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第四冊—不可聽信讒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五集)  2023/10/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0-0045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第四冊,第一單元「君道」,六、「杜讒邪」。

  【四十五、初謀伐吳,紞與充、勗共苦諫,世祖不納,斷從張華。吳平,紞內懷慚懼,疾華如讎。及華外鎭,威德太著,朝論當徵為尚書令。紞從容侍帝,論晉、魏故事,因曰:「臣常謂鍾會之反,頗由太祖。」帝勃然曰:「何言邪?」紞曰:「臣以為,夫善御者,必識六轡盈縮之勢;善治者,必審官方控帶之宜。是故漢高八王,以寵過夷滅;光武諸將,以抑損克終。非上之人有仁暴之異,在下者有愚智之殊。蓋抑揚與奪,使之然耳。鍾會才具有限,而太祖獎誘太過,喜其謀猷,盛其名位,授以重勢。故會自謂策無遺策,功在不賞,張利害,遂搆凶逆耳。向令太祖錄其小能,節以大禮,抑之權勢,納之以軌度,則逆心無由而生,亂事無階而成。」世祖曰:「然。」紞稽首曰:「愚臣之言,宜鎭堅冰之道,無令如會之徒,復致覆喪。」世祖曰:「當今豈有會乎?」紞曰:「陛下謀謨之臣,著大功於天下,四海莫不聞知。據方鎮、總戎馬之任者,皆在陛下聖慮矣。」世祖默然。徵張華為太常,尋免華官。】

  這一條出自於卷三十,《晉書(下)》。

  『苦諫』:是苦心竭力地規勸。『斷』:就是決定、判定的意思。

  這一條講,「當初,晉世祖準備伐吳,馮紞和賈充、荀勗一起苦心竭力地規勸」,勸晉世祖不要伐吳。世祖不聽他們勸阻,「並斷然聽從張華力主伐吳的意見」。「吳國被平滅後」,吳國被滅了,馮紞心裡就懷著羞慚與恐懼,對張華就嫉妒怨恨,「嫉恨張華如同仇人」。「等到張華外任鎮守一方,聲威與德行大為顯著」,張華鎮守一方,他的聲名很大,「馮紞在朝議」,就向皇帝建議,「認為應徵召他回朝任尚書令。」把他召回來,不要讓他在外面鎮守一方。馮紞有一次陪侍晉武帝,「不慌不忙地談論起魏晉的舊事」,說道:「臣常認為鍾會的反叛,多半是由太祖(司馬昭)造成的。」世祖聽了之後大怒就說:「你說的是什麼話!」馮紞回答說:「臣認為善於駕馭馬車的人,一定懂得駕馭馬車的六條韁繩鬆緊的形勢;善於治理國家的帝王,一定清楚為官的道理和控制官員權位等事宜。所以漢高祖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因過於榮寵而導致誅滅;光武皇帝駕前的幾位將領,由於給以限制而能善終。這不是做君主者有仁愛、殘暴的區別,也非做臣子的有愚鈍、聰敏的不同,是因為妥善運用限制、顯揚、賜予、剝奪的手段,才使他們有這樣的結局罷了。鍾會這人,才能有限,而太祖對他的誇讚獎賞過多,因欣賞他的謀略,而提高他的名位,授以重權,故而導致鍾會自以為他的策略無與倫比,功勞極大,於是張揚跋扈,終於造成了他反叛朝廷的罪惡。如果往昔太祖採用他的小聰明,又以禮法對他加以節制,限制他的權力,使他進入正軌,那麼他叛逆的心就無法產生,叛亂的事也就無從生成了。」世祖說:「你說得對!」馮紞又向世祖跪拜行禮說:「對愚臣的這番話,聖上應該想想積過成禍的道理,不要讓像鍾會那樣的人,再次擾亂傾覆喪亡天下。」世祖問:「當今還有像鍾會那樣的人嗎?」馮紞說:「陛下駕前有出謀獻策的臣子,他的大功顯露於天下,國內無人不知。作為軍事長官占據鎮守一方,統領兵馬之重任的人,都在陛下考慮的範圍之內呀!」這個也就說明是針對張華。「世祖沉默不語」。之後就徵召張華回朝任太常官。過了沒有多久,「又免去了張華的官職。」等於張華他的功勞到最後都沒有了。這個是聽信讒言歷史上的一個例子。所以讒言可畏,有人進讒言,總要實際去了解、去調查,不能聽一面之詞,就信以為真,這個會造成很大的錯誤。這都是我們要學習、要在生活當中留意的地方。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