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0三集)  2011/5/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0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零一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從這裡看起,「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這是《安樂集》上所說的,引用大經告訴我們,菩薩,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稱菩薩,摩訶薩稱地上菩薩,就是十地菩薩,菩薩摩訶薩。恆以,恆是恆常,常常沒有間斷以功德智慧來修行,也就是起心動念與智慧相不相應?與功德相不相應?這是真幹的人。下面說,「若始學者」,這初學的人,「未能破相」,破相確實不是容易的事情,菩薩破相了,摩訶薩不但破相,連見也破了。《金剛經》上說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都破了。四見是《金剛經》後半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境界深了,摩訶薩破了。《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多半都是講的別教,別教初地相當於圓教的初住。所以《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都是摩訶薩,都是大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圓教跟別教不同的地方。破相不容易,可以不必破相,這就是淨宗的帶業往生,不破相也能成就,我們才有指望。怎麼修法?「依相專至」,就是專念到極處,本經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念到極處,「無不往生」。後頭特別囑咐「不須疑也」,不需要懷疑,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疑,大經裡面說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有懷疑就不能夠精進,破壞了精進;不但破壞精進,有時候還墮落。

  「現世行人,實應諦信此說」,現在這個世間修行人,實實在在應該,諦信是真信。諦信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把這些道理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這個信叫諦信;不是迷信,不是勉強的相信,是真信。「不必先求離相」,這是淨宗無比的殊勝,「但當老實持名」。相信佛菩薩告訴我們的話,決定真實,這個理太深,相太複雜,我們只要相信佛說的,決定不動搖、決定不懷疑,你就一直念下去,持名念佛一直念下去。「依相專至,無不往生」,前面說的。這個辦法實實在在是為現前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這是講我們現前,現前眾生只有這條路,指導我們一條正確的道路,一條正確的方向,我們無需要懷疑,決定成就。

  「上」,這上是上面一段,「廣引經論,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至於持念而云專念,更云一向專念者,如《觀念法門》所云: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無量壽佛名就是阿彌陀佛。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不忍心看到眾生造業受報,六道輪轉苦不堪言。在六道,我們一定要知道,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為什麼?一個人,我們細心去觀察,觀察自己、觀察別人,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這是一年,決定是惡念多、善念少。什麼是惡念?為自己就是惡念,為眾生就是善念。那我們想想,我這個念頭是為自己的多,還是為眾生的多?為名聞利養的多,還是為正法久住的多?這一比較就知道了。惡念多,惡的行為多,那你在六道裡頭,就在三惡道的時間多。又何況六道眾生煩惱心所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換句話說,善敵不過惡,惡念多,惡的習氣重。不被惡習氣所牽所染那就不是凡人,修行沒有相當的功夫,不可能不被環境所染,被環境所染肯定是搞六道輪迴,輪迴心造六道的業。阿彌陀佛把這樁事情看清楚、看明白了,知道六道眾生修行成就難,太難太難,確確實實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成就。

  也讓我們想到,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大法流傳在世界各地,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沒有了,有些地方五、六百年就沒有了。當年弟子們傳法四面八方分頭去教化,唯獨傳到中國來這一支,在中國確實生根、茁壯、開花結果,成就超越了印度。這什麼原因?這個原因我們早就體會到了,因為我們認識佛法是師道,中國人懂得,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父母,他怎麼會尊師重道?在外國確實他們也懂得孝道,我們在許多宗教典籍裡面看到,但是沒有中國人那麼重視,沒有中國人那麼認真。認真落實孝道的是中國這個族群,佛教在中國發展自然就很順利。像淨業三福,這是大乘最高指導原則,佛自己也說得很明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不能離開這三個原則。它頭一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這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佛教傳在其他地方都沒落?沒有孝道的根。中國人孝道的根紮得好!

  今天世界的災難,一般講起來,中國人所受的災難比外國輕,什麼原因?祖宗所修積的不一樣。中國這個族群,老祖宗是依倫理道德起家的,當然就不一樣。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在中國至少認真教學了,我的估計至少一萬年,根深蒂固,現在雖然疏忽了這一百多年,底蘊還是很深。過去我們在湯池做實驗,三個月,這個小鎮的居民良心就發現,我們這些教學的老師一個個都呆了。原先估計要教二、三年才會有點成就,沒想到三個月成績卓著,這證明什麼?證明中國祖先祖德厚,根厚。就是沒人教,一有人教,馬上就明白,就覺悟,就回頭了。證明了兩樁事情,第一個是人性本善,《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第二個證明人是非常好教的,這麼容易教。這也是我們的根厚,祖宗保佑,三寶加持,很快人就覺悟、就回頭。這在其他國家地區找不到,我們在前幾年當中,確實經歷過找一個地方來做實驗點,找了好幾年都找不到,緣不具足,最後是意想不到的在湯池小鎮做出來了。

  持名念佛的殊勝利益,「至於持念」,這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執持名號」。大乘教裡叫我們什麼都放下,淨宗是大乘,只有這一門特別,一切放下了,把名號抓住,持名,持名更進一步專念。再進一步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上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觀念法門》所說的,這就講到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根、有中根、有下根,這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大家所用功夫不一樣,所得到的功德不相同。但是「隨其根性」,不管你是上中下哪一種根性,佛都是教你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四個字、念六個字都好。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有同學向他老人家請教,知道老人是念佛,特別是晚年專修淨土,問他老人家怎麼個念法?他告訴人:「我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彌陀經》上只說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別人問:那你教別人呢?他說:「我教別人念六個字,加南無,南無阿彌陀佛。」別人問:為什麼你自己念四個字,教別人念六個字,這有什麼不同、不一樣?大師就說:我對於淨宗、對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深信不疑,發心決定在這一生當中求往生,所以我只念四個字。完全聽從經典的教誨,經典教我執持名號,名號就阿彌陀佛。為什麼教別人念六個字?別人未必真正想生極樂世界,想往生是嘴上說的,對這個世界放不下;換句話說,他未必能往生就勸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什麼意思?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依阿彌陀佛,皈命阿彌陀佛,也有恭敬的意思,恭敬阿彌陀佛,客氣話。真往生那不要客氣,這些客氣話可以免去,一心專念。加南無都是夾雜,你看那個專,專到這樣的程度,一向專念。蓮池大師這個開示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學他老人家那樣一心專念,決定求生。

  這下面假設一個問答,「問:五種因緣(指五念門)」,五念門後面有,後面會講到,「皆是淨業。何特於念佛行,專置一向之言耶?」五念門是天親菩薩提的,他提出來修行有五門,第一個禮拜,第二讚歎,第三發願,第四觀察,第五迴向,這叫五念門。這提問的人問到,這五種因緣統統是淨業,為什麼特別於念佛行專置一向之言,持名念佛為什麼要一向專念?「答,此有三義:一、謂諸行為廢而說,念佛為立而說」。這個廢就是放下,為什麼教你一向專念?你要把諸行統統放下,這個諸行是什麼?八萬四千法門,你要真放下。具體來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你全部放下,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認真精進不懈,你走一條路,意思在這個地方。讓你專心,讓你能得三昧,得三昧之後你能開悟,決定往生,意思在此地。教你念佛,念佛是為立而說,其他的放下,只立這一門,你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第一個意思。

  「二、為助念佛之正業,而說諸行之助業。」助是協助你、幫助你,念佛是正業,正助雙修,要以念佛為正修。助修呢?助修,像蓮池、蕅益他們一生教化別人也是應機施教,有時候加上一些助行,有時候沒有必要。念佛是正行,助行還是念佛,正助都是念佛,這看什麼樣的根性。正助全是念佛,特別容易成就,對哪一種人?煩惱習氣比較重,比較愚鈍這種人,他學教不容易理解,不如一心念佛好。甚至於持戒對他來講都有困難,不必持戒,念佛,持戒就包括在念佛裡頭,這佛念好了,你的心裡全是佛號,怎麼會犯戒!這叫道共戒,念佛裡面戒定慧三學具足,不必再去搞那些。往往這些人看到是下根人、愚痴人,到臨命終時他的成就,聰明人比不上他,通宗通教的人比不上他。這個事情我們看到了,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誰瞧得起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經聽不懂,也不會念,老和尚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教他一向專念,念了三年,你看他走得多自在,預知時至。往生前一天,到城市裡面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那是什麼?辭行,他不說,就是來看看大家,真的是來辭行,第二天走了,這麼瀟灑!通宗通教的跟他不能比。前面我們提到的,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沒出家之前泥水匠,也是不認識字,你看預知時至,沒生病,走得那麼瀟灑、那麼自在,說走就走。最後留了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深反省,「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最後留這句話。這兩個都算是出家人。

  在家居士也了不起,我在初出家的時候,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在佛光山教了十個月,碰上一樁事情。台南一個小鎮,裡面有個老太太,念佛人,念了三年,時間不長。老太太心地非常善良,不懂佛法,什麼神都拜就是了,什麼廟她都去燒香。三年前她娶了個媳婦,兒子娶個兒媳婦,這個兒媳婦懂得佛教,勸婆婆不要到處亂拜,家裡面設個佛堂,就在家裡專念阿彌陀佛。老太太真有善根,聽媳婦的話,真的不再去拜了,就在家裡面,家裡面供西方三聖,就在家裡拜佛念佛,三年,站著往生。老太太很聰明,怕說要往生,家裡人會吵吵鬧鬧的,會障礙她,不說,沒給家裡人說。她走的時候是晚上走的,吃晚飯的時候,她叫家人:你們先吃,我去洗個澡。實際上她辦她往生的事情,真的洗澡了,洗得乾乾淨淨,換了新的衣服。家裡一個小佛堂,就在小佛堂面前,面對著佛像,站著走的。兒子媳婦等她吃飯,等了好久沒出來,怎麼回事?去找她,房間裡沒有人,看她真的洗過澡了,再去找,看她在佛堂站著,穿得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喊她不答應,走到面前仔細一看,她往生,已經走了,一點干擾都沒有。四十多年前發生的,四十年前發生的這麼樁事情,這個小鎮的人對這樁事情記憶猶新,我提到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告訴我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什麼?這就是一向專念的成績表現。

  「三、以念佛而為正,以諸行而為傍,故云一向也。下釋其義,一向專念,有下三義:一者,廢捨餘行,專立念佛。」這第一個意思,其他修行的方法統統不要了,我就採取這個方法,一向專念。我們剛才舉的這幾個例子都是一向專念,無比殊勝的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單提一句佛號,一門深入,不雜他法」。這麼簡單,鍋漏匠成就,修無師成就,台南這個老太太成就,我所看到成就的人很多,都是這個方法。「諸行俱廢,唯立念佛名號一法,是名一向專念。二者,唯以念佛為正業,為助此正業而修諸行。念佛為主,餘行為助,主攝諸助,助隨於主,主助圓融,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故亦名一向專念也」。就是賓主要分清楚,像蓮池、蕅益大師他們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甚至於提出來,持名是正,還以持名為助,正助都是一向專念。有些根利的眾生,不是沒有,有,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看到,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淨宗歷代祖師錄」看到,他們學不學大乘經教?學,學華嚴的、學天台的、學般若的,用這個來做助行。但是助是助主修的,助你一向專念,以一向專念為主,助是助什麼?幫助你斷疑生信。這個法門難信之法,幫助你認識事實真相,就是經教上講的諸法實相。為什麼?你認識得愈清楚,愈容易放下;換句話說,許許多多的障礙自然就突破。

  障礙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對於諸法實相不了解,總以為眼前這個樣樣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只聽說,沒見到,還有懷疑,這就需要經教來幫助。經典幫助我們,這一部《無量壽經》好!大經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解》是黃念祖,我們在一起學習,將學習的心得來分享,我們稱它作演義。這些都是幫助我們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也認識了娑婆世界。我們對這個法門,對這個一向專念的方法相信,深信不疑了,一心專念,決定求生淨土,其他想學的全放下,到極樂世界再學。喜歡這個東西都不要緊,暫時放下,先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有的是時間,有好老師、有好同學,同學當中有專門修學這個法門的,修心性的、修法相的、修唯識的,有專門的老師,我們才有能力找得到。

  學什麼都不妨礙,壽命長;不像這個地方壽命有限,以有限的壽命學無限的佛法,怎麼可能成就?沒法子成就。只有到極樂世界首先取得第一德,淨宗第一德就是無量壽,壽命長久,那你就有的是修學的時間。又何況在極樂世界就跟上學一樣,天天在課堂,時時在學習,真精進,他沒有中斷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夜晚,因為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不需要依靠日月。我們這個地球要依靠太陽,沒太陽就不行,地球的自轉就形成日夜,白天、晚上,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極樂世界沒有晚上,所以精進是不間斷的。極樂世界人不需要飲食,我們吃飯也中斷了,他不需要飲食。進那個學校就修習,畢業就成佛,成佛才離開極樂世界。我們想想,到什麼地方,能找到這麼好的一個修學環境、好老師?我們修學所需要的條件,那個地方是圓滿具足,一樣都不缺。回想到這個地方修學多麼辛苦,我們想一個清淨環境找不到,我們想修學的資料也找不到,指導的老師也找不到,同參道友也找不到,真苦!今天世尊、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有這麼個好的去處,這個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去,就怕你自己不肯去。你真肯去的話,人人都能夠生極樂世界,人人都能夠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我們看成一家人,阿彌陀佛知道我們是一體,所以他對我們的愛護,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教導,我們一點疑惑都沒有。完全放心,你就依靠他,對了,依靠他肯定成就。

  第二句裡,就是「念佛為主,餘行為助」,修積功德,將這些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提升品位。但是助修一定是隨緣,不攀緣,為什麼?攀緣跟我們的正修就不相應,對正修有妨礙。隨緣就沒有妨礙,也就是助修的緣是自然來的,我不是去找它的。像我們最近這些年在國外,因為九一一這個事件出現了恐怖戰爭,這是從前沒有過的。如何來把衝突化解,這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事情。我們的學校找到我,希望我們幫助他解決,這是隨緣,這不是攀緣,這是一樁好事。世出世間法都必須建立在安定和諧的社會,一個動亂就感到非常困難。我們自己生在這個動亂的時代,我們何嘗不嚮往過去祖師大德在一個地方住一輩子,一輩子不下山。東晉時代慧遠大師,這我們淨土宗的初祖,在江西廬山建東林念佛堂,以虎溪為界,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就在那個地方念佛,目的就求生極樂世界,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因為《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翻譯出來,遠公那個時候就依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最早翻譯的,在我們想像當中,他非常可能是依安世高翻譯的本子。這個本子失傳了,在翻譯經典目錄裡,安世高確實有這個本子,但這個本子今天找不到。《無量壽經》從漢朝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間,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這十二種的版本有七種失傳,流傳到今天只有五種。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會採取安世高的本子。安世高他是意譯,跟羅什法師一樣,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古大德翻經,安世高的經典我們喜歡讀,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喜歡讀。玄奘大師翻了很多,沒有人念他的本子,除了《般若心經》之外,這流通很廣,其他的經很少人去讀它,都用它來做研究的參考資料。他的經是直譯的不是意譯,翻得很生硬,這外國文法跟中國不一樣,中國人有點不太習慣。所以正助我們一定要清楚,譬如在今天你看這個世界的動亂,眾生太苦了,如果我們有緣能夠幫助這個世界恢復安定和諧,這是好事,有緣就要做,沒有緣不需要做,自己一定要清楚,正助分明。前幾年我有這個緣分做了,現在年歲大了不想再做了,後繼有人,做的人很多,我們就不要做。所以我就一向專念,在《大經解》多下一點功夫,每天跟同學們一起學習四個小時,現在體力還可以。好!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是無量的歡喜,不再浪費時間,不再浪費精力,一定要守住一向專念,正助都是念佛。

  「三者,以念佛為正,餘行為傍。正傍有別」,傍就是助,助修、助緣,正助雙修,「主次分明。一向念佛為主,雖不捨餘修,仍可名為一向專念也」。「此論甚妥」,這一句是念老他認為這個說法很妥當。「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禮拜、作願、迴向等念門也」。這就是五念門,五念門再加一個讚歎,再加一個觀察就圓滿,他提了三個。這要修,就是拜佛,特別是我們現在修行,拜佛是最好的運動,五體投地,每天能夠拜三百拜,至少拜三百拜,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活動筋骨。一面拜佛,心裡面想阿彌陀佛,口裡念阿彌陀佛,拜佛的時候默念不用出聲。發願、迴向、讚歎、觀察都可以兼修,五念門都可以兼修。天親菩薩他是念佛往生的,《淨土聖賢錄》有他,《往生傳》上也有他。

  「依據上說,則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大悲、準提等咒,或兼持誦《心經》或《金剛經》等等,只須主助分明,念佛綿密,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這念老給我們提出的,他老人家自己就是這樣的,但是他是以念佛為主,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他還有禪、還有密。李炳南老居士也如此,他每天持咒,他參過禪,好像坐香他沒有了,他完全是念佛了,但是他持咒。只要是無論修什麼法門,統統都是迴向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可以,這個不違背一向專念。「《無量壽起信論》更彰此旨」,旨趣,彰是彰顯,說明這個意思。「論曰」,《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居士所著作的,「行者既發菩提心,當修菩薩行,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乃至無邊功德,悉以深心、至誠心回向極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彭際清居士前清乾隆年代,是一位淨宗在家的大德,他沒有出家,一生以居士的身分修行弘法。黃念老介紹他的時候說,要用現代的話來講他是高幹子弟。彭際清的父親是乾隆皇帝下面的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他的父親,所以他是貴族,他無需要去工作,生活沒有顧慮。這個人很聰明,不到二十歲他考取進士,這是國家的高考,他考中了,考中一般都去做官去了,他不做官他學佛去了。考中進士,說明他的文化水平很高,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在佛門是大通家,他的著作很多,《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他寫的。

  行者是修行人,既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你就得修菩薩行,像個菩薩。菩薩大慈大悲,世間、出世間法有一毫之善,這是說最小的小善,無邊功德是大善。不管是小善、大善,你要是遇到,你都應該要去做,這是菩薩救苦救難。所以應該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你看深心、至誠心、迴向,它都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觀經》裡面所說的,深心是至誠心的自受用,迴向是慈悲,大慈大悲是他受用。所以菩薩決定是用真誠清淨心,修世出世間一切善,這個意思說得好,修一切善法為誰?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以修善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不求別的,絕不求人間富貴,決定不求名聞利養,求生極樂世界。真說得好,念老對他這個讚歎,這句話更彰此旨,說得非常正確。

  「不必棄捨百為」,百為就是一切善法,「乃名專念」。捨棄一切法叫做專念,那是對誰?他沒有這個能力,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沒有因緣,你就不必修一切善法,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專修善法,你把彌陀念成功了,你臨終的時候表演給大家看,這一表演就度了很多很多人。他這個功德,決定不亞於行菩薩道的這些大德們,修一切功德的人,絕不亞於他們,這臨終表演這招。我們在香港,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個時候東蓮覺苑的老太太,何東夫人已經往生了,這樁事情我沒有看到,我只聽說,暢懷法師知道,像何麗香居士她們應該知道。何世禮全家是虔誠基督徒,媽媽念佛,但是兒子媳婦有孝順心,並不反對,家裡面設佛堂專門供養老太太。老太太往生開了個往生大會,招待記者,招待媒體,做了往生的表演,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一表演,她家裡兒子媳婦親自看到,統統念佛了,都皈依淨宗,這真的,這是表演給你看,不是假的。東蓮覺苑這個道場這些建築,就是他們家的老房子,以後捐獻出來給佛教做道場。所以老太太很有智慧,往生的時候告訴她兒子媳婦,她說「我今天往生,你們在我身邊念幾句佛號送給我,也是我們母子一場。」真走了,真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回過頭來念佛了。其實當時要是真有高人、佛菩薩來教她,教何世禮可以不違背基督教,基督教徒也可以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更圓滿了。

  為什麼?佛經典裡有,你看許多婆羅門教不都跟釋迦牟尼佛學佛嗎?並沒有放棄他的宗教,顯示出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往生極樂世界還是教育,到極樂世界上學去,極樂世界是學校。它不是天國,天國裡頭有國王、有天主,極樂世界沒天主,極樂世界沒國王,極樂世界是一個道場。你仔細想想,我們讀這麼多經,釋迦牟尼佛沒有說極樂世界國主是什麼人,沒說,天王是什麼人沒說。你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色界天,初禪天的天王是大梵天王,初禪天;四禪天的天王摩醯首羅,都有;忉利天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經典裡面稱忉利天主,它真的有像國家政治的組織一樣。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看來看去只有一個老師阿彌陀佛,其餘的是同學,菩薩是同學。同學層次不一樣,有五十一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是同學。不可思議的,這麼多同學不同的級別,都在一個講堂上課,都在一個講堂聽經,這是阿彌陀佛的本事,佛以一音而說法,各個不同層次去聽,都覺得是跟我講的,眾生各個隨類解。這個我們世間人做不到,同在一個教室,都聽佛講,聽的各個人歡喜,適合我的程度,也適合你的程度,適合凡夫的程度,適合天人的程度,也適合這些大菩薩的程度。所以我們要肯定極樂世界是學校,是阿彌陀佛所辦的佛教學校,各種不同的級別統統有,在一起上課。這個老師的本事可不得了,你想聽什麼經,你聽到的他就講這部經,奇怪!隨著自己的心願,想學什麼,你聽佛所講的,就是這個法門。我想聽《華嚴》,他想聽《彌陀經》,我聽的就是《華嚴經》,他聽的就是《彌陀經》,這是一音說法,隨類得解,深深顯示出性德不可思議。

  我們《華嚴》雖然沒有學完,學了懂得一些,賢首國師的《還源觀》,我們學了兩遍,道理明白了一點。實際上佛有沒有說法?不要說佛了,《華嚴》是圓教,初住菩薩妄想分別執著都破了,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有什麼法可說!無法可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我們要問一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起心動念?肯定沒有。沒有,能說法,這經教裡有句話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確實有言語,大家都聽到了。無說是什麼?雖有言語,他沒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不行,說法得要分別執著,這才能說法,而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釋迦牟尼佛能做到,阿彌陀佛怎麼做不到!釋迦牟尼佛對的是我們娑婆世界六道眾生,我們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有諸天,有聲聞、緣覺、菩薩,我們肉眼凡夫看不見,那就不算。這個說法不可思議,佛當年說法,你看聽眾,聽眾程度不齊,無論在家、出家,這裡頭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有諸天,人間裡有智慧很高的上根,還有愚痴的下根,懵懵懂懂,釋迦牟尼佛全都把他們得度了,至少也證須陀洹果。一音說法,隨類得解,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了,真有這個能力,不是假的。

  阿彌陀佛就更不必說了,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對象四土三輩九品,同居土裡面天、人,有天道、人道的,方便土裡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去往生的,真正有證果的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級。這是他講堂裡面大眾,程度參差不齊,佛以一音說法,隨類得解。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都能叫眾生聽懂了生歡喜心,覺悟、證果了。這樣的學校能不去嗎?真搞明白了,愈早去愈好,不要耽誤了。我們要想度眾生,真正成就回來再度眾生,現在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度眾生?所以你真把極樂世界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殊勝,你才知道世出世間找不到第二個這樣好的修學環境。所以在這個世間,佛法大乘活活潑潑,淨宗也不例外。關鍵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要衡量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這個太重要了。如果不是上根利智,我就老老實實一門深入,一句彌陀念到底,三年就成功,就能往生。如果有緣分、有能力,還能行一點小善,幫助眾生做點好事,要做,不能不做。不做怎麼?不做你沒菩提心,你沒慈悲心,這個與菩提心相違背。

  做了怎麼樣?做了不著相,這一點重要;做了著相你就會墮落,為什麼?你墮落到名聞利養去了。無論做多少,統統不著相,功德只迴向西方極樂世界,迴向往生見佛,就這麼一個念頭,就這麼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那就對了。你不論行大善、小善,一毫之善,甚至於無量功德,統統幫助你往生,你可以做。祖師大德、佛菩薩也就是怕我們緣殊勝了,自己把持不住就退心,就墮落,這是錯誤。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常有,不是沒有,先是隨緣,隨緣之後攀緣,好像他的法緣愈來愈殊勝,到最後怎麼?最後不能往生。這一輩子幹的是什麼?人天福報,來生享福,那就錯了。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在經論裡面所說的,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去觀察、去反省,讓我們自己有智慧能夠辨別,有能力能夠學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就是做了,做了以後有什麼效果不要放在心上,這就對了。古人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才能保得住深心,就是清淨心。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這也叫一向專念。所以「不必棄捨百為,乃名專念」。

  「以佛性遍一切處,有棄有捨,不名念佛故。」講得真好!為什麼?有棄有捨,你還有分別執著。只要有分別執著你就麻煩,棄錯了,捨也錯了,不棄錯了,不捨也錯了,只要有分別執著反正全錯了。如果沒有分別執著,全對了,棄對了,捨對了,做也對了,沒有一樣不對。所以標準是什麼?標準就是真誠心、清淨、平等、覺。我們講的菩提心,這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在,有這十個字,棄捨、作為都是對的;如果與這十個字有違背,就全錯了。這叫不失菩提心,教化眾生,成就無量功德,他念念與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這就對了。「此論甚契時機」,彭際清居士這個說法非常契合現代的時機。「當前世人,世事繁多,頗難摒除淨盡,終日念佛」。這個不容易,你沒有辦法把事業放下,關著門專心念佛。現在胡小林居士在做,做得很好,他告訴我,他整個上午誦經、念佛、拜佛,公司裡面事情不聞不問,吃過午飯之後公司上班,管理公司事情。他能夠抽出上午四個小時做他的功課,這是一般當老闆的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他能做到也是他修學的緣成熟,不是偶然。你看他自己首先落實《弟子規》,真做到了;落實《感應篇》、《十善業道》,他真做到,然後他們一家人做到了。再推展到事業上,公司上下員工全做到了,每個員工自動自發不需要管理,不需要督促,個個都那麼認真,都能負起責任。所以他上午可以不上班,可以不問事,誦經、念佛做他的功課,這是現代人的好榜樣。

  「但能深信切願,求生淨土,事來便做,事去即念。」這也符合一向專念,經商做這個企業,事情很多,來了馬上處理,處理完了念佛,這就對了。對於淨宗、對於佛教(佛陀的教誨),教你怎樣做人,怎麼樣齊家,怎麼樣工作,管一個公司就是治國,齊家治國。經典裡面都有教誨,有理論、有方法、有經驗、有效果,你都應該好好去學習,都把它變成日常生活,事來便做,事去即念,做完馬上就念佛。「世法本無礙於佛法」,世間法妨不妨礙學佛?不妨礙,「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以至誠心回向極樂」。這幾句話太難得,世間善行、出世間的善行,用真誠心迴向極樂世界,「故亦名一向專念。」

  「據《起信論》,兼行世善,尚得名為一向專念」。這個《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彭際清居士造的,他的話我們可以相信,他的這些著作,有些都被歷代祖師大德們所肯定,印光大師對他的著作都非常讚歎。「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餘是什麼?其他的不是淨宗的,出世法的善行。「例如:蕅益大師《梵室偶談》云」,這是個小冊子,蕅益大師的小品,寫得非常好。「又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則參禪即淨土行也」。《梵室偶談》裡面這一小段,這是講參禪的人他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告訴這些人,不必改為念佛,你就參你的禪,把參禪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行。這是「三輩往生」,最後的一段叫「一心三輩」,那不是修淨土法門,是修大乘法的,無論修學哪個大乘,只要能夠把你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統統得生,阿彌陀佛這個門非常廣大。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那學其他宗教的行不行?肯定行。你信基督教,不必放棄基督教來皈依佛,不必,你就好好的依照基督教去修,臨命終時將你修學的功德求生淨土,決定得生。問題是你要真幹才行,這個道理,就是淨宗基本的原理,「心淨則佛土淨」。你所修行的,不都是修清淨心嗎?只要清淨心現前,真誠心現前,恭敬心現前了,以這個來迴向求生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修什麼樣宗教不妨礙。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你看看跟他學的許多是宗教裡面的傳教師,還有宗教裡面的管理人,跟釋迦牟尼佛學習,釋迦牟尼佛沒有叫他改變宗教。佛門裡面講外道,外道不是佛教之外其他的宗教,不是的,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法,這稱外道。佛法所修的是向內,是明心見性,是求智慧,求清淨心,像我們這個經題上講的,你要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這就是學佛。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可以,只要得到清淨心,求生淨土統統都能往生,決定沒有障礙。天天念佛,天天薰修大乘,心不清淨,還是不能去,不是佛號念得多就能去,你不要搞錯。念到清淨心現前,肯定得生,清淨心的現前,肯定你要把世緣放下。為什麼?就是它擾亂,我們心不清淨,必須把妨礙清淨心的統統放下,這是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蕅益大師這幾句話好!

  我們再往下看,「又大師」,這個大師就是蕅益大師,「曾掩關結壇」,就閉關結壇來修行。「持往生咒,求生淨土,並作長偈為誓。偈云:我以至誠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結一七淨壇,專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時。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這是蕅益大師,下面註解講得很清楚,「足證但具往生信願,則參禪持咒皆淨土行也」。蕅益大師持咒,結一七淨壇,他這個期限不長,像打禪七一樣,七天,閉七天關,叫方便關。這個一般就是我們講精進佛七,但他不是念佛,他持咒,這個七天完全念往生咒。這個偈子好,最重要的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以至誠心、深心、迴向心,這就是菩提心。燃臂香三炷,出家人燃臂香供佛這是表法,燃香的意思是什麼?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是這個意思。燃香燃得再多,如果沒有慈悲心去幫助別人,這個香不要燃了,燃得毫無意義,那又何必?燃香的意義,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已經發了這個誓,我必須要這樣做,看到眾生有困難,一定要伸出援手去援助他,燃香用意在此地。出家燃在頭頂上,在家燃在手臂上,出家人已經受過大戒,頭頂已經燃過,通常特別發願也可以燃在手臂上。

  我見過,見過法師很難得,持戒修行好像很清淨,手臂一伸開,燃了恐怕有十幾二十個香疤,對待人沒有慈悲心,見到人有苦難,他總是閃避,這就錯了,完全錯了。以為燃香會供佛,佛才不喜歡看到這個,把佛門這些表法的意思統統用錯了,以為我燃多,佛就歡喜了,哪有這種道理?燃是你自己看的,自己發了這個願,要兌現,明白這個道理,燃一顆就行了,看到這個提醒自己。所以一定要明白道理,這是什麼意義,搞清楚,它會起作用;搞不清楚,以為這樣子是供佛,佛歡喜,錯了。你看還有燃指頭的,供佛,觀世音菩薩嫌兩個手不夠用,還要千手千眼,你只有兩個手還把它燒掉,你能辦什麼事?你跟觀音菩薩背道而馳,錯了。這個都是不明教義,誤會了,以為這樣做是對的。佛在經上這麼講,是表法的,不是叫你真的去燃指。專持咒,你看誓詞裡講得很清楚,「唯除食睡」,祖師日中一食,吃飯的時候就不念咒,睡覺的時候不念咒。在那個時代,大概寺院庵堂睡眠的時間,標準的時間是中夜,這是經典裡面說的。蕅益大師對於戒律非常有研究,明朝末年他一個人;民國初年在中國又有一個,弘一大師。弘一很多地方像蕅益大師,蕅益大師這個模式,弘一認真學習,學得很像。這個地方,「足證但具往生信願,則參禪持咒皆淨土行」。

  下面,「又著《彌陀圓中鈔》之幽溪大師」。《阿彌陀經》三部最重要的註解,這個地方都引用到,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第三個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學小本《彌陀經》,這三部註解必定要讀,尤其是《疏鈔》跟《要解》。「幽溪大師一生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懺無虛日」。幽溪大師平常的功課,拜法華懺、大悲懺、光明懺、彌陀懺、楞嚴懺,這是他日常的功課。「臨終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如是則修懺持經均是淨土行也」。幽溪大師是往生淨土的,他臨終的時候並沒有念佛,臨終的時候他念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個方法在日本很風行,日本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就跟中國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樣很多,他們是天台宗的,跟智者大師學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