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師晨間講話—涵養本原,不動浮氣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O一集) 2023/5/3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007-0401
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繼續來學習《感應篇彙編》節要,第二十八條,「人但能涵養本原,沖和活潑,不動浮氣,遇親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有情無情,有事無事,都是一團生意彌滿虛空界。」這一條也是養心很重要的地方。這一條「涵養本原,沖和活潑」,本原就是自己的心。心要沖和活潑,最重要就是「不動浮氣」,浮氣就是心浮氣躁。我們淨老和尚晚年在講席當中,特別強調要降伏心浮氣躁,讓我們這個心回歸到心平氣和。我們如果能夠收攝這個心,回歸到心平氣和,不動浮氣,不會心浮氣躁,「遇親便能孝」,孝親。為什麼不能孝親?還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這樣的心態,就不能表現孝親的態度,必定要降伏浮氣。孝親,比如說我們心浮氣躁的時候,父母講我們一句話,你馬上要頂嘴,那可能就心浮氣躁,這個浮氣起來了。所以《弟子規》講「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前面四句就很難去做到。現在我們看到小孩子很會頂嘴,所以我們要很慎重的態度去看這樁事情,從小他養成習慣,長大叫他怎麼去孝順父母,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從小就要涵養本原,不動浮氣。但是現在的教育,從小就教蹦蹦跳跳的,就是學西洋人那樣。西方的教育就這樣,小孩子要讓他活潑。這裡講的「沖和活潑」,內心活潑。他那邊蹦蹦跳跳,心浮氣躁,從小就養成心浮氣躁,長大他做任何事情他都沒有耐心,沒有耐心。
「遇親便能孝」,你心平氣和,自己本性的智慧就透露了,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怎麼做是孝親。「遇物便能仁」,待人接物,心存仁慈之心,在佛門講叫慈悲之心。仁就是說你會想到人、想到物,對人事物都有個仁心。這個「物」包括人、包括事、包括物。任何一件東西、物品,我們對一件東西你沒有愛惜使用,那也對那個東西不仁。就是我們一件衣服,你沒有好好的穿,沒有好好把它整理,你對衣服不仁,你對衣服沒有仁慈心。所以對人事物要有仁,心浮氣躁就做不到;心浮氣躁,仁心也就沒有了。「遇善便能果」,就是遇到該做的善事,那就很果斷的去做。這個也是心平氣和才做得到。如果心浮氣躁往往不能果斷,不知道該做不該做,猶豫不決。所以人心平氣和,遇善他就能果決、果斷,該做的他就會去做了。「遇辱便能忍」,遭到人家的侮辱,就能夠忍下來。這個我們可以在生活當中去實驗,當我們心浮氣躁的時候很容易發脾氣。大家想一想,特別我們有壓力,有很多事情,就動浮氣了。我們練習也就是在事情很繁雜的時候,你怎麼把這個心把它定下來。這個就要在事上去練,特別在繁忙的時候,練這個心。往往我們事情一來,壓力一大,我們那個心浮氣躁的浮氣就起來了,起來你就很容易發脾氣,就容易動火了。所以能夠收攝浮氣,心平氣和,「遇辱便能忍」,人家怎麼侮辱、無禮,能夠安忍。「有情無情,有事無事,都是一團生意」,就是養心。我們這個心就是一團生意,有生命力,「彌滿虛空界」。所以淨老和尚晚年常常勸我們同修要收攝浮氣,不能心浮氣躁,能夠心平氣和,才能做到。這個也是我們大家要共同來勉勵,大家發心來學習,降伏浮氣,達到心平氣和,這樣「遇親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