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0/5/16-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02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剛剛學完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要》,《論語》最後一篇〈堯曰篇〉。〈堯曰〉有三章,三章經書,最後一章就是第三章。這章書孔老夫子給我們講,「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我們剛學習完《論語》最後一篇最後一章經書,《論語》最後面這章也顯得特別的重要。「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君子知天命;「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三方面很重要。在第二個,「不知禮,無以立」,在目前更是顯得特別的需要。因此,我們這一次跟同學一起來分享、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就是《論語講記》我們分享學習一遍了,後面我們是用《講要》。這一次我們是藉著《論語講要》最後一篇,最後一章書「不知禮,無以立」,我們採用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要跟同學(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常禮舉要講記》。這也是銜接我們《論語》最後一章經書「不知禮,無以立」。不知道禮,這個人在社會上就沒有立足之地,因此懂得禮就非常非常重要,這是我們銜接《論語講要》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如果我們不學習《常禮舉要》,我們真的就是「不知禮,無以立」。

  在還沒有學習之前,我們先介紹雪廬老人編《常禮舉要》的一個因緣。孔夫子曾經說過,「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恭儉莊敬,禮教也。《曲禮》也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可見修身治國皆須有禮。但在民國五四時代,一般人竟然激烈反對禮教,高喊禮教吃人,非打倒不可。後來,禮教果然被打倒了」。政府播遷來台,在台灣還有一些人還在反對禮教,雪廬老人這個時候至為悲憫,非常的慈悲、憐憫這些人,「於是依據《曲禮》及有關禮貌等書,參酌時代情況,編了這本《常禮舉要》印贈社會人士,並且親在大學講授,務期崩壞的禮教能夠復興」。

  「《禮記.經解》說: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這是《禮記》經書裡面的註解,也講到禮的作用、禮的教化,防止邪於未形,在無形當中就防止這些邪知邪見的污染,使人天天往善的這方面,遠離罪惡而不自知,無形當中就徙善遠罪。《常禮舉要》這個書翻印了很多很多版,反對禮教的人看到了,「自然看不順眼,但若能平心靜氣的讀一遍,當可無形中接受一次諫諍。至於普通人,讀了以後,總會不自知的獲得不少益處」,不知不覺獲得很多利益。「這本小冊子,以往就在微細處盡其義務。」但這樣都是長期默默推行。這個書印了幾十年,「遇不到一個同道者,也難免有寂寞之感」。這個書推行以來,印出來四、五十年,有五、六十年有了。

  「現在好了。國際的邪惡勢力直向我們衝擊時,政府勉勵國民莊敬自強,端正禮俗。這是非常好的現象。禮之所在,就是道之所在。復興禮教,就能使道德仁義根深蒂固。有了道,則一切邪惡勢力都歸烏有。這本小冊子不再感覺寂寞。」我們現在中華傳統文化有很多人開始學習,也有很多人在學習《常禮舉要》。因此,現在翻印得就更多,「分送給各界人士」,勉勵大家一起來學習,「希望大家認識中華文化的根基,信賴有道的政府,人人推行禮教,發揮道力,個人與國家的前途皆無限的光明」。以上就是簡單跟大家介紹雪廬老人當時他編《常禮舉要》的一個緣起。

  今天先跟大家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次根據雪廬老人講的《常禮舉要講記》,再跟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雪廬老人在《常禮舉要講記》還沒有正式講之前,有一個「講前勉辭」,就是在講解《常禮舉要》之前勉勵的一個致辭。這個致辭也有四段,第一段致辭是「先立根本」。

  「講一種東西,不是容易的。中國的學問才上來都有根本,就與栽樹栽植物一樣,先有根,再談其他,學問沒有根本、飄飄浮浮的道聽塗說。孔聖人說過這個,在道路上走著聽見什麼,這一趟街還沒走完,碰見熟人、說我有了學問,聽見什麼、聽見什麼等等,還沒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這是口耳之學,連根都沒有,枝葉什麼還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談不上,已扔掉了。」這一段雪廬老人講,學一個東西,中國的學問都是要有根本的,不是道聽塗說。聽人家說一說,我們就跟著說,以為自己有學問,人家說了,我們馬上接過來,又把它扔掉,以為自己有學問,其實自己沒有真正的明白。

  「中國學問講究根柢,無論學什麼,念中國書有這麼一句話,通一經通全經。一本古人聖賢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說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彌陀經》,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懂了,這是實在話。這一本你還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你也不懂得,這是說讀書。」這一段雪廬老人講的,也就是我們平常在講席當中聽淨老和尚講經常常提到的,一經通一切經通。

  「就是農、工、商、法、醫也是如此。」這是引用到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從前,不管哪一行,你問台灣的一些老人,當木匠、鐵匠,不論幹什麼,他剛學的時候,苦頭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師就不讓他出師,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醜。出醜倒還罷了,頭一句是罵:什麼人教你的?你聽這句話吧。沒上學、在家裡,你是誰的孩子?孩子有了壞事,外人先罵父母。上了學以後,出去無禮,就先罵老師,聽明白了嗎?所以是老師當不得,父母也當不得,一當就得盡上十二分力量。」這一段雪廬老人講,各行各業要出師也不容易,真學會才行,不然出去外面就出醜了,出醜人家會講,誰教你的?你的師父是誰?小孩子在外面做了壞事,這是誰家的孩子?這話就是先罵父母、老師,所以當老師、當父母都很不容易。

  「以前的原則不會變,即使變了也不是原則變,這一點孔聖人書上有百變不能離乎宗的說法」,就是原則不變,這原則是不會變。「譬如佛家講萬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卻是不生不滅,也是常的,這是佛家的主張。老子有說,天不變、道也不變,說的都一樣,聖賢主張都一樣。可是現在變了嗎?現在變了,竟然也有人殺父母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其實是教育界的缺失」,教育出了問題。「有一本書竟然這麼說:母親把孩子生下來,就如同豆子離開豆莢,與那個豆莢毫無關係。吾也不必提出什麼書來,你看,都是現在的書。畜生沒上過學,這種沒天理的事,畜生還做不出來。」雪廬老人講,現在沒教育了,有一本書裡面竟然它是這麼一個說法,說母親把孩子生下來就好像豆子離開豆莢,好像我們吃那個毛豆,毛豆取出來,豆莢分開了,這書上面講這個豆莢跟豆沒有關係。雪廬老人他也不講是哪一本書,都是現在的書。這就是不如畜生,畜生還做不出這個事情。這書的意思就是母親把孩子生出來,孩子是孩子,母親是母親,跟父母都沒關係了。這個事情,真的,畜生它還不會做這個事;現在有教育的人類竟然有這樣的事情,會寫這樣的書。

  「吾給諸位說,咱們學佛又學儒家,有人問為什麼要學儒家?儒家鋪了底子,然後才能以學佛。可是現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沒有儒家,中國文化就沒了,我們學佛也就沒根柢了。」這一段雪廬老人也給我們講,學什麼東西都是要有禮制。學佛為什麼要學儒?儒給佛鋪底子、打基礎,有了基礎才能學佛。可是現在,現在中國人要打倒孔家店,儒家的東西不要了。沒有儒家,中國文化也就沒有了,沒有根柢,換一句話說,我們學佛也沒根柢。這是現在我們學佛的人要補習儒、道這個功課。

  好,「講前勉辭」後面還有三段話。第一段「先立根本」,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講前勉辭」第二段話,「學儒學佛,約之以禮」。

  「你諸位自己看看祖師註解的佛經,可知他們對中國六經及歷史都熟。」雪廬老人在這一段話給我們講,看看祖師大德註解的佛經,就知道他們對中國六經以及歷史都很熟悉。「從前,吾跟大家說過,我覺得我不錯,我到現在才覺悟,覺悟得也已不早了,哪一條也不行!從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師。」雪廬老人講,從前他也跟大家說過,他覺得自己很不錯,但是到現在才覺悟,覺悟得也不是很早,覺得哪一條也不行。對於從前和尚,就是祖師大德真不愧是和尚,就是對這些和尚非常的佩服。和尚就是老師。雪廬老人在這裡也是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學習謙虛的一個態度。

  「從前是讀了中國文化再學佛」,的確,從前的人都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從小就要讀儒家的書,學習世間的聖賢、孔孟的道德學問再學佛。這有儒家的底子再學佛,那就能成就。「現在啊,是學佛沒法子了」,現在學佛學得沒辦法,學了很久、幾十年都沒有成就,這就是沒有基礎,沒有中國文化的基礎。「再學中國文化,你學了中國文化就會幫助你學佛。」這個話是實在話,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過,佛在經典上講,沒有先學小乘,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現代學佛的人,一入佛門所學的就是大乘經典,沒有從小乘經典下手,就沒有基礎。好像沒有先讀小學就讀大學,就沒有基礎,所以學了一輩子也不能成就。又沒有學過中國傳統文化。過去祖師大德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底子,所以他們學了佛,就學大乘佛法,都能有成就。我們現在沒有小乘佛法的基礎,又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下子學大乘佛法,的確有他的困難。所以雪廬老人在這裡講,學了中國傳統文化就會幫助我們來學佛。「所以我們又學《論語》,下個學期論語我們接著辦。」這裡雪廬老人有提出要學《論語》,特別強調《論語》。下個學期那個時候,雪廬老人講下個學期論語我們接著辦。我們的學習,我們也是根據雪廬老人他的指導,我們這《常禮舉要》學習過一遍,我們回頭接著我們再來學《論語講記》,來打好這個基礎,打好學佛的基礎。「其次,我們學佛,大家都知以戒律為本。」這是戒定慧三學,沒有戒,沒有這個根本,學佛一輩子不能成就。所以大家都知道,戒律為本。「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不在了則以戒為師。戒律,大家知道有幾個呢?吾也受過戒,對於戒吾也不很外行,可是吾知道吾這個戒是有名無實。」為什麼現在受了戒有名無實?因為沒有學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基礎,你受了戒都落空了。

  淨業三福,《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眾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第一福就是儒、道,還有佛的《十善業道經》,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是基礎。戒律的基礎,實在講還談不到戒律,是三皈依的基礎。要受戒之前必須先受三皈依,有了三皈依才能受戒。因此沒有第一福這個基礎,受過三皈都不夠資格,那何況受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呢?所以雪廬老人在這裡講,現在受戒有名無實。也就是沒有中國傳統文化、《觀經》第一福的基礎,受了戒,受個五戒都落空了。不但受五戒,連受過三皈依也落空了,都是有名無實。由此可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它的重要性。「中國文化、孔子這一套,大家聽聽,『博我以文』,這些學問教你很多,怎麼個學法」,從哪裡下手?「『約之以禮』,從禮上來實踐。」這個禮就如同佛家的戒一樣,從禮上來做。

  「這本《常禮舉要》是咱編的」,雪廬老人他編的。「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禮舉要》,現在受益就不小。」果然能夠真懂《常禮舉要》,現在受到的利益就不小。「『約之以禮』,就能懂人情世故。」現代的人不懂人情世故,因為他不知禮,不知道禮、不懂得禮。懂得禮,就能夠懂得人情世故,就「不至於在社會上妨礙人。你把中國的《四庫全書》都念通達了,處處於人有害,處處妨害人,這個書就不如不念。怎麼呢?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幹什麼?你不論學什麼大學問,就要知道這一個世界是群眾社會,不是你一個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榮,這才能以行啊!」這就是把禮它的原則、重要的精神給我們講出來。不懂得禮,你把中國的《四庫全書》都念通達了,但是處處去妨害別人,那這個書不如就不念。懂得很多,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做出來的行為卻是處處妨害別人,那真的是愈念愈害人,不念還好一點。不管學什麼大學問,我們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是一個群眾的社會,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所以你跟我,跟一切人,都一律要共享共榮。不能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都不管別人,都沒有想到別人,這是禮的精神,這才能以行,這才行得通。

  好,「講前勉辭」第二段話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學習法喜。「講前勉辭」後面還有三段話,這是第二段話,下面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講前勉辭」第三段,「學常禮,受尊重」。

  「這本《常禮舉要》,還是吾來講,雖然是吾編的,但都是把書上抄下來的。」這本《常禮舉要》,雪廬老人講,還是由他來講,雖然是他編的,但都是把經書上抄下來的。「『舉要』是把人家要緊處舉出來,都是前人有的,吾只是把要緊處編了編給大家說說。」這一段話,就是給我們說明「舉要」兩個字,舉要就是把人家(這個人家指古聖先賢)要緊的地方舉出來,都是以前的人就有的。雪廬老人講,他只是把要緊之處編了一編,把它編一下給大家說說。「大家能記住,在社會上最低限度會得到別人尊重,人家看了看會說這人真是君子」。《常禮舉要》我們能夠記住,能夠在生活上去落實、去把它做到,在社會上最低限度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人家看了就說這個人是真君子。

  「怎麼呢?現在有一些外人看我們這一班人就是不一樣、特別!」雪廬老人講這個話,有感而發,就是在現前社會有一些外面的人,看我們這班人就是不一樣,好像你們怎麼跟外面都不太一樣,你們好像比較特別。因為雪廬老人這邊,大家都學禮,都很有禮貌,現在外面一般人他不懂禮貌,他看到有禮貌的人,那就感覺很特別。「怎麼特別法呢?他們殺人、害人的很多,我們也不殺人也不害人,我們多少規矩些。」這是指當前社會上,嚴重的是殺人;一般自己不知不覺妨害人的很多,去妨害人造成家庭、社會、團體一些障礙的很多。比如說你在一個公司行號工作,你不守規矩,也不尊重上司,這就妨害人了。雪廬老人講我們也不殺人,也不去妨害人,多少我們比外面的人規矩一些,我們比他們有規矩。

  「你要是約之以禮,學佛也會進步。」這句話主要是針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學佛的人,以為我們學佛就好了,再學這個禮幹什麼。雪廬老人這句話就非常重要,我們要是約之以禮,就是能夠照《常禮》來做,學佛也會進步,就是有幫助我們學佛。「你如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了,但念得很熟,不照樣辦,有什麼用處?」這就舉出我們學佛去受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我們不要講那麼高的戒,就講個三皈五戒十善。為什麼常常念戒?念是提醒,是怕忘記。但是念得很熟,很熟悉不照樣辦,有什麼用處?這句話我們要舉一反三,就是舉出戒是這樣,如果我們學禮,學《常禮舉要》,不照《常禮舉要》去辦,雖然念得很熟悉,也沒有用處。以此類推,學《常禮》這樣,我們學《論語》、學《群書治要》,學了有沒有照這樣去做?如果不照這樣做,學了也等於沒用處。所以學了要去照辦才有用。

  所以這段開示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學以致用,學了要照辦,照規矩來做,這才是真正的在學習。不管學《常禮》、學《論語》、學《群書治要》、學佛等等,總是要去落實。不落實就落空了,變成空談就沒有用。

  好,「講前勉辭」第三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講前勉辭」還有一段,我們下一次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講前勉辭」第四段,「常禮舉要課程」。

  「下一個課程講《常禮舉要》,講到暑假就完了。」這是雪廬老人還沒有講《常禮舉要》之前勉勵的講話。當時講《常禮舉要》就是講到放暑假,放暑假在台灣是七月一號到八月三十一號,這個時間就講完了。「講完了還怎麼樣?今年暑假不休息。」就是他講到放暑假那個時候就把《常禮舉要》講完了,講完一般都有放暑假,那一年雪廬老人說不休息。「為什麼不休息?吾沒有幾天的活頭了,這是真的,九十三歲了,可以了。要是三十九歲也還可以,它又沒有給吾倒過來。」這是雪廬老人講,那一年他講《常禮舉要》是九十三歲。

  雪廬老人是九十七歲往生的,也就是往生四年前講這個《常禮舉要》。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體會,他往生前講的這個《常禮舉要》是特別的重要。尤其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大家都不懂禮,沒有學過禮,所以不知禮。因此在社會上常常妨害別人,也妨害自己,自己也不知道錯在哪裡。所以愈接近往生前講的,就顯得愈重要;就像釋迦牟尼佛往生前三個月,就上升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道理是一樣。《本願經》講的都是因果報應、善惡因果,平常大家不太留意這個方面,因此佛在般涅槃前,他特別上升到忉利天給他母親講《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經也就是佛門的孝經。可見得要涅槃了,最重要的他就提出來講。這個《常禮舉要》也是同樣的意思,雪廬老人九十三歲了,《常禮舉要》我們看就是生活上的一些規矩,一般平常大家都聽大經大論,沒有在意這方面。到了這麼大的年紀,可以說學問、道德都已經到達一個尖峰,所以倒過來講這個很平常的,「常禮」就是平常的禮節,舉出重要的,來跟蓮友講這個功課、講這門課程。

  雪廬老人講到他九十三歲,意思說活到九十三歲可以了,很高壽了。要是三十九歲也還可以,就是還有時間,就可以休息休息;九十三歲,他的意思來日不多,暑假也不放假了。所以雪廬老人說,它又沒有給吾倒過來,九十三倒過來就三十九。「三十九歲,岳武穆就是三十九歲死的,人家辦了什麼事?咱三十九歲辦了什麼?九十三歲辦了什麼?我的話都有根據,隨便說個三十九歲,你看也逃不出歷史,你們沒看有什麼法子?尤其是今年,今年是壬戌,壬戌吾都知道,你知道嗎?吾的講法是語無倫次嗎?吾怎麼講著岳武穆,忽然又談到壬戌,這是怎麼回事?你查查有什麼關係。吾不問、吾也不講,查查歷史,今年與岳武穆有什麼關係?」這是講雪廬老人他九十三歲那一年剛好是壬戌年,在講《常禮舉要》之前有講這一段話,講到他九十三歲,又沒有倒過來三十九歲。所以就講到岳飛,岳飛三十九歲死的。岳飛是民族英雄,他三十九歲,替國家辦了什麼事;我們三十九歲,我們辦了什麼?講到那一年剛好壬戌年,又講到三十九歲的岳飛,這個有歷史典故。所以雪廬老人他不問同學,他也不講,就是叫大家去查查歷史,壬戌年與岳武穆有什麼關係。這也是利用這個機會,要我們去多了解歷史,了解歷史非常非常重要。

  好,「講前勉辭」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一次我們就要進入《常禮舉要》的課程。今天我們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

  「《常禮舉要》,咱講《常禮舉要》,常禮就是現在的常禮」,平常的禮節,「現在還用得著」。「為什麼?為何不說修身?修身是教育的範圍,而《常禮舉要》是人對人,這不是自修。懂得這個禮你才能行得通,不妨礙別人。孔聖人說過,你學一種東西,要『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總之,先從禮上下手,禮上你做個大概,漸漸的那些範圍就能懂,這是天理人情!」

  「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得容易,做得難,就是要不妨礙人。先說家庭裡頭,要教年青人受正當教育。不念孔子書的也得這麼辦,你不這麼辦,一到街上就碰釘子。」雪廬老人講,這個常禮,不管你有沒有念孔子書,這是在社會大眾人與人相處的一個禮節。如果你不依照這個禮來辦,不管誰都會碰釘子的,常常在社會上跟人家起摩擦、起衝突防礙人。「現講在家裡。」現在正式講《常禮舉要》,從家裡開始。「子」,雪廬老人用子丑寅卯,丑,在校的部分,雪廬老人就沒有講,他就略過去了,就說子、寅。先講「子」,它一個標題「居家」,就是在家裡。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這是《常禮舉要》第一條,為人的子女,不可以很晚起來,要比父母早起。『衣被自己整理』,起來衣服、被子要自己整理。早晨、晚上必定省,要向父母請安。

  「一個人要不妨礙人,自己得有團隊精神,自己能振作、能控制。」這個很重要,在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隊。「早晨誰不願意多睡幾個鐘頭?『不晏』,是指一定的鐘點就得起來。吾到這裡多少年了,春夏秋冬吾都自己整理被子帳子。」雪廬老人他起床,棉被、蚊帳都是自己整理。

  「以前家裡有人,吾還是自己整理,吾來到這裡也是一樣」,來到台灣也是自己整理,在家裡還是自己整理,「可是現在老了,疊棉被就很費事了」。「所以說衣被自己整理,到軍隊還是教你這樣。」

  「我們到一個地處就要處理這個環境,使之井井有條、整整齊齊。吾有一個毛病,譬如東西未放定位,吾一看那個樣子,就必須整理才出門,吾都讓這些東西有一定位次。」這是雪廬老人教我們東西擺的要有定位,不能亂擺,要整齊,你要找東西就好找了。「你把這個練習成了,功課也一定能做,念佛也一定一心,也能往生,你亂七八糟,一切隨隨便便,連點整齊沒有,這能行嗎?」這個關係到我們念佛得一心,從外面整理得整齊,我們內心裡面也才能夠得到一心,念佛也能一定得到一心不亂,這樣才能往生。如果外面弄得亂七八糟,肯定心裡也很亂,隨隨便便的東西亂擺,這個就不行。

  「從前內地商店,商品都有一定位子,你不信可以去問老輩的人。門口寫的牌子就跟標語似的,果真是童叟無欺,就寫上大字『童叟無欺』!還有一個,就是物歸原處,在商店裡頭你要拿某樣東西,拿哪裡就放哪裡」,你在哪裡拿的,就要放回去那一個地方。「假如你從這裡拿到那裡」,你不放回去,下次「再找就找不到了」。「東西藏在那裡,一百年也不會消失,它不會長翅膀,它上哪兒去了?找不到東西,沒這個道理。」所以這是雪廬老人講,東西你放個定位,不要亂放,不要拿了就隨便亂放,如果東西一多,下次要找真的就找不到了。但是東西有沒有消失?沒有,是東西多亂擺,你沒有一個定位,下次忘記放在哪裡了,就找不到了。這就影響我們心就不安,就亂了。所以這個東西它不會長翅膀,不會自己跑掉的,你放一個定位,就不會找不到東西。

  「為人子的起床後,整理衣被完,先見父母、早晨看父母起來了嗎?晚上臨睡覺」,就是晚上要睡覺之前,「先到父母處」,就是父母的地方,「看父母再回去睡覺,這就是定省」。就是早上起來看看父母起來了沒有,請個安、早安;晚上要睡覺,看一下父母,說聲晚安,再回去睡覺,這是早晚定省。「這個日久天長就常了,不必教孝」,這孝就在其中。就是你就這樣做,每一天這樣做,這樣日久天長就常了。常就是養成習慣了,就變成一個常態性的,早晚向父母請安,那不必教孝,孝就在其中。

  好,《常禮舉要.居家》第一條我們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