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四集)  2010/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6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八十九面,倒數第四行從經文看起:

  【修菩薩道。】

  這句在科判裡面是接著前面的,前面四句「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這四句是「出家修道」。接著下面四句是「才德超異」: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這個後面六句是「行願精進」。我們看黃念老的講解,「本段」就是才德超異、行願精進這兩段,「盛讚法藏比丘出家後修行之德」。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他真幹,實實在在講,老實、聽話、真幹,我們在世饒王初學佛的時候看到了,這六個字可以說是自古至今永遠是成功的祕訣,無論是世出世間法。「修菩薩道,自《吳譯》,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不落權小」。他不是修聲聞道,他不是修人天道,他是修菩薩道,這是我們不能疏忽的地方,一進門就發願修菩薩道,跟一般人是不一樣。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到黃梅去參見五祖,見面的時候五祖就問他:你到這裡來想做些什麼?惠能大師告訴他:我想來作佛。這很不容易,在我想可能忍和尚一生沒有遇到這麼一個人,到這裡來作佛的太稀有了,所以他能夠成佛。世饒王沒有說他來作佛,實際上我們前面看到,他也是要作佛,不但作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發這麼大的願。佛要怎麼做?不修菩薩道是成不了佛的。所以這個地方世尊對他的讚歎,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這個地方是讚歎法藏比丘,說他修菩薩道直趨一乘,不落權小。

  「《宋譯》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薩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是說法藏所修的,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這法是什麼?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至心信樂」。至心跟一心的意思相同,這個心只有一念,所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只有一念。這一念是什麼?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是一乘真如圓滿大道,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完全翻譯成中文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前面跟諸位解釋過了。一切諸佛都是無量覺,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名號。從佛來說,沒有證得妙覺位之前是在因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無量覺。證到妙覺位,這個名號是自性的德號,我們說自性、說本性,或者說真如,或者說法性都可以,是真性的德號,真性無量覺。真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無形無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無量覺,真正是覺而不迷,而為一切法的本體,哲學上講本體,佛法裡面講理體。從這個地方體現到他是怎麼修的,他才能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這些都是表法給我們看,我們要是看明白了,就知道怎樣去學習。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至心信樂,一心誠信歡喜,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決定求生淨土。要有這個決心,非去不可,非成就不可,要有這樣的信心、這樣的願心、這樣的認知,這是萬修萬人去,一個不漏!

  下面的讚德就不是我們一般人能相比的,所以古大德說他是地上菩薩再來,他是法身大士,這個我們不能比。「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就是說法藏比丘才能智慧。「哲,明知也」,都是讚歎他的智慧。「《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這個逸群,就是我們一般講超越群倫,倫是同類,同學當中出類拔萃,這最高的,像我們一個班裡面考試第一名,稱之為逸群之能,所以稱他作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自勝,一般人不能成就,就是沒有克己的功夫。自勝,中國人叫克己,克服自己懶惰、驕慢、放逸,這都是煩惱,不能精進,意志不能集中,這煩惱習氣。他能克服他的煩惱習氣,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放下萬緣,一心專注,他能做到這個,世出世間法,如果能做到這八個字,沒有不成就的,都會有超人的成就,要一心專注。凡是不能成就的,成績平平,沒有很好的成績拿出來,都是放逸,都是不能做到專注,不能夠做到一心,這是一樁很難能的事情,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能做到,他表現在外面肯定是我們常常想的「誠敬謙和」,這個人真誠、恭敬、謙虛、和睦,為什麼?表現在外面就是這樣的,內裡面有實德,真實的德能,外面表現出來一定是這個樣子。

  你看《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趕考,跟這些同學們結伴一起旅行,他在路上看到哪個同學表現的態度謙虛、恭敬、和睦,他就肯定這個人這次一定會考中。到放榜果然,好像他所預料的都沒有一個是失敗的,都被他料中了。這是什麼?德行,內有實德,外面才會謙虛。還有一點點傲慢,我們說得不好聽的人家叫缺德,他的德有欠缺,他不圓滿,所以這種人往往去趕考他失敗了,他沒考取。這個《了凡四訓》也有例子,去罵主考官,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你為什麼不錄取?這裡頭有大道理在。古人講的話一點都不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一定會找到。你去參加考試沒考取,肯定問題不在別人,在自己,真正反省,改過自新,這下一次就沒有問題,就會考中。

  人自勝難,勝他不難,勝他是教化眾生,前面是自度,後頭是度他,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克服不了自己的,特別講微細的煩惱,這個很重要。修行有了一定的程度,度量慢慢擴大,但是遇到重大的境界現前,我們一般人講利害,念頭還有,不會發作了,驕慢的念頭、怨恨的念頭,有,不嚴重,那有沒有障礙?有障礙。見思煩惱必須在六道裡斷乾淨,只有無明煩惱斷了,無明的習氣能帶到實報莊嚴土。但是要記住,它不能帶到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頭沒有,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沒有,純真無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只要有一絲毫這種習氣在,自己都要生慚愧心,功夫不行,不能跟菩薩比。此地的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薩帶這個習氣。這是學佛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當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問題,這習氣在都能往生。可是我們要知道,習氣如果斷了,自己往生有把握;習氣沒斷;那就看臨命終時的運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臨命終時,如果我們有三個條件能真正掌握到,就真能往生。第一個,臨終的時候不迷惑,神智清楚;第二個,在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你念佛,有人提醒;第三個,是在臨終的時候真能放下,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的留戀沒有了,真能放下決定得生。所以臨終最怕現在所講的老人痴呆症,糊塗了,人在病重的時候連家裡親人都不認識,他也能聽見、也能看見,問你:你是誰?這種情形之下就非常非常之難。所以臨終助念,功德不可思議!那個助念的人是提醒他、幫助他,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這才能得生。我們了解這個道理,自己努力更好,臨終有人助念好,沒有人助念也行,臨終沒人助念走的人不少!這些人應該早就知道,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求生淨土,唯一的一樁大事。所以在平時就訓練放下,就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這叫自勝。自勝當然能夠勝他,這稱之為勇,所以真正勇是克己,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壞邪見之明」,能夠辨別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怎麼辨別?只有極樂世界是真,其他皆是妄;只有親近阿彌陀佛是真,靠其他這些天地神明那都是妄。一心專注!這個壞就是破壞,要破邪見。「所以言哲」。「高才勇哲」,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得到。「又《淨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這是在中國古老社會常常說的。「志強名勇」,他立志去作佛,沒有比這個再高的,發這種心是不是傲慢?是不是太超過了自己?不是。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今天發願,一心發願要作佛,跟佛所說的相應,為什麼?你本來是佛。本來不是佛,現在要想作佛,好像是有點誇張的意思,明白之後就知道不是的。要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切眾生沒有成佛,就是他迷惑、他墮落、他沒有回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但成就自己,也給那些眾生做個好樣子、好榜樣。你本來是佛,你為什麼成不了佛?你沒有勇氣承當,你沒有勇氣發願。淨宗法門無比的殊特,殊勝、特別,靠阿彌陀佛。不依靠阿彌陀佛,自己想回頭,難,那真的是難,有能力克服煩惱嗎?淨宗的妙、淨宗的巧,講善巧方便就是用阿彌陀佛的德號、阿彌陀佛的感應,把我們所有的煩惱習氣取而代之,這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別的。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學這一部《無量壽經》,永恆不變,行嗎?行,為什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一切諸佛如來在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自行化他講的無量無邊的經教,這部是總綱領。就是這部經的展開,展開它就是一切經,一切經歸納就在這一部經上,這《華嚴經》上講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也是無量劫修積的善根,沒有這種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當中怎麼會遇得到?你能遇到,就說明你的善根深厚,福德不可思議。這部經在一生當中幫助你圓滿成就,不需要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這個世間,你真正的一心修學得念佛三昧,三昧是禪定,定能生慧。這個三昧,淺顯的三昧是經上講的清淨心,更深的三昧是平等心,心到清淨平等,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為什麼?雖然還沒有明心見性,到覺才明心見性。還沒有到覺,沒有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許多的經論自然就通了,一接觸就通了。你要問為什麼?這什麼原因?因為稱性,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全是依自性為本體,這是哲學上的名詞,沒有體就沒有法,法怎麼來的?法是體現的,在本體現的。在佛經講的理體、道理,什麼個道理?道理就在此地,它是一切法的理體。我們怎樣得到這個理體?至心信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跟它接近了。這一接近,愈接近氣分就愈濃,還沒證得的時候就已經通了很多,沒有完全貫通,通很多了,這是我們講智慧現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現前。

  「志強名勇,心明稱哲」,心就是心地明朗,不迷。在世間法裡面講,小乘聖者那就是世間的大哲,世間人沒法子跟他相比,世間人心都被染污了。諸位冷靜去想,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愛好五欲六塵是染污,貪瞋痴慢疑是染污,六道眾生哪個人心沒染污?沒有染污的一個找不到。縱然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心還是被染污,不過人家有定功,定功能夠控制住。他的染污沒有除掉,但是它可以不起作用,禪定讓它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斷了。這個東西要什麼斷?智慧才能斷,這智慧照見,染污像黑暗一樣,智慧一開,這些染污就沒有了,煩惱才真正斷掉。我們要知道自己這個染污有沒有克服?你就常常想到,你自己有沒有智慧?果然有一點智慧,就曉得我染污已經放下一些,真的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煩惱習氣放下兩分就透兩分智慧,就這樣的。功夫全在放下,不放下不行。放下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這叫真修行、叫會修。後面這一句是總結這一小段,「蓋謂法藏菩薩才能過人,勇猛精進,心明智朗」。他智慧現前,法藏比丘在這個時候,他的境界是法身菩薩,所以他不是權小。

  「與世超異」,這一句,「《淨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異。」這個德就是前面講的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世是世間,世間沒有,世間如果有這種人他也超出。這個世是十法界,超出十法界,他就到實報莊嚴土去了,不在十法界裡。「又《會疏》曰:不常人所及」,這「不」,是「非」的意思,不是一般常人能夠做得到的,「故云與世超異」,十法界做不到,十法界裡面佛、菩薩都做不到,何況其他人?這個我們就能想到,阿羅漢只做到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妄想,只是不執著,真的不執著,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沒有了。我們今天要說,我們自己有能力、有功夫、有修行、有智慧,假的,為什麼?你還住在六道裡頭,這是事實。六道裡這些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門,你每天在這裡接觸還會起心動念,你的功夫是什麼?不太囂張。動不動心?心還在動,不行!你還得搞六道輪迴,你出不去。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經教的薰習也懂得一些,須陀洹,進門的人,《華嚴經》初信位的菩薩,身見破了、邊見破了,我們中國人常講成見破了。這三種我們有沒有?三種都具足。我們看到才德勝過我們的人,會不會有嫉妒心?不能說沒有,只能說輕一點。為什麼?沒學佛的時候,我這嫉妒嚴重,可能還想辦法去障礙他;現在不再障礙人,可是心裡還難過,這就不行。這是什麼?嚴重的習氣,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念佛三昧。這個東西沒有了,念佛三昧才能現前,自性的般若智慧才能透一點出來,這真功夫。真功夫不要問別人,別人不知道,自己比什麼都清楚。

  所以我們要學不要太高,太高做不到,從基本的方面去學。大乘教裡面講的是原理原則,身見、邊見,見取、戒取,我們中國人叫成見,從什麼地方去練?日常生活當中。所以真正修行,感恩,感誰的恩?所有一切眾生。先從哪裡修?一般是先從逆境修,然後再修順境。逆境是處處都叫你不如意,都在那裡找麻煩,把你無始的那些傲慢、控制、佔有、對立,這些念頭化解掉,怨親平等。有沒有怨氣?給你講老實話,沒有。自性清淨心裡一法不立,哪裡還有怨恨?哪有這種道理?順境裡哪裡還有那種歡喜?真正的歡喜是什麼?從自性裡發的,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叫法喜充滿。這種法喜從哪裡來的?也是自己煩惱習氣放乾淨了,法喜才出來,感恩的心才出來。一切眾生對我都有恩,一切眾生不但是人,所有一切動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統統對我都有恩,它天天都在那裡表法,天天都在那裡給我看,問題就是我會不會看?我有沒有看懂?我有沒有在這上面去悟出什麼道理出來?那你就入華嚴境界,就像善財五十三參。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來成就你的,這一切法是什麼?這一切法全是佛菩薩。再細細觀察,這一切法全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一切動物也是阿彌陀佛,蚊蟲螞蟻都是阿彌陀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無一不是,你見到阿彌陀佛了,這些全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諸佛菩薩天天在表演、天天在示現,我們是懵懵懂懂,還在裡面起煩惱不生智慧,專生煩惱,生的是七情五欲,就是不會。會了的時候,自自然然就把煩惱放下,自性裡面智慧德相逐漸逐漸現前了。佛菩薩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自己在境界裡,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在這些當中有所體會、有所覺察,這是好的信息。沒有覺察、沒有體會,那是業障很重的人;能有所覺悟、有所覺察,是功夫得力。過失就要改,德行就要修,我們不知道怎麼修法?佛菩薩慈悲告訴我們,《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就是的,你自自然然就做到。不但做到,它開花,什麼時候開花?古人所講的「聞一知十」,從一法裡面展開為無量法。像大乘佛法裡講的十善業道十條,菩薩居然把它展開為八萬四千條,不就開花了嗎?八萬四千是方便說,實際呢?實際無量無邊,究竟圓滿的性德就在一法之中。十善是十種法,任何一種法都是無量無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說不殺生,一切法都在這條裡頭;說不偷盜,一切法也在這裡頭,不殺生的也在這裡面。一多不二,你才證得,才真正理解到整個宇宙不可分割,是一體。那恭喜你,你證得法身,你跟法藏菩薩一樣,也是「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你超絕,超出十法界了。

  「又《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耳」。下面黃念老說的話,「蓋《合贊》對於法藏菩薩,當時居於何位而發菩提心,未敢遽斷,故以疑惑之語出之,而曰:或約(如果是)地上發心」。他加一個或字,這個或約,現在話就是如果是地上發心,這是《合贊》裡這一句話,「地前世間之義」。地上發心,那就與世超異。這個地是別教十地,別教初地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世間,世間則稱為凡夫,出世間則稱為聖人,這是凡聖一個標準,是以十法界為界限。大乘法裡面稱六道為內凡,凡夫分內外,六道之內的凡夫;四聖法界稱外凡,六道之外的凡夫,為什麼?他沒見性。標準在這裡建立的,也就是說他用阿賴耶,法相唯識裡面說的,他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十法界統統都是用這個。六道凡夫他把它用錯了,迷了,完全用錯了;四聖法界他還是用這個,他用得正,他也沒覺悟。為什麼他用得正?他老實、聽話、真幹,就六個字,聽佛的話,完全依照佛的教誨去做,所以他雖然不是,他學得很像,那個樣子很像佛,學得真像。為什麼不是真佛?他不是用真心,他用的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如果轉八識成四智,那他就是真佛,他就超越世間,這個世間是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人全是用真心,不再用阿賴耶,阿賴耶對他們來講就沒有,這是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所以說他與世超異,這個世可以講為六道這個世間,也能講為十法界,那個世間就高了。所以《合贊》裡面的意思,《合贊》也是日本人作的,這兩種世間到底是哪一種他不敢斷定,所以用疑惑的言語來說。如果是「地上發心,則與世超異中之世字,當指初地以前之一切,蓋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間也」,這是別教。要是在圓教,圓教是初住,圓教初住跟別教初地,所證得的是完全相同。在一般經論裡面,佛講的十地,五十一個階級多半都是講別教,《華嚴》、《法華》這些大經講的是圓教,圓教一乘初住就超越了。

  下面這是黃念老的話,「竊窺《合贊》之意」,這是念老的謙虛,用的這些字謙虛,就是他的意思來看《合贊》註解的大意。「亦偏於法藏當時是地上發心,唯未率言之耳」。就是沒有用確定的語氣來說,沒有用肯定的語氣來講,應該是地上發心。「法藏菩薩何位發心,注經家頗有異解。」到底他發心是什麼地位,古大德有不同的說法,但是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真正要解決這個事情,那一定要請教法藏比丘,那才真的能把事實真相說出來。否則的話,我們沒有明心見性,那總是有問題,為什麼?是我們自己的看法,不見得是真實的。我們今天學習經教,遇到這樣的問題,許多祖師大德說的都不一樣,咱們統統做為參考資料。需不需要去研究?不需要,沒有這個必要,這個對我們念佛往生淨土沒關係。我們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那真相不就大白了嗎?何必在這裡猜來猜去,惹這種麻煩?做文字遊戲那就錯了。同樣一個道理,現在是末法時期,眾生的福薄了,福薄有什麼問題?眾生福薄,佛菩薩就不來,不來,什麼人來?妖魔鬼怪都來了。眾生不相信有正法,起心動念無不是貪瞋痴慢疑,而且非常嚴重,這些煩惱習氣就引誘妖魔鬼怪,把他們都引來了。他們可能冒充佛菩薩迷惑眾生,幫助眾生造業、幫助眾生墮落,他們在旁邊就哈哈大笑很開心,幹這些把戲,他們要不要受報?當然要受報。我們真正學習佛法的看得清楚、看得明白,雖然看得清楚、明白也無可奈何,眾生喚不醒,他不覺悟!

  現在人滿頭腦裡什麼?就是錢,除了金錢之外沒有別的東西。他的價值觀、他的人生觀跟古人不一樣,他們對古聖先賢完全不能接受,認為什麼?那些人都傻瓜,他不要錢,他不要名、不要利,這些人是人類的異類,他這種看法,沒有一絲毫尊重心。他所尊重是什麼?財富比他多的、名利比他高的,他尊重。到終極那就是世界毀滅,這是一個大的循環。科學家告訴我們,在這個地球上,五萬年之前,科學技術比現在還高明,能源從太空當中取得,乾淨,沒有聲音。也是人類走向像現在人這種價值觀,對於宗教神明完全不相信,倫理道德一掃而光,盡情去歡樂。所感的,這是人現在曉得「一切法從心想生」,感得山河大地沉到海底,就是亞特蘭提斯沉到大西洋,大西洋原來是陸地,沉到海底去了,整個文明毀滅,重新再來。山河大地什麼時候能堅固?人心淳厚,沒有邪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正是愛人如己,山河大地就堅固了,境隨心轉。宇宙它真的是有週期性的,許許多多不同的週期,大的週期時間很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乘佛法裡所講的,好像也是一個週期,我現在不敢確定。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從自性裡頭開始流出,最初這一念不覺阿賴耶就出現,阿賴耶的三細相演變為宇宙萬物;到我們自己遇到佛法來修行,在大乘裡面把妄想分別執著淘汰盡了,最後又回歸到自性,這好像是個循環的,又回歸到自性。

  這個現象,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提出一個問題,他向佛請教,我們從自性迷了變成凡夫,現在遇到佛,跟佛好好的修行,慢慢的又開悟。開悟之後成佛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之後還會不會再迷惑?會不會再有一念不覺又變成凡夫?這問得好。佛的回答是舉了個比喻,譬如金礦,黃金跟礦石混合在一起,修行就像提煉,我們從礦石裡把黃金提煉出來,把那些渣子都把它丟掉、淘汰掉,純金提煉出來了,純金提煉出來之後,再不會變成礦石。佛是這樣答覆的。我們知道佛的說法,他老人家說法的原則是依二諦,二諦,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俗諦就是依我們凡夫境界,依凡夫境界也就是我們講依常識、依知識來解答你,你很容易懂。另外一種是他自己完全親證的,那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我們就很難懂。譬如《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佛親證的境界,我們不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也是他親證的,我們也不容易懂。可是有些我們不好懂的,被現代科學家證實,我們再想想佛所講的,能有深一個層次的體會。應該是只要是現象都是個循環,都有循環的週期,一天是個小循環二十四小時,我們中國人講從子時開始,再回歸到子時,是個小循環。一年這是個大的循環,一年當中有十二個月,甚至於有節氣的循環,二十四個節氣,有四季的循環。外國人給我們講的二0一二,這是個大循環,這是銀河對齊的循環,也就是太陽繞銀河系,繞銀河。繞銀河一周,一定會有一次銀河中心、太陽、地球排一條直線,這一個週期是五萬多年,五萬多年才有一次。馬雅他們曆法裡面記載的,是五個這樣的週期,二0一二是第五個週期。

  所以從大乘教裡頭,我也有這個想法,但是還不能確定,就是宇宙的形成,現在科學家講很多宇宙不見了,不見了,在我的想像,一定是回歸常寂光。這是一個很大的週期,但是這一個週期到底有多長的時間,不確定,為什麼不確定?就像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好像我們在香港,我從跑馬地到此地來,坐車到這邊來也是遇緣不同,我只遇到過一次,一路都是綠燈沒有紅燈,從跑馬地到此地十分鐘。你看遇到塞車、遇到紅燈,有些嚴重的時候要四十分鐘才能到達,那遇緣不同。我們如果能遇緣遇得殊勝的話,那回歸很快,要是遇到淨土這個緣,那太快了,那太不容易了!縱然是凡聖土下下品往生,《觀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要多少時間你才能夠證得實報土?十二劫。十二劫,在我們來講很長,但是在菩薩修行過程中太短了,凡夫修成佛道真的是無量劫,哪有十二劫就成功?那就是一路都是綠燈,一點障礙都沒有,這麼快就成就。所以華藏世界的那些菩薩,文殊、普賢是帶頭的,他們清楚,他們常常到極樂世界,把華藏世界這些菩薩們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帶到極樂世界成就快,在華藏世界成就慢,因為在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很不可思議。

  佛法教導我們,「向上一著,唯證方知」,你不是親證,你想用第六意識去了解它,那是決定做不到。佛講了,第六意識它的能量很大,對內它能緣到阿賴耶,對外它能緣到虛空法界。我們現在的科學跟這個愈來愈接近,現在的物理學就向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宏觀宇宙,那就是對外,用第六意識對外能緣到虛空法界。對內,現在緣到量子力學,量子力學跟阿賴耶講的是一模一樣的。換句話說,用第六意識幾乎就是到了底限,再沒法子發展。再那就是見性,見性第六意識是決定做不到的,一定用禪定,一定用放下,把心意識都放下。這個方式在佛門兩千年前就做了,照中國人講法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頭一個做樣子給我們看,放下心意識,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妄想是阿賴耶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識。所以佛家講參,它不叫研究,研究是用意識心,凡夫們幹的。修出世法的不用心意識,叫離心意識參,不叫參禪嗎?參究嗎?這個道理不僅用在禪宗,教下也是如此,你不用這個方法,你研究經教就變成佛學,變成什麼?變成知識。如果你用參究,離心意識,它是智慧,它不是知識,經典上這些文字,字字句句都是從自性裡的智慧流露,你能看到這一層,所以它不一樣。

  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離心意識,那叫什麼?那叫理念,得一心不亂叫理一心不亂,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就是你能夠把,我說得明白一點,大家好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念阿彌陀佛,那個念到一心不亂是理一心不亂,那跟禪宗大徹大悟,跟教下大開圓解,是同一個層次的境界,那是不必彌陀本願加持,你已經證得阿惟越致的境界。我們到不了這個境界,所以才需要求阿彌陀佛本願加持。這些理事因果愈清楚,你的信心愈堅定,你知道怎麼樣修法,很難得、很不容易,自己修學很有把握、有信心,所以才有法喜。這是說注經家不同的說法,我們都能夠接受,都可以用來做參考。要不要修學?如果修學,隨便一家都行,以一家為主,其他的做參考。黃念老也非常用心,如果說是不正確的,他就淘汰了。他這個註解也是集大成,古今中外學習《無量壽經》的這些大德們,他們的註疏會集成這個註解的本子。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註解本子裡面,引用的經論註疏有一百九十三種這麼多。

  「淨影云」,《淨影疏》裡講的,「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義寂、望西」,這些祖師大德們跟小慧遠大師講的是一樣的,「同之,蓋謂此段之發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中之發心,乃是地上菩薩發心」。這說法也很好,為什麼?此地是剛剛捨棄王位出家的比丘,法藏比丘,到第五品的時候,下面一品他修行的功夫提升,境界不相同。那個時候發心是什麼?四十八願。那個時候是地上菩薩,他說這個地方是地前菩薩,也能講得通。「至於曇鸞、嘉祥、善導諸師與《甄解》均異之」,跟他講法不一樣。「《甄解》破淨影曰:說有前後」,前就是這一段,後一段在第五品,「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這是日本《無量壽經甄解》說的,跟小慧遠講法不一樣,他說前後是一個,沒有分別。「蓋謂此段是釋尊說法藏菩薩之發心,後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發心」,第五品是法藏比丘自己說的,說發心,「又後說亦只是重述此發心。是以經中所說雖有先後之次、詳略之別,而法藏所發唯是一心,並無有二也。《甄解》之見甚是。」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讚歎他說的,後面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是一個境界,並沒有高低層次的區別。《甄解》之見甚是,說的就是很有道理,這是黃念老他肯定的。

  「《甄解》復云:其龍樹大士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或為八地。亦是從果向因,大與諸師別也」。「蓋據《大論》龍樹大士判法藏菩薩發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發心,故大不同於餘師也。《甄解》之說實有所據。」這就是《甄解》日本道隱師所講的,他有根據,他不是隨便說的。這個根據就是《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是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的地位應該也是初地,不是初地菩薩發不了這麼大的心,或為八地,這都是從果向因,這跟其他的祖師大德所說的不一樣。依據《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龍樹菩薩,判法藏菩薩發心,這是印度的大德,他沒到中國來,他是出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六百年,對大乘佛法非常有貢獻。中國人稱他為大乘八宗的共祖,歷代祖師,大乘八個宗派裡面,都以龍樹菩薩為祖師,這是大乘教裡面名氣最大,最被人推崇尊敬的一位祖師大德。《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他從龍宮傳出來的,這個世間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在定中講《華嚴經》。與會的大眾都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法身菩薩你沒辦法參加這個法會。可是我們在法會裡面看到,不少天龍八部,甚至於也看到祇樹給孤獨園,我們才曉得,這境界不可思議!天龍八部這是凡夫,這些人他們怎麼也與會?原來他們都是法身菩薩示現在六道,去教化眾生的,他的本身是法身菩薩,所以他們都參與了這一會。如果真的是凡夫那就決定不可能,怎麼能夠到佛的大定當中參加這個法會?這個念老憑《甄解》之說,實有所據,這是很有道理的。

  再看引用的《法華經.壽量品》裡面說,「我實成佛以來」,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他自稱,釋迦牟尼佛說他實實在在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個意思說早就成佛了,不是這一生,這一生是來表演的。《梵網經》裡面,佛說了,他這一次在地球上示現成佛教化眾生是第八千次。「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句話不是假話,眾生什麼時候機緣成熟、能夠接受,他就來了,你不相信他、你不接受他,他不來。來了是什麼?來了你們要造罪業,你們毀謗,毀謗佛罪業很重。他不來,你們毀謗的罪輕,就不重;他要真的在這個世間,那毀謗的罪太重了,所以他不來。所以來是大慈大悲,不來還是大慈大悲。但是眾生有苦難,因為現在地球遭這個難,多麻煩,他來不來?我們相信,他來。來了不怕人毀謗嗎?他不用佛的身分來,他到這個世間普普通通一個老百姓,誰知道他?他來幹什麼?他是個有福報的人,這個我們要知道,福慧二足尊,在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智慧圓滿,福報圓滿,他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遭災難;縱然眾生有共業,會把災難減輕,大災難變成小災難,小災難就變成沒有了。慈悲到極處!不露身分,痕跡都不著,你怎麼會知道?有福的人在這邊,我們沾一點光,造作罪業的人都沾光,就這個意思。所以眾生可以不要佛菩薩,佛菩薩不會不要眾生;兒女可以不要父母,可是父母的心永遠懷念著兒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在此地要學習的,就學習法藏比丘的發心,我們要真正發心,發心真幹,真幹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到什麼時候我們才廣學多聞?開悟了。開悟的時候廣學多聞,就像龍樹菩薩一樣,龍樹菩薩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證得初地之果,別教初地,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超越了十法界,回頭再看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三個月就讀完,完全通了,你說多快。我們一生都沒有辦法,這部《大藏經》沒有法子通,三個月就通,我們能不能相信?能,有例子。《壇經》上記載六祖惠能大師,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原來學一部經不必把這部經從頭到尾看完,沒有這個必要,看幾章他就通!你看《壇經》上記載的,《法華經》二十八品,經文很長,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法達禪師讀誦《法華經》超過三千遍,三千遍就熟透了,能背得下來。惠能大師說: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也就是惠能大師聽他念經念到第二品,就告訴他:不必再念,我全都知道。像這樣,那我們就相信,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經,龍樹菩薩三個月真的沒有問題,他每部經只要看一、二頁就行,就全懂了。他跟法達禪師講解《法華經》,他聽了就開悟,法達就開悟。法達念了十年,三千遍要十年,都沒辦法懂得它的意思,能大師一講他就明白。為什麼他能明白?他雖然沒有開悟,他得法華三昧,心裡只有《法華》沒有別的,這得法華三昧,所以給他一講,豁然大悟,就明心見性。能大師一生在他手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一共四十三個人,史無前例。惠能大師過去沒有這種盛況,能大師之後也沒有這個盛況。我們看到一個人會下,一生當中開悟的,大徹大悟五個人有,很少,多半都是一、二個,有最多五個人的;你看他一會四十三個人,空前絕後。方法是有,我們自己要知道去用,要相信古人,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自己意思,不相信古人,叫吃虧在眼前,「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經教都是老人。

  釋迦牟尼佛還得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前,他就成佛。「經中復云釋尊與彌陀,於無量阿僧祇劫前,同為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阿彌陀佛是第九王子,釋迦牟尼佛是第十六王子。「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慈悲示現,所以法藏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次示現成佛,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地球上示現成佛,這模式是相同的,久遠劫已經成佛了,還是一個循環週期。所以這種週期循環,應當也是佛法講的「法爾如是」,自自然然的。不是有個力量在推動它的,有個主宰,不是的,自性法爾如是。這樁事情真的唯證方知,徹底透徹了解,那就等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一起放下,這問題就解決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