給我們。佛要拿個缽,還要走路走好遠,他不叫人家送來,他自己去托,帶著弟子去托缽。只有一個情況不能托缽,生病,你生病了沒有辦法去,其他佛弟子托缽要分一些給他吃,他可以請假,沒有生病就要自己去托。
表現在平平常常的生活當中就是般若,你有沒有般若就看你平常那些行為。你說那個行為怪怪的,到處找人家麻煩,你說他有般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表現在外面就是戒律、就是善法,像儒家講的仁,仁就是一個人再一個二,就是兩個人,意思就是說,你做什麼事情都要替對方想,不要只有想到你方便就好。早上吃早餐,孫會長給我講,他說昨天很多同修早上一大早就來拿票,他就不進來(因為看到我在講他就不進來,我是滿可怕的),拿了票他不進來,下午老和尚來講他才進來。他先來先拿,後面來的人他就上不來了,上面位子空空的,下面人來上不來。這個問題,你說《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嗎?你要下午來我也贊成,我建議三點五十分到,然後拿票進來;你要早一點進來,要早一點來。因為我們要尊重太和淨宗學會,要考慮到他們義工這些工作人員,不要去造成他們的困擾,你要為他們想,還要為後面來的人想,是不是這樣?學傳統文化是不是這樣?現在人家去謝總那邊學傳統文化都比我們規矩,來這邊聽老和尚講經這麼不守規矩,造成太和淨宗學會義工的困擾,你說你是尊重老和尚還是在毀謗老和尚?大家好好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很恭敬老和尚,但是就盡找麻煩。對老和尚很恭敬,對旁邊的人他就很不恭敬,他就給他們困擾、給這些義工很麻煩,後面來的人他心裡也不平,我們來了上面都空空的,我們就是上不去,換作你,你感覺怎麼樣?人就是要替對方想,替別人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換作你你會舒服嗎?《弟子規》也教我們,你自己不要的,你就不要給別人,你自己覺得不舒服的,人家也會覺得不舒服,是同樣的道理。你要為別人想這個人就有仁慈之心,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心就叫不仁。般若就是表現在這個上面,你說有般若,就是持戒修福,《金剛經》講得很清楚,持戒就是守規矩,持戒修福能生般若正智;你不守規矩、不持戒,般若正智你生不起來。我念佛帶業往生,帶業往生要伏惑,你伏不住還是靠不住的。不要圖僥倖,圖僥倖這個心理就不老實,不老實怎麼會跟阿彌陀佛相應?這個要善思念之,如法修行。如法修行,這樣講大家比較容易體會,這個就是般若,你要學般若要從這裡下手,不要只有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
特別你受了菩薩戒,你是菩薩,你受菩薩戒你就是菩薩,這種行為是菩薩做的嗎?應該不是菩薩做的。菩薩要有慈悲心,你仁慈之心、慈悲心都沒有,你都不替別人想,那你就不是真的菩薩,受了菩薩戒也不是真的菩薩。菩薩大慈大悲為眾生,不為自己,沒有私心,那才是菩薩。過去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禮拜天都是念佛會。我們念佛會還沒有開始就有一些同修來了,來了他就按順序先來先排,排前面接著排後面。有幾位同修他受了菩薩戒,他是很慢才來,他一來幔衣就一搭,「讓讓讓」,我是菩薩,你們是凡夫,所以要讓給我。後來這些凡夫就有意見,對菩薩就有意見,去韓館長那邊告狀,他說我們一大早就來排隊,我們排在前面,後面他們那些受菩薩戒的菩薩來了就把我們趕下來,他們幔衣一搭,下來下來,我們菩薩來了,凡夫要退到後面去。那些沒有受菩薩戒的同修心不平,去告狀。後來韓館長下了一道命令,不管受戒不受戒,統統不准搭衣,全部穿海青,先來先站,後來站後排。這樣大家就平了,不然那些菩薩他又不早一點來,很晚才來,那些沒有受菩薩戒的,受五戒的,就要被趕到後面。你說那個是菩薩嗎?我不承認那是菩薩,那比沒有受菩薩戒的還不是菩薩。受了菩薩戒要有菩薩心,菩薩應該怎麼樣去表現菩薩戒的精神?菩薩戒就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菩薩應該怎麼樣?你早一點來排班,看到後面來沒有位子,你菩薩退到後面給凡夫,因為你是菩薩。如果一來他幔衣一搭,菩薩來了,凡夫全部趕到後面,他老人家就慢慢來。在道場什麼人、什麼事都有,我在家的時候沒有機會參,出家了在道場,三教九流都有,有這個機會可以參學,這都是給我們參學的。
所以我們在這邊也要從這裡表現,修行就在哪裡修?這邊太和淨宗學會它規定的一些規矩要遵守,你不要拿了票不進來,去外面打高爾夫球,後面來的人他上不來,在後面排隊,你於心何忍?不相信,你去給老和尚報告,老和尚也是跟我同樣的開示。老和尚不是講不可以自私自利,人本主義,不可以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別人,你要為別人考慮。這個事情我們台北也發生過,每次做法會,主廳就坐三千人,如果後面報名的人就要排在副廳,副廳就要看電視。過去幾年都有一些人說他是團體,他是哪一個學會,然後拿團體票,一拿就兩百張。那有幾個兩百張給他拿?一下子就沒了,報名不到三天沒了,主廳的票沒有了,後來報的統統都在副廳。主廳報名拿了票他不來,位子空在那裡,而且還都是很好的位子,他拿了他老人家不來,後面來的人看到裡面還那麼多空位,我為什麼不能進去?人家就不平。也難怪他不平,我們也不能怪他們。我們人就是不守規矩,如果守規矩就不會有這個事情。你不能來,你提早一點退,這個可以再讓別人。他也不退,他拿了他就不來,好像故意要整我們一樣,要給我們好看。後來逼得沒辦法就是當場換票,你拿了票還不算,你來到現場再換入場券。每一年為了這個,我說這個法會最好不要辦,大家這麼辛苦,但是有很多人喜歡辦。這個也不是我喜歡辦的,有時候都有很多方面的問題,但是在這當中都是我們修行之處,我們修就是這樣修。所以我們是盡量做到公平,讓大家沒話講。做到公平,你就是要守法、守戒、守規則,然後大家心就平了。不然大家心不平,你心不平會感召很多鬼神來的,因為這是感應來的。《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凶惡之神就降臨了。
所以般若不是談玄說妙的,就是在你很平常生活當中去悟的。須菩提就是這樣看出來的,看到佛很平常,穿衣吃飯,每天都是跟一般人一樣。佛不是示現一個金剛,佛是不用吃飯可以,金剛不壞身坐在那邊,我不用吃,你們去吃,他不是這樣示現的,他示現跟我們一樣,一樣要吃飯,去托缽。就是告訴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在很平常的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點點滴滴去修,這個地方表現的就是般若智慧。般若不是在那邊談玄說妙,談玄說妙是口頭禪,那沒有用。你講的般若、講的智慧,講得天花亂墜,到處找人家麻煩,人家不敢學佛了,看到你這個學佛的來嚇都嚇跑了。在這個地方學,我們來這裡是接受佛陀教育的,要認清楚這一點。我認為日本這邊該應比其他地方好,想不到還有這種事情,我原本以為只有台灣這樣。
我們再看下面,「引偈」,引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裡面的偈誦,引用這個偈誦。我們看下面,「前十二句正申二諦」。這個就是經文裡面,我們現在是先學習大意,後面我們講經文再比較詳細一點來解說。前十二句正申二諦,就是前面十二句。四句合起來叫一首偈。下面講,「實相絕相為真,因緣本有為俗」。實相絕相為真,實相它是無相無不相,無相無不相。因緣本有為俗,因緣它就是有,我們現在看到萬事萬物,這是有。有當中它的實相是絕相的,實相是空,空當中現有,有當中即是空。所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就是講這個事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都是般若部的。般若經講的,用的文字術語每一部經有些不同,這是翻譯的法師用的字不一樣,用的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意思一樣,我們照四依法,「依義不依語」,這樣就好,語言怎麼講沒關係,意思對了就可以。所以實相絕相是真,因緣本有為俗,俗就是世俗的俗,因緣我們叫假有,假設。因緣生法是假有,所以叫俗。
「實性無性空如」。實性無性,它是空如。如是一體,空有一體,叫如。我們凡夫的概念,空就是空,有就是有,你告訴我是空還是有,凡夫這種執著很難打破。實際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我們常常念,你從這個地方思惟。每天在看的都是色,空在哪裡?在色當中,所以叫真空妙有。這個是要善思念之。「諸有本有三假。」三假前面我們也大概跟大家學習過,這個三假,「俗則有化三假,故名見眾生,一切法性實故」。法性它是實,但是現這個相是假,虛妄的,虛妄從真現出來的,沒有這個真,那個虛妄也沒有。三假第一個「法假」,各自虛假,每一法都是假相,它沒有自性,各個都是虛假的。佛經講的微塵,現在科學講的原子、中子、粒子,這個法就是物質分析到最細的,它各自虛假。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分析到最後物質怎麼來?是我們意念波動快速形成的現象。現在科學也知道這是虛假的。這叫法假,基本的法,基本的物質是假的。第二個「受假」,積聚假。受就是我們感受的這一切,這是積聚集合起來的假相,這叫積聚假。好像我們看到這個房子,房子是一個積聚的假相,我們住在裡面可以受用,但是你一分析,房子它是鋼筋、水泥、磚瓦,還有很多東西把它組合起來成了這個相出來,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的,這積聚假。第三是「名假」,名是名稱,依法假設,依法假設就是依照每一法給它設定一個名字。譬如說它自己不會說它是什麼,這個毛巾是什麼?毛巾是我們人給它設定一個名字,這個叫毛巾。它自己不會說我叫毛巾,是它自己叫的嗎?不是,是我們人給它依這一法,這個叫一法,給它立一個名字,這叫毛巾。毛巾這個名是假名,它主要要指出這個事情,這個名是一個方便,告訴你我要的是這個,跟你講毛巾你就知道拿這個,我們為了方便用這個工具來給它設定一個假名,其實它本身自己不會說我叫毛巾。舉出一個例子,大家就以此類推,什麼都是人去設定的一個名稱,這個叫依法假設。所以諸有本有三假,是講這些因緣生法,這三種都是虛妄的一個假相,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善思念之。
我們再看下面,「次十二句,二諦不二」。次十二句,前面十二句經文,接著十二句經文是給我們講二諦不二。前面十二句是「正申二諦」,正式給我們申明二諦它的意義,什麼叫二諦。「情見有無為二,解見二諦本空。通達無二旨真入第一義。」我們眾生的情見有無,不是著有就是著無,那就變成二。給我們解釋,解見二諦本空,佛給我們說明解釋,我們就見到二諦(真諦、俗諦)它本來就是空,本空。本空就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二諦本空,本來它是空的。通達無二旨真入第一義,通達無二,就是不二這個宗旨,你真的就入了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不二,你真的懂了。
下面還有八句,用比喻來給我們說明。佛這樣給我們講,我們還是聽不懂,還不是很明白,大概似懂非懂,大部分是這樣。接著要用比喻再給我們說明,總是循循善誘,誘導我們悟入真實,用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讓我們去悟入那個真實。這是教下的方便,教下它給你講,按部就班,有層次的給你分析、給你說明、給你引導,用言說、文字給你引導。禪宗的方法,他就不給你講,直接不給你講。所以禪宗,你還沒有開悟不准看經,你一看有分別執著了,他的方法不一樣。教下可以先看經典,然後指導你悟入;禪宗你悟了再去看經典,看經典就是印證你悟的對不對,這兩個方法不同。一般上中下根器的需要有經教的基礎,除了上上根的可以一下子就去參。下面八句來給我們做比喻,透過這個比喻,一般中下根的人就比較容易從這個地方悟入,這個也是很重要。總歸這個般若也不能不學,不學我們念佛功夫很難得力,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我們老和尚現在晚年一門深入,但是前面他有多少大經的底子,大小乘經典,這個我們要知道。
好,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此地,下午兩點再繼續來跟大家學習。我們下課,用午齋。祝大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