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深入義味,求法不倦)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3/10/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62-0005
《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淨土集.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六頁,我們從第二行,第六頁第二行,從二十五這裡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二十五、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這一段經文,跟前面的經文都是講極樂世界的菩薩,現在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也都是這樣來說法度眾生。說法,所言所說的這個法都是真實的。『誠諦』,「誠」是誠懇,「諦」是真實,誠懇真實的這些道理。『深入義味』,這個「義」,我們開經偈講「如來真實義」,所說的佛法都是如來真實義,能夠讓聽眾深入如來真實義,深入這個義味。這個味,我們一般講法味。世味哪有法味濃,真正嘗到法味,那就不疲不厭,他不會厭倦。
我們講這個誠諦,都是講真實語,根據經典這個真實語來講,大家聽了有趣味,得到法味,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經契理契機。講經,菩薩能夠觀機,講的道理都不違背佛經的真理。契機,適合不同眾生他的根機,能夠深入淺出來說法,就不是一般講的一些比較低級庸俗的話,讓很多聽眾聽了很有興趣。聽眾人很多,或者是講一些笑話,大家聽了很有趣,聽眾很多,這個就不是誠諦,就變成綺語。講得很好聽,大家很喜歡聽,但是內容不符合經典的真實義,我們一般講譁眾取寵。很多聽眾,聽眾聽得非常歡喜,聽得非常有趣,但是所說的不契理契機,那這個就不對。所以這個雖然是菩薩的境界,我們現在很多同學也學習講經,這個原則我們一定要能夠知道,要保持。我們講的不違背經典的道理,但是對象不一樣,講法也不一樣。講法不一樣,不違背經典的道理,這樣所謂契理契機,那我們凡夫,我們能夠學習的,先學這一點。
我們這邊有開佛學班,大家都有研究過「內典研學要領」,這雪廬老人編的。古來祖師大德教講經說法,也都是這個模式,我們依照這個來講,雖然我們是凡夫,但是不至於有錯誤。過去我們開始學講經,我們淨老和尚他就要求,講不好沒關係,講到人都跑掉了也沒關係,跑到一個都沒有了,還有桌椅板凳在聽。當初我們學習講經,老和尚就是這樣給我們開示的,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講到沒有人,根據我的經驗,我是還沒有講到剩下桌椅板凳,但是在錄影室就是剩下錄影機,我一個人,我在台北錄;還有一個,最少有一個,就是在錄影那一個,就我們兩個。我剛出家,在學習講經,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有一天晚上在華藏講堂,我講經有一個聽眾,就是那個維那,那個維那還是我姪子,我大哥的大兒子。他國中不念,跑去出家,我出家他就陪著我去出家,結果他在學會當維那,他來敲引磬,那是一次。第二次是在台大醫院慈光佛學社,台中慈光圖書館他們蓮友辦的,在醫院裡面辦了一個佛學社,請我去那邊講。在那裡工作的醫生、護士,有時候有一些病患會去聽,有一次也是講到剩下一個維那,那個維那是一個牙醫,江醫師,他當維那,就他一個,因為他當維那,他一定要去。但是我好像講的也滿自在,我也不會因為沒有人就講不下去,我覺得我還講得津津有味。這就是想到我們師父上人開示,他說講到人都跑光了,剩下桌椅板凳,也這樣講。我們最少還一個人,還沒有剩下桌椅板凳。所以老和尚教我們學講經,說你講不好沒關係。我們剛開始在學習,當然不會講得很好,因為我們自己都沒有深入義味,怎麼能講得讓人家深入義味?但是講不好沒關係,不要講錯了,講錯要背因果,那個就比較麻煩了。講不好沒關係,不要講錯,這個原則非常重要,也是我們學習講經的同學,特別是初學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學習總是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
這裡講,菩薩講經說法,所言都是誠諦,就是真實的諦理、真理,而且讓聽眾能夠深入義味,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淨老和尚一生講經說法,的確我們現在不斷的聽、重複的聽,還是很有義味。你嘗到法味就不會厭倦,不疲不厭。我們聽經聞法,為什麼不想聽?為什麼聽的人得不到法味?因為我們有業障,所以聽了聽不懂,聽不懂當然就沒興趣。聽了也不曉得在講什麼,自己也不能夠理解,因此也就沒有興趣去聽了,這個是有業障。這一次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給我們導師淨老和尚辦文物展,幫我們策劃、設計的陳筱君女士,她請一個時藝公司來幫我們規畫設計。本來他們都沒有學佛,這一次是故宮唐老師的介紹,因為他們辦畫展都是一般世間的畫,山水畫、油墨畫,畫人物、畫植物,大部分都是藝文界這些名人的畫作,一般都展覽這些。對於佛法方面,陳女士她是有接觸過佛光山,但是從來沒有接觸過我們淨老和尚這一塊,這一次辦這個文物展的因緣她接觸到了,她接觸到了非常的法喜,她感受到法喜,感受到我們老和尚跟一般法師不太一樣,已經超越在各個宗教之上了。因為我們老和尚是以佛陀教育來跟各宗教交流,所以提倡佛陀教育,不是宗教那種意識型態。
根據經典講的真理,實在講,放諸四海皆準,無論什麼國家、什麼族群、什麼宗教信仰,大家都能接受。早上悟道也被邀請參與我們當地各宗教他們的一個會議,請我講幾句話,我是把先師淨老和尚過去開示的提出來跟大家再溫習一遍,再重複的分享。重複的分享還是很有味道,過去好像聽過,但是現在再聽,還是很有味道。我們學講經的同學都知道,「經」這個字是中國聖人講的叫經,凡是稱為經,一字都不能改動,因為它是真理。菩薩的論還可以有討論的地方,論是菩薩造的,經就不能改動了,一旦稱為經,它就是真理,就是事實真相。所以台北這個時藝公司的老闆,有一天來開會,這個文物展辦過之後,我們還有後面的一些會議。在之前我也跟他們分享,我說我們要做這些,實在是做不完的,內容太多了、太豐富了,真的做不完,只是我們一般不識貨,不認識。我就給他講,經的義味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有窮盡的,這個義味有限度的,你看個一遍、兩遍,讀個幾遍你就不想再繼續讀了。經有貫、攝、常、法,我講到這個攝,有攝受力。如果你嘗到法味,你就欲罷不能,就不疲不厭,嘗到法味了,還沒有嘗到法味之前枯燥無味。我就用咬甘蔗比喻,以前我們小時候吃甘蔗沒有用刀削,連那個皮用嘴巴咬,把那個皮咬掉,然後裡面咬到甘蔗,那就嘗到味道了。如果你咬到外面這層皮又硬又澀,不好吃就不吃了、就丟掉了,那你就嘗不到裡面的味道了。所以我就跟他分享,我說我們學佛,學習經典,聽經聞法,跟這個咬甘蔗一樣,我們剛開始還不懂,還沒有嘗到法味,所以會沒有興趣,因為沒嘗到味道,不曉得在講什麼。如果一旦你聽懂了就嘗到法味了,你就會不斷的去深入,像這裡講「深入義味」,你就不斷的要進一步深入的去了解。
我講的剛好應這個因緣,那個老闆聽到這一句,嘗到法味,這一句觸動他的靈感。我來澳洲之前,來的那一天早上又開了一個會,現在他們時藝要做宣傳、宣導,標題是「嘗到法味」。他有打個字放在投影機給我看,嘗到法味,「嘗」那個字特別大。嘗到法味,他說用這個標題很好,可以吸引一些不學佛的人。所以我們這一次辦文物展,不但我們淨宗同修會去看,的確也跟一些沒有接觸過佛教的,我們國內外的這些有緣人士結了緣。所以我們在那個場所辦也是有這個用意,除了紀念我們淨老和尚,我們淨宗同修會去參觀,同時也接引一些有緣眾生,他們去那邊旅遊,每一天都很多遊客。現在兩岸還沒有開放,如果兩岸開放,來參觀的人會更多。我們這一次參展兩個多月,他們中正紀念堂都有義工在計人數,幾個人進來。有一些他們漏掉了,因為那些是義工。根據他們統計,大概來瀏覽、來參觀人數有三萬多人,因此我們這個成果相當的好。本來是展到八月二十日,後來他說後面還有半個月,問我們要不要,我說要,繼續展,所以展到九月五日才圓滿。
這裡是講到我們講經說法要符合真實的諦理,也就是我們一般常講要契理契機。講經說法,契理不契機叫閒言語,講了大家也聽不懂。如果講了大家聽得很歡喜,就是講一些庸俗、低級的,那個也不叫佛法。講一些俏皮話,讓大家聽得很歡喜,開開玩笑,講講笑話來吸引聽眾,那個就不符合經典的道理了,變的契機不契理,這就更不好了。因此講經說法的標準就是契理契機,這個也不容易,一般我們初學講經要達到這個也要練很長的時間。因為講經,來聽經的聽眾不一樣,跟學校不一樣,學校都是同年齡,同樣一起上課,固定的這些功課,比較好講。講經不一定,有新來的、有老修,要全部都照顧到,實在講也不是很容易,你講得太深,初學的人聽不懂;你講得太淺,老修聽得沒味道。所以根據「內典研學要領」,學習講經的方法也只能從這個比例來分配,如果老修多,玄妙的義理多講一點,附帶也講一些比較淺顯的事相,一般初學能聽得懂的,來照顧這些少數的聽眾。如果初學的多,或者一些老菩薩比較多,你要多講事相,少說義理。義理他們聽不懂,多說一些事相,他聽得才明白,這個要多說一點,照顧少數的知識分子。我們現在只能這麼來學習,但是菩薩這個標準也是我們學習的標準,我們自己深入義味,慢慢的,所講的也能幫助別人深入義味。
下面就講了,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就是為了要『度諸有情』,為了這個,要度眾生,「度」就是幫助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範圍就很廣了,十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有情。我們現在在人道,就是針對人道的有情眾生來『演說正法』,「演」是表演,身教;說是言教,身口意三業都在說法。演,我們身體的一些動作,一投足,一舉手,無非是在說法,會的人他就開悟了,不會的人就要說法。你看經典上佛表演放光,根性利的人一看就悟了,根性比較鈍的人看了不曉得為什麼,請佛給我們說明,您放的是什麼光,是什麼因緣放光。《無量壽經》就是阿難尊者看到佛今天的光彩跟平常不一樣,起了疑問,所以請問佛,今天為什麼跟平常不一樣,那個光不一樣,求佛來給他說明。像迦葉尊者,我們常常聽到達摩傳來這個禪,這個禪就是祖師禪,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傳給阿難,傳到達摩,達摩再傳到中國來。你看佛拈花,他沒講話,手拿一枝花,迦葉尊者看了會心一笑。佛就講,吾有涅槃妙心,付囑於迦葉尊者,你們可以跟他學,這個傳給他了。你看佛也沒講話,他就開悟了。那個是演,看得懂的人他就開悟了,看不懂他還是不悟。像梁武帝那個時代,傅大士也是彌勒菩薩化身的,有一次梁武帝請他去講經說法,傅大士他一上去,上座坐下來,桌子一拍就下來了,就走了。梁武帝看了莫名其妙,請你講一座法,一句話也沒講,他說講完了。這種示現就像拈花微笑那個意思一樣,看懂的人他當下就大徹大悟,不懂的人就要進一步去說明了。總之,演說都是正法。
我們再看下面一條,看二十六:
【二十六、遍遊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這講極樂世界的菩薩『遍遊佛剎』,我們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一樣,都能遍遊佛剎。「遍遊佛剎」,佛剎有很莊嚴的佛剎,根據《阿彌陀經疏鈔》引用經典裡面講的,還有很多佛剎比極樂世界更莊嚴,極樂世界的菩薩都能去。我們看到《彌陀經》,十萬億佛國土大家都能去,哪一尊佛的佛剎都能去。實在講,往生極樂世界等於往生所有一切諸佛佛剎,因為你都能去,都不用辦簽證,所以能夠遍遊佛剎。遍遊佛剎,『無愛無厭』。「愛」就是貪愛,我喜歡這個地方,這個就是愛,就跟凡夫一樣了。有一些世界比較差,比較不好,他也不討厭。因為諸佛世界,你看《無量壽經》後面講,有很多世界都很清淨的。我們現在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污染非常嚴重的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就是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惡世就不清淨;不清淨,菩薩也不討厭。很清淨佛的世界,他也沒有愛染,濁惡的世界也不討厭。
這個「厭」,我們修淨土常常講信願行,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厭離娑婆這個「厭」,跟討厭的「厭」字是一樣的,它意思不一樣。這裡厭離娑婆,這個厭它是不留戀,這是厭離的意思。不是說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我討厭極了,我到極樂世界再也不來了,不是這樣,這就變成我們凡夫的凡情了,不是這樣,我們現在厭離就是說不留戀這個世界。我們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我們發願要度眾生。我們做三時繫念,不是每一時都要念一遍四弘誓願嗎?「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現在發的願只是口頭發願,就好像喊口號一樣,但是做不到,不能兌現。眾生無邊誓願度,首先要度自己,自己不能度怎麼能夠度眾生?因此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為了要度眾生。現在我們在這裡,自己也沒有德能,具縛凡夫,業障深重,不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在這裡發的願就不能兌現,做不到。所以到極樂世界去留學,我們去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自己還沒有修到成佛,我們也能度眾生,這是佛力加持。到十方世界度眾生,我們也不會墮三惡道,也知道自己從極樂世界來的,這就有保證了。如果不先到極樂世界去一趟,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夠度眾生?所以這個厭不是討厭,就是不留戀、不貪戀這個世界。我們總是留戀這個世界,有什麼好吃的我們就想多吃一點,哪裡好的環境,我們多住長一點時間,我在世間多享受享受,這就是留戀。我們想要什麼東西,捨不得這個世間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那就去不了極樂世界,因為這個願就生不起來了。
所以心裡要真正放下,老和尚常常勸我們要放下。放下是功夫,看破是學問,我們現在的功課,實在講重點就在這裡了。我們學了佛,學了淨土法門,我們真正的成績就是這一生要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才能解決生死問題,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其他都是其次的,其他都不重要,我們在現前這個世界隨緣做。總之我們所做的一切,統統要迴向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剛才講,你貪吃的、貪住的、貪享受的,這個是留戀,貪要在這裡世間活久一點,活久一點幹什麼?享受!如果很苦的時候,我想最好現在就走。所以諸佛以苦為師,苦對修道人、修淨業的人也不是壞事,所以佛才講,諸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人沒有覺悟到這個世間苦,他怎麼會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他就不想解決生死的問題,修得再好頂多得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生死輪迴。所以我們學佛,要很清晰的知道目的在哪裡。像印光大師講,不是說我要求作大法師,來生作大和尚,度眾生無量無邊,印光祖師說要把這個念頭拋向東洋大海之外。要得到緣法,法緣要殊勝,信眾要很多,信眾很多你出不了六道,還是生死凡夫,這就不是學佛的目標。所以這裡講「無愛無厭」,這個厭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厭就是不貪戀。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也沒有希求心,沒有希求的念頭,這個念頭都沒有。『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沒有哪一個人跟我比較好,哪一個跟我過不去,有怨恨,也沒有這些念頭、這些想法。菩薩能做到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亦無希求不希求想,遍遊佛剎,無愛無厭。實在講,他為什麼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因為菩薩破四相,破四見,這《金剛經》講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相就是虛妄。只是一個諸佛剎,它的相可以永恆存在,我們這個娑婆的相變化無常,但是為什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相從性裡面出來,性是空的。像電視螢幕,空的,但是它能現相,什麼相都從那個空的現出來;如果沒有那個屏幕,那個相現不出來。所以有從空生的,空就在有當中。
沒有四相,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就「亦無彼我違怨之想」。所以《金剛經》講,為什麼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不起瞋恨?忍辱仙人講,說當時如果我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一定生瞋恨心。為什麼?因為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割下去一定會痛的,痛他就很自然反應,就瞋恨心起來了。為什麼會痛?因為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我相,第一個就執著身體是我,所以會痛。割別人身體,你為什麼不痛?因為你執著這個身是我。離四相就是阿羅漢的境界,得了三昧。印光祖師在《文鈔》講,如果你得了三昧,你這個身體就像虛空一樣,就像水一樣。你看刀割那個水,劃下去有一道痕,馬上又合起來、又恢復了,他這個刀像劃虛空一樣。為什麼?因為這個相是假的。我們這個身體是假的,那個刀也是假的,假的跟假的它沒有妨礙,事事無礙,所以他不會痛。不會痛才不會生瞋恨;如果會痛,怎麼會不生瞋恨心?我們不要說刀割,就人家眼色不好給我們看,我們就很不高興了;或者打一巴掌,那不得了,可能氣到死都還記得,真的是這樣。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會這樣。所以如果沒有深入金剛般若,破四相,破四見,做不到,我們凡夫肯定做不到。這裡講極樂菩薩,這些都是大菩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菩薩的境界,但是我們要學習。所以這個金剛般若很重要,如果不深入《般若經》,我們看到這些,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印祖講深入三昧,刀割這個身體就像劃水一樣、劃虛空一樣。
我再用其他的一個公案例子,讓大家進一步去體會。圓瑛老法師,他也是我們中國佛教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高僧大德,是中國佛教會第一任會長。他對《楞嚴》跟《圓覺經》,這兩部經是他一生專攻,深入的經典。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講,如果你要學《楞嚴》跟《圓覺》,介紹我們看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不但有這些經典的註解、講義,自己修持功夫也不錯。因為他講,他參禪都到瀕臨開悟的邊緣了,但是因為擔任佛教會的會長,事情很多,所以耽誤他參禪的功夫。有一次他在關房打坐,想到外面去,他起來就走了、就出去了,後來想回到房子裡面,一回頭發現這個門關著,進不去。進不去,他剛才怎麼出來的?因為出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不起心不動念。他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身體跟那個門它就沒有礙,叫事事無礙,就可以走過去,那個牆壁也不會破一個洞,他身體也不會撞得鼻青臉腫的。那回來為什麼進不來?起心動念了,這個念頭起來,有障礙了,要再走進去頭就撞破了。大家用這個公案跟那個歌利王刀割身體,你去參,是不是一個道理?
我們身體是假的、牆壁也是假的、那個門也是假的,假的跟假的它沒有妨礙。那我現在為什麼有礙?因為我們起心動念把它當真的,所以在這裡吃盡苦頭,冤枉受苦。《金剛經》就給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像做夢一樣。過去古代有個公案就講,以前有一個大德,晚上睡覺夢到老虎要來吃他,嚇得不行,趕快跑,後來醒過來,原來是南柯一夢。後來想一想,既然是夢境,早知道就做個人情,給老虎吃了。大家去體會體會這個公案。我們現在就是不知道眼前這一切是夢,雖然聽「如夢幻泡影」,我們還是當真的。所以我們看《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現在關鍵就是要「應作如是觀」,我們才能夠深入義味,深入這個境界。所以要做到這一段經文講的,必須我們開啟自性的金剛般若智慧,我們才能做得到。
我們再看二十七。
【二十七、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這個大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有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都是幫助一切眾生,對眾生有「真實之利」,真實的利益。菩薩為什麼能夠有大慈悲利益心,我們沒有?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跟眾生是一體,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我們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個大慈悲利益眾生的心生不起來。這個大慈悲利益心也不能勉強的,這是大菩薩的境界,我們現在有小慈悲就很不錯了。要像菩薩這樣大慈悲利益心,必定要破四相、破四見,分別執著都沒有,你就見到真相,原來一切眾生都跟自己是一體。他見到這個事實真相,大慈悲利益心自然就生起來了,自然就這樣,絲毫不勉強。他為什麼有大慈悲利益心?下面講,『捨離一切執著』。我們有分別執著,這個大慈悲利益心就生不起來。所以菩薩「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因為見到實相,見到事實真相。我們再看第二十八。
【二十八、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這個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一切法」是一切萬法。這個還是要用《金剛經》來講比較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這裡講的「知一切法,悉皆空寂」,因為是假的。重點在「知」這個字,我們現在就是不知,我們雖然聽了《金剛經》這首偈,我們還是不知。如果知這一切法都是空寂的,我們『生身煩惱,二餘俱盡』。「生身煩惱」就是我們父母生的我們這個身體,我們就有煩惱,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生」就是生死,生老病死的生死。我們在六道輪迴,身體的生老病死叫分段生死,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生死;脫離六道,到四聖法界,分段生死沒有了,還有變易生死。這兩種,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俱盡,就出離六道十法界了。為什麼?因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知」這個字如果真懂了,你就開悟了。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這些年我個人一個體會,根據中峰國師這個開示,這個開示都有禪機,那個裡面如果有一句你懂了,你就開悟了,就全懂了。我們現在照念,但是念久了,慢慢也有一點體會了。你看中峰國師講,這個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我們現在身體裡面這顆心臟叫肉團心,我們一般講心就是這顆心臟。心臟不是經典講的那個心,心臟是一個物質,我們能夠思惟想像的不是這顆心臟,也不是大腦。如果我們這個心可以思惟想像,現在醫學發達,可以心臟移植,甲的心臟移植到乙的心臟,乙不會變成甲。乙還是乙,他原來的生活習慣、他的言語,還是他原來這個人,但心不一樣,換成甲的心他沒有變成甲,他還是乙。那就說明,我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的不是這顆心臟,也不是我們頭腦的哪一條筋。這個就是佛教學,教我們認識我們身體當中有一個心。但是我們現在講到心,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的,中峰國師講,這叫緣慮心,「順逆境界上總總分別者是」,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妄心,我們現在知道是這個心。但是心不是這顆心臟,請問不是這顆心臟,那心在哪裡?不在我們身體裡面。所以《楞嚴經》佛問阿難尊者,無論真心妄心,你心在哪裡,請你給我講,在哪個地方?阿難找了七個地方,一一被佛否定了。這個在《楞嚴經》,這段經文是很有名的「七處徵心」,交光大師的註解叫「七番破處」,阿難講的七個處所都被佛破掉了,不能成立。
「七處徵心」就是七個地方去找心,心找不到,阿難就慌了,到底心在哪裡?所以阿難尊者的示現就沒有慧可根性那麼利。你看達摩祖師,我們現在雕達摩像,達摩祖師一隻手伸出來就是要向慧可拿心。他說我心不安,求大師幫我安心。他說好,心拿來幫你安。慧可言下大悟,「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達摩就說「與汝安心竟」,安好了。所以慧可他根器比阿難利,阿難找了七個地方,慧可馬上就知道,覓心了不可得。《金剛經》也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都過去了,你找不到;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你也抓不住;說未來,未來沒到,三心不可得。我們講這個緣慮心,後面中峰國師講靈知心,禪宗達摩祖師開悟就是你認識自己那個靈知心,你就大徹大悟了。靈知心是什麼?「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諸佛悟之,假名惟心;眾生迷之,便成妄識」,就是要認識那個心。
我們學佛,明心見性,見性叫成佛。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那個心,靈知心,就教這個。你知道這個靈知心就「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就是從心想生的,它本來就空寂的。所以「生身煩惱,二餘俱盡」,都沒有了。你看我們做法會都要念《心經》,《心經》就是《般若經》,六百卷《般若經》可以濃縮一部《金剛經》,一部《金剛經》可以濃縮一部《心經》,《心經》就給我們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無無明就沒有眾生,無無明盡就沒有佛了。無明它本來就是空的,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切是假的。這個「照見」跟《金剛經》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樣,或者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凡所有相,你觀外面的相是虛妄的,這對外一個觀法;對內,你要觀察自己這個靈知心,它是如如不動的。它本來就沒動,是我們自己在妄動,這個靈知心它都沒動。六祖開悟講了五句話,其中一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它本來就不動。本來不動,我們以為在動,實際上沒動。這些義理我們要知道。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因為我們凡夫就是執著這一切法是真實的,有一些外道說是空的,都不對。這裡講空寂,空有不二,當一切法現相的時侯,它當體就是空的。好像我們看到電視螢幕,開關關掉的時候它是空的;打開開關,這些相現出來,它還是空的,但是它能現相。好像鏡子一樣,什麼人來它就現什麼相,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它本身是空寂的。你知道這一切法都是空寂的,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因為知道這是虛妄的,就不會當真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有煩惱?我們當真實的。這個叫執實見,我們凡夫就是執著這一切都真有、真實的。連現在科學家也知道,愛因斯坦講,物質是人類的錯覺,沒有物質。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現在也知道物質不是真的,這個講的就跟佛法有接近,相應了。我們再看二十九。
【二十九、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這個『潔白』就是清淨的意思,清淨就是潔白。『猶如雪山』就是比喻喜馬拉雅山終年積雪,雪是雪白的,很清淨。我們的心,每一個眾生的心都是潔白的。六祖開悟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什麼叫自性?本來它是清淨的,本來就沒有污染。我們現在感覺污染好多,那是我們的妄想,虛妄的妄想。所以這個「其心潔白」,每一個眾生的心(自心本性)都是潔白的,我們現在在凡夫,也沒受到污染,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迷了。猶如雪山,『忍辱如地』,用這個地來表法,表忍辱,因為地就是修忍辱,你什麼骯髒的東西丟到地上,地它沒有一句怨言,用這個地來表忍辱,就是忍辱就如同大地一樣。
『一切平等』,這個「平等」就是經裡講的「清淨平等覺」。佛法講的是真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那不就平等嗎?你是佛,我也是佛,大家都是佛,那不是真平等嗎?男的是佛,女的也是佛;老的是佛,小的也是佛;中國人是佛,外國人還是佛;蚊蟲螞蟻,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天人統統是佛,那不都平等嗎?真平等。不管你在什麼身分、什麼地位,你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家居士有四十七位,出家眾有六位,在家出家,男眾女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是佛。《法華經》講龍女八歲成佛,龍還不是人,牠還是畜生道,牠八歲就成佛。如果明白這個大乘經教的道理,心就真平等了。如果你不學大乘佛法,世間人講平等,你怎麼講都不平等。過去講男女要平等,後來不行,要女男平等,那平等了嗎?有沒有平等?女人會生小孩,男人又生不出來,怎麼平等?相不平等,性是平等的,你明心見性,一切統統平等,明白這個大乘經教的道理,真平等了。所以世間人講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唯有深入大乘佛法,那是真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像水一樣洗這個塵垢,清水來洗塵垢。這一條,「洗諸塵垢」,現代有一個術語叫「洗腦」。腦要不要洗?要,你不洗就不乾淨。我們衣服髒了不要洗嗎?每天要洗澡,所以腦要洗一洗。沒有一個人不被洗腦,現在問題是你用什麼水洗?你用清淨的水來洗,還是臭水溝的水來洗?那個臭水溝的水來洗,你愈洗愈髒,所以要清淨的水來給我們洗腦。什麼是清淨水?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清淨的水,清淨的法水,洗滌我們身心的塵垢。所以很多人講洗腦洗腦,我說對!要洗,你要用什麼水來洗?這部《無量壽經》就是最清淨的水。「清淨平等覺」,經題不是給我們講嗎?你用這個水來洗保證乾淨;你用其他的洗,愈洗愈髒。這個地方也顯示菩薩的這些德能,這是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學習的。我們再看第三十:
【三十、其心正直。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心正直』就是沒有歪曲,沒有曲折,所謂「直心是道場」。這個直心我們不要誤會,我心很直,我講話都很直。以前早年我們在圖書館,有幾位出家的女眾法師站櫃台,講話就比較衝。她說師兄,我講話就這麼直,我說妳那個不叫直,那叫衝,衝得人家受不了,都哭著到我面前來。那個不是直,這不能誤會。所以我有什麼講什麼,我這個心很正直,不是那個意思,不能誤會,不能錯會。直心是道場,這才是「其心正直」的意思。什麼叫直心?我們現在心裡煩惱一大堆,你說心有直嗎?直心就是你的靈知心,自性,真如本性。這個心我們現前了,『論法無厭』。這些大菩薩,心都是正直的,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論法沒有厭倦,不疲不厭,像《普賢菩薩行願品》講的不疲不厭,論法沒有厭倦的時候。論法為什麼無厭?我們剛才講,嘗到法味你就不會厭倦了。沒有嘗到法味就會厭倦,沒有興趣了,聽了半天不曉得在講什麼,聽了就想打瞌睡。聽得枯燥無味,聽了不生法喜,他當然就厭倦了。如果你嘗到一點法味,你就很有興趣,那就不一樣了。
菩薩當然「論法無厭」,討論佛法、學習佛法他沒有厭倦,不疲不厭;『求法不倦』,而且不斷深入的求法。佛法深廣無比,所以求法也不疲倦,為了求法,捨身都在所不惜。《華嚴經》龍樹菩薩也是表法給我們看,龍樹菩薩很聰明,佛講的經幾乎他都學會了,他看佛教也不過如此,他自己想要再設立一個教,自己來當教主。後來大龍菩薩知道他自滿,以為自己都學會了,自己要自立一個教,所以就去幫助他,帶他到龍宮去看《華嚴經》。他一去看,看呆了,才知道原來佛法不是只有他知道的這些,看到《華嚴》才知道佛法深廣無盡,重重無盡。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華嚴》如果你體會一點義理,也就會很有興趣。最近我學習複講我們師父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又學習黃念老的《華嚴念佛三昧論》。因為這個《三昧論》有一個因緣,就是一九九O年,韓館長招待我一個人跟一般的旅行團第一次到大陸旅遊,我們師父就說,你們旅遊到北京,就把這個《華嚴念佛三昧論》的文字稿拿給黃念老去校對。所以我白天去旅遊,晚上就請那個導遊帶我去,去交給他,向他請教一些佛法的問題。這個因緣,所以我現在也在學習他的《講記》,現在我才看出一點端倪,有嘗到一點點法味。以前我們師父學《華嚴》,早年在三十幾年前,在華藏圖書館,他老人家也給我兩本方東美教授的《華嚴哲學》,有兩本。那兩本給我,我都擺在書架,也沒有去翻來看,因為看不懂,不曉得講什麼,沒興趣。如果你稍稍了解一點,你會不斷的去深入,愈深入那個法味就愈濃,重重無盡,當然就不疲不厭,就論法無厭、求法不倦了,不會厭倦,不會學這個學到最後很疲勞,累得要命,就不會這樣,不會厭倦。我們現在學習還得不到法喜,就是還沒有嘗到法味,嘗到法味你就有法喜,有法喜你就無厭無倦,就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好,今天晚上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第三十,下面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