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四五集) 2013/12/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4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一十頁倒數第三行,科題,「諭捨惡修善」。經文有三小段,第一段,「生死自當」。無盡慈悲的開示,告訴我們宇宙之間的事實真相。請看經文: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念老在註解上說,『愛欲』,愛是情愛,欲是貪欲,實實在在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六道輪迴的由來。這個世間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自性清淨心中無有一物,也就是什麼都沒有,這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是由自性所生所現,是由妄心產生無量無數無盡的變化。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稍稍有些概念了,這個概念是正確的。那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是淨土,真正的淨土,這是真的,我們稱它作一真法界。自性沒有現象,一真法界有現象,有依報,有正報,實報土。自性清淨心,在淨宗四土裡頭說,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沒有依正的現象,實報土有。實報土是心現的,一切諸佛如來方便土、同居土是識變的。識是什麼?我們的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同居土是六道輪迴,方便土是四聖法界,換句話說,十法界跟六道輪迴是我們心裡頭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
我們今天墮落在十法界裡頭,而且非常不幸,墮落在六道輪迴裡面,十法界裡頭最差的地方、最不善的地方,我們在這裡。你要問為什麼,我們的念頭不善,我們沒有一個念頭是真正幫助別人的,無條件幫助別人的,希望別人離苦得樂,我們沒這個念頭。我們幫助別人都是有條件的,令別人離苦得樂,我自己先有一分,我沒有得到,你也別想,是這種念頭,有念無念都不出這個範圍。這是什麼?這是習氣,這是煩惱,煩惱習氣太深、太重,扭轉不過來,縱然遇到佛法,聽不懂,不開悟。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做障礙,道理在此地。
古往以來,多少人修一輩子,十幾歲就聞到佛法,到八、九十歲老死,依舊搞輪迴。不知道有多少人!修學佛法超越了,少之又少。這個原因,印光法師告訴我們,誠敬,關係就在此地,我們的真誠心不夠,我們的恭敬心不夠。我們對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非常非常之濃,敵過我們修道的這個心,所以還得搞輪迴。什麼時候能成就?我們的真心,真誠恭敬的心出來了,就夠了。想不想出來?想出來,但是就是出不來,這個無可奈何。佛苦口婆心的在這裡勸我們,勸我們捨惡修善,我們還在造惡。我不舒服,你也別想舒服;我日子過得不痛快,你也別想痛快,都是這種念頭。總不能像地藏菩薩,代一切眾生受苦,代一切眾生受不善的果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菩薩的學生都成佛了,他的悲願沒有改變,依舊在苦道裡頭幫助苦難眾生。我們看《地藏本願經》,這部經是在忉利天講的,不是在人間。參加這個法會,到法會來聽經、來護持地藏菩薩的人是誰?十方諸佛。這個場面,一切經裡頭沒有這種記載。為什麼一切諸佛要參加地藏法會?地藏以前是他的老師,他們都是地藏的學生。老師可以成佛,不願意成佛,願意代眾生苦,慈悲到極處!
大乘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地藏所表的,孝親尊師。不孝父母,不敬老師,這個罪就是無間地獄,這個罪是所有罪當中最重的。於是我們就明白,孝親尊師是第一德。兩百年前,學生心目當中還有老師,誠敬心比古時候降溫了,比不上,比現在人有餘。現在人對於父母不孝,對於老師不知道尊敬,所以經典擺在面前,看不懂,聽不進去。這不能怪他,他很可憐。《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佛菩薩對於這些造作罪業的,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不責備他,不怪他們。為什麼?沒有人教,他的父母疏忽了,父母沒教他,老師沒教他。不但父母沒教他,他父母的父母也沒有教他的父母。換句話說,要往上追溯,至少要追溯到六、七代,這個責任誰負?所以應當原諒,應該生憐憫心,不能生責備的心,他真的是太可憐了!中國傳統文化摧殘到這種程度,多麼可悲!
滿清最後一百年疏忽了,講的人還不少,做的人不多。到民國年間,滿清亡國,講的人都沒有了,誰知道?我這個年齡,出生在民國初年,還沾到一點邊。我在十歲之前,這記得很清楚,鄉下有些讀書人還講,我們聽到,印象很深刻,沾一點邊緣。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我們所做的,我自己常說,跟古人比,我們不及格,古人至少有六、七十分,及格,我們大概只有二、三十分,你看差多少。但是今天的人做的時候,也許只有二、三分,那我還超過他十倍。我跟古人比,古人要比我高二倍。我們沾這點光,所以才有緣遇到方老師,遇到章嘉大師,遇到李老師,有今天這一點小小的成就。
後面有沒有人繼起?難講了,總靠緣分,總是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遇到了,阿賴耶裡面種下所謂的金剛種子,這一生不得受用,也就是這一生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結一個法緣。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真正放下萬緣,信願持名,一心專注,他就決定往生。這樁事情從理上講,只要一口氣沒斷,都來得及。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講得很清楚,臨命終時懺悔業障,承認自己錯了,真從真心裡面發願求生淨土,都來得及,阿彌陀佛會攝受你,會來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這法門不可思議!
我學佛學了六十二年,才認識《無量壽經》,才認識阿彌陀佛,才知道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這一聲名號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你做了無量無邊的好事,積無量無邊的功德,比不上用真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真誠心一句阿彌陀佛,超過你無量劫積功累德,不得了!沒人相信。這個法門,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遇到沒有不成佛的,遇不到太難,遇到就成佛。
我不是利根,不是上智,中下根性,好在我還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可是老師把淨土宗介紹給我,我大概學了二、三十年才相信。經上講的難信之法,這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是從難信當中相信的。相信,不是老師勸我的,是從《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大論相信的。沒有涉獵這些大經大論,我很難相信,有懷疑,世界上哪有這種便宜的事情?五逆十惡,毀謗佛法的,都能夠成就,聞所未聞,怎麼可能讓人相信?必須要真誠心、恭敬心,真正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的積功累德,加持我們,保佑我們。極樂世界等於說阿彌陀佛的保送班,釋迦牟尼佛把我們保送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保證我們一生成佛,太殊勝了,再沒有能跟它相比的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念老在此地提醒我們,情愛最難斷,貪欲,無始劫來的煩惱,這是生死根本,六道輪迴的根本,六道輪迴從這來的。這兩個要不能放下,極樂世界去不了。這就是李老師常說的,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五個。什麼原因?那三五個人把情愛、貪欲放下了,他平平安安的去了。如果還有絲毫貪戀不能放下,那對不起,就去不了。佛門常說,「愛不重不墮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兩句話重要,念要專一,不能夾雜情愛,不能夾雜貪欲。真正想往生的人,一定要跟阿彌陀佛一樣,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成佛。什麼佛?阿彌陀佛。我們敢輕慢阿彌陀佛嗎?我們敢得罪阿彌陀佛嗎?這都是障礙你往生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天台智者大師完全肯定,完全接受了,他把這個佛字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佛怎麼講法,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統統是法性,就是真心本性裡面流出來的。惠能大師開悟時說的最後一句話,記得嗎?「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句話意思就是,沒有想到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生的,我是自性生的,一切眾生都是自性生的,所以一切眾生是佛,我也是佛。學佛第一個要相信這句話,這句話不相信,你沒有學佛,你不懂佛法。
既然是佛,為什麼變成這樣的?我們迷了自性,自性是本覺,沒有迷惑的,但是我們今天迷了。雖然迷,自性在,自性並不是失掉了。但是自性變質了,這一迷就叫阿賴耶。所以佛就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要知道真心沒有想,真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是迷了時候的心。這一迷叫凡夫,我們現在在這個位次。這個位次,天台大師把他稱作名字即佛,佛說了你是佛,智者大師承認,但是你是名字即佛,有佛之名,沒有佛的實。實是什麼?佛的智慧你沒有,佛的德行你沒有,佛的相好你沒有。但是你要知道,你的那個智慧、德行、相好並沒有失掉,只是現在隱而不現,它沒有起作用,它有。什麼時候起作用?你覺悟了就有,覺悟它就起作用,迷了不起作用,是這麼個道理。
現在我們遇到佛法,我們明白了,但是迷得太深,迷得太久,造了很多罪業。現在明白了,我要好好的斷惡修善。真正幹斷惡修善,念佛求往生,這叫觀行即佛。觀行是什麼?你真幹,你不是幹假的。雖然真幹,功夫還不得力。可是觀行也有三輩九品,上三輩的觀行,淨土宗叫功夫成片,觀行是功夫成片,往生自在,想什麼時候去,阿彌陀佛就來接引,真有把握。中下品的觀行,那完全靠緣分,這個緣分就是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念是阿彌陀佛,那決定得生;最後一念不是阿彌陀佛,那你又去搞六道輪迴去了。為了保持臨終最後一念決定是念佛,現在拼命在練習,現在在練兵,往生是打仗。讓我們的念頭一天到晚,所謂二六時中全是阿彌陀佛,沒有別的雜念,這叫正法,這叫正念,我們才有把握往生。如果還有許許多多雜念在裡頭,不能往生。
尤其上了年紀的人,中國古人說上年紀,就是六十以後,這上年歲,上年紀了。古人把人的一生分作春夏秋冬,春天好,二十歲以前,春天;二十到四十,夏天;四十到六十,秋天;六十到八十,冬天。冬天,既然到了冬天,往後沒有了。八十以後叫風燭殘年,不定什麼時候就走了,所以心態上要做圓滿的準備,準備隨時要走。走是一定要走,但是去什麼地方?善心善行他去的是天堂,佛法講天道;善心善行不很圓滿,他善多於惡,人道;惡多於善,三惡道。所以去到哪裡要知道,六十以後就要非常認真準備自己的後事,我將來到哪裡去?
那遇到佛法、遇到淨宗,這個緣太勝了,諸佛都向你道賀。為什麼?你有機會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跟六道輪迴永遠告別了。這是淨宗在無量法門裡面顯現出無比殊勝,而且怎麼?人人都有條件,人人都能修,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少。前幾天我們看到個資料,十歲的小女孩念佛往生,她也是念三年,預知時至。親朋好友送她往生,看到她坐在蓮花當中走了,沒有生病,沒有絲毫不正常。所以我們看到經上這幾句話,感觸非常之深,情愛、貪欲,生死之本。
「世人舉體沉溺於愛欲之中」,特別是現代人,哪一個不如是。沉溺在愛欲之中,他就造無量罪業,起心動念意在造業,言語在造業,行為在造業。造的什麼業?全是輪迴業,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於是死此生彼」,這一生壽命到了,死了,生彼是什麼?依照你的業力去輪迴去了。「流轉無窮」,流轉指六道,不定是哪一道。經上給我們說得清楚,貪愛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痴是畜生。這三種貪瞋痴我們全有,而且沒有中止,時時刻刻起現行。起現行就是造業,造貪瞋痴,這怎麼辦?
下面舉例給我們看,「縱使眷屬滿堂」,你的家大、業大,你的眷屬多,到生死關頭,「生是孤身來,死時獨自去」,這個時候沒有人跟著你,也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所以經文上,『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完全業力在支配你,你自己做不了主,你有真心,真心不管用,妄心、業力在做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你的心善、言行善,你得的是樂。這個樂是什麼?三善道。人道是三善道之一,我們現在在人道,其他道的狀況我們不知道,人道的狀況我們應該非常理解。人道好不好?有小小的樂享受,但是享受的時候無不造業,這個事情可麻煩!特別是人事環境,有意無意得罪人,自己不知道。古人所謂的言者無意,說話的人無意,聊天,但是聽者有心,聽的人以為你在罵我,你在諷刺我,你在損我,他是這樣聽法的,他心裡就有怨恨。你是無心,無心說話的時候讓別人產生怨恨,這就是造業,這個業要自己受,沒有人能代。
我們自己想想這一生還不錯,每一天沒有離開經教,每一天有這麼多時間跟大家分享,這不錯了。可是有沒有人毀謗我,有沒有人羞辱我,還有障礙,還有很多苦難。什麼原因?沒學佛的時候造的,不是假的。做學生的時代欺負同學,批評同學,諷刺同學,那不是今天我現在受的果報嗎?自作自受。好,現世報掉了,如果到來世報,那可不得了了。所以細心去反省就找到了,這原因到底是什麼,原來是自作自受。這一反省知錯了、認錯了,別人加給我的,我能夠甘心情願承受,沒有怨恨,沒有報復。不但沒有怨恨、沒有報復,還感恩。為什麼?他替我消業了,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造的業消掉了。怎麼知道消業了?業障重,這個經看不清楚,經裡頭的意思看不出來。就以《無量壽經》這三年來說,我們這第三遍,一遍比一遍看得深刻,一遍比一遍看的範圍廣大,這就是進步,這就是業障消掉的現象。以前為什麼沒看出來?有業障。聽經亦如是,所以誠心誠意的聽,年年有進步。去年聽的沒聽懂,今年聽懂了,這都是業障消掉的現象;如果業障在,今年還是聽不懂,還是半信半疑。
所以到這個世間來,離開這個世間,真的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這是指苦樂的果報,統統是自作自受,與別人毫不相關。我們把自作自受受得不甘心,去責怪別人,罪加一等,不但你的罪沒有消,你的罪增加了。這都是自然的現象,這都是自然的規律,一般人講叫真理。「憬興云」,自當就是自受,要甘心自受,不怪別人。對別人要有敬意,這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對別人不滿,充滿了怨恨,還要想方法整人,這個罪就重了。一定要想到,來生別人用這個手段來對付我,一定是超過我今天所做的。它是報應,報應總是有添加,生生世世這兩個人報來報去,以後就會有大災難,這個大災難就叫你墮無間地獄。這個例子,《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一段,他說明他過去十七世的業因果報,就是跟這個冤親債主鬥,一世一世遇到,一世比一世厲害。還傷及無辜,不知道有多少人,真叫後悔莫及。以後遇到佛法明白了,這才把心中的怨恨一起放下。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六趣異途」,這就是六道輪迴。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親愛的人『會見無期』,有怨恨的人常常碰頭,怨憎會,愛別離,這是六道裡頭的真相。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善惡變化』,憬興大師說,善變化就是善趣報,你造的善因,善果現前,這就變化了;「惡變化」,造作的惡因,惡報現前,三惡道現前。這就是善惡變化,從因變成果。
《會疏》裡頭說,「今世雖善果」,現在我們做人這是善果,可是我們所作的業因惡。業因是什麼?為什麼說業因惡,說得這麼肯定?業因是自私自利,這就是惡,貪瞋痴慢,做出的行為決定是損人利己。哪個不是這樣的?學了佛的人也不例外,爭權奪利。諺語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這一生沒有當局過,一生接受別人領導,我沒有領導過別人。早年,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韓鍈居士領導;我離開台灣移民到新加坡,接受李木源居士的領導;以後移民到澳洲,澳洲名字掛的是我,實際上我沒有權,我也不常在那邊;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在那裡掛名董事長,總幹事領導,我充其量說個名分好一點,我是個顧問的身分,他們重要的事情,有時候拿不定主意來問問我,我給他們提一點建議,我沒有做主。一生,所以說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我這一生就是讀書、講學,我是個教員的身分,跟釋迦牟尼佛學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學生很多,沒有組織,跟大家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佛只是教學,修行在個人,你聽懂了,你知道怎麼修。
僧團裡面,佛教導大家,最重要的要和、要敬。中國古人也是這個意思,家和萬事興,大家在一起不和,這個團體沒有前途。所以統轄的人、管理的人,他最大的使命就是如何讓這個團體和睦,那他的功德無量;他要是獨斷專行,讓這個團體不和睦,他的罪就深了,特別是佛教團體。他必須要執行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四攝、六度,好領導人;這個做不到,這個團體沒有凝聚力,這個團體是一盤散沙。團體的領導人跟我的關係,什麼關係?利害關係,不是道義。我在他這個團體對他有好處,他能容納我;我在這個團體對他沒有好處,我就得走路。我這一生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所以我深深體會到,護法比弘法更重要、更艱難。佛法能不能住世間?不是弘法的人,弘法人無權,在護法。我這個概念從小建立的,相信命運。多少人給我看相算命,我的命是貧賤,貧,沒有財富;賤,沒有地位。領導人要有個貴相,命中有官印,這是領導人;命中沒有官印,你要去搞,人家不服你,你領不起來。這個我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一生遇到好的領導人,我可以幫他做一點好事;他不能夠接受,我們也能敷衍,短期的合作,真不行就離開了。
外面講經的地方多,時間很長。講多久?不超過一個月,有的地方一個星期,一年一次。這蜻蜓點水,對我自己有好處,對大眾利益微薄,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年三百六十天,縱然講一個月,三十天,講完了大家多半都忘掉了,所以很難得利益。真正得利益,是在一個地方不動,長期講經。這個緣早年沒成熟,如果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經,何澤霖老居士把這個六和園供養給我,那我就在香港長住了,我就不會離開這個地方,我在這個地方會講經五十多年,那影響就大了。到我八十多歲才給我,我已經到了該走的時候,這時節因緣。不管怎麼樣,我在一個地方講五十年的話,別的不說,就是這個時間、歷史,就會有很大影響,那是真實功德。現在供養給我,我天天都想走,時間到了,精神、體力都衰了。這個小地方可以養老,環境還挺清淨,他有這一番心,我對他非常感激。所以我們要記住,業因果報完全自己承受,不能怪責任何一個人。憬興,自當就是自受。
底下一段,六趣異途。這是絕大多數的人,今天無論修學什麼法門,不能斷見思煩惱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是一定要遭受的。經文上說,『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我們看註解,「善惡變化者,憬興云:善變化即善趣報。惡變化即惡趣報」,因果。「《會疏》云:今世雖善果,(所作)業因惡,則來世變招殃過」。現在雖然受惡報,可是所作的善,這是業因,「則後生化享福報,千變萬化,不可具述」。業因必然遭受果報,這是自然的規律,沒有任何力量能改變的。佛告訴我們,還是能改變的。誰改變?自己,自己把念頭改變,果報就改變了。無論造善造惡,我都不想這個果報,我現在只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轉變了。「此則變化之又一解也」。
「又《嘉祥疏》曰:惡因得苦,善因得樂。其報易前也。易者難易之易」。前是進的意思,往前進,他就果報現前了。「善惡感報疾速,故云易前」,果報來得快,業緣成熟了。緣是什麼?緣是現前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因是過去的,過去所造的,今天還繼續在造,這就是因遇到增上緣,所以果報就現前。經上講的「追逐所生」,逐就是追從,跟著你。「謂所生之處,果報追隨,相從不捨。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這樁事,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自然的規律、自然的定理。
嘉祥大師說,「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在等著你;「作惡者」,刀山劍樹也在等你,刀山劍樹是地獄。「因果各異」,每個人死了之後去處不一樣,「生處懸殊。故臨終分手,竟成永別」,一期是一期的果報,報終了,緣斷了,以後就沒有了,真的是永別了。只有一樁事情可以永續下去,不是永別,那就是念佛。念佛,跟念佛的人不會永別,到極樂世界還在一起,在極樂世界一起修行。成佛之後依舊在一起,度化一切苦難眾生,你示現佛身,他示現菩薩身,我示現羅漢身,就像唱戲一樣,每個人選一個角色,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菩薩度生亦復如是。
底下這一句說,「三途一報歷五千劫」,不是五千年,三途太可怕了,說時間太長了,餓鬼、地獄、畜生。「輾轉六趣,何日重逢。且重逢亦不相識,故曰會見無期」。所以人生在世要看破,要結善緣,決定不結惡緣。能不能來生再見?這是念力,念力非常堅強、非常堅定,來世還再見。祖母疼愛她的孫子,這人情,人情裡頭至深至親,真心。祖母死了以後,很可能投胎給孫子做兒子。孫子長大了,結婚有小孩了,小孩前身誰?是他的祖父母,又來了。由此可知念頭重要!這個念頭,強烈的這個念,心願念頭,要是念阿彌陀佛就決定生淨土,就這麼個道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念佛要相續不斷,不能把時間空過,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世間事全別理它,統統放下。佛的經教也不需理會,太多了,學不完。我就一心一意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之後,見到阿彌陀佛,我再學一切經教,那就不難了。學成之後也像世尊一樣,八相成道,普度眾生。
下面這一段,「勸力修善」,努力修善,不再造惡。不善的人,自己一定要用真心去感化他,用真心憐憫他、愛護他,沒有不回頭的。潮州謝總到我們這來做過報告,我在馬來西亞,也把他找來在馬來西亞做了八個小時報告。難得,他以前在黑社會做了很多壞事,學佛之後徹底回頭了,辦論壇,讓他那以前作惡這些朋友統統回頭。這菩薩!羅剎一搖身就變成菩薩,做出這麼好的成就,這是值得讚歎的。他告訴我,人是非常好教的,教多久?一個星期,一個星期就叫作惡的人回頭是岸。佛勸我們,我們要接受。請看經文: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不要再等待了,我們身體強壯健康這個時候,趕緊『努力修善』。註解裡頭,「右段勸諭世人,捨惡修善」。佛慈悲到極處,佛用什麼來幫助我們?用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他在一起的菩薩、羅漢很多,確確實實做到了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他做了什麼事情?他只做一樁事情,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用什麼方法?用教學。教學,身行言教,自己要做出榜樣給人看,別人才相信;自己沒有做好榜樣,你怎麼勸人,人家不相信。所以釋迦牟尼佛現身說法,教你把世間名聞利養、富貴放下。人家肯嗎?釋迦佛示現,他出生在帝王家,父親是國王,而且他是長子,繼承王位的。他十九歲離家去修道,去求學,王位是大家爭的,他讓出來了,這做出樣子,不是假的。宮廷裡面富貴榮華的生活他不要了,他到外頭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做出來了。告訴人,國王不好當,國王要操很多心,事情要辦不好,對眾生有不利,他將來要背因果責任。為什麼捨棄王位?怕做得不好。別人相信了。
求學十二年沒有結果,結果就是開悟,沒開悟。把十二年求學放下,離開家庭,放下王位,這是放下煩惱;十二年所學的不能開悟,把所學的放下是放下所知障。兩個障,煩惱障、所知障,十九歲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到菩提樹下入定,這開悟了。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在鹿野苑教五比丘,給他們講苦集滅道,講四聖諦,憍陳如開悟了,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來?不從外頭來,外面學來的是知識,內心悟出來的是智慧。智慧管用,智慧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智慧開了,無師自通。他在鹿野苑講四諦法,四諦法跟誰學的?沒人教他,自己悟出來的。以後講《方等》、講《般若》,講《法華》、講《華嚴》、講《楞嚴》,這些大經大論他從哪裡學的?諸位要知道,沒有人教他,完全是從自性清淨心裡面,般若智慧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外頭學來的。開悟之後佛說了,自性當中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相好,都是無量無邊際的。見性,把性德完全開發出來,能教化眾生。眾生包括些什麼人?最高的包括等覺菩薩,就是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有能力教他們,最下面包含無間地獄。是用的自性本具的智慧。沒開悟,性德有,它不現前。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說這句話,具足什麼?智慧、德能、相好。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所以不敢輕慢一個人,也不必驕傲。為什麼?每個人的智慧、德能是平等的。佛法是真平等,我們到西方世界,到那邊修行證果成佛了,所得到的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阿彌陀佛沒有一樣東西給我們,這個要知道。如果說有一樣東西給我們,那叫外道。全是自己自性裡頭本自具足,要知道!那我們的真心,真心本無動搖,自性本定。所以佛陀的教育學習圓滿了,什麼叫圓滿?見性就圓滿,沒有見性不圓滿;明心見性,真圓滿。大乘佛法教什麼?就是教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只要明心見性,佛陀這個頭銜你就有了。佛陀這兩個字是梵語音譯的,意思是覺悟,究竟圓滿的覺悟,就稱之為佛陀,人人都能辦得到,只要你肯放下。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於是世尊哀之」,每個人本來都是佛,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對他們哀嘆。「勸醒世人」,勸他覺悟,「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修什麼善?要修大善,要修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大善,這第一大善能夠包括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善法,一樣都不漏。給諸位說,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善中之善,沒有一法能跟它相比。一心專念就是努力修善。「將欲待至何時」,現在不幹,你等待什麼時候?「人老體衰,難於精修」,修行要趁年少,愈年輕效果愈顯著;老人體力不夠,念念就忘掉了,念念煩惱就現前了。如《涅槃經》裡所說,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話,「迦葉」,佛叫著迦葉,「譬如甘蔗,既被壓已」,這榨甘蔗,「滓無復味」,那個渣滓沒有味道了。用這個來比喻人,「壯年盛色,亦復如是」。人在少壯的時候精神最好,二十到四十,最好的時候,精力旺盛。「既被老壓,無三種味」,慢慢老了,四十以後就逐漸老化,四十到六十,六十到八十,八十以後就沒有了,不談了。中國古人所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活在這個世間,能夠活到七十歲不多,八十、九十很少。年老怎麼樣?失三種味,第一個,「出家味」;第二個,「讀誦味」;第三個,「坐禪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三種味,「出家味」,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三頁。《大乘義章卷第十一》有說到,「信家非家」,佛給我們說的你要相信,家不是家。這一句意思很深,緣聚緣散。壽冶老和尚光明講堂有一副對聯,我在那裡住過兩個月講《楞嚴經》,上聯好像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你看,這是佛看家,對這個家的看法。但是佛菩薩有智慧,能把這個家變成一個道場,那就好了。中國古聖先賢有智慧,能把這個家變成一個學校,變成一個社團,這中國的大家庭。所以它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好像房子有四根柱子,把它撐起來。這在外國沒有,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四根柱子,家道、家規、家學、家業。佛法是更深入、更徹底,告訴這家只是有緣相聚,聚在一起又造業。
「出家學道。解脫種種在家之難」,出家是就為這個,不再在家庭裡造業,不再受家的拘束。「受離欲戒」,欲是欲望,受三皈、五戒、十戒、出家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得戒愛味」,真正受戒,依教奉行,嘗到法味,這叫「出家味」。「地持說此為出家樂」。出家如果沒有樂,人為什麼要出家?《論語》第一句話,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讀誦味。為什麼喜歡讀書?讀書樂,裡面有味道。出家樂,出家萬緣放下,與世間隔絕,不受世法影響,不受世法干擾,真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出家。有戒、有定、有慧,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瞭,心裡面痕跡都不著,這叫真正出家。在家學佛,功夫超過出家人。為什麼?那就是他沒有離開紅塵,沒有離開家,心裡頭沒有家,對於紅塵確實是一塵不染,心地清淨平等覺,真出家了。世尊當年在世,示現成佛的是兩尊佛,大家只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佛,還有一位在家佛,維摩居士。諸大菩薩見維摩居士,恭敬禮拜,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釋迦牟尼佛完全相同,沒有兩樣,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出家的法味濃,佛法佛門裡常說,「世味哪有法味濃」。
所以讀誦有味,坐禪有味,叫法喜充滿,禪悅為食。在定中那一種享受、喜悅,不是世間人能知道的。你看他入定,近代的虛雲老和尚,我們在《年譜》上可以看到,他修禪常常入定,一入定大概總是半個月到一個月,他坐在那裡不動,不需要飲食。出定的時候,感覺得好像只有幾分鐘,實際上呢?實際上是已經有半個月、一個月了,在定中的感覺幾分鐘。虛老不是偶然的,常常入定。現在學禪的人,像虛老這個少了。虛雲老和尚沒開悟,得禪定沒開悟,他往生兜率內院,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將來肯定是跟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到這世間來成佛,他一起來,那是彌勒菩薩會下的弟子,像舍利弗、目犍連這樣的身分,協助彌勒佛教化眾生。
所以世尊在此地告訴我們,「年老者失三種味,故應及時努力,切莫遲延」。這個事情不能耽誤,趁現在身體健康的時候,要加倍努力。人生在秋天,人生的秋天就是四十到六十,這個年齡是一定要加功用行,成就自己的道業。修淨土一定要有把握往生,這就對了。然後再來護持正法,那你是菩薩,你積功累德,你不會做錯事情。護法比弘法的高,護法是校長,弘法是教員。古時候,弘法退休了當護法,所以他知道弘法人的需要,他能一切供養,讓弘法的人順利的弘法利生。功德呢?護法是第一。為什麼?校長,學校辦得好,政府獎勵是獎勵校長,不會獎勵教員。佛法興旺是護法的責任,不是弘法,弘法沒有這個責任。弘法因為要聽護法的,護法叫你,支持你,你就好好的講,教學;他不喜歡了,他不請你了,你就得離開。所以正法住不住世,不是弘法人的事情,是護法,這個要知道。護法的責任太大了,眾生有沒有福全看他。弘法的人沒有這個權力,護法可以管弘法,弘法管不了護法,就是校長能管教員,教員不能管校長,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對護法一定要非常尊重、要恭敬。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