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0/8/16-8/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15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四。

  【四、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

  「你看第四條,『遠行之親友辭行』。這不是自己,譬如咱們這些朋友、親戚他要出門。也得看遠近、時間長久,也得分這個。」

  「遠行的親戚,人家也懂禮,他上這兒來辭行,辭行不是說:『你走了,好!你走了,回頭再見哦!』人走前先跑到你家來,上門是客。這得問:『哪一天走?』他不會說我還沒定個日子。你不要慌這個,今天他來,不會當天就去,沒這個道理,不好看。第二天去遠行,他怕你送,但我們必得去送行,這是禮尚往來!」這一條遠行,要出門遠行的親友來給我們辭行,來辭行我們也必得去給他送行。就要問他哪一天走、什麼時候走,當然他不會來跟你辭行馬上就走,他也懂這個禮節,就是還沒有走之前,先來給我們辭行。來辭行,問他哪一天走,我們知道他哪一天走,那一天必得要去送行,這是禮尚往來。他來辭行,我們就必須要送行。

  「禮貌不必一定需要物品,做種種善事,有錢也能做,沒錢也能做,一個錢沒有也能做很大的善事。大家的心不在這上頭,做那些事就沒辦法了。這是送行。」這一段雪廬老人講,禮貌不必一定需要送什麼物品,舉出做善事,像做種種善事,有錢的也能做,沒錢也能做,一個錢都沒有也能做很大的善事。關鍵在我們的心,如果心不在這上面,做那些事情就沒有辦法了。禮貌也是一樣,禮貌也關鍵在我們這個心。這是講送行,人家來辭行,我們一定要去要送行。

  「『事前或贈物,或宴餞』,他來一辭行,這個禮貌你要明白,人家一出遠門一辭行,這時,你要看交情來餞行。」你跟他的交情怎麼樣?餞行,他要出門旅行前,給他餞行。「這一條台灣也有,老朋友走了,我給你餞行,請你吃頓飯,咱們聚聚,請幾個朋友陪陪他。」這就是餞行,所以餞行就是有請吃飯,這叫餞行。只有去送,那是送行,餞行就是請吃飯。「要是交情很厚呢?不請陪客」,就是跟這個親友交情很厚,那也就不請其他客人來陪伴,這個講就不是到餐廳去吃,不請陪客,「請到我們家來,更厚道」。所以請客請到自己家裡來吃飯,那是最親厚的、最厚道的,也就是交情很深厚的。「或者是來不及請客,也要送點東西。人家臨走,若不能送東西,不能請客,這另當別論。」沒有餞行、請吃頓飯,或者是時間太趕安排不來,來不及請客,也要送點東西表示表示。人家臨走,臨走就是臨時要走,這樣不能送東西、不能請客,這另當別論。因為時間太倉促,有時候臨時他要走,這就沒時間來請客,或者是買個什麼東西送他了。

  「我們可以在家裡送他,或請客,或宴餞,這兩條一同辦了更好,不能辦了,辦一個也可以。甚至於兩條都辦不到,可是送行這一趟,我們是少不了的,這是第四條。」第四條講的就是親友要遠行,來給我們辭行,我們必定要去送行。他要出門前,能夠請他吃個飯,就是給他餞行、請客能夠辦這個那就更好。或者贈送一點東西給他,兩條一起辦都好;不然辦一個也可以;甚至於兩條都辦不到,可是送行這是不能少的。

  所以這一條,第四條「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五。

  【五、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

  「『遠方客來拜訪』,舉出個例子好懂,咱在台中,忽然間有福建人或日本人來拜訪,是遠方客。他要來拜訪,怎麼辦呢?他要來了,『須往答拜』,第二天你必須回拜去,這是答拜。這像說話,一人問話,一人答覆。」遠方客來拜訪,他要來了,來我們這裡拜訪,第二天我們必須去他那邊,他住的地方給他答拜,比如說他住旅館,我們要到旅館去給他答拜。他先來我們這裡拜訪,第二天答拜;這好像說話,一人他來問話,一個人給他答覆。

  「『或是設宴接風』,這是指遠客」,遠方來的客人,「來看我們,要來拜訪,或是待在這住幾天。他或者帶土物來送我們,或是不送東西,這得看情形。不論東西多少,我們要請他,留下接風」。

  「送人叫餞別,請人到咱們這來叫接風。」我們去那邊送人,這個是餞別;請客人到我們這裡來,自己家裡來,這個叫接風。「這是遠客」,遠方客,「上這裡來,我們接風,他一路的風塵,我們接他,這是個樣子的。或可他來不及,他謝了,你也不能勉強他。」我們要接風,或者他有其他事情,來不及接受我們的一個招待,他致謝了,這個時候我們也不能勉強他一定要來接受我們接風,這個都是看情況。

  基本上原則就是遠方客人來拜訪,他來了,第二天我們必須給他回拜,他可能在這裡住幾天。如果他來拜訪,馬上就走了,當然就沒有時間再去給他回拜,可能只有接風或者餞別這樣。如果住個幾天,回拜是需要的,再回拜去問候,或者接待他吃個飯,接風,我們一般俗話講接風、洗塵,這都是一個常禮。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六。

  【六、旅人歸來拜,須詣回拜,或設宴洗塵。】

  『旅人歸來拜』,「這是指咱們本地人,在外頭做客」,他到外地去了,回來來拜訪我們。他回來,就是到外地(遠方)去,去了一段時間,回來來拜訪我們,我們必須回拜。

  『須詣回拜』,「他來拜訪,請客、接風的工夫,早早晚晚就不要緊了,他是回來的,過了十幾天,也不要緊。」他這個回來不是馬上又要出去了,回來可能也要待長時間了。因為是回來的,所以就不用那麼快,你早一點給他接風、洗塵、請客,或者晚一點也就不要緊;不像要出門,出門就是他有時間的,在出門之前你就要先跟他餞行。回來就不用那麼快,所以過個十幾天也不要緊,再請他吃個飯。

  「從遠方回來的客人,雖然與本地人差不多,但他是來拜訪,送禮或不送禮」,他有送禮物或者沒有送禮物,「你都得回拜」。不管他有沒有送禮物,我們還是要給他回拜。「不懂的,須領教領教那些念過書、懂禮的人,你不要領教外行,向馬克斯領教更不行。」雪廬老人講,我們如果不懂這些禮節,必須向念過書,念書是指念過我們傳統文化有學過禮的、懂得禮節的人,我們要向他領教、向他請教,我們領受他的教導。你可不要去領教外行的,我們自己不懂禮,你再去請問那些不懂禮的人,他也沒有辦法教你這個。講馬克斯是指你去領教外國人那就更不行,外國人他沒有這些禮。所以,必須領教念過古書、聖賢書懂得禮節的人,向他請教。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七。

  【七、受人之送行及餞別,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

  「人家對我們送行」,或者我們走的時候,「人家給我們餞行」,這個禮應該如何呢?第七條就是講我們出遠門旅行或者出差短時間不能回來,人家到車站或者現在到機場或者到我們家來送行;或者我們去外地回來前,人家也會送行或者餞行(我們離開前請我們吃飯),這個禮應該如何來回禮?

  就是下面雪廬老人講,『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像我們出遠門,親友來送行,或者是我們到其他地方,當地的朋友給我們送行、餞行;回到家裡或者到達我們要去的地方,到了之後須一一函謝,就要寫信給人家致謝。譬如你是台灣人,這裡雪公講,「譬如你們諸位是台灣人,你上日本去,或上福建去,臨走前,人家給你送過行或餞別過,不能說:『我到那邊,等回來再說吧!』不行!你到日本或者到福建安定下來,先寫信回家」,再寫給餞行的與餞別的親友。

  「這花錢,當然花錢!」這是要郵資(郵費),當然要花錢了!「社會上就是這樣子。平素省吃儉用節儉,就是預備隨時報答應酬,這少不得。為什麼呢?家裡多麼窮,人家來要帳,還可以說到明天還,或再待五天,還可以推,還可以講得下去,這個應酬不行。人家星期三結婚,發了帖來了,我沒錢,你通知人說:『你暫且別結婚,我沒錢,你再待五天結婚好了,我可以給你送禮了。』這樣行嗎?你看要緊了吧!來了一份帖子,沒錢也要賣了東西,借了錢也得辦,這是在社會上的困難處,不容刻緩,這筆帳厲害極了。假使你知道這種困難,婚喪嫁娶要自己出帖子,這種事情就得慎重又慎重。」我們要發帖子給人家,這個要特別慎重,也不能隨便亂發。

  「你譬如說三條事情:結婚、家裡的喪事(父母的喪事)、做壽,這三條事,你說哪一條是要緊的,這得念書才明白呀!做壽、賀喜、發喪,這三條哪一條重要?《孟子》書上有說,什麼叫大事?死了父母叫大事,這個事最大。這個帖子必得出,死了父母是天下大事。從前做官與現在不一樣了,不論做什麼大官,一死了父母,這個官就不能做了,這個叫丁憂。為什麼呢?國家有事的時候,你對國家對得起了,移孝作忠,家裡的老的小的可以撇開,給國家賣命去;太平的時候,你對國家對得起了,就要移孝作忠。你要死了父母」,國家必得叫你回去家裡,「國家也對得起你,百善孝為先,孝是第一」。

  「這個事,現在他們懂這個?所以父母死這樁事情就是最大的。第二就是結婚,這比做壽還重要嗎?還重要了。死父母是大事,結婚是民族主義,中國的結婚與外國的不一樣,外國的結婚是戀愛。中國的結婚如諸葛亮的結婚,諸葛亮這個人才那還了得!」諸葛亮這個人才不得了,很有名的。「當諸葛亮的太太,他結婚當然這麼挑那麼挑,是他老朋友給他介紹的,挑了一個最醜的女子,誰也不要的!諸葛亮他那個太太沒人要,諸葛亮要。」

  「你要念過《詩經》,讀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為文王太太一定很漂亮,有這種想法,這種念書人就是糊塗蛋一個。諸葛亮設計木牛流馬等那一些能力」,那一些技術,「都是他太太教的。他太太是黃承彥的小妹,長得很醜、沒人要。她還誰都不嫁」,她覺得什麼人配給我做丈夫,「一肚子草包給他去端尿盆,她都不要。諸葛亮太太是這樣子的,你知道嗎?」這裡雪廬老人給我們講,講諸葛亮太太很醜,但是很有才能。人家都不要她,一般人她也不要,她覺得那些人沒學問,一肚子草包,不配做她的丈夫,所以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她才要。所以諸葛亮的太太是這樣的,很醜但是很有才能。

  「現在你們結婚不是這樣子的,專挑那個心情無常的、漂亮的,就覺得很好了,今天嫁張三,明天離婚再嫁李四,你不知是後補第幾個丈夫了。這都是些畜生話,吾不能講述了。」雪廬老人講到這個地方,講到結婚,現在的確這種婚姻離婚率很高,離婚又再結婚。所以一般結婚,有的結了兩次婚,甚至有的結了三次婚、四次婚的都有。現在的結婚都是專挑那個心情無常、漂亮的,所以離婚率很高,如果挑那個很醜的大概就不會離婚了。

  好,第七條「受人之送行及餞別,到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八。

  【八、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

  「我們來了,人家給我們接風,或者給我們洗塵。接風與洗塵是兩回事,都是到本地來不走了。例如,你是台北人到台南去,你拜訪台南人,人家請你的客,那算是洗塵也算接風。」

  「你以後待在台南一天兩天,必須還席。」就是在台南住了一、二天了必須還席,就是回請,「這是必須的」。「你不能在那邊吃人家的就完了,必得還席,這才是禮尚往來。以後你在台南這地處,在各機關辦事、開會,彼此常見面,這有關係,也是禮貌。」

  第八條,我們來到一個地方,人家給我們接風,或者給我們洗塵,接風與洗塵是兩回事,都是到本地來不走了,就是要住一段長時間。雪廬老人舉出一個例子,就是如果是台北的人到台南去,你去拜訪台南的人,人家請我們吃飯(請客),那個算是洗塵也是接風。我們到了台南待一、二天之後必須再回請,還席就是回請,這才是禮尚往來。不能說這樣人家請了那也就完了,我們要回請,禮尚往來這很重要。到了當地跟有相關的人士見面,彼此都有這些關係,也是禮貌,人與人之間交往就必須禮尚往來,這個也不能疏忽了。

  好,第八條,未、「旅行」,「人之接風或洗塵畢,須還席」,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九。

  【九、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咱們到外國去,你到人那兒有不同規矩,言語也不一樣。現在比從前好,現在有報紙,大概懂得些。吾不大出去,吾有些話不知道,普普通通的台灣話、官話,吾能懂,要說起土話,吾沒辦法了,到市場就沒辦法。」這一條第一段雪廬老人講,我們如果到外國去旅行,到了外國人家那裡去,那裡有跟我們這裡不同的規矩,語言也不一樣。現在比從前好,現在資訊發達,報紙也都會有登這些資料,特別現在網路資料就特別多、特別豐富,我們必須出去之前要先對當地的一些情況了解了解。

  下面雪廬老人再舉出在內地,就是大陸。「那麼你說內地吧!你譬如吾是濟南人,縣城東邊如章丘也就是幾十里地而已,就像彰化與台中一樣種種不同。」這就是在內地,在自己國內,在自己這個省份。濟南這個縣城跟章丘這個縣城也不是很遠,幾十里地,就像我們台中跟彰化不是很遠,雖然不是很遠,但是一些風俗習慣、一些禁忌等等都不同。下面舉出例子,「你譬如在濟南,見了面都是你兄我弟、大哥二哥的,見了面都是稱呼你大哥。你要是章丘人,稱他大哥,那糟糕了,那他一時就不高興,必得稱呼二哥,你這個不知道就不行,稱呼大哥就被挨罵,他也會打你。」這是舉出濟南跟章丘它這種風俗習慣、忌諱也就不同。就像我們台灣以前也是一樣,每個地區講的話,我們在台北講的沒問題,你到南部、到澎湖講可不行。

  「你譬如山東人到北京,見了北京人,在此地見面稱『先生好』,這很恭敬,可是你到北京見面稱呼『先生』,那就糟糕了,『先生』是風化區裡的稱呼,這個你得懂得。這是吾舉的兩個例子。各處有各處的不同,你總得問明白,別在那裡冒一句不好聽的話,這很重要!」這是每個地方它這種稱呼也不一樣,這個我們要先問問當地的這些稱呼有哪些避諱,這些風俗習慣也必須了解。

  「『入境』,境是還在本地、指本國而言。『入國』,就不行了,指到別國去了,那就與本地更不一樣了,這不必舉例子了。」境就是在本國或者本地不同的縣城,就像我們台北到新竹、新竹到台中,台中到嘉義、台南,到高雄、屏東等這些地方,這個叫「入境」。「入國」是出國,到別的國家去,這個就更不一樣。

  「昨天吾說,外國人的酒,你把它拿來嚐一遍,他們趕緊拿走,給你換一個。如果你還不開竅,又嚐一遍,還不算,還再第三遍,這個人連這警覺都沒有。」這個就是反應太慢了,嘗一遍他就拿走,他就給你換一個,自己要有所警覺。「所以你上那一國去,你得問問人。你這個樣子不行,吃東西就不行,他們又沒筷子,拿起湯匙,這個樣子喝就是不行。你都不學學這個,怎麼能中用?做事就怕不中不西、不南不北,叫不上來,現在就是『四不像』。」的確雪廬老人講這個也是一些常識,現在交通發達了,到國外旅遊我們看的就比較多、就比較了解。吃西餐有西餐吃法,有它的一個規矩禮節,跟我們吃中餐不一樣。這些我們出國也必要了解一下,才不會鬧笑話。「你也不看小說,中國小說都藏著意思。姜子牙坐的什麼東西,你知道嗎?都有涵義的,姜子牙坐的那個就叫四不像。你聽聽這一句吧!《封神榜》那個書大家看不了,也看不懂。武王伐紂,那裡頭含著意思,裡頭有一個挑剔是非的叫申公豹,與姜子牙是師兄弟,申公豹是來回挑剔是非,申公豹那些事是該挑剔的」,就是挑剔是是非非的,「所以著書要明情理」。「嗨!說久了,我們還是趕緊上完《常禮舉要》。」雪廬老人講到看小說,這裡講到姜子牙、申公豹,話又說回來了,我們趕快言歸正傳,再趕快上《常禮舉要》,趕快把它上完。

  「『入門問諱』,你要知道他家平素的事,現在人是不在乎了。如家中父母等等什麼的,你得先問明白,不問明白,你去滿嘴胡說。從前取名字都有些注意,你譬如這麼說吧,《古文觀止》你可念過?《古文觀止》,韓文公給李賀舉進士,這篇你都念過。就為著李賀的父親叫進,大家妒忌他,科舉考試想少一個人多一個名額,就說李賀不能下場考,怎麼不能下場呢?因為下場就是個『進士』!他的父親叫進,他得避諱。那篇文章你要給李賀答辯答辯,你答辯得出來嗎?韓愈答辯理由說得很充實,甚至於打贏官司。你光學會那個有什麼用處?你們有人查《古文觀止》嗎?有查,那也不錯,能查到就不錯,就知道吾不是造謠言!」這一段就是雪廬老人講,引用《古文觀止》,韓文公給李賀舉進士,這個就為李賀的父親叫進。他的父親叫進,就要得避諱,這是查《古文觀止》。這一段主要給我們講,諱就是避諱,人家忌諱的。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就是你入門,他家裡有什麼忌諱不便講的,要私下問一下。不然到人家家裡去,你講出人家忌諱的事情,這個就很不好,很失禮。「現在吾給你說一句通俗話。你多麼大的學問,你現在說白話或說些什麼,多少得有點理,沒理就亂七八糟,那算你自己的。多少得有點理,不論多少都得有,不必在那妄作聰明,說『那個是我發明的』,那是你所見不廣。」這是雪廬老人講,不管多大學問,說白話或者說些什麼話,都多少要有點道理,沒有道理就亂七八糟,那就算你自己的。多少有一點道理,不論多少都要有理,不必在那裡妄作聰明,「那個是我發明的」,不要認為這樣,那是我們自己所見不廣,見聞不廣博。

  下面又舉出例子,「你譬如頭幾年有個小故事,一對沒主意的父子,兩個人去賣驢,兩人牽著驢往前走」。「有個人說話了:『你這個人真笨,你父子兩個牽著這個驢在路上走,驢閒著,坐上一個人,可也省力氣!』有道理,父親就讓兒子騎驢。走了幾里路,有個人看了說:『唉!好沒道理,你這麼大年紀了,他一個年輕人,他跑跑有什麼關係,應該給你坐。』父親聽聽覺得有道理,叫他兒子下來,他坐上。這又走了幾步,又有人說:『你這麼大年紀了,路又那麼遠,一個小孩子他如何跟得上?』是!想想叫誰坐呢?我抱著這孩子,爺兒倆個都坐上吧!這可沒話講了。走著走著有人說:『那幹什麼?去賣驢,你還叫牠受苦,你倆下來,別坐著壓著牠。』父子一聽也有理,這怎麼辦呢?一個人坐也不行,兩個人坐著都不行。好!咱抬著吧!把這驢捆起來,兩個人抬著這驢,一過橋,走路不穩,驢掉到河裡,完了!」這是雪廬老人舉出,如果像這樣的情況,你到底要聽誰的?就是自己總得要有主張,不能聽人家這麼講你就這樣,聽那樣講你又那樣,到最後你要怎麼辦?

  「你看這個木造浴池,有三面五層,今天中央日報也有這段。這是我們中國《漢書》就有的,多少年的一些東西。你多麼大的能力,也出不去古人的範圍。」現在人做的,實在講就是再大的能力,也無法超出古人這個範圍。現在說發明什麼,古人古時候就有,只是我們沒有去看這些資料不知道,見聞不廣。這是雪廬老人在講第九條「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附帶給我們講這些常識,這些我們也要懂。這一條「入境」,在本國其他的縣市地區有一些禁忌,要先問問、了解了解;「入國」,出國到別的國家問那邊的風俗習慣;「入門」,到人家家裡要問一下,他這個家裡有哪些避諱的,那些話我們要知道,這樣我們出門旅行才不會到處碰釘子。

  好,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未、「旅行」第十。

  【十、入國不馳,入村里必下車馬。】

  「『入國不馳』,入國,你要下車馬,現在還是有這條。一到人家的國土,你得有禮貌,慢慢走,不妨害人,否則顯得不恭敬。入國,車馬不馳,人不飛跑。你到人家家去,在台階下頭,主人迎你,你得趨,快走。一上台子,一進門,就不須奔馳。」這個「入國」就是要有恭敬,走路要慢慢走。到了人家的家裡,主人來迎接就得趨,就趕快走過去,不能慢慢的走。一上台子,一進門,進門之後就不能奔馳,就不能走得很急、很快,就要緩慢一點。這是講「入國不馳」。

  「『入村裡必下車馬』,現在有火車,不按此條可以。你自己的車,不管什麼,你到人家莊頭上,你必得下車馬來。你不下來,現在吾不知道,以前那就麻煩了。你一下來,這是禮貌啊!莊子是人家的,到人地處,當然你得有禮貌,這是必須下來的。」這是到人家的村莊、人家的地方就要有禮貌,一進入村莊就必須下來,下車、下馬。但現在一般都是坐火車,這就沒有像以前騎馬或者坐馬車這一類的;如果自己有開車,這也是要注意的一個地方。

  「就是在本地,譬如你住中正路,你到靈山寺來,回去的工夫,坐著車,一到中正路口這一頭,你就要下車。你不信,你可以去問老先生,這是恭敬莊子」,恭敬這個村莊、這個地方。「你父母住這個街,曾祖也都在這個街,不下車馬,你架子大啊!現在不懂這條的是年輕人。這裡頭供著的牌位都比你小嗎?」這是講恭敬,到一個地方,就是你在本地也好,本地雪廬老人舉出台中,比如說你住中正路,到靈山寺來,回去的時候坐著車,一到中正路口這一頭你就要下車,那就不能大搖大擺的車子就開過去。不相信,可以問問這些老先生。這個就對一個地方、一個村莊它的一個恭敬,或者對這一條街的恭敬,這條街你父母住這裡,曾祖父好幾代都住在這裡,到了這個街上不下車馬,顯得自己架子很大。那現在這條禮,真的大家也都不懂,大家也沒有這個習慣,車子一開就是開過去了。

  「中國書注重五倫主義!這個觀念,給你們說說,例如拜年,不光是給人家賀年,上人家先拜壽,先拜壽去。到了村莊了必得下來,恭敬人家。你一下來,村莊的人都懂規矩,問說客人上哪裡去啊?等等,他就給你打招呼!那就是個禮貌嘛!他們忠實的招待你喝水。或可是馬,或驢什麼的,你要坐著車不下來,他們就罵說:今天咱們視野不好,碰見失了腿的人了。怎麼失了腿呢?不能走路嘛!不是失了腿嗎?這還是輕的,重一點的就說你上哪兒?你這車不能在那走,我們的路都是老路,你那個車一壓,我們的路不行,你到莊外頭走,莊裡頭沒路。那他就不管你這個了。」這些是古時候的古禮,這是一個禮節,對人一個恭敬,現在這些我們也看不到了。總之我們懂得這一條的精神,就是以我們現在這個環境、這個交通狀況來行禮。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懂,彼此也都不懂。這個地方我也舉出我們佛門的例子,特別是在大陸上的一些寺院,有時候請我去做法會,他們非常隆重,排了兩行的居士,排得很長,走路要走十幾分鐘。我要進去,我這個車就不能直接開到寺院門口,就在他們站人的地方,就在寺院外頭這個地方我就下來,下來跟大家打招呼。兩邊都有人在歡迎,甚至還有持香的,這就車子不能直接開到裡面去,一定在外面就下來,走進去,這是一個禮貌。所以現在大寺院還看到這個禮,一般就很少看到。但是總是我們要懂得,到一個地方要知道恭敬。

  「古人的話台灣也有,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禮是寸步難行。這禮是必須的!就這一點,現在還有點道。你坐著自己自用車、摩托車,這條還可以適用。」這裡雪廬老人講,你自己有車子,開車或者騎摩托車,這一條還是可以適用的。

  好,這個未、「旅行」第十,一共十條,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是申、「對眾」,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一。

  【一、他人正談話,不在中間插言。】

  兩個人在那裡談話,不論他們兩個人坐著或者是站著對談,咱們不要在中間插言。「人家的話還沒有談完,咱們不可當著人家的面談著。這是大毛病!這個事情太不合法了,你說話把人家的話打斷了。你不要說有什麼急事,就是短短的說完了,人家的話也接不起來,沒有這樣子的。」

  「這個事情,吾給同學們說,現在這個情形吾見了很多,一個人、二個人談著話,當著人家插嘴,這個是大毛病。」這一條可能我們自己也常常犯這個毛病,就是兩個人他們正在談話,當中我們就插進去,打斷了他們兩個人談話。縱然我們講的短短幾句,總是打斷了,可能他們兩個剛才談到哪裡,一時又接不下去了。所以這個也是對人不禮貌,我們不要在兩個人談話的當中去給他們插嘴,這個要避免。所以這一條,『他人正談話』,正在談話,我們不在他們還沒有談完的當中去插言,這個要避免。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一條應該都比較容易懂,雖然容易懂,但是很容易犯,往往我們忘記了,可能又犯這個毛病。所以這個要常常提醒自己,如果過去常常有這樣的毛病,我們就要時刻提醒這一條。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申、「對眾」第二。

  【二、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

  『兩人對談』,「兩人正站著談著話,你在這兒走。你說我沒插話啊!是沒插話」,但是他們兩個人對著面在談話,我們要走過去,要繞著他們兩個的身後走,不能在他們兩個人談話面對面當中穿過去。「這個得記住,這都是大毛病!」這個跟前面那一條,我們也常常看到有人犯這個毛病,可能我們自己也犯過這個毛病,就是看到兩個人談著話,我們走路,他們正在談,就從他們兩個人面對面當中走過去了,這個是對人很失禮的。這一條也容易懂,但是容易懂也不是說大家很容易做到,還是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如果不提醒這一條,跟前那條一樣,往往我們又犯了這個毛病。所以時時刻刻提醒、記住,這很重要。看到人家兩個站著講話,我們一定不可以從他們當中穿過去,一定要繞到他們身後,繞過去。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