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七三集)  2014/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7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七十三頁,倒數第六行:

  「《遺教經》云」,從這個地方看起,「若有智慧,則無貪著。故此經文明痴貪二惡」。《遺教經》上這句話很值得我們省思,我們反省自己還有沒有三毒,貪瞋痴三毒如果還有,那我們沒有智慧。為什麼?如果有智慧,決定沒有貪瞋痴三毒。再深一層,真正有智慧,五種見惑沒破,但是一定很輕,不很嚴重。如果我們五種見惑還很深,有我見,有邊見,有見取見、戒取見(就是成見,自以為是),有邪見,這證明沒智慧,我們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完全被煩惱習氣所控制。那要怎麼辦?佛為這樣的病人開了一服藥方,只要有這個病的人都可以服用,那就是讀經、聽經。有同樣的效果,多聽經,多讀經。沒有時間聽經,多讀經,一天《無量壽經》能讀個三遍、五遍,經讀多了就開智慧,自自然然的開智慧,這裡頭有定有慧,它的內容就是戒定慧。不想讀的,確實有人他讀不下去,聽可以,也行,聽經,多聽,一遍一遍反覆的聽。這五種見惑跟貪瞋痴慢疑這個見思煩惱,就是檢驗我們學佛有沒有真正得到利益,這個很有效。沒有貪心的人,沒有我執的人,見到別人在苦難當中,他一聽到自然就伸出援手,就要去幫助他,歡喜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離苦得樂,絕不求任何報酬,世間名聞利養邊都不沾,心裡面所求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除了極樂世界,心裡什麼雜念都沒有、什麼妄想都沒有,功夫有了根柢。有阿彌陀佛就有根,有極樂世界就有柢,往生就有把握。

  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一定要學會賢首國師在《還源觀》上講的四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當中成就功德。什麼是功德?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我做了多少好事,福德。做了多少好事沒放在心上,問我,不知道,你說出來,好像有這麼回事情,你不說,忘掉了,福德就變成功德。功德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助緣,為什麼?經上說得很好,「心淨則佛土淨」,你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心就清淨,清淨心跟清淨土相應,道理在此地。染污的心、分別的心跟極樂世界不相應,跟六道相應。善,六道裡頭有三善道;惡,六道裡頭有三惡道,它與這個相應。理事我們都要清楚。所以真的有智慧就沒有貪著,貪是貪瞋痴,著是執著,分別、執著。故此經文特別說明痴跟貪這兩種惡。「至於瞋毒」,前面一品講了很多,合起來貪瞋痴。

  「所迫」,煩惱習氣逼著你自己去做,去作惡,自己完全沒有感覺,好像很自然的。這個說明習氣起作用,習氣太深,長時間培養出來的,變成自然了。佛教是稱性,他已經偏離自性、遠離自性,現在我們要拉回自性,覺得不太自然,沒有隨順習氣那麼容易。這一點對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古大德有所謂,修行要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熟處,很熟悉的是什麼?善惡習氣,而且是惡習氣多,善習氣少。生處是佛菩薩的教誨,經典裡面所說的事、所說的理,我們很生疏,佛所說的是性德,完全從自性流露。《會疏》裡頭也說,這是日本法師的註解,「愛欲逼迫,常想欲境」,胡思亂想也都很自然。「是故損人利己,但慕富貴榮華」,這現在都是這樣的,中國、外國都是,到哪裡都看見,「以求快意於當時」,作樂要在現前,快樂要在今天。「不願忍辱修善積累福報於來日」,這個他沒想到,「於是威勢不常」。他今天福報現前,有富貴、有榮華、有威勢,但是一定要知道(他沒有這個警覺),這個東西不長,享盡了怎麼辦?福報是什麼時候修的?多半都是前世修的,這一生當中修的也有,遇到善緣做了些好事。但是善緣沒有惡緣多,善報很容易消失,消失之後,惡報就現前。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約因果而示傷」,這個字是傷,示是開示。請看經文: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這是佛陀的勸告,佛陀對我們提出的警告。『天道施張,自然糾舉』,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施」也是張的意思,展開,它起的作用是自然糾舉。「糾」是糾正、是糾察,「舉其非也」,就是罪過。誰來批評你,誰來糾察你?天道。天道是什麼?這個地方講得很好,「自然之理」,我們講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法爾之道」,一切法本來如是,這叫天道。佛經裡頭沒有講天神,沒有講上帝,我們違犯大自然的規律就會受大自然的懲罰,這是自然規律。「《淨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這個施是張的意思,沒有絲毫隱蔽,立是建立,自然的,不是人為的,「是故名為天道施張。造惡必彰,名自糾舉。」這個自是自然,自然的糾舉,你造惡能隱瞞人嗎?行善,人不見,天道見了,天道就在眼前。

  現代的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美國一個心理醫生,用念力治病的修.藍博士,前年三月到我們這兒來訪問。在我們這個小攝影棚裡面告訴我們,再小的物質現象,一粒微塵很小,一粒沙比微塵大得很多,我們肉眼能看得見,它會看、它會聽,我們起心動念它都知道。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實驗,水知道。水為什麼會知道?塵沙為什麼會知道?佛經上三千年前佛就把它講清楚了。《心經》很多同學都能背,經文一開端舉「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什麼是五蘊?五蘊,一粒塵沙是五蘊,一粒微塵是五蘊,因為它有色,色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有精神現象,就是說它有受想行識。再小的物質,受,它感受,也就是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它全知道。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也許幾十年之後發明精密的儀器,用什麼來偵測?用微塵,完全用天道施張,自然糾舉,每個人起心動念你都知道。這不是做不到的,我相信科學可以做到。任何一個人起心動念,這屋裡全知道,你能瞞得過誰?修.藍博士到我們這兒來給我們大家說,我們這個桌椅板凳知道、牆壁知道、天花板知道、地板知道,你有什麼可以隱瞞?決定不可能,隱瞞是你的妄想,統統都知道。它們張開的是天眼,我們看不見,它們看得很清楚,這是什麼?這就是佛經上講的天道。

  所以「造惡必彰」。你行善呢?行善它當然明瞭,行善不吃虧。我們看到很多行善的人,他得的果報並不好,這什麼原因?我們從經的意思上就可以聯想到,不是沒有天道,有天道,他過去造的業太深,幸虧現在行善積德,他的災禍已經減輕很多,重罪輕報。如果他要不知道積德行善,不但壽命可能終結,死後必定入三途。他現在不會入三途,受一點小的挫折,重罪輕報。我們要相信這個事實真相,自己遇到災難的時候就很明瞭,這是什麼?這是消業障。我們無量劫來造的這些業障怎麼消?小而言之,別人的毀謗,對我們的怨恨、障礙、羞辱,甚至於陷害,全是消業障。業障消盡,福報就現前,別著急。如果在消業障這個時候你還有怨恨心,那就錯了,業障上又加上業障,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替我們消業障這些人不是惡人,我們要感恩,沒有他,我的業障消不了。你得要知道,讚歎我的人,獎勵我的人,那是消我的福報;罵我的人,害我的人,消我的罪業。你說哪個好?我的福報被那些人消掉了,這個我們不願意的,業障被人消掉好。所以我們對於陷害我們的人要感恩,對於讚歎我們的人,謝謝他就算了,為什麼?他消我福報,這個要懂得。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天天快樂、法喜充滿,不了解的就產生怨恨。你看,讚歎他的,替他消福報的,他很歡喜;替他消業障的,他還起怨恨。這叫顛倒,這個沒有智慧。學佛要開智慧,智慧就是從這個地方就看到了。這幾句話我們要真懂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大的福氣!「天道施張,造惡必彰,名自糾舉」。不是別人糾舉你,自糾,自然,這個自是自然,自然之理、自然之道、自然之事,總名為天道。

  《會疏》裡頭說,「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報應之報」,現在人的話稱為自然的法則、自然的規律。「又云:事已發者依法斷割之,事未發者審察之,是云糾舉。舉,示也。」事情已經爆發了,要依法來斷割。斷割就是裁判、判決,要依法。世間一切事有世間的法律,人人都必須要遵守。佛弟子決定不犯法,決定遵守國家法律。在中國歷史上有三武一宗滅佛,當時的帝王聽從一些對佛法存著有成見的,不能相信的這些人的話,下命令禁止佛法傳教,還下命令強迫出家人還俗,毀佛像、毀寺廟。可是出家人沒有反對的,沒有起來抗議的,出家人沒有,在家信徒也沒有。為什麼?佛教我們服從國家的法律,一定要順從。這個皇帝過世,下一個皇帝出來看到出家人這麼好的態度,這麼聽話,這麼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好公民,馬上就興旺起來。所以滅法的時間也不過就是二、三年,很快就恢復,看到真正效果了。

  這些告狀的人,讓皇帝做出錯誤的判斷(也不能說錯誤),下令來滅法,是好事不是壞事,讓社會大眾親眼看到佛教徒在遭遇這樣的災難的時候,他是什麼樣表態,他有沒有修行。他如果集合起來,來反抗、來請願,這種出家人,佛教應該要消滅的。完全順從,就像打勝仗一樣,我佔領別國的時候,對於人民也愛護;不愛護的話,你將來非失敗不可,為什麼?人民反抗你。能順從的,這是好國民、好公民。好公民不要,要造反的,這個社會、國家存在不會長久。佛門弟子是最好的公民,他有智慧,他明理,他用事實來表現佛法的善良,讓社會大眾更深一層認識,國家護持,佛陀教育推行就順利。所以禍未必是有害,有時候禍帶來的是福利。換句話說,來考你,考你能不能忍辱,你到底多大的痛苦你能夠忍受,徹底忍受。佛為我們示現,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絲毫怨恨,臨死的時候告訴他,告訴歌利王,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這個故事記載在經典上。當時的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當時的歌利王是憍陳如尊者,果然釋迦牟尼佛成佛講經教學,憍陳如第一個證阿羅漢果。這說話算話,沒有妄語。

  所以事情已發,依法斷割,法律大公中正。事情沒有發,要審查之,自己心裡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私心,沒有欲望。世間人爭的,我們不要、不爭,我們一心要到極樂世界,他不去,他不想去,所以佛門弟子跟世間人沒有利害關係。沒有利害關係就非常好相處,有利害會發生衝突,沒有利害,衝突不會發生。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跟任何人衝突,一生教學,不收學費,義務教學。沒有教室,沒有殿堂,教學場所在樹林、在河邊,大眾席地而坐,每天講經教學不亦樂乎。在家弟子當中國王大臣很多,有精舍、林園、講堂供養,佛一概拒絕,請他去講一、二部經可以,講完他就走了。告訴我們不能有財產,有財產會引起別人的欲望。哪些人?怕的是弟子當中有欲望就生煩惱、就起衝突,把你的道業、清淨心完全毀掉了。所以佛不做這個事情,這是正確的。我們要細心觀察,看清楚、看明白,向釋迦牟尼佛學習。

  『煢煢忪忪』,「煢煢」是憂思憂慮,是煩惱,「無所依也」;「忪忪,心悸不安,驚惶失措」。這是福報享盡惡報要現前的時候,人在這個環境裡面就會有這種症狀發生。『當入其中』,《會疏》裡頭說,「煢煢者,單獨貌,獨生獨死」,沒有人陪你,「忪忪者,心動也,驚惶貌」,這個時候要離別這個世間,你在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能帶走,「輪迴無間」,到六道搞輪迴去了。「其中者,五道之中」。五道就是六道,五道裡頭不算阿修羅。實際上阿修羅除地獄之外,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在天上的天阿修羅,在人間的人阿修羅,在畜生道的畜生阿修羅,在餓鬼道的鬼阿修羅,在哪一道就屬於哪一道,不另立一道,這叫五道。通常講六道,單單提天阿修羅,把他算一道。又到六道裡搞輪迴去了。「又《淨影疏》云:罪者歸之,無人伴匹」,就是沒有人陪伴他,「故云煢忪當入其中」,沒人陪你,獨來獨去。下面說,『古今有是,痛哉可傷』,「表三毒所作惡因,定感痛燒之惡果。」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你只要造了,你沒有辦法脫離。經論上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造作的時候沒想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菩薩有智慧,知道起心動念都有果報,所以他不會起個惡念,他不會幹一樁惡事,他知道統統有果報。菩薩修善,普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沒有把幫助眾生的事情放在心上,心地清淨不染,這就對了。上面這一段「誡惡」,下面文則「勸善」。

  「勸善」,分三小段。第一段,「依教奉行免苦」。這就是佛教導我們離苦得樂的妙法,請看經文: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這一段文念老給我們說,「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第一個你要有緣聽到佛經,有緣看到佛經,這個緣是善緣,極善之緣,沒有比這個更善。為什麼?這個緣你要掌握了,你能夠了生死出輪迴,除這個緣之外,任何的緣都辦不了這樁事情。我們要知道,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輪迴裡頭打滾,受盡苦患!過去沒有這個機會,沒遇到,這一生有機會遇到了,一定要知道這個機會太難得。你說今天地球上七十億人,七十億人當中有多少人知道佛法?不說信,知道有佛,少數。知道佛法人當中又有幾分之幾相信?知道的人很多,相信的人不多,學習的人更少。佛法有很多宗派、很多法門,有一些法門是很好,在這一生修學當中達不到它的標準,換句話說,你就得不到受用。唯獨這個法門容易,它講求的條件只有三個,真正相信,真正發願願生淨土,真肯念阿彌陀佛。你看,就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不難做到。

  基本做人的道理,這個是必須的,那就是三皈、五戒、十善,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三皈、五戒、十善,落實在《弟子規》、在《感應篇》、在《十善業道》。所以我們只要把這幾個小東西,《弟子規》總共一千零八十個字,裡面只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要把它做到;《感應篇》也不長,比《弟子規》多一點,裡面講了一百九十多種善惡果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十善業道經》要是嫌長一點,我有個節本,我的節本好像大概六百個字的樣子,都是短篇,這三樣東西是做人的根本。佛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做出來了,這個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所說這一切法,你可以在裡面挑選,選一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這一生決定成就;你要選定了淨土,你決定到極樂世界,你決定見阿彌陀佛。

  『得佛經語』,這一句非常重要。世間,擴大來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誰都想真正得到佛的經語,這也是要過去生中種的有善根福德因緣。《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因緣都是過去世生生世世累積的,我們這一生才有機會遇到,遇到之後要珍惜,太難太難了,要認真學習。『熟思惟之』,先把佛的經語搞清楚、搞明白,然後再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對聖賢知道尊重,對於善行、善言、善教能尊敬。『仁慈博愛』,這是自性第一德。『當求度世』,度是度過,世是世間,我們要超越這個世間。『拔斷生死眾惡之本』,這六道輪迴的生死不能再搞了。『當離三塗憂怖苦痛』,這是三惡道,一定要離開。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經文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佛經語,通指捨惡修善、背塵合覺之一切法門」,這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這是通指。別指,專指淨土法門,專念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的淨土三經。「其中第一」,就是本經。我們實在講,比許許多多人都幸運,《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會上為我們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而且不是一次,多次宣講,所以有很多版本流傳在世間。佛每次講演大同小異,為什麼有小異?我們能想到,佛每次不是在一個地方講,不是在一個時候講,聽眾不一樣,所以他講法就不相同。因此這麼多版本的《無量壽經》,在中國翻譯十二種本子,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總共十二次翻譯,版本特多,裡頭參差不齊,讀起來很不方便。這十二種版本現在失傳七種,《大藏經》裡頭有這個經題、有記載,但是經文找不到,只有五種留下來。從五種經文裡面細細去看,能看得出來痕跡,釋迦牟尼佛至少是三次宣講。另外七種不見了,七種如果要是在的話,可能還會發現更多的。所以古大德判斷,世尊當年在世,這個經是講了三遍以上。一切經佛只說一遍,沒有說第二遍的,這個經講了三遍以上,這什麼意思?最重要的,遇到這個經沒有一個不得度的。所以在一切經裡頭,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善導大師說得好,他說「諸佛所以興出世」,興是興起,示現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為了說這部經。這部經是他主要說的,能普度眾生,大家不相信才說別的。別的經是投其所好,他雖然學,未必能得度。這部經人人都能得度,好在這裡,普度眾生,這多重要!

  我們幸運,看到什麼?看到最完美的會集本,夏蓮居會集的。真不容易,用了十年時間,這個底本經過十次修改。我這裡還有一本第一次印出來的這個本,這是夏老第一次會集的時候印出來,跟現在這個本子不一樣。這個本子裡頭總共分全經為三十七品,大概是三十七道品;現在這個本子是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以它有四十八品,十次修改成為定本。這個本子慈舟老法師看見過,給它作了科判;這個本子沒看到,老法師往生了。所以許許多多的大德,近代的大德沒見過這個本子。我們非常有幸,這個本子一流通到台灣,我們就看到了。其實那時候到台灣很少,只有幾本,律航法師帶過去的,到台中送給李老師,李老師就印了兩次。在我想,那時候一次是一千本,在台灣有兩千本流通,不多,很多人沒有看過。

  黃念祖老居士註解就更難了,我們看到註解,在美國,好像是一九八五年,黃念老被馬里蘭州這些同學請到美國去弘法,傳密宗,他是密宗上師。同學們把這個信息告訴我,我說你們專心念佛就好了,不要去搞二樣、三樣。我說哪一個上師?黃念祖上師。這個名字好像很熟悉,在哪裡聽過的,想了好久才想到李老師提過的,跟我談話的時候跟我提過,是夏蓮居老居士的學生,是梅光羲的外甥。我們李老師是梅光羲的學生,所以我聽過這個名字。我就想,如果要是梅光羲的外甥、夏蓮老的學生,那就不會有偏差,我就勸他們把他請過來。他那個時候這個註解第一個版本只帶了一套,油印的,刻鋼板油印的本子,只有這一套,他送給我了。我看了,看得非常歡喜,有這麼好的註解,集註,真有智慧。我在電話裡向他請教有沒有版權,他說問這個幹什麼?沒有版權,我在台灣給你翻印,有版權我們要尊重。他說沒有版權,歡迎翻印,還要我給它寫一篇序文,書面的經題要我給它題字,我都照辦。我們第一版就印一萬本,在台灣流通,我們這一代人有福。這麼多年來這個本子愈讀愈歡喜,歡喜到欲罷不能,於是才想起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把其他的經論統統放下。我八十五歲,八十五歲以後,無論在哪個地方講經,統統是講這一部,沒有第二部。我這個選擇是告訴大家,我沒有別的要求,就是求生淨土;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我的願望,對於世間一塵不染。

  也許有同學知道,我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協助他們建立學校,諸位不要誤會,不是我建的,我這麼大的年歲沒有這個精力,我是提倡、倡導,得到當地的朋友們他們支持。兩處學校現在都已經動工了,大好事!馬來西亞的漢學院在馬六甲,為什麼建這個學校?為培養儒釋道弘護的人才,像師範學校一樣。我們給它取名叫漢學院,他們接受了,漢學就是儒釋道。我們希望在這做實驗,把中國傳統教育的理念、教學的方法,現在我們依照古老的方法能不能有很好的效果。不做實驗不知道,做出實驗我們就知道了。古老的教學理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古老的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著重在自見,自見是開悟。大乘經上講的無師智、自然智出現了,這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來實驗這個教學法,實驗成功,可以提供給全世界從事教育的人士,給他們做參考。

  斯里蘭卡的龍喜大學,我們提倡、全心全力協助它,學校建成之後奉獻給國家。我建議請總統擔任校長,我充其量,如果還有精神,還能多活幾年的話,我說我在那邊做一名教授,我教一門課,《無量壽經》。我這個課程一年就教完了,一個學年二個學期,我只教一門課,而且我答應我只教一年。馬來西亞的漢學院亦如是,建好之後是屬於馬來西亞國家的,將來很可能主持這個學院的就是馬來西亞的校長職工會,送給他們。他們在馬來西亞有一千多所小學,有六十二個中學,這是一個大學,由華僑出面。我們也非常希望首相擔任院長,至少首相也是這個漢學院的榮譽院長,他也全心全力支持這樁事情。所以大家要知道不是我做的,我沒有這個精神、沒有這個德行,也沒有這個學問來擔這個重任。我知道這是一樁好事,鼓勵大家同心協力把這樁好事做成,它會影響全世界。

  我們前面講到佛經語,「別則專指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淨土三經當中的第一經就是本經,我們得到無比幸運。連李老師都沒有看到黃念祖的註解,非常可惜。他老人家如果看到,我一定請他老人家寫序文,他會鼓勵大家學習。「熟思惟之,從聞而思也。端守不怠,從思起修」。真幹,端正心念,遵守經教,不懈怠、不疲倦,真正把經義落實到日常生活。「端守者,正守,如教奉行。又憬興云:端守者,匡邪守正故」。「盡此一生,端守佛誨」,佛陀在經上的教誨,「終無懈怠,故云終身不怠。」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見阿彌陀佛做彌陀弟子。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憬興師曰:「聖通佛僧」。敬佛、敬僧,僧是傳法的人,是教導眾生的人。「善,世出世法是無上寶,故敬之,此則三寶也」,佛法僧稱為三寶。「仁愛慈悲,博濟眾民,故云仁慈博愛,所謂博愛濟眾」。怎麼落實?首先自己要把這個經做到,自己做不到不能勸人,勸人人家不相信。你說好,好為什麼你自己不幹?所以自己真幹,人家真相信。我們認真幹了六十多年,過這個年六十三年,六十三年到晚年專搞這一部,其他全放下,大家才相信,要不然人家不相信你。然後從身體力行當中,他就有許多悟處,你要不幹,不會開悟。在落實生活、落實工作、落實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悟出這些道理,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介紹給別人,人家也會認識這個。這真正是寶,無上的法寶,保證我們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我們的親人要希望永遠在一起,永遠不分開,大家統統到極樂世界,個個都是無量壽,真在一起。將來成立這個小團體好,到十方世界去示現作佛度化眾生,這些都是菩薩、阿羅漢圍繞。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什麼?宿世因緣,不是偶然的。我們如果到極樂世界去一趟,這個緣就成了,就成功了,永遠在一起。要不然的話,不能到極樂世界,走的時候孤孤單單,沒有一個人陪你,你往後也找不到這些人,找到也不認識。

  『當求度世』,「自度度他,自覺覺他,普令一切眾生永脫虛妄生死」。『拔斷生死眾惡之本』,我們在這一生可以完成、可以做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不是口說的,要做到。「輪迴六道,貪欲為本。生死苦海,智為能度」。學佛要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從平等心來。你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覺就是智慧,清淨心、平等心能生智慧,智慧是清淨、平等所生的。我們要求智慧,先求什麼?先求心地清淨。心地本來清淨,現在不清淨,裡面充滿了垃圾。現在的工作,把心裡的垃圾完全清除,打掃乾淨,一塵不染,把阿彌陀佛請進去,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像印光大師的關房一樣,我到蘇州靈巖山寺去拜訪,明學法師陪我,看到祖師關房,他的小佛堂只有我們攝影棚一半大,一張方桌(普通的方桌),桌上供養一尊佛像,阿彌陀佛,一對蠟台、一盞油燈、一個香爐、一杯供水、一個木魚、引磬,其他的都沒有,乾乾淨淨。裡面有個門通的,那是祖師的臥房。前面這個小房子,他繞佛也在這個小房子,所以他桌子擺在當中。牆壁上只有寫一個字,印祖自己寫的,「死」字。寫了一個大字,貼在牆壁上,時時看到這個字提醒自己,萬緣放下,一塵不染。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斷煩惱,智慧能破無明,此地是「以智慧劍」,劍是比喻,「斬斷貪欲無明等煩惱,即是拔斷生死之本。如是則永離三途之苦」。離苦要離究竟苦,究竟苦是什麼?是六道輪迴,你只要不離六道輪迴,你就沒辦法離苦。人天兩道是短暫的休息,暫時離苦,你造的惡業很多,一轉眼三惡道去了,那真苦。惡盡了,斷乾淨了,「痛燒俱息」,不作惡了,惡的果報沒有了,現世沒有痛,將來沒有燒。「故云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真正捨離了,永遠捨離了。

  下面「約三業端正勸」,給我們說身口意要斷惡修善。請看經文: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這一段勸我們,「端正身心,與善相應,世尊直指作善之第一著」。『作善』,淺而言之就是「行善」,講到究竟那是「是心作佛」,這就是真善。「端正身心耳目口鼻」,這是六根,我們通常講眼耳鼻舌身意,「淺釋則為身端心正」,身要端,心要正。如中國古人教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些都是的,都是這個意思。如果深說,析是分析,「深析之則耳當自端」,就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修什麼行門成就佛果?他的方法就是用耳根,耳根不對外,對外是音聲,叫聲塵,他反過來對內,內是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跟自性相應,成就耳根圓通。圓是圓滿,通是通達。「大士不逐聞塵,返聞自性」,這是端。聞塵就是音聲,我們的六根,凡夫他所緣的是塵,眼要見色,耳要聞聲,鼻要聞香,舌要嘗味,身要接觸,意起心動念,都是往外跑,不知道回頭。

  世尊在楞嚴會上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實相,當時就請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每個人向大眾做出修行證果分享的報告,你們這二十五個人修什麼法門成無上道的,每個人代表一個法門。報告的內容,六根,觀世音菩薩六根裡頭修耳根,有修六根的、修六塵的、修六識的、修七大的,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加七大,二十五,這個二十五門把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都包括了。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觀音菩薩的耳朵不聽這個世間的音聲,他能不聽嗎?跟一般人一樣的聽,聽了怎麼樣?一般人聽了把它放在心上,自己喜歡的生貪戀的心,自己不喜歡的生厭惡的心,那就造業了。觀音菩薩聽任何聲音都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他的清淨心沒有受到污染,高明!沒有分別,不但沒有分別,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你問他什麼,他回答你清清楚楚;你不問他的時候,他心裡乾乾淨淨,確實一塵不染。這叫自端,這叫返聞自性,是觀世音菩薩的耳端。「如是演申,不逐色塵,返觀自性」,這就是眼端,「是為端目」。耳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塵,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為第一」。每個人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每個人用這個方法都證無上道。不要去追逐虛妄,六塵虛妄不實,它是生滅法。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它是真的。凡是生滅法統統放下,不要去理它,著重在不生不滅。返觀自性,不逐六塵,朗照心源,這是第一,叫端正。

  下面說,「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也同具前面所講淺深兩個意思。淺而言之就是「身心離垢無染」,最重要是心,心地要清淨,不許有染污,身也要清淨,「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染污是什麼?惡染污,這是淺而言之;深說,善也染污。決定要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這個意思就深了。斷惡修善要是著相,這是修福,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斷惡修善不著相,與六道就遠離,六道裡頭沒有你受身之處。你著相就有受身之處,不著相沒有受身之處,這個意思深。「深言之,始覺智妙契本覺理,才是與善相應」。為什麼?本性本善。那個本善不是善惡的善,那個本善是讚歎的詞,好像我們平常說太好了、好極了,是這個意思。它沒有一絲毫缺陷,它是究竟圓滿,這才叫本善的意思,要與自性相應。在大乘教裡面佛常常告訴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佛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善,這是止於至善。菩薩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也算是善,不是究竟。阿羅漢也還不錯,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沒有執著,他不執著,他能做到大公無私,沒有偏見,沒有邪見,不偏不邪也算不錯,這是真正佛弟子。如果我們學佛,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那是什麼?道道地地的凡夫,你學佛絲毫進步都沒有。佛法不在多聞、不在多說,全在放下。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你就叫菩薩,放下起心動念,恭喜你,你成佛了,在放下。

  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他就把這個傳給我,就教我。我那個時候很年輕,二十六歲,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方老師,我跟他學哲學,他給我講到佛經哲學,我認識佛教,我知道佛教的殊勝,我說佛教裡面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容易能契入境界。他老人家一絲毫吝法的心沒有,不過他是看了我半個多小時。以後我逐漸領悟到了,他是讓我把浮躁的情緒定下來,他才跟我說話;心浮氣躁,沒放下,他不講。我們就像在禪堂裡面坐香一樣,入定了,半個多小時定下來了,他說了個「有」。我們精神就振作起來,這是什麼?浮動的現象。他就不說了,停了六、七分鐘,我們第二次再把浮躁放下,心定下來,給我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智慧,放得下是功夫,必須放下你才能看破,必須看破你才能真放下。所以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你放不下怎麼辦?幫助你看破,說明宇宙人生真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放下,虧就吃大了。佛的經教,無量法門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妙絕了。「但應諦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如果把這兩句話疏忽了,你無法入佛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