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八集)  2020/9/11-9/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18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第三。

  【三、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

  「『喪服不入公門』,公門指各機關公家地處,不能以私廢公。喪服不是你平素穿的素衣服,而是披的麻衣。要進入公門,只可在門外等,遞帖進去說:某人在此謝了,不能進公門。公門是公家的,凶服不能進公門。」

  「『不觀吉禮』,那兒有吉禮,你披麻衣,不但不能去,連觀看都不許。」這一條就是「慶弔」第三條,「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你家裡有喪事,穿的是喪服,不入公門,公家機關這個地方你就不能進去了。因為公門是公家的,所以凶服不能進去,如果有事在外面等,或者遞帖子進去,這樣就可以了。也不觀吉禮,就是人家那邊有喜事,你家裡有喪事,你披的是麻衣,或者父母過世還在百期之內,或者現在縮短時間,七七,還沒滿七,雪廬老人再把這個時間降到滿七了,就還沒有過四十九天,在四十九天之內也不參加人家那個喜事;不但不能去參加,連去看都不行,都不能去看。

  這是常禮,非常非常重要。現在人也不懂這些,現在人幾乎連父母之喪,父母死了好像沒什麼事情一樣,這個是很不合乎常禮。所以我們學習,在這個當中還是要遵守這一條,就是喪服不入公門,你披著居喪的衣服不能進去公家裡面,在公家機關,比如說市政府、縣政府、區公所等等,這些公門不進去;人家辦喜事也不去參觀、不去參加。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第四。

  【四、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

  這一條是說祝賀人家結婚,在大眾賓客面前講話,不要開玩笑。

  「譬如咱出席祝賀人的婚禮,說些開玩笑的話,自古以來,這種風俗流行很久,是一種迷信。」雪廬老人講這是一種迷信,好像祝賀婚禮必定要說說開玩笑的話。「還有晚上送入洞房時,新郎白天行禮,照應客人;晚上必得伴郎送進去,都有規矩的。你看京戲『龍鳳配』,劉玄德上洞房,還要周瑜送他。送到相當地處,劉備不讓他走,周瑜說:『你看那來了一個人』,劉備往那一看,周瑜就趁機偷跑了。這都有規矩的。伴郎把新郎送進去,就得退出來,就可關門休息了。但有鬧房的風俗,要是不聽不鬧,子孫不旺!這是一種迷信。原來『婚』沒有女字旁,是在黃昏行此禮,這到後來改了,改時辰,多半是在白天。在台灣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諺語,白天行完了禮,親友不分老少,三天可進去看看。」這是台灣也有這些風俗。

  「國家要是懂這個,不必撒傳單,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難道還是日本人?是美國人?這是廢話,愈說愈倒霉。他講的話,供的祖先與神位,一律都是內地。他說的北方土話,濟南土話都是那兒的?看看古韻,懂得反切音,自然就明白了,用不著說廢話。你譬如台灣人供的魁星、哪吒三太子、諸葛亮、關公,這些都是台灣供的,這些是哪裡來的?怎麼沒供伊藤博文?所以不學無術就難以講話了。」這一段雪廬老人也講到,現在台灣說他不是中國人,但是他講的話、供的祖先,這些風俗習慣、拜的神明,那是從哪裡來的?統統是中國大陸內地來的。所以講這些話,就是對祖宗大不孝。

  「白天不分大小,可以隨便看新娘,讚歎幾句。要不是這天結婚,長輩不可以跑入晚輩房間去,屋子都不入。你沒看京戲『鳳還巢』,太監做和事佬,到門口不進去,因對方是晚輩的緣故。現在吾還上學,京戲就是吾的老師,多虧了看京戲,他教了我。若不是結婚日,平素上人家去看女人,這是誰呀?那是小孩子,或是他的女人。平常進去看別家的女人,說:『哦!長得真漂亮。』哪裡好、哪裡好,你在那讚歎。吾給你說,這是大毛病,小心!現在已經不在乎了,要是從前,你要是說上三句,就給一耳光,滾出去,這些話不是你應該說的,她漂亮關你什麼事?這是諧謔,諧謔是古時候說的話。」雪廬老人講,到人家家裡去,如果不是結婚這個日子,到人家說人家家裡女人漂亮,那這個是大毛病,這個要避免。

  「今日之下,結婚禮堂裡,來賓讚歎幾句,雙方父母都在場。介紹人要如何介紹?如在那兒介紹說,這對新人在赤崁樓、公園,在那兒幹什麼,你叫那兩人不知羞恥,老人家如何坐得住啊?老人不在乎嗎?其實是你不在乎。」這一段,雪廬老人講,今日之下,結婚禮堂來賓讚歎幾句,就是來賓讚歎幾句話,雙方父母都在場,介紹人要如何介紹?這是現在人犯的一些毛病。

  「昨天(5月30日星期日)」,這是雪廬老人講當時他在講《常禮舉要》那個時候的日子,「是卓文君生日,只有卓文君不興這一套,兩個人偷偷的離開了父母,後來他們收場很好,這是當街扯皮條」。「京戲上的司馬相如說話很莊嚴,卻上花臉。他做了一篇《長門賦》,《長門賦》是扯皮條的一篇文章,要是吾選文選,吾都勾掉了。司馬相如做了官,回去見他的父母,擺架子,父母都不敢惹。卓文君還在那,頭一扭,不理這個。司馬相如這小子真是不忠、不孝……沒一點好,全世界就只有台北給他蓋情人廟。這一條就是台灣的奇恥大辱,這要怎麼個提倡禮教法?現在人只要到美國,雖不做官,沒得博士,也不認父母,父母不敢惹他,只得說軟話。」這些話也都是雪廬老人看到現在這種情況,實在是都不合乎禮教、都違背禮教。社會上做的這些事情都是違背禮教的,怎麼去提倡禮教?特別講到現在人,只要到了美國,就瞧不起父母,不認父母,父母也不敢去惹他。雖然不做官,沒得博士,也不敢惹他,父母只得對兒女說軟話。這現在的情況。

  『辭不諧謔』,「在禮堂上,當著人家的父母面前開玩笑,教人家怎麼下台?這當是指現在而言」。就是人家結婚,有一些人開玩笑,特別有的人開得過頭了。「結婚之後,離開禮堂,你說幾句玩笑話沒有關係。」「你不能在禮堂內褻瀆」,不能在禮堂裡面褻瀆,「男女都在場,你是在唱淫戲嗎?」這是不可以,這要避免,現在台灣的確有一些流行這個,在大陸也有,這是不合乎常禮,一定要遵守常禮。

  好,第四條,「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人家結婚,我們去祝賀,在大眾賓客面前講話不要開玩笑。我們這一條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第五。

  【五、臨喪不笑。】

  這一條是說我們蒞臨參加人家的喪事,我們現在講參加告別式,不要在那個場合笑。「說的是喪事。不論是上他家裡去,或上殯儀館,只要靈柩所在之處就算臨喪,到那不笑。這還不會嗎?人家死了人,吾問你,死人是好事?還是壞事?當然說的是普通話,不能說特別的。總是要表示人情,臨喪不笑。」這一條在現前特別要跟大家提醒,因為現在我們常常參加有些同修父母、家屬過世的告別式,同修大家見面在那個場合都笑容滿面的,這個是不合乎禮。人家辦喪事我們去參加,到他家裡,他家有設靈堂,或者到殯儀館去,去上香,都不能笑,這一點我們同修之間大家互相提醒。人家家裡死人了,我們卻笑嘻嘻的,好像意思說死得好、死得好,這個不合乎人情、不合乎常禮,這一點我們也要大家多多來提醒。特別現在的人都不懂,辦喪事比較沒有過去那種喪事的氛圍了。在五十年前我年輕那個時候,一般家裡土葬的還是很多,所以家裡有設靈堂。家裡設靈堂,如果親友去靈堂上香,過世這個人的兒子、媳婦都跪在靈前旁邊,特別是兒媳婦都要哭的,人家上香,披麻戴孝的跪在那裡哭,說某某人來給你上香了。那個時候那個氛圍我們去弔喪,我們不會笑。現在沒有這個了,現在我們看不到兒媳婦在父母、公婆過世,在靈前在那邊哭泣。所以現在有的兒子、媳婦,連自己父母、公婆過世,看到親友來弔喪,他還笑嘻嘻的,好像在辦喜事一樣,沒那個氛圍;親友去弔喪的人他也不懂,看到他兒子、媳婦都在笑,見面在靈堂那邊也笑,這個就很不合禮。這一條我們現在特別要提倡,你沒有哭,起碼要表示一個哀戚之容,就是嚴肅的,父母、家屬過世了,這個不是辦喜事。這些人情,要重視這些常禮,否則辦喪事好像在辦喜事一樣,這個就不合乎常禮了。

  好,第五條「臨喪不笑」,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第六。

  【六、里有殯,不巷歌。】

  「『里有殯』,里指咱這個街上、鄰居。」「殯表示這天發喪」,發喪就是我們現在講出殯,「棺沒出去在家裡」,棺木放在家裡「謂之殯」。「古時一切都不便,糧食都得自己生產,都有唱歌,為什麼?因工作很辛苦,推磨、揉麵,這一天這個人心緒很難了」,很不好,所以就唱唱歌,「所以做什麼事情都有歌,插殃也有歌,揉麵前也有一個梆子」,這個梆就是用竹筒或者是木頭挖空,可以發出聲音的,「隨敲隨唱」。「古人的歌都有用意」,唱出來的歌都有它的意思在,「他的心就在歌上」。所以他的心情就用唱歌來表達,「你要他不唱歌便胡思亂想」。所以唱唱歌抒發他的情緒。「胡思亂想是人的大毛病」,不唱歌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雪廬老人講是大毛病,「你把吾這句話記住」。雪廬老人叫我們把他這一句話記住,胡思亂想是我們人的大毛病,哪一個人不胡思亂想!

  「咱們三藏經典也沒念完,就算你都念完了,一言以蔽之,不胡思亂想,什麼事也完了。什麼人不胡思亂想,就空空如也,就成了功了,就行了。」雪廬老人講三藏經典我們沒有念完,就算都念完了,它就一句話,三藏經典講什麼?就是教我們不要胡思亂想,只要不胡思亂想就空空如也,就成功了,就行了,就是佛法講不打妄想了。「昨天吾給諸位說,就是學三大阿僧祇劫,也辦不到不胡思亂想。」這是講學佛不胡思亂想,學了三大阿僧祇劫也辦不到。這就是舉出我們佛經三藏講的,講到不胡思亂想就成佛了。所以我們一般也不可能都不胡思亂想,這是成佛了才能辦得到不胡思亂想。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講這個跟佛法有關係的。

  『里有殯,不巷歌』,這就是回到我們《常禮舉要》這一條,里,我們這一條街上,我們鄰居家裡有人過世了,我們就不在這一條巷子走就唱歌。人家家裡死人,我們在唱歌,好像在跟他祝賀一樣,這個就失禮了。所以「從前在街上走著唱歌,現在警察禁止,從前不禁止,在鄉間更是不免。」一面走一面唱歌,現在是比較看不到了。「只要我們鄰里鄉黨家還沒出殯,我們在街上就不唱歌。」現在因為這個唱歌,現在雖然沒有一面走一面唱歌,但是有一些人他會放音樂,特別放那流行音樂,那個也是在這一條裡面。就是鄰居有人過世了,我們就不要放音樂。現在是沒有一面走,走著在街上唱歌。但是我也看過有人過世了,擺了靈堂,隔壁在放流行音樂,聲音都傳到他們家裡去了,那就屬於這一條的。

  「這樣的風氣,你想想是厚還是薄?」就是雪廬老人給我們講,這樣的風氣,就是說鄰居有人過世了,我們都不唱歌了,也不放那些輕音樂,這個風氣我們去想想看,這是厚還是薄?厚是厚道,薄就是刻薄。那鄰居有喪事,就好像我們家也有喪事,所以我們也哀傷,也沒有心情唱歌,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也表現同情哀傷,這個就是人情就厚道了;如果我們好像你家死人是你家的事,他這裡還滿高興的,這個就刻薄了,人心就不厚了,薄了。所以這樣的風氣,里有殯,不巷歌,就不再唱歌了,我們也表示哀戚,雖然不是我們家裡,但是是鄰居。「這些鄰居,你想想跟我們是一家還是不一家?孔子說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有意思還是沒意思?你們大家想想,這個民族團結是不團結?你們大家看看。光撒傳單,沒意思、沒用處。」所以雪廬老人講,我們人與人之間是一家還是不一家?孔子也講過了,在《論語》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都是兄弟。四海之內都是兄弟,這個民族團結還是不團結?所以把傳統文化提倡起來,不必再去喊個團結,本來就一家人,那還有什麼團結不團結,就一家人。那不是去撒一些傳單,勸大家團結,這個沒有意思、沒用處。還是要提倡我們祖宗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特別《常禮舉要》我們要學習。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第七。

  【七、飯於喪家,酒不赭顏。】

  「你在喪家幫忙,你家住的遠,不能回家吃飯,當然你在喪家幫忙就在那吃飯。內地辦喪事,出殯這一天,眾人等著送殯,賓客也多等著弔喪完後就啟靈,不吃飯是不行的。」

  「你是客,人家恭敬你,喪主會遞酒。喪主不飲酒,而是給客人喝酒。咱在那喝酒,要略略喝喝,意思意思就可以了,不能紅著臉。『赭』當紅講,紅著臉」,酒喝很多,喝到臉紅這個就不適合了。在這種場合,人家辦喪事,酒不能喝到很多、喝到臉紅。喝到臉紅,紅著臉,「喪主出來看這個人沒品性,不懂禮」。這個辦喪事跟辦喜事不一樣,不能喝酒喝到臉紅。

  「不但是喝酒喝到臉紅不行,在喪主家雖可以吃飯,但是孔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連吃飽都不肯吃飽,不忍而嚥不下,這講的是真是誠。」就是人家辦喪事,我們也傷心了,也沒有心情吃飯吃到很飽,這也是表達一個哀傷之情。所以連吃飯都不忍吃飽,那何況喝酒?喝到臉紅,這是不合乎禮節,所以要懂這個禮。所以這個也非常非常重要。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第八。

  【八、佩會葬徽章者,禮終即卸去,不佩帶他往。】

  「這一條是現在的話。你要是佩著會葬徽章去了,送葬徽章種種不一,如白布或花等等,都有符號,在靈前佩戴表示有哀悼之心。要是行禮完了,就把所戴徽章摘下來,不可忘了,帶到別地方。上誰家去誰都不高興,人家又沒死了人。」

  「咱家有喪事,鄰居靠近兩家都拿一塊紅布用釘子釘上,為什麼?大家講不上來?怕鬼魂走錯了門。」

  「中國是禮義之邦,在地球上五千年了,是不會亡族的,以後可不敢說。孔家店要是永遠打倒,中國五倫還存在著,也是不會亡族。」

  這一條雪廬老人講,這是禮,參加喪禮以及參加人家告別式,有的會發一個會葬的徽章,佩戴在我們身上,就別在胸前。這個是比較講究的,但現在也沒有,也比較少了,但是比較隆重的還是有。如果我們去參加人家告別式,葬禮這個徽章,禮行完了之後要記得摘下來,不要忘記;忘記了,走到別人家裡去,那人家看了就很不高興。他家也沒死人,你把人家喪事那個徽章戴著到他家來,這個對人家是很失禮。過去我們一家有辦喪事,左右鄰居都要給人家貼上紅紙,自己家裡貼上白紙。這個是辨別是哪一家喪事,不是隔壁他們家,不是鄰居,不要讓人產生誤會。所以雪廬老人講,中國禮義之邦,地球上已經存在五千年,是不會亡族,以後也不敢講。孔家店要是永遠打倒,如果五倫還存在,也不會亡族。因此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很著急,就是怕中國傳統文化亡了;中國傳統文化亡了,我們這個族就亡了。所以現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大家同共發心。

  好,戌、「慶弔」一共八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圓滿。下一次就是最後,亥、「稱呼類」。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最後一個單元,「亥、稱呼類」。

  「課上到此,算完了。」雪廬老人講,講到「稱呼類」,《常禮舉要》就上完了。下面講:

  「後頭『稱呼類』,你們諸位自己看,吾也得多說一句話,怎麼呢?稱呼也有一些規矩,什麼規矩呢?現在咱們同學們,朋友之中就有尊卑上下,大家聽明白,現在是跟著洋人學的,洋人怎麼樣呢?是有名就完了,沒字!中國是文化之邦,有名、有字、有別號。吾給諸位說,名字誰叫的呢?名字還不只一個名,還有乳名,這個台灣也有。乳名,一下生還沒有叫什麼名,就叫小狗子。不是大了上戶口簿還是小狗子、小毛子,這叫乳名。乳名是他父母、長輩叫的,外人夠不上叫。叫乳名以後,能走路上戶口,這得取家名,從前叫學名。」「雖然不上學也取個學名,就是大名」,大名就是學名,「學名比乳名好聽」。「吾給你說,朋友不能叫人的學名,他的父母在他長大了以後不叫小狗子、小毛子,就叫他那個學名」,學習的學,「老師也叫他的學名」。

  「你念的四書你看看,孔子叫子路是『由也』,叫顏子是『回也』。《論語》書上另外有叫『顏淵』、『季路』,那是怎麼樣?那都是旁人記載的,並不是孔子說的,同學們只許稱字。字是如何來的呢?大概都是二十歲,一加冕加冠了,朋友送上個字,有名有字。」「自己要是有點技能,寫得好或是畫得好」,文章寫得好或者畫畫畫得好,「或是還有其他學問好」,其他的藝術比較好的,「等等這些東西,自己又取些別號」。像現在那些演藝人員,也有取一些藝名。「所以一個人有若干種名字,這個大家要知道啊!」

  「你對朋友可以稱呼他的字,對於朋友家的長輩,號、字都不能叫,這一叫你成了老前輩,跟他父母成了朋友,你的朋友就成了你的姪子了,這個吾見了很多。」

  「吾也不便什麼事情都管,就有一些人嫌吾太呆板,老早就要打倒禮教了,你怎麼還弄這一套?不合時代了。不合時代?不錯!吾也知道不合時代,但是你在外頭若碰了釘子,那可合乎時代?學吾這套,在外頭不碰釘子就是了。」以上,雪廬老人在最後也講了這段話,我們也要了解,為什麼學這個禮?就是避免碰釘子,對人也是一個恭敬、一個尊重。

  「最後總明」:

  「最後總明《常禮舉要》,『常禮』這兩個字,禮有常禮,有非常禮,種種的不同。」常禮就平常的禮,非常禮就不是平常的禮,有這些不同。「這些禮,在日用平常所必須要的,這是常禮,人人必須有的。而且加個『舉要』,也不是講詳細。講起詳細的都在《曲禮》上,《曲禮》一處還不行,還得參考《儀禮》。」

  「咱這個舉要呢?就是人人皆知。這不是說今日之下,說民國以前,鄉間放牛的、放羊的,沒念過書的,他也懂得的,這可算是舉要!咱們談的這個話,他們也懂,為什麼呢?自小時候都學過,日久天長都見過,把話說完了。別以為把這個聽完了,自己就算是懂禮了,那是一句太荒唐的話。」雪廬老人最後交代,他把這個話講完了,我們也不要以為把這個聽完了,自己就算懂得這個禮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太荒唐了。實在講,聽完要去學,常常反覆去學習、去落實,慢慢才會懂這個禮。

  好,《常禮舉要講記》我們學習到這裡圓滿了。「稱呼類」有字幕,大家可以看。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