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網路學院座談會—斷疑生信,增長信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3/2/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141-0006

  同學:第七十八個問題,當前疫情下,請問院長,是繼續跟著網路學院的課程學習,還是一心念佛?因為恐懼時就想著趕緊念佛,但念佛又覺得功夫不得力。請法師慈悲開示。

  悟道法師:尊敬的網路佛學院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繼續來簡單回答,我們諸位同學的一些疑問。剛才第七十八題這個問題,問到有關現在看到的災難這麼多,特別這個三年新冠狀病毒的疫情的確人人自危,每一個人都有危機感,因此我們凡夫難免心懷恐懼。網路佛學院,目前這個學習,還是繼續學習,因為繼續學習,我們也不妨礙一心念佛。這個學習跟念佛,跟我們整個生活也都沒有妨礙。特別是念佛法門,它的方便就是不礙世法而行佛法,就是說我們世間一般的事業、工作,沒有妨礙,做任何的工作都沒有妨礙,問題在於我們時間怎麼安排來念佛。我們學習總是有一些時間,我們可以根據各人的情況,如果你的學習進度很快,你時間就可以多一點來念佛;如果學習進度慢一點,這個方面,我們念的時間減少一點。所以我們這個念佛法門,就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這個十念,就是念十口氣,或者十句佛號,這個都可以稱為十念。所謂晨朝十念,古人是用念十口氣,這樣作為一念。這個一口氣,各人中氣的長短不一樣,中氣比較長的,一口氣可以多念幾句佛號;中氣比較短一點,就少念幾句。就是盡一口氣,沒有限定要念幾句,一口氣稱為一念,這樣念十口氣,稱為十念。不能超過,就是十念,這古人用的十念法。

  最近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提倡十句的念佛,這個十句的念佛,就是念十句佛號,不是十口氣,十句,就十聲佛號。這個也是早年他老人家在馬來西亞弘法,看到伊斯蘭教他一天做禮拜祈禱有五次,一次時間都很短,大概三分鐘,祈禱完了,他就繼續他的工作。我們淨老和尚看到伊斯蘭教每一天有這樣例行性的一個祈禱時間,就想到那我們念佛比他這個就更方便了。這個念佛,他老人家,還定出九次。這個九次他是怎麼念?就是早上起床,洗臉刷牙之後,有佛像對佛像,沒有佛像,合掌向著西方,或者沒有佛像,向著經本也可以,你念十句佛號,就念十句。到了吃早餐,我們一般寺院早餐、午齋都有念一個供養偈,這個供養偈也就改為念十句佛號,就吃飯前念十句。三餐吃飯,那就三次了。晚上睡覺前,再念十句。睡前念十句,看你的時間,你的方便,如果要在佛前念也可以,或者你要上床前,合掌念個十句,再睡覺。早晚,然後三餐,加起來就五次了。再來就是你上午上班時間,上班前念十句,要工作前念十句,就開始工作;上午要下班,上午下班就是中午要休息吃飯,要休息了,再念十句。下午上班之前再念十句,下午下班的時候念十句再下班。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加起來一共四次,再加上三餐飯前念十句,早晚起床、要睡覺,各念十句,這樣加起來一共九次。這個十句佛號一次就不用三分鐘,大概一分鐘就夠了。我們淨老和尚推行九次念佛,也是看到現代人的工作很忙碌,大家很忙。有一些人的確他沒有太多的時間,長時間來念佛,特別每一天你固定要做的功課,不可能定得太長。所以定課愈短愈好,像我們老和尚提倡的九次念佛,這一次十句佛號不需要一分鐘,你念快一點,大概三十秒就念完了。你如果想要加個迴向偈,「願生西方」也可以,不念也可以,就念十句佛號,那就很好記,就十句佛號。那你固定能夠這樣念,養成習慣,一天,雖然每一次這個佛號念的只有十句,很少,但是整天貫穿下來也是很密集的。所以有很多同修就採用這個方法去念佛,覺得效果很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過去提倡一天九次念佛,不妨您來參考、來採用,這樣應該就不影響你的學習。

  我們現在學習經教,學習這個,主要也是幫助我們念佛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念佛,總是還有懷疑。這個念佛法門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信願行,《彌陀經》講的信願行。要真信,要發願求生淨土,有真信切願,那肯定會念佛。如果真信切願,縱然一天念十句佛號,那也能往生。這是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的。關鍵,能不能往生是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攝取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真信之後要發願,願捨娑婆,願生極樂,對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不貪戀,不留戀。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私自利,統統放下,那是真願,不再貪戀這個世間,不再留戀這個世間。如果有真信切願,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開示,念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這是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在信跟願,信願具足,你念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就是你念佛功夫比較深,那往生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比較淺,往生品位比較低。所以念佛功夫的淺深,你念得好不好,是品位,關係到品位的問題。往生的關鍵是在信願,所以念佛實際上也要幫助我們增長信願。

  我們現在只有念佛,往往這個信願都還比較不足,因此需要有經教、經典來補助。這個經典,我們為什麼要講經說法、聽經聞法?佛陀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他沒有帶人家參一天禪,也沒有帶大家念一天佛,就是天天講經說法。這個問題,主要就是佛法難信易行。修行就在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現實生活,但是難在信心,這個信難,所以《彌陀經》佛講了兩次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因為有懷疑,有懷疑夾雜,這個信心就不是真信,半信半疑。特別遇到事情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去解決,我們懷疑馬上就出現了。懷疑一夾雜,我們的信心就動搖了,半信半疑。為什麼會半信半疑?主要還是對經教,對事實真相這些道理、方法沒有真正搞透徹、搞明白,所以有懷疑。懷疑,講經說法,聽經聞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講經、聽經的目的在這裡。如果我們沒有懷疑了,我們就可以老實念佛了,其實學習經教都不需要了,真的不需要了,可以放下了。可以不用聽經,也可以不用講經了,你一句佛號念到底,你就成佛了。參禪的,一個話頭參到底,他也明心見性,也成佛了。不懷疑了,這個就沒問題了。所以我們現在網路學院,主要的目的還是幫助大家斷疑生信,主要是這個方面。所以這個學習,我們為什麼學了還有懷疑?主要是我們還是不善學,不知道學這個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還是沒有真正搞清楚。如果真正搞清楚,這些統統是我們念佛的助緣,所謂正助雙修,幫助我們增長信願,幫助我們增長信心,幫助我們願力能夠堅定不動搖。所以學習是為了斷疑生信,增長信願,然後念佛,我們功夫自然得力。

  念佛跟聽經,實際上,主要還是幫助我們生起真信切願的這個目標。所以讀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五種會集本講得圓滿,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講得很詳細,從作人講到作佛,學了這部經典,主要是幫助我們增長信願,斷疑生信。如果我們真正沒有懷疑了,不懷疑了,這部經教可以放下,可以不需要學習。如果還有懷疑,我建議還是要學習。學習,幫助你斷疑,因為你有懷疑,你就不能老實念佛。一面念,一面有懷疑,這個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講,「誤人第一是多疑」。其實一句佛號很簡單就成佛了,那為什麼我們念得這麼困難?因為我們懷疑太多了,我們疑問太多了,誤人第一是多疑。「疑能生苦苦生疑」,懷疑,我們就生苦了。我們有懷疑、疑惑,我們就苦了,苦又增加我們的懷疑,疑能生苦苦生疑。那怎麼辦?「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就是念佛念到疑根斷了,你就知道自己是誰,原來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但現在問題,我們一心念佛能不能把這個疑根念斷?當然可以,念佛就是直接成佛的方法,問題就是我們那個懷疑放不下,一面念一面有懷疑夾雜在裡面。所以「疑網纏心不易知」,這個懷疑,好像那個魚網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的心裡,我們不容易發現,以為自己沒有懷疑,其實有。所以我們要先斷疑生信。

  我記得早年我們淨老和尚他老人家一年有半年住美國,那時候拿綠卡,跟韓館長一年有半年住美國。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有很多同修,以前還沒有Email,還沒有微信,網路這些,在三十年前沒有這些東西,大概都是用書信的,有問題就寫信來問,然後我們師父給他回答。常常不在國內,就是一年有半年在美國,那回來之後有時候還要到其他國家去,到東南亞這些地方去,實際上在台灣停留頂多兩個月、三個月。有一些信來問問題等到我們師父回來,大概快一年了。後來我們師父就叫我代替他回答,但是我寫的回答,要先給他看。他看哪裡回答得不妥當,再改一改,他老人家再改一改,然後照他改過的,我就代替回答問題。後來回答了幾次之後,再給師父看,他老人家看看,他說可以了,以後就不用再給我看了,就什麼問題,人家寫信來問,你就統統不要再問我了,你就全權代理(幫他老人家)回答問題。

  那個時候我記得有一個居士寫一封信來,問了一個問題,他說聽我們師父講《彌陀經疏鈔》,他就發願,一門深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當時講《疏鈔》,就是說念佛三個要訣,第一就是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不間斷。他問的問題,他說這三個要訣,第一個不懷疑,他做到了;第二個不夾雜,他也做到了;就是第三個不間斷,他做不到。不間斷,就是說他沒有辦法像念佛機,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念個不停,因為念累了,你口乾,你就沒辦法念,他說這個不間斷,他沒辦法。他問怎麼辦?他這三個要訣,缺了一個不間斷。大家想一想,他有沒有懷疑?他第一個不懷疑,他做到了,不夾雜也做到了,第三個不間斷,他沒做到,所以來問問題。後來我給他回答,我說你都不懷疑了,還問什麼問題?還寫信來問什麼問題?不用問了,不懷疑還問什麼問題?這就說明什麼?我後來看到這個《淨語》,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疑網纏心不易知」。這個懷疑,好像捕魚那個網,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的心裡,你不容易知道,你不容易發現。自己有懷疑,以為沒有了,其實疑問很多,他自己不知道。所以為什麼要經教?佛為什麼一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天天講?這信難。你真信了,真明白了,那修行不難。實在講,講到最究竟圓滿,修行成佛就是一念之間,不難。但是你要搞明白,那是要花一點功夫,畢竟我們不是那種老實人,老實人可以,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這樣的老實人,那是很稀有的,那個善根特別深厚。那也是過去世種植了很深厚的善根,才有可能老實,他才不懷疑,不然一般人總是有懷疑。所以我是建議學習還是不要放棄。念佛,一心念佛,你用九次的念佛,這個也不妨礙你學習。而且學習,你要善學,要知道怎麼學,我學了這個就是幫助我念佛的,幫助我信願增長,幫助我念佛功夫提升。你這個定位定清楚了,也就沒有疑問了,你就沒有疑問了。所以這個九次的念佛,你任何的工作都可以。

  有一年我去美國,在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回來飛機誤點,在舊金山一個同修家掛單,他們家離機場比較近。第二天換飛機,一大早到機場,機場那個空服員站在機艙門,就供養我紅包。我說還不錯,坐飛機,第一次收到紅包。那個飛機人數很少,大飛機,飛美國都大飛機,人數很少。然後飛一、兩個小時之後,這飛機平飛了,那個空服員就找我了,大概那是班長,她說她們飛機上空服員都要皈依,要皈依三寶。那我就想,我還是第一次,在飛機上怎麼皈依三寶?我們都要在佛堂。她說她們沒時間去佛堂,只有現在有時間,現在客人很少,剛好法師你坐我們這班飛機,剛好滿她們的願。後來我是帶了一張小的西方三聖,就是放在背包,放在行李架上面,我就拿下來,我說好吧!就這張小的佛卡,就擺著。我說在哪裡皈依?坐經濟艙,那個走道都很小,拜佛也不方便。她說二樓一個客人都沒有,它那飛機是兩層的,二樓是商務艙,位子比較大。我就到二樓上去,先給大家皈依,空中皈依。皈依之後,她問我怎麼修?她們一天到晚飛來飛去,這個時間都很難固定。所以我就想到我們老和尚當時已經提倡這個九次念佛,我就告訴她們這個九次念佛方法,她們聽了就很高興,原來她們這樣飛來飛去還是有辦法來念佛、來修行的。

  所以這個方法,無論你做什麼行業都適用,你再忙,你忙到一分鐘都沒有,大概也找不到那麼忙的,關鍵要持之以恆,就是養成習慣,到時候就是念,雖然時間短,反正我到時候就念。這個提供你參考,我是覺得既然學了,有始有終,就是不要放棄。如果你有真信切願,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都能蒙佛接引往生,這一點你就不用擔憂。也不要擔心,功夫得力不得力?這個都不要掛在心上。如果你一直罣礙功夫得力不得力,那反而你的功夫又受到障礙了。這些妄念都要放下,安心學習,這樣應該就不會有問題。所以我們時時刻刻信願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這個關鍵在信願,就能跟佛感應了。好,這一題就回答到這裡。下面一題。阿彌陀佛!

  同學:第七十九個問題,尊敬的院長吉祥!請開示,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六根接觸六塵時,如果能時時保持如如不動,就能開悟嗎?怎樣才能保持住如如不動?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我建議你可以去看江味農老居士註解的《金剛經講義》,他特別這個地方講得很詳細。如果你看到《金剛經講義》分量比較大,我是建議可以先看我們淨老和尚的《金剛經講義節要》,他把江老居士《講義》節錄重點、重要的,那更方便,你可以看看這個。六根根性怎麼樣能保持如如不動?這個也不容易,《金剛經》講得很簡單,但是我們要去下功夫,你可以試看看。如如不動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如如不動。我們現在自性有沒有動?也沒動,也沒有動。我們現在怎麼感覺都在動?那個動叫妄動,我們自性從來沒動過。你看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不是說五句話嗎?「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什麼叫自性?它本來就沒有動搖,自性本定,自性沒有動搖。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自性,「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處生死流,我們現在是處生死流,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但是我們的自性?驪珠獨耀於滄海,滄海比喻作苦海,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滄海獨耀,就是靈光獨耀,它如如不動。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如如不動,我們現在迷了,以為在動,其實沒有在動。這個就好像我們眼睛花了,眼睛有毛病,看到外面空中有花,天旋地轉,好像都在動,其實外面有沒有在動?沒有。所以你的眼睛還沒好,外面那些有沒有?它還是沒有。好像《圓覺經》講空中有花,以前我都有經驗,身體有問題,蹲下去一起來,頭都會暈,都在轉,而且空中都有星星出現。是不是空中有星星?有沒有在轉?沒有,那是我們自己身體有毛病,你毛病好了,它就沒有了。但是正當我們有毛病的時候,它還是沒有,不是說我們有毛病的時候,它就有;沒毛病,它就沒有了,不是這樣的。我們有毛病的時候,它還是沒有,這個大家去體會體會。所以我們現在在生死輪迴,我們自性有沒有動?沒動。

  所以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滄海是大風大浪,那一顆珠獨耀,它都不受影響,它如如不動。「居涅槃岸」,你覺悟了,它那顆珠還是一樣!不是說我們成佛了,那就有一個不一樣的。迷了,我們現在凡夫跟成佛就不一樣,不是,都一樣,都是如如不動。現在問題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如如不動,本來就沒有生滅,我們的妄心在妄動,所以你要回歸如如不動,《金剛經》講得很簡單,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現在看到,凡所有相,不管你什麼相,統統是包括在裡面,佛的相、魔的相,好的相、不好的相,那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那怎麼辦?關鍵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不要去取外面的相,你就見到自己如如不動的本性。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虛妄還不行,還要不取於相,只是知道,你還是取相,還是迷,所以關鍵要不取於相,不要取相。這個不取相難,大家可以試看看,人家罵你一句,看你取不取?你可以試看看,人家罵你一句。讚歎你一句,高興得不得了;罵你一句,就生煩惱,生氣了,就取相了。

  所以你可以練習,人家讚歎你的時候不起貪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人家罵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假的,不要放在心上,這樣在生活當中去練。這個舉一個例子,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你看到所有的,不管什麼樣的相,心裡知道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就回歸到如如不動,你就見到如如不動。我們現在為什麼見不到如如不動的自性?因為我們都把外面的虛妄相當作真的,我們一天到晚在取相,在攀緣,在裡面患得患失,生煩惱,種種的。所以如果你要進一步去了解怎麼修,我建議深入《金剛經講義》,你把它花上十年的工夫,大概你也知道怎麼修了。起碼你花上三年的工夫,就知道怎麼修了。那可以先從我們淨老和尚《金剛經講義節要》開始,從這裡下手,然後再進一步看江老居士的《講義》,因為我們老和尚的《節要》是從《講義》節錄重要的出來。所以現在我也在星期三跟我們同修大家一起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這個也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也是統統幫助我們念佛的。如果《金剛經》這個方法用不上,但是這個原理原則我們都可以用上,用在念佛上,外面所有的境界相,無論順境、逆緣,遇到種種的這一切,都提起一句佛號,這個也更直截、更了當。就提起一句佛號,就代替過來,這個更方便!我們念佛人就提起一句佛號。好,這個問題我們簡單回答到這裡。下面一題:

  同學:第八十個問題,請悟道法師慈悲開示:(一)學生家有個小菜園,不用農藥,菜長蟲就供養蟲了,剩下的再吃。學生在院子裡放太陽能念佛機和老法師的播經機。但是挖地時會傷害到蚯蚓和蟲類,學生怎麼做才如法?(二)印光大師開示念佛十念記數法不要掐珠,學生理解是十句不要一句一句掐珠,十句心裡記數念完掐一個珠,這樣每天知道自己念了多少句佛號,行嗎?(三)印光大師開示靜坐念佛不要掐珠,手動神不能安,久則受病,那麼怎樣記數?(四)印光大師開示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學生理解為繞佛可以掐珠對嗎?如果不對,念佛什麼時候可以掐珠,什麼時候不可以掐珠?還是大致估算自己一小時用十念記數法能念多少來記數?(五)如果學生有緣想參加閉關念佛,每天念十萬佛號怎樣記數如法?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一共有五個問題。這位同學問的有五個問題。第一個,種菜挖地會傷到蚯蚓這些蟲類,要怎麼做才如法?這個佛教導佛弟子,你要種菜之前先念佛,或者念咒,告訴這些眾生,就是說你今天什麼時候要開始在這個地方挖地,請牠們要回避,避免傷到他們。如果萬一不小心還是傷害到了,就要念佛或者念往生咒跟牠迴向,勸這些眾生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在《沙彌律儀》也有一條,他那是念咒,就是每一天早上起床,還沒有下床,要先念個咒,然後發願,就今天不小心如果被我踩死的這些,像螞蟻什麼,我們這個腳踩下去,我們是凡夫,很難說完全沒有傷害到這些小昆蟲、小動物。我們不是故意的,就是無意的會傷害到,或者是開車、走路,特別螞蟻這一類的,很容易被我們踩到、踩死了。所以《沙彌律儀》這一條就是早上起床,還沒有下床,先念個咒,發願,就是今天一天如果不小心被我腳踩死的這些眾生,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念咒功德迴向給牠們,或者往生善道。我們念佛人,我們剛才講了,你九次念佛,早上起床,你還沒有下床,可以先坐在床上念個十句佛號,也可以這樣發願,就是說今天不小心如果被我傷到的這些眾生,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淨土,這樣做就好。因為我們凡夫挖地、走路種種,很難避免去傷害到這些小昆蟲、小動物,我們不是故意的,但是也沒有辦法百分之百都能夠避免,所以《沙彌律儀》才定這一條。那這一條,如果你是念佛,就用念阿彌陀佛給牠迴向就可以了。如果你是要念咒,當然也可以,念佛人用念佛是最方便的,先跟這些眾生講,你什麼時候要去挖地,請牠們迴避。如果不小心被傷到了,這個念佛的功德迴向給牠們,讓牠們往生到善處,往生到西方,跟牠發願,這樣做就好。

  第二個問題,印光大師開示念佛十念記數法不要掐珠,就是不要用念珠。十句不要一句一句掐珠,十句心裡記數念完掐一個珠,這樣每天知道自己念了多少句佛號,行嗎?這個當然行。但是印光大師他這個十念法,十念記數,他只是記一到十。所以一到十,它不斷的重複一到十、一到十、一到十,它沒有規定你一天要念多少聲佛號,它只是你有時間你就念,就是用記數的,用這個方法來控制我們的妄念,就是從一數到十。如果你沒有辦法一數到十,可以分兩段,一到五,六到十。如果兩段還記不住,可以分三段,一到三,四到六,七到十,這樣分三段。如果你一次可以從一數到十,那就一次就可以了。這個一到十,一次完成,或者是分兩段,或者分三段,它都是十句,沒有超過十句的。所以它沒有限定說你用十念法要念多少聲佛號,它沒有規定要記這個數。當然你想要記這個數,用這個念珠來念十句撥一個,那當然這個也是可以,當然也是可以。你要知道自己今天要念多少佛號,當然你念十念法,用念珠來做一個計算,當然是可以。但是我要給你講的就是說,印光大師沒有限定說你要去記一天念多少,他沒有。他說你要記住十句就好,就是十句不斷的重複、不斷的重複,你重複多少,要算多少佛號,他沒有規定。但是你要自己做一個記錄,知道自己一天念了多少佛號,當然用這個方法是可以。這個你自己斟酌,印祖是沒有硬性規定,你一定要算一天念多少,他主要的是說你只能數一到十,不能超過。重複的一到十、一到十,念到十句再回來從一數到十這樣,每一句佛號,你念到第幾聲都要很清楚,這個就是記數的念佛。

  印光大師開示靜坐念頭,不要掐珠,這個原因就是手動神不能安。如果要計數,你下面這個答案,你也已經講了。就印光大師開示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學生理解為繞佛可以掐珠對嗎?對,沒有錯。印光大師他主要是說,你靜坐的時候,因為靜坐,你要入定,心要靜,你手在動就影響到心定下來。所以靜坐念佛,印祖不提倡用掐珠的,不提倡。提倡用記數的,你可以用一到十記數就好,也不要記你念幾聲,你記幾聲,你還是撥那個念珠,手還是在動,所以在靜坐念佛就不要掐珠。行住二時,住就是站著,行就是你走路,這兩個威儀是可以用念珠,比如一面走路,一面掐珠念佛,這是可以的,或者站在那裡,用掐珠念佛也可以。一般你在經行,在走路,可以用掐珠念佛。印光大師講得是沒錯,唯宜行住二時,宜就是說適合,適合在你走路的時候,或站著的時候,用掐珠的。靜坐,這個靜坐我們也要說明,也不是完全規定說,你坐在那邊,比如說你在客廳,有客人來,跟客人在講話,你手掐這個念珠,心裡默念佛號,這個也可以。為什麼?因為你這個時候你是在跟客人講話,你不是在靜坐,不是在閉目養神。這個靜坐主要是說你在打坐,這個時候你打坐,跟你坐在那裡不是打坐,那個又不一樣了。比如說你坐在客廳,坐在沙發,你不是打坐盤腿閉目養神,那這個用掐珠的也可以。這一點要明白,這個也可以。但是你一旦打坐,這個眼睛下垂,要讓這個心身安靜下來,特別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在止靜的時候,過去有一些同修止靜的時候他掐那個珠,掐得又有聲音,那個影響別人。特別在打佛七,或者我們念佛會,當中有個止靜,止靜就是你心裡默念不出聲,你這個時候(在靜坐的時候)不適合用念珠。印光大師講的主要是這個,這個時候用念珠的確是不適合。其他你不是靜坐的時候,不是止靜的時候,用念珠是可以的。我這樣講不曉得這位同學有沒有聽明白?如果不明白,那再說。所以這個問題,你已經解答了,行坐二時,還有坐的時候,你不是打坐(在止靜),也是可以。

  第五個問題,參加閉關念佛,每天念十萬聲佛號,要怎麼計數如法?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有講到這一條,古大德有講一天十萬聲佛號。一天十萬聲佛號,蓮池大師他有做過實驗,他曾經實驗過,一天當中從早到晚,晚上都不睡覺,就二十四小時,他說包括吃飯、上廁所,這個佛號都不斷,他說還念不到十萬聲。蓮池大師,在明朝的時候他都實驗過了,他說一天再怎麼念,念不到十萬聲佛號。他真的有去這樣念,而且要念很快,十萬佛號,他就要去試,一天他是不是能念十萬聲佛號。根據他的經驗,他寫在《竹窗隨筆》告訴我們,他說他連大小便什麼統統,那個時候默念,他都用計數,他還念不到十萬。所以後來他講這個是不是一個表法的意思?十,在《華嚴經》以十代表圓滿,就是圓滿數。你今天二十四小時念佛都不中斷,那就是十萬聲。無論你念得快、念得慢,都可以解釋為十萬聲佛號,就是圓滿了,我今天念佛不間斷。可能是這個意思,我講出來是提供你參考,不過你可以試看看,你要計數的話,你試看看一天能不能念十萬聲?如果念十萬聲,恐怕要念得很快,快到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念不清楚。所以這個可能是一個圓滿數。

  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這個打佛七,那個七天,前面是數字,前面一、二、三、四、五、六,這是數字,那個七,它不是數字,它是圓滿數。七,在《彌陀經》表圓滿。比如說,你念到第七天就一心不亂,那圓滿了,那個七就圓滿了。如果你念到第七天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還要再繼續一個七,念到一心不亂為止。念到哪一天一心不亂,那一天就是七圓滿,就是第七天,前面是數字。如果你念一天就一心不亂,你也是圓滿了,沒有念到七天,你也是圓滿了,因為你已經一心不亂。因為打佛七,目的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這個表法的意思我們也要明白。所以你要閉關念佛,我是建議,你要計數是可以,像蕅益祖師講,三萬、五萬這個應該是可以,十萬一天二十四小時要念足這個數字,恐怕不太容易。我是建議,你就儘量念,念到不中斷,這樣就好。當然你要計數是可以,當然計數是可以。但是你要計數,我是建議用印光大師,一到十、一到十這樣重複,你也不要去記你一天念多少聲佛號了。為什麼?這是我的建議,提供你參考,你覺得可以,你就採用,不可以,你還是照你的方法。因為比如說今天你念五萬聲佛號,你計數念五萬聲,那明天如果念得不夠,念四萬,你心裡會不會有罣礙?你心裡會不會有罣礙,我今天念又少了一萬,怎麼辦?會不會?如果會,我建議還是用印光大師那個方法,你不要去記多少聲。如果不會,那當然沒問題,你就記。昨天念五萬,今天念四萬,明天念三萬,如果愈念愈少的話,好像都退步了,心裡就有一個罣礙,這個會影響一心不亂。

  所以印光祖師為什麼他提倡一到十、一到十?他沒有規定你要記你念多少,因為有人念得快,有人念得慢。念得快,他的佛號的數量就多;念得慢,他就少,這個是必然的。所以這個方面提供您參考,以印光大師那個,或者是說,無記無數。所以這個計數也不是一定說你一定要記,或者一定不要記,這個看各人的根器。你用記數,你覺得對你念佛功夫有幫助,那你就來記數。如果你覺得反而有一些妨礙,不如就是用印光大師那個一到十、一到十,你不要去記一天念幾聲,反正有時間就念,儘量要求不中斷,這樣就好。不要去計較我要念幾聲佛號,這樣反而心裡會有罣礙,就影響你一心不亂。所以這個念佛不在多少,而是在功夫,功夫得力這個才是重要的。如果你念佛念了很多,功夫不得力,那也不是念佛的目的,念佛是要一心不亂,所以佛在《彌陀經》也沒有規定我們一天要念十萬聲佛號。所以這個就是說你執持名號,就是不間斷一直念,這樣就好,我覺得這樣是比較符合經典它的本意。好,這題回答到這裡。下面一題:

  同學:第八十一個問題,阿彌陀佛!慚愧學生請教,姐姐身體一直不好,很會抱怨,學生很心疼,如何做才能讓冤親債主和她解冤釋結,能讓她走上信願念佛的路?感恩。阿彌陀佛!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實在講,每一個人都有冤親債主。哪一個人沒有冤親債主?每一個人都有。身體不好,當然跟冤親債主是有一定的關係。要化解冤親債主,解冤釋結,這個必須有耐心,你也不可能馬上就化解。所以我們要長期誦經、念佛,都跟她迴向,然後懺悔,斷惡修善。我建議你可以念念《地藏經》,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專門都講這方面的問題,講生病,你要怎麼修、怎麼做?要怎麼樣迴向給冤親債主?這部《地藏經》講得詳細,《地藏經》是超度的經典,冤親債主你能幫他超度,這個冤結就容易化解。你能幫助他得解脫,這個冤結自然就化解了,所以這個超度就很重要了。超度,你要長時間。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同修就問我這個問題,我每一次做法會都要寫牌位,寫冤親債主、歷代祖先,說要寫幾次?他問我要寫幾次?是不是寫一次就ok了?寫一次就解決了?我是跟他講,我說這個超度、迴向,迴向到你成佛,你成佛就圓滿了。你還沒有成佛,天天要迴向,不是說迴向一次,超度一次就完了,不是這樣的。實際上,這要長時間,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不疲不厭。我們累世的冤親債主太多了,所以我們要長遠心來為他們來超薦,超薦就是解冤釋結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誦經、念咒、念佛都可以,是有效,問題要有功夫。

  你看《影塵回憶錄》,東北倓虛老法師,倓老他在這個《回憶錄》、在他的傳記裡面都有講到,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這個公案。他在家的時候在北方跟幾個同修在一起共修,他們那個時候也沒有聽經,也不懂佛法,但是很願意、很想學佛,拿經典來看,拿來讀,也不懂,就是讀,很認真。他有一個姓劉的同參道友,那個時候跟他合夥開一家中藥鋪。這個劉居士(他們八年大家都在一起共修,都念《楞嚴經》)《楞嚴經》念得很熟,什麼意思不懂,但是念得很熟了。他念經念熟了,不懂也是有功德,因為念得太熟悉了。有一天這個劉居士中午因為天氣冷在打盹,店裡也沒有客人,打個盹,忽然,他似睡非睡,看到兩個人進來,進到店裡面來,一看,冤親債主,這兩個人已經死了,他心裡想這兩個人過世了,現在進來分明是鬼,不是人。他心裡就想,這兩個人生前是跟他有過節的,為了財務的問題跟他們兩個打官司,這個劉居士他打贏了,這兩個人心不甘願,一氣之下去自殺了。他覺得那肯定來找麻煩、來報仇的,但是走到面前靠近的時候,看他們兩個人的面相,不像要來報仇的樣子,好像很和氣、很和藹,來前面就跪下來,就求劉居士幫他們超度。劉居士說我也不懂什麼叫超度,超度我不會,我怎麼幫你們超度?這兩個冤親債主就講,他說只要你點頭同意就可以了。劉居士說,那這樣容易,我同意,我同意幫你們超度,就點頭。他一同意,當時就看到這兩個冤魂(冤親債主),站在他的肩膀生天了,走了,往生善道,往生到人天善道去了。後來這個事情他講出來,寫在倓老的《回憶錄》裡面。這個冤親債主,就是說你念經念到有一定的功夫了,念了八年,天天念,那一部《楞嚴經》很大,那個分量很多,念了八年,念得很熟了。他們不懂是什麼意思,但是就是念,念得很熟,念很熟心很定。定,他就有功德,他有功德就可以迴向給別人,別人就能得到利益,就沾光,所以他就能超度了。

  所以你說怎麼去解冤釋結?這個劉居士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念經、念咒,或者你念佛,念到有一定的功夫。勸你姐姐,多下功夫,念佛功夫有了,或者念經、念咒也可以,或者念菩薩聖號也可以,只要有功夫就可以了,就能幫助冤親債主超度,幫他超度就解冤釋結了。所以信願念佛的路,經教方面還是不能缺少。我們淨老和尚這些講經的視頻,這些都保留得很豐富,大家多聽,你自然明白應該怎麼做。我建議,妳可以聽聽《地藏經》,多讀《地藏經》迴向,然後讀經、念佛迴向給冤親債主,這樣妳的身體就會改善。好,這一題就回答到這裡。下面一題:

  同學:第八十二個問題,阿彌陀佛!因貪他人利息,我與家人親朋借款給他人,已追討不回來了,個人發願不再追款,所以自己攢工資還親朋的錢,我自認欠他們的,但心中仍有絲絲不爽,也難以靜下心來修行。祈請師父開示。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還是建議多看《了凡四訓》,多看有關因果報應這一類的書籍。特別是《了凡四訓》,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說我們這一生會遭遇到什麼人,會發生什麼事情,跟過去世都有因果關係的,過去今生的因果關係。這個問題,貪他人的利息,當然這是主要的因素。因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沒有貪瞋痴,我們就不會造惡業,就是有貪瞋痴才會造惡業。所以因為我們貪人家的利息,人家貪我們的本錢,這個總是離不開一個貪。所以家人借款給別人,追討不回來,你個人發願不再追款,這是對的,因為你再去追,恐怕那個借錢的人,原來是朋友,就可能會變仇人。現在的人,特別現在人他也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報恩,沒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他不懂得這些人情義理,不懂。所以借錢給人,過去我俗家的弟弟,他太太的弟弟跟他借錢,我就給我弟弟講,他給你借,你就當作布施,你不要說什麼時候要去向他要債,恐怕你這個親戚關係就會破壞。要借錢給人,最好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你自己有多餘的,你能夠借他多少,他有還沒還都沒關係,這樣我們才可以考慮借。借了就當作布施,有還很好,不還也好,用布施的心態。如果你自己沒有錢,你再去給別人借錢來借給他,這個千萬不能幹,這個事情不可以這麼做。

  如果你去給人家借錢再借給他,然後他還不起,你自己也還不起,這不是雙重的一個困擾嗎?雙重的問題嗎?所以你不追款,當然是對的,就放下。所以自己賺錢還親朋的錢,你甘願來還這個錢,也沒有問題,那也是對的。就是說總是離不開因果,可能過去世我們欠他的,但這一世就還清了。我過去也有很多人給我借錢,好像很少有還的,有的還故意不還。特別我在家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次,那個時候我在打工,十幾歲的時候,那時候在聽經了,十九歲的時候已經開始聽我們老和尚講經。在一個大同公司打工,然後一個同事給我借錢,他說領薪水就要還給我。結果他領了薪水他也沒還,他也沒講,那我也不好去跟他要債。後來我們回去搭公車,我先上,他不知道我上,他搭公車那個時候要拿現金出來買車票。當時他就給我說,他身上都沒錢,這次沒辦法還給我,那我也不好意思再給他追討。但是搭公車,他就口袋掏出錢來買票,他掏的錢都滿多的,然後被我看到。他看到我,他就不好意思,只好乖乖還給我。那個時候我就一直念阿彌陀佛,一直念阿彌陀佛,我也沒有跟他要,我就一直念佛,剛好碰到,很巧,他就不好意思,那錢掏出來,現在他沒有辦法說沒錢,他只好還給我了。所以,我也建議多念佛,有還沒還,反正就了債,他沒還就是我們前世欠他的,如果沒欠他,將來還是要還給我們的。所以這個這樣就可以。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八十三個問題,學生的婆家人非常自私自利,非常強勢,學生結婚到現在已經二十七年了,忍辱了二十七年,學生實在是不想再去婆家了,可是親情關係又割捨不斷,請問學生應該怎樣做才能不違孝道?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還是在傳統文化《弟子規》裡面,這個「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婆家也是父母,自私自利,這個總是我們修行去感化,不要去要求,也要求不了。自己修行,多念佛給他迴向,求佛力加持,慢慢能夠幫助他改變,需要時間,這個不是短時間。所以舜是大孝,你看父母要害死他,他都能夠把一家人感化過來,這個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這個問題我是建議還是多學學傳統文化,多聽聽蔡老師的《弟子規》、《群書治要》,這些道理多聽,你道理明白了,你就能夠安然的來忍受,不至於心裡有埋怨。修行,實在講,在這個地方如果你能夠修,那個功德,你增長也是加倍的。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如果你能夠修,這個逆的緣,也是一種增上緣,幫助你大幅度的提升。你看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遇到歌利王,他成佛就不能提早;遇到這個緣,他忍過去了,幫助他提升,快速成就。所以這個緣也沒有好壞,關鍵在我們怎麼去面對,怎麼去修,我們會修了,什麼緣都是好的。

  好,這一題就回答到這裡。今天也時間到了,下面還有二十幾個問題,我們就下星期五再繼續來跟大家分享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