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一五集)  2013/3/11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40-02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跟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七十八頁第七行,從當中看起,從第三句看起:

  「順理發心,即無退轉,菩薩性人,乃能得發」,這發菩提心,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發這個心才不會退轉。《三藏法數》裡頭講的五種性,我們學到第三「菩薩性」,現在我們看第四,「不定性,謂遇緣熏習,修行不定,若近聲聞而習聲聞法,若近緣覺而習緣覺法,若近菩薩而習菩薩法,各隨所習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不定性的人完全是隨緣,過去生中遇到佛法,也學習佛法,但是他沒有一門深入,他學得很多、學得很雜,就變成不定性。雖然有多生多劫的善根,至於這一生當中他的成就完全看他的緣分。這種現象確實有,學小乘的、學大乘的、學密乘的,學禪的、學教的,我們都曾經遇過,但是一生當中真的不容易成就,他興趣太多了,不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一樁很可惜的事情。

  從理上講,每個人一生要是專攻一門,肯定有成就。古人這個方法,實在說也是從經驗當中得來的,無論是世間法,或者是出世間法,無不是貴在一門深入。我這一生看到的,這親眼看到的,在台灣天主教的方豪神父,我們是鄰居,常常有往來。他也是初中畢業,晚年是台灣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大學教授。一生專攻《宋史》,二十五史裡頭的一部,就是宋朝的,一生專攻這部書。所以對於宋朝的人物、典章制度幾乎都能夠背誦,你問他,他如數家珍,在台灣是《宋史》的權威。沒有別的,三、四十年的工夫都用在一部書上。如果他要是攻二十五史,這二十五個朝代,他可能就沒有這個能力了,每一個朝代事情記得很清楚不容易。他只是搞一個朝代,專門學一部,世法能成就。在歷史上,我們所看到的司馬遷,他一生專攻《左傳》,這是左丘明的,成為兩漢的大文豪。唐朝時候韓愈專攻《史記》,司馬遷作的《史記》,也成為唐宋八大家的第一。這些人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一生如果是志向不定,精神分散,時間也分散,變成什麼?變成樣樣都懂一點,一樣都不精,變成這樣的,這個很可惜!如果是專攻一樣,他就成就了。

  佛學院,我年輕的時候教過,學生學習的課程很多,很多老師在教,跟現在學校排課一樣,不專不精,四年畢業了,一部經都講不好,四年,很可惜。我這一生學經教,是在沒有出家之前開始學的,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他所用的方法是中國傳統私塾教學法,學生雖有二十幾個人,個別教授,因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聰明智慧不相同,年齡也不相同,基礎也不相同,他的辦法是個別教學。這二十幾個人被他調教個個有成就,但是成就都不大,老師往生了,我們這些學生就一盤散沙,也散掉了,沒有老師督促就不想幹了。還是學多、學雜了,老師雖然常常說,提醒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些話我們都聽多了,聽得耳熟了,但是從來沒有去實踐過。

  我這一生是到處流浪,居無定所,雖然講經沒有停過,這五十五年,但是不能由我自己做主,都是信徒他們想聽什麼經就給他講什麼經,也講了幾十部,不專。如果五十五年專講一部經,早就得三昧了,就有開悟的可能。這個是要福報,我們自己沒有這個福報,自己不能做主;如果自己能做主,真有一個地方能定居下來,不要到外面去亂跑,我會用功的,我能夠一門深入。但是始終沒有這個機會,到現在還沒有這個機會。前年,八十五歲,香港一位老同修供養我一個小房子,我才有機會定居下來。定居下來,年歲大了,不專不行,選擇《無量壽經》會集本,選擇黃念老居士的集註,一門深入。每一天讀誦就是這個本子,每一天跟大家分享也是這個本子,除這個本子之外,我不再學習其他的經論了,所以到這邊來跟大家分享,還是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從頭到尾講一遍,我預定的時間是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四個小時要講滿三百天。無論到什麼地方,人家請我講經,統統是這一部經,不改了。

  這個經的效果,同學們跟我在一起學習,你們會有明顯的覺察。今年這是第三遍,回過頭看看前面的第一遍、第二遍,遍遍不一樣,愈講愈細,愈講愈廣,愈講愈深入,法喜充滿。我講得歡喜,大家聽得也歡喜,尤其是跟著我,常年跟著我的,天天在聽講,沒有一個不歡喜,這得受用,這是受用之淺者。那受用之深的,要把所學的東西落實,落實在生活,我們要做到。佛教給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做到,佛不許我們做的我們決定不犯規,真能萬緣放下,就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三年五載,如果繼續努力精進,就有開悟的可能,縱然不能夠大徹大悟,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大悟肯定有。大悟就相當可觀,同類的經典你不學也明瞭;如果是徹悟,那個境界是跟佛相等的,一切沒有學過的世出世間法全都能夠通達,這個例子很多。你要問不學怎麼會知道?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大徹大悟是明心見性,見性沒有一樣不知道,因為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所以樣樣都通、樣樣都明白,叫智慧開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這叫大自在、大圓滿,這是學佛終極的目標,也就是經上常說的無上菩提。所以不定法,如果是緣不具足比較困難,緣能夠具足,要把不定回歸到定在一門上,這樣才好。

  最後一條是「無種性」,「無種者,無善種也。謂人撥無因果,不受化度」,化是教化,他不接受教化。這種人在現前社會裡面很多,有很多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不相信,這種人跟宗教沒有緣分,跟佛教也沒有緣分,是非常非常可惜。為什麼?他把佛教也認為是宗教,這是平常事情,不足以為怪。我們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也是無神論,對宗教完全不能接受,自以為聰明,相信科學。科學講究的拿證據來,你拿不出證據,這就不合科學,我們就把它拒絕了、排斥了。連佛法也排斥了,這真可惜!為什麼?這佛法不是宗教,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為什麼說佛法不是宗教?宗教必須的條件,第一個就是要有一個主宰的神,創造宇宙萬物的神,佛教裡頭沒有,我們得搞清楚。所以學佛先得認識佛教,佛教到底是什麼?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是什麼?佛陀是自己本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別的,是一切眾生統統都具足的。你要是不相信佛,你就不相信自己有智慧。迷失自性的人真的是沒有智慧。可是佛告訴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沒有丟掉,只是迷失而已,暫時有障礙,只要你把障礙放下,自性智慧就現前了。

  自性是真正的自己,它不生不滅。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心性是什麼樣子他說出來了,他說了五條。第一條,自性是清淨的,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現在有沒有染污?沒有。那自性為什麼不能現前?是他有障礙。真的它沒有染污,自性清淨心就是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人人都有,現在沒有丟掉。佛說我們有三種障礙把它障住了,這三種障礙放下,自性裡面的智慧現前、德能現前、相好現前,你什麼都不缺。誰肯放下,清淨平等覺就立刻現前。惠能放下了,它現前了,這個東西現前就叫做成佛,成佛是什麼意思?成就圓滿的智慧福德。

  我們講經之前念的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二足是什麼意思?足是滿足,是圓滿的意思;這個二,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福德。就是智慧圓滿了,福德圓滿了,這就叫佛陀,在一切圓滿當中他達到究竟圓滿,圓滿當中最尊貴的人,是這個意思,所以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它跟宗教掛不上鉤,這是我們一般人不知道,在今天學術裡面,它跟誰可以掛上鉤?跟哲學、跟科學,也可以說它是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今天尖端科學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跟大乘經上所說的愈來愈接近,對於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是什麼,科學家報告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但是佛經上比它講得更清楚、更深入。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智慧、德能、相好是本有的,沒有失掉。我們這三種障礙,第一種《華嚴經》上說的執著,第二種分別,第三種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為我們表演,十九歲出家,表演放下煩惱障。什麼是煩惱障?妄想是煩惱障,執著是煩惱障。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放下執著,三十歲成道。他學習了十二年,把十二年所學習的東西也放下,這叫放下所知障。所知障是什麼?是分別。放下分別了,最後在菩提樹下入定,把這兩種障礙徹底放下,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是證得自性本有的智慧。自性本有的智慧是圓滿的,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德叫二足尊。

  二足尊是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的,我們不輸給釋迦牟尼佛,也不輸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的我們統統有,極樂世界我們有分。正因為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的信心堅定,決定得生。只要能把萬緣放下,你沒有障礙了,你就得自在了。所以佛是智慧圓滿、福德圓滿。菩薩是有智慧福德,還沒有達到圓滿,叫菩薩,圓滿就成佛了。阿羅漢,智慧福德是剛剛啟蒙,看見了還沒有得到受用,他要得受用他就叫菩薩,就不叫聲聞。所以佛法的修學完全是自性上統統本有,沒有一樣東西從外來的。所以佛學稱為內學,不向外攀緣,完全是用內功,與外界不相干,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這個是學佛不能不知道的。

  你要想升官發財,要向內學不向外學,這佛法跟人不一樣。向外就叫攀緣,那是錯誤的。有朋友問我,他們競選,問我能不能選上?我告訴他,你要是被選上了,是你命裡有的,命裡注定的;命裡沒有,怎麼選也選不上,縱然選上了,你也幹不了這個事情,或者你生病了,或者你別的事情不讓你,你沒有辦法就職,總有障礙,命裡沒有。所以選上、選不上不要放在心上,隨它去,都好,選上好,選不上也好,不放在心上。要問的,你想得到這個位置你想幹什麼?這個很重要,如果我想選到這個位置,我不為自己,我在這個位置上可以替國家、替民族、替人民去服務,做出更好的貢獻,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命裡沒有也會選上。為什麼?神明需要你,人民需要你,祖宗需要你,所以命裡沒有你也會選上。

  中國古時候,范仲淹先生,宋朝時候人。他在年輕讀書考中了秀才,有一天遇到算命先生,同學幾個人去算命。他就向算命先生說,你算算我的命,我能不能做宰相(就是今天首相這個地位)?這個算命先生諷刺他,你這個心太高了,一下就想當宰相,似乎說這個窮秀才自不量力,在誇大,做夢想。他立刻就問他,你看看我不能做宰相,能不能做醫生?這算命先生就覺得很奇怪,怎麼從宰相一下就跌到醫生?就問他你想些什麼?他說唯有宰相跟醫生能救人。中國古時候的醫生看病救人是不要錢的,病治好了,你對於醫生感謝,送一點禮物給他,多少不拘,沒有說醫生要收錢。兩個人不要錢,另外一個教書的不要錢,這兩種人雖然很貧窮,生活很困難,在社會上沒有人不尊敬,他們是真正做好事的。所以這個算命先生一聽到范仲淹的話,就告訴他,你是真正的宰相。為什麼?不為自己,是為天下人服務,為天下人離苦得樂,真宰相。佛為天下人破迷開悟,這是好老師。所以稱他為真宰相,以後他真正做到宰相。

  這就是你發的心不為自己,不是宰相你也會當上宰相,那是什麼?祖宗之德,神明加持,天上人間沒有不歡喜的。發心比什麼都重要,人起心動念天地鬼神都知道,你發的是這樣好的心、這麼善的心,當然會滿足你。所以如果不是為人民造福,為自己名聞利養,那你被選上是你命中有這個地位,你命裡有。命裡沒有,發這個大心,那是祖宗,不是你一家的祖宗,天下人的祖宗都保佑你,一切神明都保佑你,你會一帆風順,得到神明的幫助。沒有種性的人,他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沒有這個善根,也沒有這個志向,專求自己,這是一種個人主義。「甘溺生死」,生死就是輪迴,甘心情願造輪迴業,受輪迴報。「不求解脫」,根本沒有出離輪迴這個念頭,也不知道輪迴從哪裡來的,這叫沒有種性。撥無因果是不相信有因果報應。

  我們再看念老的註解,「如是發心,功德無邊」,無論是順理發心、是隨事發心,要發真心,發心之後要永遠不退,努力奮發,這個功德無量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因為他天天發這個心,天天想這樁事情;換句話說,他的功德天天在增長,他從來沒有退心,念念為苦難眾生,想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眾生的苦樂佛知道得最清楚,佛用什麼方法?佛用教學。苦從哪裡來的?苦從愚痴來的,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一無所知,完全憑著自己妄想去行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都錯了。錯了,帶給你的苦報,縱然是行善,果報在人天;造作一切不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果報都在三途,麻煩大!

  佛救眾生落實在教學,為眾生天天上課,而且自己現身說法,做出榜樣給大家看,讓大家真正明瞭、真正覺悟。一切不善統統放下,就是自利而不利人的這個念頭放下,這種事情決定不能做。利己又利人這好事情,利人不利己也是好事情,一切以別人為第一,要這樣考量,自己受一點苦無所謂,菩薩發心。人得利益才是自己真正得利益,這個道理很深,知道的人不多。自己得的利益太大了,不只生天,生天是小利益,菩薩不要。為什麼?天道是六道輪迴裡面的一道,沒有超越輪迴,學佛的人不要。所以學佛的人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為什麼?著相就有果報,不著相,六道的果報沒有了。果報在哪裡?在佛法修學這個過程當中提升自己的品位,這就對了。

  學小乘的,先是聲聞,聲聞證得阿羅漢了,迴小向大,改學大乘,這個多。小乘也知道有大乘,也知道有諸佛菩薩,這個好,他迴小向大的機會就很多,不至於墮在小乘這個圈子裡面,他會跳出來,節節高升。如果遇到淨宗,他立刻就會把念頭轉過來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利益就太大!一生決定成就,不必等到來生。到極樂世界是求學,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建立的修學道場,不是到那裡去享福的,到那邊去求學,那邊求學沒有障礙,緣特別殊勝,很短的時間你就證得究竟圓滿。所以這個道場是十方一切諸佛之所稱讚,諸佛稱讚彌陀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遇到了要認識,不認識,往生沒有把握,認識之後往生真正有把握,念茲在茲,天天想著,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諸佛窮劫演說阿彌陀佛的功德都說不盡。「元曉師所謂隨事發心,即前文之緣事菩提心;其順理發心」,就是前面所說的「緣理菩提心」。「以《宗要》較詳」,《宗要》裡頭講得詳細,「故備錄之」,念老這個註解裡頭把《宗要》裡面的一段統統節錄在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又《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這個心不能不發,善中之善,善中第一善,為什麼不發心?現在發心的人多,都是隨事發心,發了立刻就退,退得好快,退了再發,這樣斷斷續續,所以功夫不得力。為什麼?菩提心是真心,而現在人不敢以真心待人,怕吃虧、怕上當,別人對我都用妄心、都欺騙,我用真心對人豈不是上當了嗎?所以剛剛發的,一遇到人馬上就退了,不敢對人用真心,原因在此地。菩提心一退,就又回到六道去了,用菩提心決定出離六道輪迴。這個帳要好好算,你要是算錯了,你學佛,這一生學佛,甚至於出家講經教學,都離不開六道輪迴,為什麼?你用的是輪迴心。菩提心跟輪迴心恰恰相反,菩提心的體真誠,真,不妄、不假,誠則不虛,一定要用真誠心。

  真誠心對自己就是菩提心的自受用,經論裡頭多說深心,深淺的深,深心。深心,古大德解釋「好善好德」,這個話講得很籠統,意思很廣泛,初學的人很難懂。所以我們在二、三十年前,那時候我在美國,我們講菩提心就不講深心,完全用《無量壽》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用這個來說菩提心的自受用,它就很具體,這就叫深心。對待自己要清淨、要平等、要覺而不迷,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怎麼待人,待人就是大慈大悲,一定要用這個心。這個心一發,在日常生活當中用這個心,工作裡頭也用這個心,待人接物統統用這個心,念佛用這個心,學經教也用這個心,這就對了,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所以叫諸善中王。

  用這個心念佛,很快會得念佛三昧;用這個心研究經教,也很快你就能開悟,好處太多了。所以不怕吃虧、不怕上當。果然吃虧上當了,自己要生歡喜心,為什麼?消業障,好事情。別人毀謗我,我感恩他,為什麼?他替我消業障,我當然要感恩他。別人傷害我、侮辱我、陷害我,統統替我消業障。我這一生沒有這個業,過去生中有,生生世世,業結成煩惱。有這麼多人來替我消業障,讓我快快成就、快快提升,我能不感謝嗎?如果我不甘心,還生怨恨、還要報復,那麻煩大了,那個果報就是三界六道,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有一切冤屈我統統受了,沒事,每一天懺除業障,把自己修行功德迴向給這些傷害我的人。為什麼?他們的造作我知道有因果報應,我給他迴向,希望因果報應減輕一些。他怎麼對我,我怎麼對他,他惡意向我,我善意向他。這些都是從經典上學來的,我們在生活當中做到了,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對人、對事、對物覺,不迷,你說多自在、多歡喜,法喜充滿,這是學佛人真正的受用。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身心健康,法喜充滿,佛法帶給我們真實的利益。老師早年教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學佛六十二年,得到的是最高的享受,這真的不是假的。最高享受不是地位,我們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也不是財富,最高的享受是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智慧增長,業障不知不覺的消了,這就是最高的享受。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這本書是清朝彭際清居士作的,他是乾隆時代的人。這個人很聰明,佛學的造詣很深,說明他不是一生一世的成就,生生世世,善根深厚。他在未冠就考取進士。古時候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他成人了,他不是小孩,成年了。未冠就是不到二十歲,不到二十歲他考取進士,這是國家高等考試,他及格了,一生不做官。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兵部尚書,要用現在的話就是國防部長,他父親是國防部長,家庭環境好,不做事情也沒關係。所以不做官,學佛,對於佛經上的造詣很深,《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他的作品,留傳給後代。民國初年丁福保給這個《起信論》做了註解。他的《無量壽經》是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的本子有些繁雜的地方,他把它刪掉了,就是節本,他不是會集,他是節要。《無量壽經》節要的本子節得好,念起來很順口。《無量壽經》的本子有三種會集本、一種節要本,節要本就是彭際清的。

  它裡頭說,「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菩提心是性德,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因為人迷失了自性,障礙了菩提心,菩提心不能現前了,這真心。我們用的心全是妄心,妄心叫生滅心,那就叫做阿賴耶。六道眾生哪一個不用阿賴耶?這全用的是妄心,只有聲聞、緣覺、菩薩他們用真心,不用阿賴耶。三乘裡面,菩薩是真的,二乘,就是聲聞、緣覺,用的雖然是真的,裡面還夾雜著妄念在裡頭,不是純真,菩薩是純真。這個心是成佛的根本,是成佛的基礎,所以諸佛之本源。這個心裡面充滿了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原文是皆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跟如來有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相好,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所以佛它不是宗教,宗教上不能說一切眾生皆是上帝,不可以說的;一切眾生都是神,這不能說的,上帝、真神只有一個,人不可以,不能跟他相比。佛不是如此,佛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佛教的修學最後的目標就是幫助你成佛。你成佛了,跟十方一切諸佛完全平等,沒有絲毫差別,佛就是自性性德圓滿的流露,就這麼一樁事情。我們迷了,現在諸佛菩薩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就如此而已。經論上常常教我們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三皈依就是回頭,皈是回歸、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完全依靠性德。性德裡面就是佛法僧,叫自性三寶,這個要知道,不是外面的,皈依外面的佛法僧就錯了。外面是表法的,看到外面的佛要回歸到自性,我皈依自性佛,自性佛就是覺,覺而不迷是自性佛,正而不邪是自性法,淨而不染是自性僧。三皈依是,從住持三寶是讓你看見,提醒你回歸自性三寶,你才得受用。如果著了外面三寶的相,不知道回歸自性,這叫迷信,錯了,三皈利益你完全沒有得到,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供養的佛像,佛像愈莊嚴人愈歡喜,表性德。歡喜不能起貪戀,起貪戀的心就錯了。所以學佛的人決定不可以收藏這些寶物,為什麼?收藏這個容易起貪心,貪是煩惱。佛叫我們斷煩惱,你天天收藏這些珠寶,在這裡頭增長貪心,錯了。貪心增長將來到哪裡去?到餓鬼道去。你看學佛學了一輩子,天天貪愛收藏的這些名貴的佛像,將來死了到鬼道去了。這不是佛叫你墮鬼道,是你自己要往鬼道去鑽,沒有辦法,佛也攔不住。所以要學釋迦牟尼佛,不收藏任何珍寶。有人送我名畫,我隨手就布施掉了,誰喜歡誰拿去。為什麼?有人喜歡收藏,增長貪心,丟掉了生煩惱,增長瞋恚,增長愚痴,這個東西與貪瞋痴掛鉤了。佛教導我們要斷貪瞋痴,怎麼可以增長貪瞋痴?所以要捨。

  居住的環境愈小愈好,可以避風雨就足了,足夠了。不必高大華麗,用不著,都會幫助人起貪瞋痴。你看我們近代,這不說古人,真正修行的這些老和尚,他們住在名山寶剎,宮殿式的建築,那是什麼?那供佛的地方。他們自己住不住?不住,自己住在廟外面茅蓬,搭個小茅蓬。這是什麼意思?在表法給我們看,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莊嚴的道場是供佛的,是供養菩薩的,是接引大眾的,進佛門之後利用這個地方做佛事。

  佛事原本就是講經教學,這叫佛事,不是經懺法會,不是的,這個一定要搞清楚。釋迦牟尼佛一生開過三百多次法會,這個法會都是講經教學。所以釋迦佛是個教育家,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他本人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義務教育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不接受供養,他的生活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一食是到外面去托缽,身上一無所有,這是萬緣放得下。他是這麼一個人,你要認識清楚。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大師告訴我,要學佛,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不認識他你就會走錯路,會走向邪道,自己不知不覺方向偏了、方向邪了,太多太多。所以他老人家第一部叫我看的書,《釋迦譜》、《釋迦方志》,這是從經典上節錄下來的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看了這個才知道釋迦佛的身分、釋迦佛的行誼、釋迦佛的事業,這才曉得。我們循著這個道路去走就對了,不會把路走錯了。

  所以道場,一定記住,要建得華麗,為什麼?這是對佛的尊敬,供養經藏,是供養法寶。對僧眾的供養就不可以,真正有德有道的高僧他不會居住在那個地方,原因是什麼?容易養成貪瞋痴慢。所以寺廟裡頭主持人住方丈,方丈,你就曉得他的房間是一方丈,一方丈多大?大概擺兩張床鋪,二、三張床鋪房間就滿了。大眾是住大寮,大寮是通鋪,跟軍隊一樣。我早年沒出家之前,那時候學佛,到寺廟去參觀,我在新竹看到一個寺廟,日本人建築的。僧眾住在哪裡?住在兩棟建築當中有個走道,走道是蓋成走廊式的,住在走廊上。走廊,一邊是走廊,一邊是日本塌塌米的房間。一打開,一個半塌塌米,那一個塌塌米是睡覺的,半個塌塌米是出家人放東西的,很簡單。盥洗的臉盆,漱口的工具,放在床鋪下面,床鋪下面一邊放盥洗的,一面是放鞋子,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我那個時候很讚歎、很羨慕,乾淨。這種建築在日本還很常見,不佔空間。中國這些老的人,像虛雲老和尚他們這些人,都住茅蓬,一個人一個小茅蓬,有的小茅蓬兩個人住。茅蓬是自己搭建的,山上砍幾棵樹、砍一點茅草就行了,很簡單。

  現在建築得富麗堂皇,讓人捨不得離開那裡,捨不得離開,真的,他就沒法子離開。那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到畜生道投胎去了,這寺廟裡頭有蟑螂、有老鼠、有螞蟻,他就投那個胎,生生世世都不想離開他的地方,這就錯了,他不能往生。念佛道場,在生的時候也念佛,結果墮在那畜生道。佛法還能薰習牠,我們誦經牠在旁邊聽經,我們拜佛牠還跟在後面,這就曉得決定是這個道場以前的出家人。還有老的方丈、住持,怎麼知道?這個小貓,牠總喜歡到方丈那個座位上去坐,到方丈那個房間床鋪去睡覺,我們心裡就曉得,老方丈沒離開,變成畜生道了。要幫助牠修行,幫助牠求生淨土,脫離畜生身。

  所以因果教育,就像周安士所說的,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這真的,用他這兩句話來看現前全世界的社會,他講得一點都不錯。因果教育在古代沒有一個地方不提倡,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城隍廟、土地廟、山神廟,這些鬼神廟統統都是提倡因果教育,提醒大眾起心動念要遠離邪惡。邪惡,對人類是最大的傷害,對自身帶給你是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慢疑的助緣,讓你造作惡業,來生感受的惡果,這錯了。人生真能放下,這一生生活清苦一點,好!健康長壽。聽經念佛,希望講經的人愈多愈好,大乘經教各種經論都有人宣講,都有人去專攻,做為詳細深入的講解,幫助人起信、幫助人開悟,功德大,讓我們發心求生淨土有真正的把握、有真正的信心,這個利益就太大了。

  菩提心,「才發此心,已成佛道,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這個五種智後面會講到,如來果地上的智慧,自性本具的,發菩提心這個智慧都能現前。佛智就是一切種智。下面這個四智,配在轉八識成四智,四智菩提。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是總說,其他這三種智是別說,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末那不平等,末那就是執著,執著是染污,嚴重的染污,末那是迷失了自性,從阿賴耶裡頭變現出來我見。說實在的話沒有我,末那執著阿賴耶的相分這一分,阿賴耶的相分就是物質現象,無量無邊,執著一分是執著這個身體,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所有物質現象統統是阿賴耶的相分,執著相分裡頭極其微小的一分以為是身體,這是我的身體;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認為這是我的心理。那什麼東西?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也是遍法界虛空界,它執著這一分,堅固執著不肯放下。佛稱這個叫假我,不是真我。

  有沒有真我?有真我,法身裡頭有真我,般若裡頭有真我,解脫裡頭有真我,叫三德祕藏。我,佛法的定義是主宰的意思,自己能做得了主宰,這叫我,自在的意思,決定沒有妨礙。所以做主、自在那是自性,真性,真誠是主宰、是自在。我們把真誠迷失掉了,不知道自己有真,不知道自己有誠,更不知道真誠心是自己的本體,是真正的自我。所以發菩提心的人逐漸逐漸從虛妄的身心回歸到真正的自己,常樂我淨,這是大乘教裡頭所說的,大乘教教學的目標。

  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就是我們經上講的平等,經題上。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就是清淨。轉識成智要從這兩個下手,第六、第七下手,叫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這兩個轉了,阿賴耶自然轉成大圓鏡,前面眼耳鼻舌身自然轉成成所作。所以前五識跟第八果上轉,第六、第七因上轉。於是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萬事萬物要看得淡,不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能放下,就能看淡了。你把它看成是真的,虧就吃大了,你就有執著、有分別,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一定要看淡,臨走的時候容易放下,不再貪著,走得順利,走得自在。人死的時候很痛苦,那個痛苦從哪來的?捨不得分離,捨不得放下,又不能不放下,一樣也帶不走,痛苦從這來的。平常就訓練不分別、不執著,走的時候就自在,一點痛苦都沒有。

  「又經中三輩往生,皆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經文要特別留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輩、中輩、下輩,包括還有所謂一心三輩,統統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一句,你就知道這八個字是修淨土宗最高指導原則。發菩提心決定用真心不用妄心,從生活待人接物。為什麼用妄心?用妄心,妄心是輪迴心,用輪迴心來念阿彌陀佛不行,還是搞輪迴;用菩提心、真誠心念佛,這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才能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因為六道、十法界都是妄心變現的,不是真心。「可見發菩提心,實為首要」,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不發菩提心,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所以經上明明說的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然後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很少。念佛的人發菩提心,隨事發心的,他不明理,所以他很容易退轉,所以往生有障礙。「今此第十九願為聞名發心,證諸第廿六願聞名得福,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故此願理應釋為因聞佛名號,蒙佛加被,發菩提心」。這四十八願細細看看,十九願、二十六願、四十七願都是聞阿彌陀佛名號,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的加持,我們的菩提心發出來了。「故此願」,所以按理來說應該解釋為「因聞佛名號,蒙佛加被,發菩提心」。

  「彌顯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願王宏誓願力不可思議」。彌顯,深深的顯示出,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加持發心的人,隨事發心亦變成順理發心。對於名號功德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如果你不清楚、不明瞭,加不上,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為什麼?真正搞明瞭的時候,你不會懷疑,彌陀的功德威神就加上了。對於它沒有搞清楚,會懷疑,這一懷疑就把加持的功德破壞了,你得不到加持了。那要怎樣真正深入了解名號功德?要聽經,要不斷的聽。如果沒有時間聽全部,你就聽這一品,第六品,將這一品經聽上一百遍、二百遍、三百遍,名號功德就起作用了。為什麼起作用?你搞清楚了,不懷疑了,佛力就加持上。最怕的是懷疑。

  下面這一段,「修諸功德…晝夜不斷,表發大心後之大行」,大行就是不間斷,什麼不間斷?念佛不間斷。「因聞名而發心,修諸大行是為第十九願之全文。其中六波羅蜜,亦稱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槃之岸也」。這個度是比喻,生死好比是此岸,就是指六道輪迴,六道裡頭有生死,所以說有生必有死。生死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有兩種,我們現在兩種同時在受。分段是一段一段的,給你說得細一點,一天就是一段,你看,晚上睡覺不等於死了嗎?睡著了,人家把你身體抬走都不曉得。今天過去還能回來嗎?再不會回來了,人每一天都有一次生死,這個我們要知道。晚上睡熟了會作夢,夢告訴我們一樁什麼事情?身體有生死,我們的靈性沒有生死,它還在活動,像真的一樣。

  其實夢是假的,我們人生也是假的,你要把假當真,那就沒法子了,這就有苦了。知道是假的,不把它當真,這個苦就減少一大半。苦都是這些妄相不曉得,把妄當作真,才有這麼多苦。知道它是虛妄的,你就不必那麼認真了,不認真就沒有這麼多苦,真正能放得下。譬如今天你得到寶物了,你很歡喜;如果今天你的寶物丟掉了,被別人偷竊偷走了,你感覺到很苦惱,為什麼?你以為那是真的。如果知道那個東西是假的,得到,不歡喜,沒有歡喜心;丟掉了,若無其事,你多自在!所以凡事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整個宇宙是個波動現象,波動現象就是有生有滅。科學家講,宇宙之間所有的萬事萬物全是波動形成的,波動頻率非常快,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它。世尊在經上也是這樣告訴我們,彌勒菩薩給我們說,這一彈指有多少個生滅,就是多少個波動現象?菩薩說,「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生滅,這裡頭給你講分段生滅、變易生滅,速度這麼快,哪一個生滅是你?這才恍然大悟,不但身不是我,念頭也不是我。

  作夢,夢中那個我還不是我,因為夢中那個我做不了主,沒有主宰的意義,沒有自在的意義。為什麼?夢中那個我它在迷,它不覺。我們中國人叫它做靈魂,其實它不靈,它要靈那就是真正的我,它不迷了,覺悟過來了,叫靈性,那是我。靈性迷了叫靈魂,其實它不靈,一點都不靈。孔子叫它做遊魂,說得好,遊,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而且動的能量非常大,所以稱它遊魂非常有道理。或者稱它做迷魂,它迷而不覺,所以它在六道裡投胎,它要真正覺悟就不幹這個事情了,迷而不覺。孔子說得有道理,說明孔子不是不知道,知道,沒有詳細說明,孔子也不多說。不像佛經裡頭,佛經裡面說得很詳細、說得很清楚,告訴我們這是怎麼回事情。認識清楚了就好辦,把這個東西也放下,也不受它干擾,回歸自性,回歸本定,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本來面目就是佛,自己本來是佛,所以自己決定成佛,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叫真正信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